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物流09-1班 李龙

时间:2019-05-14 19: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物流09-1班 李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物流09-1班 李龙》。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物流09-1班 李龙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论文题名:组织文化与组织竞争力的关系

姓名:李龙

学号:2009101327

班级:物流管理09-1

指导老师:殷俊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组织文化和组织竞争力的关系。组织能否成功运营和发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关系问题,它包括诚信与合作态度问题和合作成本与合作水平问题。解决合作问题是组织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组织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合作活动对形成组织文化和体现组织文化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竞争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深入分析和了解组织文化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组织文化;组织风气;凝聚力;整合;导向作用;激励。案例:

松下公司这样培养商业人才

在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琵琶湖畔,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式庭院,这就是松下商学院。

松下商学院是为松下集团培养销售经理的一年制商业大学。自1970年创办以来,为松下公司培养了3000多名专业人才。

商学院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十分有趣。它融中国儒家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于一炉,对学员进行着严格的教育。

商学院的纲领是,坚守产业人的本分,以期改善和提高社会生活,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贡献。商学院的信条是,和亲合作,全员至诚,一致团结,服务社会。商学院的研修目标是中国古典《大学》中的“明德”一一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一一至诚无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善”一一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

商学院的作风是,寒暄要大声,用语要准确,行动要敏捷,服装要整洁,穿鞋要讲究,扫除要彻底。

我们来看一下学员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清晨5时30分,松下电器公司的旗帜冉冉升起。6时,象征进攻性的“咚咚”的鼓声把大家唤醒。

6时10分,全员集合。点名之后,各个学员面向故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接着,做早操。然后,列队跑步3公里。7时10分,早饭。每顿饭前,全体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口诵“五观之俑”,飘飘然,若在世外:一偈“此膳耗费多少劳力”,二偈“自己是否具有享用此膳之功德”,三偈“以清心寡欲为宗”,四偈“为走人之正享用此膳”。

饭后,还要双手合十,诵念:愿此功德,广播天下,吾与众生,共成道业。7时50分,商业道德课。通常学习《大学》、《论语》、《孟子》和《孝经》,确立“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

8时40分,早会。全体师生集合,站成方队,朗诵松下公司的“纲领”、“信息”和“精神”,齐唱松下公司之歌。9时,以班为单位,站成一圈,交流经验。

9时10分至下午4时,4节业务课。由讲师讲解经营之道,诸如,经营思想、经营心理学、市场学以及顾客接待术和商品推销术。

如何接电话、打电话,也是其中的科目之一。要求在接、打电话时,正襟危坐,聚精会神,不许吃东西,不许吸烟。听到电话铃响,马上去接,要首先声音清晰、态度和蔼地表明自己公司的名称和所属部、课,并准确地记下电话内容。交由主管人处理。打电话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拨通电话后,马上报出公司名称和所属部、以及自己的姓名,在作简单的问候后,把要求和希望简要告诉对方。说话时,语气要委婉诚恳。讲完后,要说些“拜托了”之类的客气话才能挂上电话。

下午4时30分,自由活动。有的到运动场打球、有的到卡拉OK歌厅唱歌,也有的到体育馆练柔道、剑道。

晚上6时50分,茶道。大家都换上和服,席地而坐,通过煮茶和品茶,追求形式上的完善、气氛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的享受。

10时17分,点名。全体学员面壁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10时20分,全体正襟冥想,总结一天的收获。10时30分,一天的学习结束了。组织文化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组织中不同背景和地位的人在描述组织文化时基本上用的是某种特定的语言和方式,比如仪式、规章制度、习惯等。

一般来说,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主要体现在整体意识、协作意识、沟通模式、纷争容忍度、对风险的态度、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目标导向性等方面。

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1)器物层,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组织成员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就以我们学校的物质文化为例:校纪校风、教学设备、建筑分布特色、老师的教学风格、校服、校徽、纪念建筑等。它们构成了我们学校文化的具体表象。

(2)制度行为层。这一层次细分可分为两层:

1、浅层的行为文化。是组织成员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也反映了组织的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模式等文化特征,也是组织精神、组织目标的动态反映。

2、中层的制度文化。制度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制度层包括各种制度、规章、组织机构以及组织内部的一些特殊典礼、仪式、风俗等。这一层的文化是组织文化中规范人和物的行为方式的部分,从领导制度、组织体系、管理规章等方面的设置反映了组织的价值观与精神风貌。

(3)观念层,也称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指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道德和组织哲学等。精神文化往往是一个组织长期积累和沉淀的结果。

组织文化的作用

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而使组织成员放弃一些不适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和利益取向。由于受到组织文化的熏陶,组织成员取用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组织的各种矛盾得到缓解,组织文化表现出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

(1)导向作用。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所起的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所建立起的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引导员工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2)规范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企业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于组织文化氛围、团队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团队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团队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共鸣,而产生自我控制。(3)凝聚作用。当一种价值观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后,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的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组织成员团结在一起,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使组织成员乐于参与组织的事务,发挥各自的潜能,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

(4)激励作用。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以满足组织成员对尊重等高层需求的追求,从而激发组织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组织目标拼搏的精神;同时,企业文化通过软约束调整组织成员的不合理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力量,使员工自我激励,产生持久的驱动力。

(5)辐射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不仅对内部成员产生影响,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辐射和传播。一方面,可以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优秀的组织文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总之,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使组织管理深刻化,组织管理自动化。组织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组织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内聚人心,外塑形象。

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任何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组织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上所流行的价值观、道德取向都直接反映在组织文化的内容中。比如,金钱万能则可能导致不择手段追求利润的经营哲学,从而进一步在各方面都有体现。这一点在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对比中最为鲜明。

(2)组织创业者和领导者的素质。组织创业者或者现行的领导者个人素质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组织创业者的风格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类型,并通过各种形式得以延续和流传。稳定的企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创业者的痕迹。创业者的教育背景、领导风格、处事的方式和作风决定了组织初期的组织文化。经过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使之不断延续到最后,并体现各个阶段领导者的风格。

(3)组织成员的素质。组织成员虽然是组织文化的受影响者,但反过来组织成员的素质状况也影响着组织文化的形成。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决定了其工作的自觉程度和对参与决策的热情程度,这便形成了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

