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孩子做事总是慢半拍?——小学
孩子做事总是慢半拍怎么办?
孩子做事总是慢半拍?家长可从三方面帮孩子改变
读者来信:
你好,我的孩子正在上四年级,但她做任何事情都总是比其他小朋友慢半拍,晚上回家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这到底是孩子在做作业时心不在焉,还是她的学习方式出了问题呢?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呢?
专家解答:
对于读者遇到的难题,记者咨询了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会长王晓君老师,王老师表示,关于孩子做事拖拉、动作慢,有很多原因,如性格属于慢性子、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或受家长对凡事持无所谓的态度影响等等,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很多家长很着急,但并不是不能再改变。她建议家长可以从三大方面帮助孩子作出改变。
一是激发自信心,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采用跟进法和检测法来引导孩子。
二是正确引导,家长要做到耐心和坚持。
三是亲子实践,让孩子体验速度快的优势。家长与孩子约定同等时间一起完成相关目标任务后,还可去参加相关活动,让孩子觉得节约的时间是自己的,有时间可参加更多感兴趣的事情。(文/记者刘竞宇、张翔宇)
广州日报
第二篇:【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分数
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分数
放寒假了,中小学生们的考试也刚刚结束,但有些家长似乎并不轻松。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最高兴的事就是孩子的成绩好,最不高兴的事是孩子成绩差。那么,家长到底应该要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分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成绩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 乔睿(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
说到成绩,我常常提醒自己,作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我希望孩子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看待学校的学习成绩?这是长远与短期、未来与当下、方向和方法的问题。
在这几个问题上,我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我希望孩子将来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单纯来讲学习成绩,我觉得这是检验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成绩好一定有原因;成绩不好,也能折射出孩子某方面的问题。如果家长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帮助孩子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问题,检验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是对待考试成绩最好的态度。
我最反对把考试成绩和物质奖励简单挂钩,这是最没有智慧的教育手段。如果家长不加思考地以考试成绩来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评价,特别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指责,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国内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过于强调记忆性、认知性和熟练程度,忽视孩子的生活技能、艺术修养、人文情怀等社会性的
培养,这是教育的短视行为,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因为后者才是孩子们应对未来人生、解决人类核心问题的重要的支撑,才是教育对人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其次,目前学校考试成绩的构成过于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忽视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限制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捍卫我们的希望。因此,既要“重视”成绩,又要“忽略”成绩,分寸的拿捏足以体现家长的智慧。让我们跟随孩子,同步成长,分享孩子成长的烦恼和快乐!
不能不重视孩子的成绩
■ 筱恺(初二学生家长)
孩子今年上初二,说实话,她的成绩一直还算稳定,在班里排名总在十名上下。上初二后,我想让她的名次有一个提升,所以,经过严格比对,精挑细选后,我给她报了课外的补习班。这样一来,孩子几乎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上了,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众所周知,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虽说上初中不用考,但上高中、上大学总会考的,现在不抓好基础,以后再抓就来不及了。当今的竞争如此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学习成绩决定未来。所以,我是很看重分数,看重成绩的。
最近,孩子进入期末总复习后,家里的重心几乎全放在孩子的期末考试上,全家进入“备战”阶段。不光是孩子有紧迫感,其实家长也不轻松。铺天盖地的各科模拟试题堆满了孩子的书桌,孩子学到多晚,我们就陪到多晚。好在孩子很自觉,除了吃饭、睡觉,自己也觉得时间“浪费”不起。班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相互之间比成绩很正常,特别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暗地比较得更厉害,这一次考了多少名,下一次要努力冲刺到前几名,不少孩子都这样跟自己暗自“较劲”。
作为对一学期学习的总结,期末考试不仅直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直接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效果的检验,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再说,现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是逢聚必谈的话题,如果考好了,孩子自己自信,家长脸上也很有光。
从关注成绩向关注成长转变
■ 呼秀珍(教育专家)
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做一个凡事都努力的人是最重要的。前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将孩子捆在考试的“战车”上,那是很不人道的。
在我接触过的家长中,尤其是小学生的许多家长似乎都有一种满分情结。
其实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根本达不到。如果家长把学习目
标定位在满分上,而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思维方法,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那么,这样的行为看似激励孩子,实质上是在追求自己的满足感。而家长这样的追求,是会不断造成孩子的失落感与内疚感,让孩子的内心持续于忐忑不安甚至痛苦中,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一心惦记着分数,迷失了真正的学习目标。
教育的核心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基,让所有的孩子成功。”做一个心智健全、品行端正、幸福快乐的人,就是成功。
