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文档(范文模版)
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安阳县北郭乡一中
高国强
文章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当重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为什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 素质 影响 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
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作用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快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而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也会泛化到学业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等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怎样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
当前的教育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教育上,而创造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目的感兴趣。当教师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和学生的关系中,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条进行创造教育的捷径。师生关系不好的成分还占很大的比重,这就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形成一种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了在师生关系中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前的学生知识面广,心理成熟早,教师还靠以前那种特有的权威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关系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的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一个好教师。
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学生,而不是如何的惩罚学生,“严师”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通过这些劳动,你会得到落后生的认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带着他们取到自己的“真经”。
三、要具有服务精神。
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摘要课程改革,关键在课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改革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课改新型师生关系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原因分析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网上学习、畅销书阅读方面已落在了学生的后面。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有些与他们很少沟通、甚至业已落伍的教师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二、加强教师素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还应当学会一些技巧,营造学生主动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杜绝打击性语言。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课堂,把宽容与爱心化作无声的语言――眼神,教师眼中流露的期望与鼓励将时刻提醒着学生:老师注重我,老师相信我,进而达到使学生产生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呢?
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平等对待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必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学生因成绩优秀受到教师的宠爱;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教师的冷落;中等生则因成绩平平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这样做,只使少数学生受到了关怀,大部分学生会有一种失落感,长此以往,有些学生会因教师偏爱好学生而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从对教师的成见转化到对这位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成见,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表现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对学生优点的挖掘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该是认真的,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确信自己的能力。还必须指出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并不等同放任他的缺点,而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只是记住了学生的缺点,忽略他的优点,轻则批评,重则谩骂,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参与性,而且会使他的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差人一等,从而在师生关系上会变得生硬刻板,表现为师生关系冷淡,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的会引发孤独、厌倦、恐惧甚至反抗抵触的心理,这样只会堵塞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挖掘学生优点,宽容学生缺点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础而又必要的工作。
(三)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互尊互信的基础上
师生之间首先是朋友关系,是大朋友有责任帮助小朋友,小朋友有义务接受大朋有帮助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尊敬的心态,老师的话就愿意听从,并且乐于实践。在教育问题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关健点是老师相信学生,即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知道,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优秀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建立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呼唤,和谐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与教育改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第三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保障的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课程;新型;师生关系
Abstract: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guarantee.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conditions, and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ntent and task.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hould establish democracy, equalit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key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leading role and highlight the student main body status.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new typ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师说》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代的社会中,老师以一种神圣而又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之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显得紧张而束缚,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中心信息源,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甚至是强制性教育,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其创造性思维也在一次次的挫败中被扼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型理念的引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陈旧的师生关系,并且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互尊的、发展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新观念下,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而互尊。所谓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指师生关系应是指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为基础的关系,师生应当具有客观的自主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与互动既而实现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互尊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关系应是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并且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发展的师生关系则强调师生间相互对比、相互评价,共同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积极作用和功能。
一、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及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生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带来了学校生活的全新变化,也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强调以人为本。新的课程理念产生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
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可以说,没有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师生关系的构建,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当前形势下师生关系的现状:近年来,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民主化的进步,教师的信息源和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师生关系也由权威转向民主;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学生已经由早前的被动学习、被动吸收知识逐步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再加上学习环境不再仅限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师生矛盾冲突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当然就矛盾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观念变化的原因,也有家长尊师重教历史传统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发生碰击的原因,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概括起来原因有二:首先是有的学生在家中受到娇宠和溺爱,性格变得固执和任性,在学校里稍不如意,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发生冲突。其次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一些新的思想、要求与教师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而有的教师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和封建性的师道尊严旧观念上,这种学生思想的超前性和教师观念的滞后性必然常常发生碰撞,导致师生冲突。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对教育效果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师生关系不和谐对教育必然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如师生双方均会受到伤害,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丧失和学习效率的降低,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降低,工作绩效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甚至于恶性刑事案件。
二、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几种典型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将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师生间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调查,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成为朋友,共同进步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学生,课后也要和学生友好相处。
(二)师生间应是善于倾听和倾诉者的关系
以前教师完全统辖着“说”的权利,学生只有“听”的份儿。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思想,同时也把他们“制造”成了一个未来的没有思想见解的“庸人”。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甚至于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只有善于倾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只有都是能耐心、仔细地倾听,学生才乐于向你倾诉,向你展示他的思想。所以说,倾听是一种信任,倾诉是一种能力,师生关系应在倾听与倾诉中取得发展。
(三)师生关系应该是赏识和被赏识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我们都要表扬,切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即使是一个很“差”的学生,他的身上一样有“闪光”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并将其放大,使学生获得肯定,从而激发出更高的热情。
(四)师生间应是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和学习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从“学会”转而使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包括组织教材,组织教法,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又必须是一个协调者,协调各方的力量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五)师生间应是相互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最终获得“双赢”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越来越大,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教师们不一定知道,况且新课标更突出地要求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及探案、交流以、实践能力,而要想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相长”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
四、教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具有双边性,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二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动即互动性是其实质所在,由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也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两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完善教学活动
(1)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群体,构建和谐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的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优越性在于它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整体水平与新课标要求,量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建设创新赋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观察眼光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关系。教师要积极地去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及管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教师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学生学习上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要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得学生的长跳板和短跳板的距离缩小。
