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02:2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

第一篇: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

李 云

摘 要:腐败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十分复杂、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这个特点尤显突出。本文回顾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演进路程,同时,分析了国际的反腐经验,通过比较对于我国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反腐倡廉,中国,国外,比较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以前的反腐倡廉

1922年成立了最早的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1926年发布了我党最早的反腐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惩治贪污条例》,规定贪污数目在500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建国初期的反腐倡廉

建国初期我党实行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1950年开展全党整风运动;1951年-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1952年制定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决定》、《关于追缴贪污分子赃物的规定》、《惩治贪污条例》。

(三)文革前十年的反腐倡廉

1956年-1966年文革前十年,我党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权谋私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有所滋长,为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党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的作风建设,党中央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整党整风--1957年的整风、1958年的整党整社、1961年的农村整风和“四清”运动中的整党;

1960年在农村中开展新“三反”斗争;1963年中央又决定在县以上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的“新五反”运动。

(四)文革十年的反腐倡廉

1966年--1976年文革不仅是一场内乱,反腐败也是失败的。由于在高温高压的阶级斗争作用下,使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形式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抑制,但以“走后门”为主要特征的不正之风和组织人事上的不正之风,却在文革后期普遍蔓延。

(五)新时期的反腐倡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的反腐倡廉跨入了一个新阶段。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部惩腐的专项法律--《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惩治贪污、受贿罪的补充规定》,标志着我国肃贪法律的完善化。

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出《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须在限额内自首坦白的公告》,监察部也发出了《关于有贪污受贿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人员限期主动交代问题的通告》,这两个《通告》发出后也开展了一场专项反腐斗争。

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等一系列加强自身建设的条例和规定。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二、国外反腐倡廉的历史回顾

“透明国际[1]”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反腐败国际组织2010年公布全球国家清廉指数排名中,丹麦、新西兰和新加坡三国并列第一,成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

(一)丹麦的反腐败经验

丹麦仅是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就是这个小国,却拥有全世界最清廉的公务员系统和最幸福的国民。

1、教育为主

相对于以严厉的惩罚手段来遏制腐败,丹麦更主张以事先教育为主。在丹麦,反腐意识作为一种公共道德已经深入人心,清廉成为人们心中不可逾越的一条道德底线。在丹麦向官员(包括外国官员)行贿是一种犯罪行为。

2、完善税收

完善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征收体系、财产公开和申报制度也是丹麦零腐败的原因。

3、独立机构

丹麦的国家审计局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负责对公共开支的预算和开支进行调查、研究,检察是否有违规和滥用的情况发生,并把相应情况上报给丹麦议会。所有的公共开支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布,供民众监督。

4、高薪养廉

丹麦的公务员、公共雇员的酬劳都非常高,丹麦的人均GDP高达5万多美元,高薪养廉——这从经济方面解释了丹麦为什么没有腐败

5、高额税收

丹麦拥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财产分配制度。高额税收(几乎达到个人收入的50%)就是用来重新分配财产和收入的一种手段,用以保证社会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公平。丹麦国民通过交税可以获得免费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金等社会福利。

(二)新西兰的反腐败经验

1、宣传到位

新西兰在反腐问题上非常注重国民教育,各类宣传十分到位。用多种语言印制的书面宣传材料广泛散发,并醒目地标明接受举报机构的工作时间和电话。

2、投诉方便

在新西兰居民投诉举报的途径很多: 通过免费热线电话、写信、发邮件、亲自前往监察专员设在各地的办公室进行投诉、还可请律师、议员或移民代理代为投诉。

(三)新加坡的反腐败经验

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举措全球闻名,它对公务员的选聘和考核制定了完整的管理体制,被查出有问题的官员,其退休公积金将被没收。要知道,新加坡公务员退休后没有专门的养老金或退休工资,只能领取在职期间积存的公积金(每月公积金相当于工资的40%,其中18%由个人承担,其余的22%由单位补贴)。丧失退休公积金,将对腐败者的老年生活造成难以想像的困难。现在,强制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新加坡政府以严养廉的强大后盾。

三、经验总结

联合国总结了各国各地区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各类经验,可以总结为立法行为、反腐体系、公众参与和跨国合作。

