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妙音乐点缀精彩课堂(模版)
美妙音乐点缀精彩课堂
摘要:音乐与文字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诗经》、“乐府”、“元散曲”无不可吟唱。音乐与文学一直相伴成长。音乐是无字的文学,文学是有字的音乐。语文是文学艺术的天地,我常在语文课上用音乐诠释文字,让学生收获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当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触无法言说时,用音乐适当地敲击,会发出震荡有节奏的旋律,让语文课变得灵感动人,学生们乐在其中,真是妙不可言。
关键字:音乐;语文教学;学生;课堂
音乐是奇妙的,无论是雄壮激越,还是婉转缠绵,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名人都极为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要使学生用心灵、用真情去拥抱作品,就需要教师创设与之适应的情境,营造与其作品相适应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忘却自我,与作者和教者“声气相投,心心相印”。创设情境的方法当然很多,用音乐的魅力来“披文以入情”,“感情是向感受情说话”(费尔巴哈),则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颤,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音乐其实就是人类心灵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寄托者作者浓厚的感情。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领悟作者的情感。怎么样才能使作者、老师、学生三者的心声变成美妙的交响乐呢?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凌练的歌词,很容易让学生所接纳。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让语文课变得诗情画意,充满美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实践证明:无论对于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中渗透进音乐,都能发掘兴奋点,促使其反应的敏捷,思维的活跃,心灵达到美的境界。这对于我们作教师的在备课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将音乐巧妙地引入课堂将成为一门备课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
一、引入音乐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其目的是激趣启思。教师若能设计一个具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教学引言,做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以奠定这堂课成功的基础。利用音乐引入新课,使学生较快低进入文章索要描绘的意境。
例如,我们在学习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时,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欣赏《歌唱祖国》,放第二遍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教室里想起了轻轻的节拍声。学习课文的感情基础奠定了,后边的教学老师教得自如,学生们学起来也轻松,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知识的殿堂。
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让我们来静心聆听一首歌曲好吗?”随后《我爱米兰》的深情旋律回荡在教室里。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绽放出兴奋的笑容,我听到有的同学轻声哼唱的声音……曲已尽,意未尽!此时,我适时地抛出话题:“歌中唱的是什么?为什么把米兰比作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的平凡、伟大,人们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其实都已经自然地流淌在学生的表达中。“好,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认识他的老师。”这样的导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刘绍棠的老师是这样的以为老师呢?为何说“师恩难忘呢?”学生的兴趣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再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那淡淡的花香,代表了同学们诚挚的心愿,是对老师真诚的爱。教学伊始,我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曲,1 并用深情的语言导入:“窗前,一群可爱的娃娃,踮起脚尖,悄悄地来到一个浓绿的小院。让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当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凌练的歌词和老师动情的语言萦绕在耳边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并滋生出与教师心心相印的美好感情。
当然,在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负面迁移,而冲淡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恰当地运用。
二、挖掘音乐情境,感受语言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十分注重人文性。其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注重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体现童真童趣,注重形象和情感,生动感人。教材中步伐动人的音乐元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这些音乐元素,让学生们感受教材的无穷魅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达到塑造美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生动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的入请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读者的心田,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歌曲,何不让学生们学唱这首歌呢?歌声应该更能表现人的内心感动吧?于是,我找来了这首歌曲,在朗读课文、学生质疑后,我和大家一起聆听欣赏歌曲,同学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里,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听完,唱完,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想法。“这些少先队员真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听了这些,我和同学们一起享受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乐曲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音乐元素,准确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酝酿和调动自己的情感,也才能在上课时以自己的群许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
三、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中学生默读课文时,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可使师生沉浸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快地让学生感悟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同时播放钢琴曲《爱的旋律》,屏幕显示画面,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诗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课文,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进入情境,领略作者的情感呢?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想象力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富有创造力,但是,诱发想象力需要一定的媒介。在语文课中,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老师,您好》一课时,就可以穿插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曲,歌曲与稳重所表现的内容把学生带入了教师的日常生活。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老师在精心地批改学生的作业,老师在找顽皮的学生谈心……师生们又展开联想的翅膀,眼前浮现出教师节时,学生们为教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老师培养的学生长大了,成了祖国的栋梁……
