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院平台建设项目研发管理办法
xx研究院
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及项目研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xx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支持体系,提高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为规范平台及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结合产研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技术研发平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xx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创新性研究,为xx市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平台包括技术检验测试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实验中心、工程中心。
第四条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企业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化自主发展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第五条平台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围绕产业链组织创新链,促进创新主体、平台、基地建设协调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条件。
第六条平台主要任务是:
(一)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二)建设和完善仪器设备、场地等基础条件。
(三)开展产业技术转移和转化。
(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支撑服务人才队伍。
第七条 产研院根据xx市科技发展规划、建设重点和经费预算,提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项目研发)的年度计划和组建要求,并寻求技术支撑团队。
第八条
技术支撑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一)支撑单位应是在xx市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机构。
(二)掌握产业或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注重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培育,承担过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并取得重大突破。
(三)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成效显著。建立相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机制,积极开展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或发展潜力。
(四)具备较强的人才队伍。领导班子创新意识强,注重协同创新,重视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技能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带头人和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
第九条
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项目研发)组建:
(一)一般由承担单位提出、产研院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院(所)、项目策划部、承担单位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并由项目策划部组织专家对平台(项目)可行性论证。
(二)经董事会根据专家组意见研究形成决策后,产研院、研究院、承担单位共同制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计划任务及拟定合作协议。
(三)产研院专题研究合作协议,经总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后签订合作协议。
第十条 建设经费:
承担单位制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预算,总经理办公会研究预算并拨付建设经费,具体按照《xx研究院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拨付。
第十一条
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xx产研院项目策划部所有。
第二篇:研究院研发中心及领军人物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 泰州高技术产业研究院
Taizhou Academy of High-tech Industr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武汉理工大学泰州高技术产业研究院是武汉理工大学和泰州市人民政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共建设立的,是市区地方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政产学研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是市区地方政府重要的引智项目------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科技服务平台。研究院依托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和学校的学科特色与科研人才优势,政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对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促进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学校科研成果在地方的产业化。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共建,是一所在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著名学府,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5500余人,其中,教授675人,副教授125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21人。
学校在新材料、硅酸盐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技术、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
2007年和2008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批准在学校建立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和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研究院依托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及重点工程研究实验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材料、生物医药、船舶海工、机电汽摩、港口物流、云计算物联网等学科的应用研究以及高技术开发和转化,提升泰州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再创新的能力。
研究院设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中心、绿色化学合成与新药研究研发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技术研发中心、船舶及动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物流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等7个研究中心和综合办公室、科技服务部、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部、远程与继续教育部、武汉理工大学江苏校友工作联络部等5个服务机构。
研究院地址:泰州市高港区扬子江中路高港区生态公园北侧 研究院网站:http://tzyjy.whut.edu.cn
研究院院长:刘国涛 ***
真诚合作
服务泰州 主要研发中心及领军人物介绍
一、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中心
1、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
2、汽车零部件设计与试验技术
3、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4、材料塑性成型加工技术 负责人: 汽车学院院长 华 林
华林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会理事、湖北省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长、《塑性工程学报》和《锻压技术》编委、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等各类科技项目数十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40余篇被SCI、EI索引。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环件轧制理论和技术》专著。先后以排名第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GM中国科技成就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获教育部全国百名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二、绿色化学合成与新药研究开发中心 负责人: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郑 化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保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药用中间体合成与工艺、药用高分子合成与生物学评价、现代药物剂型与制剂新技术等,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研究方向:
