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下)期末复习重点提要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基础知识
&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德国:发源地,早期“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夜的颂歌》 & 晚期“海德尔堡派”,格林兄弟,小说家霍夫曼 &海涅,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英国:湖畔派三诗人
华兹华斯“大自然诗人”,代表作《丁登寺》,《抒情歌谣集·序》: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宣言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 &雪莱《致云雀》、《西风颂》“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怎能遥远?”“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济慈《秋颂》《忧郁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纯美说”对唯美主义的影响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众多“拜伦式英雄”典型。
《唐璜》讽刺艺术
&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艾凡赫》
& 法国:夏多布里昂,擅长异国情调和“废墟美”的诗意描写,《勒内》:孤独、忧郁、厌世的“世纪病”典型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沃达夫的形象
乔治·桑 田园小说《魔治》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茶花女》 雨果
《〈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对照”原则。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九三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更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俄国:
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茹可夫斯基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抒情诗《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小说《驿站长》 维林
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小人物”形象,开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先河。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女主人公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理想的贵族妇女典型。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开创了多余人形象系列。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毕巧林是一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 美国: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见闻札记》(《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库柏《最后的莫希干人》,开创了“西部文学”的传统 爱伦·坡,现代派的祖师爷,侦探小说开创者。
霍桑 《红字》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狄梅斯代尔,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麦尔维尔 《白鲸》 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草叶集》创造了自由体诗
二、名词解释:耶拿派、美丑对照原则、湖畔派、恶魔派、拜伦式英雄
三、重点作家:拜伦、雨果、普希金
四、分析思考:《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塑造上的对照原则。《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唐璜》的讽刺艺术特色。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一、基础知识部分
(一)现实主义文学
& 基本特征:
1、冷静的客观性和严肃的真实性。
2、深刻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揭露性。
3、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
4、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代表作家:-----梅里美:《嘉尔曼》(《卡门》)卡门形象:恶之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社会叛逆者-----司汤达: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现实主义的宣言;《红与黑》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副标题:1830年纪事。四个典型环境:维里埃尔小镇、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侯爵府、监狱,两个女性: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出色的心理描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思想内容:
1、反映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2、描绘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欧也妮·葛朗台》: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高老头》: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罗道尔弗、赖昂、爱玛,副标题“外省风俗” “包法利主义”: 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莫泊桑:《羊脂球》-----都德:《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描写劳资矛盾小说《艰难时世》 《双城记》:巴黎、伦敦,人物: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得伐石太太、卡尔登、露西-----萨克雷:《名利场》,女冒险家和投机者蓓基·夏泼,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罗彻斯特)艾米莉《呼啸山庄》(希茨克利夫、凯瑟琳)-----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亚雷、安玑·克莱)-----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野天鹅》-----易卜生:《玩偶之家》,争取妇女解放的典型娜拉、资产阶级男权主义者海尔茂-----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涅瓦大街》《肖像》《鼻子》《狂人日记》《外套》)、《狂人日记》《外套》中的“小人物”形象,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死魂灵》,地主形象系列: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开维支、泼留希金(守财奴、吝啬鬼典型),乞乞科夫是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征的人物形象-----赫尔岑:《谁之罪》,“多余人”形象别尔托夫-----俄国三大批评家
别林斯基,典型说“熟悉的陌生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即生活”;小说《怎么办》,副标题“新人的故事”: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拉赫美托夫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谢德林《戈洛夫略夫老爷们》,犹杜什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小公务员杰符什金,延续小人物主题;《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索尼娅)、《白痴》(梅斯金公爵、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屠格涅夫:成名作《猎人笔记》,长篇《罗亭》(娜塔丽莎)、《贵族之家》(丽莎)、《前夜》(叶琳娜)、《父与子》(巴扎洛夫、巴威尔),其中的多余人和新人形象。-----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杰琳娜“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娜塔莎、彼埃尔),《安娜·卡列尼娜》(列文、渥伦斯基、卡列宁),《复活》(玛丝洛娃、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契诃夫:《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樱桃园》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朗涅夫斯卡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陆伯兴-----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废奴文学代表作
