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

时间:2019-05-14 19: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

第一篇: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

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

刘常伦 张德兰

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始了“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课题实验,力求闯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课题的基本含义: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校内外沟通,让语文教学贴进生活,贴进时代,加快语文认知结构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课题总体设计是: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两翼框架,落实三个结台、培养四种能力。

一个目标:即建立一个能够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两翼框架:指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即,①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形成开放系统;②增强实践意识,强化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即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字号书与无字号书之间的联系。改革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的核心部分。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它是人生的教科书,也

是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

三个结合:即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同其他学利相结合;语文教学同校内外活

动相结合。

四种能力:即“听”的能力(认真耐心听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说”的能力(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逐步达到“出口成章”);“读”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知、领悟,培养语感,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写”的能力(提倡在练习写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书信等基础上,尝试写诗歌、散文及各类应用文体,如广告、产品说明书等。作文强调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中发

挥创造性)。

一、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需要,创设一种“语文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的学习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拓宽学

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1.激发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敢问,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一切学问都始于疑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质疑问难,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疑难,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有的学生就问:“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教师就巧妙引导:“是啊,老师也不知道,可是闰土就知道,可见闰土的社会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做一个像闰土那样知识丰富的人。”再如学习《草原》第一段后,有的学生提问:“‘高歌一曲’和‘低吟小诗’能颠倒一下位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作者从拥挤的都市来到大草原,眼前豁然开朗,所以想高歌。而在欣赏了草原美景后,陶醉了,所以用低吟。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和生活实际质疑、解疑,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延伸拓

展,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欲。

2.多学科联系,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写。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通过课文给学生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没有纯语文的语文。因此,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自然、社会、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如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自然学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准备、实验中的现象、实验结果等;再如,学习介绍风景名胜类的课文,让实际游览过景点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讲讲出发前是怎样确定旅游路线的(涉及地理知识),路途中需要多长时间(涉及数学知识),景点的文化知识(涉及语文)等等,这样教学既直接从语言文字中欣赏了风景名胜的美景,又从同学的讲述中感受了游览的乐趣。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科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如听音乐编故事,听一段音乐,根据音乐语言编写故事;引导学生画一幅面,先仔细观察再画下来,画完再写出来,学生由看到画到写,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再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通过看影片《祖国的花朵》了解歌曲写作背景及感情基调;学会歌曲后,让爱好舞蹈的同学根据歌词编舞蹈,让其他同学改编歌词;在欣赏课上,先听音乐,再请同学配乐朗读歌词改编的散文;最后欣赏根椐歌曲编排的舞蹈,这样,音乐、诗文、舞蹈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

3.开辟“智慧角”,引导学生开展奇问妙答。

引导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如蜜蜂一般广采百花,才能酿得佳蜜。我们在每个班的黑板报上辟出一角,称为“智慧角”。专门收集摘抄有趣的对联、谚语、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奇问妙答,学生最爱看这个栏目。

4.观察大自然,鼓励学生做有心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的源头,要鼓励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时代内容。如学生从电视、报纸上知道北京出现沙尘暴天气,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写出调查报告,在班级举行一次报告会,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广播、报纸、电视报道《光辉灿烂的五十年》,反映建国以来的巨大变化。各年级及时把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课文抽出来,结合庆祝建国5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如调查家乡变化,参观家乡新貌,办图片展,请爷爷、奶奶“谈家事”,大量鲜活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时,学生动手搜集、动脑思考、动笔画、动口说,极好地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

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做有心人观察社会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写作文,给学生自主运用表达的空间。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把视线投向火热的生活之中,每个孩子都感到有话说、有事写。2000年,我校有50多名同学的作文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

二、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

儿童的认识和学习,从咿呀学语、认识周围事物,到学会各种动作,都是从模仿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锻炼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1.把课文中的内容画出来。

小语课本中有许多内容片段如同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让这些画面浮现在头脑中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如学习《赵州桥》,就让学生用积木做模型,体会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学习古诗,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话”变成“画”,再将“画”与诗结合起来欣赏、讲解,把“画”变成“话”: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让学生想象假如课文有5幅插图的话,第五幅图应该画什么,写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地动脑筋想,动手画,动笔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了《春天》《秋天》等课文,就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些季节的特点,然后分小组作画,学生们既把文中描写的季节景物画下来,还展开想象把文中没写的景物也画下来了。

2.把课文中的内容演出来。

采用娱乐活动(如演课本剧、举办故事会、配乐朗诵会等,引导学生学语文,如学习《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就让学生学当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这幅油画。任务一布置,每个学生都开始仔细读课文,思考怎么来讲解,同学们学得格外认真。

