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没读懂的英雄志
英雄的志业
题目像是一个辛酸的范式,很多人都不幸有过这样的过眼云烟。然而更辛酸的在于它后面还有着“那么我说了,你也不会懂”的意思,如果你听到这么一句话,那么很遗憾你得到了一张“代沟”卡。其实拒绝就拒绝么,干嘛非找那么多虚无缥缈的借口,你不说,我怎么懂你是在说什么呢,你在说纸醉金迷,我却理解成了风花雪月。很多时候不是我不懂,而是你并不想让我明白。而我了解以后,却宁愿自己不懂。我好像扯远了,怨念的人总是会在怨念的路上越走越远。《英雄志》,一看到这个名字,不禁有一种不屑一顾的偏见,所有和英雄挂上边的称谓在我看来都是那么的虚有其表,即便它在近期武侠小说中是被排在榜首的,甚至超过了《昆仑》。所谓“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听起来很牛逼的样子,然而却有着这样一个俗套的名字。
这本书的开始很平淡的,让人很难持续的看下去,并且因为它平淡的开始和多主角的特点构成了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的剧情总是在很多人之间跳跃穿插着交代的,具体的感受就是,你明明刚刚有了感觉,才要欲罢不能的时候,剧情马上又跳刀另一个角色身上去了。就仿佛在马上要高潮的时候,被强行终止,然后改换到另一前戏的场景中。然而慢慢的当你习惯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设定只是为了让你习惯,习惯什么呢?习惯痛苦。因为作者必须要时不时的捅你一刀,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只要想一想在看类似于鲁迅、钱钟书之类人书的时候那种触觉就能了解到了。好在他们的刀法都是宗师级别的,快的离谱,让你当时并不觉得,然而风吹陆震后伤口慢慢会裂开,并且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
我明白他们并不是刻意要用书来折磨读者,而是因为他们不愿孤独的忍受折磨。而我对它的解读,是因为我希望它能折磨更多的人,让那些看过它却没有懂的人也感到孤独。为什么总是睿智的人饱受痛苦,这太不科学了。
其实这本书出的比《昆仑》早好多,奈何寡人实在是孤陋寡闻的紧,最近才获悉江湖中居然有这么牛逼的东西是我所不知道的,可见我的知识面窄的不可一世了。好在它到现在都还是个“不完全体”,作者孙晓居然还剩结尾迟迟不肯把结局发表出来,一个半成品居然能在江湖上混到这么高的地位,实在是件匪夷所思的现象,然而或许就像“艺术永远都是残缺的”一样,也许有了既定的结局反而约束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并且要给精彩的前序做一个理想的结局是很难的,众口难调,看《红楼梦》的烂尾就能想见了。索性孙晓还没有挂掉的危险,不然《英雄志》将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结局,因为没有人敢冒着被口诛笔伐,唾沫淹死的风险,做一个不可能的终结。就仿佛维纳斯的双臂,蒙娜丽莎的微笑„„
说了这么多竟然还没有接近主题,这个灌水的嫌疑实在是大的紧了。事实上我不是来做广告的,我只是希望它有一个牛逼的开始,因为屌丝从来都不用为结局费神,我们的脑袋里无时无刻都在对结局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意淫。完了,我这是说到哪儿了?
