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摘 要]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的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倾向。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格人物,而我认为宋江是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又因为宋江是梁山头领,英雄代表,故梁山好汉乃一批忠义之士,这就是作品所盛赞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水浒“忠义”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现实意义是积极的,有益的,应该在开发梁山资源、弘扬水浒文化中,不断加以完善、光大。[关键词]《水浒传》 “忠义观” 价值和意义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撰写,它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从小说整体内容看,笔者认为作者写作的目的一是借梁山英雄的侠义行为,抒发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二是希望封建统治阶级能够面对现实,接受教训。换句话说,作者强烈希望改变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但这种强烈希望并不是自上而下来一次彻头彻尾的革命,而只是希望统治阶级的改良运动来实现。正如李贽在《忠义水浒全传·序》中所说:“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首先把社会上遭人唾弃的“反贼”、“草寇”写成武艺高强、形象可爱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是何等地痛快,历来被人们所颂扬。而最后受招安,使得梁山好汉走的走,亡的亡,从而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其结局更是令人悲痛伤感,因而人们对《水浒传》忠义思想褒贬不
一、众说纷纭,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下面就本人的理解谈一谈《水浒传》中封建忠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作者的忠义观。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而《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小说自始自终证歌“仗义疏赌,济困扶危”,不仅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利益,且更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扩大,社会道德规范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基础,又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这正是小说成书以来,被各阶层普遍接受和广为传颂的原因。
二、《水浒传》中主要人物的忠义观。
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内涵无疑是整个《水浒传》思想的高度集中,他也就成为了忠义思想的最大承载者。他有别于其他好汉的最大特点是:忠义集之一身又相互矛盾冲突,即努力使之协调又无法真正将二者完美统一。“忠”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
围绕“忠义”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重要铺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出场就为他定下了基调。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来莫不交口称赞,俱以结交宋江为荣。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以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做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以顾及对朝廷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只不过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潜伏在宋江身上的“忠”和“义”之间的矛盾,从亡命落草到后来的招安这一阶段表现最为明显,斗争最为激烈。当宋江因怒杀阎婆惜逃走江湖、四处流浪,再到后来亡命清风寨时,宋江性格中的反抗思想和兄弟之义占了上风,只是这种状态不久即为宋太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等人邀其上山的建议,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肯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种“孝”的内涵,骨子里是对封建王朝的“忠”,而这种思想上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起。落草之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整饬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感激非常,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辄称“小吏”,称自己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动却把他置于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正因为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么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另一方面,正当起义军取得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的辉煌胜利之际,宋江的思想与行动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童贯是个大奸臣,按前七十回的原则,梁山英雄一定会抓紧机会杀死童贯以谢天下,可这里的宋江却有意让童贯逃归,童贯手下的大将鄷美也被释放,甚至还求鄷美“望将军回朝,善言解救”。尤其荒唐的是,当梁山好汉将头号大敌高俅抓住后,宋江没有杀他,反而“纳头便拜,口称死罪”,还要“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报”,又是一再设宴,“肉山酒海”地招待,并且“大小头领,轮番把盏于殷勤相助”。对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奸臣如此低三下四,肉麻殷勤,这样的人与奸臣本人又有何异?置兄弟之义而不顾,只为自之落得个忠孝之名,这样的人又何有“义”字可言?别说曾与奸党殊死战斗的英雄不会如此,就是一个清高的封建士大夫也会对这样的奴才嗤之以鼻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在官军不能消灭自己的情况下投降。可见,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统治者破了大辽,平了方腊,不是一次证明他的忠心吗?可惜这只是宋江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宋徽宗这个无道之君再糊涂,有一点却表现的非常清醒,那就是从未信任过宋江!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只不过他并不自觉,反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成了“忠”的祭品。自己死之前还为李逵准备了毒酒,在这种情况下,李逵却说出了“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的豪言,而吴用、花荣却在宋江坟头自缢而死,更是让人动容,这是义举,但在我看来,这是“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愚昧,更是悲哀。造过朝廷的反,是为不忠;投降朝廷,任人宰割,是为不智;让众兄弟因他而死,是为不义。而他偏偏以“忠义”相标榜!综上所述,对宋江忠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忠义固然是宋江性格的核心,但忠与义的矛盾却始终存在着,只不过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而 忠对义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宋江一人充满悲剧色彩,而《水浒传》也在这种悲剧色彩中落下了帷幕。
林冲可算是在《水浒传》中“忠义”第二个代表人物,他是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也就是刘欢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就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报仇雪恨,手刃仇敌上梁山,于是也就有了在晁盖起义上梁山而王伦嫉妒贤能,拒不接纳之时,林冲拍案而起,火拼王伦,而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为梁山事业立基石为替天行道立首功!
