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商引资基本经验和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招商引资基本经验和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1995年成立以来,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在一片荒郊野地奇迹般地创造出GDP10年平均增长51%,城乡经济、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回顾净月开发区的奋斗历程,招商引资是他们创造奇迹的一个有效的法宝。截至2004年底,他们共引进建设项目648项,实际利用内外资197亿元。引进的15个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61个、省市级科研项目46个,成为推动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内生
动力。
一、净月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基本特征
一是招商项目规模逐年增大,投资项目资本含量逐年提高;二是招商引资工作起步快,升级迅速;三是国内投资比较多,国内企业占主导地位;四是招商引资重点突出,形成了四
大主导产业。
二、净月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基本做法
第一,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紧紧围绕着战略目标进行招商。
科学的发展定位和开发思路避开了与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春市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直接竞争,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细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市场,同时孕育了开发区的迅速腾飞。1997年净月开发区按照 1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确定了招商引资产业思路,1998年就开工63个项目,1999年达到了136个。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20.4亿元,财税收入1.56亿元,比净月开发区成立的1996年分别增长了8.5倍和23倍。从1998年到2004年,净月开发区每一个开发者都心里揣着规划蓝图招商引资,仅仅用了6年的时间就引进和建设出了四大主导产业体系。
第二,围绕着比较优势资源作文章,提高开发区的吸引力。
他们没有把全部资源用来建厂房、搞“七通一平”,而是围绕着生态环境作文章,营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绿”环境。一是对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二是清理开发区内一切污染活动;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开发区建设,用“绿色”招商引资。
第三,创新机制,激发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净月开发区在创新开发区内部运营各项制度的同时,还在招商机制上下功夫,先后依据外部发展环境和招商任务的变化,将招商部门的名称多次变更为经济贸易处、招商局、投资促进局。2002年成立了招商办公室,下设三个投资促进局。招商办负责三个招商局协调汇总工作,三个招商局不做具体分工,共同按招商指标在招商办协调下对外招商,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机制。同时,招商工作人员采取双向选择方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工资与指标挂钩,按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核发工资和奖金。
第四,创造情感人文环境,用人格魅力招商。
环境,是开发区招商引资比拼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长春净月开发区也不例外。他们在花大力气净化自然环境、建设优越基础配套设施和形成优良服务环境的同时,又提出了用情感来服务,用人格魅力来招商的新举措。
第五,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10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招商经验。除了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会展和洽谈会,制定奖励政策、聘任海内外顾问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引进项目,让现有的企业现身说法等之外,最值得称道的两个招商方式是旅游招商和网上招商。
三、长春净月潭旅游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思路的若干建议
第一,加强招商引资战略研究,向利税增长点整合开发区资源。整合资源,包装项目,围绕“十一五”确定各项发展目标,制定灵活有效的招商引资战略。要在招商的结构上下功夫,重新配置内部资源,尽快挖掘出内部潜能,提高开发区的内生力量。
第二,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增长点,积极包装项目招商。在招商工作方法上,要研究四大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分工定位,研究四大主导产业的产业周期,找出每一个产业增长点进行项目包装。用政府“有形的手”带动市场“无形的手”,吸引开发区新上项目所需要的短缺要素,促进经济要素向主导产业中的大项目集聚。
第三,广泛学习国内外经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派出调研组,到旅游休闲产业、高端产业、文化教育科研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总结招商经验,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招商方案。二是探索市场化招商。进一步改革招商队伍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化招商公司,使其成为引资主体,实现从全民招商、机关干部招商向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招商转变。三是推动海外联合招商。四是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驻外招商。
第四,注重与其他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丰富对外宣传内容,增加开发区资本效益宣传。净月开发区要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特别是吸引外商企业,必须加强与外国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和投资咨询公
司等中介机构信息交流。利用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将开发区业已形成发展成本优势宣传出去,使外界不仅知道长春净月潭是一个风景区,而且还知道它是一个(特别是长春净月潭旅游开
发区重点发展五个主导产业)低成本发展区。
第二篇:浅析招商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
浅析招商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
2007-11-12 11:07文章来源:冷水江市招商引资局 谢红祥
文章类型:摘编内容分类:调研
招商引资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资利用领域。经过近30年来的演变,招商引资成为了各地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举措。在初期,招商引资以低地价,低税收、低投资成本等各种优惠政策及“价廉物美”的方式吸引投资者。确实起到了作用、收到了成效。不能不说这些措施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当前的情况看,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的同时,各种矛盾、问题开始出现,现在单凭优惠政策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上级政府已看到了这一点,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缩小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待遇差异。招商引资竞争力由构造优惠政策洼地,开始向全面改善投资环境的方向发展。
一、过去招商引资情况的回顾
1、政府主导招商,插手具体经济事务,虚假成分严重,地方政府为了加快促进经济发展,常常越俎代庖,代替企业与投资商谈项目,热衷于各种各样招商活动和会议。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大搞形式主义,甚至不断地注册空壳公司或不断通过曾加注册资本金的方式增加招商引资数额。有的干脆篡改数字,玩弄一种虚假的数字游戏,并未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优惠“土政策”层出不穷,甚至不惜突破国家政策的底线
