第一篇: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解题方法与习惯养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解题方法与习惯养成
论述类文章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若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容应时考试。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一、论述类试题的设问类型及解题思维路径
论述类试题的设问类型有两种:选择题、简答题。
(一)选择题
选择题的设错类型大致有以下七种:无中生有、一叶障目、说法绝对、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
解题思路:
1、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是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审清题干指令后,要紧扣题干指令作答。
2、审选项:对照原文,一字一句地做比对。
(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对: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做好四个“比较”——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
(3)排除确认,清除干扰项。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二)简答题
简答题的设问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列举类、概念类、探究类。
1、列举类
列举类试题考核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般的设问方式是:要求分点概括或者分条列举现象、原因、表现等。
解题思路:分四步——审清题干内涵;划定答题区间;初拟答案;修改答案,工整抄写。
下面以2008年上海试题为例: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解题思路:
第一步:首先明晰题干所指的概念内涵。从文章第一段得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包括“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概述时不要丢掉要点。
第二步:根据全文的脉络,找到答题区间,(1段写国家馆、地区馆的设计;2段写城市地标显示的是城市的魅力和特色;3段写城市地标要和历史文脉相协调;4段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建筑是成功的城市地标;5段写城市地标也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得知本题的答题区间是1段和5段。
第三步:初拟答案。圈划关键句和关键词。
以1段为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此句加点的均为关键词、句,在加上第5段中写“国家馆”文化底色和基调的“故宫红,”基本上构成了答案的雏形。
第四步:修改答案,工整抄写。对上述关键词、句进行调整组合,即可得到如下答案: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2、概念类
概念类试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考试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常见的是比喻;另一类是重要概念。对于前一种,就需要化虚为实;后一种一般用下定义的方式求得答案。
下面以2008上海试卷第2题为例:“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本题中“败笔”就是喻体,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找到它对应的本体。
相关原文:“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对照原文,不难找到“败笔”的本体,即“败笔”指的就是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3、探究类
探究类试题考核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探究类试题的设问方式是: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等。
探究类试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为什么(结合文本分条谈理由)
下面以2008年广东试卷第14题为例: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懂题干要求。本题所指是诗的境界形成的条件,关键词是“只能„„而不能”。二者具有徘他性。
第二步:找到答题区间。划出相关论述。答题区间是4自然段。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按规定要求分条阐释。比如该题,首先要答“这种说法不正确”。然后答“为什么”的理由。即: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思考和联想必不可少;通过思考和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明理的知”。“明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
二、解题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习惯是指带题入文。带着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两遍。初读要圈点勾画,理出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再读要着眼整体,理清框架,做到纲举目张。
(一)初读:
1、做标记
标记的内容有:标段落序号、标句子、标词语。
标句子是指标注中心句、关联句、过渡句(或段)。中心句所在的位置常常是在段首或段尾。关联句要重点关注因果句(具有概括作用)、转折句(有提示重心作用)和递进句(有明确层次作用)。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揭示下文作用。
标词语重点标注关键词和虚词。关键词是指论述的中心话题或承载信息量较大的词汇。虚词要尤其关注副词、连词和指代词。比如表时间的“将、正在”;表范围的“一些、全、都”;表推测的“可能、大概、也许”;表各种句意关系的“因此、但是、假如、如果、而且”;表顺序的“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阅读的时候根据个人习惯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2、做眉批
读完一段就在旁边简单批注,大体上就是提炼出本段的中心议题,进而为理清全文思路做准备。下面以2008年广东省试卷《诗与直觉》为例
1段:读诗、写诗都要见到诗的境界(主旨)
2段:直觉与知觉(分类)
3段:直觉见出诗的境界(作用)
4段:直觉的知与知觉的知及灵感的生成(关系、灵感)
5段:诗的境界与意象(境界、意象)
(二)再读:
再读时要着眼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为答题时尽快找准答题区间做准备。理清思路对论述时内容庞杂的文段意义尤其重大。
下面以2008年江苏试卷附加题第三题为例: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②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③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姑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⑤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⑥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⑦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⑧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⑨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④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本段共10个句子。通过初读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圈画,可以很清晰的理出文段的脉络。①句是中心句,是第一层意思。②③句讲的古镇是古建筑的汇聚地,④讲的是古镇是商品交流地,⑤至⑥句讲的是古镇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地,⑦⑧句讲的是古镇是民俗文化的集聚地,而②至⑧是文段的第二层,是分述古镇的特点。⑨④是第三层,讲的是古镇的现状和隐忧。
做了如此准备。回答“古镇一般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时,只需抓住第二层②至⑧句就行了。回答“说说应当怎样保护古镇”的问题时,只需抓住第三层⑨至⑩句也就行了。
论述类文章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若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容应对考试。
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
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由此可见,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引起模仿运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就连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B.它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C.它带有无意的模仿,因为在欣赏外物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观念很容易实现于行动,形成模仿。
D.它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但对于艺术和宗教而言,它却是必要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爱菊,从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从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些美感经验的取得离不开移情作用。
