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散文 英译汉What I Have Lived For
现代散文 英译汉What I Have Lived For
I 译文提示
--原文来源:本单元选自Bertrand Russell: What I Have Lived For,见陈新主编,1999,《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文来源:
译文1来自《我为什么生活》,泰云译,见伍国文等编,1992,《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译文2来自《三种激情》,陈炼佳译,见陈才宇编,1998,《英国散文小书屋》,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文3来自《我生活的目的》,见陈新主编,1999,《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体特征与翻译策略
1〉篇章
本单元是一篇关于人生这样一个严肃话题的议论文--散文的一种,为语域中的正式语体。文章命题清楚,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段落严谨,用词讲究,风格凝重而又不乏诙谐。充满激情和生动的文字使文章在极具说服力的同时又具有文采。
2〉句式
句式严谨,句际关系清楚,如第二自然段中的first,next,finally,because等词语都是表示句际关系的标志性词语。虽然长句、或含有复句或并列句的长句占大多数,简单短句或口语化的句子也只有几个,但是句式的长短交替在篇章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如同位语与中心语长距离的分隔,宾语前置于主语,主句的主谓之间穿插一个从句,破折号的灵活使用等--这一切形成了明显的篇章语言风格。3〉语义
共核语(正式语体(书卷语)、一般语体(共核)、非正式语体(口语体)在词汇层次、短语层次、句型层次和篇章层次都有区别)仍然为主,但是这些常见的共核语在表意上既简练又准确,如passion一词,就无法用feeling或emotion来替代。另外正式语体的词也是显而易见的:govern比 control正式 ;hither and thither 为古旧用法,但是用在这里比in all directions显得正式;verge比edge更具有文学色彩,即比喻性用法(metaphorical use)。修辞格也比较丰富。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格,如明喻、暗喻、蝉联、拟人、排比等。
4〉翻译策略
文体风格可以通过符号体系来认识,认识风格的手段是掌握风格标记体系--形式标记和非正式标记这两大类。形式标记包括音系、语域、句法、词语、章法、修辞等;非正式标记包括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情或接受者的视野融合等(“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视野,指的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人类经验和学科知识。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在其大脑中早就存在着某种前理解和前知识结构。Jauss认为在作品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对话。这一对话过程不仅拓宽了读者的理解力,并且在读者理解的过程中,使读者不断自我调整。从而使自身过去的视野与现在的视野达到谐调融合,并导致读者期待视野的变换。)。风格的可译性很大,将风格翻译看成“可望不可即”的旧观念必须改变。我们应当用新观念、新规范指导我们的实践。风格翻译的基本原则为:对应原则;接受者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译性限度原则。(刘宓庆.1999:242~245)文学体风格尤其需要引起翻译策略上的重视,因为文学体风格,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由于其复杂性而不容易被识别和掌握。
II 译法要点
1.1 风格:用词倾向
1.2 变通:破折号+同位语 1.3 变通:增添(逻辑主语)1.4 误译:语义
1.5 Anadiplosis与蝉联
1.6 风格:语言的表感功能
1.7 误译:介词短语 1.8 漏译
1.9 风格:形式标记 1.10 创新:前置多层状语 1.11 创新:破折号+状语
1.12 变通:增添(文化背景)1.13 变通:合译(句子)1.14 变通:破折号+复指 1.15
风格:句法
III 原文与译文
[原文]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The thre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nt knowledge.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o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h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nnot, and I too suffer.This has been my life.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译文1
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在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销魂,爱情令人销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想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还做不到,于是我也感到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声势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在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译文2
三种激情虽然简单,却异常强烈,它们统治着我的生命,那便是:对于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这三种激情像变化莫测的狂风任意地把我刮来刮去,把我刮入痛苦的深海,到了绝望的边缘。
我曾经追求爱,首先是因为它能使我欣喜若狂---这种喜悦之情如此强烈,使我常常为这几个小时的愉悦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其次是因为爱能解除孤独---在这种可怕的孤独中,一颗颤抖的良心在世界的边缘,注视着下面冰凉、毫无生气、望不见底的深渊。我寻求爱还因为在爱的融合中,我能以某种神秘的图像看到曾被圣人和诗人想象过的天堂里未来的景象。
这就是我随追求的东西,虽然这似乎对于人类的生命来说过于完美,但这确实使我最终发现的东西。
我怀着同样的激情去寻找知识,我曾渴望着理解人心,我曾渴望知道为何星星会闪烁,我还企图弄懂毕达哥拉斯所谓的用数字控制变化的力量,但在这方面,我只知道一点点。
爱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引我接近天堂,但同情之心往往又把我拉回大地。痛苦的哭泣回响、震荡在我的心中。饥饿的儿童,被压迫、受折磨的人们,成为儿孙们讨厌的包袱的、无助的老人们,充斥着整个世界的孤独的气氛,贫穷和苦难,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人类生活原本该具有的样子所作的讽刺。我渴望消除一切邪恶,但我办不到,因为我自己也处于苦难之中。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认为值得一过。而且,如果有第二次机会,我将乐意再过一次。
译文3
在我的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有三种简单却又极为强烈的情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
这些情感像大风一样吹来吹去,方向不定,越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达绝望的边缘。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使人陶醉---陶醉到往往使我愿意牺牲我的余生来换取几小时这样快乐的程度。其次我追求爱情是因为它使人摆脱寂寞---那种可怕的寂寞,好似可怕的寂寞,好似人带着一种颤抖的意识,站在世界的边际,俯视下面无底的死亡深渊一样。最后我追求爱情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力我看见了在圣徒和诗人的想象中所预见到的天堂的神奇缩影。
这就是我的追求,尽管这似乎是人生过渡的奢望,但它正是我最终找到的东西。
我怀着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心。我渴望懂得星星为什么发光。我竭力想弄清使数字成为变化主宰的毕达哥拉斯的力量。我获得了一点结果,但成绩不大。
爱情和知识在一定范围内通向天堂,而怜悯却又总把我带回人间。我的心里回响着痛苦的呼唤。忍饥挨饿的孩子们,遭到压迫者折磨得受苦者,成了儿辈们讨厌负担的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整个寂寞、贫穷、痛苦的世界,所有这一切对于人类应过的生活是一种嘲弄。我盼望减轻这些罪恶,但无能为力。我自己也在受苦受难。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过这样的生活值得。如果有机会,我会高兴地再这样活一遍。
