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改革年2014之两会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年2014之两会教育改革“最强音”
摘要: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与会代表和网名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教育改革”则是首次进入到热点话题前十,可见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改革则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要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
关键字:两会;教育改革;首次;各类教育;以人为本;特点
0 前言
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3月3日-12日)和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3月5日-13日))相继在京召开。值此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之际,某网就公众关注的21个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截至2月25日18时,已吸引330多万人次参与,如下图所示,其中“教育改革”以34万多票暂列关注度排行榜第八,其中教育资源分配,小升初,异地高考,农村教育,依旧为社会关注热点。回顾历年两会调查,今年教育制度改革问题备受网友关注,首次跻身两会调查热点前十名,而社会保障问题连续三年成为最热话题。
图1 2014年网名关注的十大热点话题 1 各省教育改革背景
2013年山东、北京、江苏、上海等省市推出的各项中高考教育改革方案无形中又将教育改革拉近了人们的视线中,而英语更是被严重“降热”,具体改革如下:
(1)山东取消外语听力考试
2014年考生外语听力成绩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听力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招生院校可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外语听力成绩提出要求。
(2)北京2016年高考改革:英语分值下调50分
北京市教委初定2016年高考改革要点:①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②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③文理科综合从300分上调到320分;④数学150分不变。
(3)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
高考考语文、数学以及文理“小综合”,而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4)上海学业考实现一考多能
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先行改革,拟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
(5)广东不同层次学校不再用同一试卷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实行普通类、高职类分类招生考试的基础上逐步在普通类实行不同层次、考查知识能力各有侧重的考试。
(6)湖南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
2016年起取消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获奖的加分政策。
(7)陕西取消“奥赛”加分
2014年取消五类考生加分照顾政策,调整为“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各类教育需要做出的改革
今年两会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对教育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如下:
声音一:高考改革
俞敏洪:支持高考英语降分 不影响培训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高校自主招生不宜扩大规模;
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高考应改成国考+校考;
人大代表王战:加快高考改革步伐 取消高考分批录取; 全国政协委员王执礼:将学生健康素质纳入全国高考; 人大代表张志勇:高考改革核心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高考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不偏科,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志向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二是改革高考。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了空间,通过改革高考,使之更加科学、简单、公平。根据《决定》精神,要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声音二:去行政化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
教育部长袁贵仁:中央正起草文件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去行政化文件。
人大代表刘占芳: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在回答高校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提出3条建议:延迟毕业生双选会时间、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目前在中国没有那个学校校长不是由政府任命,也没有那个学校的学历不经过教育部门认可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更没有那个学校完全不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能够正常办学。西方所有的大学都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唯有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发教育部的文凭,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也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文凭的统一化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色,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下的产物。其实“中国只有一所大学”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统一的文凭、统一的办学模式,更关键的是强调中国教育缺乏特色,缺乏创新、缺乏突破。
中国只有一所大学”不是说中国体制的不好,而是意在强调全国的大学都是一个模式、一种体系、一种机制,没有亮点和特色。中国的大学只有突出创新、突出特色、突出亮点,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能更好的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声音三:性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防性侵”教育应纳入中小学课程;
两会代表委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防性侵教育尚止步不前。
2013年全年国内一共有125起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女童案例,平均每2.92天就有一起曝光案例,其中受害者8-14岁居多。3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应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让“安全教育第一课”作为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落实四部委意见,出台权威的防性侵教育教案;同时完善立法保护,废除嫖宿幼女罪等。在201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保护孩子”的呼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防性侵教育还止步不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副主委汤素兰在她今年的提案中写到。声音四:高校腐败
大学常常被誉为象牙塔,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道德高地”。然而,曾几何时,高校腐败案频频发生,严重抹黑大学这块“金字招牌”,不断受到社会的诟病和质疑,高校领导腐败“落马”源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所谓的高校腐败案,涉案者多为大学管理者,其中不乏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以及学院院长、副院长等等,绝大多数是高校的“实权人物”,掌握着高校教育的人、财、物等重要资源。
(1)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教育部门出台反贪污浪费细则
针对教育系统中的腐败现象,我呼吁教育部门出台一个类似中央制定的各级党政机关杜绝贪污腐败浪费的实施细则――教育部门反贪污反浪费细则。”
(2)政协委员:治理高校腐败应建立公权人员廉政档案
“自主招生、科研经费和基础建设是高校腐败重灾区。”郭大成说,自主招生这一块,弹性很大,去年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也出了腐败案。
教育腐败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反映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仍严重滞后。事涉教育管理的“内部化”、“集权化”弊端、财务管理和制度的混乱、社会监督的乏力以及道德建设的滑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教育腐败是社会腐败的一个延伸。高校领导腐败的发生和发展,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十分痛心的话题。过去“清水衙门”的说法实际是对学校的褒奖,它除了指教学工作清苦外,还有慰励教育界人士人格清高的意思。可这些年,某些教育界人士(特别是学校领导)对金钱无孔不入的追求,严重败坏了教育界的清名。教育腐败的严峻现实,对国人心理已形成有力的冲击。
清除教育腐败,已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的领域,除了全力以赴的加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堵着这个黑洞。声音五:义务教育
(1)政协委员严琦:应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教育部:未来3年全国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