3.创没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实践。

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科学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多,为课题实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时,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境,把教室变为商店、医院等,用录像、光盘播放一些有趣的、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片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争先恐后上台练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播放校园现场表演后,写留言条,将实际产品和科教书拿到教室,让学生写广告词;在班级召开“我的成长历程”报告会,学生带上自己不同的时期的生活照、获奖证书、作业本等,向大家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乐事、喜事等;学打电话、学写信,学习接待客人等。小学课本有很多介绍各地名胜古迹的文章,我们就在五年级毕业班上活动课“今天我来当导游”时,要求学生从1—10册写景文章中选一篇,根据课文的描写,再通过查资料,写好导游词。老师则将课文中出现的名胜古迹制成资料课件。活动课上,同学们操纵鼠标,领着大家尽情游玩。这节活动课,同学们足不出产,却尽情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补充了大量的鲜活信息,使学生受到

了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社会 1.随时补充鲜活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既生活在社会当中,学校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我们帮助学生做到三点:①掌握学习的知识。如科学用脑、学习策略知识、动静结合学习、电脑网络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②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如引导学生了解诸如“关于入世”、住房改革等,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了解社会、感知社会;③“结交”时事人物。所谓时事人物,一般来说反映那些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和贡献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及成长的经历,对青少年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按体裁授课,按需要说写。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就要敢于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我们打破教材中的单元编排,按照需要重新组合编排。如将课本中写人物的文章集中起来学习,学完再比较这些人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品质、特点就会把握得更好。再如将古诗集中在某个时段,教师可示范指导学习其中一首,再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一首、二首,这样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习作也同样打乱顺序,根据情况添加、删减。因为教材中的习作编排是面向全国,不可能照顾到地区间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本地实际的需要重新安排习作。

四、改革考查方法,注重能力测试,促进学生发展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做法,实行分项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如拼音、查字典、写字、朗读、听力测试、口头作文等都放在平时进行,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期末再进行基础知识综合测试(包括阅读能力测试),以笔试为主,最后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课题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逐

步增强。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尝试

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0小学吕海花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多种学习方法,促进多种能力提升。我们需要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体现综合性特点,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多种学法的灵活配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整合,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素材,组织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升语文能力,为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法结合引入生活活动整合全面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①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所组织的语文实践中,为了实现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语言积累、运用表达、搜集和整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需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不同模式的综合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丰富,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率更加稳固,营造一个课堂之外的大课堂。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几种做法,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用多变的学法激活课堂。

学习的方法很多种,听说读写思,唱画演议诵,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运用,但绝不是散乱的点状构图或者单一的线性流程,而是纵横交错的网络形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和观课议课活动中,我切实体会到学法综合性运用的益处。

我在执教一年级语文《特别的作业》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学习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作为结课,只是修改了歌词,把学习的成果

写进歌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美丽的大自然里。桃花红又红呀,柳条多美丽,让我们用心来保护你。伴着熟悉的旋律,孩子们不一会就跟着唱起来,最后还尝试着自己修改歌词,唱出春天的美,唱出我们对春天的爱。这是一次读唱结合,更是一次读思结合,让学生在快乐 的氛围中学会用诗的语言表达,当然也是一种阅读和表达的有效结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切实体会到张衡对于星空的专注,我和孩子们分别扮演了爷爷和张衡,我们“爷孙俩”坐在一起,遥望夜空,讲述着我们祖先对于星星的研究和发现,想象着关于星空的美丽传说,孩子都听得陶醉了。最后,我问孩子们:夜深了,为什么还不去睡觉啊?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心空的浓烈兴趣:我有重大发现啦!我还要再看看呢!星空这么神奇,说不定我也能编出个故事来呢!这是读演思说的结合,生成了多么惬意的课堂啊!

我在执教二年级语文《我有一盒彩笔》时,在教学“诗画合一”这一环节中体现“诗中有画”,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诗句勾勒简单的图画,又要体现“画中有诗”,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画面的补充创编一些诗句。因此,在学生细致读文之后,我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景物的具体颜色、形状和特点进行简笔画的描绘,实现朗读、理解和绘画结合。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让学生进行补充,试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体现了观察、想象和表达的结合。学生在多种学法的综合影响下,体会到了“诗画合一”的美好境界,再去读课文就颇有滋味了。这不又是思与读的结合了吗?