在土地、税收等国家已明文规定的政策方面,各地政府为了凸显当地招商引资政策的优惠,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在某地享受不了的,而到邻近县市却可享受,使“土政策”一路跌破国家政策的底线,所造成的后果是使一些企业利用地域差别逃避国家税收,造成地方经济受损、国有资产流失,给地方经济发展埋下隐患,与招商引资的目的背道而驰。
3、盲目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和范围
各地大兴土木建设所谓的“开发区”“工业园”,耗资巨大,为了不造成浪费资源的虚假繁荣现象,不惜动用行政力量,使本无需入园的企业入园。不仅造成滥占土地的问题,而且使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表面上看是引进了很多资金的繁荣景象,实际上则是毫无必要的浪费。
二、当前招商引资的新趋势和对策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但其自身有既有的发展规律:工作中必须讲求科学和理性,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在实践中更应根据形势的转变求真务实,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遵循客观规律。
1、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之重:投资环境的建设。
国外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优惠政策不是外商投资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个地方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当地的市场潜力,社会安定、法治力度。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宽松、规范的投资环境。因此,应在投资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投资环境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既包括对外形象又包括内部治理。同时,应停止或逐步取消优惠政策中对本地资金的歧视,给内外资及各种民间资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避免引进了外来资金却流失了当地的民间资本。2、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一个地方应针对目前面临的相对资源缺乏、发展瓶颈的制约,更应注重产业选择和产业约束,做好产业定位,依托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集群,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存在不
平衡,区域发展上的互补是非常必要的。确定本地区引进资金、技术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弥补当地经济发展的空白,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政府规划招商引资的必然选择。
3、培育本地优势企业,引导企业自主招商。
目前,招商引资还仅仅停留在引进产业资本的层面上,这是处于发展状态的表现。在我国整体利用外资出现多样化的今天,政府应着手培育当地优势企业,支持引导企业多途径的向社会公众融资借款、发债、私募基金,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外来资金,以期引进更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把本地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活跃区域经济。
4、政府搭台,引导企业唱主角,实现市场化运作。
招商引资的主体本该是那些能够对招商引资结果负责,而且深谙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的企业,政府从中只起到引导、促进和服务的作用。从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要尽快从招商引资的主导地位上淡出,而专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通过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建立起协调、有序、规范、有竞争力的市场化招商引资机制,使招商引资按照商业规则进行,真正成为由政府指导的一种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实现招商引资上的“政企分离”。
总之,招商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它经济工作一道从过去的较低水平逐渐向高水平发展。招商引资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立足本地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与各地的经济资源配合,取长补短,切合当地实际制订务实求真的发展规划,逐步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招商引资才能长足发展,给本地区的经济带来活力。
(首发子站:湖南冷水江商务之窗)
第三篇:新形势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对策研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出新招,求实效,外来投资连年保持高速增长,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招商引资工作也面临着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摆在全县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当前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要准确把握当前的招商引资形势,首先要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一个总体认识。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将持续拉动经济增长。从国内形势看,今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外需也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进一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向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为企业增资扩能,壮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新机遇。从全国情况来看,当前全国招商引资工作的主流和方向仍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列,已进入白热化状态。早在2008年上半年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已出台扶持力
1度不小于河南省政府„2009‟62号、77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加之距离长三角、珠三角距离较近,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突出;广东省政府一边实施“腾笼换鸟”让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一边在省内实施“双转移工程”,对粤北欠发达地区达到省规定标准的产业集聚区每个补贴2—3亿元人民币,鼓励粤北地区优先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总的来说,招商引资总体环境向好,竞争更加激烈,不进则退,因此我们不可有丝毫懈怠。
二、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县到位市外境内资金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00万美元。2011年我县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达到14.84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达9598.2万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7.8倍和87.8 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新形势,我县的招商引资也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尽管近几年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来说,经济外向度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还比较差,与周边县市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木材深加工产业等产品属轻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小,无法与煤电铝产业、煤化工产业、硅产业、钼产业等相提并论,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之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还没有形成,交通还不方便等,这些都决定了我县招商引资难度大,付出的代价高。招商引资时刻不能放松,须臾不可懈怠。