随着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和教师队伍的持续壮大,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组织修订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建设标准》等。各地积极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是未来3年的主要任务。(2)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义务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关于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问题,在全国和各地“两会”中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些地方政府已将12年义务教育列入地区发展规划。然而,义务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只能实现“同质平等”,而这与高中阶段受教育者自由、多样发展的需求是相悖的,若过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则会侵犯到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亦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故不可盲目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决定义务教育年限需慎重。
声音六:大学生就业
(1)初一就辍学但后来成为中国首善的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不去北上广,照做人上人;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缺乏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2)女代表谈女大学生就业:重塑男女平等新观念。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海龙集团董事长徐晓4日表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需要社会重塑男女性别平等新观念,消除企业重男轻女的用人观。
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异、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之间的矛盾、社会文化传统的刻板印象和评价偏见、法律政策的缺失及执法不力等因素是造成性别歧视观念产生的根源。了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学校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女生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意识,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过硬的思想素质、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注意在应聘中保护自我、警惕陷阱,在应聘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人格上自尊、能力上自立、专业上自信、竞争中自强。声音七:教育公平
(1)王路委员建议:用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公平。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王路十分关注如何促进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平的问题。
(2)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让基础教育更公平。
李景虹委员对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时,他提交了“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由于城乡教师待遇的不同,造成了好的生源和师资队伍集中在县城的现象,乡镇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都普遍不高。他建议省委书记对乡镇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重视,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声音八:职业教育
(1)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职业教育需经济实体支持
中国人说到技能时都说是雕虫小技,这就是不重视技能教育。经济实体部门一定要支持职业教育,企业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办法。
(2)吕新华:建议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支持
全国政协调研组对近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等建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还存在许多缺陷,与发达国家的高中端产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是职业人才的差距。制造产品主要靠职业人才,但我们制造业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比例,与发达国家的比例差距还很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 声音九:教育经费
代表杜玉波: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董雅娟代表: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今年两会,她的建议一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再就是建议国家出台一些母牛养殖的补贴政策。目前教育经费改革的重点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质集中体现在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的涵义是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经费统筹以省为主。“管理以县为主”的涵义是县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按照改革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将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分配资金。
声音十:雾霾天上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黄玉斌委员:雾霾天学生体育课怎么上值得探讨。
两会微谈:雾霾下学校停不停课?近日中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再次被重度雾霾笼罩,部分地区发布了重污染“橙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和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和体育课。有学校给学生放“雾霾假”,网民热议雾霾天工作应该发放“雾霾补贴”。目前各地基本都已出台了详细的空气质量监测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各地教育部门也针对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北京为例,当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时,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运动,中学可以停止室外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业务训练;当发布红色预警时,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部停课。也有专家指出在重度雾霾情况下,室内室外的空气污染指数差距较小,即便在室内,剧烈运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并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而一旦雾霾指数达到橙色预警,儿童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运动或者选择从事一些相对静态的活动。结束语
素质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大方向,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各种唯分、唯应试的喧嚣不再有市场。这种愿景迫切的需要政策与财政方面的支持,在革新的道路上我们步履蹒跚的走着,在避免各种错误的同时,如履薄冰,反而闯入了一个又一个怪圈。不得不说,完美的改革绝非易事,然而凡事自有平衡,在合理决策与革新收效的杠杆上,一定会有一个平衡点,带领我国教育走向宽阔深远的新天地。
第二篇:教育改革之感想
我眼中的中小学教育
甘宇 思政二班
***
即将踏上教育岗位,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学教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一学期的小学支教经历也让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的很多感想,是以往都未能感受到的。同时,作为一名大生学生,也是经历过中小学教育的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体会现在的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存在诸多质疑。以下就是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感想和体会。
一、教育仍很不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的是过程的平等问题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是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十分明显。特别是地区、城乡、阶层差异尤其明显。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就拿我支教的那所学校来讲,是一所矿工子弟校,学校师资力量相当缺乏,学校共七个老师,三个是才毕业的专科院校的艺体专业的新老师,对于文化课程的教育缺乏专业性。其次四个老老师中只有两位是师范专业,其余是矿上职工转职的。和镇上的中心小学相比,差距甚远,不管是从师资还是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种越是在需要的地区越是得不到投资和发展导致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但现实状况是教育公平现状很不理想。然而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免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二、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差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今的中小学教育只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以升学人数的多少为尺度的;评价教师的业绩也以学生成绩的优劣为指标。导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呈现出 “教育产业化”的奇怪模式。学生就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每一个都是按照相同的模式和方法生产出来的,每个产品都是一样,产业化的教育必定只能生产同一个型号的学生,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发展的人。自学生一进学校,教师就开始把他们当做专才来训练和塑造,强迫学生按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难以通过主体的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自身的素质,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思维都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毫无创造性,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会学习的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运用于实际操作只是的人才。
