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纸媒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气
纸媒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气
2013年,被视为国内纸媒的拐点,因为有多家纸媒宣布关张。
拐点之后,困境尤甚。对于这种颓势,纸媒内部人士习惯用到的一个词是――“断崖式”。
这种断崖式下跌既体现在了硬指标――发行量和广告上,也体现在了软指标――人员流失上。
由于发行量虚虚实实,衡量纸媒发行量一个比较科学的指标是新闻纸用量。2014年12月10日,中国报业物资供应年会公布数据,2014年全国报业用纸量为276万吨,比2013年减少31万吨。据推算,2015年我国报业总用纸量将进一步下降到约264万吨。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发布的《中国报纸广告市场2014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报纸广告降幅高达18.3%,比上年多出10个百分点,杂志降幅为10.2%,也大大超过上年降幅。
纸媒的人才流失速度也在加快。2014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聘用员工中有202人离职,且以记者编辑为主,这一数据在2012年、2013年分别为141人、176人。其他纸媒的人员流失速度也是现象级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小部分人是跳槽至其他媒体,但很少是去其他纸媒的,纸媒人正在成规模地逃离。
笔者的亲历,国内一家著名都市报需要招聘驻京记者,待遇比较优厚,该报编委委托笔者寻找合适人选,笔者问了两名从纸媒出来的记者,他们的反应不约而同:还是去纸媒?不去。
读者、广告和人员的流失,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进逼,使得纸媒的形势每况愈下。纸媒人的耳朵里,很难听到乐观的消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纸媒人虽然大都意识到了并承认纸媒的衰势,但心态不一,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坚信不死。
即使认同纸媒会衰落,但他们始终坚信纸媒不会消亡。“以后不可能没有报纸”是他们的口头禅。纸媒的公信力则被他们津津乐道,并不断强调这种公信力的不可替代性。他们自信地作出这样的质疑:“如果纸媒死了,谁去采写新闻?”
第二种,等靠要。
“等”是且等着,不着急。虽然竞争势力兵临城下,生存问题迫在眉睫,但在他们看来,纸媒虽然衰落了,但至少还活着,而一些早期出现的互联网产品,如BBS、博客、同学录等,如过江之鲫,虽然领得一时风骚,却一一疲软,远比纸媒衰落得更快更严重。现在正火爆流行的互联网产品,谁也不敢判断其未来发展,就像前两年还在为微博欢呼的人不会想到其目前衰势。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太快,我们纸媒人就以不变应万变,“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好了。
“靠”是找靠山,寻求“包养”。一些党报党刊,缺乏市场生存能力,千方百计寻求财政支持,希冀能被“养起来”。一些市场化媒体,则期待能被财阀或商业巨头“供养”起来,充当包养方的社会影响力扩张机构。还有一种就是“靠山吃山”,虽然自身已经丧失了传播能力,却依托行政级别、行业地位,强行推广。
“要”是“要资源、要政策、要钱”,通过“哭穷”或资源置换,来寻求生存机会。
第三种,陷入分歧。
首先,纸媒内部最喜欢争论到底该坚守还是改变的问题,不少纸媒的内部,有相当比例员工对于转型心存怀疑态度,认为把纸媒只要内容做得好就一定有市场,继续坚守就有希望;其次,争论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问题,双方都很容易找到强有力的例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争论纸媒编辑部与新媒体编辑部谁更重要的问题,纸媒编辑部认为自己是“主流”,看不起新媒体编辑部,而新媒体编辑部认为自己是“未来”,对传统的纸媒编辑部嗤之以鼻。
第四种,顺应形势,作出改变。
这里面又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改版求变。近期,从中央纸媒到地方纸媒,很多媒体都在积极改版,希望通过改版来重新聚拢读者,有些纸媒的改变也确实挺大,要放在5年前,也许能激起新闻界的强烈反响,但从这次诸多纸媒的改版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引起反响,精心策划、郑重其事的改版行动,沦为了自娱自乐。
二是倡导向全媒体转型。一夜之间,报社的编辑记者都被要求恨不得精通十八般武艺,出去采个访,既需要拍照片,又需要拍视频,后期还得会修图剪片甚至开发htm15产品。生产出来的内容,既要发在版面上,也要改写成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活泼风格,还要在网上发布相关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进行“全媒体传播”。但一些媒体在做了这些尝试之后,不得不放弃了。采编人员被赶鸭子上架,实在做得不专业,效果也不好。而且性价比太低,投入多收益少。
