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响水小学 语文学科 易兴燕参评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这一片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等语文课程资源,因此,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的空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语文课程中,识字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学习汉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个,其中八百至一千个会写。”这一安排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识字少写的原则。而现在的孩子年龄小,从小娇生惯养,一进入小学就要认记这么多生字,确实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对语文教师来说识字教学也成为了一个难点,识字教学本身就很枯燥乏味,再加课时安排又紧,该怎样解决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的难点,该如何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该怎样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就成了老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识字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似乎更加重要。我觉得“识字兴趣”就是“识字能力”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识字能力”的萌芽阶段。那么,应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质量呢?
一、优化环境 营造识字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接触的人和事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陌生的老师和他们即将学习的知识,他们内心充满了新鲜、好奇和兴奋。汉语拼音的教学学习是一年级上半年的重点,而一味地进行拼音学习,孩子们也会感到乏味,因此在拼音教学的同时,适当地渗透汉字的识字教学,能提高孩子们对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孩子的识字意识。?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要翻越的第一座山。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顺顺当当、高高兴兴地越过这座“山”呢?我们认为必须美化这座“山”。假设一下,如果山上有绿树,有红花,有翠竹,越往上走,风景越是如画,学生怎能不奋勇向上呢?这美丽的“山景”就是我要讲的识字环境,怎么样营造生活化的识字环境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
1、课堂识字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课堂识字环境对学生良好的识字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识字环境布置得富有特色、有变化,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启蒙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要优化、创新课堂识字环境,我们可以先从教室的布置着手。教室布置要富有童趣。
①、墙壁上可以是五彩的画,刚开始,我们的墙上贴得是一棵识字大树,学生可以把课外认识的字写在彩色纸上,作成各种水果的样子,然后再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及认识这个字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生字,有时水果上的字是课本里面的,这时,那大树就成了“识字大擂台”。课间有空的时候小组长就带着小组成员到大树前打打擂,比比谁是“识字大王”,争强好胜的他们展开了合作中的较量。识字墙上的图案画面要经常换换花样,在营造识字氛围的同时,更多的是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墙面是大海,学生收集的各类字、词,可以分类贴在不同的大船上。我们是这样分类的,按结构分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按字的偏旁分类、还可以按照文具、水果、交通工具等等这些来分类,到了二年级,有时按字的词性分类(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还有按照造字方法来分类(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我想五彩的识字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识字,这里更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里有孩子成长的足迹。
②刚分班,许多熟悉的小伙伴都被分开了,眼前有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对方的姓名当然也叫不上来。因此在开学的前一个月里,以全班学生的姓名作为识字的主要对象。每学到能拼读某个学生的姓名卡片,我们称之为“名片”,带领全班认读,比一比谁拼得准,学得快。一边学拼音,一边做名片,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完拼音之后,每个人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他们把写有拼音和字的“名片”贴在桌子的左上角,供其他人课余时一张一张拼读,互相加深了认识。这样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大部分孩子不仅学好了拼音,而且基本熟悉了全班同学的姓名。接下来,开展一次“争当老师小助手”的比赛,要求是:最快认识并牢记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记牢本小队同学的可以当小队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能认记的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为了能当班干部,孩子们一下课不跑到不认识的同学旁边,认真识记,教室里经常可以听见“哇噻,我终于记住了”、“耶,我又记住了一个”„„的喝彩声。不到一星期时间,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书本,当然捷足先登的孩子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小助手”。