学校为了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个健全的社会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学校还应培养良好的品德的社会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往往忽略这一点,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教育。导致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行为品质问题的产生。
在以学习成绩评判学生制定人才标准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导致学生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狠抓学习。学生的资料书堆满了书桌,没日没夜的拼命学习,特别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更是学习负担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这样一个以学习成绩作标准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许多不顾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他们的主观愿望,向孩子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更加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根本没注重身体锻炼,很多学校更是删减体育课,艺术课等,导致现在我国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不良。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很不理想,沉重的学业负担代替了童年应该有的玩耍的快乐,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各种各样的不是他们年龄阶段该承受的知识。过于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带,导致近些年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更甚至因为学习自杀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学生的厌学情绪也越来越明显。这样的教学理念已经延续了多年,要改变也不是一时能办到的,特别是在这个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前提下,高考中考都是一个坎,要想改变这个现状,从根本上是改变整个社会,整个教育体制的指导理念和思想。学校,教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教育目标,培养社会合格公民。
三、教育改革落实不到位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有意义的转变是教育改革所期望看到的,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我国提出教育改革,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些年了,但是反看这些年实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何区别呢?不过是给应试教育披上了一个比较好看的外衣。面对钱学森先生“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追问,我们不得不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中国十几亿人口都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这和我们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完全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生只会死板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学习能手,但是动手创造力不行。国人也认识到了应试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端,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 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但是现在的许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要么就是“有名无实”只是一个口号,要么就是单纯地强调美育和体育,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而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素质教育提出已经有些年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模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要想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四、教师素质还有待提高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二是教师的个人品德素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师德。所谓“师范”即身正为师,学为示范。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培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也是由此而产生的。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教师数量还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落后的地区,在数量都不能保证的前提下,何来保证教师质量。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重要地位是很明显的。一个好的建筑大楼只有有了稳固的基础才能有更好地往上发展。中小学教育也是如此,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中小学老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乡镇地区的教师总体水平十分落后,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教育训练和学习,许多教师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是非常落后的,因此他的教学可想而知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其次,教师的个人品质问题值得重视。如今的许多教师一味地追逐个人利益,为了多赚钱搞副业,心思完全不放在教学上,对于教学知识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教书反而成了他的“副业”,还有一些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摇钱树”,向学生要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教师个人品质存在问题。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身正才能为师,但如今的许多教师个人作风问题实在不堪。因此,在培养教师的时候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和教育。要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实施教学。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问题存在也不是一朝一夕,要想一下子改变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存在诸多问题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因为对教育投入不够造成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投入不够,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得不到满足使其想法设法地去赚钱;教育投入不够,教育改革也不能落实到位。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还达不到4%,虽然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会达到4%。但是这个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国之发展,教育为本。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人才,有好的人才才能建设更好地国家。因此要想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国家得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刘克汉,论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1.3
第三篇: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改革,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就经历了两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和新课改。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迎接高考,而高考的科目里却没有素质教育这一项,遗憾啊!别说高考了,就说我们小学吧,为了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我们的课本是每期都要更改,可改来改去我发现,除了把课文改动了,把题目的标题贴近口语化了,并没看到有其他的起色。打开我们的教本,每一册的语文书都是八个单元,每一单元都基本有四到五篇课文,一年级的课本还要学习拼音,单只这拼音至少就得教一个月,试问,教学任务这么繁重,素质教育该如何进行?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写作训练,不知道别的老师是怎么安排的,我从带的上一届学生教作文这一块来看,感觉没有太多时间花在这一块上,所以,这也就造成了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只在少数。本人认为这不怪学生,只怪老师的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平时大会小会各级领导都会提倡素质教育,可真正到了考试,特别是考试比赛的时候,谁还会记得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学,首先出版社得改革,而不是只会光喊口号,让我们一线老师举步维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话说,新课改主要有以下几大“改变”:
1、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因为新课改来袭时本人教的是低年级,还没有真正接触到新课改。但从课改老师的谈论中,从学生考试的成绩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新课改对于爱学习、有想法的孩子确实有帮助,成绩确实有提高,但对于那些本身就懒散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给他们再次创造了懒散的空间。中国教育究竟该如何改革,我想,还需慎重!