最近看到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海底“宁静却有声”的奇妙时,抓住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处,这位老师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体会“窃窃私语”的含义,进而和同桌展示一下什么叫“窃窃私语”,这是读演结合,进而让学生模仿出课文中出现的“啾啾”、“汪汪”、“嗡嗡”等声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是课内外的结合,然后,让学生把这一切奇妙而丰富的体会运用“窃窃私语”的方式展读出来,这是悟读的结合,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总分结构和排比句式写写自己的发现,这是读写思的结合,处处体现了学法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切实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有效的训练,这多变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眼神里闪烁

着智慧的光芒。看到这一切,我想说,在我的课堂上,学以致用那是未来必须做的尝试。

二、用多彩的生活点缀课堂。

我们提倡营造大语文的学习氛围,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的学习,要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入课堂,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发现学习的新内容,补充学习的新资料,丰富学习的新角度,收获学习的新方法。

在低年级的字词学习中,我们总是把生活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词汇,指导学生学习在一定的语境下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新词,让学生体会原来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藏在平时的生活中啊!生活中识字也是低年级识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外面的世界”这一主题单元中,每天都有孩子把自己发现的有生字的新词条制作成卡片,成为第二天开课的“营养早餐”,越来愈多的自主发现丰富了我们课堂学习的资料,更让孩子明白,原来课堂上的书本、周围熟悉的人们。生活的大环境都能够成为自己学习的源泉,原来语文无处不在。

而在执教每一次的开放单元时,我总是以文本话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学习语文的新天地。不论是“车的世界”还是“书的世界”,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去寻找更多学习的资源。

例如,一年级开放单元“车的世界”,学生除了通过学习文本中的汽车类型、名称、功能、构造等内容识字学词、丰富认知之外,我们还让学生自己寻找和车有关的、可以学习语文的资料,有的同学找到了各种交通标志,除了丰富大家的交通常识之外,自然认识了不少新字新词;有的同学搜集了许多世界名车的标志和名称,好像办了一个微型车展一样,让同学们在惊叹之余收获不少知识。

二年级的开放单元“书的世界”更是一个亲近语文、亲近文字的好内容。文本内容中提出了有书的地方、书的分类、书的名称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们组织学习参观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实地考察般地认知“书的世界”,同时又让学生组建图书角,在大家的“图书小世界”中认书名,识字学词;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学会借阅书籍,实现口语表达的训练;在互相的阅读分享中了解更多的优秀图书,激发阅读的兴趣。至此,我们才是真正打开了“书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们可以徜徉其间,驻足品味。

而在一般的文本阅读学习中,我们也提倡用更多的相关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里收获累累硕果。我们在学习《特别的作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学会积累更多描述春天的词汇,在学生们品读了“粉红的桃花”、“细细的柳枝”等景物之外,我又出示了许多春天景物的图片,鼓励学生用“怎样的什么”这样的词汇来表达,紧接着用排比的句式进行综合,让学生积累词语、练习表达,这就是会观察生活的人学到的语文。而在学习《王冕学画》一课时,文中提到王冕仔细观察清晨傍晚、雨前雨后荷花的变化,我便把铺满荷叶的荷塘、开着各式荷花的荷塘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观察花叶的不同造型,尝试用排比句描述,再把阳光照耀下的荷花、雨后滴露的荷花分别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用对比的语句进行描述,学生才真正了解到荷花的造型各异、变化万千,要想画好是多么不容易啊,王冕的刻苦、勤奋就了然于心了!这是文本中的留白处,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有丰富的想象力去延伸,才会给学生更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说得出的语文素材,为学生的语文学生打开一片天。

三、用丰富的活动延伸课堂。

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配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有效开展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的内涵充实起来,方法灵活起来,成果丰富起来。

在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组织过灯谜游艺会的活动,结合元宵节的生活实际和学习主题,为了拓展民俗文化,丰富语文学习素材,特组织学生进行灯谜游艺活动,先由学生自主搜集灯谜,制作谜面。学生动员家长一起努力,搜集适合低年级儿童而又贴近实际的谜题,小手拉大手共同制作灯笼或者谜牌,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具体的实施活动中,我们把活动场地放在了开阔的操场上,自主设计猜灯谜游艺会的“曲折”路线,营造氛围,进而分组进行展示和猜谜活动,猜中者可以带走谜题,最终评出本班的“出谜王”和“猜谜王”。活动结束时,进行经验分享会,如何猜中谜题,借此对学生进行灯谜趣味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快乐和民族文化的趣味。在活动中,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原来可以这么丰富有趣,既可以认识字词、学猜谜语,还可以了解故事、增长见识,在此后的活动中兴致盎然。

