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走唐僧西行路”有感
鲁讯说:玄奘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精神的代表。
《重走唐僧西行路》引发了我们对唐僧(玄奘)精神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使命、对人生和对工作这个主题的反思。
使 命
——“重走唐僧西行路”有感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只是西部人对胡杨树能根植于沙漠的顽强生命力的歌颂。
除胡杨树外,一切在时间面前,都只有听从时间,但时间却尊重价值。
▇ 一千三百年
此刻,如果我们环视一下自己的周边,看看有没有什么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留存至今的文物?
如果没有,那就只有把时间这把尺子缩短,看看有没有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留存下来的文物?
如果也没有,那就再看看有没有一十三年前留存下来的?如果有也许也不会有太多了。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当我们用时间这把尺子去衡量一样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那么脆弱,一切都是那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一千三百年是一个什么概念?
风沙黄土,在戈壁、平原不知埋没了多少城楼和梦想? 一千三百年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刀戈兵戎,在峰烟战火中又不知葬送了多少朝代和生灵? 然而,如果有一个事件能够延续一千三百年生而不灭,如果有一个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让人们感受到他生命的力量,如果有一种精神在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后它仍然鲜活灵动,那它的背后必定有一种掌握着决定性力量的意志。
这个意志是什么?
是“使命”,是完成使命的意志。
因此,在时间面前才有了另一个千年的例外。
▇ 使命
使命是什么? 什么是使命?
使命无法丈量,更无法标价出售。
使命也无法仓储,更无法装饰以供人观赏。使命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提纯。使命是一种终极的引力。
如果现在您突然要面对这样的发问: “你人生的使命是什么?” “人类的使命是什么?” 这时您将会作出怎样的回应呢?
当然,观点是允许保留的,思想也是可以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但在此时此刻一幅画面正在为您而展开。
当我们轻轻翻开人类千年的历史长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这一望无际的画卷里,在这已被时间涂黑的漫漫长河中,有一个闪动的光点,有一个越来越明亮的灵性的光点,它始终聚焦在人类文明的一个神圣的主题上,细看之下,浮动的光点里走出了一个影子,他在浩瀚茫茫的沙海中,他用自己的血肉双腿,他用柔弱的身驱负载着一颗钢铁般的雄心,他用坚韧的意志缠护着与常人一般脆弱的生命,在与死神和胆怯的拚杀中,为“使命”作了最完美的诠释。
他是谁?
他就是玄奘(唐僧)!
他和他西行取经的壮举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然没有被人类遗忘;他走过的西行之路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后仍然没有被风沙霜雪所淹没;他的精神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未被时间所磨灭。在这浩浩的历史长河的冲擦中它被不断提纯、升华,越来越完整地展现出它的内在…… ▇ 带着使命前行的人
远在公元628年,这位年仅26岁的青年僧侣怀抱着使命,为了深研佛学,为了取得真经,他不畏压力,他不惧前景渺茫,路途艰险,他不畏粉身碎骨,他不顾一切劝阻,毅然孤身踏上前往印度,前往“西天取经”之路。
历史上一切最悲壮的史诗都是用象沙土般平凡的文字所筑造,历史上最壮美的画卷,都是由最简单的笔触所拼合。然而如果问到,“玄奘西行取经”这一史诗般的壮美画卷,需要用多少的文字和用怎样的笔触才足以真实生动地描述和表达出由他启程的第一步,到归途的最后一步,这段历时18年所经历的艰辛和险阻?
