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张图_三平台的信息化支撑
一张图_三平台的信息化支撑
期次:2012年第4期[164] 作者:韩海青 来源:信息化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保发展任务艰巨、保资源压力空前、保民生责任重大的总体形势,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精细、深入的数据和技术支撑保障。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以信息化规范和创新管理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金土工程和数字国土工程支撑下,形成了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以下简称三大平台)为核心的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统筹谋划“一张图”和三大平台的建设思路
按照以信息化规范和创新管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强统筹,建、用并举的信息化建设“三项原则”,面向国土资源全面全程监管、精细化管理和对外服务的需求,开展“一张图”和三大平台建设(总体框架如图所示),支撑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具体通过集成、整合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汇集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全过程信息,建立全国统一、上下一致的“一张图”,全面掌控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形势分析、监测监管、决策服务、宏观调控提供完整、扎实的基础数据支持。在“一张图”基础上,建立综合监管平台,集成整合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对全国每一块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及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进行监测监管,规范权力运行,彻底将传统手段下的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常态化全程动态监管,实现重审批向重监管和服务的转变。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不断改进、完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支撑无纸化办公和行政审批的网络化运行。进一步完善共享服务平台,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向社会提供行政审批、土地登记、地质资料等国土资源信息服务。
探索创新“一张图”和三大平台的深化应用
遵循以信息化规范和创新管理的建设思路,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明显进展与成效。一是“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得到深化应用和持续扩展,为执法督察、重大专项行动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专项成果,基本建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向全国四级国土资源部门统一部署10多个网络化信息报备系统,每年实时获取约200万个项目信息,覆盖土地批、供、用、补、查全过程和矿业权审批发证,在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上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叠加比对和关联印证,实现了全程动态跟踪监管。二是电子政务平台不断完善,网上办公、网上审批持续推进和深化应用。部机关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审批新模式,促进了审批提速,提高了执行力,加速了管理方式从重审批向重监管和服务的转变,增强了协调联动能力。三是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成果显著。通过门户网站深化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积极推进网上交易,不断扩展信息共享服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时期,将按照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坚持完善和提高„一张图‟和三大平台建设”要求,高站位、宽视野,以“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带动国土资源信息化整体全面发展。一是加快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在深化应用中持续拓展、扩大覆盖。尽快将“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融入到日常管理决策和监测监管的制度设计、工作安排中,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应用,围绕监管的薄弱环节和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全程监管需求,不断扩大覆盖。二是加快推进四级国土资源全业务的网上运行,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四级联动。三是进一步完善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提升服务质量中树立部门形象。
(本文作者系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
第二篇:一张图看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2018-04-24(推荐)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从建设应用到融合创新
事实上,早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表示,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并引发广泛讨论猜测。
教育信息化2.0与1.0有何区别?杜占元认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曾于今年一月撰文表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提出两个阶段的构想:
2012-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2016-2020年,根据行动计划建设进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状况,确定新的建设重点与阶段目标。
他认为,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第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教育信息化1.0向2.0时代转变,即从重点关注量变向重点关注质变转变;从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向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转变。”