(一)立法为先

目前全球反腐败立法大致分为5种,在宪法中规定治理腐败的原则;制定专门治理腐败的法律;在相关的法律中规定治理腐败的条款;颁布公职人员、雇员条例和手册等;在地方政府组织法中加入治理公务员贪污贿赂犯罪的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二)反腐体系

独立、权威、强有力的廉政机构,在反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在诸多反腐廉政机构中,中国香港特区的廉政公署以其直属于行政长官之独立、有效运转而著称。

廉署工作由4个独立咨询委员会严密监察,其成员来自社会知名人士,并由非官方人士出任主席。廉署在工作中采用的是调查、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的战略,最为独到的就是把预防工作提升为反腐败体系的重要支柱。

(三)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反腐败斗争,并非限于声讨、抗议。允许公众对官员的个人经济状况进行咨询,向反腐败机构自由查阅官员的财产申报情况,是大部分国家采取的比较普遍的做法。

媒体监督也可起到督促国家专门机关开展侦查、控诉和审判活动的作用。奥地利监察院每周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有关材料,向300多家新闻单位通报情况,对久拖不决的腐败案件,组织电视讨论,形成压力,促使问题尽快解决。

事实上,许多重大腐败丑闻的曝光都与媒体分不开,如“水门事件”、里库路特股票案、米兰贿赂丑闻案、巴黎廉价住房工程案等。

(四)国际合作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则是迄今治理腐败犯罪最完整、最全面和最具有执行力的国际法律文书。该公约首次在国际反腐败法律文书中规定了关于追回腐败犯罪资产的一整套法律规则,将极大促进各国在追回腐败资产方面的合作,封堵腐败分子的资金出路。

腐败问题一直是个全球性、历史性的难题,腐败是对全球的挑战,所以反腐运动必须是全球性的,应该跨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反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腐倡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研究,一是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研究的有机联系;二是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研究要以围绕大局、围绕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为重点来展开;三是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研究要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进行;四是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研究要贯彻“三个更加”的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标,推进教育、监督、制度、惩处、纠风改革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五是要注重统筹兼顾,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投身于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研究的整个过程,增强整体合力,以其取得更大成果,我们相信,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基本途径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名词解释:

[1]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即“国际透明组织”,简称TI,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国际性的民间组织。“透明国际”于1993年由德国人彼得·艾根创办,总部设在德国柏林,以推动全球反腐败运动为己任,今天已成为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目前已在90多个国家成立了分会。它的研究结果经常被其他权威国际机构反复引用。

“透明国际”成立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1)主持或参与国际性或地区性反腐败会议;推动该组织各国支部成立;

(2)出版大量有关反腐败的出版物;定期出版《透明国际通讯》等刊物;

(3)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布有关反腐败的信息;

(4)每年发布一期“腐败排行榜”等等。其中“腐败排行榜”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CPI(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示最腐败;8.0~10.0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征文

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第二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研究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研究

【内容提要】反腐败问题,历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与执政党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2008年中共中央在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我国要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2010年,有近12万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近4万人受到政纪处分,挽回经济损失近90亿元。2011年1月,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可见,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而正确认识和研究反腐败斗争形势,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基本判断

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坚定反腐败信心的基础。形势判断不准确,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还会影响今后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向。