总结:一般说来,能够解决合作问题的方法也会对建设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帮助,下面通过讨论信息技术在解决合作问题上的作用来说明这种关系。概括地讲,信息技术主要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直接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二是在用于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的过程中,发展、积累和群化了建设企业文化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组织知识。当然,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方式。在第一种方式中,有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新职工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有进行虚拟运营,以试验新的规章制度是否可行。第二种方式和混合方式比较普遍,企业不仅实现了具体的商业目标,同时也改进、增强了企业文化和竞争力。企业文化中的观念知识与组织知识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取决于企业成员对这两种知识的认同、掌握、积累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及对此情况的相互知晓的程度。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学院:管 理 学 院 专业:工业工程 101 学号:XXX 姓名:XXX

简述组织文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一、组织和组织文化的涵义

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组织文化在企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

在现行的企业中,诸多的较好的企业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企业文化。

二、组织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

组织文化的激励作用是指组织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通过各组成要素来激发员工动机与潜在的作用,它属于精神激励的范畴。具体来说,组织文化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组织文化能够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好的组织环境。如果一个组织拥有良好的组织文化,那么它内部人际环境就比较和谐。员工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工作,各种纠纷比较少,工作绩效自然提高。其次。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只有从人的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内部进行激励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恰当的精神激励比许多物质激励更有效、更持久。组织文化能够综合发挥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的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出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二)、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

组织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粘合剂,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文化以大量微妙的方式来沟通组织内部人们的思想,使组织成员在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指导下,产生对作为组织成员的“身份感”和“使命感”,产生对组织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观念等的“认同感”。同时在组织氛围的作用下,使组织成员通过自身的感受,产生对于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使组织成员乐于参与组织的事务,发挥各自的潜能,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因此,出色的组织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他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它打动的是员工的心。正所谓“留人先留心”,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必须依靠组织文化战略来支撑。

(三)、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

组织文化作为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对员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将员工逐步引导到组织的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员工的注意力也就转向什么。这种功能往往在组织文化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地引导员工始终不渝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当组织文化在整个组织内部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以后,其对于员工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组织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机制的公平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其员工的行为也就越发自然。例如闻名世界的日本松下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比较注意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使得员工自觉地将组织文化作为企业前进的方向,引导企业不断地向着某一方向发展。

(四)、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

在一个特定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组织文化可以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组织文化能够规范、统一组织的外部形象;(2)组织文化能够规范公司的组织制度,让员工行为规范化;(3)可以让组织的全体员工产生一致的精神信仰,把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是通过员工自身感受而产生的认同心理过程而实现的,它不同于外部的强制机制,组织文化通过员工的内省,产生一种自律意识,从而自我遵守组织管理的各种规定,例如厂规、厂纪等。自律意识比强制机制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员工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无形的、非正式的和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自觉地接受组织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并按照价值观念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五)、组织文化的协调功能

组织文化的协调功能就是指,组织文化可以强化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组织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有机配合。

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三、组织文化的形成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五只猴子关在一个铁笼之中,铁笼外面悬挂一串香蕉,如果猴子想吃香蕉,伸手来取,笼子外面的人就用很残酷、不人道的方法对付猴子,如用棍子打,开水浇,总之,只要有一个猴子动香蕉,笼子中所有的猴子们都会受到极大的折磨。久而久之,无论挂在笼子外面的香蕉多么诱猴,关在笼子中的猴子都不会食指大动了。实验进行到此时,就开始实验的第二步:用一只新猴子,就是没有经过折磨的猴子,置换出一个原来关在笼子中饱受折磨的猴子,新猴子进笼后,以为挂在外面的香蕉是美味的食品,动手来拿香蕉,这时不用笼子外面的人动手,里面四个曾经因想吃香蕉而饱受折磨的老猴子就开始揍这个不懂事的新猴子,因为如果新猴子去拿香蕉,他们也会受到牵连挨打。第三步,再用一个新猴子换出一个老猴子,这时,不仅老猴子们要揍想拿香蕉的新猴子,连第一个换进来的新猴子都要揍刚进来的新猴子。第四步、第五步,只到五个老猴子全部换完,还是以上的情形,只要新到的猴子想拿笼子外面的香蕉,原来留在笼中的猴子就会揍它。从此之后,再有新的猴子进来,不是第一批的猴子还是坚持原来的政策,教育新猴子不要吃香蕉。从此,铁笼中的猴子们就形成了不得吃香蕉的文化。

人类组织的文化形成与此相似。组织的创立者制定组织发展理念、行为准则后,不断向组织成员灌输、强化这些理念和行为准则,使之成为组织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这个组织的文化,就像铁笼中的猴子们不得吃香蕉一样。

如果重复以上的实验,在铁笼中放入一只比其他所有猴子都强壮有力的大猩猩而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且外面的人不干预铁笼中的内政。这时,大猩猩想吃香蕉,去拿挂在笼子外面的香蕉,原来的四只猴子因要遵守铁笼中猴子不得吃香蕉的文化想揍大猩猩,阻止大猩猩拿香蕉,结果将会被大猩猩全部打爬下,大猩猩会拿到香蕉且吃的津津有味。再换入一只新猴子,新猴子不知道铁笼中的文化,去拿笼子外面的香蕉,剩余的三个老猴心里很矛盾,阻止新猴子拿香蕉吧,怕大猩猩揍他们,不阻止吧,违背铁笼中原来不得吃香蕉的文化,但这时现实的利益摆在面前,如果不阻止新猴子,一是能避免被大猩猩揍,二是还能得到实惠,尝一尝香蕉的滋味,还是老实点吧!从此,铁笼中的猴子们又可以吃美味的香蕉了!铁笼中的文化被再造了!