教育信息化2.0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本月17日举办的“新技术支持未来教育展示观摩”活动上,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表示,教育信息化2.0将带来以下转变:
教育资源观转变。“过去,我们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但这还不够,我们要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这个大资源观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知识之间关系、即知识图谱;既包括填充学生头脑的,也包括点燃学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满,更多是把一团火点燃。”
技术素养观转变。从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
教育技术观转变。教育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环境,而要嵌入学习系统中去。
发展动力观转变。“过去,我们非常强调教育系统的应用,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教育治理水平转变。过去的教育治理是补救型的,先出现问题、后治理问题,没有强调教育治理现代化。
思维类型观转变。“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思维类型急需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实现?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主要提到三点:
“三通”提效增质、两平台融合发展。三通包括“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包括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推动师生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第三篇:信息化支撑工作总结
信息化支撑人员工作总结
信息化支撑工作在各级领导及同事的大力支持及帮助下有序的开展,2013年初刚接过此工作有很多流程不太清楚,经过一年左右的不断的努力,已全部清晰整个工作流程、工作范畴。
随着集团信息化业务的快速发展,集团信息化支撑的建设越来越重要。集客维护支撑工作较原有维护工作,在工作范畴、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均有不同的特点,首先需要跨多专业维护管理,交换 +数据+传输+ 庞杂的接入/客户侧技术等。其次需要进行售前勘查、售中开通、售后保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后需要对不同级别的客户、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操作要求、操作规范,体现面向客户的差异化管理。
售前:分析集团客户网络需求,制定网络解决方案,明确网络服务质量标准,对网络资源进行快速确认。
售中: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快速的资源调度、局数据制作、业务/网络开通和测试,明确维护保障的相关流程和要求。
售后:按照既定的网络服务质量标准为集团客户提供网络监控、分析服务,提供故障、投诉的快速响应和处理.一、集团客户业务支撑工作职责
1、落实省市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支撑工作管理制度、流程、评估体系等;
2、落实省市公司制定的SLA(网络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3、按照省市公司要求做好所辖地市范围内有线接入网管理等工作;
4、在省市公司安排和部署下开展维护人员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不断提升各分公司维护人员的技能水平;
5、根据工作需求向省市公司提出集团客户业务维护支撑手段功能需求;
6、负责所辖地市范围内集团客户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的维护支撑工作;面向集团客户部、市场部提供“一点响应,全网服务”的网络支撑服务;
7、在省市公司指导下具体负责所辖地市范围内有线、无线接入网维护管理和代维管理等工作;
8、各分公司根据业务和客户需求将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维护工作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二、人员设置和技能要求:
1、集团客户业务支撑岗位的人员设置需要结合维护支撑工作职责和工作量进行配置,充分考虑“售前、售中、售后”业务的各个环节对人员的需求;
2、岗位设置应该涵盖项目管理、综合管理、质量管理、售前服务支撑、售中建设支撑、售后保障支撑(客户端管理、业务技术支撑管理、投诉管理)等工作内容和岗位角色。可参见《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规范(V1.0)》;
3、集团客户业务支撑岗位应在界定职责、梳理工作流程、测量流程环节工作量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现状和目标进行;
4、各分公司应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并根据工作量情况配置相应数量的人员,以从机构和人员上保证我省集团客户业务维护支撑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5、集团客户业务的融合性、跨专业特点要求维护支撑人员具备多专业综合维护技能,各分公司应高度重视人员技能的培养,强化培训力度,同时不断提升维护技能水平;
6、集团客户业务支撑工作各岗位的技能要求集客业务知识,集客网络技术知识,集客运营流程,集客运营案例等方面,具体知识技能可参见《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支撑技能要求规范(V1.0)》。
三、集团客户专线流程
1、资源勘查流程:
职责与内部管理要求:
客户承诺:资源勘查时限:
四、集团客户专线和家庭客户宽带接入业务的故障分类:
1.故障级别分为重大故障、严重故障和一般故障三类。
1.1 重大故障
定义: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全省或各地市所接入的50%以上业务中断(如省际/省内出入口互联业务中断、域名服务中断、认证计费服务中断、业务应用平台中断、二干/本地传输网全阻等)。
故障上报要求:重大故障一经确认,应立即处理并上报,重大故障自障碍发生至上报到省网络部不得超过10分钟。
故障处理要求:详见《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集团客户网络服务SLA标准规范》
1.2严重故障
以下情况发生任意一种即为严重故障
1.2.1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全省或各地市所接入的30%业务中断(如省际/省内
出入口互联业务中断、域名服务中断、认证计费服务中断、业务应用平台中断、二干/本地传输网中断等)。
1.2.2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全省或各地市所接入的若干项业务质量下降,业务
运行指标低于一定参考值的时间范围。
故障上报要求:严重故障一经确认,应立即处理并上报,严重故障自障碍发生至上报到公司网络部不得超过15分钟。
故障处理要求:详见《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网络服务SLA标准规范》
1.3 一般故障
定义:除重大故障和严重故障外的其他故障为一般故障。