-----豪威尔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提倡“微笑的现实主义”-----亨利·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创始人,“国际小说”(《黛茜·密勒》《贵妇人画像》《鸽翼》和《金碗》)-----马克·吐温:《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良心”的角度抨击了美国的蓄奴制,黑奴杰姆-----欧·亨利:短篇大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杰克·伦敦:《马丁·伊登》,描写“美国梦”幻灭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
法国的龚古尔兄弟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
左拉是自然主义的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系列长篇《卢贡·马卡尔家族》(《小酒店》《娜娜》)其中《萌芽》在文学史上第一次集中描写了劳资矛盾,擅长描写大场面的群体形象
(三)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的先驱法国诗人戈蒂耶
英国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戏剧《莎乐美》
(四)象征主义文学
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的先驱,《恶之花》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象征派三诗人:魏尔伦、兰波《醉舟》《元音字母》、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五)无产阶级文学
英国“宪章派”文学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鲍狄埃《国际歌》
二、名词解释部分
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化情欲典范、威塞克斯小说、社会问题剧、自然派、新人、多余人、复调小说、忏悔贵族、托尔斯泰主义、心灵辩证法、废奴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三、综合分析部分 于连形象。《红与黑》书名的含义。巴尔扎克的典型化原则。拉斯蒂涅形象。莫泊桑短篇小说艺术。多余人形象系列。《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倾向。安娜形象及其悲剧原因。《恶之花》的艺术成就。
第二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差异(范文模版)
异①在背景上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
③、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浪漫主义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④、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
⑤、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
⑥、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而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
第三篇: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第二节 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创
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1872),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均为世界性名篇。《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柏林之围》描写了一个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官, 八十多岁的儒弗上校, 在病中幻想着所向披靡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 而实际上却是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终因幻想破灭而死去 《柏林之围》艺术特色
一、构思新颖奇特
《柏林之围》分为三个部分: 儒弗上校的昏死、复活、死亡。现实— 幻觉—现实的三部曲
二、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儒弗上校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蜷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三、语言简洁凝炼
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
短短的四句话, 从四个角度描绘了巴黎被围的巨大场景, 作者的大手笔由此可见。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高度凝炼的艺术技巧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战争事实上法国的失败和老上校幻想法国胜利的对比 小孙女对他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精心照料,使得老上校的精神得到满足,怡然自得,但与此同时小孙女的内心却强忍着祖国沦亡和父亲被俘的巨大悲痛,这对比既使人感到刻骨铭心,难以承受,又觉得它唯其如此才合情合理。大环境的险峻与小环境的安乐形成的对比 延伸思考
如何理解儒弗上校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坚持人道主义传统,批判反思社会现实。
2、文学表现空间拓展,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题材。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 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
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首创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母与子》。
第三节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杰出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著名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终生致力于反抗旧世界、创造新人类的不朽事业。在漫长而不知疲倦的文学生涯中,他以“革命戏剧”、“名人传记”、“长河小说”三大作品系列构筑了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大厦。生平与思想
1、求学和执教生涯
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者家庭。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14岁前往巴黎求学,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抛弃了宗教信仰,爱读斯宾诺莎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并潜心研究音乐,从而熟知德国音乐,尤其崇拜贝多芬。
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曾在巴黎的几所中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执教音乐、艺术。
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课程。
2、创作历程
罗兰渴望成为一位艺术家,但对文学创作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21岁时便拟订了一个终生写作计划。22岁时,给托尔斯泰写信,得到长达38页的回信,勉励他为人类崇高理想而奋斗。“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和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
“艺术不应为某一特殊阶级之所有物……艺术若不转向民众,则绝无生存之理”,“革命同路人”
罗兰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伟大的战斗”,矢志不移地探索人类进步的理想。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虽然西方世界的诅咒漫骂响成一片,但他勇敢地挺身而出,多次撰文声援布尔什维克和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
列宁逝世时,他发表悼词,重申拥护十月革命。即使在斯大林血腥清党期间,他也强忍内心痛苦,坚持拥护“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劳动共和国”。
去世前几个月,还抱病前往苏联大使馆祝贺十月革命纪念日。他一度幻想甘地主义同列宁路线结合,后来发现欧洲革命只能走苏联的道路。苏联舆论“革命同路人”1935年,访问苏联,会见高尔基,高尔基称其为”法国的托尔斯泰”。欧罗巴的良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谴责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道、和平,呼吁以精神力量遏制战争势力。《超乎混战之上》(1915)战争结束后,罗兰回到法国,号召知识界精神独立于统治势力,以预防可能的新的战争。两次大战期间,他发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 和巴比塞、爱因斯坦共同担任名誉主席。1932年8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反战大会上,被公推为大会主席。
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赠予他“歌德奖章”,他断然拒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罗兰的高风亮节与和平进步的立场,使他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罗巴的良心”。