由于激发了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近80个汉字就被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③、教室里所有物品都可以标上注有拼音的汉字,如:窗户、玻璃、前门、后门、黑板擦、投影仪、录音机等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像进入了汉字王国。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汉字信息,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识字。效果很不错!另外,课程表也是每天要用到的,而且在每本书的封面上都有,因此在每节上课前提醒一下,读它一次,又帮助学生认识了不少汉字。? 2、校园识字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校园,是学生平时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根据低段学生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优势这一?特点,巧妙妥善地利用好这个环境,能使学生的识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在校园里,凡是学生能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地方,都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识字环境,要“让校园中每一个事物都会说话”。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①、给花草树木插上牌。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是学生爱看的景观。给它们插上牌,写上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这样既让学生在玩耍观赏之余自然而然地识了字,又学到一种知识,同时陶冶了情操。
②、给常见的物品标上名。校园里有许多学生常见、常用的物品,如簸箕、扫帚,不要等学到它们的时候才出现这些汉字。可以事先在这些物品上贴上注音名称的小纸片,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解决这些生字的识记。学生洗手的时候,学一下“水龙头”,走过“走廊”的时候,瞧一眼“走廊”,日积月累,又会多识了许多字。
③办好黑板报、宣传栏。学生喜欢看黑板报、宣传栏。因此,班级的黑板报可以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识字需要,适时地刊出各种韵文,学生习作等。对于一个学校来讲,也要注意各种宣传工具不要只针对高年级,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要多加关爱,刊登一些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④举行各种展览。针对低段学生表现欲强,自信心强、模仿性强等心理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展览,为学生的识字活动铺设一种良好的环境。如优秀习字作业展、优秀作业展、优秀作文、优秀摘录、手抄报展等。
⑤听唱各种歌谣。听是学生掌握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生的识字阶段,在这方面为学生营造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对学生语言及思维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学校的课间音乐系统,就是利用小学生爱听音乐的特征,无意注意力强的特点。课间让他们听听音乐,学学歌儿,在快快乐乐玩的过程中,可能又多记住了几个生字,读正确了几个谐音字;也可以巧妙利用午间活动时间,让学生听听各种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的广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以识字手段的多样性,使识字教学情趣化。
1、创设情景,挖掘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字十多个,从孩子好动好玩的年龄上考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操场上》中“身体”的“身”时,先提醒孩子“身”是指什么,再让孩子讲座怎样记住这个字,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有一个学生说:“身”的第一笔撇,就像人的脑袋,中间部分就像人的整个躯干,最后一长撇就像人踢出的一条腿。说完还站起来做了一个侧面踢腿的姿势。瞧,通过这样一比划,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身”字。再如“两”和“唱”,孩子们是这样说的,“两”就像下雨了,两个小人躲在房子下面;“唱”是你也唱,我也唱,大家天天(日日)开口唱。每一次的识字教学总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识字方法,真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孩子们尽管年纪小,但他们内心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认知的角度也是多种的,与大人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老师应提供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得天独厚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当一当: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把识字变成一种乐事,把识字过程变成一个创造过程,在课余,要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创造识记方法,编字谜,编口诀。如学了“胡“这个字后,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在“小老师”活动中,尽显风彩。有的学生给同学猜谜:“天狗一口想吃了月亮。”一个学生是讲故事:湖中间有一户人家。有个小朋友叫“胡里胡涂”,他有很多兄弟,他哥哥叫葫芦,头上长着草„„这样的学习会使他们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
3、找一找:找错别字活动,社会上一些招牌、标语、广告上常常出现一些错字、别字,它们很容易误导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找错别字等活动,把这不良的环境变成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一个教材。让学生在找错过程中体验“啊,我真行!”、“比大人还厉害”的自豪感及识了字的成就感,既浓厚了识字乐趣,又多了学习动力,何乐不为呢?
