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建师生关系》
爱、理解、对话与尊重
——读《重建师生关系》
《重建师生关系》是史金霞老师倾尽心血写就的,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史老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悲悯关照以及对现实的奋力担当,对现代师生关系及其意义做出了独到的解读。
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教育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有序,能够促使其他各种关系也趋于动态平衡的状态。《重建师生关系》这本书,显然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史金霞老师在书中提炼出了“爱”,“理解”、“对话”、“尊重”等若干个关键词,这也是重建师生关系过程中需要着力去实践的操作点。
一、爱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但只有爱,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学会爱,建立师生之间的有效联接,不要让爱成为控制学生的代名词。”这是史老师对于师爱的完美诠释。爱是一种付出,但绝不应是一种投资。付出了爱就要求服帖、感恩和报答,这样的爱,只能越来越沉重。作为教师,不能以爱的名义对学进行压制、收服,让学生成为负债的门徒,最终培养出一批循规蹈矩、惟命是从而又心口不
一、人格分裂的学生。
史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源于尊重。教师要了解学生,要理解学生,要给予他们理性的关注,是给孩子在成长路上以必需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长,更不是去设置孩子的成长途径。
“我爱你,希望你能羽翼渐丰;我爱你,希望你能越飞越高;我爱你,希望你能独对风雨„„”这是史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诉诸的是理性,是祝愿。
确实,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师爱,不是母爱,不是溺爱,不是感情用事,不是对学生错误的纵容。那是基于母爱,超于父爱的教育之爱,那是融入理智、真诚和希望的爱,是尊重、关怀和理解。
二、理解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理解这个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但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吗?很难。史老师说,孩子很难理解老师,因为孩子没有老师的生活经历,即使想换位思考,也很难给自己定好位;同样地,老师也很难理解学生,因为教师经常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
史老师说,记忆是理解的前提。一个教师能够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学生,能够记得自己作为学生时所有的一切,能够去“去以心发信心”、“去以火点燃火”,那自己就不会成为自己当初所憎恶的人。教师只有保持自己求学时代的记忆,才能塑造自身,成就自己,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三、对话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师生对话的第一块基石就是沟通。师生之间如果不交流,不沟通,那就难以达成合作。而许多师生之间为何沟通困难,就是因为隔阂太深。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角色,所谓师道尊严,学生必须俯首听命。于是,学生对教师以沉默对抗,教师则必然以强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必然恶化。
信任是师生对话的基本原则。在师生之间建立信任,是一种情感的互动,需要双方面的积极参与。作为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应当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能使学生发现自我,会使他们得到一种“我能行”的暗示,这种暗示越强烈,学生就越能消除戒备、压抑的心理。
成长,对话的最终目的。史老师看着那些被考试、被分数异化了的学生,用一颗真挚的心灵,提醒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与学生真诚地对话,收获的是师生共同的成长。
四、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一个教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并教会学生自尊和尊重。
反省让尊重成为可能。“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养一个怎样的人,毋宁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史金霞老师从教的座右铭。她告诉我们,教师要及时,认真地反省自身,发现自己的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直面真实的自我。通过反省,教师能更好地尊重孩子,尊重教育。有了尊重,师生之间才会自由平等,才能彼此支撑。
当今社会,对体制、环境的抱怨,应试、分数,这些词充斥着我们的耳际,我们应该尊重教育,尊重我们自身,尊重学生——他们才是我们一切教育的起点与终点!教育是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唤醒他们的生命感、创造力和人的价值感。就如史老师书中所言:“教育,并不是要让孩子将来如何成功,而是要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哪怕他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只要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那他也会幸福。生命质量取决于什么?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我认为这是《重建师生关系》一书的灵魂所在。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关爱、理解、对话与尊重是无可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的课堂既和谐、民主,又轻松、活泼,让孩子们在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幸福成长!