林冲不只是不意气杀人,而且在被人误解、受气之时,也时时忍让,情愿负辱而行。如在柴进庄中与洪教头比武之时,面对着洪教头的无礼,他一再迟让;在沧州牢城,面对差拨的谩骂,他陪笑脸,送银子;在初上梁山时,他面着着白衣秀士王伦的百般刁难,也只是暗自叹息“命蹇时乖”。也许有人会说,林冲这样一味忍让退缩,真是软骨脓色,怎算得梁山替天得道的英雄好汉?是英雄好汉就必须敢作敢为!确实如此。而林冲这样正是敢作敢为,且敢为人先的英雄好汉!只是他的敢作敢为是当作则作,当为则为,绝不乱作胡为!这正是一个英雄好汉应有的气度。韩信能于市井受胯下之辱,方成就了开辟汉家天下的千古名将,林冲能在屑小之辈前忍隐以行,才有了梁山水浒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
如果说,山神庙手刃三贼的林冲,还有报私仇的因素在内,那么,在梁山寨火拼王伦的林冲,还完全是为了替天行道,容不了王伦的小鸡肚肠,于是林冲替天行道,于是火拼王伦。在此时,林冲决不能忍让,也绝不会退缩,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林冲,小事可忍,大事敢为,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局,为了替天行道!这一点,从林冲火拼王伦后,力推晁盖为山寨之王,而且甘居吴用,公孙胜之后,更可以看出林冲的高风亮节。
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了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第一,他能分清主次;第二,不是不明白地就把对方杀死,而是先问罪责。第三,就是写他杀人的杀法是不一样的,用的武器不一样,详略也不一样。所以总体来说,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什么叫有身份?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斗争的经验。有性格,他很精细,很讲究策略。有思想,那就是为正义而杀人,不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去杀人。有思想,有章法,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主次、详略都要搞清楚。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
三.“忠义”思想的对于现代意义和价值。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使我们赶上并超过欧美国家,重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倡“忠义”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来看“忠”。从大的方面来讲,忠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有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胆忠心,就会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就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公民。就会做到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做,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不做。这是忠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觉体现。从小的层面来看,忠可以理解为忠厚、忠诚、忠实,这是一种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是人与人之间赤诚相见、真诚相待的和谐精神的内在品格。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上,“忠”的品质并非所有人都能具有。在“以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支配下,社会上自我意识强烈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忠厚”、“忠诚”、“忠实”看成是傻瓜的特质。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奸诈、欺骗和谎言,这是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忠厚,少一些奸诈;多一些忠诚,少一些欺骗;多一些忠实,少一些谎言,就是在向构建和谐社会扎实迈进。同时,就“忠”的原始本意来讲,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这种“忠”,也可以理解为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弘扬的是一种矢志不移的精神。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状态,对于克服构建和谐社会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也是非常必须的。再来看“义”。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正义感。正义感是一个正人君子内在品格塑造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设想社会上如果人们没有了正义感,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义感又引发出责任感。有强烈正义感,必然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对国家、对社会要有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对构建和谐社会要尽职尽责。从小的方面来讲,是对家庭、对亲友都要有责任心。现在不少人责任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对老人不孝,对婴幼儿遗弃,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社会、转嫁他人。这显然都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干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各种商务活动中,“义”更多地表现为“信义”,即诚实守信。要言必信,行必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义”的思想,尤其显得需要。把“忠义”连缀起来解读,其内涵更为丰富。它除了包含“忠”和“义”的全部内容以外,更代表了“忠贞正义”的文化品格。有人认为,“忠义”这个词骨子里透出精粹与刚强,非大丈夫不能称“忠义”。也有人认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重要的品质是“忠义”。“忠义”是成功人士不容缺失的内在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千千万万的“忠义之士”。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提倡所谓的“忠义之士”,是摒弃了宋江忠君、招安等封建糟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忠义”思想。作为一方乡土,梁山文化性格中也有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逐步加以克服。然而,不论有哪些具体的缺憾,从总体上讲,我认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是积极的,有益的,应该在开发梁山资源、弘扬水浒文化中,不断加以完善、光大。
