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

时间:2019-05-14 19: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

第一篇: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

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 东河南中心校 赵建志

一、应试教育之根,难以结出素质教育之果 中国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其辉煌历史可以由此上溯到大约1400多年前的隋朝,由隋文帝、隋炀帝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经唐朝一代的发展、成熟,最终形成此后封建社会选拨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主要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其间只有元朝开国初期,蒙古统治者曾一度取消科考,但后期迫于社会士人阶层的强大压力,也予以恢复。到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鼎盛,甚至成为一种变态的疯狂。平心而论,科举考试选拨制度的出现,较之隋唐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不论是世袭制,还是举荐制,都应该算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给下层士人阶层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能够使真正具有治国安邦之才能者通过考试出人头地,使国家能够发现和笼络到比较优秀的人才,故而才有了历史上的大唐盛世、两宋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制度逐步僵化、腐朽,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蜕化成一张禁锢士人阶层,扭曲其灵魂、摧残其身心的罗网,选拔上来的已不再是人才精英,充其量也只能是国家统治机器的工具和皇家的忠实奴才。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读书已成为一块升官发财的“敲门砖”,门一敲开,“砖”也就丢弃了。为了能够金榜题名,无数读书人穷经皓首,苦读四书五经,甚至到了疯狂、变态的地步。“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到那时便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了,无怪乎,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了。最终大清王朝在世界滚滚发展的潮流中,日落西山,“无可奈何花落去”,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布“寿终正寝”。我们新中国成立后,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屡经改革,也先后经历了基层推荐、唯成分是举、考试选拔等,实践证明,仍然只有考试选拔制度最为社会认同和相对公平,所以当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广大知识青年欢欣鼓舞,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经过考试选拔充实到各行各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但不可否认,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步暴露,并日益严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令人望而生畏、触目惊心。读书就是为了高考、升大学,升上去者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升不上去者学无所用、难有出路。虽说近年来,国家的改革力度也不小,取消统招统分,扩大高校招生,但直接结果却是上大学代价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老百姓倾家荡产供出大学生,却就业无门,难找工作,于是更推动了考名牌、读名校,甚至是“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非理性热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经过了二十余年,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令人沉重而叹息的话题,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年年喊推进,年年没长进,素质教育仍然还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难以落实到实际中。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我国现行的选拔人才制度,社会上普遍实行和认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在众多家长、教师、学生的心目中,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名牌大学,毕业找一份好工作,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读书的意义与作用就大打折扣,从整个教育评价机制来看,仍然是以考试论英雄,以成绩定成败。素质教育之推进,难矣!家长不买帐、社会不认同、教师受质疑、学校受排斥,缘何推进?故而我国也只能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一项一项拿大奖,但却与世界尖端的发明创造无缘,培养不出一位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培养出的理论家多,实干家少,高级打工白领多,发明创新人才少。国家虽然在整体上已经断了奶,但社会上仍传承和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模式,所以在我国创造出了世界绝无仅有的“百万大军考公务员热”。应试教育之根,的确难以结出素质教育之果。

二、“复古”与“西化”的两种极端变革 面对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众多有识之士也是不断“把脉会诊,开方治疗”。国家以及一些高校也相继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在社会中还出现了“复古”与“西化”两种极端变革走向。据悉,在南方一些地方,又重新出现了久违了的家庭私塾,“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武郑王”的朗朗读经声又穿越历史的隧道重新响荡在现代人耳畔。创办者的美好宗旨是宏扬传统文化与国粹精华,改变物质世界、经济社会带来的道德滑坡、礼仪沦丧,这确有可取之处。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确实不容泯灭与遗弃,教育的发展确实不能割断我国的历史,老祖宗留下的珍宝------很多光辉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现在也确实还熠熠闪光,值得传承发扬。但回头走老路,“复古”却是没有出路的,现在靠读“四书五经”能把载人飞船、“嫦蛾一号”送上天吗?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已指出的,教育改革如果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当前需要的是改革创新,而不是“复古”,重新回到老路上去。但另一种“西化”思想也应该慎重。有些改革激进人士,大谈特谈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似乎我国只要“全盘西化”,则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确实我们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大力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尤其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方面,应该说对我们颇有启发借鉴价值。例如像人家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能力,不拘一格、注重个性的选拨制度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但毕竟国情不同,基础不同,全盘拿来,可就会水土不服,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状况,且不说别的,如果当下突然取消考试选拔制度,是否会使社会无所适从,出现波动呢?须知,凡事“过犹不及”,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不仅会适得其反,而且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强烈波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继承与选择学习的原则,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情,吸取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之精华,并广泛借鉴发达国家之成功经验、优秀成果,一方面改革与完善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个性,坚持成人、成才并举,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范围,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突出教育的国家公共资源服务角色,尤其是要理性领引大众的升学就业思想意识,根据社会需求形成培养人才的不同层次界面,缓解高校的招生就业压力,最终形成我国人才结构的“金字塔”式构造,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的理性和谐统一。

