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之我见
中小学生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就在心灵中塑造我国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我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课堂教学: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渠道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作保障。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设置专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同时发挥各学科优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一)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统一编写,该课程在引导青少年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中小学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应保证10~12个课时教学活动时间,普通高中每学年应保证8~10个课时教学活动时间。
为保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专题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各级教育部门还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的评估内容中,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范围,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同时,中小学也要把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或学生成长记录册。
为优化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程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要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教学原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法、演示法、放录像、讲故事、参观访问等)进行教学。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通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能大大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1.语文学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大团结的课文。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以及各民族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如,《难忘的泼水节》、《菩萨兵》、《亲人》。一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关系。如,《草原》中的蒙古包、奶茶、手抓羊肉和举杯敬酒、套马、摔跤等表现了蒙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中学语文课本,如《向沙漠进军》、《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语文教师只要勇于探索,深挖教材,准确把握住语文知识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能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处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利用政治课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相关单元的教学内容直接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政治课教师还可结合本校的创办历史,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去体会和认识。
3.历史学科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库,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学生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讲述各民族英雄人物对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人物的故事。例如,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此外,还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讲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这样既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4.通过地理学科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透过地理教学可加强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思路,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课中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资源分布、人文景观等,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5.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简单易学,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竞技性,又有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有条件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从每周3节体育课中拿出1节课专门开设民族体育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开展不同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可根据各地实际创编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族健身操。还可创编将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融为一体的民族舞。此外,还可根据各族学生实际,将武术、太极拳、摔跤、空竹、拔河、蹴球、跳竹竿、抛绣球、陀螺、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地区每学期还可举行全校性民族体育运动会。事实证明,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增强了学生体质,充实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又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6.音乐课充分利用民族音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民族音乐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强化学生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风格独特的民歌,还有各种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这些都是珍贵的艺术宝藏。在音乐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动听的民族歌曲、民族乐器,学习优美的民族舞蹈,能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接受本民族特有的精神,从而达到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目的。
7.在美术、劳技学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美术、劳技课上可以开展与民俗关系密切的剪纸、泥塑、刺绣、雕刻、蜡染、编织、木偶、皮影、绘画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制作活动,通过学生兴趣盎然地创作作品并进行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学科教学是中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学科相互补充、相互衔接,能使学生受到全过程、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民族团结教育。
二、实践活动: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手段
民族团结教育要有效开展,既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指引作用,更要突出实践体验的育人作用,二者不可或缺。长期以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知识性灌输多,体验性活动少;临时性教育多,持续性教育少”的特点。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效果,除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利用主题班(队、团)会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主题教育是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不断提升民族团结素养的有效形式。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相应的主题班(队、团)会,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到每一个班级,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每学期各班可召开“风俗情、团结风、民族魂”、“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各族同胞手拉手”等主题教育;学校还可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实践证明,主题教育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各民族学生创造了交流机会和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领悟到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