4、玩一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这么大,识字课堂中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对学习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形体的动作能带动思维的火花。比如说,在教学《操场上》一课时。我编了一段体操儿歌:一二点点头;三四转转肩;五六扭扭腰,七八踢踢腿。学生边读边动起来,然后我请他们用上本课的词语,也编一节体操。我摘录其中的一段体操儿歌,“一二打打球,三四跑跑步,五六跳跳高,七八喝
口水。“当孩子们尽情地欢跳时,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球的“拍”、拔河的“拔”都是提手旁,而跳高的“跳”、跑步的“跑”、踢足球的“踢”都是足字旁,答案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孩子们的脸上。我们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找朋友”、“摘苹果”、“送信”等游戏,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肢体运作智慧,使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识字,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5、猜谜,编顺口溜识字。
“猜谜语”向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猜谜语”识字也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受孩子们的青睐。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如何做字谜,如“两头尖”的“尖”编“上面小,下面大”;“闪光”的“闪”由“门”和“人”组成,编个字谜是“一个人进门”。举完例子后让孩子们根据不同字的构成编字谜,这样激发了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如“坐”:两个小人坐土上;“回”: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直观形象;“碧”:王大妈,白大妈,一起坐在石头上聊天;“器”:犬有四张口,汪汪汪叫不够„„生动有趣。
“猜谜语”识字是其中一种有趣的方法,那“编顺口溜”识字也是一咱有效的辅助手段。如在学“照”时可以编“上边月刀口,四点在下头。阳光湖面照,荷花清香透。”当“青”作为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就变成了许多形声字,学生一下子记不住且分辨不清,于是就编出一个顺口溜来识记: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7]编顺口溜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加以引导,做到“宜顺畅,忌拗口;宜高雅,忌庸俗;宜准确,忌费解;宜简洁,忌烦琐。”相信日积月累,学生编顺口溜的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而且会编出更加顺畅自然,琅琅上口的的顺口溜。
6、穿珠连串,一举多得。
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及“写出同偏旁的字”这些练习。在一次小测试中,出现了类似的题目,当在做写出“又”偏旁的字时,有的学生写了一个(要求写三个)就开始抓耳挠腮,有的写了两个字后,就涨红了脸,绞尽脑汁在想第三个。这时我真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测试完之后,我把“又”偏旁的字写出来,理了理组成了一句话:小朋友到草地去观察鸡的活动,有一对小鸡特别可爱,他们很喜欢。然后说给学生听,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于是就把这种“穿珠连串”的方法应用到了识记生字上。瞧:
“亻”:你和他是一起长大的伙伴,我和他家住得很近,仔细一想,我们也是朋友。
“火”:夏天,天气干燥,燃烧蚊香时一定要当心,不然会发生火灾,就得麻烦消防员来灭火了。
“忄”:最近我心情愉快,即使你讲一些奇怪可怕的事,我也不恼,不忙,你慢慢进吧。
“女”:婆婆、妈妈、阿姨、姑妈、姐姐、妹妹、婶婶都是对女的称呼。
“氵”:如果你不会游泳,就千万别到江河湖海边玩耍,不然汹涌的波涛会淹没你,让你的家人泪流满面。
“王”:玲玲现在在理发店,过会儿她还要到班长家去玩球,弹琴。
“月”:胡小朋本来长得就不胖,这么肥的衣服穿上去,望去好象衣架子一样。“心”:您总是不把心里想的意思表达出来,别人怎么会知道您的态度呢?
通过这种形式的识记,不仅激发了孩子的识字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巧妙灵活地掌握了同偏旁的字,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实际的效果越好。因为多种复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
1、运用游戏,帮助复现。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师都提倡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不但要让孩子学会这么多生字,而且要让他们学得快乐,这就迫使教师想出用游戏的方式,让这些汉字不断地出现,而且让学生感到枯燥。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各种识字的游戏。如:“生字复现的猜字游戏”,把第一课时学的生字,用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猜出这个字,并认读两次,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字,而且知道了如何做字谜;“送字宝宝回家”:先在黑板上贴带有拼音的漂亮小房子,然后把定有生字的各种小动物发到学生手里,比比谁能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家;有的游戏常玩常新,如摘果子游戏,摘到鲜美可口的果子后读一读,再用它找找朋友,不仅巩固了新字,还复习了旧知。不同的游戏,作用也各不相同。如:为了区分一些形近字:观----现,牛----午,爱---暖,到----倒,房----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读出的字相应地举起左手或右手,这样不仅识记了生字,还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做做运动,放松一下心情,学得快乐。游戏符合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记。
2、制作识字的卡片。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学时的学习总是由老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然后对音,形、义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抄写三次或五次。这样的教学在80年代也许还行,放到现在就行不通了,因为需要识记的字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因此必须要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8]于是,在生字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识字的方法。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认字,读字,再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卡片,内容包括在卡片正面写拼音,相对应的汉字,背面写三个词语,再用其中一个词语写句子,最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种既动脑又动手的识字方法代替了枯燥的抄写,而且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做学习的主人,通过他们的眼看,耳听,口念,脑想,手写,增强了对生字的感知。
3、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复现生字的形式还有很多,平时我经常采用的形式还有:投影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词;先自己拼读,后小组学习主,不会读的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各种形式比赛读;找识字卡,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出字卡展示;你比划,我来猜;根据表演动作猜出相关词语等。