我经常给学生们放些格调明快的音乐,让音乐给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乐与文字的世界里。记得一次放了一段关于冬天的乐曲。“呼呼的北风刮起来了,我仿佛来到了冬天,鹅毛般地雪花大片大片地往下落……”“一群孩子在快乐地堆雪人呢,有的……有 2 的……”学生们小手都举起来了,小脸通红,小眼闪亮。此时,他们难道不是在享受吗? 2.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文包诗,讲的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稀离别之情。这种深情让同学们理解起来应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为学生配上一段忧伤的《送别》,感伤的旋律在同学们的耳边萦绕,他们动情地读着课文,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刻情谊,读出了依稀惜别之情。语言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魔力”,使学生体会到当时的意境,让作者、老师、学生的心跳动在一个节拍上。
3.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及感悟能力。《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一切的感悟静静凭借语言文字,学生们也许难以想象出来,而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题——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有所“悟”。于是,我在课上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我和学生们一起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引导同学们去读文领悟,同学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我还引领同学们去读文想象,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双目失明、充满苦难、一个从小失去母爱、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是那么的热爱生活,那么的热爱生活,他又是那么的坚强。而这一切的感悟,只有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和课文最为凭借,才能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深处。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回顾知识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是音乐作品的歌词,或者是根据根刺改编而来的。教学这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地发问,也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那婉转的乐曲,充满真情的歌词早已替代了老师繁琐的讲述。如《快乐的节日》这首诗,生动描写了儿童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把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挥洒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儿童们对祖国浓浓的爱以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我用歌曲《快乐的节日》来渲染气氛,用歌声表达快乐,用唱歌记忆歌词,学生倍感新鲜和快乐。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巩固了心知,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有所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变得活跃起来。
四、恰到好处,适时运用
在教学实际中,利用音乐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效果比较的显著,但同时音乐也不是万能的。所以使用音乐时,要恰到好处,应注意一下几点:
1.选择使用的音乐要和课文情境匹配,恰到好处。在阅读各种不同风格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乐曲进行配乐,有时候会祈祷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乐阅读赏析最大的好处是唤起学生的情感,创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如在学习《田园诗情》、《草原》这类文章时,就可以播放优美的乐曲来床在一种特定的氛围。只有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上相应的课文,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2.选择使用音乐的时机要准确适当,妙趣横生。适时地在阅读朗诵课文时播放音乐,可以创设一种最佳的阅读气氛。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老师可以课前让学生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唱这首歌,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感受到尽情欢乐的动人情境,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选择使用的音乐要适可而止,确实事半功倍。语文课不是音乐课,并不是任何一课,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借助音乐进行的。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把握好这个分寸,否则将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音乐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与渗透,为小学生的阅读与朗诵注入了升级和活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萌发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体验、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五、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1.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5.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任筱敏.音乐师范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4).7.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二篇:《美妙的音乐》参考教案
《美妙的音乐》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一二三四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知道这首歌的音乐体裁。
2、情感目标:喜欢演唱这首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愿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对这首歌进行编创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能用饱满、有力、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二三四歌》。教学难点
对这首歌进行编创活动。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旋律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中偏重对歌曲情绪的理解,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体会歌曲情绪。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导语: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一二三四歌》
1、介绍作者:
臧云飞,作曲家。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创作歌曲有《珠穆朗玛》、《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女兵》、《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军队歌曲。
2、听范唱,边听边想:
/ 6
你能听着歌曲,想想部队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歌曲的情绪怎样?