[参考文献]
1、李贽 《忠义水浒全传·序》 黑龙江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陈曦钟等的《水浒传》会评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袁沛需的《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施耐庵的《水浒传》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5、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出版
6、郑振铎 《中国文学论集》 开明书店1934年版
第二篇: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浅报名号:000108
姓名:李修玉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精神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领袖,梁山好汉被黑暗的社会昏暗的朝廷逼上梁山,走上聚义之路,后有在宋江的领导之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家,为皇帝出征,最后在朝廷“以贼灭贼”的政策之下走上失败的道路。一百零八好汉因为义而汇聚在梁山,领袖宋江更是不仅对朋友义气,而且对朝廷也忠心,在他的领导下,梁山好汉保境安民,惩贪官、除恶吏,招安后又外抗大辽,内平方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找不到正确的出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们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奸臣的阴谋诡计害死,最终以悲剧结局。梁山好汉们虽然结局悲壮,但却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忠义之士,他们的故事千古传颂。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梁山好汉
在宋徽宗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当时北宋由盛而衰。在外有少数民族侵扰边境,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内宋帝贪图享乐,既不勤政,也不爱民,滥用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他们对人民大肆压迫,搞得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就是这时声势最浩大的一支义军,梁山好汉的故事由此而生,并经过历代人的广泛流传,最终由明代作家施耐庵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整理,重新创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好好汉因为在乱世被奸臣所害被迫上梁山聚义,被朝廷招安后赤胆忠心为朝廷南征北战,终因朝廷昏暗不明,被奸臣所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忠”和“义”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点,是他们行事的基本原则。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忠君”是最基本的道德,梁山泊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即是梁山好汉的目标。
一、不同的人物所忠于的对象也不同。
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忠、孝、节、义,其中“忠”是第一位的。“忠”在当时的理解很狭隘,大多数认为“忠君”就是“忠”,但这只是“忠”的一个方面,对皇帝忠心固然是“忠”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于职守也一样是“忠”,梁山好汉在这一点是共同的。
1、以实现忠君未果为人生目标的英雄好汉。
在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宋江,在第三十六回中宋江因杀阎婆惜,事发被断配江州,途中晁盖解救,宋江宁可自刎也不愿随刘唐上梁山落草,这不仅表现宋江为人光明磊落,也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的忠心,宁可自己发配江州,也不愿上梁山过着“大秤分金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图个一世快活”的生活。最后直到在浔阳楼题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被判死刑才上梁山。黄巢是唐末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看来是造反的代表,而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也就是造反,宋江题这首诗是犯了封建统治者的大忌。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宋江出身小吏受到封建家庭教育的影响,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想做一个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忠臣,但在奸臣当道的时代,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心中怨气无处发泄,才酒后写下这首诗即使宋江要被砍头,逼上梁山后,也只是想暂时落草,念念不忘的仍然指望有朝一日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尽忠,留一世的忠名。
宋江如愿接受招安后终于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带着梁山好汉为朝廷北破大辽,南征方腊立下赫赫战功。可在当时昏暗的朝廷中他的忠心从不曾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为朝廷南征北战,没有阵亡在沙场上,性命却正是他所忠于的朝廷所夺。哪怕最后喝下毒酒也只道:“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除了宋江之外,忠君报国的梁山好汉还大有人在。在第十六回中,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后,逃到石碣村对抗公差地围捕,阮小二和阮小七就说过:“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和“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于赵王君。”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们的初衷并不愿造反,只是由于当时朝廷奸臣当道,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在他们的眼里要想报效国家,替朝廷效力先要铲除奸臣,清君侧,使皇帝不被奸臣所蒙蔽,好让自己有报国的机会。