第四篇:教育改革
[推荐]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字体:小 大】
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
作者:刘水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7更新时间:10/29/2008
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
刘水连
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上课难,上语文课更难。
一同事曾说,下辈子不做老师,三辈子不做语文老师。北京某名师也说,后代八辈子不做语文老师。
噫吁乎,难哉!教语文之难,难于上青天。
很是感叹,那些名师成就卓著,很是感叹,那些专家驾轻就熟。
反观自己,庸庸碌碌,疲惫困顿,了无生趣。何也?
循规导矩。不敢放手、囿于成见,如此之类而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下,呼唤创新,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大家关注、讨论、研究的焦点。素质教育的提出也引导人们对传统教学作出了深刻思考,一定意义上引导人们回归学科本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
那些,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呢?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想通过自己语文学科教学的反思为此命题提供借鉴。
一、倡导民主风气
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人民群众才是伟大的创造者。老师不是权威,尤其语文老师更是如此,教参,参考书更不能是经典。古人尚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说,纵观历史,凡学术繁荣时期,必定是百家争鸣之际,凡学术落后时代,必定是独尊一术之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那必须是在无急风吹之、雨淋之的条件下的。要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迸射,燎起平原,老师只能微送轻风。火助风势,风助火威,此亦可谓
“教学相长”也,民主风气的形成也确实是需要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师者,如果是一名清醒而自觉的教师,需要从精神和行为方式上对自己进行一次
“脱胎换骨”,打碎以往那种所谓 “天经地义”的霸道主义,以修养,学识,善意,科学精神和教育艺术赢得学生的敬意,重塑一种崭新的富有民主精神的“权威”。比如教师的个性,尊严,权威等受到学生的挑战,教材的思想,观点,艺术特色等受到学生的质疑,某些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等受到来自教师或同学的压抑等,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旦发生,教师的态度处理技巧应当符合民主原则,力戒教师权威、教材权威和学生权威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伤害。
二、广读多背,注重积累
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熟读成诵学习习惯的培养,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贤人的思想、道德的感染
和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浸润,尤其是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在少年时代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创新思维不是空洞的,而必须依托一定的知
识和经验。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之上。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创新是知识的组织与整合,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结构。
读背
除教纲要求之外,尤重视古典优秀作品如唐诗宋词的背诵。而积累工作则以考纲语言知识和表达部分所列项目为主,而又着重做好作文素材积累工作,如背名言,讲故事,做读书笔记等。
应提一笔的是,语文教师在积累方面应有表率作用,如经常背诵一些名篇名句,读社会,人生,甚至也应读经常提示平常教学中碰到的而又经常在诚卷中出现的字、词中,成语等,为师者如有读书笔记以示学生则更好了。
三、确当训练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需要迁移,能力需要运用,这一切均离不开训练。《礼记.月令》:
“鹰乃学习。”学习,本义是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可以,学生学习(屡次)训练。孔子云: “举一隅而三隅反。
“三隅反”的过程本身就是训练的真义,况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 “举三隅而反一隅”现象,也就是说,只有多次反复才能巩固所学。“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但
后教育并不排斥训练,只是应把握火候而已。主要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质与量关系;
2、是途径关系;
3、针对性与普高化关系;
4、创新与继承关系;
5、主动与被动关系;
6、任务与兴趣关系;
7、阶段性怀持续性关系;
8、知识与能力关系等等。通常训练的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阶段性与过程性规划任务均是一他整体。)以上各种关系都应该考虑在内。
四、立于言语形式
语文课从来立于言语形式,语文教学必须立于言语形式,这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立是言语形式,以言语形式作为处理语文教学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第一位的“理念”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江泽民主题在庆祝北大百年诞辰所做的一篇讲词,既说了北大的历史,又说了中国的历史,既说了北大百年优良传统,又说了自己在上海交大上大学的感觉等。如果只从内容上去掌握,它就应该是历史课或政治课了,那语文课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以载道。”从作者角度说,要载道,应以何种言语形式是关键,对于读者品味作者以何种言语形式以载道是关键,因为学以致用要义在于以创造的工作来丰富人类文化或文明而不仅仅在于继承。
“道”应继承,但也应与埋俱进,而这时言语形式当以其本质上是规范的这一特点来责无旁贷地承担载道任务。试想,一篇(部)言语形式极其拙劣甚至不规范的作品,纵其极其特有价值,恐怕也会是一纸空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如一个哑巴,纵有奇思妙想,但苦于无法与人沟通(其它可能也排除),那,他那可能意义重大的发现也会“养在深闺无人识”。