3、学生听,然后举手发言
4、学习歌曲,再听歌曲,边听边在心里跟着歌曲哼一哼旋律
5、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请大家跟着录音机轻声地演唱,老师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唱到高音的时候,请同学们用假声来演唱
7、请大家跟着歌曲的伴奏,大声地用圆润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8、分小组,最多不超过八个人排练歌曲,要求:声音圆润,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情绪,要求加上动作。
9、学生排练
10、表演
11、评价
三、教学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歌曲典型的军营生活让学生很感兴趣,由于对军人的崇敬,在学习时也能感觉到作为军人的那种自豪之情,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学习的效率很高,在表演时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 《致音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歌曲《致音乐》旋律,知道作者舒伯特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本课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愿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致音乐》,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致音乐》旋律。教学难点
/ 6
聆听《致音乐》,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歌曲的欣赏课往往容易上成唱歌课,如果过于着重学习旋律,强调演唱,欣赏课就会失去重点,无论是旋律和歌词都是为了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通过这两方面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理解作曲者的思想。——师生问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
——介绍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父亲是教师,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开始,在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任歌童并开始学习作曲。1813年,在其父亲任教的学校任音乐老师,同时从事作曲。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一度依赖友人资助为生。后来,曾在宫廷任教几年。1828年,因伤寒病逝世。
——介绍《致音乐》的由来:19世纪初,德国诗人肖贝尔写了一首《致音乐》的诗。这首诗的第一段内容,阐述了音乐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赶走了心中的忧郁乃至生活给自己的打击。这段诗的内容,与法国作家罗兰的体验是那样的一致。他说:“当我生病的时候,莫扎特悦耳的音调,好象情人似的,在枕畔看护我„„”当舒伯特读到这首诗后,对起颇感兴趣,于是谱写了《致音乐》这首艺术歌曲。
——聆听歌曲,边听边带着老师对作者与歌曲的介绍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再听旋律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旋律唱一唱 ——学生自己唱旋律 ——熟悉歌词
——请同学们用朗读诗歌的声音来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次 ——词曲结合
/ 6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跟着录音机边听边在心里面演唱歌曲 ——请同学们用轻轻地声音来演唱歌曲
——说说你对歌曲含义的理解,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小结 ——师生再见
教后记: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了主动聆听、思考的习惯,旋律和歌词分开再结合的欣赏方法,对歌曲的理解更深入,对歌曲背景的了解扩大了知识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做高一点的要求,课外多知道一些音乐方面人物作品的知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 《美妙的琴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歌曲《美妙的琴声》,感受风趣、愉悦的情绪。
2、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本课歌曲,乐于了解音乐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原意参加班级音乐会的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美妙的琴声》,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美妙的琴声》,感受风趣、愉悦的情绪。教学难点
聆听《美妙的琴声》,关注歌曲的内容、旋律、伴奏及结构形式,能够记住其主要的旋律。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6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的旋律歌唱性很强,学生很容易就能对旋律熟悉,但是欣赏的目的不是要学生会唱歌曲,而是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情感体会。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分段欣赏上。——师生问好
——今天的音乐课是非常轻松的一节音乐课,因为我想带大家去欣赏一首非常幽默的乐曲,这首乐曲不仅有钢琴独奏的版本还有女高音演唱的版本。——是什么呢?你听听:播放《幽默曲》 ——学生马上做出反映,表示听过
——对,这是非常著名的乐曲,我们今天欣赏的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以歌唱的形式来命名的名字叫《美妙的音乐》 ——介绍作者: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初步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代表作品有:《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等。——音乐分析:
幽默曲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以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为特色,旋律的歌唱性较强。——再听: 本歌曲分为几段? ——学生听,分为三段 ——分段欣赏,第一段:
本段运用了什么节奏型最多?(附点节奏最多)——第二段:
本段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人们进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之中)——第三段: 和第一段有区别吗? ——再完整地欣赏全曲 ——小结 ——师生再见
/ 6
教后记:在进行过几次有效的欣赏教学之后,这节课的效果更好了,学生从旋律上就基本能把握住歌曲的情绪,了解了基本欣赏的方法,知道从个词和旋律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感受音乐,并主动区分音乐的段落,理性的欣赏,提高了欣赏能力。