三是启动“体制内创业”模式。不少纸媒寻求内部突围,鼓励内部员工创业,甚至设立创新孵化基金,配套奖励激励政策。然而,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第一,因害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问责,没有股权激励机制;第二,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支持的项目很多,但每个项目只给予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
除了以上四种心态外,还有很多更复杂的心态。这些心态反映了媒体变迁下纸媒人的社会心理,也折射出纸媒渐入困境的原因。
然而,从目前全球的新闻格局来看,纸媒不可替代的观点,纸媒死了影响力谁来建构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从美国的《赫芬顿邮报》到国内的澎湃和界面的崛起,以及壹读的去纸质化,都说明纸媒并非不可替代。
论坛、博客的衰落和微博的式微,以及其他互联网产品的起起落落,体现的是互联网产品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跟纸媒的数十年来的微弱变化相比,这恰是真正有活力的表现。新的互联网产品出来,也许三五年后就会被取代,但一定是被更强大的产品所取代,不会关纸媒什么事儿。而且,新产品出来,也一定会进一步对纸媒造成更大挤压。
值得反省的是,自从互联网出现后,不论中外,再也没有什么新媒体产品是由纸媒创造出来的,从这点来看,纸媒已经整体性地丧失了创造力。
此外,纸媒依然在人为分裂渠道和内容的关系,自己树立假想敌。在移动互联时代,渠道和内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如果渠道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了,那么内容就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一条狗放在央视也会红,这就是渠道的价值。反过来想,如果央视上每天出镜的只是一条狗,央视还能保持那么大的渠道影响力吗?不可否认,央视的内容制作水准,很多都领先于国内其他电视媒体。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如腾讯、网易等,拥有强大的渠道优势,目前也不再满足当二传手,而是大量上马原创项目,且他们的很多原创作品已经产生了令人称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至于不彻底的“体制内创业”模式,失败的几率大到几乎毋庸置疑的程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白岩松也说,当前传统媒体已经出现严重的机制滞后,“传统媒体中有许多优秀人才,因为缺乏施展平台,才华也黯淡了”。没有股权激励,在互联网公司为一个项目投入千万甚至亿级资金时,纸媒对创业项目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投入,虽然对传统媒体内部而言,已是重大政策突破,但也只是蚍蜉撼树,没法撬动市场。
有人说,纸媒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正是因为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前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事实证明,和其他机构一样,纸媒走入困境的时候,恰恰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如果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敢革自己命,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诺基亚在陷入困境后,没有选择安卓阵营,而是投入到了微软的怀抱;柯达公司1975年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它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盲目自信,拒绝改变。两家公司的结局人所共知。
上世纪80年代末陷入困境的IBM是另外一个结局,新接手的CEO郭士纳怀揣着“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坚定信念,对非核心资产和不盈利部门坚决实施“关停并转”,变革力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结果,他成功地将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转变为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
在美国,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收购的《华盛顿邮报》,通过大规模招聘网络工程师、建立专门的软件开发实验室,让编辑队伍向网络新闻板块倾斜,将《华盛顿邮报》由纸端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转型,一年过去,《华盛顿邮报》纸质版的发行量虽不见涨,网站的访问量却频频创下历史新高,并且报纸终止了连续十年的裁员窘境,新雇佣记者编辑多达50余人。
从这些维度来看国内纸媒,笔者认为,大多数还严重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气。与之相比,脱胎于《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停刊了《壹读iRead》纸质杂志的壹读公司,算是为数不多的走在前面的先行者。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它们都失败了,也绝不是纸媒踯躇不前的借口和理由。