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或者是再造一个组织的文化,必须有强大的内外在动力,就像在猴群中引入大猩猩一样。

人类的组织,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政府或者朝代,其文化的形成、被破坏及再形成都与创建者及强大的内外力量密切相关。

四、如何让组织人员去接受组织文化

在中国,为什么有着合伙人组织架构的企业发展的并不是太好,原因与这些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不坐班有关系,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能在这个企业长期办公和一群员工不能在同一个环境中长期办公,就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文化共性。即使这个企业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有很完整的文化体系,那它的文化力是最弱的,因为不坐班的员工只是知道企业文化而不是悟到

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企业文化,不在这个企业长时间的办公和员工相处,就感悟不到企业的习惯性行为和呼吸到弥漫在企业各个角落的企业文化氛围,也就无法认同和融入这个企业,永远像外人一样达不到与这个企业的默契。所以一个企业要有强大的生命力,招聘兼职员工和采取不坐班的上班形式是不行的。

在企业中,通常企业家最喜欢那些不用言传只要意会就能领汇自己意图的员工,而且这类员工的办事风格完全与这个企业家的风格相同。这类基本上是在这个企业多年,深深理解这个企业及这个企业的企业主的思维和行为风格和深知这个企业的文化的老员工。你让他们总结公司的文化时,他不一定很完整的把企业文化手册的文化理念背出来,但能说出这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及这个企业老板与其他企业老板的差异性。比如这个企业和企业主比较务实,那对务虚的及只注重表面现象的员工来说就没有多少市场,久而久之,员工就会形成靠务实和苦干及结果说话。这种办事习惯和氛围只有长时间的观察和感悟才能理解。因为在干事的过程中,也许务实的不会被很快认可,务虚的往往说的比务实的好,可能造成干事的暂时不被理解,反而务虚的得到表扬,但是如果这个企业和这个企业主很务实,那到最后还是务实和苦干的员工得到认可。务虚和会表现的员工却被辞掉,目睹了一个一个这样的故事的老员工就会不自觉的改变自己的办事风格,没有任何侥幸的偷懒想法,这就是把公司文化悟到了,而只知道公司文化而没悟到的新员工和没有悟性的员工,因为没有把握企业文化的真谛而犯务虚的毛病,结果在公司获不得认可。

习惯和氛围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如果长时间的没有把优秀的习惯植入组织内,即使找几个专家总结出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那只能是写在书上,挂在墙上的教条而已,对组织的影响力很有限,企业文化犹如空气一样,是不会让人看见的,但会无时无刻的环绕在组织中间,如果让员工了解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绝不是让员工看文化手册或背刻板的企业精神或企业核心价值观能达到的,企业文化一定要让员工“悟道”,而不能让员工“知道”。

总结语:组织文化在企业存在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企业文化正如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个精神萎靡不堪的人时多数人都不愿语气过多的交往。同样,企业也是如此。一个没有一个良好组织文化的团体是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的。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组织行为学——

关于群体与绩效的综述

摘要:本文从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群体与绩效的一般问题切入主题,通过了解群体与绩效的主要研究范畴来深入认识其原理,进而探讨该类知识在商业等领域的运用,最后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国内的发展状况。关键词:群体与绩效、组织行为学 1.群体与绩效的一般问题 【1】

群体是指有同一目标和行为规范并协同活动的人群结合体。即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影响;第二,需要个体间具有稳定的结构;第三,所有的个体具有共同的目标;第四,就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意识到彼此属于同一群体。其中命令型、任务型、团队型群体属于正是群体;利益型、友谊型群体属于非正式群体。

群体的发展途径: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有群体规模,群体成员的构成,角色地位,规范,目标,凝聚力,士气,领导,人际关系,沟通,解决冲突的能力,群体成员的素质,外部环境等。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是动态变化的。首先,群体规模指的是组成群体的人数多少。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和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与凝聚力:小群体(7人以下)比起大群体往往凝聚力更强,更倾向于寻求一致性。这主要是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相互联系多,沟通多,感情更融洽,也容易寻求和保持一致性。而大群体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规模越大,直接联系越少,矛盾冲突越多,越难保持一致性,且容易形成小宗派,这势必影响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

第二,规模与参与:首先,当群体规模扩大时,每一名成员所得到的参与时间减少。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规模越大,成员参与的时间越少;而实际情况下,由于存在着“禁止一般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存在着“谁应该在什么时候参与什么”的非正式规范,成员的参与时间或参与行为更少了。其次,当群体规模扩大时,对许多成员来说增加了参与方面的限制,这主要是由社会顾虑倾向在起作用。

第三,规模与绩效:这两者的关系是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同组织的大量决策密切相关。如果群体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努力和能力,那么,群体规模越大,其潜在绩效越大,即潜在绩效随群体的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是,当群体变大时,群体的绩效总是受到过程损失的影响,而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的过程损失越大。群体的实际绩效等于潜在绩效减去过程损失,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的潜在绩效越高,过程损失也越多。当实际的生产率达到一个稳定时期,群体的规模越大,每一个群体成员所贡献的追加绩效越小。群体的过程损失主要来源:①激励损失:如果在群体里奖酬是依赖于群体的绩效而不是个体的绩效来评定的,那么个体的奖赏和自己的绩效间的关系就弱化了,群体的规模越大,这两者的关系越弱,因此积极性的损失就越大。②协调损失:群体越大,群体成员间需要的协调越多,而协调则越困难,从而损失的生产时间越多。协调包括必要的分工、决策和沟通。③职责分散:群体规模越大,而对共同的职责,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感大大降低。成员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太突出,责任不大,因此他们可能会袖手旁观或产生“让别人去干更好”的想法,只是群体的一些共同职责无人负责,或互相推诿,从而是群体的绩效下降。

第二我们要说明的是群体的构成: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在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及个人力量是群体的基本投入,这些投入的异同将影响群体的过程和群体绩效。换言之,群体的行为和绩效是构成群体的个体功能反映。如果群体内个体的需要,动机,能力,性格,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很相似,我们把这种群体称为同质群体;如果内个体的需要,动机,能力,性格,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我们就把这类群体称为异质群体。研究表明,同质群体在完成简单的,需要密切配合的,常规的工作时非常有效。因为在同质群体中,群体成员高度一致,高度协调,沟通容易,极少产生矛盾,决策迅速,这种和谐的环境为完成简单的常规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异质群体在处理复杂的,需要很多创造力才能解决的工作时是非常有效的。异质群体的成员个性不同,知识水平,经历等都不同,容易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与容易向其他人的方案提出挑战,这有助于创造性方法的产生。但异质群体的缺点也不少,如:观点分歧很大导致冲突增多,使群体在某些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性或取得一致性要花费相当常的时间。对于行政组织而言,既需要异质群体也需要同质群体,因为工作既有常规性又有非常规性的。在解决常规性的问题时,同质群体有效,在解决非常规性问题时,异质群体更有效一些。但在配置领导班子时,应该考虑成员的异质性,因为领导班子都承担着大量的复杂的,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要对组织群体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因此,领导班子必须是异质群体,必须在年龄上,能力上,性格上,知识上,专业上互不相同和能够互补。这样的领导班子才是有效的。

