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时间:2019-05-12 13:3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一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邓庄中学师生关系课题组

赵晓红

一年来,通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校师生关系愈来愈融洽,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角色转化

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词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我们举办了“初中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专题讲座,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并写读后感。同时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二、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题开始时,我们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接近学生,要善于体贴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关爱,消除对教师潜在的恐惧心理,拉近与教师距离,这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基础。

1、热爱学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我们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爱为主线,实施教育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2、尊重学生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前进的勇气和热情,导致消沉甚至形成可怕的变态心理。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

3、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靠接触来互相了解,通过了解互相认可的。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教学课堂有轻松、活跃、自由的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离开讲台,有意识与学生闲谈、聊天,学生回答以后奖励糖果以示鼓励。再看我国的教学课堂,一节课45分钟教师就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张讲桌。正是这张讲桌隔断了 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剪断了师与生联系的纽带。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灵的相互沟通与精神的彼此交融,这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而穿梭于学生之间进行活动,也更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三、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地探索、反思,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的飞跃,而且也可以加强同事之间的教学交流,互相促进、提高。因此,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让课题组老师们及时反思、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促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一年来来,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教学论文、教学故事、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不仅有公开课、探究课后的详细反思,也有平时上课后,简单的课后反思。现在,几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养成了写课后反思的良好教研习惯。

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努力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新课程改革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结合科学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转化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相互启迪的完美结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师生互动的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实验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任务是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有话敢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提出 自己的个性观点,在分析、判断、讨论、辩解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优秀的一面,这样不仅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效果。

2、还课堂给学生,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来要求自己,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极大的空间发挥主动性;课堂上,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课堂就像一个大舞台,只能有一个主人公,要么是老师,要么是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急于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抛”出来时,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然而,观众始终是会离席的,剩下的只能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因此,教师应从课堂教学中退居幕后,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过程内在的幸福感,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的课堂不但精彩有效,而且还能营造师生间的互动氛围。

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方法观以及师生合作观。成就了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尝试与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在课题实验取得进展的过程中也存在 一些问题,急待在后续实验中改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这主要是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某些能力还有所欠缺造成的。

2、实践中有的组员有应付思想,对应该深入研究的部分,还只限于停留在表层,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阻碍课题的顺利实施。有一部分老师心中有顾虑,担心课题研究活动搞得过频,会影响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最终影响自身的教学质量。

4、.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我们要搞点什么课外活动都需要占学生的时间,因此,我们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少。这对课题实验的开展是不利的。

5、每位课题组成员的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用来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不能做到及时交流和反馈。

6、教科研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关于《新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这一课题,下一步——已进入深入实施、全面反馈总结阶段。为此,我们安排用半年的时间去完成,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1、课题研究后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课堂教学,策略、方法要明确,要能与非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区别开来。要形成属于课题组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2、所有成员都要注意资源的搜集和积累,为课题研究、教师学习、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广阔的平台。

3、总结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4、课题组成员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整理教案、撰写教学反思、形成教学案例。

5、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升研究能力。

6、撰写《研究总报告》。

七、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1、集中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明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2、紧扣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形式以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为主,并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力争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为。

3、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由该组教师在课题组织的协调下,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主持活动。课题组长收集整理一系列活动材料。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能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或作一次课题研究小结。

5、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这一阶段要汇编的资料有:阶段小结、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研讨记录、论文、案例等。

以上仅是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中的阶段性初步小结,在后续研究中,问题还会不断出现,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创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育科研任务,为教育科研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开题报告

邓庄中学师生关系课题组

我校新课程改革自2003年秋季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强烈的冲击了传统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整个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程实施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为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为此,我校教科研组成立了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我们确立了《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并获得市教育局科研领导小组的立项审批。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应用价值

1、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只是外在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到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式,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如何创建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具有几方面实际应用价值:

(1)有利于教师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构建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

(4)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师生关系的重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形成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理论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性的理论指导。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以及新的课程理论当中对评价的阐述,都有助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2)新的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 内在需要和倾向。

4、我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5、目前我校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参研人员真正更新观念,走进新课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影响其余教职工均能更新教书育人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3)形成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通过实验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5)通过研究建立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关系。