(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1.营造浓郁民族文化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优美高尚的学校文化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因此,要想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效果,中小学还需注意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想方设法创设富有民族团结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立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做到时时、处处有渗透,教育渗透途径自然、合理、得体。这样,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民族风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1)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起到教育引导和熏陶作用。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展板、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园地、建筑物等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文化载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大力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小学可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民族知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民族团结歌曲,利用校园电视台播放民族团结宣传片,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校园网介绍各民族的地域分布、风土人情、语言特点、文化艺术等知识。
(3)有条件的中小学可设置“民族陈列馆”(或陈列室),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文景观、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内容。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小学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把民族团结教育融于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1)中小学每周星期一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全体师生可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通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在每周升旗仪式时可举行“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活动。
(2)各校结合每年“中小学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广泛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活动。通过民歌传唱、经典诵读、民乐合奏、中华武术、中华民乐、健美健身、双语才能展示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各民族文化元素融合。
(3)围绕“12个一”,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中小学可根据学校实际,选择性地在学生中开展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学画一幅民族特色的画,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影片,制作一件有民族气息的工艺品,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或讨论会,写一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举办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比赛(如诗朗诵、手抄报、黑板报、演讲、歌咏、绘画、手工制作、征文比赛等)。
(4)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看《形势教育大课堂》、《共和国成长的故事》等专题系列片,并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
(5)有条件的中小学可在校园举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书法、民族风俗等主题展览活动,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开展互动式学习交流。
少数民族中小学可结合各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和民间传统节日(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那达慕节、傣族泼水节等)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并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
(6)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生活中。列宁曾经呼吁“铲除民族之间的种种隔膜,使各民族的儿童在共同的学校里打成一片”。为了消除民族隔膜,促进民族团结,民汉学生混合的中小学可积极推进民汉学生合班、合住,并鼓励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少数民族节日。汉族地区中小学师生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可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也可举行民汉师生联欢、民汉学生互学语言等活动。通过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增进校际之间和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中小学还可以聘请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校外辅导员;有条件的地区可从当地民族博物馆邀请研究员为学生举办《民族历史》、《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专题讲座;聘请有关专家到中小学做形势报告,让青少年深刻了解国际社会中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实质和危害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三)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
除了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外,中小学还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城市中小学应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到偏远的乡村学校体验生活,或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失学儿童进行“献爱心”活动;民族地区中小学可组织学生走出去调查采访,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等专题实践活动。民族地区中小学可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队,让学生结合实际,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到社区、公园、少数民族企业、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向群众作宣传,让他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知识和重要意义,共同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成就,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
2.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民俗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感受。组织师生开展与民族学校、民族学生互访、结对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加深了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的了解,强化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村里的那些事(小小说四题)什么是差距?亚楠的散文诗(九章)快乐原来是很简单的呼唤与守望(三题)红苕的情愫赶场路上的变迁又到顺河街(外一篇)距离我想对您表白(外一首)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温总理震区题照(组诗)《德拉库拉》在吸血鬼文学中的意义《莱吉亚》中叙事者的俄狄浦斯情结特殊年代的爱论《尘埃落定》的象征意蕴
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怎样才能优质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对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仅靠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有关的教育资源。
二、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本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遵循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紧紧围绕“深入了解”、“友好交往”、“团结互助”这三个重要环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发动广大师生全员参与,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三、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必须持之以恒。
一、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要顺利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状。
(一)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在校园里制作一幅大地图,永久张贴在宣传橱窗内。图上标示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区域分布、地形地貌、人口数量、气候情况、资源状况等。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于何处,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2.学校、班级都要设立固定的宣传栏,精心设计标语、图片等宣传内容。
3.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编成儿歌童谣,让学生广为传诵。
