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方式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生活方式变革与可持续发展.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 我能口奂酉星什么
生活方式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卫国/杨吉华
【作者简介】李卫国 杨吉华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教室 烟台 264001
【内容提要】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如果不摒弃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根本不可能实现。而适应并能极大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只能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关 键 词】社会发展观/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03-0061-02
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制约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发展观的深刻变化,一种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取代传统的发展观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种发展观的转变无疑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与可持续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行为习惯仍大量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仍然被许多人奉为生活信条而趋之若鹜,生活方式变革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为此,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研究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旧发展观的产物
传统的发展观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混为一谈,片面追求增长速度,习惯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人均值或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指标,以此衡量一国发展水平。传统发展观深受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产量。总产量的下降和失业的产生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太低。因此,为了实现增长就必须扩大投资尤其是提高消费。在经济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节约,主张刺激消费,甚至提倡奢侈浪费。在这种经济理论支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高工资、高消费的政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也纷纷仿效西方国家的做法,推行一种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
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便是这种发展观的产物。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工作为挣钱,生活为享乐。人们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多嫌钱,多嫌钱是为了多消费、多享受。这种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也通过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传到了发展中国家,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国家处于同样人均收入水平时的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早熟症已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是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看,虽然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仍是我国生活方式的主流,但消费早熟症和高消费现象也相当严重,一股拜金享乐思潮在社会上呈蔓延之势。
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危害性。首先,它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一种物支配人的生活方式,它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使人变成感官的奴隶、商品的奴隶。它带来了现代人物质生活愈富有、精神生活却愈空虚的奇怪现象。其次,它导致了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均能源消耗量为除美国以外世界平均量的6.6倍,为发展中国家的10倍左右。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全球55亿人都这样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地球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尽最后一滴血。其三,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当前环境问题正以空前尖锐的形式降临在当代人面前。大气污染、水污染在加剧,土地在加快退化和沙漠化,物种以每天上万计的速度消失。由于臭氧衰竭,温室效应日益明显。而这些都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1989年联大通过的228号决议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这种生产、消费方式。可见,作为旧发展观产物的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延续这种生活方式,只能导致人类社会走向毁灭。
二、生活方式变革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对旧发展观痛定思痛的产物,它的提出和普及是人类发展观的最重要进步。1987年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对这一发展观作了系统的阐发。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就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性。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必然要求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变革。这是因为:一方面,生活方式变革体现着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目标。与旧的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不同,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它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保证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一个安全、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可持续发展观的这种价值目标是以主体的生活方式为载体并通过主体生活方式得以最终实现的。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是与这种价值观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的。因此,没有作为主体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就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变革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提高主体的文明素质,而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不能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高低。而人的文明素质的高低,具体到每个人,则又取决于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其次,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消费模式,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享乐型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消极现象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误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才能对社会生产目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和引导作用,才能节约有限的资源,减轻环境压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生活方式变革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变为主体的自觉行动,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宣传和政策制定上,它必须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真正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和要求落实到人们的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中去,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和典型特征,即变为主体理性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观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三、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贫乏。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物耗、低产出、低效益、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的发展模式。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走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兼顾现在和未来共同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顺应时代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p#分页标题#e#