古今中外,关于这一段能让苍天落泪,江海高歌的历史,确实有着象天上星星一样数不清的描述,有着浩如烟海的美丽传说和数不清的不同版本文字的记载。是的。
德国的学者克林凯特在他的《丝绸古道上的文化》一书曾引述典藉作过这样的描述:
“(玄奘)他是独自一人走过沙漠的。横穿的那段戈壁,或称‘沙河’,有800里之长。……‘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当玄奘(唐僧)进入沙漠腹地时,……由于疏忽,把装水的皮囊从手里掉了下去,宝贵的水流进了沙中,失去了为千里的旅途准备下的饮水。由于完全迷失了方向,他曾考虑朝东方返回。可是他又自言自语道:‘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于是他掉转马头,口念观音,继续朝北方向走去。
是时,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凡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叙’……”等等。
这位德国的学者用他智慧的眼睛,参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与著作,在他深情的描述中,在这里只是作了点滴摘录便可以憾人心肺,催人泪飞。
再来看看,法显在《佛国记》中描述西域诸路不可名状的艰苦时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这里只用了简短的48个文字,已经把玄奘独闯死门关的勇敢身影和他坚定不逾的意志推到了这幅惊世巨作的悲壮画面上的黄金分割点,但今天我们只能借用想象力啦,请试想想如果自己也置身其中,我们的理想和意志在与死神的这场交战中将是如何定出胜负?但玄奘胜利了。
在面对着这一壮美的画卷,在人类灵魂最深层的思考中,玄奘掀起的这一巨澜恒动不息,在一代一代人的心中产生的最具意味的深沉的回响。
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西游记》这部伟大巨作的横空出世。清代的大作家吴承恩,他在71岁这一古稀之年,在他的心中,在他的血脉里,还涌动着玄奘的神魂,这位年到古稀的老人坚心发愿毅然动笔,他在文史资料的山峰与深谷中,他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整整奋斗了7个寒暑,2555个日日夜夜,他用自己天才的想象力,他用了729295个汉字,将玄奘这段西行取经的历史写成了《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正是他让玄奘的故事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玄奘的精神千古传颂,扬名远播。在《西游记》里,吴承恩说玄奘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靠的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去化解。这只是用文学艺术的手法来反映了这段非一般的血命之旅。
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年玄奘是独身孤征求法,身边除了尸骨亡灵,风沙黄土,陪伴他的也只有一匹识途老马,根本就没有团队。
是的,身在今天,我们真的难以去想象发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往事,更无法亲身回到那个时空去体验其中的一切。
但历史的记载总会奇迹般地让我们在失落中找回重见珍宝的那份真实的情感。
玄奘在公元628年,年仅26岁,独自从长安出发西行,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最终到达印度,他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的学习和研究,玄奘几乎学尽了印度佛教,并且成就超越了他的老师们,他在印度取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被公认为当时佛教理论的权威“大乘天”。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先生曾在他的著作里谈到在一千多年前中华学子西行求法的留学运动中,以一人孤征者为最多,而玄奘之独往独来,最足为此精神之代表。同时他讲玄奘(唐僧)大师在印度备受尊重,全世界当时像玄奘大师这样的留学生是没法找到的。
是的,是宝就会被抢夺。当时印度有两个部落,就是为了争取玄奘讲经而大动干戈。
是的,是宝就会被珍藏。由于玄奘的学术成就之高,人格魅力之强,当时印度的戒日王和佛教界都诚意要求玄奘留下。
如此等等,可见玄奘的成就是何等卓越非凡。但玄奘归心如箭,最后他还是谢绝了印度戒日王和师友的挽留,他将历时17年之久,游历了110个国家的所见、所学、所获带回了祖国。
▇ 玄奘风采照人 玄奘带着657部佛教经典,150粒如来舍利(佛骨)和佛像等佛教宝物,辗转跋涉5万余公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公元645年回到祖国。
当时,适逢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洛阳调兵遣将准备东征,玄奘于是赶赴洛阳宫,唐太宗听闻玄奘归来,欣喜万分,以隆重礼仪接待了玄奘。玄奘详细地向唐太宗讲述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他讲得条理清晰,内容生动,神采奕奕,博得唐太宗的赞誉。
唐太宗兴高采烈地对群臣说:
“玄奘法师风采照人,言辞典雅,以往的古人都逊色于他啊!” 唐太宗还赐玄奘(唐僧)一件袈裟。这是太宗特命后宫花了几年工夫才制作完成的。这件袈裟做工极为精致,简直看不出行针走线的踪迹,华美精绝,“价值千金”。太宗说:“惟有玄奘法师这样享有盛德的人,才当之无愧。”
他对玄奘说:“佛国遥远,那里的佛教和胜迹,古书均无详细记载,你应著书立传,让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去学习,传阅。”玄奘遂即返回长安,耗时一年多,完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不朽著作,共20卷,10多万字,玄奘将《大唐西域记》呈送给唐太宗,太宗回信给玄奘说:“你所写的《西域记》,我一定好好阅读。”
后来得唐高宗李治御准建大雁塔,给玄奘译经传教。今天我们在大雁塔底层南门洞外两侧的砖龛中就能看到,镶嵌有两通被后世奉为书法经典的碑,西侧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唐僧所译经撰写的序文。东侧为《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是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所写的纪文。唐太宗李世民在《序》中称“有玄奘法师者法门领袖也。”他盛赞玄奘“松风明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意思是说,松风明月,也比不上玄奘那样清丽华美;仙露明珠,岂能比得上玄奘那样光彩明亮。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今天我们是处在最强盛的时期,但如果要数第二的话,那就要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的“大唐盛世”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真正的明君,连他都如此器重、赞誉和尊重玄奘,可见玄奘,可见玄奘的西行取经的这一壮举里面,包含了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价值。玄奘确是风采照人。▇ 5问缅怀玄奘?