情商真的很重要。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如果把学习比作爬山,那么,智商告诉我们的是你会不会爬山的技巧,情商告诉我们的是你能不能怀着愉快的心情爬山的情绪管理,而逆商则告诉我们你是不是能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爬上山顶的能力。所以,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分数上,显然是不对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问题,这是回归到了教育的本真。因此,希望家长们学一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让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们成长的天性。
中国妇女报
第三篇:【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评论:新版“学生守则”不再是“拽孩子跑”
热点 新华网
评论:新版“学生守则”不再是“拽孩子跑”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而不是被视作解决生计或者担纲社会的准备手段。新版守则中的改动,就顺应了这点,也显现出教育理念的微调。
日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没了“热爱人民”和“见义勇为”等内容,却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控制上网时间”等守则。这也被网民认为“接地气多了”。而这种变化,也引起热门解读。
通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比对旧版守则,不难发现,它确实亮点颇多,体现了基础教育某些理念上方向性的调整。
应看到,现行的2004版守则,加之配套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共计70条,可谓高大上。问题在于,若让尚不满十岁的小学生,记住并践行几十条行为规范,未免太严苛。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们从小就被导向了可以无视规则的意识与习惯。而新版守则删繁就简,浓缩成“三爱”、“三讲”、“三护”9条准则,务实多了。
再者,新版的更接地气。旧版守则中不乏“热爱人民”、“增强法律意识”等抽象空泛的表述,可刚背起书包的小学生,对于“人民”和“法律意识”等概念的理解,注定是懵懂无知的,于守则本身来讲,只剩下“自美其美”。而新版守则既删除了“热爱人民”,也将后者修订为“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则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将“不抄袭不作弊”、“控制上网时间”等写入守则,具体而明晰。
还有删除争议性内容,如“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为上,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成人社会教育孩子的正确切入点,相反,鼓励他们担当成人的责任与义务,就是一个人性化悖论。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成人”,而不是早早背负起若干社会担当;是合乎孩子心性,而不是视其为解决生计或者担纲社会的准备手段。这一点,从新版守则中,可以看到教育理念的微调。再大而言之,作家梁晓声曾把文化归结为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新版守则贯穿着修身养性等,符合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
当然,与美国等国家的小学生守则相比,它仍有些理念性要求太多,具体实务规范偏少,多规范学生责任、少涉及学生权益。像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就规定: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而有些国家的守则还设置了紧急避险、疏散的条款。这些,都有待公开征求意见后进一步完善。
但可以肯定的是,跟现行守则“拽着孩子跑”的做法比,新版守则更注重“引着孩子走”,更顺应孩子的成长需要,这种理念顺延到教育理路中,也势必让教育变得更真实,也更有人文味道。
第四篇:【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养不起”影响单独生二胎
热点 《生命时报》
“养不起”影响单独生二胎
7月10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单独夫妇约有1100万对,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国申请二胎的单独夫妇有27.16万对,其中有24.13万对获批,还不足符合条件单独夫妇的5%。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分析称,生育意愿的释放,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政策刚刚落地,申请者较少,符合政策预期;很多单独夫妻有生育“两孩”的打算,但还需要时间留给整个家庭慎重考虑和准备。
早在2011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与上海市妇联儿童与家庭工作部就曾针对此话题做过调查,在2000名受访者中,近半数人表示会放弃生二胎的机会。此政策实施前,新浪网也做过类似调查,在参与调查的2万人中,33.2%的人不愿生二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便政策允许,还是有不少人对生二胎心存顾虑。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经济压力大。上海的这项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养育一个0~3岁孩子的直接费用为32719.5元,4~6岁孩子的养育费平均为31943元,7~12岁的为31226元,35%的父母认为“养孩子是沉重负担”。有人粗略计算过,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连吃带用加上读书、找工作、结婚,要花100多万。“就说眼前的奶粉、尿不湿,一个月将近2000块,以后如果公立幼儿园进不去,私立的每个月好几千,这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不是不想生,真是不敢生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的吴女士告诉记者。
第二,精力和时间不够。“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工作忙没时间,再加上从小备受关爱,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把带孩子这项任务交给老人。带孩子是一项十分劳累的工作,一个孩子足以让他们吃不消,更别说再生一个。“无论是老人带还是父母管,孩子的成长牵扯到太多的家庭精力,不少人的顾虑也是很现实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
第三,不想为孩子失去自我。从怀胎十月、生产到哺乳,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对女性来说,无论事业还是生活,都需要牺牲更多。
在于海看来,很多人不愿意生二胎,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支持系统的欠缺。比如,在解决父母上班和孩子无人看管的矛盾方面,孩子的日托管理体系就不完善。在美国,出生后几个月的孩子就能送到日托机构,从早7点到晚7点,都有专人照顾,费用也很便宜。而我国,日托机构少、管理不规范、费用高,家长根本不敢把孩子送过去,只能让老人带。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成文化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有的人就喜欢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来健身、旅游、交友,尽情享受生活,因此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城市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多生孩子的意愿就越低,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海说。
针对何时开放“全面二胎”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认为,目前我国人口结构需要调整,但人口总量仍需调控,既不能为控制人口总量坚持多数人“一孩”的政策;也不能仅为调整人口结构,突破“保持低生育率”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
政策的调整需要控制好节奏和进度。