(二)认真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生动感人的讲述、联系实际的讨论、富有情趣的表演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还要精心整合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资源。
(三)宣讲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可把从古到今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著名人物或历史事件编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专题讲座、校会、班会、宣传栏等阵地,向学生进行系统宣讲。应主要宣讲六方面的内容。
1.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的故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唐朝“贞观之治”时各民族“和同为一家”;清朝金册册封西藏的**和**,“康乾盛世”中各民族的和睦团结;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族人民对灾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同情和支持等。
2.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辉煌文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世界领先的生产力水平、璀璨的文学艺术、高超的建筑技术、航海技术等,都凝聚着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的今天,同样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3.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不断走向融合,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最响亮的名字。尽管各民族生活的区域不同,语言文字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大家都承认一个共同的祖先,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和睦统一、繁荣富强。如:唐太宗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曾经修筑过一条“参天可汗道”,直达长安,以方便和唐朝的联系。清乾隆年间,蒙古族的一支在流落俄国多年后,冲破重重阻挠,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4.几千年来,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遭到外寇入侵时,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如:明末清初,高山族同胞协助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大败沙俄侵略军的雅克萨反击战。甲午战争后,台湾各族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藏族同胞誓死不被英国殖民者奴役。抗日战争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等
5.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重视民族和睦团结。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中,有不少是各民族的精英。各级人民代表中,少数民族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家还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还对处于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实行帮困扶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当少数民族地区遭到灾害时,各族同胞纷纷解囊相助。目前,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谋发展,携手互助奔小康。
6.长期以来,各个民族由于语言文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在相互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这些误解和矛盾完全可以得到化解。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往往挑拨离间,蛊惑人心,扩大矛盾,引起冲突甚至仇杀。国际敌对势力也惟恐中国不乱。他们一方面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大肆攻击中国;一方面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小学生一定要相信国家主流媒体和老师的宣传教育,辨明黑白,分清是非。
(四)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收看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刘三姐》、《五朵金花》、《红河谷》、《马本斋》、《傲蕾•一兰》、《阿凡提》、“乡土”、“走遍中国”等影视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热爱祖国,抵御外侮的民族性格。观看这些影视片,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而且能从中欣赏到独特的民族服装、人情风俗和自然环境。如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奇特的大理三塔和蝴蝶泉,莽莽苍苍的东北林海和黑龙江一带的自然风光。更容易激起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正常开展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动力在于儿童的活动、兴趣和需要。活动是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儿童只有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思想。对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和各种体验式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如;儿歌童谣、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都是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每学期精心组织一两次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参与面要广,气氛要活跃,赛后要奖励优胜者,并作为操行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期以往,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各种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多得!
(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和音像等资源。要聘请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校外辅导员,定期宣讲民族团结互助方面的内容。
二、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友好交往活动
(一)和本地不同民族的交往。
1.生活在多民族混居区域里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在交往中不断增进了友谊 ,也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老师自己首先要当好民族友好交往的模范。更重要的是要精心指导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增进民族感情的“添加剂”,化解民族矛盾的“溶解剂”。
2.和外来民族人员的交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以汉族为主的东部地区城乡中,也经常看到经营新疆土特产的维吾尔族人和经营清真饭店的回族人。有的城市还兴办了民族学校。一些少数民族的教师也来到汉族地区任教。这就为当地的 汉族人民提供了极好的民族交往的机会。在和他们交往前,老师一定要反复告诫学生:和他们交往,就是和他们整个民族的交往;尊重他们,就是对他们整个民族的尊重。还要介绍有关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比如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头戴白帽,忌讳猪肉,在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犯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在交往中,态度要诚恳,举止要文明,语言要得体。如果学校里有不同民族的老师和学生,更要注意和他们搞好关系。可经常举行民族报告会、民族联欢会,热心帮他们排忧解难,借以不断融洽彼此之间的情感。有民族学校的地区,应经常组织师生参观互访,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和外地不同民族的交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不少人家往往是举家出游。孩子们也得以大开眼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山清水秀,风景奇特,不少地方早已成为旅游热点。如桂林山水,西双版纳,新疆天池,青藏高原,海南三亚,长白山区,台湾阿里山等。借着旅游的机会,和当地的各民族人民交往,既观赏了风景,又增进了友谊,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不少的学生家长在不同民族地区经商,打工,和当地的人民结下了友谊。孩子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当地的孩子相互交往。对于暂时没有机会外出的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不同民族的学生通过电话,信件,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友好交往。
三、持之以恒地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活动
经过充分的了解和友好的交往,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就为顺利地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民族团结互助活动可从三方面进行。
(一)经济上的相互支援。我国的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那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不少的孩子面临辍学。历史的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发达地区人民的肩上,包括每个少先队员。教育行政部门可设立“教育扶贫基金”,通过政府出资、各界集资、师生捐资等方式筹措资金,专款专用。小学生可通过交往对象,随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知道他们生活有了困难,就要及时把有关情况报告老师,由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献爱心活动,给他们寄钱寄物,帮助他们解救燃眉之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家庭富裕的孩子们每天只要节省五角钱,汇集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交往对象收到的将不仅仅是钱和物,而是来自远方小朋友的一颗颗炽热的爱心。