三、教育改革之根本在体制,之关键在教师 教育全面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之所以二十多年来进展艰难缓慢,之根本在于现行体制之痼疾,现行之教育体制统一有余,灵活不足,偏重分数,忽视能力,考试定终身,分数定命运,就业重学历品牌,轻实际能力,直接导致社会愈来愈烈的“高考大战”、“考研热”等非理性行为。要一下子彻底扭转改变社会上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行为,也确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呐喊几声、呼吁几下就可以实现的,尤其是搞一些表面文章,做一些皮毛事情,不仅于事无补,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更加推波助澜。回想笔者读书之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也未大肆宣传什么素质教育,搞什么学生减负,我感觉那时大家思想却比现在轻松,课余生活也比现在丰富得多,考试论分排名、以分定高下的做法也不甚强烈。现在大喊减负,学生负担却一年比一年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书包就塞得满满的,沉甸甸地背不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却几乎只剩下了以分数一项论英雄。体制不改革,光空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上至下,真正转变思想观念,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培育精英为培养公民,形成一种“人人发展,人人成才;学有所专,学有所用”的社会氛围,要建立一种全面、科学、人文、协调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那种单一以考分排名列队的做法,真正减轻学校、教师的压力,使其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消除那种迫于压力,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使学生消除读书的压力感、恐惧感,达到一种“快乐读书,快乐成长 ;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的境界。果真如此,则负担不减自轻矣,“素质教育”不喊自落实矣。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落实者,地位作用至为关键,教育政策制定的再好,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够真正落实好,“经”再好,和尚不会念,甚至念歪了,怎能修成正果?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个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影响深远。纵观我国一些名校,无一不是有一位好校长带出来的好学校,无一不是优秀师资汇聚的地方,诸如民国时期蔡元培校长治领下的北大、当代魏书生校长带领下的盘锦中学、蔡林森带领下的洋思中学,莫不如此,概无例外。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教育体制的改革突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改革现行的师资培养模式,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机制,实现社会出类拔萃人才向教师队伍的汇聚。同时要切实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武装其头脑,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高其能力。实行教师在岗继续教育和脱岗培训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工作成就感和荣誉感,使其真正承担起“培养人、教育人、健全人、成就人”的社会角色作用。如此,则教育方可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素质教育之开花结果则指日可待。笔者自感身居下层,坐井观天、管中窥豹,偏于己见。但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此将自己十余年来在教育一线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凑合成文,望能够为国家之教育大计,素质教育之落实摇旗呐喊、鼓噪声势,虽难免为有识之士贻笑大方,但也就在所不顾了。

第二篇:教育管理中教案管理之陋见

教育管理中教案管理之陋见

在教改如火如荼的时代,教案的改革却几无动作,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真切地感到:教案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写教案不写教案,或写得很潦草的教案乃至抄写教案,孰是孰非?课讲得不好,但教案写得好是否可以得到认可?如果课讲得好,是否就允许教案写得很简单或潦草?”3月12日,《现代教育报》“管理”版刊发两篇文章,对教案问题进行了探讨。其实,尽管一线教师对教案的微词颇多,但他们对教案的“仇视”主要来自于对教案的管理,而不是教案的本身。对此本人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教案管理的现状

教案管理的现状如何?众所周知的是教师上课之前必须写教案,而且要写得格式统一、项目齐全。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些地区甚至还规定了每课时教案必须达到的字数。对此,质疑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一些管理者认为,这样做既有助于教师消除惰性,又可避免教师囿于旧教案的束缚“老调重弹”。对于这种观点,教师并不认同。教师们感到,这其实是一些管理者机械刻板、对教师不信任的表现。难道教师使用现成的教案上课就是不认真备课?难道教师使用旧的教案上课就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而不知道科学扬弃吗?