1.反腐败斗争成绩喜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工作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的人数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数量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下降。2010年,我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处分146517人。其次,从体制建设来看,我国反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历了从整风式思想教育运动到探索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再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标本兼治,推进反腐倡廉体系建设发展,逐步实现了反腐败斗争从运动战到体系建设的转型。第三,从民意调查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调查显示,2003-2009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从51.9%上升到69.2%,反映出反腐败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第四,从国际社会的反响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对我国的反腐败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中国正以独具特色的反腐败体系建设逐渐脱颖而出,为世界反腐败斗争研究和实践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2.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基本特点。从历史的纵向对比来看,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工作表现为四个转变,即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惩治向预防转变,由权力反腐向制度反腐转变,从单一手段向综合多种手段转变。这些转变使反腐败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反腐败工作脱离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思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出发,将反腐败工作与改革发展紧密结合,使反腐倡廉成为党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研究腐败发生和存续的原因,从根本着手,加大惩治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从制度建设着手,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2005年以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反腐败工作的会议精神、规章条例,而《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颁布更使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步入规范化、制度化阶段。第四,重视多手段联合运用,通过功能整合,实现1+1>2的最优效果。多年来,党和国家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纷和惩治等多种手段对反腐败工作进行协调和推进,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法制保证和体制条件,使反腐败斗争更有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3.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当前反腐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侵占公物、挪用公款、违规操作等违法违纪现象在一些敏感领域仍然易发和多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场“潜规则”依然盛行,领导干部搞一言堂、脱离群众,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事关民生的关键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或者粗暴简单对待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很多群众无法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与曲折性,被“越反越腐”的腐败无用论所蛊惑,对反腐败工作表示出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消极态度,给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设反腐败体系造成一定障碍。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外的利己主义、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流入国内,一些党员干部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形成了批评别人是一套,管理自己另一套的二元评价标准,并因此而放松了警惕,一点点步入堕落的深渊。此外,随着各种知识的普及,腐败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经验也不断丰富,反侦察能力进一步加强,一些腐败分子本身就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腐败活动的专业化和隐蔽化给反腐败斗争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可见,反腐败斗争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这些都给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国际国内反腐败形式复杂。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加频繁,给跨国作案带来了便利条件。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我国法律灰色地带,通过雇佣“游说”组织和公关公司、聘请咨询顾问和通过空头公司洗钱等形形色色的方式,使非法利益暗中输向目标人,将大额项目和合同变相“合法”地收入囊中,使反腐败斗争形式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我国拥有7799余万党员,队伍庞大,难于管理,难免出现少数人道德素质不过硬,作出危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行为。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建设不到位等现状又给滋生腐败提供了空间。一些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甚至拿原则做交易,尤其在基建工程、路桥建设、国土审批、医药采购、社保资金管理等领域,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成为职务犯罪的重灾区。

2.腐败现象呈现出新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腐败犯罪活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经济犯罪比例不断增大,商业贿赂成为重灾区,又如犯罪领域越来越广,且朝团伙作案的方向发展。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腐败现象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期权化,犯罪主体的自我保护功能不断增强,犯罪前精心策划、积极准备,犯罪中认真研究,钻法律空子,犯罪后为谋求脱罪而销毁证据,订立攻守同盟。一些人在位

时为企业办事不拿钱,退休或辞职后到企业通过拿高薪变相获取回报,给反腐败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其次是腐败表现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专业化,涉案领域复杂化。近年来,腐败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窝案、串案频发,手段也不断花样翻新,干股分红、以卡代金、委托理财、隐形受贿等让人眼花缭乱,有些甚至在金融、基金、医药等专业领域中巧立名目,以专业化的手段规避腐败暴露的风险。第三是腐败犯罪活动日益潜规则化、“常规化”。受中国传统人情社会和权力崇拜思想的影响,一些官员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对于行贿受贿、贪占公物等现象并没有在心底上形成反对与排斥,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性的正常表现,久而久之产生了对腐败行为的默许态度,这种态度因为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与遏制,逐渐形成了今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腐败潜规则。腐败潜规则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在日渐侵蚀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并且有向常规化发展的趋势。

3.反腐败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如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反腐倡廉重视不够,怕查处案件会给本部门本单位带来不利影响;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形同虚设,对责任考核流于形式。由于权力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难度大,权力失控现象比较普遍,致使下级对上级不敢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也敢认真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又怕伤了情面,不好监督;而纪检监察机关因为不能全程参与干部考察、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等行为,使监督流于程式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反腐败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纪检监察机关办案手段方式比较保守,难以应付当前高素质、专业化的腐败案件;办案力量分散使公安、检察院、法院、审计、工商、税务、财政等监督部门常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纪检监察机关地位不确定、职责定位不准、人员编制短缺、保障水平低、干部流动不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现状削弱了监督的力度,降低了反腐败工作的效率;司法不独立使案件办理频频受到说情风、关系网的困扰,干扰了反腐败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反腐败工作的对策建议