2、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找出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全面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找出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策略。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将在我校范围内七、八、九年级展开。

教师方面:把在校任课的所有教师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学生方面:把研究时间内,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科方面:把初中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教学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自觉以先

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学行为,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反思。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关系的构建。

(3)、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和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笔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08.1—2008.7),本阶段为实验的准备期。组织本组教师采用例会制度每周进行常规的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利用课堂及课下时间,体会和总结本校内师生之间的关系现状。制定实验方案、发展组织实验班级、培训课题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负责人。

第二阶段(2008.9—2008.12),本阶段为全面尝试稳步推进阶段。组织教师在实验班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并注意课上课下师生关系的变化。及时总结教师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指导实验班级的课堂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分担的任务必须详细记录,写好心得体会。采用会议和分组讨论评价实验效果,总结阶段成果。并扩大实验班级更大范围展示实验成果。

第三阶段(2009.1—2009.7),本阶段为反馈全面总结阶段。每位课题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研究每人撰写并发表至少一篇教研论文,撰写《工作报告》,使课题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能够起到指导教育教学的目的。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

(1)教师的心得体会。

(2)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论文、教案、教学案例。

(3)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福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李金海:负责课题总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

赵晓红:负责调查、实验的组织、协调及成果的审定。

高金辉:论文的收集、修改编制。

张爱华: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李志方:示范课教案收集整理。

张平:课题电子文件收集整理。

周彦玲:课题组资料订阅与管理。

王桂枝:教研活动记录、教师心得体会的收集。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河北教育》(期刊)

5、《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7月出版

6、《教育实践与研究》(期刊)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7、《中国教育报》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李金海:主管教学校长,从教二十多年,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投身于教学实践研究。多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建立和谐班集体、协调师生关系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数篇,曾主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赵晓红老师从事毕业班教学工作多年,并主持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研究》的课题。课题组人员大多为大学本科学历,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有较多的了解,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积累了一定经验,可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利用教学实践,参考现代教学理论,以实践检验论证理论,探究新方法,从而保证课题实施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总报告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总报告

师生关系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学生,而长期以来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论,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课改实施后,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等理论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课堂教学方式也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发生转变。新形式下,原有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急需转变。因此,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课题的意义和价值(1)选题的意义

①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式,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②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构件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2)选题的价值

①有利于教师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构建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③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④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1、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师生关系的重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形成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理论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知识性的理论指导。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以及新的课程理论当中对评价的阐述,都有助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2)新的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职业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3、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应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 内在需要和倾向。

4、我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5、目前我校开展的一系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参研人员真正更新观念,走进新课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影响其余教职工均能更新教书育人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3)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4)通过实验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5)通过研究建立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关系。

2、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2)通过研究找出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全面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找出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策略。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将在我校范围内七、八、九年级展开。

教师方面:把在校任课的所有教师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生方面:把研究时间内,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科方面:把初中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教学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自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学行为,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反思。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关系的构建。

(3)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对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6)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和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笔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08.1—2008.7),本阶段为实验的准备期。组织本组教师采用例会制度每周进行常规的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利用课堂及课下时间,体会和总结本校内师生之间的关系现状。制定实验方案、发展组织实验班级、培训课题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负责人。

第二阶段(2008.9—2008.12),本阶段为全面尝试稳步推进阶段。组织教师在实验班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并注意课上课下师生关系的变化。及时总结教师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指导实验班级的课堂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分担的任务必须详细记录,写好心得体会。采用会议和分组讨论评价实验效果,总结阶段成果。并扩大实验班级更大范围展示实验成果。

第三阶段(2009.1—2009.7),本阶段为反馈全面总结阶段。每位课题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研究每人撰写并发表至少一篇教研论文,撰写《工作报告》,使课题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能够起到指导教育教学的目的。

七、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我们课题组在开展《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来,按照预定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些收获,切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发展。

1、加强学习,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词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放的教育方法,我们举办了“初中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专题讲座,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并写读后感。同时在实验班级学生中收集教师平时在训斥学生时常用的有伤学生自尊心的忌语,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净化了语言环境,规范了教师用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2、改变传统观念,做学生的朋友。