就一些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领导而言,教案评价以面面俱到,字数的多少及书写工整与否来论好坏优劣,有时甚至认为能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说时每一句话都写进去的教案才是好教案。关心的也仅仅是否每门课都备了课、格式正确否、字数篇幅怎样,基本程序、环节有没有、字规范否,至于是否适用、是否能指导教学,用于了教学没有,则没去关心或关心甚少。这种评价标准是僵化的、片面的,严重束缚了教师编写教案的主观能动性,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千人一面,讲课按部就班,教师辛苦、学生不愿学的不良后果。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教案只是应付检查的摆设!

2.教案撰写的无奈

那些脸谱化、模式化、做摆设的教案是怎样写出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写的。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别人的。赶到学校检查教案时,大家更忙了,抄得不亦乐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不是在上课前写的,而是补写的。这是管理者和教师心知肚明的事实(与大多数教育管理者交谈此事,他们也大有同感)。教案的形式,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的教师参考书。既然参考书上已有,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教案正文十分繁琐。按照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案用书》中的教案为标准,每一节教案的字数在1000-3000字之间,甚至更长。教案要边想边写,有时思维会中断,遇到疑难要查资料。因此写一节教案决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要用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一两个小时。目前中小学课时多,有时教师一天要上两三节课甚至更多,但是写教案就要消耗很多时间。显然,抄的教案以及补写的教案对教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指导意义。因此,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案设计往往成了不相干的两张皮,这显然有悖于写教案的初衷。但是,客观地讲,消极应对写教案的现象,不能说责任全在教师。因为,中小学教师平时要上课,大量作业、试卷要批改,要和学生交流,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还有很多处理不完的杂务。同时,教师们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在这种紧张的工作安排之下,教师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写详教案,真正研究教材的时间少之又少。

3.教案改革的设想 如果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事实上,目前教案的管理,真的是让写教案成了应付检查之举),而教师又在无奈的“撰写”着,管理者千篇一律的“检查”着,这样事又在年复一年的进行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活动,我们完全有必要改革教案,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教案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明确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是对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了解驾驭的过程。备课的结果和要强调的内容完全可以记录在课本上。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一些人把此理解为“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实为大谬。问题的实质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写得再详细,也只是实际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群众演员;上课不需要背台词、配对白,完成教案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课堂教学。很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都承认自己的教案多为“假造”,“抄了一辈子教案”,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一样做得很好吗?笔者认为,如果习惯于写教案,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教案表达未尝不可,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备课的结果的表达形式应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师的习惯和自身情况进行,没有必要千篇一律。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是用不着边讲课边看教案的。何况,许多精彩的课事先往往是预料不到的。很难想象,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能产生好的课堂效果。

3.2 教案改革的方法:

3.2.1 实施柔性管理,充分信任教师。从管理理念上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课改精神,去掉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给教师营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的教案。可以将优秀的教案汇编成册,在版面设计上留下足够的空白,直接发给教师修改增补,借鉴运用。科学地讲,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完全接纳与完全拒绝已有经验都是不可取的。对待教案同样要有这样的辨证态度。树立“抓大放小”的教学常规管理思路。“抓大”指加强对教师备课过程的指导,营造扎实备课的良好氛围,加强集备机制建设,并着重抓好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培养,让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快速地编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放小”指学校应看到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文本”形式,学校应允许、鼓励风格各异的教案形式,对教案的检查评估要抓在面上,不要抓在点,不应过细过严地评估教案形式与内容祥略等;特别是与教师业绩评估挂沟的教案检查,如果评估不当,就会引导教师朝着迎合学校评估方向发展,让教师做一些低效无用的工作,不利于教师提高备课质量。当然,也不能不评估,在部分教师自觉性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管理策略,有的教师就有可能“钻管理的空白”。