三、立足生活 开拓识字道路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学生,随时随处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立足生活,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开拓识字道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分为三大块: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1、家庭生活,识字的温床
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0~6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针对这些特征,家长会上,我们在介绍新教材特点与难点的同时,还明确地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走进了新课程,我们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果说家庭生活是识字的温床,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最伟大的老师。也许,不经意地在诱人的零食袋上随手指点,孩子却在无意中认识了不少汉字。也许,在电视屏幕上信口逗逗,孩子却在娱乐时对汉字产生了兴趣。
2、校园生活 识字的乐园
学校教育的第一课,我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我们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儿童识字的第一幕,孩子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3、社会生活,识字的天地 ①、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识字
许多字的认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车站名、商店名、商品价牌、广告牌、电视节目名称等,都经常出现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事物在生活中识字,不仅可以使学生多认识汉字,还可以在识字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识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还要经常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可以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还可以定期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
②、在社会交往中识字
社会是一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几个新名词,结交了新朋友。
③、在新闻中识字
社会在发展,每天的新闻报道,各种突发的重大事件,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同样是孩子们识字的主题。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非典”的防范,“神州五号”升天,残疾人运动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家家户户都关心,孩子们也在其中。而以此为契机识字,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他们发现电视里、报纸上的新闻,他们能看懂、读通的时候,他们的识字欲望会空前高涨。
在网络中,通过“链接”,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在语文教学中,通地利用这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把课外的“识字活动”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学得更好、更快、更活。
4、让电脑、复读机等教学媒体为识字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教学设施也越来越完备,教室里有了电脑、电视、投影仪,在家庭中,利用电脑、复读机进行识字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成为现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低年级要注重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这一理念给低年级识字教学注入了清风活水,使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第二篇:2013安庆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2013安庆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巧用“评价”这只调色盘
潜山县开发区中心学校 程结南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是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改正错误、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提高课堂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师用好“评价”这只调色盘,顺势而评,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带来一个充满感情和激扬的课堂。
色彩一:激励与表扬 课堂链接
(一)一位教师教学《少年闰土》,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请这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读“捡贝壳”这件事的。(生汇报)师:其他小组的同学有补充吗?
生:老师,我有很多贝壳,能拿上来给大家看看吗? 师:可以,请拿上来。
(学生把一大堆贝壳端上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师:你能说出这些贝壳的名字吗? 生:不会。(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师:既然叫不出这些贝壳的名字,那请你把他们全部拿下去吧!生:(手捧贝壳,耷拉着脑袋,一生不吭地回到了座位上)
(二)窦桂梅老师教学《珍珠鸟》的一个片段: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生发思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正需要教师的激励。充满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它能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能指引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窦桂梅老师随时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励的评价,“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这些充满艺术的评价语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滚滚,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外在动力。一句赞美、激励的评价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理想,燃起学生自信的火花,如在第一个链接中教师这样评价:“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知道要上这篇课文,准备了这些贝壳。老师要谢谢你带这么多
贝壳供大家欣赏。”这样表扬的评价语言会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或许学生会因为这次表扬更加激进,一路欢歌向前。色彩二:导向与引领 课堂链接
(一)在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接近尾声时,一位教师让孩子们把最想对挑山工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然后读给同学们听,孩子们思绪飞扬。
“挑山工啊,你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们榜样。”“挑山工,你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努力,让我明白了只有奋进才能获得成功。”„„突然,有个同学说:“挑山工,我想对你说,只因你小时候不用心学习,不上进,考不上大学,所以现在只能干繁重的体力活,连个子也压矮了,我真为你感到惋惜。”教室里一片哗然,那位老师
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用教鞭敲了敲讲桌示意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意,谁再来说一说?”