2、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领导者。
在这类忠心的人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逵。在他的心中,根本就不忠于皇帝,在他的心中,他所崇拜的领导者宋江远比皇帝的地位重得多。如在第七十一回中,宋江作《满江红》:“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李逵便圆睁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脚把桌子踢起并摔碎,宋江酒后恼怒之下欲将其斩首,李逵仍道“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第一百回中,哪怕知道宋江让他喝下了毒酒仍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他不忠于皇帝,但对晁盖、宋江忠得不能再忠。除了李逵,其他如武松、鲁智深等亦是如此。
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二、保家卫国的“大义”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君,为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是无上光荣的,梁山好汉们替老百姓伸张正义、扶危济困义不容辞,保境安民责无旁贷,能够以帝王之师保卫祖国、抗击外族的侵略,使自己一方面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保家卫国、使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更是得尝心中所愿。
1、梁山好汉,如林冲、解珍、解宝等等,他们本无心为寇,只因奸臣弄权,贪官当道,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死里逃生。上梁山只是为了活命,这些人恨的是那些奸臣,而不是国家,因此为国效力,保境安民,他们非但不抵触,反而做为己任。特别是在接受朝廷的招安后,立即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并且大破辽兵。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梁山好汉的共同性格。梁山聚义之所以能震惊朝野是因为他们为百姓伸张正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当时很多老百姓受到贪官、土豪、恶霸的欺压而无力反抗,梁山好汉的正义感使他们绝不袖手旁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不同于其他落草为寇的强盗的地方,也是梁山起义迅速壮大的原因,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夜走蜈蚣岭,都是见到弱小被欺凌而仗义出手相助。
3、仗义疏财,助人于急难中。在梁山好汉中大有重义轻财的人在,首先就是宋江、晁盖、柴进,这些人家中有财,但绝不是吝财之辈,因此无论是谁遇难投奔,他们都仗义相助,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江湖上的英雄好汉,更是慷慨解禳。因此江湖上英雄好汉人人敬佩,除此之外,更有许多好汉并不富有,但仍然救济弱小,如在第三回中,当鲁达听到金老汉的事后决定替天行道,他并不是马上去找郑屠,而是先将银子安顿金老汉父女,史进也毫不吝啬的出资相助。
4、英雄惜英雄,为朋友两肋插刀。
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不仅仗义疏财,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们对朋友都是重义轻生、两肋插刀。首先是史进,他本是地主大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因为抓了陈达,朱武、杨春为救陈达用了苦肉计,史进见他们重义气,放了陈达。朱武、杨春、陈达为感恩,与史进常有来往,事情被官府知道后,史进宁可放弃祖产家业也不出卖陈达、朱武、杨春。
还有鲁智深在野猪林救林冲,还保护林冲,千里迢迢一路护送至沧州,为此得罪高俅,被逼得有寺难投,只得落草。宋江为了救晁盖等七人,“担着海也似的干系”给晁盖他们通风报信,使他们逃入梁山泊,得以保全性命。
正是由于他们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心,对兄弟朋友的义气,老百姓才争相投奔,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甚至危及到朝廷,迫使皇帝不得不向梁山招安,重用这些被遗漏在草莽的英雄豪杰。
三、
第三篇:忠义——《水浒传》读后感
忠义——《水浒传》读后感
我对中国古典名着《水浒传》情有独钟。他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只需随那一百零八个好汉一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的威猛仗义,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浪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的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有一种原意为兄弟两面插刀的仗义,那就是忠义。
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永远体现着自由与无拘无束。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然而,他一生追随宋江,忠义不二,即使对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满,最终仍然选择服从,因为在他心中宋江永远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说:“到地府也要做哥哥的小鬼。”施耐庵将自己对于正义不得伸张的现实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自己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
忠与义在《水浒传》中是作者竭力歌颂的,更是贯串这一百二十回章节的无形骨架。他让天南海北分散的人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拧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断的绳。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忠义似乎已成了古董,成为了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话,成为了不经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谁想过,它是友谊的最高境的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高尚品质?我常常羡慕古人思想的纯洁,是他们,才有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谊。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回讥笑他们的幼稚,但我们丢掉了多少真挚的、纯碎的情谊呢?