三、新形势下做好我县招商引资对策浅析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打造招商引资良好氛围。
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全面分析把握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主动适应,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规划和工作安排上来,统一到加快经济发展上来,统一到真抓实干、干事创业上来,统一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来,要以对外开放水平检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招商引资上项目衡量干部的政绩和才能。另一方面,要发动全县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很多同志的亲戚、朋友、同学、熟人在发达地区工作,其中就有不少是大企业、大公司的管理人员,经常和一些企业家、大老板接触,掌握许多企业的投资动态。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认真召开会议,把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全县人民都发动起来,把每个人的关系都利用起来,不忘掉任何一位朋友,不慢待任何一名客商,不漏掉任何一条消息,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把招商引资的网络延伸到全省全国,把招商引资的力量扩大几倍、几十倍,迅速掀起全民招商、大招商、快招商、多招商的热潮。
(二)解放思想,着力提高招商规模和质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开放的广度、深度和抢抓机遇的力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工作上,不但要抓政策机遇、市场信息,还要充分利用好亲戚、同学、战友等各种人脉资源,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在工业、农业、土地流转等方面,充分发动群众,牵线搭桥,大胆探索,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
问题和矛盾;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创新方法,着力提高招商项目的吸引力。项目是招商之本。要增强项目对客商的吸引力,提高引资的成功率,必须认真搞好项目论证和包装,继续实行大项目的跟踪问效工作,狠抓项目“四率”落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着力抓好一批投资较大在建项目的工作推进力度,逐一确定专门服务小组,定联系人,定企业服务官、定职责,定建设进度,协调解决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帮助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在项目研发和引进上,要突出工业,重视发展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注重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注重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环保型项目;注重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型项目;注重有利于增加税收、缓解就业压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对外招商的项目档次和水平。
(四)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
1、紧盯在谈项目不放松。只要有一丝线索,就紧盯不放,积极接触洽谈。今年以来,先后有****公司、*****公司以及江苏、浙江、香港等客商50余人次到我县实地考察,洽谈项目。目前正跟进在谈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66.45亿元,主要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农业、劳动密集型、木材精深加工、旅游等项目。对这些再谈项目要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搞好服务,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确保在谈项目尽快转化成签约项目。
2、狠抓签约项目跟踪落实。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签约招商引资
项目46个,总投资67.3亿元,投资领域涉及轻工业、生态能源、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品综合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商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42.5亿元。坚持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项目首席服务官、政法服务官制、项目定期汇报制等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及县领导分包制,明确时限要求,倒排工作进度,强化工作督查,严格绩效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督促新上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四率”转化,使项目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3、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招商手段。积极探索多种招商方式,坚
持集中招商与分散招商相结合、网络招商与推介招商相结合、以商招商与以情招商相结合、政府推动招商与委托中介招商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坚持小分队外出招商,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使招商引资多样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企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充分利用我县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大外出招商力度,重点围绕木材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工产业、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等优势产业到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上海、香港等经济发达城市开展登门招商,最大限度的捕捉信息、推介项目,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吸引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轻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我县投资办厂。
4、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不断增大项目库容量。一是积极挖掘县内资源筛选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好招商引资项目库;二是借鉴发达地区的项目资源,丰富和扩大我县的项目库,编制出
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包装好对外招商。依靠抓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县招商引资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进一步加大督查,确保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完成。年初,县委、县政府对各单位、各乡镇下达有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各单位、各乡镇都要不折不扣的完成。继续实行每月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听取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负责人招商引资工作情况汇报。继续实行信息招商引资周报、进度月报制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年终总评制度,确保全县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年终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乡镇、县直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第四篇:新形势下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的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招商引资链条化更加明显。企业更加注重拟投资企业与当地已有产业的配套程度,更加注重当地企业对本企业带来的链条化效益。二是招商引资服务需求更加明显。一些重大项目重大企业更加看中当地的服务软环境,办证办事程序越简洁、效率越简单往往更受投资者青睐。三是招商引资工作市场化迹象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区县市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由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机制初步形成。