B.美感经验中,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时也有物的姿态对人的影响。
C.通常当头脑中有两个观念时,很难同时实现于动作,这时不会发生移情现象;只有一个观念时,才能自动地现于运动。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有赖于移情作用。
二、(2011·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真正让我心中的梁山彻底坍塌掉的,还是这本《闲看水浒》。十年砍柴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一块砖一块砖地解构掉,然后把它放在黑暗的暴力世界里,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了起来。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
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
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
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家奴李逵毒死。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都没了,兄弟们又各自分散,如何反的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
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的脔割„„ 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
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而十年砍柴给我们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
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 “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C.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该项错在“具有人情”、“是一种神秘主义”。2.【解析】选B。A项,“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属无中生有;C项,“必定会发生移情作用”说法绝对,原文是“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D项,“美感经验则不属于此”属无中生有。3.【解析】选C。该项“两个观念”的说法不完整,“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4.【解析】选D。林冲沦为阶下囚是发生在“梁山之外”的这个大丛林世界里的事情。5.【解析】选A。宋江并非“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临死时是因为无军马、兄弟,是“无可奈何”。6.【解析】选C。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第三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范文模版]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潜伏/缱绻
龋齿/踽踽
尽早/尽其所有 ......B.发酵/咆哮 皈依/诡秘 躯壳/金蝉脱壳 ......C.股肱/弘扬 称职/职称 罢黜/相形见绌 ......D.巨擘/引擎 恫吓/胴体 饮马/饮水思源 ......2.(2010年娄底第二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不如里面自己轻轻地一拨。
B.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恳的泥土之上。
C.你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缺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眩耀什么;你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就看他掩饰什么。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谢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B.旱情仍在持续,人们在祈望上苍普降甘霖的同时,也采取了各种积极的办法应对灾难,比起古人只能诉诸宗教力量以祈风雨的做法已不可同日而语。....C.王教授开设考古专题课,普及考古学的知识,引起考古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那坐而论...道的风度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D.洪水、地震、沙尘暴,这些灾害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4.(2010年怀化第一次质量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因租借期满,4岁的熊猫“泰山”将于2010年初离开美国国家动物园回到中国。现在,一种离愁别绪弥漫在动物园的饲养员、管理员和工作人员之间。
B.针对家长们对放宽小学入学年龄的诉求,教育部官员表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执行“年满6周年入学”的规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C.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D.由于对所接入网站疏于管理,致使大量低俗信息长期在网上传播,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网络环境、损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11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被曝光。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A.心好像一扇厚厚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白居易《琵琶行》)(2)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2010年长沙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谈自由主义 毕 然
自由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所提出的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保护个人思想的自由、限制政府的权力和建立透明的政治体制等主张对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无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接纳这一思想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要警惕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可能给社会文化和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
容易引起人们诟病的是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上的态度。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多元的文化政策,强调尊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多元的文化政策和道德领域过分的个人自由会给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当今西方社会的种种社会病:享乐主义流行、纵欲、毒品泛滥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由主义在文化上的相对主义政策导致的道德观念的混乱有关。这种道德和文化观念上的混乱既不利于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持保守立场的人们看来,自由主义者在文化和道德上对人性的迁就和放纵常常是无节制和令人无法容忍的。我们理应在道德的善恶之间、在观念的美丑之间保持更为传统和有节制的立场,因为对生活放纵和无节制的态度对于人类精神的成长总是不利和有害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问题,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盛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呈现着极不同步的状态,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富有,而无数的中国人在精神上也同样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贫穷。问题的存在与社会革命过程中割裂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今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严防多元文化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片面性的不利影响,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道精神的道德伦理,对于低级的、鄙俗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习惯绝不能任其泛滥,这关系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出发,主张自由优先于主义,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的优先地位,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严格限制在政治观念上的独断主义,要求宽容和多元的政治立场,但这种多元主义的立场涉及到社会道德领域无疑是片面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的道德精神的建设具有神圣性、确定性和唯一性。在一个物质和欲望充斥世界的时代,致力于民族精神文明成长的我们,应该坚持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选择的确定性,维护高尚和人道的精神价值,保有民族的传统,护住道德的根基。