那么,什么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方向、目标和模式是什么?笔者认为,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总体要求,我们应该把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当前生活方式变革的基本方向和模式。从可持续发展观角度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应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一是正确处理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形成兼顾当代与未来人类共同需要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不反对在劳动贡献的基础上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所反对的是那种无节制的、以奢侈享乐为特征的思想和行为。过度追求眼前的消费和享受必然损害人类长远利益,损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观主张兼顾当代与未来人类共同的需求。用限制当代人的合理需要的办法去满足未来人类的需要是不道德的;同样,为了当代人的需要而牺牲人类的长远利益也是不道德的。这种道德观同样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二是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形成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结构。合理的生活结构,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合理的需要,保证主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合理的生活结构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认识和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物质保障是完善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但我们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文化含量,追求一种全面的生活方式、平衡的生活方式、提倡终身学习,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模式。《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会减缓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该提倡适应消费观念,崇尚节俭美德,明确反对高消费,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如膳食结构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发展高转化率的节粮型的动物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多用化纤、混纺代替棉布,减轻耕地压力。提倡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供气以节约能源,多发展高层住宅以节省耕地。在农村推广省柴灶,大力发展沼气。发展以公共电、汽车和地铁为主的交通工具。要树立新的价值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即人与地球关系,从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转向人地共生、人地协调、天人合一。
第二篇:低碳经济要求家庭日常生活方式变革
论文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町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更是人民在生活方式上就要发生变革。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生活方式
谈到低碳经济这个话题,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气候,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作为新时代的每位公民都要要为祖国、为世界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不能阻止气温的上升,不能控制两极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云南的干旱。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我们只能尽量减少灾难对我们造成的影响。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两会“低碳经济”关键词的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被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老百姓所详知。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
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
由此应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紧缺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1/5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
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的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是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的丝毫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
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具体的每位公民都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比如从以下方面:
一、节水篇
1.用桶接水来洗拖把比直接用水冲洗拖把的方法更省水。
2.用口杯接水后,关了水龙头再刷牙,只需要0.5升水,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则要浪费45升水。
3.淘米水可用来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于浇花;残余茶水可用来擦家具。
4.洗衣机漂洗的水可做下一批衣服洗涤水用,一次可以省下30-40升清水;最后一次洗涤水可用来拖地、洗拖把或可用来冲坐便器。
5.菜买回来后先择后洗能够避免水浪费。家里洗餐具,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再用热水洗一遍,最后才用较多的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
6.洗澡时掌握调节冷热水比例,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用水。
7.淋浴要抓紧时间,全身淋湿即关喷头,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冲洗干净。
8.洗澡时不要“顺便”洗衣物;澡盆洗澡,水不要放满,1/3-1/4盆足够用。
9.洗澡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
10.将老式旋转式水龙头换为节水龙头,选择节水龙头关键看开关的速度,灵敏的控制开关可缩短水流时间,节省水流量。
11.选用可选择冲水量或者水箱容量≤6升的节水型坐便器;应更新容量为9升的老式坐便器,或采用节水配件改造。也可在水箱内放置装满水的可乐瓶或盐水瓶,减少冲洗水量。
12.集中洗涤衣物,少量小件衣物可手洗;使用适量优质低泡洗衣粉,可减少漂洗次数;洗涤前将脏衣物浸泡约20分钟;按衣物的种类、质地和重量设定水位,按脏污程度设定洗涤时间和漂洗次数,既省电又节水„„
二、节电篇
1.把洗好的米放在锅里浸30分钟,再用温水或者热水煮,能节省30%的电。
2.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更省时省电。
3.保持电饭锅电热盘的清洁。电热盘附着的油渍污物,时间长了会炭化成膜,影响导热性能,增加耗电。
4.使用吸尘器时根据不同情况选用适当功率档;清除过滤袋中的灰尘,可减少气流阻力,提高吸尘效率,减少电耗。
5.在用微波炉加工的食品上加层无毒塑料膜或盖子,其水分不易蒸发,味道好又省电。
6.家庭用电热饮水机,其长时间保温耗电多。传统的真空瓶胆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
7.去除电水壶中电热管的水垢,可提高加热效率,不仅省电而且延长使用寿命。
8.用节能灯替代白炽灯节电70%-80%;节能灯寿命长达8000-1万小时,是白炽灯的8-10倍;有多种光色可选择,替换也方便。
9.在晚上22:00至次日6:00之间使用如电热水器、电饭煲、洗衣机、消毒柜、电熨斗等家电,享受半价低谷夜电,避峰又省钱。
10.充分利用室内受光面的反射性能,能有效提高光的利用率,如白色墙面的反射系数可达70%-80%,同样可以节电。
11.选购调温型电熨斗,其升温快,达到设定温度后又会恒温。熨烫衣服时,通电后可先熨耐温较低的,待温度升高后,再熨耐温较高的,断电后,再熨部分耐温较低的。
12.家用电器设备停机时,其遥控开关、持续数字显示、唤醒等功能电路会保持通电,形成待机能耗,这约占家庭用电量的10%,如同昼夜常开一盏15瓦到30瓦灯,电器不使用时应切断电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更是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范文
生活方式与健康
稷山县稷峰二中 黄彩英
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2.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及含义。3.列出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4.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知道怎样获得健康。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范晓萱主唱的一段健康歌。
2、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歌词中都唱了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导出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与健康)。
(二)提问讲解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健康知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2、学生举手回答。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4、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健康呢?
