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店中的业态跨界创新有两种含义
酒店中的业态跨界创新有两种含义:第一,就是指将原先不同的酒店类型融合在一起,或者指开创全新的酒店类型。第二,就是指酒店经营与管理模式的跨界发展,包括从物质资本经营到组织管理资本经营,再到品牌知识经营;从单体酒店管理模式,跨越至连锁酒店管理模式,或联营酒店管理模式,或者选择酒店开发商、酒店品牌营运商与酒店管理商之间不同的合作管理模式等等。
跨界创新的主要动力
国内外酒店业态在产品跨界创新方面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交通便利导致市场扩大与多元化,旅游者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其产生了对酒店文化品质的追求,旅游市场细分使其产生对各种特色酒店的需要。
国内外酒店业态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是:满足吸引高附加值宾客的需要;竞争的加剧使酒店寻找特色优势的要求更高;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刺激酒店寻找保证服务质量与成本节约之间的平衡;技术的进步促使酒店进入无距离与移动社区时代;大规模酒店集团直接投资拓扩展,产生资金缺口与投资风险;有效整合酒店内外各种经营管理要素的动力与压力的需求;从物质资本投入经营,发展到组织管理资本培育与经营,再发展到品牌资本、知识资本的培育与经营及联合平台效应的利用;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品牌净资产价值的追求与运用。
国外酒店跨界创新发展的主要历史
国外酒店业态跨界创新发展主要历程如下:从12世纪到18世纪的客栈酒店(主要满足为宗教或经商而外出的旅行者的需要),发展到19世纪初的大旅馆(主要为满足王室、贵族、官宦、巨富和社会名流社会活动的需要),发展到20世纪初商业旅馆(主要满足从事商业活动的旅游者的需要),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的汽车旅馆,然后呈现会展旅馆、胜地度假旅馆、私有共有公寓、分时度假旅馆、邮轮旅馆、房车、精品酒店、民宿、青年旅舍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国外酒店管理模式方面创新发展历程是:由业主投资与管理的单体酒店——由合伙人共同投资与经营管理的现代合伙酒店——特许经营——上市公司——输出管理——开展酒店的收购与兼并活动——酒店开发商、酒店品牌营运商与酒店管理公司三者的合作经营与管理。当然,上述各种经营与管理模式在时序上与空间上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组合交错方式。
国内酒店跨界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酒店业态跨界在产品创新方面发展的主要趋势是:(1)将酒店与历史文化建筑融合发展,产生了精品酒店的新业态。(2)将城市商务会展酒店与休闲度假酒店功能融合,产生了城市商务度假酒店的新业态。(3)将国宾馆与会议型酒店融合发展,为国宾馆提供了新的效益增长点。(4)将酒店的建设与设计和艺术融为一体,产生了设计酒店或艺术酒店。(5)将乡村的民俗、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和度假酒店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产生了新的历史古镇、山村、郊野的度假酒店。(6)多种档次与类型的度假会议酒店、购物娱乐街与主题公园相伴发展,产生了综合旅游度假区。
我国酒店业态跨界在经营管理方式上的主要趋势是:(1)本土饭店的国际化。我国本土饭店的国际化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国本土饭店请国际著名饭店集团进行管理或特许经营。典型的是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请香港半岛集团管理。第二阶段是我国本土酒店集团对国际酒店集团进行收购或合作,走出去到全世界经营管理酒店。如,2010年锦江国际收购美国州际酒店与度假酒店管理公司。(2)本土酒店管理公司从直接投资管理酒店,到输出管理,再到特许经营管理酒店。例如,1996年创业的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至今已有670家酒店,走过了上述发展历程。(3)本土酒店从单体经营到主动加入连锁酒店集团或酒店联合体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例如,世界金钥匙酒店联盟自2003年始,经过8年的发展,到2011年6月已经有75个城市117家四星和五星酒店与108家物业管理企业加入。(4)本土酒店品牌的多元化经营。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先发展经济型酒店品牌——锦江之星,后发展低价快捷酒店品牌——百时快捷,接着又发展中档商务型酒店品牌——白玉兰酒店。(5)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后的升级与转型经营。美国温德姆旗下的豪生酒店,在美国是中档的汽车旅馆品牌,在中国升级为四星与五星酒店品牌。另外,豪生酒店在美国主要是特许经营,在中国转型为输出管理经营。
跨界创新发展的制胜要点
参照国际经验,我国酒店业态跨界创新发展的制胜要点是:(1)要发现、培育与维护顾客对新业态酒店的需要和忠诚;(2)新业态酒店要拥有规模经济;(3)酒店管理公司要注意避免自己拥有的不同业态酒店之间的替代性与过度竞争问题;(4)酒店品牌按照其标准化的程度应至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酒店品牌,另一类是非标准化的酒店品牌,更好地适应不同品牌在世界各地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
第二篇:跨界思维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的含义
跨界思维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的含义
你知道什么叫跨界思维吗?跨界思维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跨界思维的含义。
跨界思维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的含义
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世界大眼光,思维特质。
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好似创意的眼睛,创新的灵魂。思想自由,则目光如炬;思维灵动,则意到神随。而欲达自由、灵动之境,跨界必先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思维的界限。
跨界思维要求人具有丰富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和综合的知识结构,能通方能达,不通则不能达。要求通识教育,而不是文理分家。而与杂家的思想又有区别,因为技术的加入,科技的跨界成为一种新锐的思维。
跨界思维的现状
现在所谓的“跨界”都是在自我标榜,都是在同一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只是在圈内自摸而已。自以为是的很多,真正具有跨界思维的人很少,可以说基本没有。
目前的“跨界”都是在文化领域,或者在广告设计,这些文化产业而已,我的观点来源于技术的跨界。