在以往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在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独立性也大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勇于创新、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师不再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此时如果教师仍坚持旧的思想观念,不与学生交流,不能“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那么其“师道尊严”维护之艰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应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改变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对待学生要:多接近,多交流,多鼓励,多看优点,多肯定长处,生活上多关心。真正俯下身子去关爱学生、教育学生。正因为我们摒弃了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交心、交朋友,学生才对我们倍感亲切。一种崭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悄然建立,班级管理更是得心应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3、扩大交往时空,增加交往频度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首先,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尽可能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或内容。例如:开展心理咨询,让心中有难言之隐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畅所欲言,接受心理老师的辅导和帮助,打开心中的结,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学习。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作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如,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诚恳的帮助,充满信心的纠正,面带微笑的提问,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或者教师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置身于小组讨论中,这些看似一般的交往态度和举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为了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教师还要走出书斋,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课的竞技游戏活动,团队组织的表演竞赛活动等。班级例会,通过班级例会,集体交流,普遍了解学生的心声;单独交流,了解个别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更好的成人成材。学生通过广泛的交往体验,培养了健康开朗的性格,掌握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4、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楷模

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等是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不断的提高道德情操,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育能力,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定期让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老师在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碰撞智慧和经验的火花,集合众人的智慧更好的处理好师生关系,更好的教学。

(二)、新课程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做教育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任务便是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学生的质疑理解为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和故意捣乱。假如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情形,教师要运用语言技巧和灵活的方式进行应对。一忌卤莽和草率,如此会伤害学生自尊心;二忌课后不闻不问,这样有损学生积极性。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道解惑,还要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组织学生有序地参与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变“灌输型”为“引导型”,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有能力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师作为评价者,要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提高评价频率,不要吝啬自己的尊重和赞赏。教师要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及时地做出有效评价;同时,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而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2、教师应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活动,是可行的、必需的,也是有利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学生间交流和互补提供了平台。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不要否定学生的能力,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是完全可以自己得出结论的,它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更有价值。只有相信学生才会去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第二、设置的问题或主题难度要适中,估计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问题太难学生无从着手,问题太易又失去挑战性和探究的价值,只有适中才能调起学生的胃口和积极性。

第三、教师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忙于后面教学的准备,这种做法不能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或可能出现的错误,也不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富有个性的方式方法。只有教师亲自参与研讨过程才能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3、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在关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

第一、保证课堂的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好成绩学生的行为,也是“差生”的行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要有吸引力,氛围要活跃,保证全员参与不是靠压制学生,而是靠吸引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这一切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第三、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在好学生的引导下忽视对“差生”的兼顾,而“差生”在逻辑思维和分析解题方面往往是“弱势群体”。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4、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情绪要饱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教师情绪低落或阴着脸走进教室会对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呢?那是压抑和恐惧,处处谨小慎微,惟恐“祸从天降”,上课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二、教学内容要丰富性。教师还要遵循“教无定法”原则,灵活地选择乃至创新教法,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氛围乃至课堂效果无疑是最好的。

第三、教学语言要生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A、语言要连贯流畅。B、语气和语调要灵活多变,抑扬顿挫体现节奏感。C、幽默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营造课堂氛围的至宝。

5、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开发的关键是学生的质疑、解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解疑。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疑问的兴趣。教师所提问题要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所学知识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6、还课堂给学生,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来要求自己,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极大的空间发挥主动性;课堂上,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课堂就像一个大舞台,只能有一个主人公,要么是老师,要么是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急于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抛”出来时,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然而,观众始终是会离席的,剩下的只能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因此,教师应从课堂教学中退居幕后,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过程内在的幸福感,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的课堂不但精彩有效,而且还能营造师生间的互动氛围。

(三)、营造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人道,给学生以热爱。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学生,教师更要用自己真挚纯洁的“师爱”为他们支撑起心灵依靠的保护伞,给学生多一点理解与关爱。对犯有错误的同学,教育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真挚、博大、宽容的爱感化滋润他们的心灵。当真挚的师爱渗入学

生的心田时,就会激起他们感情的涟漪,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诚恳的赞美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爱,应该无处不在”。