二年级时我们组织了玩具展览交流会。结合“我们的玩具和游戏”这一主题,分享童年的快乐。在具体的课文学习中逐渐领会如何介绍自己的玩具,有来历、有外形、有亲密的关系、有难忘的故事等,在具体的展览会前,布置孩子们挑选自己最想介绍给同学的一件玩具,准备好解说词,练习一下做介绍的相关程序和礼仪。在正式的活动中,有正式的主持人做开场介绍,主持典型介绍,组织全班分组交流和最终的讲解评选。在活动中,由于学生对交流的物品非常熟悉且感情深厚,讲解词说得非常好。在最后的自由参观环节中,孩子们好像真的走进了玩具市场,不时地谈论请教,教室里发出阵阵欢笑,这样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锻炼了学生参与甚至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同时结合文本主题单元组织了天气预报播报活动,让学生在搜集信息、归纳整理、自主汇报、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生活、感受乐趣,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各种节日,组织祝福卡片制作活动,学生在绘制图文并茂的卡片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用各有特色的语言展示自己的心意,在此过程中陶冶审美情趣,促进情感交流。

在特色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每学期还有课文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故事背诵过关、办手抄报、演课本剧、绘制图文日记等丰富的语文学习常规活动,在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激励和检阅,在充满了快乐和竞争力的活动中,孩子们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很显然这是课堂学习所答不到的。

总之,语文学习的资源非常广泛,语文学习的机遇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方法灵活多变,语文学习的快乐令人称羡。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是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快乐的传播者,只要我们带着学生学会在语文天地中自由翱翔,那么,孩子们都会成为有着浓浓语文味的可爱天使,为我们播撒更多的智慧和快乐。

参考文献: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诗意地栖居

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诗意地栖居

语文是什么?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可是放眼看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于是,孩子学习的日子满了,生命却空了;头脑满了,心却空了。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我们如何才能去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如何才能去耕耘我们心灵的诗意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诗意地栖居

1、诗意课堂需要教师预设灵动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绪,去吸引学生。我们常常发现,当教师拥有真情灵动的导语和浪漫鲜活的诗情,当教师本身的语言准确练达,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流畅时,学生才能充满激情,才能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高雅起来,聪慧起来,诗意起来。而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丰富精神境界,滋养情感世界,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诗意语文大师在教王崧舟学《长相思》一课中说:“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像这样精彩的诗一样的语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

2、诗意课堂需要生成自由的心灵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新课程是什么?新课程就是对话。对话是什么?对话就是言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出来的。留住课堂的诗意,就是要留住碰撞时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3、诗意课堂需要倾注真诚的人文关怀。有人说,教育应该“目中有人”。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仔细体会,感觉很是精辟。确实,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需要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在求知的路上难免有困难和失败,当孩子灰心失望时,教师的欣赏与鼓励能让迷茫徘徊的孩子走出困惑,看见希望的曙光。智慧和创造的火花都是在鼓励和赞赏中迸发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

因此,课堂上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怀,不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鼓励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充盈着创造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流动着曼妙的韵律,激荡着浪漫的诗意!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二、在文本中诗意地栖居

1、强化诵读。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主要方式就是诵读体味。教材中的诗性元素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与教材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如能为情所感、为美所醉,在文本中诗意地徜徉,则必定能“巧把金针渡于人”。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二泉月夜的美丽景色,他只是抓住课文描写二泉月夜的八个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潺潺、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只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便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意的二泉池畔,学生沉浸在如银月光中,流连于一泓清泉畔,此时,阿炳出场了。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一个戴着墨镜,终日操着胡琴在无锡街头卖艺的阿炳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当春寒料峭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夏日炎炎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秋叶飘落时……”“当雨雪霏霏时…… ”学生继续读相关句子。一年四季总是略显悲凉,学生眼中的阿炳也愈发凄惨。而王老师仍意犹未尽,他要让阿炳更真切地站在大家面前,“一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相关句子,“十年过去了……” 学生还是读相关句子。仅这一句话,王老师便让学生至少读了6遍。在反复的吟诵中,还有谁不为之共鸣呢?学生听得陶醉,读得动容,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奏响了他的最高音。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这里谈的主要是美读,“由朗读的声音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颤,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让读作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孩子们通过这座桥梁钻进文中,体味、品尝。

2、尊重体验。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会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就像一眼深藏不露的泉水,有人开掘才能喷涌挥洒;感悟就像一支未经照明的蜡烛,有人点燃才能闪耀光芒;感悟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有人温暖才能芬芳四溢。