第三个方面为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建立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可以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但大部分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是群体成员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质上,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影响最大的是这些不成文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虽然很少被群体成员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群体成员对此仅有模模糊糊的意识,但强有力地调节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即使正式的成文的组织规则也不一定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在各群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娶你规范,如服装规范、忠诚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荣誉、参与及合作规范、同事关系规范、诚实与安全规范、报酬分配规范等。

群体规范的功能: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群体支柱的功能:任何一个群体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证某种行为的一致性。群体规范使群体具备了这种一致性,因此,群体规范成了一切群体得以存在下去的支柱。

第二,评价标准的功能: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建立的行为准则,是对其他人行为的预期,因此可以根据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是否恰当。

第三,约束和矫正的功能:群体规范既然是群体成员所普遍认同的,是评价行为的准绳,因此对人具有约束作用,使人的行为不偏离规范所允许的范围。而当人的行为偏离了范围,就会感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他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与其他成员相一致,因此,群体规范具有矫正功能。

最后就是群体压力:大多数群体成员在大多情况下都会遵守群体规范,但是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拒绝接受群体规范的人。群体中不遵守群体规范的人往往让同事及领导感觉到不舒服,管理者和同事就会对这些偏离了群体规范的人施加压力,使其行为回到群体规范所允许的方式上来,这时群体压力就产生了。群体压力是一种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压抑,压迫感。一般来讲,心理压力被认为是一种情感反应,如沮丧,焦虑,不安,烦恼等。群体压力是无形的,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莱维特认为,群体压力的产生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理辩论阶段。这一阶段,群体成员对某一问题进行理智探讨,自由地发表意见,大家的意见渐渐分为两派:多数派和少数派。第二阶段是怂恿劝诱阶段。对于坚持少数意见者,大家好言相劝,开玩笑,“和稀泥”,力图表明他与大家并无原则分歧,从而接受大家 赞同的意见。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第三阶段是攻击阶段。当持不同意见者仍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群体就开始实行铁腕政策,攻击其“执迷不悟”,破坏合作以及对群体不够忠心等。第四阶段是心理隔离阶段。经过大家的攻击谴责后,如果持不同意见者仍不放弃己见,那么群体便会采取不理不睬的方法,使他完全孤立。个体在这几个阶段里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是逐级加大的。个体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会导致内心的冲突,是抗拒群体压力,还是屈从于群体压力,个体必须对此做出选择。大多数的选择结果是屈从于群体压力而采取从众行为。

1.1 群体压力的作用

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变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有助于达成群体的目标和维护群体的存在;

消极作用:压制了创新精神,使群体失去了新观念、新思想,这对群体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组织也常会为此付出代价。

1.2 影响群体行为与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1.3 两种作用的条件

作业性质和个人的熟练程度有关。简单工作且个人技能熟练有社会助长作用,否则有社会抑制作用。

1.4 群体结构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1.4.1 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

群体成员在年龄、能力、知识、专业、性格、信念等方面的特点相似的是同质群体,不同的则是异质群体。

1.4.2 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效率的条件: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

(3)连锁性的工作。

1.4.3 异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效率的条件:

(1)完成复杂的工作;

(2)做出决策太快时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3)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2.主要研究范畴 【2】

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与绩效首先就是为了探索有效的团队建设途径。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个性化绩效管理方式,对于提高群体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式通常是由对员工的认识决定的。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能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绩效管理方式。

1.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下认识的区别

(1)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对所有员工的工作表现均采取同样的评价方法,依据的都是按照劳动付出的不同进行分配的做法。

(2)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随着知识密集型劳动者的增加以及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中知识含量的提高,工作的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知识等非物化劳动形式对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

面对这种变化,企业应当以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员工,以新的视角对企业中的人才进行开发。因此,企业所建立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兼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作方式,能针对工作性质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的绩效管理形式。

2.按员工在企业中所承担责任的划分

首先是关于职层的划分标准:

公司高层:根据环境的变化,把握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把握企业战略目标或某一业务发展目标的制定。控制规划设计和业务系统的改进,组织进行如:业领域、产品领域、服务领域、市场等创新工作。养继任者和适合公司需要的中坚力量;

公司中层:参与公司的整体规划或某一领域的设计规划? 正确理解公司的战略,并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站在战略的高度和业务系统的角度建立起业务系统的标准和作业规范。将企业和部门的目标落实到每个员工,并应监督、指导下属的业务工作。为提高部门及业务系统的工作效率,不断进行业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推进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创。指导下属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下属的核心技能;

公司基层:严格地执行已有的业务标准,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工作方法,能独立完成符合标准的工作任务。可能地对工作方式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及任务完成的及时性,生产各环节的服务质量承担责任。

类 型 绩效考核特征 绩效评价方式 评价周期

高层管理者基于经营绩效达成的关键业绩指标考核 关键业绩指标述职报告 一年;中层管理者以任职资格为基础,基于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关键业绩指标述职报告半年;中基层员工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以及基于关键业绩指标落实的关键行为考核,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及行为考核;每季度作业类员工部门关键业绩指标分解及关键业绩指标实现的关键行为的每日评价,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及行为考核每日记录月度考核。

3.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采用不同的绩效管理方式

首先,应将企业内现有的所有职位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然后,分析总结各种类别工作的特点,将工作特点类似、可以采用同种绩效评价方法的职能类别合并,建立起一套适应各职能类别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

(1)划分职位类别:

职类 划分要素

管理类 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以及各项经营决策的正确性负直接责任;

市场类 对产品进入市场、产品品牌的树立以及市场占有率承担直接责任;

技术类 对产品的创新性和技术在行业内的先进性承担直接责任;