腐败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如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尚不健全,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也面临着激荡与转型,无形中加大了腐败发生的概率。这其中既有体制漏洞、监督不力的原因,也有利益诱惑、人情束缚的原因,还有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的原因。因此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第六次全会精神,认真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和对策。

1.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形成不想犯罪的天然屏障。从思想道德建设入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上筑起抵制腐败的坚固堤坝,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科学观念武装头脑、净化灵魂、规范言行,预防和清除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

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2.加大监督力度,建设多层次监督体系。建设党内监督、体制监督、政府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加强对实权岗位,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完善责任分级追究机制,健全对责任分解、考核、追究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度;着力构建与多元化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机制相适应的公务人员监督管理新机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进一步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制,扩大监察机关权限,强化监察职能,发挥行政监察、督察和审计监督等职能作用;保持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和公正性,发挥媒体的警示、教育和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反腐败的精神合力,让腐败行为无所遁形;重视和完善群众监督体制,建立“政务公众全程监督”制度,使公众可以有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督。

3.增强打击力度,严惩行贿行为。在查办腐败案件的过程中,淡化政治因素,减少人情案、关系案,对于广泛存在的“准腐败”现象也要明确态度,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建立终身责任制,完善人事考核制度,杜绝短期行为的出现,扼制渎职犯罪的发生。只有让腐败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提高服刑成本,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行贿成本,使行贿人对行贿也产生畏惧,从而缩小腐败行为的市场购买源头。

4.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科学制度。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等科学制度,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庭财产置于公众和国家法制的监督之下,使个人收入来源的合法性更透明,让非法所得无处遁形,从而大大提高权钱交易的难度,有利于更有效地、准确地惩治腐败。在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可以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腐实践,在具体实施上设立一个缓冲带和追究界限点,一方面确立肃贪的新起点,一方面以一种“大赦”的方式化解可能产生的局部哗变,减小制度推行的阻力。

5.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制建设。从政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出发,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废除一把手集人权、财权和物权于一身的“承包制”,实行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干部任免以及大额金额的集体讨论制度。对各项财务制度进行配套改革,确立科学的财务监管与审批制度,实行反腐败工作经费独立,降低行政和其他社会干预的影响,从物质上来避免司法权力“地方化”,检察院和法院“部门化”。在立法上,应该确立严惩腐败的指导思想,涉案金额不论大小,只要侵害了公共权力的廉洁性与国家管理活动的正当性就可以构成职务犯罪。要尽快研究制定《职务犯罪监督法》,建立起配套的法律体系,在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立法修改方面协同行动,颁布惩治职务犯罪方面的单行刑事法规,以及有关处理公民举报的相关规章制度,构筑多元立法体系,使各项法律法规保持和谐统一。

第三篇: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企业文化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知名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和缺乏创新等问题。需发掘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标准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6-0089-03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前,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作用逐渐被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趋势日益明显。因此,要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需实施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三)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人本文化和行业文化。印度人民党政府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中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另外,我国一些企业的所谓“文化”过于追求形式,不切实际,广大员工不能理解,奋斗目标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一)秉承传统,构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归根到底是人的集合,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公司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董事长王石认为,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责任编辑:李琪

第四篇:中外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研究

中外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研究

简介:中外饮食文化论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其三,用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

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它沿袭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

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 本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体现在饮食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语言反映文化。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 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四、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

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第五篇: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伊顿纪德英伦国际校服发展中心

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改进学生校服”的政协提案被递交到北京市教委,此提案受到了很大重视。校服究竟应做成何种款式如何运做才更为合理?这是多年来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课题。中国中小学校服面临的问题

1.1 校服款式单一,结构松垮

目前多数校服款式陈旧,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千人一面”现象严重。校服这种单一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校服结构大多极为松垮,穿在身上显出慵懒之态,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活泼好动、生气勃勃的特性。

“千人一面”的运动服成了校服的代名词

1.2 没能体现出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纵观国内各中小学校服,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不能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与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而现在的校服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日常所穿着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

性别差异被抹杀了

1.3 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校服是陪伴学生多年的服装,但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面料,让穿着者有明显的不适感,对学生身体健康—卜分不利。此外,还有穿着不久就开线、破损等问题,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断针扎伤的案例。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FZ/T7302l—2004针织学生服”,希望能对校服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4 购买方式单一且不透明