(二)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他听完学生的发言,略顿了一下后反问:“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说:“坏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
生发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第一个链接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出入,以为只要学生是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的见解,都应
给予鼓励。的确,我们的家长平时都这样不厌其烦地谆谆教诲孩子:“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能蹬三轮车,在工地做苦工„„”
虽然那个学生的回答充满个性化的见解与情感,存在着劳动价值观的偏差。教师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明显出错时,仍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如果那位教师对学生做出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是他独到的见解,也是真情的流露,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中都是有知识的学者、名人,没有人当清洁工,没有人蹬三轮车,没有人干苦力活,行吗?”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生活中需要
各种各样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有人做。课堂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个链接中,老师注重教学内容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谈话中渗透着道德教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很快在他的启发下获得了正确的道德取向。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对学生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辐射。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也体现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上,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思想、价值观。
色彩三:诙谐与幽默 课堂链接
(一)一位老教师在上课时找学生在黑板上默写生字,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歪了,一边高,一边低,老师严厉地批评道:“看看你写的字,东倒西歪的,哪像五年级学生写得字?以后要注意把字写工整、美观。”学生听了,悻悻走到座位。
(二)走近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一同走进他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个片段,在读中理解“有气无力”。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是“有气无力”了?(一生声音宏亮地)
师: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
(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会意,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同学们都面带微笑地兴致勃勃练读该段。
生发思考: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第一链接中,如果老师这样幽上一默,“你的书法富有诗意,‘一行白鹭上青天’哦。”
这样幽默式的批评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能调节课堂气氛,师生其乐融融。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用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愉快的气氛,学生乐于认真听课,在师生间的教与学中擦出火花,最终课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于永正老师是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蜜,可以牢牢粘住学生;是磁,可以紧紧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它让我们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听到学生爽朗的笑声,体悟到学生张扬的个性。教师巧用“评价”这只调色盘,美丽的色彩能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把学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课堂也能赢得不曾预约的精彩。
第三篇:2013年驻马店市高中语文学科参评论文
2013年驻马店市高中语文学科参评论文
姓名:吕天勇
学校:平舆三高
手机:***
内容摘要 :两千多年来,解释《论语》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它的思想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实质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本文结合当今社会来进一步探讨《论语》中“仁”与“礼”的精神实质及相互关系。
2013年4月1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1、如何让思维“舞”起来?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第五篇:语文学科论文
语文学科2007学论文
题目: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单位:大良街道祥胜小学
姓名:赵珣紫
电话:***
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教会孩子怎样读书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判断力差,并且缺乏生活体验,往往不能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下面浅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针对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前或课余抽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当他们听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我就故意卖个关子,说时间不够下次再讲,要是你们等不及的话,就自己先看吧,然后在班里放一本《格林童话》,或是《365夜故事》等等。很多耐不住好奇心的孩子在我继续讲下去之前就已经看完这个故事甚至在看下一篇了。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去发掘那一片未知的奇妙世界呢,渐渐地,班内形成了爱看课外书籍的风气,同学们还自发地带书来交换了看。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1、以身作则。课间或中午的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读课外书的,学生从我所讲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家如毛泽东、童第周、老舍、叶圣陶、冰心等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当有学生流畅地讲完一个故事或者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时,我就极力表扬,强调这是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的结果,这样便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读书。
4、取得家长的支持,营造书香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就像一束束阳光,撒进人们的心灵。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体,我都要通过写信,电话或者面谈的方式向家长们灌输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好的书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为了使家长的指导更加有针对性,我还经常发一些读书清单,并介绍读书的方法给家长。在学校,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是榜样,在家里,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因此,我还大力呼吁家长也加入到我们读书的行列中来,每晚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对于家长自身也是一种提升。孩子们在书香氛围的家庭中,一定会和好书交上朋友,并从书中获取极大的养分。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新课标还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定期将好的读书笔记在班里展览,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菊花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菊花拍照,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盲目地呼号让学生读书,而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检测促进,只能让爱读书的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而不爱读书的孩子仍然徘徊在书籍的海洋之外。所以,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之中,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讲。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还能互相交流所得,积累素材。学生对此兴趣盎然,长此以往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时政趣闻等。学生根据需求,或独立命题、编辑材料,或三五人一小组,合作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赛。为了使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准备一个剪贴本,分类贴上,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这样,学生学会了积累资料,演讲、作文都能信手拈来,能极大地增加他们写作、学习的自信心。(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积累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积累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我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而应该从书香校园到书香家庭,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读书氛围,并辅以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教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生受益的爱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