/ 6
第三篇:美妙的多声音乐
美妙的多声音乐
教学年级 小学六年级 教学思路 在音乐的各种要素中,和声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拥有一双具有和声听觉的耳朵,可以使人的音乐素养有一个质的飞跃。六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已经接触了大量多声部音乐,对和声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学生的和声意识、和声听觉、和声能力、和声素质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演绎和表达和声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因此,也就无法体验到许多优秀合唱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魅力了。本课通过对小学阶段一些经典合唱作品编配法的梳理,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的聆听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辨析,从而推进学生和声素养的提升。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红河谷》(根据北京天使合唱团演出记谱,见附录);聆听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多声部歌唱活动,了解多声音乐的种类,享受合唱的乐趣。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指挥、图形谱等方式体验不同类型合唱作品的和声效果,体验和声的美感。3.知识与技能:能用和谐统一的音色演唱各种不同编配法的练声曲,以及《红河谷》合唱曲,重点练习支声复调作品的演唱技巧,体验与表现不同和声效果所营造的不同音乐形象;尝试辨别合唱作品的类型。教学重点 体验和声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教学难点 多声部音乐的听辨及歌唱表现。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句名言,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那些不会生活的人就会睡觉,而热爱生活的人就喜欢唱歌。”的确,歌唱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快乐,而且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灵感,让我们的心乘着歌声的翅膀自由飞翔!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人!下面让我们调整好身体这件精美的“乐器”,美美地唱起来吧!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迅速进入积极向上的上课状态。
二、导入――体验各种不同的和声效果 复习练声曲《月亮爬上来》,提示学生带着想象表现月亮出来的意境,学生边唱教师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5种演唱方式的图形谱(略): 1.单旋律发声:纯净清澈。2.单旋律轮唱:更富意境。3.二声部合唱:旋律厚实、有立体感。4.双旋律轮唱:交织错落更有层次,仿佛月亮在水中的倒影。5.加入支声复调:两条旋律相互衬托、呼应、交错。设计意图:通过短小练声曲的各种多声部练唱,体验不同的和声美感;同时为歌曲教学中各种合唱编配类型的听辨做铺垫。
三、聆听与归纳
1.导入:小小的练声曲通过各种不同的合唱编配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这些感受是谁在发挥魔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新的音乐要素――和声。(1)在所有音乐表现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被称为“音乐表现三要素”,有人把它们分别形容成点、线、面。和声使音乐变得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旋律除了横向进行,还增加了纵向的交织。(2)和声是多个声部同时发声所构成的和音效果。你认为任意几个音组合在一起都是和谐的吗?不一定,人们为了研究和声的和谐问题,专门开设了《和声学》进行研究。我们小学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聆听、演唱或演奏来感受和声的美妙。下面我们就根据接触过的一些音乐作品,来研究一下多声部音乐的类型。2.主调音乐的类型以及特色(1)播放《田野在召唤》片段,(师:低声部的旋律给你什么感受?生:使音乐更富动感和活力)这种低声部采用比较单一固定的方式进行伴唱,我们称它为“固定音型”。(2)播放《小白船》片段,说一说旋律的特点。归为“声部重叠”。师小结:刚才听的两段音乐都是以某一声部旋律为主,其他声部作为衬托,就像绿叶衬托着红花一样,我们把它称为“主调音乐”。3.复调音乐的类型以及特色 与主调音乐不同,还有一类就是“复调音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各自独立,又和谐地同时进行。复调音乐又有哪些常见的类型呢?(1)播放《迷人的火塘》片段,归为“模仿式”。(2)播放《红星歌》B段,归为“衬腔式”(又叫支声复调),是主旋律的分支,由主旋律派生出来,起丰富、润饰、补充和烘托的作用。(3)播放《铃儿响叮当》,归为“对比式”,两条旋律形成对比又和谐交织。4.小结:作曲家为了取得更丰富的效果,往往会将这些类型进行综合。下面看看我们上节课刚学的新版《红河谷》是哪一种类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综合了各册经典合唱曲目,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自主发现它们的特色,从听觉入手,了解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不同类型。
四、歌唱实践《红河谷》(见附录)1.复习上课时所学的A、B乐段,说一说B乐段属于哪一种类型(主调音乐中的声部重叠)。2.聆听C乐段的支声复调:(1)生唱主旋律,教师加入支声;(2)聆听录音范唱。3.分析支声特点:错落有致、补充衬托,往往避开重拍,演唱时关键是把握进入的时机。4.学生集体演唱支声声部,并进行二声部练习。5.将三个乐段完整演绎,提示情感表达。6.小结:通过刚才的演唱,你发现用不同的和声编配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生:略)的确,美妙的和声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听觉享受。现在许多歌唱大赛,比如最红火的“中国好声音”,参赛歌手在台上演唱,旁边都会安排几名歌者为他们配和音,如果我们从小培养自己的和声能力,说不定将来也能从事这门非常时尚的职业呢!设计意图:通过歌唱实践,进一步体验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美感,让学生懂得同一个作品完全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合唱编配,感受到和声的魅力,体会合作演唱的乐趣。