跨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智”。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而是观念之界。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界思维,盛赞其为“普世智慧”。他将跨界思维誉为“锤子”,而将创新研究比作“钉子”,认为“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形象地诠释了“大”与“小”的辩证。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首先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思维跨越没有界限,创新才永无止境。
互联..........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本质、创新与保险跨界融合
互联网金融本质,创新与保险跨界融合
——冯维存在永诚一百战略发布会上的讲话
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峰会,与各位同行志士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今天我的讲话还能够为各位带来一些创新的灵感和思绪,那将荣幸之至,但作为一个探索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方研究服务机构,我们更乐意从此次的沟通交流中,聆听到各位中肯的建议和批评!为此,请允许我首先向各位表达最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
我们都知道,自2012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态势,不仅仅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传统金融业务也在加速互联网融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化的金融交易形态,在资金总量、成长速度、参与机构人群等方面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尤其近一年以来,以风投系、上市公司系、国资系等为主的实力型平台不断涌现,以模式创新、跨界融合、业务纵深布局、生态产业链条打造等为主的差异化发展形态,逐步呈现出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三方系统开发机构、征信机构、风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联盟、学术团体机构、媒体资讯机构等纷纷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时间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的成长需求近乎构成了第三方机构的饕餮盛宴。
当然,我们必须重视的是来自政策与监管的声音,从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互联网+新概念、新内容、新思维的提出,从银监会去年的“四条红线”,到今年7月份以来的央行等十部委的指导意见、第三方支付征求意见稿、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征求意见、最高法有关P2P的司法条陈等等,我们能够体会到来自于政府监管机构的小心谨慎、如律薄冰。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创新留足足够的空间,一方面还要防范可能诱发的金融领域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具体的监管细则,还在期待之中,而且还将处于一个相对长期的等待过程。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互联网金融强劲发力的同时,暴露的问题还十分严重。仅就网贷平台而言,在可以统计到的3000余家平台中,已经出现跑路、倒闭等问题的平台达到800余家,平均每四个平台中,就有一个雷。影响到的投资人数十万计,波及到的资金安全千万计。近一个时期以来,以涉嫌非法集资、资金池、自融、关联交易、提现困难、挤兑风潮等为主的负面词汇一时间充斥在报道之上,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除旧布新、脱胎换骨之痛。对此稍作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尚未处于盈利状态,缺乏有效的自我造血功能,以A/B/甚至C轮融资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平台大量存在,以蓄资能力为赌注,博取资本市场收益为目的的平台也不乏其身。这不仅表明,作为未来一类市场主体定位的企业机构,平台尚未确立成熟的盈利模式,短期内无法形成市场准入门槛而引发的大量平台的涌现,将为平台之间的竞争带来血淋淋的兼并与淘汰、甚至阶段性调整和衰退的可能性加大。
综合以上所有正向以及负面的现状与特点,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将有益的创新与问题的责任归因于平台自身,第三方服务机构作为积极参与者也将享受荣耀光环并承担相关问题的责任,在平台发展的基础设施架设,包括系统搭建、资金托管与支付、风控服务等方面,必须针对政策性和技术风险承担调整改变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监管,则在当前平台自身构建核心竞争力,探索成熟的盈利模式,确立市场主体地位等方面,不能承载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也无法被诉诸于更多政策性保护的期待。
客观上讲,互联网金融在这短短的几年之间,表现了其活力,也体现了其风险,互联网金融今天的现状,是包括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自身,第三方机构、相关监管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媒体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包括我们关注互联网金融、投资、服务于互联网金融的每一个人都曾贡献,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观点、我们的行为,都将影响其生存和发展。通常来讲,新生事物发展初期暴露的问题,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对互联网金融而言,目前在市场定位、创新发展方向、本质规律揭示等方面,还难以形成深入有效的分析和富有成果的结论。受认识驱动,所产生的实践创新自然就呈现出不尽相同、偏离方向、甚至错误的行为经验。
棕榈树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以自身实地调研和走访、探索创新合作、勇于挖掘分析的方式,在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方向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确立成熟的盈利模式提供认识上的智力支持。以下,是近期我们针对以上问题的一些研究性结论,和各位同仁稍作分享。
1.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源,是定位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的前提基础。