专业类 对为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提供的专业化管理信息及管理服务的质量、效果承担直接责任;

作业类 对产品生产的数量、质量及生产成本负直接责任。

(2)以划分好的职位类别为依据,建立绩效评价系统:

职位类别 绩效评价特征 绩效评价方式 评价周期

承担直接管理责任的各级管理者以业绩目标完成和工作改进为基础的绩效评价 对业绩目标进行评价一年或半年;

从事业务或研发设计的一般工作人员以工作改进和目标设定的计划完成为基础的绩效评价 计划完成度评价季度;

从事例行性常规工作的人员以工作量的完成为基础的绩效评价工作量完成度和准确性评价月度;

行政类或日常事务类工作人员以该职位应负的责任和里外工作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评价 承担责任、额外贡献评价季度;

正是由于在企业中,员工所处的职位不同,所负担的使命和责任不同。因此,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时,应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用各自适合的方法及衡量标准,力求考评结果的准确。

3.国内外研究内容与进展 [3]

举一个实例:香港科技大学孙秀林所做的关于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绩效分析。在中国,近60%的人口生活在约64 万个行政村中。村庄社区的治理过程与治 理绩效,对于这几亿人口的日常生活与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选 取村庄治理作为研究题目,不仅具有学术讨论的意义,更期望这是一个有关中国 乡土社会的现实关怀。

对于中国村庄治理的研究,在过去十多年中,已经成为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一 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村民自治制度导入农村地区之后,对于中国村庄治理的研 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但非常可惜的是,现在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 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的。首先,在理论层面,对于中国村庄治理的研究,仍然处于 一个比较初步的个案研究、资料收集、类型比较阶段,而对于中国乡土社会情境 下村庄治理的理论内涵、概念界定、分析维度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仍然十分有 限。其次,更为严重的是,在方法论层面,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其主导范式为 田野调查式的个案观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多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观察”、“个案 研究”方法,定量化的思维非常欠缺;仅有的定量分析,也多是针对某个省份的研 究,而无法进行更一般意义上的推论。在这种限制下,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受 到了严重阻碍。

本文的意图:通过村民自治制度的导入,来分析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及其绩 效。具体而言,本文在下面几个方面有所贡献:

(1)对于村庄治理的定义与衡量,是这一领域理论与方法上的难题,并在某 种程度上成为制约这一题目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对于村庄治理概念的处 理,一方面抛弃哲学层面的概念辩论,另一方面脱离微观层面层出不穷的个案差 异,而选择从一个中间层次出发,给出研究村庄治理的可操作化的测量指标。具 体而言,村庄治理,可以从治理过程与治理绩效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a)对于村 庄治理过程的考察,本文着重于村庄社区之内的两个最主要的行动者:村干部与 村民;b)如果说村庄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村民的公共利益,那么村庄范围内

提供的公共品,可以作为村庄治理绩效的一个最有效的测量指标。(2)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为我们研究村庄治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分析 角度。这种制度一方面是国家行政导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在与中国乡土社会的 本土性组织资源的互动中生发,其结果是导致了不同的村庄治理类型,这种治理 类型的差异,为我们研究村庄治理提供了一个分析的入手点。

(3)任何理论都需要验证。在系统化地梳理现有关于村庄治理的研究之后,本文从一个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实证考察村民自治对于村庄治理的效果,并且 使用概率指数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技术控制可能的选择性偏差之后 重新检验这种因果性。借由这种规范性的实证分析策略,希望对这一研究领域所

发生的争论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共同讨论的框架与基点。4.有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晓龙杂文】群体规模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 2.百度文献及百科知识

3.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绩效分析 孙秀林 第11到12页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

题型:

一、选择题(10题,4分/题)(人格、沟通、冲突)

二、名词解释(2题,5分/题)(一句)

三、简答(3题,10分/题)(要有针对性)

四、论述(1题,20分)(先定义再论述)

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只是改变组织绩效。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某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评估,情感=感觉,行为=行动(3)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它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地态度。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工作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界定了员工对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身份。组织承诺包括了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2.退出-建议-忠诚-怠工理论框架:

(1)退出:直接离开组织。包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离职。

(2)建议: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包括提出改进建议,主动与上司以及其他类型的团体一起讨论所面临的问题。

(3)忠诚: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所改善。包括面对外部批评时站出来为组织说话,以及相信组织与管理层会做出正确的事。

(4)怠工: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糟。包括长期缺勤或迟到、降低努力程度和增加失误率。3.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

(1)情感:是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这个总括概念中包含了情绪和心境两个成分。

(2)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直接指向某个人或者某个物。(3)心境则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4.(1)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2)情感事件理论:证明员工会对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3)情绪智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它使得个人具有自我意识、可以觉察他人的情绪和可以管理情绪线索信息。

5.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1)选拔。在雇佣员工时,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高度社会互动的工作,雇主应该把情绪智力考虑在内。

(2)决策。积极情绪有助于决策,心境好或情绪积极的人更有可能使用启发式方法或经验规则,来帮助他们迅速做好决策。

(3)创造性。心境好的人比心境糟的人更具有创造性。

(4)动机。愉快的心境使人们更具创造性,这又会带来观察他们工作的人的积极反馈。(5)领导。有效的领导者都会依赖情绪吸引来帮助他们传递信息。(6)谈判。谈判是一个情绪过程。

(7)客户服务。员工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客户服务,客户服务又会影响相同业务的水平和顾客满意度。(8)工作态度。

(9)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情绪消极的人,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出现偏常行为。

(10)工作中的安全和伤害。通过保证工人处于糟糕的心境时不进行具有潜在危险的活动,雇主可以提高健康和安全水平。

6.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目标或知觉对象、知觉情境。

7.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的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有内因还是外因引起的。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3个因素:区别性(高外因低内因)、一致性(高外因低内因)、一贯性(高内因低外因)。

8.晕轮效应、对比效应和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我们就受到晕轮效应。即:我们的整体观点影响着我们的某一特定观点。对比效应: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刻板印象:当基于对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判断某人时,我们使用的捷径称为刻板印象。9.理性决策模型的6个步骤:(1)界定问题所在(2)界定决策标准。(3)给标准分配权重(4)开发备选方案(5)评估备选方案(6)选择最佳方案