(摘自《南都周刊》2009.9,有删改)6.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A.自由主义的许多主张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自由主义者在文化和道德上对人性的迁就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无节制的放纵常常令人无法容忍。
B.自由主义在文化上主张多元的文化政策,强调尊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这些都是其容易受到人们指责的地方。
C.在物质和欲望充斥、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盛行的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道德问题。
D.由于在社会革命过程中割裂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存在错位状态。
7.下列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忽视文化和道德建设的片面性。
B.自由主义在道德的善与恶、观念的美与丑之间所持的没有节制立场以及对生活采取放纵的态度,对于人类精神的成长,不仅不利而且有害。
C.享乐主义流行、纵欲、毒品泛滥等当今西方社会的社会病,从根本上说无不与自由主义有关
D.自由主义在自由与主义以及个人自由地位保障方面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理性。
8.根据文意,概述应如何应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自由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有重视个人自由等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1.A 2.A 3.B 4.C
5.(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3)序天伦之乐事
6.B 7.A
8.(1)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道精神的道德伦理,遏制低俗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习惯,确保民族精神健康和长远发展。
(2)坚持真、善、美的追求,重视高尚道德精神的建设(维护和人道的精神价值),保持民族的优良传统,护住道德的根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四篇:2012高考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两课时)
窦金波 徐君友 2012年4月5日
一、考点讲析: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二、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词语的含义
要求我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理解文中某些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或在此处有着与平时不同意思的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社科类文章语言除准确之外,还常常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些句子的意思,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都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必须学会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其含义。(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这是对前几项能力的概括。无论是抓准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还是理解句意和词语的含义,从根本上说都是“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4)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思路
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一论点的;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这一论点;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总之,要坚持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弄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5)准确地把握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态度。(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就是在读懂文章、把握观点的基础上,沿着文章已有的论述往前推断,并根据作者在行文中所实际流露出的态度进行推断。
三、典型例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年山东卷)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滴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7.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四、经典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08年山东卷)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 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且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6、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7、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09年山东卷)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①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 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臵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臵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断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7.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C.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年山东卷)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 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07年山东卷)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 7 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
6.《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7.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第五篇:湖南高考语文实用类文章阅读
2013届实验班语文培优资料
(二)【2006】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中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尖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3.“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站起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200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最近在死海中发现了一种叫嗜盐菌的极小微生物,对它的研究,让科学家们探知了更多有关生物技术和癌症的秘密,也许还有助于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旅行中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宇宙射线能穿透宇航员的身体,损伤人体细胞中的DNA,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DNA损伤也是生活中地球上的人类患各种癌症的原因之一。
嗜盐菌似乎是修复DNA损伤的高手。为了解其中的奥秘,马里兰大学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资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用辐射轰击法破坏嗜盐菌的DNA,使其分裂成碎片,但它们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将所有的染色体“召集”到一起,重新恢复正常功能。嗜盐菌为何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存能力?马里兰嗜盐菌研究项目主任乔斯林·迪鲁吉罗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嗜盐菌是在一个原本就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生存和进化的。死海海水的盐浓度是正常海水的5—10倍,多数海洋生命在死海里会很快死亡。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使有机体的细胞,特别是细胞中的DNA受损。在这种含盐量极高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和进化,正是嗜盐菌能够承受辐射和其他恶劣环境的原因。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的照射下,多数微生物会全部死亡,但80%的嗜盐菌活了下来,且能继续正常生存和繁殖,研究人员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含有嗜盐菌细胞的海水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结果水分很快蒸发,留下的盐分形成了含有微量水分的结晶体,嗜盐菌细胞躲藏在这些像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盐的晶体里,能避免进一步的干燥缺水,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半休眠状态。如果盐的晶体有机会重新溶入有水环境中,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修复由于缺水引起的DNA损伤,迅速恢复正常的生存活动。