中国文学巨匠鲁讯先生说:玄奘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类的目光可以借助理性的力量,去透视隐藏在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当历史事件像风卷残云一般地被时间带走以后。在玄奘取经后的1360年的今天,我们从“重走唐僧西行路”的活动中所能引发的思考是什么呢?她可重现的价值是什么呢?
玄奘当年在西行路上所留下的足印早已与尘沙雨水,亡灵尸骨一齐被送往不见形影的时空,但1360多年后这段历程仍深深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文化中,它如同金刚不灭,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缅怀玄奘是因为这段路程的艰辛给我们所带来的巨大的历史震撼吗?
今天我们缅怀玄奘是因为他为佛教取回来了657部真经和带回来了神圣的如来舍利吗?
今天我们缅怀玄奘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他在佛教界所获得的极高学术成就吗?今天我们缅怀玄奘是因为他曾受到中国历史上盛唐帝国的明君李世民皇帝的嘉奖之故吗?
今天我们缅怀玄奘是因为他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谦虚,好学,智慧和自强不息意志及包容精神吗?
……
是的!但又不仅仅是这些的!玄奘真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玄奘的精神已经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空…… 玄奘精神是人类广大智慧提纯后的一个象征。这个象征不是别的,它就是“使命”。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最可宝贵的东西就是他用行动为践行使命做了最好的注脚。
使命是什么? 什么是使命?
使命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提纯。使命是理性的统帅。
使命就是要回答:“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明确使命
使命就好象航海罗盘上的指针,它永远引导着我们行动的方向。它让我们清晰地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使命就是做一件事情的终极的目的,就是它存在的意义。医生的使命是什么?
医生的使命就是要为人类解除病痛,让生命健康; 教师的使命是什么?
教师的使命就是要透过传授知识,来开发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政府的使命是什么?
政府的使命就是要为社会大众造就一个安居乐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各行各业,每个个体的存在都需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这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感,才会在发展中不迷失方向。
行动最害怕的就是迷失方向。没有正确方向的行动不仅会丧失意义和价值感,而且很容易引发灾难。
我们工作的使命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工作至高无上的存在目的? 我们人生的使命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生命至高无上的存在目的?
“人类的使命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类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的?” 我们要做的事情的确太多,但一切行动的源头却是需要明白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什么而存在的?
只有明确使命
商人才不会不择手段去求取财富; 只有明确使命
政治家才不会不择手段地去求取荣耀和权力; 只有明确使命
医疗工作者才不会违背人类良知,去造假药,行假医; 只有明确使命
企业家才不会为了一已一家的利益肆意破坏环境,浪费社会资源; 只有明确使命
饮食工作者才不会不顾大众健康和生命安危,置饮食卫生不理; 只有明确使命
警察才不会与贼勾结,伤天害理; 只有明确使命
记者才不会背弃良心,作虚假失实的报道; 只有明确使命
老师才不会背叛教育的神圣天职,误人子弟; 只有明确使命
家长才不会将孩子看成是自己面子和财富的附属品;
第二篇:重踏西行路——读《西游记》有感
重踏西行路——读《西游记》有感
在我的成长路上,《西游记》始终陪伴着我,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不过瘾。当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时,不禁对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感悟颇深。但最受感动的还是唐僧对徒弟的谆谆教诲。如今再次细细品味这家喻户晓的名着,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变的是我的感触。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这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地沿着脚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两旁是荆棘还是鲜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艳阳还是阴云。
孙悟空求学七年才学到真本领。七年间,他只跟着师傅和师兄念着自己不喜欢的经文,但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这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于我们消耗的时间,而在于我们为获得成功所受的磨练。一个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在意自己为这个目标耗费了多少时光和精力,他们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为这个目标真的在拼搏。他们知道:接受的磨练越多,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离成功的大门也就越近。
孙悟空神通广大,却被紧箍咒约束,被佛祖镇压。这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这些束缚,孙悟空才不会因为本领高强而胡作非为。生活中每个人也同样,被法律和道德舆论约束着,整个世界也因这些约束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发展。若世界上没有任何规矩,对人们没有任何约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坠入了毁灭的深渊。所以,人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遵守各项规定。
孙悟空保唐僧战妖怪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更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给这本名着增添了光辉。
高一:李晦龄
第三篇:重走长征路有感
重走长征路有感 ——老山界
车子停了下来,老山界到了。
一块石碑矗立,孤独的望着远方。导游给我们介绍,这就是老山界,红军当年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巍巍老山界,它记载着那一段万古流芳的历史,也见证了那一段慷慨悲歌的历程。我走到石碑旁侧,抚摸着石碑,感受着它的悲伤。八十多年前,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明白了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他们拿起身边的镰刀、锤子甚至一只简单的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后辈们的未来,坚定的跟随着那面红色旗帜。两万五千里的路程,一次悲壮的战略大转移,二十万许人,最终只剩数万人归来。那些倒下的人再也无法看到人民当家做主的那一天来临,但他们无怨无悔!