第二篇: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在有关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教学中,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在教学中同样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四个原则即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二是具体形象,要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三是以情育人,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既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激思励志,要抓住文章或所教内容的精要之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特别是在散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应该深入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其健全人格。
(二)优化导入,体验情感
薛晓嫘在《现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这一篇文章中提到:先行组织者即“新课导入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就在于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具备能够同化新课学习的认知框架时,从外部影响学生,帮助其重新建立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2]
散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导入的设计,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感情基调一致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让学生渐入佳境,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学习的桥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意境
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营造意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散文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所以教师的导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境”,感知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感情铺垫
散文教学渗透着审美情感和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习散文不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也不会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作一定的感情铺垫,用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初中现代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领会,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3.介绍写作背景
在导入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受到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不同等,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散文中的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带有时代社会的印记。所以在教一些时间跨度大、写作背景较复杂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时,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不行的。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涉及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除参照注解外,读懂这篇文章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也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所以需要学生先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的“题眼”,再以“题眼”为支撑点架起整体结构的轮廓。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后,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感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优秀的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特色,偏重议论的散文,语言比较严谨、平实、准确;偏重记叙的散文,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偏重抒情的散文,语言细腻、富有感染力;偏重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传神、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除此之外,同一个作家用的语言在不同作品中也不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又洗练自然《绿》的语言则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栩栩传神,把景色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散文语言运用的学习,可以丰富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概念辨析》一文中介绍了几种阅读方法:浏览;略读;精读;阅读欣赏。对于不作要求的课文,学生可以采取浏览和略读两种方式,简单了解即可;对于教材的重点文章,就要去精读和阅读欣赏,尽可能达到背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提高语言的过程中加强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一原则,“听、说、读、写是四种不同的语文能力,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的语言文字就是听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说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语文能力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坚持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是因为这四种能力存在本质的联系。虽然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会读写,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而且一种能力常常可以迁移为另一种能力。在听说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为说写训练提供营养,在说写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借鉴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从听中学说,从读中学写,通过听读训练提供的范例,进行各种说写练习,给学生的语感积累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多摘录名言名句,或者好的文章;也可以诵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匆匆》等,隔段时间就办一个经典美文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朗诵、演讲、辩论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达到锻炼能力达到积累语感目的。