3.2.2 教师进入课堂要心中有案可依,学校管理着重点应放在随堂听课上。

学校行政可以随堂听课,着重关注教师的备课质量,而不是检查教师教案写得规不规范,祥不祥细,而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正确、恰当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单是写在教案本,而是要记在教师的心中,这是教师有效有把握一堂课的关键,有效处理课堂生成的方向标,然后教师还要简要地记住为完成这堂课教学目标而预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并把这一堂课该准备的挂图等教学资料、教具准备好就可以。至于教师的教案是否写得的祥细,是不是写得工整、或者没有抄袭别人的,不是很重要。3.2.3 利用校园网络,提倡教后札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鼓励教师上网备课、写教案。这样既利于交流研讨、共享资源,又利于修改保存、提高效率。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教案实施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在电脑上写教案,然后通过网络传到班级多媒体电脑内,供教师上课时使用,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如果教师第二次再教本教材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已站在一定高度的人再往上攀登时,他一定会比别人攀得高、攀得快。” “借着名教师肩膀上靠一靠、利用名教师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他也一定比别人走得更好。” 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记取,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4 适时组织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与比赛,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

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材解读、教案编写,通过专项训练与比赛,能有效提高教师解读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如水乳交融。就教师而言,要努力做有思想的备课者,设计有创意的教案。教师要通过备课兼受博取,培养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问题的能力。在备课信息的储备上,不仅是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提高,更要有思想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好自身的情绪、情感、风度和仪表等。这样,才能生成独具个性的、有创意的教案;才能消除“脸谱化”、“模式化”的弊病,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才能不断生成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案得到实施。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新课程的实施,教案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相信教案管理也会越来越科学。

第三篇:教育改革之感想

我眼中的中小学教育

甘宇 思政二班

***

即将踏上教育岗位,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学教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一学期的小学支教经历也让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的很多感想,是以往都未能感受到的。同时,作为一名大生学生,也是经历过中小学教育的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体会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存在诸多质疑。以下就是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感想和体会。

一、教育仍很不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的是过程的平等问题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是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十分明显。特别是地区、城乡、阶层差异尤其明显。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就拿我支教的那所学校来讲,是一所矿工子弟校,学校师资力量相当缺乏,学校共七个老师,三个是才毕业的专科院校的艺体专业的新老师,对于文化课程的教育缺乏专业性。其次四个老老师中只有两位是师范专业,其余是矿上职工转职的。和镇上的中心小学相比,差距甚远,不管是从师资还是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种越是在需要的地区越是得不到投资和发展导致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但现实状况是教育公平现状很不理想。然而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免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二、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差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今的中小学教育只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以升学人数的多少为尺度的;评价教师的业绩也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为指标。导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呈现出 “教育产业化”的奇怪模式。学生就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每一个都是按照相同的模式和方法生产出来的,每个产品都是一样,产业化的教育必定只能生产同一个型号的学生,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发展的人。自学生一进学校,教师就开始把他们当做专才来训练和塑造,强迫学生按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难以通过主体的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自身的素质,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思维都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毫无创造性,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会学习的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运用于实际操作只是的人才。

学校为了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个健全的社会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学校还应培养良好的品德的社会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往往忽略这一点,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教育。导致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行为品质问题的产生。

在以学习成绩评判学生制定人才标准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导致学生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狠抓学习。学生的资料书堆满了书桌,没日没夜的拼命学习,特别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更是学习负担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这样一个以学习成绩作标准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许多不顾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他们的主观愿望,向孩子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更加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根本没注重身体锻炼,很多学校更是删减体育课,艺术课等,导致现在我国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不良。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很不理想,沉重的学业负担代替了童年应该有的玩耍的快乐,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各种各样的不是他们年龄阶段该承受的知识。过于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带,导致近些年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更甚至因为学习自杀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学生的厌学情绪也越来越明显。这样的教学理念已经延续了多年,要改变也不是一时能办到的,特别是在这个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前提下,高考中考都是一个坎,要想改变这个现状,从根本上是改变整个社会,整个教育体制的指导理念和思想。学校,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教育目标,培养社会合格公民。