品味言语中,体会情感,把握色彩,揣摩含义,明确节奏,读出气势,感受形象,最终做到积累运用。这应该是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英语课上,老师传授的主要是言语形式,为什么语文课同样是语言课却往往架空分析
课文内容呢?
警惕!没有良好的言语形式,人类一切文字记载的文明完全是垃圾!
难哉,语文老师?
教育改革,既谓之改革,当革弊兴利。既遵循学科规律,又适合学生身心的教法,学法无论何时却能也应该坚守课堂!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文章录入:yuwen责任编辑:yuwen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第五篇:教育改革
姓名:高霞学号:41204035班级:英语师范二班
教育改革对中小学课堂的影响
高考改革的新闻继续发酵,引发社会极大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消息,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一项变化是: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考核方式的变化将对中小学课堂产生一系列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影响。
影响一 考试的科目分布更加合理化。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享誉全国的大教育家不计其数,例如孔子,孟子,程朱等等,但自宋但以后,中国教育的弊端逐渐趋于明显。这一现象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等的关系密切,但是于中国教育的内容有 很大的联系。中国的教育向来关注人的内心,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样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领邦相望,民老死不相往来”等都是如此。而西方社会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人在现实中活的更好,所以不断给个动力,发展工具,而这些方面中国无一树建,究其原因,教育的成分不可忽视。以往高考的三门主项--语、数、外,均属工具类,而多数国家为语、数、科,其导向和效果的差距不言自明;如若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对教学科目的结构不断优化,在基础教育中加入兴趣类,科学类的科目,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观察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将逐步解决应试教育的学科结构问题。
影响二。英语教学内容将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身问题较大、效率极低,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一直在学习英语,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忽略了语言本身的最基础的目的-----交流。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重心完全错误,学生多以单词和语法为主,但是听说读写能力不佳,导致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和句法,但组织不出正确的词句,口语表现最为明显,中小学学习若干年的英语之后,做不出流利,完整的自我介绍。此外,由于教学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课堂多练习强调语法,忽略发音,语气等等,导致学生口语问题严重,发音错误,影响了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育改革推行后,英语教学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首先,语言的学习应以“交流”为目的,以听说读写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尤其应该重视英语口语与听力理解,强调学生语音的准确性,不断地提高正真正的英语能力,让学生能说出准确,流利的英语。此外,英语教学将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线的教学,可引入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地理知识,在文化为基础的背景下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门语言。且
可以引入英文歌曲,英语名著,科幻小说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影响三 英语教学方式将更加轻松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往的教育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准,老师讲,照本宣科,不断地重复被视为考点的语法内容,不断地用汉语解释英语的语法规则。学生的任务是听讲,并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不断重复记忆。练习多采用题海战术,用大量的习题不断的巩固复习,英语教学难免枯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丧失兴趣。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改变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引入先进的学习方法,加入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切实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支撑中国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影响四.学生学习更加自主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压力下强制性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只是在题海中不断的枯燥重复,.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没有丝毫的热情与兴趣,但是教育与改革之后,学习会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学生会在兴趣的激励下,采取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方法,采用观赏英语英语影片,排练英语话剧,练习英语配音等有趣的方式,自己研究更加实用的英语,以此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英语教育在中国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长此以来英语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已经不断暴漏并开始着手解决,此次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从长远考虑,利大于弊,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