海宁路一小 王 瑾 2013-2-24
第二篇:重建师生关系
重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摘要: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我----你”关系,重建师生关系只有在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前提下,超越教育的功利性、崇尚教学自由,提升美育,才能使教育充满终极关怀,才能使师生共创审美人生,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关键词:师生关系、重建、师生和谐发展;
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种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精神层面上的交往的理念,在教学中,交往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一、重建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的传统,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教学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与沟通,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为改变这一弊端,新课标强调教学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不确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指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角色,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如:教师要理解、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友爱每一位学生;学习、依靠每一位学生;宽容、接纳每一位学生;理解、感受没一位学生,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坦诚、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双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敞开心扉,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对学生之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需要开启学生的心志,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即善于表达自己,又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和合作。只有走进学生,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就努力注重在师生对话中实现教学,每提一问,学生大都积极举手,有些学生甚至急不可待,而我总是让学生仔细想一想,不必急于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提出:“谁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更好?”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论,有的同学还对别的同学的评论加以再评论;最后我提出:“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一些?”,我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把学生的回答变成同学间的讨论。在互动中更深的感受和理解教材,取得心灵的沟通。在沟通与对话中,激活了课文原有的信息、意义,唤醒了双方的潜能,师生都能有所发展和创造。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在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共同对教学过程负责,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前不久,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有一次我得知班上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我通知他们去领困难补贴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我一直认为那是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重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重建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宜春日报,(2008、--10—17)
2、天津教科院学报,2005年06期。
3、田国生《教学交流》2008年第10期。
4、腾永波《重建师生关系》中小学校长期刊。
5、王军《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建构原则》,2005年第20期。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师生关系--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王芳君 研究单位: 临泽县鸭暖乡中心小学
课题组成员: 宋小琴
关系至关重要。
特别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其身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尊心强、可塑性强。这时的初中学生已经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学生的先决保障,也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1)重建新型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
(2)重建新型生关系是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实现的基石;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师生间融洽的沟通,增加师生间的了解和互信,使学生做到自信和他信,是教育与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4)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需。(5)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概念的界定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谐师生关系体系在两个放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
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师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和谐共处,才能形成良好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学习,使广大师生提高重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更爱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是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通过研究学习,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重建新型师生关系。在课题研究、实践中,逐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倡导阳光高效课堂入手,重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的师生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阳光评价机制的建立研究。2.“心语信箱”师生交流机制的探索研究。3.班级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学生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适时开展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选取适
4.加强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5.创新德育活动。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保障条件
1.学校有省级二类标准实验室和仪器室;
2.有两个各拥有30台微机的网络教室、18个多媒体教室、两个多功能演示厅,以“三网”、“四室”为主框架的信息技设施非常完善;
3.有专门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教师图书室; 4.有十余种数学教研刊物和丰富的各类资料; 5.课题组教师全部拥有个人电脑。
七、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1.制定《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实验人数。
2.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加强课题研究的先期理论学习。
(二)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第四篇:读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
也许培育美好并不遥远
——读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
本书的作者史金霞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眼睛写出了最平凡也是最真实的一个个有关她和她学生们的故事。
这本书的封面没有华丽的色和复杂的背景,有的仅仅是一棵树。无意中在博文中看到史金霞老师对其封面的解读,说这棵树即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封底的鸟群,一方面与《不拘一格教语文》的封面那个打开的鸟笼相衔接,另一方面,其飞翔的方向是朝向封面这棵树的,意味着一种和谐共生。那么,这棵树本身就可以理解成是师生之关系,那一群鸟则可以看作是师生齐飞共舞,朝向那温暖与明亮。而树形所选的叶子,颜色是金色的,形状是活泼的,象征着收获和自由,预示着温暖与明亮。一个看似简单的封面已经道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
书中对师生关系之“爱”、“理解”、“对话”、“尊重”及师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做出了独到的解读。在翻阅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有相当的篇幅是她曾经和现在所带班级学生的随笔、来信,还有她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与深层次交流。如本书第四章讨论的是“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史老师讨论了“反省:让尊重成为可能”和“尊重:使师生自由平等”,接着转入“尊重:让师生彼此支撑”,便出现了学生张婧《回忆》片段:“这个时候,她会跟我们倾诉,会跟我们畅谈她的理想,甚至有时也会在我们面前抱怨。我们经验很少,给不了她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语言能力远不如她,也给不了她什么安慰;我们没有权力,不能帮她在创业的路上锄荆斩棘。但是,我们愿意做她的倾听者,我们不愿意她在失意或者迷茫的时候感到孤独,她的身后有一大群学生朋友无声地支持她”。我想读到这段文字,不用太多的解说分析,就自然明白了尊重“何以为”和“以何为”的双重问题。我也从学生对她的积极回应中看到史老师教育的成功。如她所做的,不是仅为了分数,她是真正在用心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美好的人性,滋育出合格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个优秀考生。
而从她的案例中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书中所举的例子也在我身边发生过,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很多我自以为的对学生的好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在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面对学生没有想这么多,先想