第三篇:现代散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通过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意境。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和《春》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文章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 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女,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表露的却是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并非对景物形态的自然照摄,而是主观化、情绪化,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的世界”,“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和独立的宇宙之创造”(台湾现代派诗人纪弦语)。它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
《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 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
《泪珠与珍珠》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
《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文章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地再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领悟。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情理契合交融。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灯下漫笔》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在灯下记出”,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他曾说过,“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又说,“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当鲁迅在黑夜、灯前,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显示只属于鲁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露出灵魂的“深”与“真”的一篇散文。了解这一点后,我们就知道《灯下漫笔》这个题目及文章的内蕴之深了。
本文原是收入杂文集《坟》中的,九十年代初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编选《鲁迅散文全编》时,把它从杂文集中抽出,放进“散文集”中。这是为什么?大致说来,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偏于“为别人”与“为敌人”,是启发民众和打击敌人的;而他的散文则更偏于“为自己”,比之小说和杂文,更多地、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鲁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思想战士,好发议论几乎成为他的天性,议论渗透于他的一切创作中,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有着浓厚议论色彩的散文。鲁迅的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往往先从自身谈起,具有某种“自叙传”的性质。本文就是从作者自己在民国二三年遭遇的银行停止兑现货币的事情谈起,然后从现实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他发现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的现象。作者由此追寻中国人的生存(死亡)方式、意义与命运,以及对于中国人生命的被漠视,“死”之无意义、无价值的冷峻的剖析,内蕴着十分深沉的悲怆。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本文开头在写到自己经历的银行停止兑现货币、黑市中终于有钞票换现银且比例为“六折几”时,“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通过对比,得出了一个可悲且可怕的结论,“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先生就由此对国民的奴性(包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几 处重要的比喻。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孩子。”先生指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吃”与“被吃”的循环,中国人不断在自己制造的等级制度、礼教中被吞噬、被扼杀。文中几处重要的比喻都是对这些话语最形象的阐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历史命运:人们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被这个社会的等级、礼制„„所吞噬。这是先生对于以儒道释为主体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的文明”的整体性的否定。见解的深刻和冷峻。文中说:“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回顾中国历史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人最害怕的不是做奴隶,而是怕奴隶做不稳;中国的所谓“太平盛世”其实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所谓“乱世”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里对“太平盛世”的本质的分析是十分深刻、一针见血的。那么,中国人的奴性又从何而来?“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并引用《左传·昭公七年》中“人有十等”等文字,揭示了中国人的奴性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制”。作者还发现,中国古代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已经和正在试用各种名目的麻醉剂,使中国国民“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对此,作者旗帜鲜明的表示,要“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打破中国几千年的等级秩序,建立民主的、把人当“人”的新世界!绝望中的希望。
鲁迅先生自认为是旧堡垒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太黑暗”、太“冷酷”,但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或为“也如我那年轻时似的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先生却说:“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他对“人”的生与死的思考充满着浓重的孤独、悲凉以至绝望的色彩,但在感受着孤独、寂寞与绝望的同时,又努力地反抗绝望。对年青一代的信任和怀有希望,便是这种思想的明证。从鲁迅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这暴露了鲁迅先生思想的矛盾和痛苦,但也
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战士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以道德与真理的“化身”自居,而是在反省着国民性的弱点的同时,让人感受到先生的仁爱与宽厚,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花未眠》
川端 康成 1899年6月11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 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花未眠》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
一、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
二、对观察到的事物反复探究,反复品味,并且要纳入到自己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总是美的”,这是作者对于艺术美的真谛的探知。
三、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邂逅,引发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 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
主旨: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漫画清高》
金开诚,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