10.常见的偏见和错误:过度自信的偏见、描定偏见、验证偏见、易获性偏见、承诺升级;随机错误、风险厌恶、后视偏见。11.影响决策的因素:

(1)个体差异:人格、性别、智力。

(2)组织限制:绩效评估、奖励体系、正式规则、系统强加的时间限制和传统惯例。

12.动机: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1)早期的动机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X理论和Y理论:根据X理论,管理者认为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指导甚至强迫他们工作;相反,根据Y理论,管理者假设员工视工作如同休息、娱乐那样自然,因此通常人们能学会承担责任,甚至会主动寻求责任。

简述双因素理论: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由赫茨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个人与其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的关系,而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成功与否。根据赫茨伯格的观点,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是截然不同的。激励因素:晋升机会、个人成长机会、认可、职责和成就等于工作的直接结果有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员工有内在的奖赏性。

保健因素:管理质量、薪酬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稳定性。双因素理论的缺陷:

人们容易把成就归功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没有对满意度进行整体测量。一个人可能讨厌工作中的某个部分,但仍认为这项工作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

(2)当代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组织公平简述公平理论:

(1)员工把自己的投入-产出与相关人员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比率与比较对象的比率相同,则为公平状态;我们会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公平的。当我们觉得这种比率不同时,就会承受公平张力。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薪酬过低,那么这种张力就会产生愤怒;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报酬过高,这种张力就会产生内疚。

(2)员工对于参照对象的选择增加了公平理论的复杂性。员工可以选择四种参照比较:

自我—内部。员工在本组织内的某个不同职位上经历。

自我—外部。员工在本组织外的职位或情境中的经历。

他人—内部。员工所在组织内的其他个体或群体。

他人—外部。员工在组织之外的其他个体或群里。

(3)基于公平理论,当员工感到不过平时,他们会采取以下六种选择中的一种:

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产出、歪曲对自我的认知、歪曲对他人的认知、选择其他参找对象、离开该领域。

近年的研究已经扩展了公平或者公正的含义,长期以来,公平理论聚焦于分配公平,现在越来越多地从组织公平来看待公平。

组织公平:对工作场所公平的整体感知。分为分配公平(对结果公平的感知)、程序公平(对结果的判定过程的公平性的感知)、互动公平(个体对尊严以及尊敬的感知程度)。13.工作特征模型的五个核心维度: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反馈。

14.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个体。

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段: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大量不确定性为特点。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分子来思考问题时,这一阶段就算结束了。

(2)震荡阶段:是一个突显内部冲突的阶段。此时虽然群体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约束。这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在发展方向上业达成了共识。

(3)规范阶段:群体进一步发展密切的群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内聚力。(4)执行阶段:此时群体的结构充分发挥作用,并得到广泛认可。(5)解体阶段:即群体为解散做准备。15.简述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

(1)从目标上看,工作群体是共享信息,工作团队则是集体绩效。(2)从协同效应上看,工作群体是中性的,工作团队则是积极的。

(3)从责任上看,工作群体是个体责任,工作团队则是个体责任与共同责任。(4)从技能上看,工作群体是随和的和不同的,而工作团队是相互补充的。

在工作群体中,成员进行互动主要是为了共享信息和制定决策,并帮助每个成员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工作群体并不一定需要完成要求成员共同努力的集体任务,他们也不一定有机会这样做。因此工作群体的的绩效水平主要是每个群体成员的个人贡献之和。在工作群体中了,不存在一种协同的作用能够是群体的总绩效大于个人绩效之和。与此相反,工作团队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成员的努力会使团队绩远远大于个人绩效之和。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选择题10*4=40 名词解释 2*5=10 简答3*10=30 论述1*20=20 选择题(最好结合书和课件看)

1、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对工作场所影响:四个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退出(直接离开组织)、建议(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忠诚(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所改善)、怠工(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糟)

2、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3、公平理论是由斯达西.亚当斯提出的。

4、法约尔提出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简化为四种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7、五维度人格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8下面哪项不是与组织有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 C

A控制点、B自我监控、C自我提高、D自尊、E马基雅维里主义

9、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霍兰德)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

10、归因理论的判断取决于三个要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11、动机:体现了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

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12、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13、当代动机理论(激励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具体看书p193。课件第7章。

14、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执行、解体阶段。

15、群体结构(属性):角色、规范、地位、规模、内聚力。

16、霍桑实验:具体内容看书p242-243。

17、沟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具体看书第11章。主要是P292-295。

18、冲突的类型:任务冲突、关系冲突、程序冲突。

19、冲突的过程:潜在的对立或失调、认知和人格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

名词解释

1、工作满意度:当人们谈及员工态度时,他们通常指的是工作满意度,它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态度。

2、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对某种行为结果找出原因的一种理论。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3、晕轮效应: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种特征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我们就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4、刻板印象:当基于对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判断某人时,我们使用的捷径称为刻板印象。

简答

1、简述X理论和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根据X理论,管理者认为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知道甚至强迫他们工作。相反,根据Y理论,管理者假设员工视工作如同休息、娱乐那样自然,因此通常人们能够学会承担责任,甚至会主动寻求责任。

2、简述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然后采取行动纠正这种不公平。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在组织中,员工会把自己的投入(如努力、经历、教育背景、能力)和产出(如薪水、晋升、认可)与相关人员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比率与比较对象的比率相同,则为公平状态;我们会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公平的。当我们觉得这种比率不同时,就会承受公平张力。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报酬过低,那么这种张力会产生愤怒;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的报酬过高,那么这种张力会产生内疚。斯达西.亚当斯认为,这种负面的张力状态会激发人们采取行动来纠正这种不公平的动机。

3、简述双因素理论p176

双因素理论,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4、简述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群体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个体。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人群集合。