三、教育改革落实不到位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有意义的转变是教育改革所期望看到的,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我国提出教育改革,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些年了,但是反看这些年实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何区别呢?不过是给应试教育披上了一个比较好看的外衣。面对钱学森先生“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追问,我们不得不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中国十几亿人口都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这和我们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完全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生只会死板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学习能手,但是动手创造力不行。国人也认识到了应试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端,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 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但是现在的许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要么就是“有名无实”只是一个口号,要么就是单纯地强调美育和体育,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而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素质教育提出已经有些年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模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要想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四、教师素质还有待提高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二是教师的个人品德素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师德。所谓“师范”即身正为师,学为示范。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也是由此而产生的。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教师数量还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落后的地区,在数量都不能保证的前提下,何来保证教师质量。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重要地位是很明显的。一个好的建筑大楼只有有了稳固的基础才能有更好地往上发展。中小学教育也是如此,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中小学老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乡镇地区的教师总体水平十分落后,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教育训练和学习,许多教师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是非常落后的,因此他的教学可想而知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其次,教师的个人品质问题值得重视。如今的许多教师一味地追逐个人利益,为了多赚钱搞副业,心思完全不放在教学上,对于教学知识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教书反而成了他的“副业”,还有一些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摇钱树”,向学生要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教师个人品质存在问题。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身正才能为师,但如今的许多教师个人作风问题实在不堪。因此,在培养教师的时候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和教育。要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实施教学。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问题存在也不是一朝一夕,要想一下子改变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存在诸多问题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因为对教育投入不够造成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投入不够,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得不到满足使其想法设法地去赚钱;教育投入不够,教育改革也不能落实到位。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还达不到4%,虽然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会达到4%。但是这个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国之发展,教育为本。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人才,有好的人才才能建设更好地国家。因此要想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国家得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刘克汉,论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1.3

第四篇:第八次教育改革反思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多的是对优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要比以往更高,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反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是必然的,事实也证明这次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亟

待进一步完善。这里就谈谈我自己还很不成熟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我国课改大厦的奠基工程,只有保证了这个工程的质量,才能有建立在其上的坚实大厦。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基础。而这个理论基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必须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是经得住考验的,能真正解决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问题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

现在,值得我们特别是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答案:“建构主义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现代课程改革真正的挑战不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开展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接近社会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又能隐隐约约见到杜威的影子。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是一些学者言必称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吗?或者是常提常新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者是所谓„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多元综合?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显然,人们对这一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要思考的,它是教育改革进行的理论前提,只有保证了这个前提,才能顺利开展改革工作,否则,就会造成方向的迷失。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采取渐进的方法,不能用革命的办法

任何改革都不能中断它与历史的联系,教育改革更是如此,它应该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并存的过程。我们要防止在创新的过程中忘记继承,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态。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应慎重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在这次课改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其编写的好坏影响也很大,对这项工作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这个问题就在于无论课程标准还是教材的编写都不能平地楼台,任何改革都要吸收本国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它不能切断与历史的有机联系。作为这次教育改革重点的课程改

革,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否则,完全推翻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另起炉灶的做法难免会重蹈历史覆辙。1958年我国进行过一次“教育大革命”,紧接着又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这两次革命就脱离了我国当时的历史国情,从而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正所谓历史可鉴,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国再度兴起的教育改革在借鉴历史上中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要铭记改革决不是革命。