国内学生校服的购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由学校指定款式和价格,统一为学生量体定制。但这种收费不透明、带有半强制性的校服购买方式已逐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作为消费者,家长和学生应该有权参与选择所购买校服的款式和价位,也应该知道校服的来源和价格构成。而事实是,家长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交钱,这显然不合理。因而,许多家长质疑,学生购买校服的钱是否真正被用于校服的面料和制作上。

部分私立学校或合资学校已开始注重校服的品质

在北京一些私立或合资学校中,校服的品质有较大的改观,不仅色彩搭配比较和谐,款式也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并注意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别意识。据校方介绍,其校服是请人专门设计,部分学生也参与提供意见,因而学生们比较喜欢。这些私立或合资学校在校服上的运作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国外校服面面观

要真正作好中小学校服的工作,很有必要对国外校服的特点和运作模式进行调研与分析,其中有很多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2.1 英国校服为社会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英国的校服从细部体现了英国人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合体笔挺的板型、优良的品质、以及花样繁复的校徽、帽徽,无一不显示着英国人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2.1.1.经典的校服款式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温和的气候使女生可以四季穿着裙装而不会觉得寒冷不适,因此,英国学生的校服一直有男裤、女裙的性别差异。

英国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平时上学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式皮鞋、必须佩戴领花。这种经典的校服款式,以及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气质和审美。

优雅内敛的英伦经典校服

优雅内敛的英伦经典校服

此外,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书包和遮阳帽等,同时学生都配有运动校服,但只限在体育运动和体育课时穿着。

英国校服也非常注重能够体现身份地位的细节和标志,学生的帽饰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形式,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帽饰已成为一个学校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传统的学生制服中,徽章和领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徽章分为大小两种,一种位于外套胸前的口袋上,另一种尺寸较小的用在帽子正中央。

2.1.2.校服销售形成良性循环

英国各中学校服通常是由学校统一定制,由于只有这项费用需要学生家庭自己担负,因此校服的价格较高,一般需几十英镑。尽管如此,多数家长仍愿意为孩子购买校服。原因是青少年易受同伴影响,喜欢互相模仿,又紧贴时装潮流,追捧新款服装。假如不规定穿校服上学,父母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为子女上学的服装操心。

鉴于此,英国校服销量能够保持良好态势。不少教育界人士赞成学生穿校服,其中一个原因是校服可以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一些拥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服装品牌是由校服起步的,比如创建于1865年的N&L(New&Lingwooci)原为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EtorlSchool)特供校服,现今它已全面进入保守的英国上层社会。除了仍为伊顿公学服务之外,该品牌也逐渐开始拓展美国市场。

2.2 日本校服款式新颖多样

日本的大多数中学都有统一的校服,日本的校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髦的象征。许多女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

与英国相似,日本冬季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左右,这种相对较为温暖的气候保证了日本女学生可四季皆着裙装而不觉得寒冷或不适。

2.2.1.人文决定了日本人对校服的重视程度

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他们在生活中非常重视制服类服装,也愿意用心把这类服装做好。这种文化背景使日本中学生喜爱这种大体统一,细节个性的学生制服。日本的学生校服,已经成为国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约时尚的日本校服

2.2.2.时尚化的款式设计是日本校服的优势

日本各中学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制服,体育课要换上便于运动的体操服,有的学校要求在体育馆里换上体育馆专用鞋。

日本校服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木中学生校服在设计上逐渐汲取了流行元素,款式变得更为时尚。如女生冬季校服会配以统一的毛衣或者外套,下身无论冬夏,皆为膝上短裙。

2.2.3.校服销售方式多样,销售状况良好,各种校服配套产品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日本校服一般由校方委托专门厂家设计制作,因为校服一旦定型就多年不变,所以校方与厂家的合作关系也是较稳固的。一套校服通常在4万日元左右。

日本的校服专卖店

近年来,校服已经成为日本女孩们一种别出心裁的装束。许多日本女生在周末和放学后仍然选择穿校服,或者穿那些看上去与校服类似的衣服。有些女孩即使自己的学校没有统一着装规定也穿校服。