店口二小五年级:蝴蝶泪
第四篇: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报名号:1630 考生:李儒有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核心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忠义”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对个体人进行思想道德规范的一个基本准则。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才会历经千百年,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本文就《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从忠和义两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分为二地看待水浒英雄的忠与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做“忠”“义”之士。
【关键词】 《水浒传》 忠义思想 宋江 统一 对立 现实意义
忠义思想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1]
首先谈其“忠” :
“忠”,本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伦理观念,“忠义理智信,温良谦恭让”。自春秋以来,“忠义”就是社会普遍使用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特别是经过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阐释和界定后,忠的对像和内容进一步被明确下来,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忠君”成为“忠”的全部内涵。从汉代发展到宋代、再发展到明代,千余年来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教化、熏陶,使得“忠君”思想世人心中根深蒂固。
《水浒传》里的“忠”,最主要的表现是“忠君”思想,即“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招安”报国。其次也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即其他好汉忠于宋江的内容。所以总的说来,梁山的“忠”与封建社会的大伦理道德的“忠孝”是一致的。为国家尽忠,精忠报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标。《水浒传》的英雄好汉无不具有精忠报国的良好思想(除了极少数文盲、即没有接受过起码的封建教育的人),“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梁山好汉上梁山前谁也不愿落草为寇,而到后来被逼得上了梁山,但也不改自己的忠良之心,想到的是“暂借水泊安身,将来等到朝庭招安,报效国家,博得个封妻荫子,后世留名”。
其次说其“义” :
“义”应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这在《水浒传》中是浓墨重彩被予以讴歌的,其实其“义”也颇耐人深思。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义”。《水浒传》中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水浒传》中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完全等同于儒家纲常伦理中的“义”。
“义”可以说贯穿于水浒传的始终。上至梁山头领,下至士兵伙夫。“仗义疏财”,“专一结交天下好汉”。像晁盖、宋江、柴进、卢俊义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鲁达为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等梁山众好汉莫不“义”字当头。像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等。
可以说,“义”是作者施耐庵极力张扬的民族之魂,“义”是梁山好汉英雄壮举的精神体现。
忠与义的统一
《水浒传》是一部忠义之传。既忠且义。当义与忠发生冲突时,这时毫无疑问,义必须服从于忠。这就是梁山上忠与义的对立统一。这也正如李希凡先生所说“抓住了体现在宋江形象里的一个方面——忠义思想的复杂性,即把宋江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斗争行动精神状态统一地来考察,他本身就混合着复杂的矛盾内容。如果我们客观地研究宋江的艺术形象,而又不必因为他有革命性格的一面去掩饰他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不是借题发挥,不是简单化地对待他,那么,《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就大有深思和探讨之处。”[2]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最能体现忠与义的统一是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可以看出,宋江是贯穿《水浒传》全书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而忠义思想也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 2
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他虽为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救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这是他的“重义”的表现。从他思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的,这是他“尽忠”的要求。
事实上,纵观宋江的一生,作为其行为内在动力的,就是封建士大夫的报效朝廷和建功立业的正统观念。而从宋江的主观愿望来看,在其思想深处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忠”,正是这种“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忠君”观念,才真正贯穿了宋江的一生。宋江由被迫上山聚义到争取招安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是其“忠君”观念在具体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而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士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宋江上山前的行为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表现。“仗义疏财”的义举“山东、河北闻名”,但是它并非与忠相背,而是在忠的制约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私放晁盖固然是宋江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宋江已有了造反之心,违背了忠。首先“重朋友,轻朝廷,市私恩,坏大法,宰相下迨郎官皆然,不独郓城宋押司也。”[3]所以循情枉法还不能说就是造反背忠;其次它与宋江一贯尊奉的“赃官好皇帝”的忠君观念没有根本的冲突。而对晁盖后来的举动,宋江是不赞成的,认为“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别人他管不了,就只好“独善其身”了。因此杀惜固然是被其所逼不得已而为之,但其根本原因则是为避免暴露他与梁山的关系,从而陷于欲忠不能的境地。宋江此时自己尚在逃亡中,不但没有一点造反的意思。反而劝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既是宋江忠君观念的根源所在,也是其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在宋江看来,只有为朝廷建功立业,从而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才是正路,而这一切都要靠朝廷的封赏才能实现,也才是名正言顺的。大闹青风寨,一方面是为了保全性命的自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泄愤的目的。这只是“一时乘兴”之举,因此一封家书就使宋江连夜奔丧回家。这固然有其孝道在内,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宋江想借此机会离开花荣等人,以免走上造反之路,“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宋江的这番表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刺配江州的途中至死不愿上山,“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这表明宋江此时头脑中的“国家法度”和“忠孝”等正统观念居于统治地位。
