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9:1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

第一篇: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一.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中的一朵。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兹举数例如下:

其一: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有人就此作了一副独具慧眼的回文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其二: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其三: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言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挺不错。

这副回文联放到乾隆皇帝的一块,就组成一副如出一口的新回文联了: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其四:湛江德邻里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回文联,至今传颂不衰: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第二篇:引用 对联对偶句知识

引用 对联对偶句知识大全

对偶句解答对偶句大全先说说对联的起源及特点对联也称楹联、楹贴、联语、门对等俗称对子是诗园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对联还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尽管在日本、东南亚和欧美都有一些人写对联但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也是由中国人或汉学研究者写的。外国人见中国人写春联都觉得很新鲜说中国人都是诗人。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而且好的对联都带有诗歌的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总之一句话对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对联虽然短小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对联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多读一些对联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训练我们的思维。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由我国的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书写成方块形一字一个音节才可能出现整齐的句式才可能出现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才可能出现对联。对联是对偶句的一种形式。由两个对偶句组成。对偶句在对联中叫对仗。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对偶句是相似与对联的句子。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李白在严式的对偶中上下句双数的字第二、四、六.字平仄须不同平仄相对。对联术语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出句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出对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对公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对对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全联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半联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单联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套联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支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比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副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言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字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扁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颜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额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幛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横披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班级:日语082姓名:高越学号:2008083007指导老师:吴艳玲

内容梗概:

在本节知识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1.邓小平理论的定义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有关资料的解释,邓小平理论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他们的说法不同,但是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后边会给大家讲解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底是什么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总结起来共有四点)

1.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国内:中国的经验教训来看,1957年后由于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做出了过分的反映,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急于过度导致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彻底地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弊端。

国际:苏联模式中,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共有经济,政治上又政部分,政企部分。其实苏联和东欧的解体直接原因是政治上的动荡,而根本原因在于延误改革,严重脱离人民,丧失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2.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生了重大的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时代主题的转变又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3.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必然进一步深入到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反思,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邓小平理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还有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么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所以说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体现大会上的各种报告和讲话中的,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的阶段(1978年-1982年)

1978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

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构建理论轮廓的阶段(1982年-1987年)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观点就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1987年-199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92年-1997年)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四: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 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并写入了党章,2004年又写入了宪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第四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929年 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

1930年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 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 毛泽东 《实践论》、《矛盾论》 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 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 实事求是路线的形成;

1941年 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毛泽东 实事求是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初步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

20C50S后半期 毛泽东 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错误;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起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0年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

2000年 十三届四中全会 江泽民 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002年 十六大 胡锦涛 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12年 十八大习近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形成时期:1921-1935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标志: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成熟时期:1935-1945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继续发展时期: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922年 二大 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923年 三大 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925年 四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1927年 八七会议 毛泽东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

1927年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 系统论述例如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的道路的探索:

1928年 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 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政权的思想;

1938年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阶段:

1949-1953年 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1954-1955下半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1955-1956年底 发展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1981年 十一届六中全会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概念; 1987年 十三大

首次论述;

1997年 十五大

丰富了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6年 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 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和概括性的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4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一、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面临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就是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二、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面向未来,解决中国前进、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内容提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下载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关中社火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关系论述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南北夹持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关中......

    成人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成人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成人教育是国家现代教育体系的一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已经走上各种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是他们......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

    音乐剧的形成于发展

    一、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6世纪,莎士比亚为他的喜剧和浪漫故事——《仲夏夜之梦》等加上了歌曲和舞蹈,并由“专业”的艺人来表演小丑、民谣歌手等人物。后来,许多音乐剧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汇编)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导言: 在中央党校的门口一块石头上刻着中央党校的校训, “实事求是” 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当年为党校亲笔题写的,勉励所有共产党人说话办事要......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三章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一节 民族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 以往的民族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