1、主要从事药物中间体及药物的绿色合成研究
2、主要从事催化技术和催化新材料研究
3、主要从事生物质的化学、生物转化研究
4、主要从事绿色反应介质、新型反应技术、绿色生产工艺、绿色过程分析和监测等研究
5、研究新的小分子或者大分子药用辅料,尤其是适用于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新制剂的辅料。
6、主要从事新药、新制剂及新的制药技术的研究与服务。
三、新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1、高效热电转换材料
2、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
3、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4、高效光催化材料
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麦立强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副主编、编委等职。目前主要从事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电子生物界面与器件领域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等10余项。近年来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5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14项已授权。
四、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技术研发中心
1、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共混物研究
3、基于金属钨催化剂的非均相烯烃复分解的研究。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学科责任教授 熊传溪
武汉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15篇,有关论文20篇(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主持了武汉市晨光计划“超微细碳酸钙增韧增强聚乙烯及熔融碾磨技术的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卫生瓷高中压注浆泥浆多功能高分子添加剂的研究”、国家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金属/聚合物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高岭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以及973预研项目“先进高分子的合成及结构控制”等课题的研究。参加了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复合材料的老化与防老化的研究”和“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国家计委军工专项“低密度高强度天线复合材料的研究”和“电阻随长度变化导电杆”、国防科委预研基金“军用机敏复合材料的研究” 以及武汉工业大学“211”建设项目“生态化学建材”等课题的研究。其中三项得到省部级三等奖,两项鉴定为国际领先,多项研究成果被用在工业生产与军事装备上。
复合材料首席教授Francis Verpoort Francis Verpoort,1996年在Ghent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基于金属钨催化剂的非均相烯烃复分解。2004年,他创立了Ghent University ViaCatt 公司并在2004-2008年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将活性高度可控的新型钌类金属有机高效催化剂成功商业化。2008年,担任《应用金属有机化学》副主编。2011年,被聘用为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任有机金属化合物和催化实验室主任,同时担任有序有机金属化合物和催化中心(COMOC)主任,日前又被任命为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础国际合作委员会(CIS)专家。被任命为欧洲化学与分子协会的金属有机化学的比利时代表、荷兰催化剂和化学会议的董事会成员。Francis Verpoort教授发表了超过135篇科学论文,H-影响因子达到30,十多项全球专利被应用到工业中。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机制、均相及非均相的催化剂、MOFs、水裂解、烯烃置换及其应用、CO2转换、无机和有机聚合物等领域。
五、物流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港口物流装备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大型装备制造设计咨询;大型港口机械装备及特种设备检测服务。
负责人: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 胡吉全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港口机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先后主持参加了1项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点项目、1项国家交通战备军工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重点项目。主持开发设计了多台套港口门座起重机和各类港口机械系列产品,年均科研经费150万元。获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交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港口物流装备的动态设计理论和方法、港口物流装备及系统自动化
六、船舶及动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1、各类高性能船舶的开发、舰船自动化系统集成、舰船装饰工程设计施工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研究;
2、船舶结构安全性研究、船舶性能研究、船舶柴油机推进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船舶推进轴系设计、振动计算分析、校中计算;
3、船舶企业信息化应用研究。
4、船舶性能试验及检测。
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吴卫国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杨建国教授 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绪明
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院长刘益清
七、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云计算技术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 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薛胜军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博士后。2007年被海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高性能计算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云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交通运输委员会公路运输分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副社长,《交通科技》杂志社社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编委。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16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各一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主编和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教材6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本,江苏省精品教材一本)。在国际、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文章9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论文已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目前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性能网格与并行计算实验室”,从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和高性能计算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2018年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8年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议书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章 总 论
1.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概况 1.1.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地点 1.2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设计目标 1.3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 1.4.2资金筹措
1.5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财务经济指标 1.6可行性研究依据 1.7研究范围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背景
2.1宏观形势 2.1.1地理、历史 2.1.2交通 2.2宏观经济运行
2.2.1宏观经济发展(GDP发展)2.2.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2.3人均生产总值 2.2.4人口变化