2、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前进的勇气和热情,导致消沉甚至形成可怕的变态心理。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

3、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正如有的教师所言:研究学生往往比研究教材更重要。事实上,当我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无意间谈到他的父母或他家中的事,谈到他对某一事物的爱好、谈到他的某一特长时,往往会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他们会惊奇你对他的了角和关注,从而必然会发自内凡的感激,而这种感激之情,对学生而言,就是加倍努力,不让老师夫望。

4、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通过课前准备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有话敢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提出 自己的个性观点,在分析、判断、讨论、辩解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其次,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怀疑教材,反驳师说,让学生撇开作者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及时反馈和鼓励,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再次,要谅解学生的失误和过错,赞赏勇敢精神,宽容顽皮淘气。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求、情感,并且从学生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意识的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优秀的一面,这样不仅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5、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靠接触来互相了解,通过了解互相认可的。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教学课堂有轻松、活跃、自由的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离开讲台,有意识与学生闲谈、聊天,学生回答以后奖励糖果以示鼓励。再看我国的教学课堂,一节课45分钟教师就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学生与教师之间

是一张讲桌。正是这张讲桌隔断了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剪断了师与生联系的纽带。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灵的相互沟通与精神的彼此交融,这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而穿梭于学生之间进行活动,也更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6、向学生学习,与学生成为“同学关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社会每时每刻在给教育提出新的课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师的知识存在滞后性、局限性。而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方面,学生有他们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应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即教师也是学生的学生。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但是教师丰富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教师真诚的向学生学习,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可以取信于学生。师生间的“同学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向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引发兴趣,甚至促使学生终生从事某项事业。

八、课题存在的问题与体会

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教改的需求。

新教材的探究要求教师必须在理解之后去设计整个探究过程。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学的能力,而且对现代信息、组织课堂、学科综合„„等等方面要求更高。面对这些,教师的素质显得有些单调:只精深某一学科对其他科目了解甚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只会机械的运用课件,而不能广泛的综合利用网络知识,使教学空间变得狭窄;只会单纯的设计课堂过程而不能灵活处理突发性事件,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当代教师必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对教师做好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2、教师的观念还有待转变

教师的学生观念、教学观念、人才观念的改变需要长期和艰苦的努力,需要不断反省自己、解剖自己,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有进步。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反思,更不愿意改变自己已有的观念,一味地去责怪学生,而不是去接近学生、走进学生,把自己与学生对立起来,其结果比然使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希望教师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可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讲,只希望教师能洞察一切,为自己排忧解难。其实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教师要弯下腰,甚至是蹲下来才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其中蕴涵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去体味、去感悟、去反思、去实践。

3、课堂教学时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表面上看,内容减少了,实质上看,内容增加了。教师进行课堂探究耗时较多,学生的各种活动占用的课时又很多,这样,有些理论性知识难以在课堂上时学生接受,教师只好安排在课下,让学生自行掌握记忆,但效果不佳。课时与内容的不协调使教学进度缓慢。

4、对课改的理解形式大于实质

在新课改的大旗下,谁都无什么经验可言,一切重新“洗牌”。于是乎,课堂教学“新”的东西多了: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课堂提问的频率、分组讨

论、教师板书的花样。美其名曰:“课堂创新”,当然这些东西用得实了,是有其效果的,但伴随这些新东西的也有不少虚假的东西:课堂教学手段的作秀,脱离实际的提问,打着课改旗号的分组讨论„„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的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5、社会评价和“考试制度” 影响课改的落实。新形式下,“教育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数以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的综合评价,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但是,学校的行为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如:家长对通知书上只填等级评语ABCD而不填成绩甚为不满。传统的观念使家长仍以分数的高低来看待子女的成才问题,更是以分数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当前社会评价与教育评价改革脱节。

“考试制度”更是不乐观,中考、高考虽发生了变化,但究其根本仍是以分数为主。学校教育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变得“欲左不能,欲右不行”:重能力抓素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重分数轻能力却又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政策。这样的社会评价和考试制度怎能使课程改革真正的落实?