四、应放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育改革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除了要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它也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在教育改革这件事上操之过急,很可能就会降低教育改革的质量。虽然在我国课改开始前,为了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有序、高效地展开,教育部开展了各方面的调查,并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工作,但从下面这些数据与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次课改工作进行得还是有些仓促。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改革时间周期长。笔者理解之所以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进行教育改革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原因:(1)从时间上来说,教育改革是关乎孩子的未来、关乎国家命运的事。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这段时间内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时,需要非常的慎重,否则,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许并不止一代人。对国家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2)从空间上来说,教育牵涉的范围是很广的。教育就是一台庞大的机器,它涉及到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学生、老师、家长、管理部门都是这台机器的各部分零件;同时,教育也是一个国家不容忽视的大事,是人们关注得最多的事之一。因此,如果教育上有任何的重大错误,其影响范围之大是不可估计的,当然,对其进行改革就要格外谨慎。

第五篇:第八次教育改革反思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中国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多的是对优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要比以往更高,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反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是必然的,事实也证明这次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这里就谈谈我自己还很不成熟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我国课改大厦的奠基工程,只有保证了这个工程的质量,才能有建立在其上的坚实大厦。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基础。而这个理论基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必须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是经得住考验的,能真正解决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问题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

现在,值得我们特别是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答案:“建构主义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现代课程改革真正的挑战不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开展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接近社会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又能隐隐约约见到杜威的影子。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是一些学者言必称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吗?或者是常提常新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者是所谓„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多元综合?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显然,人们对这一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要思考的,它是教育改革进行的理论前提,只有保证了这个前提,才能顺利开展改革工作,否则,就会造成方向的迷失。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采取渐进的方法,不能用革命的办法

任何改革都不能中断它与历史的联系,教育改革更是如此,它应该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并存的过程。我们要防止在创新的过程中忘记继承,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态。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应慎重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在这次课改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其编写的好坏影响也很大,对这项工作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这个问题就在于无论课程标准还是教材的编写都不能平地楼台,任何改革都要吸收本国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教育改革自然也不例外,它不能切断与历史的有机联系。作为这次教育改革重点的课程改革,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否则,完全推翻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另起炉灶的做法难免会重蹈历史覆辙。1958年我国进行过一次“教育大革命”,紧接着又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这两次革命就脱离了我国当时的历史国情,从而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正所谓历史可鉴,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国再度兴起的教育改革在借鉴历史上中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要铭记改革决不是革命。

四、应放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育改革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除了要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它也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在教育改革这件事上操之过急,很可能就会降低教育改革的质量。虽然在我国课改开始前,为了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有序、高效地展开,教育部开展了各方面的调查,并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工作,但从下面这些数据与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次课改工作进行得还是有些仓促。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改革时间周期长。笔者理解之所以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进行教育改革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原因:(1)从时间上来说,教育改革是关乎孩子的未来、关乎国家命运的事。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这段时间内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时,需要非常的慎重,否则,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许并不止一代人。对国家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2)从空间上来说,教育牵涉的范围是很广的。教育就是一台庞大的机器,它涉及到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学生、老师、家长、管理部门都是这台机器的各部分零件;同时,教育也是一个国家不容忽视的大事,是人们关注得最多的事之一。因此,如果教育上有任何的重大错误,其影响范围之大是不可估计的,当然,对其进行改革就要格外谨慎。

下载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改革年2014之两会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年2014之两会教育改革“最强音” 摘要: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与会代表和网名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教育改革”则是首次进入到热点话题前十,可见它越......

    教育改革之师资力量平衡

    教育改革之师资力量平衡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 师资平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力度的提升,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很多家庭在子女初入学时都会花费大量精力和物力,让孩子......

    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改革之创新

    认识魏书生的教育改革之创新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

    教育改革

    姓名:高霞学号:41204035班级:英语师范二班教育改革对中小学课堂的影响高考改革的新闻继续发酵,引发社会极大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消息,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总......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改革,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就经历了两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和新课改。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

    教育改革

    [推荐]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字体:小 大】 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作者:刘水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7更新时间:10/29/200......

    教育改革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 ---教育改革必须落到实处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策略,举足轻重,因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浅析教育改革

    浅析教育改革 在六十年代,母校提出过教育革命,当时我和同学们,还有我们的师长,一起从哈尔滨巿到阿城建新校址,在东北的冬季都是冰天雪地,用长木板和砖头搭起长凳子,然后架起黑板,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