要求:一般故障一经发现,应立即处理,并归档记录。详见《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网络服务SLA标准规范》 2. 故障处理原则:
2.1 在发现故障后,应立刻判断故障点,按照相关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尽快恢复业务。2.2在出现业务故障后,应该立即通报相关业务部门。
2.3 处理故障时,一般应不影响正在使用的客户或任意扩大影响范围。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故障诊断手册、命令手册等规定的命令和操作方法处理。
2.4 故障处理完毕应填写故障记录,故障记录的内容包括故障发生的起止时间、原因、现象、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及时通知故障申告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对涉及设备质量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5 对于重大故障处理完毕后,维护单位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向省公司网络部提交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故障的现象、原因、处理过程、经验教训。
3.故障处理流程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集团客户业务网络维护管理办法(v1.1)》附件。
五、故障投诉及处理流程
5.1集团客户网络投诉途径目前有两种:1008695和集团客户经理均可受理此类投诉,并在确认受理后生成客户投诉工单进行派单处理。
5.2网络管理中心是跨地市、省内、省际网络投诉工单处理的起点和终点,牵头处理故障并通过电子运维系统(EOMS)按业务分发给相关单位进行故障处理。5.3各分公司运维部是本地集团客户专线和家庭客户宽带接入业务网络投诉处理的接口单位,负责本地受理、处理客户投诉,形成闭环管理。各分公司作为面向客服的接口和投诉处理全过程的监督人,要以故障解决和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跟踪统计投诉处理过程。
5.41008695或集团客户经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再次确认并反馈至客户;集团客户专线和家庭客户宽带接入业务投诉,各级单位必须快速受理、处理;对于集团客户专线和家庭客户宽带接入业务升级投诉、重复投诉,各级单位主管领导必须介入,全程监督处理。
5.5集团各户专线和小区宽带业务接入的质量管理暂包括以下指标:
1、网内任意两点时延(1000公里以内<=40ms,2000公里以内<=60ms,3000公里以内<=80ms);
2、网内任意两点丢包率(<=1%);
3、网络互联链路平均带宽利用率(<=70%);
4、网络重大阻断发生次数全年不超过4次。(注:等同于各分公司汇聚层以上节点的中断次数)
5、IP城域网网络时延达标率:从网络边缘P路由器(或与边缘P路由器相联的专用路由器)到与之相连的IP城域骨干网边缘设备5个以上IP 地址(其中3个在市区且不同区域,其余在不同县区)做PING 操作,每10分钟10个PING包操作,包长分别为64Byte包4个,128Byte包3个,256Byte包2个,512Byte 包1个,记录每个Ping 包的网络时延。挑战值:
网络时延≤10MS 基准值:≤15MS6、IP城域网网络丢包率:从IP城域网网络边缘P路由器(或与边缘P路由器相联的专用路由器)到与之相连的IP城域骨干网边缘设备(包括接入三层交换机、BRAS、业务接入路由器等设备)(已通过工程正式终验)的PING 包丢包率。网络丢包率≤0.2%
7、交换机应答接通率:基准值:49%,挑战值为:54%。
第四篇: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应用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
在学区管理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基于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广州市越秀区搭建了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打破部门、学校壁垒,促进学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学区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越秀区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对各学区、校长的考核与综合评价,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培训。这些措施使越秀区优质资源得到快速扩充,使弱者变强,优者更优,不断促进区域又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
教育均衡;学区建设;信息化
学区管理模式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在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本区域内学校地理位置的分布和学校的不同层次,将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学校划分为不同的“片区”,通过深度整合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让片区内的学校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教育联合体,从而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学区管理模式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优质教育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
在学区管理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挥着先导性作用。搭建学区建设信息化支撑平台,可以使学区内一系列教学在该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和交流。广州市越秀区的实践表明,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搭建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促进学区内资源的共享
在学区建设中,越秀区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将区辖内学校划分为10个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每个学区由一个名校牵头带动。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学校被划分在同一个学区内,共享各种资源,共同发展。
在“构建学区管理模式”项目启动初期,学区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学区模式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搭建学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纳入学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经费投入,依托现有的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完善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了学区内资源的共享。