五、拓展聆听 1.导入:最后,“百灵博士”带来4个音乐片段,考考你是否学会了今天的知识,请判断它们的类别:(1)《星星索》(固定音型);(2)《保卫黄河》(模仿式复调);(3)《送别》(声部重叠);(4)《同一首歌》(支声复调)。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品均为学生陌生的作品,通过听辨巩固知识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为更多多声部音乐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的听觉非常敏锐,只要我们多听多练,一定会发现更多和声的美妙。最后,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让心灵自由飞翔吧!(随《乘着歌声的翅膀》合唱音乐出教室)教学反思 和声,是声音的纵向组合,作为音乐的要素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音乐。小学阶段让学生体验“和声”,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诸如为旋律配几部和声这类专业院校才研究的内容,而是感受多声部音乐的纵向交织所形成的多层次立体效果,让学生对多声音乐形成一定的敏感度,在聆听、演唱以及演奏过程中,培养和声意识、和声能力以及形成和声听觉。本课就是对“和声”要素学习的一次较为大胆的尝试。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接触过大量多声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合唱、合奏能力,以及识谱能力等。其次,要求教师熟悉整个小学阶段多声音乐作品的分布情况,并将这些作品进行归类、裁剪,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直观的多声音乐材料。最后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设定坡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本课的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月亮爬上来》这一小小的练声曲做各种多声部的尝试,并用图形谱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各种多声组合的方式。不仅起到练声作用,而且也能够为后续教学做好一定的铺垫。在中间环节中通过大量已学过的多声作品的聆听与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主调与复调音乐的不同,并对较少接触的“复调”音乐产生兴趣。在歌唱环节中,重点尝试“支声复调”,学生因有练声曲的铺垫,很快就能掌握。最后部分,给出学生不熟悉的多声作品,学生也能够初步辨别它们的类别。整个教学遵循了“音乐从听觉入手”的原则,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实际运用中,音乐性突出,学习效果良好,为今后多声音乐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本课作为实验课,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诸多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线与能力线非常清晰,但在情感线上略显薄弱。另外,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上,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不足,由于教学容量较大,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有些知识点的讲解没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时间。另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在钢琴即兴伴奏、和声配置以及多声部创作方面不断提高的话,才能让学生体验更多“和声”的美妙。前路任重而道远!附 录: 何秋瑜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 教学评析(尹丹红)2013年12月,在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聆听了何秋瑜老师的这节《美妙的多声音乐》六年级合唱课,感慨其不失为一节难得的好课,观点如下:
一、教师建构课程的能力强
(一)何老师能敏锐捕捉到六年级学生的歌唱问题,通过对小学阶段一些经典合唱作品编配法的梳理,让学生从感性层面的聆听与歌唱,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辨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多声部合唱素养。
(二)本课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托小学教材,结合课外重组编创,选用的教学材料不仅特色鲜明、音响精美,而且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知识观,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在享受音乐、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曲目丰富,形式多样,体现由易到难的呈现顺序,并具有音乐美的感染力。
(三)整课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知识技能线与情感线的双促双融,也清晰体现了“先体验后概念、再体验再概念”的顺序,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特点。
二、教师的“教”体现以“生”为本,以“乐”为本
(一)遵循学生音乐学习特点,由易到难。例如在本课的导入复习练声曲《月亮爬上来》部分,教学是从单旋律发声→单旋律轮唱→二声部合唱→双旋律轮唱→加入支声复调,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前一环节的歌唱体验结果是下一环节歌唱的基础,教学设计分小步子走,环环相扣,流畅。
(二)本课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用图形谱辅助多声音乐作品类型的辨别,简单的几根线条以及鲜明的色彩,无须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到同一个作品不同声部配置的变化,加上教师指挥手势的辅助,学生很快就能将主调与复调音乐准确地表现出来。直观的图形谱,把抽象的多声部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感性地学习,图形谱的确是适用于各个年段的好方法、好策略。
(三)每个音乐片段的要求不同,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呈现引导,具有意境美。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音乐的学习不是靠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去获得的,而是靠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必要的智力基础而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组织富于趣味性的音乐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绝不是不重要,也不是要简单地将其“淡化”,而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学。
三、学生有很好的多声部学习态度和多声部合唱素养。本课的教学容量非常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基础以及对以往作品的积淀,难以体会和表现“支声复调”的美感。由于第一环节的“小步骤”铺垫,学生还是带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可见教师选用的教学素材有趣、有效、有梯度,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同时也可窥见教师平时较高的课堂效率。