《漫话清高》是一篇文化随笔性质的说理性散文,思想深刻,富有理趣。文章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旁征博引,论述了清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清高在当代的社会意义,并大力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这对名利熏心之人无疑是一剂良药。
《巴尔扎克葬词》
语言特点1.出色的辩证思想 2.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
《巴尔扎克葬词》激情充溢,文采飞扬,即使现在,世界各国研究巴尔扎克的学者还常常在他们的论著中引用其中的论断。其中的一些语句,如“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等等,已经成为评价巴尔扎克的名句,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论著和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巴尔扎克葬词》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和艺术魅力.面对巴尔扎克的逝世,雨果没有用低沉的语调,也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逝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读着这篇散文,我们仿佛站在当年的拉雪兹公墓前,聆听着雨果深沉而
激昂的演说,连飘飘细雨也浑然不觉。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且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如行云流水,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例如“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句子使用了“虚构”这一文学理论术语,它不仅鲜明地标志出雨果作为文学家的身份,而且饱含着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深切真情。“一切虚构”都残酷地“消失了”。这是怎样的打击!怎样的失落!怎样的沉重!通观全文,字里行间都奔涌着恣肆淋漓的激情,充分显示了巴尔扎克这位朋友之死、这位天才之死给作家心灵造成的强烈冲击,也充分体现了雨果洒脱自由的文风。
总之,《巴尔扎克葬词》把激情洋溢的哀悼之情和文采飞扬的诗化、哲理化语言结合在一起,既洋溢着奔放酣畅的诗情,又有着强大的理性魅力。从中,我们既感受到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诗人豪迈不羁的气质,又窥见了他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更目睹了他作为一个大文豪炉火纯青的笔力。
巴尔扎克(1799.5.20-1850.08.18)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短文两篇》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和音乐家。
第四篇: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一、散文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和比重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例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4)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学习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聚。“形散”指作者运笔自由,内容上面宽意广,结构上不拘一格,笔法上自由灵活,“神聚”指材料围绕主题而展开,“散”得有度。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散文的教学重点
四、我总结的散文的鉴赏技法
我认为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 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5、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6、注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经常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因此教师在讲授散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点出文章的写作技巧,以便于学生鉴赏学习。
7、借助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8、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集哲理、诗情、画意于一身。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9、讲解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第五篇:现代散文现状
现代散文文体类型复杂,纯与杂的矛盾一直存在于现代散文的研究中,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批评话语,也造成了批评标准的淆乱,散文史的编撰在史料整理、框架结构方面也举步唯艰,缺少突破与创新,这既是散文研究的现状,也给今后的研究带来困难。
我们步人了全新的21世纪—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创新共生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深情回望2O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道路,自“五四”以来,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进行了激烈的反叛,并自觉借鉴了西方的文学观念,把散文提升到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独立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已经8O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历经了转型的喜悦、坚守的执着、痛苦的灾难,终至八九十年代的巨大进步:对历史的整合与超越。面对散文发展的潮起潮落、兴衰沉浮,我把目光锁定在9o年代这一临近世纪末的时间段,着重谈谈个人对散文发展现状的浅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90年代社会进人了重要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并主导了社会生活。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浸淫与渗透。文学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中心,迅速地走向“边缘化”。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各种思想、观念、思潮的活跃是十分自然的。继8o年代末期散文创作“门庭冷落”之后,9o年代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散文热”。一时间杂文、随笔、言论以及“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智慧散文”、“通俗散文等大量出现。
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说; 散文的文体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注意,并在古典文体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散文理论一直比较懒惰,既安于现状又疏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现在已经有一些散文研究者尝试着为散文建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一套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散文理论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边缘化”状态,正在一步步向“中心”位移。尽管这种位移是如此地缓慢艰难,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散文理论的希望和明天。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学梦想和想象,本文拟在过去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诗性散文”这一散文核心范畴,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对这一命题的讨论不但有益于当前散文创作,而且是散文理论体系建构的深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