学区内资源共享包括信息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学区平台分配学区管理员、学校管理员、教师三级用户账号,学区主任助理为学区管理员,每位教师拥有平台使用权限,每级用户有明确的管理和操作权限。学区管理员分配学校管理员权限,添加名师工作室、网上备课组,发布学区工作计划、通知、学区研究新闻;学校管理员负责发布学校开展学区研究新闻,登记学校的设备设施及其使用情况,设置学校的优秀课程、网上备课组等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信息;学校、教师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各学区最新工作动态,增进学校彼此间的了解,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平台的使用促使资源共享量达37842条,教师在学区平台上开设骨干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的数量达到1087个,公开课数量达1946节,学校进行设备、场地资源的共享,设备设施借用率达83%。学区平台促进了区域硬件设施、教师人力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和使用。
二、借助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学区教师网上集体备课
传统的教师集体备课一般是由两位以上的教师就同一课程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利用教材、讲义、文稿进行的备课交流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师集体备课采取的是面对面的围桌而论的备课方式,由于这种备课方式会受到所在处所空间、各位参与教师集中时间难于统一、参与人数有限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慢慢地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使用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学区内的教师可以进行跨校、跨学科的网上集体备课,利用学区平台,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事宜进行集体交流讨论。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加入网上集体备课组,可以上传与备课相关的教案、课件、题卷、视频等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流。这种新型的网上教师集体备课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人数等诸多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备课教师的交流,使备课过程变得更为便捷与高效。同时,网上集体备课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快捷性,可以做到一知百知,使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更为流畅,让备课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与所备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无形中使备课教师间形成了一种虚拟学习共同体,让所有参与备课的教师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所有参与交流的备课教师在网上的交流留言、上传的教案、教学反思和课件资源等在网上都有备份,这使网上集体备课在无形中建立了共享的网上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的网上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库总量在不断增大,弥补了由区教育局统一购买教学资源存在的品种单
一、与最新教学课程标准脱节等不足。对经常开展活动、资源较多、交流活跃的备课组,学区平台首页会以总积分排名由高到低顺序显示,鼓励优秀备课组。这样能够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提高青年教师水平和质量、分享优秀的教学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区平台已建立网上集体备课组3332个,其中60%以上交流讨论活跃,备课资源丰富。
三、使用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促进学区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学校通过学区平台发布相关新闻信息,公开学校硬件设施资源信息,进行教师网上经验交流和跨校跨学科集体备课,实际上使学区内强校与弱校之间形成了一种定期的交流,强校对弱校起到了一定的帮扶支教作用,使学区内名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得以传播、推广,带动薄弱学校的成长,也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对薄弱学校的改造这项原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变得更为简单。学区内各校在各项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促动、共同进步,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学区内各学校间还可以采取课题合作等方式,对同一个课题进行网上合作,共同研究,共同交流。一个学校申请到某个课题后,可在学区平台上设置该课题的相关信息及研究情况,其他学校可以申请加入该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上传到平台供大家分享。这样,在网上课题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校际间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使各课题参与学校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和进步。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中学还将课题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成立实验班,经过一年的探索研究,某实验班班级成绩从入学摸底考年级第六名进步到年级第三名,效果很明显。四 利用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对各学区、校长的考核与综合评价
学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相应的平台积分机制,制订积分规则,开展构建学区管理模式绩效评估。平台采用实名制管理,及时记录学区管理员、学校管理员、教师的操作,并根据积分规则自动对登录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区进行积分。由于在学区平台上任何一个交流活动及资源共享过程都会被记录并以积分的形式保存下来,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资源共享量的多少、积分上排名的前后以及共享效果等对学校参与学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资源共享量的多少和效果,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适当给予经费补偿。