1944年12月30日,这位著作颇丰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离开了人世。他在《与过去告别》中曾经这样自豪地总结漫长而又坎坷的一生:“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脑袋!安眠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
50岁之前,罗曼·罗兰一直默默无闻,深居简出。50岁以后,罗曼·罗兰声名鹊起,成为整个欧洲争论的焦点。争论伴随着他的后半生,直到他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罗曼·罗兰逝世后,有关他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然而,文学艺术界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击败罗兰,他注定要为世人所理解。罗曼·罗兰的创作 人民戏剧
罗兰热爱莎士比亚,信奉启蒙思想,缅怀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堕落为帝国主义和颓废文学充斥文坛的严峻现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自己能“为新的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生涯从尝试创立“人民戏剧”起步。革命戏剧:《群狼》、《丹东》、《7月14日》 信仰戏剧:《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
在这些作品中,贯穿他一生创作的那种以巨大的热情呼唤英雄主义和激励民族信心的倾向已初露端倪。但由于历史内容严重失实,艺术上也不成熟,未获成功。名人传记
20世纪初,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甘地传》等。
思想矛盾性:他一方面赞美历史名人坚持真理、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寄改造社会的希望于英雄主义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推崇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透露出对当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造成的重大影响的“罗曼·罗兰主义”的思想轮廓
写作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法国社会充满了庸俗与丑恶,一个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罗曼罗兰觉得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榜样来拯救人类。作品:《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主题思想:《名人传》极力描写这些艺术家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的精神,并特别鼓吹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与人类的彼此相爱上。
人物形象:贝多芬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大师,是性格的英雄。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是天才的英雄,从小就显露出极高超的绘画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地上划起来,弯曲的线条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图案。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是道德的英雄。《名人传》的艺术特点: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从大处落笔;风格多变 长河小说
从1904到1912年,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21—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名《母与子》)。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安乃德、玛克、阿西娅等人物形象。小说不仅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而且是20世纪文坛上首批反法西斯的作品之一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之心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的托尔斯泰”。小说分《安乃德和西尔薇》、《夏天》、《母与子》、《女预言者》四卷,以叛逆的女性、法国知识分子安乃德的人生经历为情节主线。
《欣悦的灵魂》小说着重描写了母子两人的精神探索和革命意识形成的全部心理过程;成功地反映了西方进步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大动荡中,探索光明、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
安乃德一位力求上进、思想进步的知识女性(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自由,支持苏联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的斗争); 叛逆女性
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她渴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对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伦理道德和家庭生活都感到不满,这与当时的资产阶级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雅克 勃里索
《欣悦的灵魂》艺术特点:不但是一部长河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长河小说
一部真挚而坚毅、柔韧而顽强的女性的灵魂史
主人公安乃德的生命流向的大致线路:探索、痛苦、搏斗、欣悦、死亡这样一种灵魂的五部曲。
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法语原意为“河流”)及其故事,象征着她的生命犹如一条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的河流,展示了一种非但永不退缩永不屈服,并且要征服苦难扫涤雾障而赴向未来的灵魂的力量。哲理小说
通过人生的悲欢苦乐、成败得失,最后达到精神的和谐和灵魂的升华。罗曼·罗兰的贡献
“真诚”是罗兰一生为人和创作根本,他屹立于新世纪地平线,被世人公认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在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罗曼·罗兰是一位既继承沿袭19世纪传统又勇敢开拓大胆创新的先驱人物。他对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建设的贡献在于:
1、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内部世界。罗兰在创作中热衷于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的表现,让心理分析和心态描写处于作品首要的主导的位置,不仅以主人公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而且通过心灵的多棱折光深刻地再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
2、在典型性格的塑造上,他不经意于细节描写,笔下的人物性格不是在对环境的依存关系中而是在跟环境的双向碰撞中得以展示。英雄主题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描写“真正的人”是他的美学理想,着力表现主人公高于环境的性格机制和不受环境支配的道德激情成了他的典型化目标。
3、罗兰树立了正面性格结构的典范,“每个人身上都有20个不同的人”,他描写的正面形象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他总是把握住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探索进取精神,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把历经多种心理因素牵掣的性格最后推进到崇高境界。
4、小说体裁的革新。
他从一开始就“坚决地跟法国文学中所规定的、一般的制度断绝了关系”。不仅第一个把多卷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引入法国,而且首创了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还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体裁纳入同一文本,浑然融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小说表述方式。
对罗兰的评价:世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分为爱罗兰的人和恨罗兰的人。“只在国外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而法国人自己却始终没有很好地接纳他。” 东方学者肯定罗兰:
1.批判社会现实、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2.罗兰是世界大同的倡导者.3.应该客观地将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区分开来.西方学者冷淡罗兰:
1.罗兰的反战立场,被斥为“卖国贼 ”.2.罗兰的亲苏立场.3.艺术风格:风格上的平庸,结构上的缺陷以及道德和社会学的分析所造成的极大累赘.名句赏析