首先讲,互联网金融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是根源于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大中型经济机构,又需要大量的小微型经济机构,大中型经济机构的作用在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小微型经济个体则有利于创新和提升经济社会活力,任何经济机构要真正发展壮大,都必须获取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资源。尽管在主观上,金融资源与小微型经济机构的对接,没有阻力,但客观上确实存在尚未解决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对于小微型经济机构的技术评价与风险揭示缺乏有效的基础依据,与小微型经济机构相匹配的金融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挖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社会各经济机构间的广泛关联性得以清晰展现和快速传播,这为实现金融资源与小微型经济机构间的对接与融入奠定了信息与技术基础。
互联网金融,正是小微型经济个体与金融资源要素之间实现对接、进而互相融入的现实需求产物;正是解决传统金融资源配置方式难以满足中小微型经济机构金融资源需求这一矛盾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源决定了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将是首先定位于解决这一根本需求,通过不断创新、试错、不断积累经验,实现成长和发展。任何脱离于这一基本需求的理念、行为和成长模式,都将可能带来更多的泡沫和不稳定因素,无助于行业的健康成长,互联网金融在当前面临的状态,不能够承载除这一根本需求以外的更多的诉求。当前呈现的问题症结多半与偏离这一根本需求有关。
2、互联网金融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其前途和命运
起源于这一基本需求的互联网金融绝不只是满足于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而是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性作用,这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将单个经济机构或单个经济机构的部分功能信息化后,正逐步以互联网的方式推进全体共享。从单个经济机构的办公OA、企业决策ERP、客户关系管理CRM,财务SAP,再到个人社交FACEBOOK、QQ、微信,再到大型经济机构信息数据同步异地共享、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等,无不体现的是全体经济社会的互联网化趋势,毫不夸张的讲,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构建一个基于现实经济社会基础上的“线上虚拟经济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把这历史任务当成了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最终价值实现的目标。
而要完成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金融将是其不可逾越的重要一环,当经济领域所有方面都已经渗透或者完全渗透互联网因素时,金融的互联网化也已经开始,当然,简单的金融互联网化,这不是互联网金融的目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在推进和构建“线上虚拟经济世界”过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形态、提升资源配置方式、降低金融资源使用成本和提升效率。
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是整个经济社会互联网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影响和决定整个社会的互联网化进程,互联网金融最终通过完全融入线上虚拟的经济社会,构建起连接线上虚拟经济社会与现实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从而奠定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3、互联网金融所处阶段,将首先要求进一步解决系列技术性问题。
尽管互联网金融有着产生的需求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性的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它可能还要经历比较长的初期成长阶段。
互联网金融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将主要还是解决来自技术层面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一是对传统金融产品的线上化、改造和加工,包括对金融货币、流通证券、信用评价等的信息化描述,种类、结构和期限的调整,并真正形成互联网金融产品形态;二是在对接线上与线下、债权人与债务人、信息披露与监管、信用风险与评价、资金托管与支付等方面,需要开发和形成系统化的、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主要取决于IT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产品化能力;三是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各级政府、相关第三方,以及其他社会机构间在信息共享、角色定位、制度规范等方面良好互动基础上的一致行动,这需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对话和沟通;四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针对金融和互联网特点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等;五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独立的商业机构要找到稳定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积累经验并不断创新,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首要因素,没有创新,就没有互联网金融。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初级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互联网从业机构以及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构以更加宽容、开放、鼓励、支持和保护的态度来对待他、发展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任何逆此规律的保守观念和行为将无法融入未来的互联网经济世界。