因此可以说宋江在上山前的所作所为都受其忠君观念的支配,表现出其行动的一贯
性,最后宋江因题反诗而被逼上了梁山,但这并非就意味着宋江从此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因为他是被逼无奈而不是自觉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虽然上了梁山,而他的忠义之心并未“完全上山”。就尽忠朝廷以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这一固有之志而言,同上山前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即争取招安。所以他才把“聚义厅”改作“忠义堂”。并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就招安而言造反是手段,而就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政治理想而言,则招安也是手段,而且是在被迫上山后宋江所能采取的唯一一种手段,即一种“曲线尽忠”的特殊手段。
事实上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泊事业确实有了很大发展。梁山好汉在宋江领导下,三打祝家庄、攻破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打出了起义军的威风,对朝廷构成了严重威胁。使梁山事业进入全盛时期,这样,宋江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带领大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从而使梁山事业得以圆满结局。梁山事业的发展是“义”,接受招安则是“忠”,最后得以“忠”“义”圆满统一!
从梁山泊对敌斗争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同样可以说明宋江忠义性格的前后一致性。宋江从来就没有什么推翻宋王朝的想法,在具体的战斗中大都是为救失陷的弟兄,或是为了教训那些敌视梁山泊的地主武装,或是出于自卫而反击前来征讨的官军。并不是自觉地攻一城夺一地的向东京推进,甚至“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例如,打青州是为救孔氏叔侄,打高唐州是为救柴进,打大名府是为救卢俊义等等。这都是重义的表现。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与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政治主张也是一致的,他打的都是一些与当朝奸贼有关系的贪官,如梁中书之与蔡京,高廉之与高俅等等,以及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官僚和土豪劣绅,如慕荣知府、祝家父子等等。
宋江忠义性格的一致性,还可以从他对待被俘官军将领的态度上得到证明,不是“亲解其缚”就是“纳头便拜”,表现得过于谦卑就不是礼贤下士所能解释得了的。况且这些人都身居要位,五虎将里有四个都是被俘的官军将领,其他被俘将领的地位也都在阮氏三雄、刘唐等较早上山的头领之上。这一方面说明了宋江为以后招安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宋江思想中的根深蒂固。
对于招安,宋江也不是消极地坐等,而是积极地争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水浒》,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4]当梁山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以后,争取招安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宋江本来还指望通过梁山事业的发展震动朝廷,使自己的苦衷上达天听,但是由于奸贼当道,依然是下情不能上达。于是最终宋江不惜以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来实现他招安的凌云之志。在招安这个
问题上,宋江的忠对义的制约作用表现得最明显。宋江自己也认为李逵与他“情分最重”,但是当李逵在菊花大会上反对招安时,宋江照样要杀他。而对高俅则不一样了,这是书中的头号大奸贼,梁山好汉多有被他所害者,特别是林冲、杨志对其更是恨之入骨,但是宋江为了招安,不但不杀,反而“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并且为了防止众好汉私下里杀了高俅,急忙又传下令去:“如若今后杀人者,定以军令,处以重刑!”[5]由此可见为了招安,为了大忠,宋江在梁山弟兄与高俅之间选择了后者,使得义最终服从于忠。
忠与义的对立
《水浒传》的忠义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当义与忠对立时,为了服从大忠,不得不牺牲小义,这就是梁山领袖宋江的悲剧,也是梁山英雄的悲剧。梁山悲剧的产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谁也改变不了。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君明臣贤”。
这里,我们知道,“忠义双全”是高悬于梁山之上的一股双刃剑,是梁山英雄的人格价值观念,其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者是作为义军领袖的宋江。宋江既是义军领袖,又是忠义的领袖。且是忠义的捍卫者。因为就一百单八人中的大多数而言,说得刻薄一点,只是一些如马克思所说的“同名数”的相加,“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些人尽管都有某种程度的变革现实的要求,如李逵等人,但他们显然做不了梁山的道领,更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领袖人物如宋江这样名闻江湖、人人敬仰的具有非凡特质和品格的人物的思想,便成为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比如,接受朝庭招安,虽然许多人并不乐意,但碍于义气,大家都接受了招安。另外,在梁山泊这样带有绿林豪强特色的江湖帮会集团中,“大哥”的命令必须无条件遵从。这都是因为大伙又都是义气极重之人,受义气的约束,即使为“大哥”而死,也在所不辞,李逵的死,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在招安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宋江明知是奸臣作祟,但因为是朝庭命令,也不得不执行。宋江招安后,便去打方腊。这实是不义之举。但为了尽忠,也就只好舍义了。为了忠,一百单八将,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仅有二十八人回来。但为了忠,宋江还不清醒,喝了御赐的毒酒。临死还不忘“取忠舍义”,把李逵、花荣也拉来垫背。
忠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使我们赶上并超过欧美国家,重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倡“忠义”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所述,“忠”即赤诚无私,尽力而为,“义”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但其对对象却是国家和亲人,而并非“愚忠”以及梁山好汉们的假仁假“义”。