2.3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规划 2.3.1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2.3.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 3.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市场分析 3.1.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市场近况 3.1.2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市场划分 3.1.3板块特征分析及小结
3.1.4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 市场总结 3.1.5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机会分析 3.2项目市场定位
3.3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的SWOT分析 3.3.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优势(STRENGTH)3.3.2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劣势(WEAKNESS)
3.3.3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机会(OPPORTUNIES)3.3.4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威胁(THREATS)3.4营销策略 3.4.1营销主题 3.4.2广告创意 3.4.3营销策略 3.4.4宣传推广策略 3.4.5促销策略
第四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区建设条件 4.1市区域概况 4.2区域文化特色 4.3区域人居环境 4.4区域交通网络 4.5基础条件
4.5.1.自然及气候条件 4.5.2.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条件
第五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5.1总体规划 5.1.1设计依据 5.1.2规划设计构思 5.1.3指导原则 5.1.4规划目标
5.2总平面布置及道路景观设计 5.2.1总平面布置 5.2.2道路及景观设计 5.2.3竖向设计 5.2.4技术指标 5.3建筑单体设计 5.3.1平面设计 5.3.2立面设计 5.4结构设计 5.4.1工程概况 5.4.2设计依据 5.4.3基础设计 5.4.4结构选型
5.4.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5.4.6主要结构材料 5.5公用辅助工程 5.5.1给排水工程 5.5.2暖通工程 5.5.3电气工程 5.5.4燃气工程 5.5.5人防设计 5.5.6无障碍设计
第六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施工期污染源 6.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6.3.1大气污染源分析 6.3.2水污染源分析 6.3.3环境保护措施 6.4公众参与
第七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1卫生防疫 7.2消防
7.2.1消防给水系统 7.2.2防排烟系统 7.2.3电气消防
第八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节能节水措施 8.1节能 8.1.1设计依据
8.1.2能源配置与能耗分析 8.1.3节能技术措施 8.2节水
8.2.1水环境
8.2.2绿化景观用水节水 8.2.3节水器具应用 8.3太阳能利用
第九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 9.1项目组织管理 9.1.1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 9.1.2人力资源配置 9.2物业管理 9.2.1物业服务内容 9.2.2物业服务标准 9.3项目实施安排
第十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估算依据
10.1.2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0.1.3投资估算 10.2资金筹措 10.3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一章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工程招标方案 11.1 总则.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3 招标内容
第十二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2.2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12.2.1 成本费用估算 12.2.2收入及税金估算 12.3 财务效益分析 12.3.1项目损益分析 12.3.2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2.4盈亏平衡分析 12.5敏感性分析 12.6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三章 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结论与建议 13.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结论 13.2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建议 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位置图 2、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主办单位近5 年的财务报表、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概算表 9、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现金流量表 1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现金流量表 12、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损益表、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资产负债表 15、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财务外汇平衡表 16、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18、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智能制造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第四篇:研发经费管理办法
研发经费管理办法
为加强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的健全及研究开发经费的科学管理,加速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结合财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研究开发经费是用于进技术研究、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专项费用; 第二条 研究开发经费必须按计划编造安排,节约使用; 第三条 国家、部委、省、市等有关政府机构(上级部门)对重点研究开发项目的专项拨款; 第四条 公司自有资金,主要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结余; 第五条 其它方面筹措的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费用。
第六条 对于公司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公司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工艺试制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第七条 公司研发费用(也称“技术开发费”),是指公司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公司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第八条 公司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为第三章中包含的相关费,费用开支标准按申报项目预算限额一定范围内开支,并按照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
第九条 严格审批程序,费用发生时由相关人员按项目名称填写费用 报销单据或付款申请书,由项目负责人审核、分管技术工作的领导、研发部门负责人审核,并在报销单或付款申请书上签字后方可送达财务部。
第十条 财务部门复核相关手续、单据的完备性、数据的准确性无误后送交公司总经理审批,出纳依由总经理审批后的凭证支付费用。第十一条 公司研发人员,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本公司提供直接服务的辅助人员。
第十二条 研究开发费用按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下达到具体项目,实行 专款严格管理,不得挪作它用。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务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课程及课程研发管理办法
课程及课程研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1.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课程开发是学校发展必要保证,也是保证学校任务完成的核心;
2.每年学校必须完成2-3门课程的研发,不间断地保证课程产品的投放;
3.同时现有课程也必须规范,使之成为“培训产品”,即印刷出版物产品、WORD产品,PPT产品、光盘DVD产品,网上点播产品; 4.课程产品要保证“吃着一个,夹着一个,看着一个”的方针。
第二章
课程管理的规范
一、归口管理:学校培训部
二、课程管理原则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课程建设要集好团队、印刷出版产品、WORD产品,PPT产品、光盘DVD产品,网上点播产品一体,形成系列自己的课程产品。
课程产品要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课程管理。
三、课程产品管理 1.课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