4、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规律的要求,要确立线上信用。本质规律的揭示,是解决对互联网金融事物认识、探寻发展模式、解决发展瓶颈、揭示风险规律、定位发展方向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前提。本质规律揭示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找到解决互联网发展问题的方法,关系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成败得失。
什么是本质?本质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因此,首先,一种事物的本质肯定不能是另外一种事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作为两种事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首先就不能是传统金融,或互联网。但是在当前我们所看到的互联网金融既有金融的特点,又有互联网的特点。比如风险、金融的属性比较多,比如成长模式,互联网的属性比较多。
金融的本质可以用信用关系来描述,互联网金融,则将这种信用关系进行线上化描述,并在线上进行快速广泛传播,这表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可以通过线上信用关系的方式来描述,这种线上的信用关系,首先一定是真实经济世界的信用关系的客观反映;一定不能是虚假的,更不能是信用泡沫,不能以过度开发现实经济世界的信用关系作为基础,进行线上化。这些都不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规律的要求,而且虚假的、泡沫化的所谓信用在互联网上的危害性更大。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揭示的是互联网化经济世界的信用关系,完整呈现这一本质特点,还需要一定的发展周期,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可以想象,在未来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经济发展所需要消费的金融资源成本,将不再是传统的货币成本、流通成本,而是对于信用风险匹配和揭示的成本。
5、互联网金融本质,是其创新方向的基本要求。
谈了以上这些认识,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明确了创新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也只有奔着其本质规律的方向开展,才能确立其市场地位,才能规避政策风险,实现成长和发展。
那么在现阶段,如何落地操作上,实现这种创新,同时也就确立盈利模式和打造核心竞争力,我曾经在今年5月份山东省互联网金融联盟的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三个系统”论。
第一个系统:供需信息匹配系统。
要搭建好金融资源供需双方的信息交互平台、疏通供需信息通道,同时大力做好推广和宣传。这是目前所有平台在努力做的事情,大家容易理解,而且应该说平台目前所呈现的价值特点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个,就是资金托管与支付系统
资金托管是解决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定位的基础条件之一,对应的是资金托管系统,但目前为止,以第三方支付为主的所谓资金托管,在形式上为平台不直接接触资金提供了可能,但还不能做到传统意义上的完全的资金托管。而更为严重的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所蓄积的P2P网贷平台资金,已经给监管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取而代之的银行存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有了以上两个系统,并不能解决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成长问题。也不能解决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因此,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目前行业整体性所缺乏的,是第三个系统。
第三个系统,根源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规律。——信用匹配系统、信用信息与评价系统。
供需系统能够对接供需信息,但是能否让供需进行落地交易,取决于供需双方的信用关系是否能够确立,在不能够确立信用关系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交易,带来的必将是风险的发生。信用关系匹配的效率和精确度,决定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要实现信用匹配、必须建立在详实占有信用信息、并进行充分开发并加以利用的基础上,而信用信息获取与开发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是最有效的方法。现在互联网金融中所呈现的所谓金融生态圈、供应链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快速整合充分享有资产端信息和投资人信息的模式,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和方向。
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第一要充分研究透彻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加快布局互联网布局,积累信息和数据,再者要加大筹资能力,拼长线;最后要充分借助第三方力量,包括协会、联盟等等机构,帮助自身提升和成长。
6、互联网金融与保险跨界融合,代表了一种模式创新实践
作为一种合作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与保险的跨界融合具有其正向的、探索实践的积极意义。内生于保险行业的风控精算将助力于互联网金融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同时能够为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传递宣传效应,为培养成熟的投资与风险理念奠定基础。
两种业务类型的实质性合作与融入,尚还需要充分的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也需要技术上操作路径的搭建。跨界创新融合,已经启动,请为勇于实践者加油!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以上几个方面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我想以一个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身份,再次倡议,让我们为那些积极投身于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的仁人志士,助威呐喊,正是由于你们、我们的共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互联网金融才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再次感谢大家!