1、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4,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6,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7,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摆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第四篇:《平凡的世界》--平凡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摘要: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主要人物、亲身经历来探讨浪漫与现实主义两方面。他用朴实的言语与细节向我们叙述了一段催人泪下奋斗史,向社会展示了一篇农村变革的故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用浪漫主义撰写现实,用苦难意识的共鸣与形象的理想化向我们展示着人生态度和人生际遇。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苦难意识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前言
路遥倾尽毕生心血留给我们的《平凡的世界》,让人震撼与感动。我们赞扬它,欣赏他,绝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作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是它全然地将那片土地上的生活用朴实“笔杆”展现给我们。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路遥描写得淋漓尽致,图书馆的借阅量、被翻得破旧的书,完全能够说明,他的呕心沥血是直达心底的,也让读者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
我将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方面谈谈我对这三部曲的看法与理解。
一、平凡里的现实 — 苦难
在这部被评论界公认为“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中,路遥结合自己在贫瘠的陕北农村的生活,底层中挣扎奋斗的经历,创作出这部具有浓郁的陕北地域文化气息、揭示当时苦难生存状态的巨作。看过之后,我的确被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物所打动。这部以时代和历史为大背景,以空间为铺垫,讲述一个封闭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发生着的苦难以及奋进的故事,与《人生》一样,又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精品。
真正理解“现实”这两个字,是在看了路遥弟弟王天乐所写的《路遥传》之后,是在看了王天笑筹备的路遥纪录片之后。人们都说《平凡的世界》展现出的现实应归功于整部作品的苦难意识,个人认为,所有的苦难意识应归功于他与弟弟前半生的人生经历。
“接着,路遥完全是向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演说,好像我根本就不存在。他说,实际上我们多年来的对话,一直是围绕这部大书的。是的,我要写一部大书,就像柳青说的那一种大书。是向陕北的历史作交待的一部大书。我要从咱村子写起,写到延安,写到铜川,一直写到西安。我的主人公就是沿着你走过的曲折道路,一直走向读者。通过你的生活经历,带出百个人物,横穿中国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巨大变革时期。作品要在一百万字以上,这是我四十岁前献给故土的礼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物.”1是的,孙少安两兄弟就是他们两兄弟,他们共同体验生活,共同完成这部作品,王天乐可以说是另一位不可或缺的作者。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这两兄弟说得清道得明。
说到苦难,无论是《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根深蒂固于路遥心底,苦难意识是作者与其亲人以及那个时代的农民生“与生俱来”的。他在书的扉页中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确,那土地的厚重以及那苦难的分量,支撑着路遥投入巨大心血,用毕生精力完成这部鸿篇巨著,苦难是路遥人生的主题词。他通过孙少平、孙少安等个人奋斗者形象,叙写苦难、正视苦难、赞美苦难甚至超越苦难。
我是悲剧情怀的读者,常常沉浸于书中的各种悲剧与苦难,因为苦难往往比有幸更令人记忆犹新,更何况它基于现实,源于现实。因此,看到很多学者在谈论本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人物形象时都避开对路遥早年人生经历的审视,都没有深刻剖析背后的成因时,我认为是理解的一个偏差。
因为,现实是最大最稳的基石。
二、浪漫主义—理想化
我想专注这点来论述,是纠于越来越多的人侧重分析路遥的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精神缺陷。“作者笔下是几乎找不到缺陷的‘高大全’人物孙少平!那些对上层社会包括省委书记、地委书记领导干部赞美、神圣化的描写,在小说结尾处让孙少平放弃更高的追求转归煤矿的描写,以回归所谓的‘平凡’的描写,为读者树立了一种浅薄的信仰。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运拷问,缺乏对现实冷峻的审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革时期的虚假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缺陷及作者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
且不谈当时中国作品里带有政治功利色彩,试想一下,一个在文革时期,2一个决定创作一部农村巨作的作家,一个从小历尽千辛的人,将自身的理想主义寄予作品是一种虚假的浪漫主义?我认为这完完全全是谬论,它是一种理想的寄 12 王天乐 《路遥传》[M].欧阳钦 韦企成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探讨路遥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6 第23卷 第8期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托。比如主角孙少平就是青年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他渴望摆脱古老传统的世代耕作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现代文明意识。这样的形象设置完全符合历史理性。
有学者这样定义:“一般来说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容易产生历史和道德,理性和感性的悖反,产生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不一致的作品。具体表现为在作家意识形态深处感到历史发展与道德完美的分离,合乎道德要求的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却没有道德的合理性。”1 但是路遥塑造了一系列既符合历史理性又符合道德情感的人物形象。孙少平道德素质就很高,对妹妹体贴入微,对哥哥给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对奶奶至孝,能在危机时刻挽救曾经抛弃过他的郝红梅,最为突出的是尽管他后来生活在城市甚至快要拿到城市户口,逐步接近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但他从不忘记对传统道德的眷恋与维护。
我认为,作者在创作当初,赋予的就是一种合乎常理的理想化意识,这些因素也共同寄托了路遥的人生理想与道德理想。
再者,小说与哲学不同,不是满篇洋洋洒洒地理性表述,小说之所以动人并且真实,就在于情感的表达。逼真的细节和真情实感的描写, 塑造一个个典型的农村形象并加之理想化,是现实允许并且急需的创作。路遥的确是用了浪漫主义技巧来表现,但“并不像师傅柳青那样有着激越的浪漫主义色彩, 也不像柳青那样对政治怀着浓厚的心理情感, 而是倾向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 按照人物自身的心理逻辑、命运历程把生活、现实主义情感忠实地再现出来。” 2 正是这种融合让现实残酷但不失希望。
他是在用笔书写苦难, 用笔讴歌理想。
1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1999:13.
2%王海 《现实主义精神的现照—论<平凡的世界>的人物把握》[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参考文献
王天乐 《路遥传》[M].欧阳钦 韦企成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探讨路遥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J].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
王海
《现实主义精神的现照—论<平凡的世界>的人物把握》[J].
第五篇:《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简奥斯汀眼中的理想男人——试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翁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Olympic Economy 文化战略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
从莎士比亚女性主义意识浅析《驯悍记》主角凯瑟琳娜 功能对等理论下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成语翻译研究 解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精神之旅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
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 浅谈英语中歧义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Talk Shows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异化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
An Interpreta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从电影《美国队长》浅析个人英雄主义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窗户意象的分析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87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88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91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92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93 浅谈商业广告的翻译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95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 9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9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00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 102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03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06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父亲形象 107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109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11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与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113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1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117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19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 120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121 《蒂凡尼的早餐》:从小说到电影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123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124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 125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127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 128
试析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倾向的成因及其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体现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 131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 133 海斯特•白兰的自救与霍桑的宗教观 134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136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9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141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
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中培尔•金特的 宗教救赎之路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145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47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48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149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150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151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152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
153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154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155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156 比较约翰·邓恩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艺术效果 157 模糊语言的社会语用功能
158 论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59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 160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161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62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
163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64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65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66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67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168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16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70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171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172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73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74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 175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176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 177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178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79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
180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181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182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 185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186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187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88
189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90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1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192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93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委婉语研究
194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195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96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 197 Cultural Effects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98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199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200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