第二篇:缺乏勇气的人需要刺激美文
1999年6月,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时间,我离开学校到矿上顶了父亲的班。因我考大学无望,除了看小说外,数理化成绩一塌糊涂。父亲也不抱希望,所以他干脆早点从矿上退下来,让我顶班,也算解决了我的工作问题。
就这样,我的生活轨迹沿着父亲的路开始了。如果没有意外,工作三四年后我会找个女人结婚生子过日子,像许多矿工的子女一样。
我的工作内容简单枯燥,在一个黑黑的小房间里,通过窗口为矿工们发放劳动工具:矿灯、皮靴、铲、炸药等。这工作孤独,远离人群,但很多人羡慕,因为相比那些下矿井的工人来说安全、轻松。
把工人们的东西发放完后,我就闲下来了。这时我可以用矿灯照着看书。每天上班前,我都会准备好要看的书和本子,用它们来打发寂寞。但我极不甘心自己在矿山里这样呆一辈子。父亲的生活给了我许多阴影,他工作之余就是和矿工们喝酒。矿山里许多人迷恋喝酒,因为这两样东西可以暂时麻醉神经,忘掉矿井下那些沉重的体力劳作。在我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我必须找到一个能抵抗这个世俗环境的东西,让自己在精神世界上远离他们,看书、写字成了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我心里存有一线侥幸,希望通过写作走上未来光明的道路。虽然我资质平庸,但它代表了我对生活的全部梦想和渴望。我也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我不敢贸然辞职,工作是用砝码换来的,父亲那么早退休的意图就是想让我有一份衣食无虑的保障。
在这样的矿上我的言行显得和这里的氛围格格不入。还好,和我一样热爱写作,幻想用写作来改变命运的还有我的高中同学潘江。我们同病相怜,功课一塌糊涂,都是顶父亲的班在矿井里混口饭吃的子弟。
我俩常常一起到山上阅读,在树阴下,在山冈上,在黑漆漆的矿洞边……精神贫瘠的矿山,看书、写作是两个少年全部的梦想。潘江需要下井,他常常一身黑黑的只露出两只眼睛和一口白牙,笑呵呵地从矿井出来,约我去矿井后的山坡上看书。他太渴望通过写作改变自己,他不止一次告诉我他讨厌眼下的生活,讨厌每天下矿井和里面的黑暗,他说他要经过无数的磨难后写出鸿篇巨作,冲出一片精彩的人生。我并没有他那样狂热,也许是我不用下矿井的缘故,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比他少。大多时候,我看书是用来排遣孤独。
2003年8月的一个早晨,和往常一样,我穿着结满汗碱的工装,走进那间幽暗的小房子,把各种工具分发完后,我开始静静地看书。没想到这时矿井下几十米的潘江已经和死神狭路相逢。
这几年矿山效益好,不断开发新矿井,潘江那天正好负责挖掘一小堆矿石去化验纯度。我并不知道矿井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听到一声闷响后,新开的矿井沸腾了。所有人都赶往发生矿难的洞口,组织救援。
我守在洞口一直没有离开,救援持续了40多个小时。矿友把潘江从井下挖掘出来时,他的两条腿和他的身体已经被炸得几乎一分为二。我呆住了,大脑一片空白。命运在这一天让潘江停止了呼吸,剥夺了他美丽的梦想,他才21岁。在矿山的那些年里,我见过、听过无数人的死亡,但这一次忽然觉得心如死灰。
2003年,潘江短暂的一生永远消失了。那天清晨,我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甚至没有勇气走到潘江的遗体边。参加完潘江葬礼的三天后,我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辞掉了他苦心让我顶替的这份工作。
我在那儿工作了四年。工作轻松,报酬相对不错,令人羡慕,但我决心告别它。我不知道某天死亡会不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我更不知道潘江离开后,谁还能和我一起看书,谁还能给我精神上的慰藉。
一个人的死亡刺激并改变了另一个人的人生。这些年里,我从一个小小的文员做到拥有自己的文化公司,我最庆幸的不是自己物质方面的改变,而是我的精神日益丰盈。直到现在,我仍经常想起潘江。如果不是因为潘江的离去,我大概会一直在矿山待下去,结婚生子,开始父辈们的循环。
对于缺乏勇气的人是需要刺激的,但是对于我来说,用生命换来的刺激实在太过沉重。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只有抓住那深沉黑暗后面的阳光,猛然醒悟,才能直面残酷,并且日益驱散浓稠黑暗,将刺骨严冬涅槃到春暖花开。
第三篇:展览会媒体合作协议-纸媒
****展览会媒体合作协议(与杂志合作协议范本)
甲方:
乙方:深圳亚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就年月日至年月日在举办的,达成以下合作协议(以下称“本协议”),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在其旗下杂志为乙方免费提供/黑白)广告期,尺寸为高× 宽,刊登时间为,(成品JPG图片,精度300dpi),该广告设计稿由乙方于年月日前提供。
2、甲方在其旗下杂志栏目为乙方免费刊登展会报道文章篇,刊登时间为
3、甲方在广告刊登当月赠送一本样刊给乙方。
4、甲方在其旗下网站上不定期为乙方更新新闻信息(资料由乙方提供)。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在本次展会会刊免费为甲方刊登版彩色广告,广告菲林片或MO盘由甲方于年月日前提供,广告尺寸为高× 宽;在会刊内刊登甲方介绍文字,内容由甲方于年月日前提供。
2、展会结束后乙方免费给甲方寄赠本会刊。
3、乙方向甲方免费提供个标准展位(㎡),仅供甲方做自己的媒体宣传。为了不影响展会展出效果,在展会期间,甲方必须携带资料至乙方提供给甲方的展位上,并派人值班。