第四篇:建材家居终端的跨界与创新
5月25日,由建材家居行业冠军智囊团——联纵智达管理咨询集团及其营销首脑文化传媒共同举办的“2013建材家居行业终端跨界与创新营销首脑峰会”,在上海联纵智达大厦成功召开。本次峰会聚集了中国营销领军人物联纵智达总裁何慕、九牧卫浴营销总经理张彬、东鹏陶瓷副总裁梁慧才、金可儿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王珏、安信地板经销部总经理彭勇华、飞雕集团副总纪继俭等行业大佬与专家。联纵智达建材家居事业部总经理贾同领先生就“建材家居终端的跨界与创新”主体与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
建材家居终端的跨界与创新(1)
文/联纵智达家居事业部总经理、联纵智达研究院建材家居研究中心主任 贾同领
引导语:
2012年,金色十月,联纵智达家居事业部与东鹏瓷砖牵手,服务内容是为期8个月的单店营业力提升项目。之所以服务这个板块,原因也很简单:在目前房产调控、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企业“渠道为王、终端制胜”,希望通过建设旗舰店、大店、体验店等来拉拢人气、彰显品牌形象;然而店租、装修等终端成本急剧上升,建材市场又门可罗雀、人气越来越淡……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终端越来越难以盈利。如何系统提升单店的营业能力,是每一家以单店为主导销售模式的企业所必须关注的。不过本文不是论述如何做单店销量的提升,而是在服务该项目时,笔者也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实体终端应该开在哪里,一定要在传统的建材家居商圈吗?一定要单独开店吗?未来家居建材终端将走向何方?……
所谓传统建材家居商圈的概念,即是大多消费者在购买建材家居产品时,首先想到要去的场所。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1、建材家居商城,如全国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以及其他地方品牌等;
2、建材家居超市,如百安居、宜家家居等;
3、建材市场,各类建材家居产品集中销售的区域,比上述市场较为简陋;
4、建材家居街边店,沿街的一些自然形成的比较集中的建材家居销售场所。
终端的跨界与创新是个与时间相关的话题,因为终端在“新生”时,开始是属于跨界或创新,一旦形成一定的市场氛围或消费者已经对该购物终端习以为常时,终端慢慢就不是创新了,或者不是跨界了,变成了一种新的必备渠道或终端的补充形式。比如前几年兴起的化妆品、日用品进药店,现在变得司空见惯了,特别是社区型药店,大米甚至都在其中销售。开始的加油站,除了加油别无其他,慢慢的,联合便利超市兴起了。时至今日,在混搭、跨界日益流行的今天,产品渠道或者所谓的商圈概念越来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融的时代来临。
第五篇:创新酒店业态戴斌讲话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集会,共商酒店产业科学发展的大计。刚才聆听了几位政府领导、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演讲,深受启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酒店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特别是中端酒店市场怎么办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酒店市场上,豪华或者说顶级的奢侈品牌基本上是国际管理集团所垄断。我们经常听到地方政府在谈旅游发展规划时言必称要引入多少多少家国际顶级品牌。我看也不完全是市场行为,也是你政府认同,甚至是推波助澜嘛!当然,高端领域还有一部分本土品牌运营商的份额,但是客观地讲也没有居于主流地位。在经济型酒店领域,从上一世纪末开始发轫,到2004年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再到如今包括七天、汉庭、锦江之星在内的一批“千店俱乐部”,本土酒店集团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得到巩固和加强。惟有在中端酒店领域,始终是不温不火,始终处于战略突破的前夜。下面想从市场潜力、发展机遇和投资策略等方面谈几个观点,供各位同仁参考。
首先,随着我国旅游经济从大众旅游的初级阶段逐渐向更高一级的阶段过渡,基于本土的旅游与旅行住宿需求为中端酒店业态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产业创新空间。虽然我国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但是市场基数很是庞大,而且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以2010年为例,入境过夜旅游者为556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1亿人次,如果按15%的过夜率计算,国内过夜旅游者达到3.15亿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旅游局重点项目《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40%的入境过夜旅游者和25%的国内过夜旅游者在旅游住宿产品上愿意选择中端酒店。以此比例推算,中端酒店的市场规模将每年超过1亿人次。事实上,对具有成本意识的商务和休闲旅行人士来说,与那些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高档酒店相比,中等价位的品牌酒店已成为极其诱人的替代选择。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市场的新兴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已经成为中端品牌酒店的主要推动力量。可以说,在国民旅行者和入境游客的双重推动下,市场已经对优质的中端酒店发出了极为明显的消费需求信号。