(在工作群体中,成员进行互动主要是为了共享信息和制定决策,并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工作群体并不一定需要完成要求成员共同努力的集体任务,他们也不一定有机会这样做,因此,工作群体的绩效水平主要是每个群体成员的个人贡献之和。与此相反,工作团队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成员的努力会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以上是文字解释,或者画图解释。从图1中可以看出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区别。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能够通过有计划的协作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单位。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组织不仅包括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和各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公共组织或团体,如生产和服务性组织、学校、医院、教堂、军队和政府组织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场所和背景下人的一般行为特征,具体地说就是要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焦点: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矛盾或困难的应变能力。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对沟通、劳动分工、协调、控制、权力部门以及必要的责任等结构与形式系统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便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在分析文化差异时经常引用的方法之一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Kluckhohn-Strodbeck)构架,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趋向、以责任为中心和空间概念。权力距离:人们天生存在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差别,而后天环境、机遇、决策和价值观、性格、态度、努力程度的差别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差别。一般认为,权力距离越大,就越不平等;权力距离越小,民主和自由程度就越高。权力距离涉及社会中鼓励权力不平等分配的限度范围。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决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奖励、适宜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等。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通常用个体外显的可衡量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风格。当某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多数场合都出现时,就成为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五种基本的人格尺度):根据众多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基本维度可以作为人类人格因素的基础,而且它们也反映了人类人格的多数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外向性:衡量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程度。外向型的人比较合群、自信、爱社交;内向的人则比较矜持、羞怯和安静。

宜人性:测量个体顺从他人的倾向。宜人性高的个体合作性强、热情、信任他人;宜人性得分低的则比较冷淡、难相处、敌对。

尽责性:测量个体的可靠程度。尽责性高的个体责任感强、有组织、可靠、有恒心;尽责性低的个体容易转移注意力、紊乱、不可靠。

情感稳定性:测试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情感稳定的个体比较冷静、自信、有安全感;情感稳定性低的人则比较紧张、焦虑、沮丧、缺乏安全感。

开放性:测量个体的兴趣范围和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极其开放的个体富有创造力、好奇、对艺术敏感;开放性维度另一端的人则比较传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到比较舒服。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要素:核心自我评价、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自控、冒险性、A型人格和前瞻性人格,具体来讲:

核心自我评价:在核心自我评价上得正分的人喜欢自己,以为自己有效率、有能力,环境是可控的;得分低的人则不喜欢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力控制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高的个体注重实效、保持情感距离、相信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自恋:高度自恋的人很自负,过多的期望被欣赏,有优越感,傲慢自大。

自控:高度自控的个体很擅长对应外部和环境因素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冒险性:人们愿意冒险的程度不同。

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争强好胜,陷入长期的、不间断的奋斗中,期望用越来越少的时间来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并且,如果有需要,会顶住来自其他人的反对。

前瞻性人格:具有前瞻性人格的人懂得识别机会,表现主动、行动积极、坚持不懈直到事情产生有意义的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假定每个人有五种需要层次,分别是:(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住所、性及其他的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安全和保护,以免受身体和情感的伤害;(3)社会需要,包括情感、归属感、接纳和友谊;(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内部因素和地位、声誉和被关注等外部因素;(5)自我实现需要,指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的驱动力;包括成长、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当某一层次的需要达到充分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开始占据优势。认知评价理论:当一名员工是因为内在奖励(工作本身带来的快乐)而努力工作时,如果给他提供薪水等外部奖励,反而会降低整体的激励效果。期望理论:当员工相信以下条件成立时,就会受到激励进而加倍努力工作: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良好的绩效评价会带来组织奖励,比如奖金、加薪或晋升;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期望理论主要着眼于三种关系:(1)努力—绩效关系,即个人认为通过一定的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2)绩效—奖励关系,即个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一定的绩效会带来所希望的奖励结果;

(3)奖励—个人目标的关系,即组织奖励满足个人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的奖励对个人吸引力的大小。只有保证以上三种关系基本成立,期望理论才会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设定理论:洛克于1968年提出理解目标设置效果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要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组织行为学模式的5个步骤:识别与绩效有关的行为事件;测度行为发生的频率;识别行为的权变因素;开发和实施干预策略;评估绩效提高程度。

理论决策模型的6个步骤:(1)确认问题;(2)明确决策标准;(3)给尚不确定的决策标准分配权重;(4)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5)评估备选方案;(6)挑选最佳方案。群体的含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是指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凝聚力的含义:是指群体成员互相之间的吸引程度,以及群体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留在该群体。如何激发群体的凝聚力:缩小群体规模;鼓励成员对群体目标达成共识;增加成员们的相聚时间和机会;提高群体地位,增加获取群体成员身份的难度;激励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展开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对群体进行奖酬;从时空上隔离不同群体。

群体决策中的两个现象,即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可能潜在的影响群体客观地评估各种方案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团队: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是由具有相互补充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1)团队的含义;(2)群体的含义;

(3)团队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群体的绩效依赖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当产生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2)群体部位个人承担责任,个人也不必为群体承担责任,而团队要对目标做出承诺,责任由团队承担;(3)群体成员技能可能相同或存在差异,而团队中成员的技能通常是互补的,他们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团队成员的关键性技能:研究发现,高绩效团队成员具备的三大共同的关键性技能,即技术技能,决策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等。自我中心角色:该角色只关心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关心团队的付出,它有一下若干种表现:(1)阻挠者,怀疑一切,顽固不化,牢骚满腹;(2)寻求认可者,往往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获取较重要的职位;(3)统治支配者,努力通过控制团队的某些成员来获取权利,他们可能通过奉承别人或宣称自己的优越地位来吸引注意力,他们有可能干预别人的贡献;(4)逃避者,与别人保持距离,他们态度消极,尽量不参与互动。