(二)教学上的相互交流。学校可组织师生开展助教助学活动,和对方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老师、学生、少先队组织、班级之间结成“对子”,随时互通信息,掌握对方的教学情况。交往对象在教学上有了困难,要及时帮助解决。
(三)精神上的相互激励。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成才,将来长大了报效祖国。无论是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西部边疆地区,还是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都要时刻牢记“贫穷不失志,富贵须自警”。交往双方都要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小手拉小手,认定目标朝前走。”学习成才的道路曲折而坎坷。交往双方还要经常相互提醒,相互鼓励。要开展长期的学习竞赛。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才。
总而言之,在“深入了解”、“友好交往”、“团结互助”这民族团结教育的“三部曲”中,“深入了解”是基础,“友好交往”是桥梁,“团结互助”是目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一定能世代相传,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之我见
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之我见
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建设具有团结进步的内涵和意义。要采取有效形式,依托文化建设和旅游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积极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和队伍建设,而且要准确真实地宣传好基地价值,扩大宣传覆盖范围,让更多人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进步作用。因此,我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一下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坚持行整修与扩建,以更有效地发挥教育基地社会宣传作用。加大投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基地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基地发展的战略研究和统筹规划。在尊重原有建设、借鉴其他教育基地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基地的基础设施进
二是继续坚持“馆校共建”,拓展基地宣传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努力使基地教育成为青少年校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活动点和课堂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补充。建立有效的基地与学校的长期联系制度,实现基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教育基地参与未成年人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
三是继续坚持公众宣传,丰富基地宣传展出方式。基地要面向社会,把馆内陈列与流动展出相结合,陈列展出与演讲报告相结合。结合建党纪念等重要活动,充分运用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方式,对教育基地的陈列展览和服务项目进行广泛推介,同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让更多的人分享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实现教育基地与公众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是继续坚持深入群众,发挥基地社会宣传功能。要增强教育基地的服务意识,坚持面向大众,提高陈列展览等文化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制作展览、图片展、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展板等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加强与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先做法,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陈列展览协作交流平台,促进与全国教育基地藏进品、展览、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良性的联动效应,推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跃上新台阶。
五是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教育基地自身能力建设。要抓住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机遇,全面拉动教育基地的各项改革,增强教育基地的创新能力和运转活力。要从创新管理体制入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遵循教育基地事业自身规律,实现发展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第三篇: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更为重要,从基础抓起,从幼儿抓起,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谈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氛围。结合实际,教育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意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只有各民族大团结,才能使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只有各民族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繁荣;只有使各民族师生真正认识这个道理,才能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利用学校广播、板报等大力宣传报道民族团结取得的成绩、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大力营造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舆论氛围;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要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五月份的民族团结月、九月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民族联谊学校,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手拉手”、“肩并肩”、“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沟通心灵、增进感情,把民族团结提升到新的层次。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基地,开展小记者采访、青年志愿者服务,参观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认真收集、整理、撰稿,深入宣传报道社会各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人士,发挥身边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三、发挥家长学校的有效作用:定期召开家长会。
使民族团结教育从学校向社会辐射,通过学生把民族团结教育向家长渗透,学校鼓励支持家长积极向自己子女灌输民族团结思想,把优秀家长请到学校来,向全体师生做民族团结典型报告,通过家长学校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共同形成家校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最终形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格局。
四、建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必须进一步健全机构,配齐配强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表彰奖励”制度,长远规划部署好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结合各学校实际,把新疆历史、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反邪教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研发,纳入课程中,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从 基础抓起,从幼儿园抓起,积极开设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新疆实际。各门学科都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使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体现在育人全过程,切实让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根本上打牢维护新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定稿)
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宁阳县伏山镇云山小学校长 董晓东
[摘 要] 在大部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非考试科目而打入冷门,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我国近2000万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
2009年3月15日,湘潭县N中18岁的陈容从自己住的学生公寓楼6楼楼顶跳下,宣告不治身亡;12月5日,浙江省永嘉县2名高一女生在宾馆烧炭自杀身亡……更让人揪心的是12月10日,年仅11岁的湖南籍小学生何楚华在东莞出租屋内用红领巾上吊自杀身亡。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在拷问着每个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红领巾的红,理应彰显朝气,而非隐喻悲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不能不引起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我是长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整天与农村的孩子们打交道,对农村的孩子了解甚深。相对于城市而言,偏远的广大农村孩子