反观与需求相对应的产业供给基本面,尽管潜在的生产能力和运营商的数量很是可观,就会发现酒店产业存在很严重的结构问题:真正能够契合市场需求的中端酒店还很少,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更是几乎没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数量巨大的酒店群体无论是从运营绩效,还是从投资回报上看,都让政府和商业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很是纠结。以硬件配置和平均房价为依据,目前绝大部分三星级酒店、部分四星级酒店,还有那些虽然没有评星,但是已经达到相应国家标准的酒店大体上可以归入中端酒店的范畴。就存量而言,这类酒店的数量很可观的,我看来3万家酒店,40万间客房总是有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批积淀了大量土地、房屋、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本应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商业机构,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据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统计,全国三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在200元左右,略高于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四星级酒店平均房价也只有320元左右。再看平均每间客房的收益数据,2010年四星级酒店的RevPAR为180元,而经济型酒店运营商如家和锦江之星的同期分别达到162元和164元。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中端酒店大多为全面服务型酒店,功能小而全,品牌定位模糊,长期以来没有变化,更没有创新,特别是对中端旅游与旅行者的核心住宿需
求关注不够。加上这类酒店多为单体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现代酒店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投资创业团队的数量和质量更是远远达到变革和创新的要求。
从需求积聚、供给存量、技术和人才积累,以及国际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考量,我国大力发展中端酒店的时机已经成熟。国际上,位居前列的大型酒店集团旗下大都有中端酒店品牌,而且所管理酒店数量庞大,绩效也不错。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洲际酒店与度假村管理集团旗下的智选假日有1363成员店,雅高旗下的美居有690家店,万豪旗下的万怡有808家店,希尔顿旗下的Hampton有1619,国际酒店特许运营商--最佳西方则拥有4035家成员店。包括万怡、美居、诺富特、智选假日等品牌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具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正在将其中国市场布局的重点转向在二、三线城市开发中端酒店。这些高度市场化运作的品牌,之所以重视中国,我想主要还是巨大的市场商机在吸引它们。
国内酒店集团也同样意识到了中端酒店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锦江商悦、汉庭全季、深圳维也纳、桔子酒店、星程联盟等已率先在全国实施战略布局。我已经接到如家酒店集团CEO孙坚先生的邀请,下周将出席他们在太原的一个和颐酒店项目的开业仪式。孙总跟我说过,如果说如家是大众旅馆的升级版,那么和颐就是五星级酒店的简约版。还有最新版的国家标准,将三星级以下酒店定位为有限服务酒店,也有利于促进秉承有限服务理念的中端酒店发展。从这些动向来看,一个高端、中端和经济型业态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孕育和成形之中。
我希望各位业界同仁在系统研究旅游与旅行市场,研究酒店产业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一下具体到投资战略和运营策略。应当说,这是一个拥有广阔前景,同样也是充满竞争与风险的领域,理所应当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即我们所说的41号文件,开篇即讲改革与市场。在国民消费主导的大众旅游时代,依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是不能由政府包办一切,而是要讲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需要研究并依据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有人讲每一百亿人民币的GDP就需要建一家五星级酒店,我不知道依据从哪里来。依此计算,科威特又需要多少家五星级酒店啊?每一百亿又需要多少家中端酒店呢?具体到中端酒店,很多人在问我有没有可以马上就拿来实施的法子,或者有没有什么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话告诉大家,我没有这样的答案,要说也只能是说些思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少量的新建项目外,建议大家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配置到中端酒店的存量调整上来,通过市场化改革和经营层面的产品策划、服务升级和营销创新把这些转化为有效的供给。这就需要下大力气研发中端酒店的产品创新和投资运营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委托管理或连锁加盟等方式实现对现在存量资产的有效整合。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低端的酒店客人对价格较为敏感,而且随着网络预订的普及和营销渠道的多元化,他们对成长中的酒店品牌的粘滞性也不可能很高。在客源市场的开发上,希望业界在关注商务旅游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
知易行难,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商业模式最终还是由人,特别是由企业家和经理人团队来操作的。在所有的商业要素中,最有价值的还是人力资源,特别是创新的企业家资源。来的飞机上我看了一篇报道,说乔布斯一百多字的辞职信竟然让苹果的市值跌去了相当三个联想公司的比例。你们他重要不重要啊?酒店也是商业,也需要更多的更有才华和激情的企业家。当市场基本面和产业存量要素确定以后,起决定作用的就一定是企业家了。我们有胸怀引进国际的高端酒店,有能力培育经济型酒店领域的品牌群体,现在整个市场和产业更加成熟了,在不远的未来,也一定能够在中端酒店市场上取得战略性的突破。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酒店业态创新,让酒店在国家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中国酒店人的历史机遇,也是共同的责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