沟通:某种信息从一个人、群体、组织传递到另一个人、群体、组织的过程。沟通的基本要素:每个沟通过程一般都包括发送者、接受者、信息及其编码和解码、通道、反馈、障碍、背景等7个要素。沟通的功能:在群体和组织中,沟通主要有四项功能。(1)控制,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2)激励,沟通通过下面的途径来激励员工: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去做,没有达到标准时应如何改进;(3)情绪表达,员工可以通过群体内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和满足感;(4)信息传递,沟通有助于决策,可以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选方案。领导:就是通过有效的指导和激励使某一群体共同达到某一目标的影响过程。三极端理论:美国管理学家怀特、李皮特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种。(1)权威式领导,所有决策都由领导做出,所有工作的进行步骤和技术的采用都由领导发号施令,工作分配和组合多由领导单独决定,领导着较少接触下属,如有奖惩往往对事不对人;(2)民主式领导,主要决策由组织成员集体讨论决定,领导着采取鼓励和协助的态度,分配工作时尽量照顾到组织每个成员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领导着主要运用个人权利和魅力,而很少利用职位权力;(3)放任式领导,组织成员或群体有完全的决策权,领导者放任自流,只负责给组织成员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资料条件或咨询,而尽量不参与,工作几乎全部依靠组织成员个人自行负责。菲德勒模型: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他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他认为领导方式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上下级关系,指领导者受到下级爱戴、尊敬和信任以及下级愿意追随领导着的程度,程度越高,领导着的权力和影响力就越大;(2)任务结构,对工作任务规定的明确程度,任务明确、程序化程度高,工作质量就比较容易控制,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职责也容易描述清楚;(3)职位权力,指领导人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在多大程度上能使组织成员遵从他的指挥,一个具有明确的并且相当高的职位权力的领导者比缺乏这种权力的领导者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追随。利克特的激励理论:美国行为学家利克特指出,对人的激励有4种:(1)经济激励,即物质回报;

(2)安全激励,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3)自我激励,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创造激励,好奇心、对新经验的需要和创新。权力:是指一个人(A)影响或控制另一个人(B)的能力。这个定义还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是潜在的,无需通过确认来证明其有效性;(2)权力需要一种依赖关系,被领导者或被影响者对权力拥有者的依赖性越强,则该领导者的实际权利就越大;(3)假设被领导者或被影响者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主权。

权力的5个基本要素(权力的来源):(1)强制性权力,建立在畏惧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服从,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处于对此后果的畏惧和担忧,人们通常会对强制性权力做出服从的反应;(2)奖酬性权力,能够给他人一定的利益和奖酬,因此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期望中的利益的人就拥有这种具有很强诱惑力的奖酬性权力;(3)法定性权力,在正式的组织或群体中,获取一种或多种权力的常用途径是获得组织中的特定权利位置(领导职务),由此获得的权力就是法定性权力,它代表一个人通过正式组织结构中的合法职位所获得的有保障的权力;(4)专家性权力,来源于专长、技能、知识和特殊的经验,由于这些知识和本领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是相当稀缺的,因此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本领的人就成为人们所依赖和敬重的专家;(5)参照性权力,其基础是对于拥有特定理想资源或个人特质的人的认同。领导与权力的比较:

(1)领导的含义;(2)权力的含义;(3)领导与权力的比较:

第一,领导与权力的差别首先存在于目标的相容性和影响的范围。领导模式需要使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尽可能达成一致的目标,而权力模式则不要求构成权力影响关系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而只要求存在着依赖关系。领导模式希望扩大影响范围,即便不是一呼百诺,而权力模式则强调服从的有效性,要求服从和贯彻自己的意图。

第二,领导与权力的差别还表现在二者研究重点的不同。关于领导的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领导方式,寻求对以下问题的答案:领导者应当提供怎样程度的支持?被领导者应在何种范围参与决策?而关于权力的研究集中关注赢得服从的权术方面。权力的实施不局限于个人的范畴,因为群体和个人同样可以使用权力来控制其它个体或群体。冲突:冲突是人类社会和组织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紧张状态。

关于冲突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传统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的,因而一定要避免。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冲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被彻底消除,有时还会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相互作用观点则鼓励冲突,因为该观点认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和创新的需要表现出平静、冷漠和无反应。冲突的过程: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谈判:谈判是存在利益关系或冲突的双方为了增进各自的益或者减少损失而进行的一种对话机制。REPA方法:(Relate)建立关系,这是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它提供了使双方能舒适的分享信息的环境;(Explore)探索双方兴趣和一致的可能性,暂时忘记或抑制自己的立场并探讨对方的意图和理由,对于达成互利以及令双方都满意的谈判结局是十分必要的,直到你知道对方要什么和为什么想要的时候,你才可能探索达成一致的可能性;(Propose)提出可行性方案并且准确表述和完善你的提议,好的提议是谈判顺利结束的关键,可以从已有的协议或合同吸取有益之处,并加以改进提高,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以符合现实需求,另外表达准确、精炼和不容怀疑是赢得赞同的先决条件;(Agree)达成协议,达成这一结果经常会包括精明的算计、激烈的讨价还价、妥协、在多种选择中苦苦思索、以及用某一条款换取另一项条款等。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有机组成要素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它是组织根据其目标和规模而采用的各种组织管理形式的统称。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与其他组织相区别。对此定义已经达成共识,这种共同价值体系实际上是组织所强调的一系列关键特征。

下载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物流09-1班 李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 物流09-1班 李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杨爽41016025)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课程 论文题目: 浅谈高效团队的建设 学生姓名: 杨爽 所在学院: 公共......

    组织行为学期末总结(5篇)

    对于成功的管理来说,技术技能是必要但并非充分条件。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单凭技术技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组织行......

    2012年组织行为学期末资料

    2012年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简答题1. 什么是领导?其基本特点是什么?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其基本特点是:(1) 领导体现了......

    组织行为学期末作业(精选5篇)

    2011年1月5日 题目:根据这学期学到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写出论文 主要内容,以沟通为话题 案例:艾默生公司的并购案 美国艾默生电器公司(Emerson,纽约交易所上市代号:EMR,以下......

    组织行为学期末作业(大学作业论文)(共五则范文)

    组织行为学期末作业 激励理论的研究 摘要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对其中的激励理论有所了解,激励对于企业 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激励可以......

    组织行为论文

    论文题目: 教学院系: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生学号: 提交日期: 《组织行为学》论文 员工人格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2010会计学 罗 翔 田 小 华 20101253......

    组织行为学期末判断题复习指导

    组织行为学期末判断对错题复习指导一、题(每小题1分,共6分。对题中的说法做出是“正确”或还是“错误”的判断,并将判断的结果写在答题纸上)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五个需要......

    组织行为管理论文

    组 织姓名:余佳琳班级:学号: 09因材施教0906505008 行 为 管 理 论 文 论“英国威廉王子与平民王妃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 余佳琳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09因材施教 0906505008)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