以上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其过程是长期的,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它正如黎明时刻,虽需经历一个漫长的黑夜,但始终会到来的。

现实催人奋进,未来呼唤创新,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的教师、新型的学生,更期待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信我们邓庄中学的教师将一如既往、积极进取、努力开拓,用教育科研的彩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上,描绘出更好更美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图景,展示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灿烂与辉煌!

参考文献:

1.《名师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艺术》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3.《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出版 4.《河北教育》(期刊)

5.《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7月出版 6.《教育实践与研究》(期刊)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7.《成为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 2005年7月出版 8.《中国教育报》

第四篇:8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工作报告[小编推荐]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师生关系课题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课题组承担的《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的实验课题,自2008年1月经市教育局科研领导小组审核立项以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全体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努力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探索,终于迎来了秋色满园,硕果累累的时刻,课题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回顾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酝酿准备阶段

1、问题提出及申请立项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而长期以来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论,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课改实施后,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等理论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课堂教学方式也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发生转变。新形式下,原有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急需转变。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举行开题会议,把握研究工作总体思路。

2008年3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宣读了课题方案、布置了实验工作,并成立了以张福明、李金海、赵晓红、张 爱华等为研究人员的课题组,共计8人。从2008年3月开始,该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3、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思想,提高素质。

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理论学习,认真阅读了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著作:《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林进材《教学理论与方法》、叶黎明《主体的追求------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姚本先《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省思》、《零距离施教》等,课题组成员一直订阅《中小学教育实践与研究》等教学杂志,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4、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将在我校范围内七、八、九年级展开。

教师方面:把在校任课的所有教师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学生方面:把研究时间内,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科方面:把初中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教学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

5、规范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我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障制度:

(1)建立课题档案,认真积累课题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素材。

(2)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课新课程理论,研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三至四次。

(3)定期举行课题研究、管理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两次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做好实验前的调查

要创建新课程理念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在了解师生关系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1、师生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

2008年3月我们对即将参与本实验研究的所有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以便掌握师生关系现有状况,以利于本实验的展开。

2、实验班和对比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

(二)扎实开展实验过程研究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对实验研究的效果定期进行总结、对比,以便发现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具体的工作:

1、亲近学生,理解学生,互相沟通。

课题开始时,我们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接近学生,要善于体贴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关爱,对教师消除潜在的恐惧心理。教师要通过这种“爱”,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这种“爱”更应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诚的“爱”,这样就

容易与教师拉近距离,收到好的效果。这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基础。

我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制定了《师生关系调查表》。一年多来共发问卷1000多份,以此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而且每期进行一次,同时也发给平行班的学生,每次都有调查报告、对比分析、反思以及改进措施。

2、用爱感化差生,使之扬起理想的风帆。

我们认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是师生关系转化的催化剂,爱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粘合剂,我们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爱为主线,实施教育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目的。顽劣生由于平时生活和学习随意,克制能力差经常遭到同学和教师的白眼。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和尊重,他们也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的任课教师根据这些特点,找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肯定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成为求知上进的好学生。例如:九(1)班的学生王彬,经常惹事,同学们不理理他,他越觉得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就越想表现自己,因此,动不动就用拳头压人,使家长、老师都很伤脑筋。班主任针对他的情况,有的放矢、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使之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树立起一定要做一名好学生的信心,从此他变好了,毕业时顺利地升上了重点高中。总之,我们认为用爱去感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扬起理想的风帆,学习也就有了动力,自然也就由差变优了。

3、提高教师素质,师生共同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1>换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及各自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别较大,这就往往造成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上的障碍。如果没有“换位思考”,就难以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实施教学计划,产生师生间的共鸣。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学教学如何尽快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跨越,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非常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一年多来,课题组老师们自学了多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有学习心得,有读书笔记。学校经常派出课题组老师外出“取经”,他们都带回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课题组老师每学期定期讲一节公开课,作有关师生关系的报告,以此带动全校师生。课题组

老师还把自己的研究理论、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投向各级刊物,总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4、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出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课题组成员选择自己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级,进行实践:

〈1〉寻求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创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并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

〈2〉研究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等教学行为,教师担负“课堂经营者”的角色。

〈3〉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民主化探讨

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个性化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对话。