首先来看“忠”。从大的方面来讲,忠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有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胆忠心,就会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就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公民。就会做到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做,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不做。这是忠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觉体现。从小的层面来看,忠可以理解为忠厚、忠诚、忠实,这是一种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是人与人之间赤诚相见、真诚相待的和谐精神的内在品格。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上,“忠”的品质并非所有人都能具有。在“以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支配下,社会上自我意识强烈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忠厚”、“忠诚”、“忠实”看成是傻瓜的特质。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奸诈、欺骗和谎言,这是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忠厚,少一些奸诈;多一些忠诚,少一些欺骗;多一些忠实,少一些谎言,就是在向构建和谐社会扎实迈进。同时,就“忠”的原始本意来讲,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这种“忠”,也可以理解为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弘扬的是一种矢志不移的精神。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状态,对于克服构建和谐社会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也是非常必须的。
再来看“义”。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正义感。正义感是一个正人君子内在品格塑造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设想社会上如果人们没有了正义感,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义感又引发出责任感。有强烈正义感,必然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对国家、对社会要有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对构建和谐社会要尽职尽责。从小的方面来讲,是对家庭、对亲友都要有责任心。现在不少人责任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对老人不孝,对婴幼儿遗弃,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社会、转嫁他人。这显然都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干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各种商务活动中,“义”更多地表现为“信义”,即诚实守信。要言必信,行必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 6
社会,弘扬“义”的思想,尤其显得需要。
把“忠义”连缀起来解读,其内涵更为丰富。它除了包含“忠”和“义”的全部内容以外,更代表了“忠贞正义”的文化品格。有人认为,“忠义”这个词骨子里透出精粹与刚强,非大丈夫不能称“忠义”。也有人认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重要的品质是“忠义”。“忠义”是成功人士不容缺失的内在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千千万万的“忠义之士”。当然,我们今天讨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提倡所谓的“忠义之士”,是摒弃了宋江忠君、招安等封建糟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忠义”思想。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思想始终是忠占据着统治地位,义不但没有与其相分裂,而且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水浒传之所以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正是其英雄好汉们的忠义人生感动了我们,而这种感动还将长期的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袁沛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李希凡.《沉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4]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三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第五篇:忠义名著《水浒传》读后感(精选)
忠义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导语:《水浒传》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忠义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这部书,一想到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心里就涌出一股赞叹,他们有勇有谋,都是一些好汉,但被奸臣所害,被逼上了梁山。《水浒传》里的故事令我回味无穷,如:三打祝家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等。但最令我回味的还是那第四十回合: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了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黄文炳道破假回书上破绽,戴宗被打成招,下进牢里,斩首之日,梁山好汉及李逵来救,李逵不分官兵百姓,举斧乱砍,晃盖喝止不听。杀到江边,二十九条好汉在白龙庙聚义。
梁山的好汉绰号也不少,比如说:宋江绰号:及时雨。李逵绰号:黑旋风等等,这些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坐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
这些好汉令人感到惋惜呀!这一百零八位英雄都是被奸臣逼上梁山的,也是被奸臣所害的,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被高俅陷害,差点丧命,才被逼上梁山的。这些英雄好汉被我们写进了书里,被我们写进了脑海里,永远都忘不掉的,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可有的人情愿问人民当牛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会把他们跌倒,那些给人们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这一百零八位好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替天行道!