第五篇:【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让山村的孩子也能就近上幼儿园
热点 中国教育新闻网
让山村的孩子也能就近上幼儿园
保障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今后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公平和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将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但另一方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城市基本普及,农村儿童为44.1%,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为30.1%。在农村,多数幼儿没有进入幼儿园的机会。教育部数据显示,2011-2013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500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
“毛入学率近70%,剩下无法入园的30%的孩子都在村里,由于多种原因,他们无法到镇上上幼儿园。如何保障30%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是政府的责任,需要社会一起努力,促进目标实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念丽教授曾到湖南农村考察农村幼儿发展状况。她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缺乏积极的人际互动,有些农村幼儿只能与电视机为伴。“由于学前教育的不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语言能力水平仅为城市同龄孩子的40%,认知能力得分不足城市同龄孩子的60%。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周念丽说。
投资早期教育能兼顾效率和公平
国外研究显示,1个人17岁,他的智力发展是100,在4岁时,已获得50%的智力。4-8岁时,获得另外30%,其后,从8岁到17岁,只获得20%的智力。“在早期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各方要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否则,贫困就会继续传递下去。”卢迈说。
“儿童早期是奠定一生中的关键时期。碘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影响脑部发育,宏量元素的缺乏,则会影响儿童的生长等。幼儿时期对脑部刺激不足,会降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成年的劳动能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常素英博士说。
“儿童早期发展,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孩子在记忆、语言、认知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相当的差距,仅相当于城市孩子的20%。如果孩子早期的基础打得不好,未来得道路就会很艰辛。投资儿童早期发展,社会回报是最高的,也是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是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投资。”卢迈说,“获得学前教育,也是所有儿童的权利。农村的孩子是艰苦磨练出来的,他们要和爷爷奶奶一起下地干活,但他们缺少帮助。一年只需花费2000元,就能让农村孩子得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是政府可以做到的。”
期待每个山村都有一所幼儿园
“1年来,我们幼儿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有了新玩具,有了自己的水杯,还有了午睡的床,每天中午能午休至少1个小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形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马瑞说。马瑞是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武家河山村幼儿园的幼教志愿者。马瑞班上有个孩子,以前在镇里上幼儿园,一年加上房租,要花费5000元,村子里办了幼儿园之后,孩子转回村里,基本上不用花钱,还能吃上营养餐。
马瑞执教的武家河山村幼儿园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启动的“山村幼儿园”计划中的一所。为探索适合中西部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方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自2009年9月先后在青海省乐都县和云南省寻甸县启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项目包括婴幼儿营养改善和3-5岁幼儿学前教育两部分内容。其中学前教育部分是通过“走教”方式对山区适龄幼儿进行早期启蒙教育。2012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将学前教育部分正式更名为“山村幼儿园计划”,面向社会募款并在中西部更多省(区)推广项目模式,扩大项目覆盖范围。
“山村幼儿园”计划的主要方式是送教到村、就近入园。按照“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的原则,在幼儿人数超过10名的村屯开设“山村幼儿园”。马瑞所在的武家河山村幼儿园有11个孩子,正好符合开园条件。
“通过把山村幼儿园设置在村里,保证山区多数幼儿就近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的机会,方便年迈的祖辈送幼儿入园,同时也减少了孩子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卢迈介绍。
为了保证质量,培训是山村幼儿园的重点。“山村幼儿园计划”按照1:20的总体师生比例招募幼教志愿者。通过自愿报名,以专家考核的方式招募合格的幼教志愿者。志愿者定期参加由县教育局安排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早教质量得以保障。
营养和教育并重是“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另一特点。根据卫生部《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1990-2010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城市儿童是3.1%,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是20.3%。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率约为城市儿童3-4倍。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又为一般农村的1-2倍。考虑到农村幼儿饮食结构单
一、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向山村幼儿园幼儿每天每人提供1元钱的课间点心。课间点心以含十多种微量元素的幼儿营养包为主,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专家结合地方饮食习惯给予食用指导。
至2015年1月,“山村幼儿园”项目已建立771所山村幼儿园,覆盖八省(区)十县,每年约1.7万余名幼儿从中受益。
“基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基于农村幼儿的发展、基于神经科学的发现,‘山村幼儿园’计划能以低成本实现高回报。”周念丽说。
“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建立了771所乡村幼儿园,但是在中国贫困地区有10万个行政村,750相比10万,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们希望缩小差距,保障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卢迈说,“让我们一起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早期发展,关注他们的学前教育。让我们通过点滴行动,来改变孩子们的未来。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