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必然选择。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能够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应对区域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提升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不少县(市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县作为内陆欠发达县,要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抢得先机、把握主动,就必须下更大力气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一、招商引资主要绩效
近年来,****县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以奋斗新三年挺进十强县为目标,把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5亿元,增长7.8%;到位内外资73.2亿元,增长8%;完成进出口总额8811万美元,下降6%。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7亿元,增长8.3%;到位内外资82.1亿元,增长12.1%;完成进出口总额10302万美元,增长16.9%。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7亿元,居****市第1位;到位内外资93.6亿元,增长14.1%;进出口总额突破1.7亿美元,增长68.5%;****高新区跃居全省省级园区第14位。
(一)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
近年来,相继有一批龙头项目落户(见表1),对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引擎作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有迪文科技、兴为通科技等,有色(新材料)产业的代表有创元铝业、嘉力亚新材料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代表有辣妹子食品、津山口福食品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代表有飞沃新能源、三特机械等,轻工制造产业的代表有龙行天下体育用品、利峰鞋业等,能源产业的代表有****水电站、鑫源光伏等。)
表1:近年来引进的一批龙头项目
产业类别
电子信息
有色(新材料)
农副产品加工
智能装备制造
轻工制造
能源
企业代表
迪文科技、兴为通科技
创元铝业、嘉力亚新材料
辣妹子食品、津山口福食品
飞沃新能源、三特机械
龙行天下体育用品、利峰鞋业
****水电站、鑫源光伏
(二)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
一是招商责任机制。确立了县级领导带头抓招商、8个专业招商小组围绕重点产业招商、部门乡镇(街道)全面参与招商的责任机制,并将全员招商纳入绩效考核。二是政策扶持机制。出台了工业项目、旅游项目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在用地价格、财政贡献奖励、标准化厂房租金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服务企业机制。出台了《县级领导和机关单位联系服务百家企业责任清单》,明确了“一家企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名责任人”的联系服务措施。将县直部门审批权限下放到园区,并为企业全程代办、全程服务。
(三)探索了一些特色模式
一是亲情招商。以****籍在外发展的企业家、战略投资者为目标,实施“回雁工程”,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着力打好“老乡”亲情牌。二是活动招商。组织参加“德商恳谈会”“沪洽周”“广洽会”等各种招商推介活动。同时,立足县情,举办具有本县特色的“**商恳谈会”“***红茶节”“富硒博览会”等各类专题招商活动。三是以商招商。围绕园区“两主两特”产业体系实行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
二、招商引资主要问题
1.招商引资政策创新不够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过度依赖“政策洼地”,将优惠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作为吸引客商和投资的主要手段。与其他县市横向比较,主要还是从传统的土地、财税、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本县以往政策纵向比较,没有大的实质性突破,政策吸引比较优势不够明显。
2.招商引资人员水平不高
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队伍。目前,我县的招商引资主要依靠县招商中心和高新区招商局的工作人员来做,从事专职招商引资的人员较少;既熟悉县情、又懂招商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是缺乏,招商队伍专业素质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招商引资项目效益不强
以前,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采取“有商就招”的策略,引进了大量企业,但高精尖项目不多,有些项目纳税未达到预期。少数项目由于种种原因,签约后迟迟不落地、开工后迟迟不竣工、竣工后迟迟不投产,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主要对策
我县虽然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重大机遇,要坚持问题导向,趁势而上,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科学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要发挥好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作用,就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树立科学的招商理念。
1.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决摒弃“饥不择食”“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有商就招”的理念,避免跑马圈地和资源重复配置现象发生,在“大招商”的同时,更要注重“招大商”“招好商”,确保引进项目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既要重引进,更要重服务。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把项目引进来,更重要的是把项目发展好。招引一个项目,签订正式合同文本,并不代表任务最终完成。要改变“一招了之”的旧习,树立全程跟踪思维,盯住项目洽谈、签约、注册、开工、建设、投产、经营全过程。要对洽谈项目常抓不懈,争取早日签约;对已签约项目做好流程及业务指导,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对在建项目建立跟踪台账,实行进度管理,促使项目早日完工投产;对投产项目主动回访,掌握发展情况,帮助项目早日达效。
3.既要重政策,更要重环境。地方投资的软环境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客商投资的先决条件。要想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让他们真正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在不断完善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建设服务“高地”和环境“洼地”。
(二)全力补齐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新形势下,我们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必须从问题和不足入手,全力强弱项,补短板。