四、整节课都在生生合唱、师生合唱、教师范唱或媒体所播放的美感音乐中愉悦着、感染着,也感动着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也跟着一起互动歌唱,音乐的美在每个人耳边、心中荡漾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轮,广大教师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既然是改革,一定会暴露许多问题,比如本课如果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多给学生一些个性化的表达机会就更完善了。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更正、改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尹丹红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成就精彩课堂
学习《提升教师修养,成就精彩课堂》心得体会
黄丽华
2008年 11月22日
本学期初我们聆听了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来校为我们全体教师所作的一场生动精彩的师德报告《提升教师修养,成就精彩课堂》,听后深有感触,受到很大启发。程校长从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入题,指出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课堂不足和教学弊端,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展示的良好的课堂特征。确实,当代教师应具备一些新的能力和知识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起码具有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即专门知识、特殊技能、职业情感。程校长的演讲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案例给予具体的阐述分析,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虽然我从教多年,但自己不能满足于以前学的知识了,应该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学科领域,要像新教师那样注重专业学习和知识的拓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应对自己的教学手段、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本人的教学能力,向学生展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40分钟课堂教学。
程校长所说的教师修养包括三个方面:教师的专门知识、特殊情意和职业情感。其中专门知识又包括: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不但要有比杯子更深的深度,更要有比杯子更宽的口径。程校长的学习经历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程校长是上大学年龄最小的,读博士是最老的,坚持学习终成正果。我想这源于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不断更新,“只有知识是不行的,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下他曾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多学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接触背景知识,养成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学识渊博”不成为一句空谈。永远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活力;生活中勤于反思,勤于动笔;永远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做到“和谐共振”,“教学相长”。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会悟出更多的真理,才能真正做到化、活、热、和、信,才能筑就精彩课堂。如何筑就精彩课堂?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提高自身素养,要从观察、捕捉、反思开始
教师的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充实的。我们要在忙碌的教学事务中,挤出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内涵,拓展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先学会观察学生,分析能力,备课时对学生各种可能状态进行估计,重点难点量入而出,有的放矢。教学中聆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对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捕捉典型,形成生成。我们应及时进行反思,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留有跟多的时间去聆听学生,观察学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全体学生服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课堂教学质量中的关键性作用。教师的职业修养,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底蕴、语言才能、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共同构成了教师课堂讲授能力的主要方面,共同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第二,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
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课堂的起、承、转、合设计是否合理。譬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设置问题,怎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怎样结束教学等等。每个细节教师都要了然于心,精心设计,必要时要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在备好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备学生,揣测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况,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对来自学生的质疑、争辩以及出现的意外情况都能够沉着应对,轻松处理各种情况。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知识底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第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接触”,唤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共同创造出亲切、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方面。
第四,教师要加强教学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加强学习交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师的听课评课也不仅限于同行教师之间,还可以提倡跨学科听课,从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借鉴学习别人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机智等教学艺术。