〈4〉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研究的效果检验

通过了解实验班级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习惯、实验前后教师教学心态和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来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一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老师的通力协助下,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师生关系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①进行师生关系问卷调查;②和平行班级进行对比找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③定期举行课题研讨会;④经常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⑤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经常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定期举行互动式课堂教学观摩活动;⑥课题组成员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丰富翔实的资料。同时也走出校园,向先进的学校和老师学习。

(三)做好实验后期评价

在2009年春天,我们再一次进行问卷调查,师生关系等方面与开始比较,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九年级级1班为例)。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1>学生成绩方面:实验班在开展课题研究后,由于老师的观念开始转变,大大地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爱老师,也更爱学习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思想品质方面:对比班他们只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就靠对老师的印象。师生关系没多大改善。实验班80%的学生活泼,热爱学校,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有比、学、赶、帮、超的意识。

<3>师生关系方面:对比班比较淡漠,没多大改善。实验班90﹪以上的学生对现在的师生关系感到满意,学习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学习也很主动,绝大多数同学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愿意和老师做朋友

三、收获和体会

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方法观以及师生合作观。成就了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2.通过改变教学策略、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内在的幸福感,产生了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师生关系间存在的一些感情分歧和矛盾冲突,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4.在课题实验中,老师们通过家访和问卷调查以及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了学校,了解了师生关系,能主动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孩子上也有了转变。

5.几个实验班级的原来的后进生全部消除,由于改变了师生关系,学生和老师成了朋友,提高也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课题的推广后续设想

创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多种途经,根据我校实际,我们课题组把最容易实施的概括为以下三种,以便在全校推广,以此来改变我校的师生关系。(1)理解信任,热情主动。(2)以诚相待,民主平等。(3)一视同仁,宽容关爱。我们的整个研究过程是逐渐开展的,在此期间我们提高有前进,也有曲折有迂回。我们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但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计划在课题结题后,运用已有的一些成功做法,针对存在问题,实施进一步的研究。

新型师生关系的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五篇:重建师生关系

重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摘要: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我----你”关系,重建师生关系只有在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前提下,超越教育的功利性、崇尚教学自由,提升美育,才能使教育充满终极关怀,才能使师生共创审美人生,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关键词:师生关系、重建、师生和谐发展;

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种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精神层面上的交往的理念,在教学中,交往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一、重建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的传统,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教学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与沟通,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为改变这一弊端,新课标强调教学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不确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指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角色,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如:教师要理解、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友爱每一位学生;学习、依靠每一位学生;宽容、接纳每一位学生;理解、感受没一位学生,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坦诚、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双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敞开心扉,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对学生之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需要开启学生的心志,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即善于表达自己,又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和合作。只有走进学生,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就努力注重在师生对话中实现教学,每提一问,学生大都积极举手,有些学生甚至急不可待,而我总是让学生仔细想一想,不必急于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提出:“谁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更好?”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论,有的同学还对别的同学的评论加以再评论;最后我提出:“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一些?”,我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把学生的回答变成同学间的讨论。在互动中更深的感受和理解教材,取得心灵的沟通。在沟通与对话中,激活了课文原有的信息、意义,唤醒了双方的潜能,师生都能有所发展和创造。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在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共同对教学过程负责,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前不久,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有一次我得知班上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我通知他们去领困难补贴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我一直认为那是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重建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重建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宜春日报,(2008、--10—17)

2、天津教科院学报,2005年06期。

3、田国生《教学交流》2008年第10期。

4、腾永波《重建师生关系》中小学校长期刊。

5、王军《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建构原则》,2005年第20期。

下载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建师生关系》

    爱、理解、对话与尊重 ——读《重建师生关系》 《重建师生关系》是史金霞老师倾尽心血写就的,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史老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悲......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师生关系--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重建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王芳君 研究单位: 临泽县鸭暖乡中心小学 课题......

    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赵连根1.新课程的基本特征 1.1.课程功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1.2.课程结构 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

    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

    古诗韵律操的实施与研究范文

    古诗韵律操的实施与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高潮迭起,名家辈出。中华古诗词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

    新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实施与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

    语文综合实践的实施与研究

    语文综合实践的实施与研究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如何有效地开发语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