嗜盐菌为何能在这一系列实验中存活下来?迪鲁吉罗研究小组和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现代基因测试工具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嗜盐菌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和被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后,其整套“分子修复工具”都被激活了。所谓“分子修复工具”是一种叫做酶的蛋白质。嗜盐菌里有着一定数量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当受到致命剂量的辐射照射时,这些“埋伏”着的酶会很快出动,并DNA进行“抢救”,然后其他种类的酶继续其修复工作,并激活产生这些酶的基因。迪鲁吉罗研究小组还发现,在嗜盐菌2400个基因的基因组里包含了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嗜盐菌的这些DNA修复“工具”,有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有的则是细菌才有的,还有的是一种叫做archaea太古代微生物(嗜盐菌所属的种类)所特有的,嗜盐菌则拥有所有这些修复“工具”,此外,它还有几种别的物种所没有的新奇的DNA修复“工具”。所有这些DNA修复“工具”,对研究人类的DNA修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许能为增强人体修复DNA受损的自然能力开辟新的途径,并将极大地造福于太空旅行的宇航员,因为archaea太古微生物中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为真核细胞(包括你我在内的生命组成形式)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相似。
5.依据原文,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嗜盐菌实验的一项()
A.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
B.观察嗜盐菌在其DNA被破坏之后能否重新恢复正常功能
C.观察嗜盐菌细胞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是否能继续生存
D.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在受损过程以探索其被恢复的奥秘
6.下列关于“嗜盐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即使DNA被分裂成为碎片,嗜盐菌的染色体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召集”起来。
B.因为嗜盐菌原本就是在一个不适合于生命生存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和进化的,所以它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C.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多数微生物包括部分嗜盐菌会死亡,但绝大部分的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
D.嗜盐菌是archaea太古微生物中的一种,它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与人体真核细胞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想似。
7、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
B.在嗜盐菌中,“随时待命”以对受损的DNA进行“抢救”的酶,与继续进行修复工作的其他种类的酶,都属于“分子修复工具”。
C.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照射下,只有80%的嗜盐菌的整套“分子修复工具”被激活,它们会很快出动,对那些受到损伤的DNA进行“抢救”
D.在极端的干燥环境甚至真空环境中,嗜盐菌也能继续生存并正常繁殖,因为其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会修复细胞中的DNA损伤。
8.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在强烈紫外线辐射下嗜盐菌的存活率达80%,因此在高盐浓度海水嗜盐菌的存活率也约为80%。
B.实验证明嗜盐菌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仍能继续生存,可见嗜盐菌在完全无水的极端干燥环境中也可存活下来,或处于半体眠状态。
C.如能获取嗜盐菌特有的DNA修复“工具”并将其移植到人体中,那么人类也能在致命的紫外线照射下和极端干燥的真空环境里生存。
D.美国航空航天局之所以愿意资助嗜盐菌的研究项目,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它有助于解决宇航员因受宇宙射线伤害而引发各种疾病的难题。
(2009)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9. 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 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11.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20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声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声,建筑工地噪声,办公室内的设备噪声、人员噪声,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声、邻里噪声„„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统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置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网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和
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隔声性能与环境协调节约材料
C.隔声性能大方而舒适价格低廉B.有利环保与环境协调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大方而舒适节约材料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所处的综合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辨别文中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基因组图谱快定的,故D项与文意不合。A、B、C三项均可从文中找到依据:A项为原文第二句,是首句的解说句;B项据文中“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能表达”可知;C项可从文中第四段内容筛选出相关正确信息。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辨别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犯了暗换主体的错误,原文是说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如同物竞天择,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根据原文,“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应为“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中的“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中第四段由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得出了“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推论。由此可知,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当为“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强加因果,文中说,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同时,由对人类早衰综合症的研究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于原文无据,系无中生有;D项,原文说“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而该项所说“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显然夸大其词。
5、答案A6、答案C7、答案:B8、答案D9、B10、B11、D12、【答案】选址提高自保护性能【解析】本文一共有四段文字,第一段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二至四段说明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从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应是这段话的中心。第三段的中心句也在开头,“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重心在后面,而中心词则是“自我保护性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层级为C。
13、【答案】A【解析】本题是今年高考客观题中比较容易的一个题目,“隔声性能”讲的是功效,“协调”属于美学范畴,“节约材料”讲的是经济问题。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
14、【答案】C【解析】A项梳理主干,等于“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项根据最后一句话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结合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