(2)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学”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动态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学”的动态过程而发生、展开,并为学生“学”的动态过程服务的,而且这种服务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这两个动态过程同步展开、同步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理想境界。
2、完善自身
(1)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魅力
建立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受,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教师尤其要加强心理调控能力,不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加强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教师要一改之前替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的作风,注重学生的独立性的培养,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新型的小学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重视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也有晴天雨天,心情好坏,作为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根据情况解决,特别是学困生、问题生。遇到问题要及时地换位思考,去思考学生所承担的压力,给他们一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创造一些积极表现的机会,唤醒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些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的相处中,常常忽视学生自身的想法,一味地将教师的想法认识强加与他们,以自身的想法去想孩子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允许学生对教师教学或自身提出质疑,并且根据这些反馈意见,进行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当多一些信任、宽容和理解,耐心地引导,不戴有色眼镜看待一个学生,对孩子们的表现多一些表扬和赞许,少一些批评和讽刺。即使要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更应该注意的是一码事归一码事,不能一直翻旧帐,特别是经常违纪、学习差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
2、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身体成熟水平、认知能力和行为发展水平的不同,所以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别差别,按照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的一代新人。
3、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有时即使是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也可能伤害学生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坚
守“多栽花,少挑刺”的原则,蹲下身子,以学生的眼光审视学生的行为,以肯定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以暗示与激励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与缺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次次的评价中感受着赏识、感受着激励,对学习的兴趣、水平也必将与日俱增。在新课程中,教学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而在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均以个体形式存在,师生之间的单数交往成为可能,在对话过程中使经验共享成为可能。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契机。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大背景,社会、家长对关注教育的程度使得教师的压力也日趋增长,面对这样的压力,教师更应该改变成就观念,与学生共同用爱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学的实施,更好地创建起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传授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聊天谈心,在学生的成长道路起到指路灯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经常的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鼓励成长,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这种师生关系上的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锦·试论现代教学价值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大连教育学院报,2005 [2]崔聚兴·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5 [3] 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22期
[4]薛岩松;杨志武·树立正确学管思想 塑造新型师生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5] 刘瑞青,薛彦华·新课改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2011 [6] 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冯全文·道德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 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 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 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三是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四是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6.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6.简要分析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各类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1.简述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如何克服。
(1)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2)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沟通的状况,如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2.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1)学科专业素养,指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优良个性品质有:热情慷慨、乐于助人、公平客观等。
3.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控制情境。(2)排除无关的因素。(3)数量记载精确。(4)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运用实验法应注意:(1)实验前做好准备。编制学年或学期的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的课时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编制实验小组。学生做好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根据情况可进行全班或个别的指导,随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实验后要总结。教师视全体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5.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6.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简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1.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简述主要的心里评估方法
3.(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4.(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1)知识;(2)社会;(3)学生;(4)科学和教育的发展;(5)政治、文化与哲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2.(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2)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1)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从以知识为中 心滑向以儿童为中心,致使知识的系统传授大大减弱;(2)实践过程中,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简单的随心所欲的机械操作,儿童的思维、想象、品质得不到应有的发 展;(3)对教师要求较高,实际操作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很大的挑战。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 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 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 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 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 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 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能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 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3)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5)平等与尊重原则。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教案即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即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杂,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思思维。思维的对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少年期的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活动;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2)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是指l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1)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它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3)建设优良的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4)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作用如下:(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应当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韵获得。获得了新知识后,还要对它们进行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任务。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搞创造性者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有:(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指德育中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定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实践中,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2)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能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在于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展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3)引导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缺点的克服,固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要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简要说明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基础。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教学具有教育性,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6--面起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方向。(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个性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理想目标,虽然这一理想目标未必能实现或实现程度因人而异,但它始终是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简要说明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师生关系--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王芳君 研究单位: 临泽县鸭暖乡中心小学
课题组成员: 宋小琴
关系至关重要。
特别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其身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尊心强、可塑性强。这时的初中学生已经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学生的先决保障,也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1)重建新型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
(2)重建新型生关系是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实现的基石;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师生间融洽的沟通,增加师生间的了解和互信,使学生做到自信和他信,是教育与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4)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需。(5)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概念的界定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谐师生关系体系在两个放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
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师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和谐共处,才能形成良好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学习,使广大师生提高重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更爱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是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通过研究学习,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重建新型师生关系。在课题研究、实践中,逐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倡导阳光高效课堂入手,重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的师生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阳光评价机制的建立研究。2.“心语信箱”师生交流机制的探索研究。3.班级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学生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适时开展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选取适
4.加强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5.创新德育活动。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保障条件
1.学校有省级二类标准实验室和仪器室;
2.有两个各拥有30台微机的网络教室、18个多媒体教室、两个多功能演示厅,以“三网”、“四室”为主框架的信息技设施非常完善;
3.有专门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教师图书室; 4.有十余种数学教研刊物和丰富的各类资料; 5.课题组教师全部拥有个人电脑。
七、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1.制定《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实验人数。
2.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加强课题研究的先期理论学习。
(二)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