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让学生潜心阅读并在心中盛开一池美丽的荷花。结果,一个男孩出人意料地说:“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当大家一脸愕然时,他解释道:“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时候,我仿佛听见了花瓣展开的声音,是那样清脆,那样悦耳,那样轻盈……”于是,大家都在诗意的想象中陶醉了,这堂语文课因此变得诗意盎然。

三、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语文与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教学是生活的阐释,阅读是生活的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正如《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诗意的体悟不仅在课内,不仅在文本中,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是情感和语言交流的好时机。处处留心,步步为营,才能把语文的诗意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敏和睿智。

一个春日,因为久晴初雨,孩子们都忍不住往雨里跑,以致于淋湿了衣服,打湿了鞋子。我正要生气,一个孩子举着一双沾满水珠的小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把春雨抓住了!”她的话也把我们大家的心给抓住了,孩子们纷纷围到我身边,激动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小草的身上挂满了珍珠,那是春雨走过留下的脚印。”“我看见沟里的水在笑,那是春雨在给它挠痒痒。”“我听见迎春花在和春雨说悄悄话,迎春花说„好舒服啊!多下一滴雨,我就要多开一朵花‟。”“柳树也在说话,它说„是谁在帮我洗头发啊?‟”“……”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我不禁感叹:孩子的心充满多么蓬勃的生命力啊!他们的世界是多么异想天开、充满诗意。对生活、对语言,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思维。在这么无瑕的心灵中,只要我们给他们纯洁的语言和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我们就会收获到优美的感情和我们想要的一切。

当我们带领孩子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山涧草丛,在田野溪畔,在城市乡村,用心体悟,用情领会,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孩子的生命就因此拥有了诗意,孩子的诗也能因此而诞生。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那么诗意则是花园里百花齐放的幽香;如果说语文是一片蔚蓝的大海,那么诗意则是海面上浪花跳跃的欢快;如果说语文是一方秀丽的山林,那么诗意则是山林中生机盎然的翠绿……语文学科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也许有时,“诗情画意”抵御不了应试的窘迫,但在某些时候,语文的诗意就潜伏于你我他纷呈的语文课堂里,等着我们去挖掘,就让诗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尽情流淌吧!

第五篇: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认真听完了王爱东校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的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 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种类繁多,但学生的选择却较单一,除了卡通故事之外,就是童话类、故事类,或是为了考试的作文类书籍,而对许多文学名著却极少接触。其实,多读些名著,对小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名著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二是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读”、“诱读”。如:

a、开展“读书交流会”,“佳作欣赏会”等,形式可有:细品、复述(或背诵)、介绍、评析等;

b、开展精彩句、段、篇章的“朗读比赛”,晨会“一分钟朗诵”,“速默比赛”;

c、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当然首先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这在后面“教给方法”再详加说明。班会课每周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查数量,也查质量,还可以分大组进行“评优”或“每周一星”等。d、进行“话剧”表演。

2、教给方法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及关键。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a、课内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给相应的作品欣赏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b、教给审美鉴赏意识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探索艺术真谛,体验艺术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憎喜乐等情感,可通过有感情地讲解、朗读、吟咏等,营造情境、气氛、感染情绪。c、引导做好读书笔记

读过的作品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得记录下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高、低段的要求不同,低段的只要能记录看过的书目及作者即可,而高段的还可加上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或人物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评价等,甚至许多好词、好句皆可。

3、效果展示

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后,总会希望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欣赏感受表达出来。这时的效果检查和展示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效果展示可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可开展“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诗歌朗诵会”等,每次的优胜者皆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并可与各种“全优生”、“特长生”等评优挂钩。

总之,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不是一周、一月的事,也不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就能见效的,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引导,小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才能提高。著名作家金波说过——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经典文本,走进一个个名家、一本本名著,让孩子打开一扇窗户,走进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下载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的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语文好玩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在语文好玩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好玩”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我们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老师,要将课堂教授知识与孩子好玩的天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让学......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独立人格专题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独立人格论文摘要:课堂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以固定的标准答案衡量学习的成败, 关注精神的成长,重视求索真理的过程,以......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小学语文新教材有不少优秀的课文,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

    教育教学论文尝试让语文教学趋向高效

    尝试让语文教学趋向高效 素质教育下的“减负增效”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课题,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扩大课容量,使教学做到“有效教学”“......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创造(合集)

    语文是一门外延宽广的学科, 涉及社会、民族、历史等方方面面,又是民族文化之载体,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之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基......

    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莲江口中心小学:边锐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信奉着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谈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可往往只是在喊口号,却不知学生心里究竟在......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尝试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自2008年9月以来,我校一直实施“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这个教学模式的首批实验教师,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

    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得更普遍。因此,它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