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然而它不仅概括模糊,并且还不准确。武勇超群是形容名将的,于英雄并不是必要条件,无私忘我是指英雄的“利他性”,但这太泛泛了,也不是必要的,英雄是极少数人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出的神性,他们依靠超世的智慧把握了时代的脉络,在关键时刻忍辱负重,凭借超常的毅力去做某些看似不可能但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是单纯的牺牲,而是不计代价的奉献。
反而《英雄志》中“出类拔萃谓之‘英’,有长才不世出,洞烛机先,明情察事,卓卓然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可得其英字。雄者!父权千姓万家,志于九州,气吞海内,识人而复容人,容人而复用人,天下群英无分男女长幼,甘愿纳侧妻身,如此霸气,吾得尊其‘雄’!”的解构却要精准的多。当然这只是说了英雄本身的素质,只是一半。用这套准则来评判,许多一般所认为的英雄其实也并不能称其为英雄。“观海云远”中符合这个准则的则只有杨肃观和秦仲海二人,就如同他一开始预见的一般“天下英雄,唯使君于操尔”。而有意思的是,在一般意义上来看,这两个人和英雄甚至没有半毛钱关系,一个是阴沉晦涩的大掌柜,一个是无法无天的怒王。就仿佛在大多数人眼中,曹操再怎么算也只能是个枭雄。然而《英雄志》敢用这样的名字,却恰恰是因为这两个人。
“为什么呢?你不说,我不懂的,滚一边玩蛋去吧!” “呃,这是个技术活,切恕我娓娓道来。”
“观海云远”是有四个人的,一本书有四个主角,既然还有两个不是英雄,那么我们不妨先看看他们,事实上,这四个人如果不进行反复的对比琢磨,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结论。那就先从伍定远说起吧,因为他不仅不是英雄,并且连个侠都算不上,他只是个牛逼并且无奈的公务员。他是一个让人模糊的普通人,模糊的实在不该作为一个主角来刻画,然而他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角,他的存在让其他的楷模有了坚实的积淀。他智慧不高,很多东西看不透,许多事情也想不懂;他霸气也不够,缚手缚脚、辗转反侧。
他就是像我们这千千万万屌丝一样,没有深邃的智慧,也没有远大的理想。然而他的主角光环却让他无法做一个普通人。“神胎宝血符天录,一代真龙海中生”,普通人是悲哀的,因为他们的普通,而伍定远这种身怀绝技的“普通人”却在悲哀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他超世的能力不容许他逃避。他有着超人的能力,却没有超人的神经,所以注定是痛苦的。伍定远的痛苦,并不能直接从其本身上找,因为他是麻木的,不这样他早就疯掉了。伍崇卿就疯掉了,一召身怀屠龙志,苦海炼狱尽需行。
书中并没有交代他十四岁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立志对抗修罗王。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该有什么责任呢,江山社稷与他无尤,黎明百姓与他无辜,是什么让他那样疯狂。凡胎肉体成就真龙之身,一出手就荡尽江湖场,什么神刀劲祝家枪,大黑天拳即或智剑平八方。然而他的目标实在是太强大了,他深深的知道,但他却致死也不会放弃,甚至用死来达到目的。他的梦碎了,因为他心目中的英雄崩塌了,父亲这个高大雄壮的背影并没有倒下,而是转了过来,那上面的麻木和泪水让人明白地狱也不过如此。啊!天地大无耻,万物杀一空。都说“英雄气短”因为他们总是困于“儿女情长”,伍定远就犯了这个毛病,他比卢云还不如。他爱上了一个不会回头的女人。那是个错误的说法,气短的人成不了真正的英雄。他身陷重围,背负的东西太多,压垮了他的“八十三”,也逼迫他一再的刷新底线。巩志安慰他说:“假使卢状元在此,他也不会怪你的。”卢云不会怪他,因为他只是个凡人,但卢云会问他,因为他还是个父亲。当伍定远知道了伍崇卿的志业,他会重拾往日的“八十三”,他还有可以守护的东西,他还可以用尽最后的意志来成全一个父亲的英雄形象。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反而可能是一种解脱。用死来铭志的,都是想换个“死者唯大”的圆满果实。看了《英雄志》你才会了解到世上最可怕的词不是死亡,而叫做“流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召流放天涯去,再回首,万事皆空,爱也空,恨也空。被扒的干干净净的,舍弃了功名利禄、鸿鹄志向,抛却了爱人岳丈,然后被兄弟斩了一刀,留下永不磨灭的天痕。卢云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清洁溜溜的他就像一个伤心的孩子,而他却还可笑的抱着另一个嗷嗷待哺的孤儿。人什么时候最难过呢?卢云会说:“一个人的时候。”不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而是天下只剩你一个人的时候,即便内心的孤苦是这样的明确,你还是会自欺欺人而不敢一个人独处,即便是与你最最厌恶的大奸大恶的萨魔在一起也是好的。那个时候,你已经疯掉了,可能一个人呆着你就会死掉,不是死掉,而是害怕的要死,却不会死。一般来说,死是个动词,凌迟也至多持续一个多月,而这时候死就成了一个形容词,表示状态的,它的期限变成了十年。
做人做到流放是成不了英雄的,而只能做侠,侠的极致,它也有一个名字,一个凄美的名字:孤臣孽子。头顶灰天,脚踩泥地。你以为炼狱已经结束了吗,也只能这样了吗,不,不,你才刚上路。有人比你还光,秦仲海惨遭剜足,刺穿琵琶骨武功尽失,然而他又站起来了,攀上了神奇的珠穆朗玛,魔王至此降生,他的父亲惨遭拨皮分尸,母亲更被枭首凌辱,哥哥少年而亡,柳侯爷背叛了他父亲,而他又不得不砍了他的兄弟,舍弃了真爱,背离了师傅,背上了怒仓山沉重的造反大旗,成为那个让人为之闻风丧胆的“跛者”。在正统朝眼里他是个恶贯满盈的魔王,但十年干旱,天灾人祸,饿鬼们眼巴巴的把他吃成了英雄。
“你们听了!我秦仲海只要想到一件事,夜里便会偷偷地笑,哪怕多刺十个字,再断一条腿,我也感到值得!那便是„„”他见众人目瞪口呆,霎时双手撑开,一字一顿,喝道:“那便是,秦仲海此生不必跪人!”