最后,教师要深入学生,常与学生畅谈交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用于教学,能多听学生的评价和建议,进一步改进改进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存在,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专业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作用, 教师应立足课堂, 用情感丰富课堂的底蕴, 用知识托起课堂的天空, 把学生体验作为课堂的重点, 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快乐,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才有课堂生成的可能。
第五篇:新课堂新精彩(推荐)
新课堂
新精彩 ――践行“汝南模式”有感
汝南县五小
李爱菊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十几个春秋。在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学校也曾经搞过多次教学改革,但都是开头轰轰烈烈,最后悄无声息,没有一次能够坚持下来,更不用说取得成功,获得课改成果了。因此,我历来对课改都抱着怀疑态度。
从2013年秋季开始,根据教体局的统一部署,在全县中小学推行“汝南模式”教学改革,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打造高效课堂。自己心里很不以为然,觉得不过又是一阵风罢了。但是学校领导这次异乎寻常地重视,先是反复宣传,再是理论学习,请专家进行培训,完了还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上达标课,务必人人过关。我有些怀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过去老师反复教,还有学生学不会,现在不让老师教了,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组合作,难道这样就能把知识学会了?然而,怀疑归怀疑,我还是得按照学校要求的模式来上课。
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从台前转变为幕后,这个转变一下子还真不好适应。从前上课,只要把所备课内容一一向学生讲解,就算任务完成了。而现在,课堂交给学生,还真不知道学生会有什么古怪的想法,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提出来,每个环节该怎样把控,心里真是一点底也没有。好在学校已专门进行了体验式培训,经过理论学习,对“三主六环”的“汝南模式”有了初步了解,就只能“依葫芦画瓢”了。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终于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说:“同学们,过去都是老师讲,同学们听,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老师不讲,看看同学们通过自学,小组之间合作能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还是头一次上这样的课,都好奇地说“好”。这节课是一节识字课,课文中的一组词语都描写秋天景色的。我首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会读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
2、会写“宜”、“染”、“雁”等几个生字。然后出示学习指导,告诉学生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上的拼音自己先试读,然后同桌交流,不会读的小组内讨论,然后要分组展示,看哪个小组表现好。
任务一下达,各组的学生纷纷忙活开了,开始自学,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那个劲头别提有多高了。自学完了,他们自觉围成一圈,认真地进行讨论,哪个字该怎样读,哪个字该怎样写。还互相帮助纠正读音。在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轮到哪个小组,小组全体成员到前面共同展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明确分工。他们不仅能准确读出字音,在黑板上写准字形,还能够跟同学们讲解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笔顺,容易出现的错误等。比如在讲解“层林尽染”的“染”时,有同学就指出了一个和它形似的字“柒”,告诉同学们两者的区别,而且形象的就让同学们记住了这两个字。我发现,整节课我虽然没有讲几句话,但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却非常高涨。他们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在展示的时候都非常轻松自如。真没有想到他们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真是让我震惊。从此,我就再也不怀疑新的“汝南模式”了,而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努力追求从“形似”到“神似”,不断学习探索,不断进步,就好像在我的面前又打开了一扇门,原来做课改也可以有如此的乐趣,让我沉迷其中。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边实践边学习,遇到问题就向别的老师请教,去查理论书籍,慢慢地我认识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颠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认识都要重置。“汝南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按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自研共探,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情展示环节,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思维更加缜密,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与人交流的能力更是得到大大提高。现在我们班上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与别人交流时都从容自如,声音响亮,语言表达准确,各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
在建设合作学习小组的同时,我引入竞争机制,把卫生、纪律、学习、活动等方面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把单个学生纳入小组这个集体之中,定期评选出优胜小组,人人夺旗争星,期末评选明星小组。这样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把合作与竞争完美结合在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人人争着为小组争光,连平时不爱交作业的学生也在同组小伙伴的帮助下,按时交送作业了。卫生、纪律等各方面更是比从前好了不知多少。
现在,我班的“汝南模式”课堂基本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不断完善,每个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逐步培养。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我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前行,为汝南教育事业的辉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