在计算资源共享量时,学区平台根据不同类型共享资源的稀缺程度、共享成本大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作用强弱和资源公共性程度,为不同类型的资源设置了不同的权重。如: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是稀缺资源,对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具有最高的权重;而网络课程资源共享的成本较低,其所占权重也相应较小。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如实客观地记录各学校的积分情况,为考核评价提供依据。区教育局把学区作为—个考核单元,定期对其学区管理工作、学区资源、学区交流和成效进行督导评估,并把资源共享程度及学区管理水平与学校和校长的综合评价挂钩,促使其共同发展。
四、借助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学区内校际间的远程教学共享
在教育投入中,越秀区政府重视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为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设备保障。在学区建设过程中,越秀区充分借助这个优势,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现代远程教学设备与现有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进行整合,并纳入学区平台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供学校和教师使用。
通过学区平台首页的链接,不同学校的教师即可进入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向学区内其他学校的教师发起远程视频教学申请,经该平台管理员核准后,双方即可在约定时间内进行远程视频教学,共享优质教学课。教室现场采用专业的教学课例智能录播设备。从多种角度和方向将现场授课教师上课的详细过程和每一音视细节完整地录下来,自动生成一个完整的视频教学课例文件,存储在服务器上,并通过配套的视频发布系统,公布在教育城域网上供学区内各学校相关学科教师点击播放。通过这个手段,学区内一些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的学校同样可以通过远程视频教学的方式共享到学区内名校的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
为提高利用学区平台进行远程视频教学的效果,真正达到优质教学共享之目的,区教育发展中心派出相关学科教研员在学区平台上听课和评课,定期组织讨论,评出不同学段各门学科的优秀远程教学课程,并颁发获奖证书。学区平台则自动根据获奖情况以积分形式对获奖教师和所在学校进行反馈,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优质教学课例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可供学校教师研究和观摩的课例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区内校际间可自由共享教师资源。在学生层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可共享到其他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师层面,不同学校相同学科教师在相互交流后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缩小教学差距,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六、运用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培训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师全面掌握有关信息技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教育信息化,也才有可能在学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因此,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应用培训就变得十分必要。越秀区运用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开设对区属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两个功能子系统。区属学校教师登录学区平台后,不必更换账号和密码,便可进入该系统。其中,区教师培训网子系统负责提供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远程培训,并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和培训管理;区教育研究网子系统负责提供区教研员与学校教师互动沟通、各种教研信息的发布以及教研资源的下载。
学区建设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网上集体备课、网上交流、网上教与学等学区平台的各种操作功能。自学区平台使用以来,越秀区一直重视对教师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培训纳入每个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当中。教研培训部门利用学区平台培训子系统,提供多种网上培训课程,采取区统一组织培训、校本培训、教师自学等多种形式,对全区的骨干教师、网管人员进行多重信息化应用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化应用技术,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区研究。利用学区平台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了学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促进了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构建学区管理模式过程中,越秀区充分发挥学区信息化支撑平台在学区建设中的应用,调动了各学区各学校的积极性,以构筑学区发展的共同体来推动学区的发展,促进学区的建设。通过学区信息化支撑平台的使用,越秀区打破部门、学校壁垒,促进学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快速扩充,使弱者变强,优者更优,不断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第五篇:构架三坐标测量划线支撑平台
构架三坐标测量划线支撑平台
1.招标编号:
2.设备名称:构架三坐标测量划线支撑平台 3.数
量:4台
4.交货日期:合同生效后1个月 5.报价方式:交钥匙工程
6.交货地点: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7-基本概况
1.使用地点: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室内)2.工作制度:全年工作300天、2班制
3.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4.能源环境:
4.1电力:供电电压380V±10%/220V±10%,供电频率50Hz。4.2给水:厂区自来水
4.3压缩空气:厂区空压机自产压缩空气,0.6 MPa 5.该项目供货方式为交钥匙方式——卖方工厂成套性交货,包括设计、制造、运输和验收等。8.基本要求
1)要求供方必须在近三年内为国内外厂家提供过同类型设备。投标文件中必须附有与本招标设备相同或相似技术规格、型号的设备的市场销售业绩清单及最新样本;并必须有加工需方类似工件的销售业绩(提供不少于5份合同)。