1.配强队伍,增强力量。一是选培自有人员。招商人才要熟悉掌握本县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区位交通、市场空间、劳动力成本、招商政策等有关行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要通过多种渠道选拔专业招商人才,研究制定薪酬政策,推荐干部到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好的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一批爱招商、年轻化、高素质的固定招商人才,打造一支真正懂得如何增强融资来源,熟悉公关策略,熟练运用合作技巧和谈判艺术的专业招商引资队伍。二是引入专业团队。物色一批有实力、有门路、有信誉的招商中介,或在外地设立项目代理中心等民间组织,让他们按照发展定位、产业特征,在国内外寻求和组织客商来投资兴业。引入专业鉴别团队,对新行业、新产业、新产品等实行专业鉴别,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广阔、值得跟踪的项目,充分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作为重点对象培养。三是提倡人人参与。树立全民招商意识,人人争当“信息员”“联络员”。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主动谋划,出面沟通,提高招商成功率。邀请已在本地投资兴业的企业负责人加入招商队伍,充分利用其优势,获取更多招商信息和资源,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
2.紧跟大势,精选项目。招商引资不能随波逐流,要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立足县情,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有目标有方向地推介项目。一是围绕重点产业。主要围绕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以富硒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特色的“两主两特”产业,聚焦上下游配套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和成功率。二是围绕本地资源。我县物产丰富,粮食、油料、肉类等均位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料生产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十大富硒之乡,境内旅游景点众多,金刚石、黄金、石灰石、石煤等30多种矿藏储量丰富。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集中策划、精心包装一批项目,吸引各地客商入驻,将资源转化为项目,将项目转化为经济。三是围绕国家战略。瞄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点招商引资方向,主动做好对接。按照“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战略要求,围绕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积极谋划,引进一批“扶贫车间”“田园小镇”等有针对性的项目。
3.注重方法,提升实效。招商引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有的放矢。一是在目标上抓重点。主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瞄准央企国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开展招商,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大企业。同时,继续举办好“*商恳谈会”“****红茶节”等重要活动,持续加强与老乡的沟通联系,不断吸引资金回流、产业回归、人才回乡。二是在政策上出亮点。总体原则就是借鉴、参照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只要国家法律和政策没有明文禁止的,就大胆探索、大胆出台。只要是看准了的项目,就舍得让利、敢于让利。及时了解投资者最关心的、最需要的、最想要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足给够给实。三是在宣传上造热点。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彰显本区域的资源优势、营商环境、优惠政策,对招商项目的市场前景、成本费用、投资回报率等进行测算,宣传项目的盈利性、社会效益性,让投资者一目了然。宣传重点要由介绍本地交通、地理位置优势等内容,向品牌宣传、产业特色、投资环境等更加符合投资者心理需求的内容转变,极大吸引投资者目光,增强投资信心。
(三)夯实工作基础。
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政企要实现互利共赢,就要始终坚持把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营造惠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自觉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一是推改革。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运用“互联网+”手段,深化“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二是优服务。按照“全程服务、全员服务、全面服务”的要求,继续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重大企业责任清单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母亲式”呵护。深入开展惠企暖企系列行动,严格兑现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三是严治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涉企三乱”“涉项三强”和“索拿卡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好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2.做强园区载体。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招商引资的承载者,必须优先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也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既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又要坚持“一张图”执行到底。园区总体规划既要立足园区,着眼于内部建设,又要对接全局,与全市乃至全省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实现县城与园区的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在规划园区建设用地上,要科学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达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二是配套基础设施。严格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坚持集约节约理念,加快推进以园区标准化厂房、孵化器大楼、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住宅、教育、卫生等生产生活配套,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区、城市核心区、宜居生活区、工业旅游区。三是理顺管理体制。争取省级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园区功能定位和职能职责归属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将各个职能部门在土地审批、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能职权下放到高新区,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主要交付园区所在乡镇执行,让园区集中精力加快产业发展。给予高新区在管理审批、选人用人、薪酬制度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全面激活园区内生动力。
3.破除发展瓶颈。企业要按期投产实现效益,发展要素必须得到有效保障。一是解决好地的问题。坚持依法供地、集约用地、规划控地,充分消化利用现有储备土地,工业用地指标要向园区用地重点倾斜。大力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腾笼换鸟”,及时清理僵尸企业,挖掘盘活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保障发展用地。二是解决好钱的问题。全力对接上级政策,向上争取重点项目、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持。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加大对企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银行业务覆盖面,促进银企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产业好发展基金、担保基金、过桥基金作用。在城市基建等方面,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三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发挥县职业中专办学优势,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突出特色专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搭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质量研发平台,破解企业高端人才瓶颈。