《水浒传》真的令我回味无穷呀!忠义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雪夜上梁山、智取生辰纲、三阮擒何涛、劫狱上梁山、月夜赚关胜……这就是一百零八个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很简单,就是讲宋朝的徽宗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大事,发生了很多起农民起义,许多农民起义兵和在一起,再加上许多如林冲、柴进等被逼上梁山的大小官员,形成了有一百零八个大小都头的梁山泊英雄好汉。
《水浒传》这本书完全就是围绕众好汉怎样把其他他们觉得有用的人逼上山下笔的。那一百零八个好汉各有各的特点,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掌管机密的军师智多星吴用了。一说到他,我便会想起他智取生辰纲的事。生辰纲就是梁中书为庆贺蔡太师生辰收买的十万金珠宝贝。当时,好汉们只有七人,还没去梁山,吴用在那时就在帮助头领晁盖,他想了一个办法劫取那十万金珠宝贝。
送生辰纲的杨志带着十多个军汉黄泥岗,坐下来休息,看到一个卖酒的和七个贩枣子的商客,那七个客商买了一桶酒,用枣子下着喝,不一会儿就喝完了,还要饶两瓢,这个人舀了那个又来,那卖酒的赶忙抢过第二个人的瓢,把酒倒回去。众军汉看着眼馋,也买了一桶,大家你一瓢我一瓢地喝完后都变得头重脚轻,倒下了。猜都猜得到,那七个贩枣商客不是别人,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卖酒的则是白日鼠白胜。那酒挑上岗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人先吃一桶,刘唐又在另一桶里舀了半瓢吃,让众军汉看了放心吴用又在瓢里装好蒙汗药,当做又来饶酒,瓢伸进桶里时,药就已经搅在酒里了,白胜又把瓢夺过来,倒回去,当做是不让再吃了,其实就再次确保了要在桶里。他们就这样劫取了生辰纲,你说智多星吴用是不是很厉害呀?
看完了,我合上书,闭着眼,深深地思考着这一百零八个大小都头的光辉事迹。
忠义名著《水浒传》读后感
以前,我一直听别人讲《水浒》的故事,觉得梁山好汉个个英勇无敌,乐于助人。在这几天我就去看了看《水浒传》。
对与现在的法制社会,我认为《水浒传》中的篇章无疑是对法律的藐视。虽然梁山好汉给百姓给人民带来了帮助,但我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应该找出除暴力以外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知道了一些任务的个性,林冲——是一个封建统治王朝中的武术教官,他家道一般、乐于助人,行侠仗义。平时安分守法,即使身遭不幸,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终于逼使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由忍辱求生,苟且偷安而不得,最终被逼奋起反抗,有力地证明了被压迫的人民只有反抗才能生存的真理。李逵——没心计,莽撞,率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轻生死 重大义 不惧权贵虽说办事卤莽 但是条汉子逵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背母亲上梁山的情景。杀老虎的情景很是英雄。力大无穷,性格暴躁,意气用事是他更加鲜活。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脾气不好爱喝酒爱打架重义气重。和三国时期的张飞差不多……
我讲几件里面的事情吧。宋江为人宽厚,待人和气,却因为杀死了一个不守妇道的阎婆惜而遭难,这简直就是不公平了。对于这件事,我只能铁面无私地对那女人说一句:“我很同情你,但你的死是我的快乐,也是宋江大英雄的福音,要是你能自杀那也就更好了。”宋江杀人是应该的,他对阎婆惜如此之好,反招来如此的待遇,能有时光机那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带上一支枪,回到那个时代,替宋江杀死这个女子。
我最喜欢里面的鲁智深,他原名鲁达。是梁山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在相国寺与林冲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后鲁智深得知林冲被高俅所害,于野猪林救起林冲,将他护送到沧州后离去。高俅怀恨在心,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梁山排名第十三。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水浒传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