这在当时或许并不为人所理解,但生活在当下的人一定明白它所承载的伟大意义。跪着的人注定是悲哀的,无论你读过多少书,武功有多高。卢云就受到了影响,流放后的他只跪天下,不跪皇上;杨肃观虽然还要给皇帝下跪,但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他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了,只是剧情需要不时配合而已。
“神佛舍弃吾等,我却不舍弃众生。苍天不给吃,我们自己吃。”真英雄不是皇图霸业一场空,而应是顶天立地拼相同。让天下人得到一个公平,了解一个公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土匪居然干起了朝廷的营生,对饿鬼的衣食大包大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无法无天的汉子只是想要个家,却稀里糊涂的找来了三万多弟兄,他无奈之下舍弃了家抛弃了兄弟离别了师傅。十年大旱不仅是大掌柜的魔障,也是怒王的业障,千万张嘴守着他,吃着他。身世、命运将他绑在战旗上,得不到心中的自由,却不断流下愤怒的血泪。英雄也要闯过很多关口,他现在要去找一柄刀,万福楼一战,他一击远退,他还是打不过大掌柜,他发现那已经不是他的使命了。他的敌人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天下的人。他觉得好累,他要去找一个人,他突然又有儿子了,虽然阴差阳错,虽然复杂离奇,但或许他能藉此平复哀伤,过上平凡人的幸福生活,至少能有那样的向往也是美好的。业火魔刀也许能抗衡神剑擒龙,烈火焚城也一定能抵挡六道轮回,但秦仲海一定战胜不了杨肃观,因为他没有杀掉自己的师傅,事实上他砍卢云的那一刀也只是误伤,他原本就有着舍不下的东西,也有着跨不过去的鸿沟。而他现在更是有了个活蹦乱跳的儿子,打生打死的生活是该考虑考虑了。
他知道怒苍不会输,真龙不是刽子手;而他已经败了,天下国家不是他的战争。然而杨肃观做到了,他杀掉了师傅,囚禁了养父,陷害了侯爷,钳制了真龙,弑君改朝,扶新换代,围堵勇剑、看守魔刀、遮蔽圣光,成了战无不胜的修罗王。
他得不到爱,顾倩兮只是安慰了他,他母亲甚至唾弃他,阿秀不认同他。他有着更为深邃的痛苦,那已经不在称其为痛苦,而升华为“诅咒”,不被理解的诅咒,不被认同的诅咒,不可战胜的诅咒。他并非生性凉薄,非凡的使命迫使他必须极度的理智,哪怕一丁点的失控就会让局势走向失败的深渊。极度的理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沉静,不忧不惧不骄不躁不冷不热不悲不喜,他沉静的承受了一切,并且永远都是那样沉静的,直到他败得时候,被一个新的诅咒所解脱。真正的英雄并没有带给世间幸福,他太认真了,他也被佛教的理论害的太深了,他虽然质疑佛祖的慈悲,但那只是从求佛避世上升到了掩耳盗铃,百姓依然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镇国铁卫消灭世间一切罪恶,让人们无惧生死,从而扼杀一切苦痛。这看起来是正义的。然而天灾肆虐,人们无法做到无惧生死,肚子咕咕叫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饥荒造就的大肚子饿鬼到处制造着恐惧。而这时候他的正义告诉那些饿鬼,他们都是该死的,不要挣扎,不要哭喊,不要统一战线。饿鬼应该遵守饿鬼的命运——在饥饿中死去,至于他死的过程是痛苦抑或平淡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应该去影响其他人。他的政道需要数以千万甚至亿万的受难者,血腥都不能形容他志业的残酷。
好在恐惧并没有压倒一切,因为还有那么一束光,他要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让自己剩下的琉璃心铸成一面镜,圣光照耀下来,让人们通过它看清自己可笑可悲可恨的样子,然后痛改前非。