东京一家以出售各种年轻人的时尚生活用品而著称的商店迅速抓住了这个趋势,开始出售各种适合校服佩戴的丝带,效益非常好。

2.3 韩国校服在销售宣传方面非常用心

韩国人崇尚“勤勉、朴素、博爱”,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逾矩、忠于职守。因此韩国人也非常注重制服类服装。

2.3.1 校服款式的西化

尽管韩国气候四季分明,但中学校服并未因寒冷而舍弃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韩国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着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质紧身长袜代替长裤,这样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证了款式的美观和男女校服的差别。

韩国校服在款式上较为西化,夏季上身为短袖衬衫,部分校服配以领带或领结,下身女生为及膝裙,男生为长裤;春秋校服上身为长袖衬衫,部分配以领带或领结,外罩各色西装外套或毛衣,女生下身为及膝裙,长厚毛袜,男生为长裤。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机绣的方式绣于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学校的校服还有统一的配饰,如帽子、长袜等。

2.3.2 校服已形成特有品牌

韩国校服已作为成衣的一个品类在市场上参与商业竞争,并逐步形成特有品牌。校服制造商在销售中非常注意广告宣传,很多校服品牌不惜以重金邀请当红青春偶像作代言人,如SMAT品牌的校服就请当红偶像文根英为代言人。以这些当红偶像作为模特拍摄的精美校服宣传海报,往往可以非常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而中学生对偶像崇拜模仿心理,不仅使拥有偶像代言的校服品牌销量大增,也使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校服,并以身上的校服为荣。

目前韩国校服的生产销售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且具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在这种商业化竞争背景下,韩国校服正逐渐进入质优、物美、价廉的良性循环。

韩国著名校服品牌IVY CLUB

韩国著名校服品牌SMART 国外校服可供借鉴之处

以上各国校服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共同点是在校服的设计和经营上较为成功。

3.1款式与气候的结合

校服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本国的气候因素,制作的校服穿着舒适自如。

3.2校服成为体现本国文化的窗口

各国校服的款式设计都与本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英国校服以经典优雅的款式使一代代英国学生传承了英国人严谨高雅的气质;日本在校服的设计中不断加入流行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于时尚的正确认识韩国较为西化的校服款式,体现了韩国飞速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可以看出,校服在成为本国文化一部分的同时,还起到了维持甚至带动本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这些国家,校服已成为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3.3校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处于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已经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各国在男女生校服的设计上都考虑到了这点。在款式上明显体现出了男女中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指导中学生度过青春期这段懵懂岁月,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性别意识。

3.4合理透明的校服销售体制

各国校服销售方式都已形成特有的体系。英国是学校统一定制,价格较高,但这种高价买来的高质量经典款校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满意;而日本、韩国采取的是学校规定款式,学生在商店进行购买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家之间的竞争,使校服的品质和价格得到了保证,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由此看出,各国校服无论在款式设计还是销售推广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而且都已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国内的校服就显得较为逊色,不仅款式陈旧,年龄、性别不分,且没能体现出孩童或少年们青春、活泼、积极向上的特点,而且面辅料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销售方式不够透明,这些问题亟待有关机构和部门认真考虑解决。

中国的校服不应单纯地照搬照抄,而应学习其以本国文化为依托,以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为主旨的理念,将其精髓灵活地运用到校服的运作之中,使校服也能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年轻一代风貌的窗口。

下载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反腐败斗争基本经验研究(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腐败斗争

    浅谈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招商引资基本经验和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招商引资基本经验和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1995年成立以来,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在一片荒郊野地奇迹般地创造出GDP10年平均增长51%,城乡经济、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

    中国共产党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基本经验 (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已的路 (二)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从......

    中外预防职务犯罪比较研究

    中外预防职务犯罪比较研究 发布日期:2009-9-25 来源: 中外预防职务犯罪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田湘波,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廉政研......

    中外新闻研究个人整理

    1、 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上发表,......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通讯等) 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 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摘要: 世界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不仅是科技、经济、社会制度、管理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中美人......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第一部分 中国消息 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1)新闻素描。 (2)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3)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