4、乙方在展会网站(LOGO链接一个,尺寸为,时间为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本协议项下的合作,甲乙双方互不支付任何费用,互不开具发票。
第二条 陈述与保证
1、双方保证其具有签订和履行本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乙方保证:(a)对其提供给甲方的全部信息拥有版权或其他合法权利,可以授权甲方使用该等信息;(b)其提供给甲方的全部信息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合法,并且不会侵害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亦不会使甲方对任何第三方承担任何责任,否则由此所产生的一切责任均由乙方承担。
第三条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还应赔偿该项损失。
第四条协议的变更、修改
经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可以对本协议进行变更、终止。/
2第五条协议的期限和终止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后生效,至年月日止。
第六条附则
1、本协议以中文制成,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3、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争议,而经协商后又不能解决,由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进行
管辖。
甲方:
地址:
签约代表:
电话:
传真:
邮箱:
日期:
乙方:深圳亚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签约代表: 电话: 传真:邮箱: 日期: 2 / 2
第四篇:美国纸媒加速数字化转型(模版)
印刷转型:美国加速纸媒数字化
数字时代不仅改变了美国报业的赢利模式,也在改变着美国记者的报道形式。记者已经开始为纸质版和网页版提供不同的内容,同时,记者在报道手法和呈现方式上也在寻求创新,正努力增加多媒体在报道中的应用。
对美国报业来说,2013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数据表明,目前仅有不到30%的美国人通过报纸来获取大部分新闻信息,互联网已将报纸远远甩在身后,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
皮尤研究中心新闻项目副主任马克·朱可维茨说,美国报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广告收益的下滑。据统计,美国报纸营收大约八成来自广告,读者订阅仅占两成。目前美国报纸的广告收益已从2005年的500亿美元锐减至每年约230亿美元。
朱可维茨指出,数字订阅将成为延续美国报纸生命的关键。为了留住读者,美国报纸纷纷开设网络版,以吸引纸质订阅用户以外的网站读者。2011年,《纽约时报》效仿英国《金融时报》,率先在美国报纸竖起“付费墙”,用数字订阅挑战大众一直认为互联网内容应该免费的思维。“付费墙”确实发挥了作用。2013年5月,纽约时报公司宣布该报已拥有约70万数字订阅用户,为报纸创造了上亿美元的营收,并且仍在增长。据纽约时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纽约时报》在出版物上每损失2美元,数字业务就能替它挣回3美元。
《纽约时报》“付费墙”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其他报纸纷纷效仿,目前美国已经有500多家报纸设立了不同形式的“付费墙”,约占美国报纸总数的40%。
数字时代不仅改变了美国报业的赢利模式,也在改变着美国记者的报道形式。朱可维茨介绍,记者已经开始为纸质版和网页版提供不同的内容,同时,记者在报道手法和呈现方式上也在寻求创新,正努力增加多媒体在报道中的应用。
皮尤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发布的《数字化报道增长》报告中指出,数字化报道的趋势使得美国报业不断尝试新的报道形式和数据视觉化技术,并且此类创新多来自其数字报道部门,由专门聘请的具备专门数字报道技能的人员完成。
报告同时指出,新媒体能够吸引读者眼球,却不能赚足收益,特别是广告商的青睐。数字化报道能否实现可持续赢利尚存疑问。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互动广告局共同完成的一份2013行业报告指出,美国71%的数字广告业务由10家公司所控制。与搜索巨头、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的合作或许将成为美国报纸提高数字广告收入的一个关键。天津印刷在线(天津天羽爱德印刷)
第五篇:缺乏安全感的自我评价
缺乏安全感的人一般会有以下特点,这是根据多人亲生体验并证实的:
1.不相信爱情;
2.独自流泪;
3.念旧;
4.习惯抱臂;
5.喜欢写字和阅读;
6.莫名其妙的孤单;
7.喜欢黑白或者鲜艳;
8.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
9.喜欢窗户;
10.喜欢角落;
11.习惯冷战;
12.习惯晚睡;
13.怕黑;
14.吃很多或者不吃;
15.笑容甜美;
16.喜欢抱着娃娃睡觉;
17.爱坐同一个位置。
以上是这类人共同表现,可以根据这些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缺乏安全感的的人,我就是以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