着怎么把课上好,工作三年也碰到了很多困惑和很多不知如何是好。比如一个小朋友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也很不认真,我对他也真是喜欢不起来。但是到了三年级一次无意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说自己以前对成绩什么的一点没概念的,现在开始明白了也想要考好分数。我顿时觉得原来对分数的追求对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太早了呀。本来这个年纪的孩子担心的就不应该是分数而应该更多是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而现在这一切似乎都被成绩所控制着。现在虽然他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但是我开始喜欢他了而他似乎也比以前认真了许多。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师生关系的重建,但是至少是有了一点改变,而这个改变竟是源于一次这么简单而短暂的闲聊。
史金霞老师的这本书中难得可贵的部分是她并不是要教导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她与学生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清自己。与其说史金霞老师在这本书里展示了一个普通教师为重建师生关系所做的努力,不如说她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人如何在并不完善的环境里努力保持其自身的完整、追求美好的实践。而这种努力与坚持,在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点勇气而已。“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和史老师一样,非常欣赏帕克·帕尔默的这句话。在实践中,史金霞老师也一直秉承她“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毋宁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信念。这,也是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也许培育美好并不遥远。引用本书后记中说的: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身为教师的你我,要传递给我们学生的不是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的犬儒,更不是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可怕的恶徒,而应该是具备创造力的、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福祉和美好的健全的公民。不要一味地抱怨环境、归咎体制、怨恨社会,须知,你我造就环境,你我便是体制,你我构成社会。所有这一切,你我必须负责,无论身处何地。努力吧,不是为了屈从,而是为了改变,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做个强者,勇敢地走下去。正因为现实的种种无奈,才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支撑,互相取暖,获得前行的力量,一路走得潇洒矫健,充满热情!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开题报告
邓庄中学师生关系课题组
我校新课程改革自2003年秋季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强烈的冲击了传统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整个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程实施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为此,我校教科研组成立了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我们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并获得市教育局科研领导小组的立项审批。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应用价值
1、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只是外在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到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式,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如何创建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具有几方面实际应用价值:
(1)有利于教师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构建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
(4)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师生关系的重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形成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理论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性的理论指导。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以及新的课程理论当中对评价的阐述,都有助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2)新的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 内在需要和倾向。
4、我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5、目前我校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参研人员真正更新观念,走进新课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影响其余教职工均能更新教书育人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3)形成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通过实验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5)通过研究建立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关系。
2、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找出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全面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找出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策略。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将在我校范围内七、八、九年级展开。
教师方面:把在校任课的所有教师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学生方面:把研究时间内,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科方面:把初中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教学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自觉以先
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学行为,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反思。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关系的构建。
(3)、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和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笔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08.1—2008.7),本阶段为实验的准备期。组织本组教师采用例会制度每周进行常规的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利用课堂及课下时间,体会和总结本校内师生之间的关系现状。制定实验方案、发展组织实验班级、培训课题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负责人。
第二阶段(2008.9—2008.12),本阶段为全面尝试稳步推进阶段。组织教师在实验班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并注意课上课下师生关系的变化。及时总结教师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指导实验班级的课堂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分担的任务必须详细记录,写好心得体会。采用会议和分组讨论评价实验效果,总结阶段成果。并扩大实验班级更大范围展示实验成果。
第三阶段(2009.1—2009.7),本阶段为反馈全面总结阶段。每位课题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研究每人撰写并发表至少一篇教研论文,撰写《工作报告》,使课题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能够起到指导教育教学的目的。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
(1)教师的心得体会。
(2)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论文、教案、教学案例。
(3)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福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李金海:负责课题总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
赵晓红:负责调查、实验的组织、协调及成果的审定。
高金辉:论文的收集、修改编制。
张爱华: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李志方:示范课教案收集整理。
张平:课题电子文件收集整理。
周彦玲:课题组资料订阅与管理。
王桂枝:教研活动记录、教师心得体会的收集。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河北教育》(期刊)
5、《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7月出版
6、《教育实践与研究》(期刊)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7、《中国教育报》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李金海:主管教学校长,从教二十多年,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投身于教学实践研究。多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建立和谐班集体、协调师生关系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数篇,曾主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赵晓红老师从事毕业班教学工作多年,并主持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研究》的课题。课题组人员大多为大学本科学历,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有较多的了解,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积累了一定经验,可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利用教学实践,参考现代教学理论,以实践检验论证理论,探究新方法,从而保证课题实施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