(三)活动一 怎样才能获得健康
1、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2、活动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学生按要求自学教科书中“健康四大基石”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3)小组推代表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4)教师补充讲解,并与学生互动。
4、教师小结。获得健康是每位同学的权利,也是责任,更是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学会判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呢
(四)提问讲解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林军一天生活方式表现图;要求学生判断林军的生活方式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说出理由。
2、学生按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3、教师及时补充讲解与学生互动。
4、教师结合事例(如不注意睡眠、运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5、教师小结。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要获得与保持健康,就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五)活动二 思考为什么林军觉得“说来容易做来难”?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1、活动目的。让学生知道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健康知识指导,需要坚定信念支撑,需要辅助正确的行动和意志努力,懂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知道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知”、“信”、“行”的统一。
2、活动形式。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布置活动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体会。(3)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推出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像林军这样的事例是客观存在的。反思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是否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希望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要对自己提出改正的要求,用健康的知识、坚强的毅力、积极的行动,去战胜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这样
才能收获与保持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篇:《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
《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
庄河市第五初级中学
张卫强
指导思想: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对错的能力,但自制力不强,有一些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影响他们健康的隐患。按《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设计本节课。本节课《生活方式与健康》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看幻灯等活动,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明确哪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哪些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情分析:
初中生但在生活中进积累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通过教 育进行校正。他们已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和看幻灯等活动进行教学,班班通电脑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较好条件。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及含义。
3、列出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4、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知道怎样获得健康。
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范晓萱主唱的一段健康歌。
2、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歌词中都唱了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导出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与健康)。
(二)提问讲解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健康知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2、学生举手回答。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4、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健康呢?
(三)活动一 怎样才能获得健康
1、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2、活动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学生按要求自学教科书中“健康四大基石”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3)小组推代表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4)教师补充讲解,并与学生互动。
4、教师小结。获得健康是每位同学的权利,也是责任,更是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学会判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呢
(四)提问讲解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林军一天生活方式表现图;要求学生判断林军的生活方式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说出理由。
2、学生按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3、教师及时补充讲解与学生互动。
4、教师结合事例(如不注意睡眠、运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5、教师小结。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要获得与保持健康,就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五)活动二 思考为什么林军觉得“说来容易做来难”?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1、活动目的。让学生知道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健康知识指导,需要坚定信念支撑,需要辅助正确的行动和意志努力,懂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知道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知”、“信”、“行”的统一。
2、活动形式。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布置活动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体会。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推出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像林军这样的事例是客观存在的。反思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是否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
希望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要对自己提出改正的要求,用健康的知识、坚强的毅力、积极的行动,去战胜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这样才能收获与保持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师总结
生活方式与健康密不可分,如果拥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将拥有健康。今天学习了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相信它们将成我们今后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同时,我们要关注家人及周围人的健康,成为健康的使者。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告别愚昧,选择文明,在学习、生活中成为现代健康观念的实践中。
第五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筱惠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我着重讨论的是我的一些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们国内也不例外。资源分配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发达国家所占有的资源大大多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同样的,富人的资源占有量远远多于穷人。而这就违反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社会要发展,必然的,人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导致环境的破坏。最终使得环境无法恢复,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而到了最后,人类也自尝苦果,要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目的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它的核心则是“可持续”,当代人要充分尊重后代人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等权利。可是,我们不但没有未后代着想,甚至没有为自己着想,就连自己的生存环境都破坏殆尽。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不安全。而我们的后代的生存条件,更是不堪设想。
现在的中国,表面上是与旧时的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但本质上,与“大跃进”时区别不大吧,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平均水平,而把GDP的增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知道,经济的过快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相信很多人对“大跃进”印象深刻,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现在的中国,污染问题非常的严重,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虽然治理早已提上日程,国家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边治理边污染,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真的不知道该怪罪于谁。我们一边在为治理而忙碌,一边却在大力破坏着。防护林、草方格······都无法遏制沙漠的蔓延,而另一边我们却在大量砍伐树木,出口一次性筷子;一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不够,一方面却又在污染土地······
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是“先污染后治理”,那是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污染环境的代价。但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这一道理,却还是在走这条道路,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吧。我们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更不清楚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人
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弃未来于不顾,根本就没有长远的目光,也不为后人着想,百年身后事,管那么多干嘛?重要的是现在赚多点钱,享多点乐。利益驱使着人们不顾一切地行到,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我觉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我们人类的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即使现代化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无法弥补造成环境破坏的事实。当然,社会是一定要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但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环境。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相反,环境的发展是依赖于有好的环境的。好的环境不仅仅指没有污染,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小动物、要随手关闭水龙头······而不是仅仅靠地球日、环境日、植树日等等这几个节日才想起要为环保事业做贡献。当然,也不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环境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努力,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还得靠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