第五篇: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甘肃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甘肃能否抓住机遇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现代物流是关键。为此,甘肃要打破原有物流格局,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信息技术平台和政策平台,培植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人才队伍,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物流状况 甘肃现代物流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整个经济结构都需要根本性的调整。其中,现代物流是调整产业结构、激发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手段,甘肃能否借助开发大西北的平台,顺应经济一体化趋势,实现“十一五”计划,腾飞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现代物流是关键。但物流业这几年我们一直尝试着“东施效颦”。物流有着鲜明的个性化,不能生搬硬套向国外学习,作为大西北开发区的甘肃,物流必须是建立在甘肃本土化的现代物流。所以有必要分析甘肃的产业结构与物流状况。甘肃产业环境与物流
物流的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的作用,可以发现现实产业布局的问题并予以反馈,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物流必须适应国情,必须在现实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已的工作。所以生产产业地理,是物流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全国的产业布局看可分为四类物流产业环境:农业环境;原、材、燃料工业环境;装备工业环境;轻工业环境。甘肃省拥有河西走廊的粮食作物及其地产特产农产品、敦煌的长绒棉及其产品、甘南地区的畜牧业产品等农业产品;酒钢等地区的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靖远的煤炭、兰炼兰化的化工产品、兰州平板玻璃厂的建材制品、长庆油田石油工业制品等原、材、燃料工业产品;兰通厂的机械制造产品等装备工业产品;三毛纺织制品及其原料运输、张掖地区的酒制品、兰州卷烟厂及其所属厂的烟制品、佛慈制药厂及其他在兰投资制药厂药品、以及各大小在兰投资建厂生产的家电产品等轻工业产品。可见,四大产业布局分布全省各地,甘肃物流内容丰富、地域广泛,且对物流需求都很大,技术要求高、物流质量难度大且多样等。
甘肃的现代物流具有如下特征:行业多元化、功能集成化、运营信息化、手段技术化、管理科学化、设施自动化、服务个性化、合作紧密化、范围全球化。而甘肃的物流现状却不容乐观,须加以分析,做现实的调整。
甘肃物流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甘肃物流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原甘肃省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系统内仓储分拨为主的物流服务企业;二是以铁路运输部门为主,开办的三产物流企业;
三是以全省交通运输和航空运输部门所属企业与有关企业联合形成的物流配送企业,它们多为商业、物流、外贸、粮食等贸易或生产型企业,在甘肃物流市场上所占份额不算太大;
四是以私营、个人等形成的非专业物流零散业主,这是一个较大的甘肃物流队伍,在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甘肃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传统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影响了甘肃省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按照目前的物流水平,一方面外省物流企业很有可能抢滩陇原,另一方面,根据中美WTO协议有关物流的承诺,我国将于3年内取消分销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和我国制造的产品。甘肃省物流企业的压力巨大,面临严峻挑战。
甘肃物流存在的问题
就甘肃省物流的现状看,现代物流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规模、物流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物流企业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对物流重视不够。全省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内部物流业务进行主动整合重组的热情,企业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产、运、销一条龙的模式中转变过来。
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企业组织(包括传统的运输和仓储等流通企业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首先是观念上的不适应。传统的流通企业还缺少竞争意识以及市场需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其次是人才队伍的不适应。过去主要是从事简单的购销业务,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很不全面,具有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设计与管理人才更是难予觅得;三是管理制度不适应。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无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十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物流行业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物流活动各环节分属于商贸、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多个管理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甘肃物流体系,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法规、政策、利益部门条块分割化,在物流规划、建设中难以科学、有效、统一地配置资源,管理和协凋难度较大。
物流中心无规模效益。据初步统计,全省90%的仓库、80%的铁路专用线、60%的运输车辆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里,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重复布点,重复投资,不是社会的合理分工,而是一种分散、低效率、高耗能的物流组织形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务流程跨行业、多元化的需要。同时还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动作的综合物流系统,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在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方面、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且区域布局不尽均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合理分工关系,企业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等,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运输、储存、搬运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提高,对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的利用率方面影响较大。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甚至连最基本的条形码技术、物资采购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物流软件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公众物流信息平台,造成服务与需求信息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共享、共用的目标。
发展甘肃现代物流的思考
针对甘肃的产业特征及其物流状况,应充分利用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发挥甘肃省有较好工业基础和交通枢纽的条件,在全省主要城市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培育一批大型骨干现代物流企业和人才队伍,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具体对策如下:
根据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物流结构。根据甘肃省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分为五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和定西地区;河西经济区,包括金昌、嘉峪关、武威、张掖和酒泉五个地级城市;陇东经济区,包括平凉、庆阳两个地区;陇东南经济区,包括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民族经济区,包括临夏、甘南两个民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经济腾飞点——现代物流,应围绕各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并在城市数集中的地区,如兰州-白银地区、酒泉-嘉峪关-玉门地区,发挥城市群体的综合功能,形成点(城市)-轴开发格局。依托铁路、国道公路,加快沿线经济的发展,尽快形成物流、商流、信息流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建立第三方物流模式。工业、商贸、运输、仓储等部门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整合以上几种类型物流企业的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共享物流规模效益;二是不论国有、民资、外资,要转变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自我服务模式,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建立第三方物流模式,同时必须注重培植龙头企业;三是将原分属于各公司企业的运营功能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分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积极推进综合配送和第三方配送;四是在资源整合和重组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和物流企业的服务供给。建立一批物流配送中心。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对联结生产和消费,降低营销成本起着重要作用。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紧规划建设和完备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使大型连锁企业统一采购、配送的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建造对中小企业配送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
总之,重点打造以农资、建材、汽车等物资商品为主的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和以东部市场群等生活资料为主的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以把握和应对经济
全球化的机会和制约。
积极进行物流的技术改造。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和支柱,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等,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重新规划和构筑仓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切忌“一哄而起”。从总体上看,甘肃省的物流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通用库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应当把新建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重组、挖潜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和代价,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如果说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立是物流的基础格局,那么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是物流经济有序运行的保证。为此要促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运输、仓储、分拣、装卸、加工、整理、配送、调度等方面,通过公众信息网络平台,联结信息技术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与物流公司,实现资源共享和连通、综合调度,对物流各个环节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避免空载、漏运等现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以物流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的现代化。
建立完善统一的政策体系。各经济区应建立物流行业领导机构,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分工,统一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备标准,不断完善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废除不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同时政府应设置综合信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制定有序竞争的法律法规,对各经济区进行全局的协调调度,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制环境,以避免物流竞争的负面效应。培养、引进物流专门人才,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服务。物流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流的物流人才,难以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平台。甘肃现代物流的发展,迫切需要既懂物流、商流、又懂信息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发挥甘肃物流“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动员各方力量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设置“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培养高中级物流专业人才;另-方面,全省要开展统一的物流人才培训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尤其要加强物流企业、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加大物流产业的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物流企业在甘肃发展物流业。我国加入WTO后,物流市场已开放,要积极引进、利用外资改造和重组甘肃原有的以仓储为主的传统物流企业,利用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来促动甘肃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对物流业设施的建设给予一些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营造内外双重竞争环境,消除瓶颈环节,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跨地区、跨行业、统一的现代物流大市场。
努力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物流。“随需而动”是对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要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赢得更多的客户,就必须洞悉客户外包物流的主要原因,如降低物流成本,或强化核心业务,还是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另外还要了解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所考虑的一些主要因素,是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或是注重品牌声誉,抑或是注重网络
覆盖率,还是注重较低的价格等。据此制定个性化的竞争策略,可在品牌经营、科技应用、网络运作、系统管理等方面,依照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成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或服务领域内形成一定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能力。
充分发挥甘肃“口岸物流”的作用。将甘肃打造成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提升通关速度,利用现代仓储和跨国公司区域配送等功能,形成集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国际货运代理于一体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江超群,董威.现代物流运营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