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均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这项工作没得到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非考试科目而打入冷门,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家长也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白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做两道习题。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农村大量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他们又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留守儿童”也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在留守儿童中72.3%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踏着铃声进课堂、回到家不声不响、网络上倾吐衷肠”,已成为越来越多“留守学生”看似标新立异的生活轨迹,却折射出他们孤独、冷漠的心理困惑。2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
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尝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我校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教科室和德育处成员及班主任为基础、教育心理理论工作者参与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小组,形成多方人员参与的教育网络,在各种教学、场境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育。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材料、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学生心理素质及整体素质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因而我校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具体做法是:首先从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入手,要求每一学科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我校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学活动设置为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从而能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丰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建立完善了“五星级中队”、“十佳小孝星”评选机制,在学生中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先进教育。
(三)利用学校各种设施,增强心育活动的趣味性。在我们的学校,有一间深受全体学生欢迎的小屋,它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心灵的港湾。在这里,没有学生和老师之分,只有朋友之间的娓娓交谈,进行心与心地沟通,在这间小屋的门口,有一个绿色信箱,她为学生和知心姐姐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近几年来,我们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入,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任性Bye_Bye”“寻找快乐”……美妙的音乐、赏心的画面构成了心理辅导课特有的宽松和谐的氛围。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学校要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同家庭和村居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从学校内部来说不仅要有清新、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积极情感,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帮 4
助家长提高认识,争取他们与学校心理辅导的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医疗、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辅导。
(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一是建立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二是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情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三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在周边学校和家长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不少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自己亲自咨询,寻求精神上的、生活和工作及孩子教育上的帮助。二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在五、六年级进行调查显示:上完心理课后感觉非常愉悦的达95%;在性格、人际交往上、在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上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教师的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班主任通过开设心理导向课,开始对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变化、自信心、动机因素、人
格塑造、耐挫力等素质的培养产生兴趣,对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不断加深。边学习边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还提高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改善了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学会了与学生沟通思想,也学会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对待学生更客观、更公正。
四、建议与讨论
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是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今后的教师招考中,建议招录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教师。同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专业的知识培训。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父母应从小多给孩子以心灵关怀,老师、家长应该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因升学、考试等带来的心灵挫败感,多参加体育和各种文体活动、集体活动,避免孤僻、独来独往、不合群等现象。总之,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家长、学校都不能缺席。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李百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②《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实践》 顾明远(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7年版
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④《大众心理学》杂志
第五篇: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 去年的一天早晨,突然,一个学生的家长急冲冲地闯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说“不得了了,我家女儿蒙头大哭,说是不想上学了,是不是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了?”我说:“你女儿在学校表现很好,品学兼优,没有闹矛盾,她除了不起床外还有什么表现没有?”那位家长想了想后告诉我,她女儿说最近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一拿起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冒金星,课堂上脑袋发紧,发胀,晚上失眠。
我立即在班里搞了一个调查,发现48%的学生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这是一种学习疲劳综合症,是由于父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过高,造成了孩子严重的心理疲劳。由此我想,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能体现时代的要求,要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但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认识观念淡薄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家长唯“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严重地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
2、教育方式德育化
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机械灌输和空洞说教的德育教育,学生被驯服的像绵羊一样,心里有压力而碍于面子不敢说。
3、形式化
目前,有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心理教育课只是摆设,根本就不上,即使上也只是片面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常识课。