在这石碑矗立的地方,洒满了先烈的鲜血。红色的字迹,记载悲壮!远处的一颗铁杉树独立在那儿,它见证了那段残酷的历史。似是感怀,在风中摇晃不止。百年抗争,奋斗到底。
走在路上,观赏着路边的景色,导游介绍着老山界如今的情况。老山界早已不是当年那么的艰苦,当年转弯处的那户“瑶族人家”也早已搬离此处。如今的老山界,依然树木翠绿,山岭险峻,但是却多了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也多了些感怀的游客。
川流不止,生命不息。先烈们当年的牺牲才有了现在的美满生活。我走到一块巨石前,抬头望去,远方的迷雾早已散开,再也遮不住前方。金色的阳光照射进来,洒在每一位游客上,暖洋洋的!
我的眼神更加坚定了,先辈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不灭。现在已找到工作,我需要更加的努力,不忘初衷。不应该因为年轻,就挥霍青春;不应该因为身在基层,就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因为困难,就望而却步。在现在美好的时代,我要利用好每一天,不断加强知识学习和工作磨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我们工作性质注定了不能长久的居住一方,注定了我们将“南征北战”。中建一局继承了先烈们的“铁军”精神,而我们新一代的职工,也将会坚定跟随这一脚步,成为新一代的“铁军”。
先烈精神不息,我们青春无悔!
第四篇:善良的唐僧——读西游记有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这就是我敬佩唐僧的理由,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理由。
唐僧,在西天取经中,一次次地遭遇妖怪。有一次,红孩儿扮成一个小孩喊救命,唐僧听见了,马上就让孙悟空去救他。孙悟空识破了红孩儿的诡计并告诉唐僧那是妖怪,不能救!但是唐僧不理睬悟空的劝告,去救下了红孩儿。后来,孙悟空出去找吃的,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让唐僧几人待在他画的圈里。孙悟空走后,一个老妇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唐僧见状,便走出圆圈去询问原因。这时,悟空回来了。他那灵敏的鼻子和电子监测器似的眼睛告诉他,这是个妖怪!于是悟空用金箍棒把妖怪打死了。但,唐僧却责怪悟空,还念起可怕的紧箍咒!有的人可能觉得唐僧太傻了,受骗多次还对妖怪这么善良!我想,这时的唐僧,已经不是一般的佛家之人,其性质就是大爱与慈悲。大爱,就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动他人。而对于人人都讨厌的妖怪,唐僧用大爱与慈悲的心去感动、净化妖怪,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同样,在生活中。我认为不管是细雨绵绵的春季,还是“惹火朝天”的夏季,或者是落叶飘舞的秋天,甚至是雪花纷纷的冬天,我们都应保持唐僧那样善良的品质,毕竟,世界上只要多一份善良,就少一份邪恶。唐僧,那善良的形象,将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
第五篇: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有感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那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郁的自然景观令人向往,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百折不挠,为着信仰而奉献一切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更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心潮激荡、难以忘怀。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的感受。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面,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这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看起来和其他的山路并无太大不同。然而,1928年10月,就在这条小道上,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42岁的朱德毅然扛起扁担加入到挑粮队伍之中,红军战士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保障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据说,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而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于是,这条挑粮小道上不仅有“朱德扁担”的故事,还有毛泽东和红军战士“荷树对”的佳话。也因此有人说,“这是一条挑粮小道,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阳关大道”,“是理想之路、希望之路”。
我们的体验活动开始时正是雨后初晴,大家身穿红军服、手持竹竿,走在空气清新、凉爽湿润的林间小道上,笑语欢声、兴致勃勃。随着路途的推进,大家的脚步渐渐沉重,开始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队伍越拉越长,而小路蜿蜒曲折,好像看不到尽头,不觉之间,说说笑笑的声音渐渐淡去,静谧中只听见沙沙的脚步和沉重的呼吸声。路越来越陡,衣服早已湿透,三三两两行进的同伴们开始互相鼓劲、咬牙坚持,“我们几乎是空着手走,走的又只是当年漫漫长路的一小段而已,却如此艰难,当年革命先辈们挑粮上山,又是何等的艰辛!”走在这承载着历史的斑驳小道上,看着雨后更显苍翠的翠柏青竹,听着身边微微的叶声竹风,不见飞鸟,未闻虫鸣,偶尔遥想当年革命先辈们打江山的艰苦奉献和壮志胸怀,但更多时候是拄杖前行,小心躲闪着土坡的松滑和凸起的石块。“坚持,再坚持„„”终于,我们走完了既定路途,尽管大汗淋漓,却都带着胜利笑容。
“革命必将有时转,得到胜利方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