2)供方所供的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最新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3)供方所供设备涉及的专利权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其它技术等,应保证需方不因此受到第三方侵权指控以及实际损失。
4)供方应满足需方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并为全新设备。
5)本技术要求,仅对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提出了最低和一般性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方应保证提供的货物(或生产线)是符合本技术标书和国家最新的有关标准、规范的优质产品。若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投标文件“技术偏离”中予以详细说明。6)本技术要求所使用的标准、规范等,如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规范不一致时,应按高于本技术要求所列的标准、规范执行,并在投标文件“技术偏离”中予以说明。7)供方认为所供货物必需由需方配备、解决或提供的其它要求,如设备基础隔振和减振设施、软化水、洁净气源等,均应在投标文件“技术偏离”中予以充分说明。
8)供方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本技术规范书和招标文件的理解,写明优于招标文件要求的其它方案或建议意见;供方的这些努力,需方表示感谢,并将有助于供方优先胜出;即使有建议意见或建议方案,仍应依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写符合要求的投标文件。建议方案或建议意见,应以单独篇章或文件,予以说明。9技术要求:
9.1.设备主要加工工件及用途:
该设备适用于韶山型机车(SS3、SS3B、SS4、SS4G、SS7C、SS7D、SS7E、SS8、SS9)、和谐电力机车(HXD3、HXD3C)、工程作业车(TY5、TY55、JW4G)等车型的构架测量、划线。
9.2.设备设计制造标准:
GB5083-1999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的规定 国家相关标准
9.3.设备的主要结构及功能配置要求 1)本设备由方箱、可调节装置组成。
2)本设备下部采用方箱支撑,方箱高度约500mm,方箱上部应有可调节槽,方便进行调节装置安装及调节。方箱放置位置应做到各车型测量、划线均能通用,各车型技术参数由我单位提供。
3)可调节装置应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调节,上下调节范围约100mm,左右调节范围约150mm,上下调节装置中心位置距左右调节装置起始位置约220mm。4)可调节装置相对于方箱可上下、左右移动。5)调节装置在调节构架移动时,方箱不可有位移。6)本设备需要支撑的构架重量为6t左右。
7)本设备应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支撑构架,也需要一定的缓冲,不允许磕碰平台。9.4.随机要求配置的附件: 在标书中详细列出标准配置(包含设备安装必须的地脚螺栓、调整垫铁等)。提供构架三坐标测量划线设备正常使用两年的机械、电器、液压等备品备件及易损件明细及报价,提供1套专用维修工具的明细及报价,以上价格均包含在总价中。10.要求分开报价的自成体系的设备单元 1 按照设备主要组成部分分开报价。列出各系统中设备主要、关键零部、件进口件的规格型号、技术要求、数量、单价及总报价;便于性价比照,11.质量保证 供方应严格按照国际标注化组织和中国国家有关标准、企标和标书的承诺进行生产检验。需方随时到现场对供方的生产进行监督。12.技术资料:
1. 提供技术资料(纸质文件中文版各3套、电子文件各1套)如下:
包括操作手册、维修手册、设备外轮廓图,设备总装图、主要部件装配图、基础图、易损件图、电气原理图,设备电气接线图,传动原理图、各系统原理图(液压、气动原理图、润滑图),提供参数表、设备使用说明书,设备电气说明书,随机备品、易耗损件、自制部件明细、参数及数量,供货途径、年消耗量等。2. 提供动能容量及质量的要求,提供验收标准。13.安装调试、验收及培训 本次招标为交钥匙工程,供方在合同生效30日内提供设备外形尺寸、基础图及电源总功率等动能配套要求,需方负责基础制作,由供方负责安装调试,所用工具、量具供方自备,需方提供厂房现有的起重设备及辅、油料和调试用工件等。如需租借起重设备、吊索吊具、工、量具等由供方承担费用。供方人员食宿自理,需方提供方便。2预验收:设备制造合格后,用户派人到制造工厂按技术协议进行验收,合格后发货。3供方工作人员在现场安装调试应服从需方的管理,遵守需方的厂纪厂规,安装调试过程中必须符合需方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及安全标准化(一级)的有关规定。否则需方有权停止供方的工作,并有权要求供方更换工作人员。由于供方原因造成供需双方人身责任事故和财产损失与需方无关,供方责任自负,并赔偿一切损失。
4供方提供整台设备具有CMC资质的计量仪表、计量检测器具的明细及使用说明,且产品在设备运行前,需要提前验收,需方具备检测能力的项目,由供方负责拆装,需方使用单位计量员送检,需方检测中心负责检定出具证明,首次检验免费,如不合格,由供方负责费用。需方内部不具备检测能力,需要第三方检定的设备(仪器仪表),由检测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费用由供方负责。以上仪器、仪表如卖方提供由第三方(具有国家法定机构计量检测资质的单位)的检定报告,需方公司可以免检;计量检测设备(仪器仪表)验收合格后,方可以进行设备验收。
5设备安装调试后,由供需双方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共同对设备外观、安装及制造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设备整体性能参数和各个零部件要达到验收标准,包括需方使用现场检测所有坐标轴的定位及重复定位精度,激光干涉仪供方自备。
6按需方提供的产品进行试运行,在试运行一个月后设备各部运行稳定,并达到验收标准方可以正式交付使用。
7安装调试期间由于供方原因造成时间延误,供方承担责任和经济赔偿;如发现由于设计、制造产生的重大缺陷,需方有权退货。
8人员培训,供方负责为需方提供5~6人的免费培训(如为有偿服务,请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中),培训地点在供方及使用现场,负责培训操作和基本维修人员,达到操作设备和基本的维修能力(电子版培训资料一套)。14.售后服务 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供方对本合同设备和材料的保证期为12个月,机械部分普通件为1年,主要件为2年,电气部分普通件为1年,主要件为2年;保修日期从正式交付使用之日起计算;保修期内发生故障,供方必须在48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问题;如有零部件损坏,卖方应在3天内无偿更换,并对该零部件自更换之日起再质保一年。如供方48小时内未到现场,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酌情扣减保证金,如生产急需,需方可自行处理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由供方承担;质保期到期前,供方免费负责对设备做一次全面调整,包括安装精度、几何精度、定位及重复定位精度等,达到相关标准.2 在保修期内设备同一部位因设备本身质量发生两次以上的故障,需方有权要求赔偿。3 保修期内发现由于设计、制造产生的重大缺陷,需方有权退货。保修期外优惠提供零配件,发生故障时,如需方要求,供方应48小时内及时到达现场处理问题,发生的费用由需方负担。15.包装及运输:
对设备包装适应于长途运输、防锈、防潮、适用于整体吊装,并注明起吊重心和吊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