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培养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调节器”,教师爱事业,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学习,课堂上就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教师就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教学,学生就会乐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效果倍增。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理解、尊重、信任一旦为学生所接受,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穷的成功意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地调动,从而产生相互激发、良性循环的教学效应。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
2、杜绝对学生的软暴力倾向。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无所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这就是教育中的“软暴力”,也有人称为“心罚”。在学校经常遭受精神虐待的学生,他的附属内驱力就会遭到破坏,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随之破坏,也就是说学生的外部动机都丧失了。随着学习动机的丧失,学生就会学习感到厌恶甚至逃避。
避免教育中的“软暴力”,就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从业的神圣感,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注重教学管理中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规范教师教育管理用语,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与鼓励教育,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
3、处理好与特殊群体的关系。
在一个教育群体中,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要特别处理好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如,有些优等生容
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自认为成绩好,容易放松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或是忽视文体方面的发展。对这种学生,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不足,使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中等生,对他们表现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们向优等生迈进。对于后进生,教学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接纳并关爱他们,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爱护他们,挖掘、发现其闪光点,给予点滴小进步充分的表扬与鼓励,重树其乐观向上的心情,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更容易遭到侵害,如比较调皮、淘气的男生,家庭条件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以及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容易遭到别人的歧视,我们必须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二、建立和谐班集体
和谐的班集体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源泉,也是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摇篮。和谐的班集体就意味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班级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于培养远大理想、爱国情感,增强自我教育和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学生已具有了各种需要,如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这要求班主任不宜只扮演严加管教的单一角色,而应力求做到既是严师又是良友。同时重视班内舆论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地位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家长、老师合作,克服社交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
三、建立和谐的教学课堂
当前,学生的课堂不良学习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轻视过程的速成心理,在对问题的结果有了肤浅的认识后,往往不求甚解,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②“坐、等、靠、要”等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③少说为佳的观望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④得过且过的畏难心理,对教师提的问题不愿思考,对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去做。由于上述不良学习心理存在,因此,建立和谐的课堂至关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就会产生消极的和对抗的行为。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通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映迟钝为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注意力分散、情绪压抑、无精打采、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上课时紧张焦虑,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产生了不满意、压抑、烦闷、厌恶、恐惧、紧张、高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则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可能会失去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甚至有时不得不中断讲课来维持秩序。
相反,一堂好课如果课堂心理气氛是和谐的,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就会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心理生态环境,使学生形成稳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愉快的心境,积极向上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创新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机智果敢的处事风格,待人热情诚实,与人为善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学科教材中也有很多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思想品德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与心理素质培养直接相关;语文课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中学生物课中不少教学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建立和谐课堂就要做到:
1、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们发生同样或相联系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力量架设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不但要用感情真诚的言语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且要以亲切和蔼的形象使学生亲而近之。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情绪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就会在教学中有一种其乐无穷的兴奋,而且学生也会因此情绪高昂,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全身心投入,师生心灵的火花得以较多机会的撞击。
四、建立和谐校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放飞孩子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通过举办主题鲜明或积极向上的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校运动会等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建立心理档案。每学期初,我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调查,以发现学生在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是否存在心理隐患,然后在普查基础上设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并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订阅有关报刊、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并在校园内设立“悄悄话”信箱,以利于学生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大胆地用书面的形式发泄出来,然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依据不同情况,恰如其分地引导、教育,力争将心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他们度过当前心理危机,防止产生心理疾病,促其心理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仅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免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使家长们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引导孩子树立理想和追求、形成良好品格和行为。学校经常召开专题家长会,指导心理疏导方法与技巧,通过家校互助,使亲子关系和谐。同时,还要积极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健康氛围。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卫生院定期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本校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