杨肃观要怎样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呢?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只是等圣光照耀下来带给他解脱。结局并没有被公布,然而它已近有了自己恒定的轨迹。
可是仔细想想卢云凭什么战胜杨肃观呢?仁剑震音荡也就是卢云的正十七在十年前就已经败了,没有人会认为换成卢云就有丝毫胜的可能,剑芒败的就更早了,在仁剑下一招都没走出去,剑芒加上正十七就能扭转乾坤了?好像把西瓜刀和流星锤捆绑在一起就成了要你命三千,这只能是个笑话。君子欺之以方,漫说他的武功不灵,就是宁不凡那样的人物也一样在狂涛骇浪之前夹屁而逃。
还记得天下第一吗?长生八百战,武艺天下尊,天才剑客三达传人的隐退一直是书中的一个迷。智剑平八方,仁剑震音荡,勇剑斩天罡,若说仁剑已败,但那不是还有那传说中的一式吗?他为何在一开始就落荒而逃?三达传人不玩了,勇剑斩天罡成了一个不传的传说,那么有人还记得三达剑谱吗?那上面说什么来着,智剑化了九十八页,仁剑有一页,画了个大圆蛋,而对于勇剑却一个字都没提。这他妈的简直神了,教科书居然也晃点人,明明说是三达剑,里面却又少一达,难道是拿去做广告了?(你的益达,不,是你的益达)。
其实勇剑斩天罡都早已横空出世了,然而没人见过,也就没有人识货。给你点提示吧,秦仲海用过,杨肃观也用过。它的厉害不止在于它是战无不胜的,而在于它甚至可以转败为胜,而它也往往在那些失败的王者们手中绽放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然而哀伤的是,这种奇迹只会让人产生一种感受,和一种表现。这种感受叫做恐惧,而这种表现就叫做颤栗。
勇剑斩天罡。天罡本是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星命家指月内凶神,斩天罡就是斩落月内凶神,可见这一剑有斩落天星带来气运的象征性意义,它带有着超凡的意义。这已经超出了武功的范畴,没有任何一种武功能够达到这种效用,它简直成了仙术了。剑法不就是武功招式的一种吗,为什么会有三达剑的智、仁、勇之分呢?这完全就是心法了。其实《英雄志》中顶尖的武功都好似是心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式套路。武功更应该是像凤歌的《昆仑》里的掺入了术数、形意、医道这些科学基础的力学套路。但《英雄志》里除了正十七,其它偏偏都是各种各样的心法,什么剑芒、六道轮回、烈火焚城、大黑天拳,以及最为神秘的勇剑斩天罡。其实正十七也就是所谓的仁剑震音荡有些不伦不类的样子,它既是理学类的,又像是心法一些。它似乎要借用武术的壳来使一些思想具象化,以进行一些思想上的探讨。三达剑是这里面最值得研究的一门武功,智是比较好理解的,智,智慧尔,就是聪明的剑,在于精确的算计,兵法有三十六计,凡此演化,而智剑却有九十八计,变幻无穷。它是人智慧的集合,此乃人道;仁也并不难,书中就有解释,并且有很多解释。其实无外乎“仁者无敌”此四字尔,这是王道;勇无外乎勇敢、勇毅、勇气、英勇、奋勇,但在有勇无谋是为莽,有勇无仁是为乱这两条的限制下,它如何成为压箱绝技而怒斩天罡呢?因为我们还有一句叫做:“知耻而后勇”,它源于“知耻近乎勇”,勾践就是他的始作俑者,是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的一项。作者创造的这门三达剑绝学应该也是源于此。而他明显的将它强化了,因为这里面的耻代表的已然不是羞耻,而是无耻。勇也不是勇于改过,而是勇于用卑鄙、冷酷、残暴、下贱等无耻的手段来击溃敌人,就像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一样,让所有经历过的人灰飞烟灭,让所有见到过的人陷入无边的恐惧,即使是那些只是听到过一些关于它只言片语的人也会噤若寒蝉,不寒而栗,此乃天道。
且看杨肃观的勇剑,左手抛出正统之宝引的景泰帝一举灭掉柳昂天、卢云、秦仲海,右手紧随而至拿出镇国铁卫一举斩杀景泰政权的头颅,并顺带着将养父潜龙禁锢,同时脚踏一代真龙吞食天地。天下群雄在这一招之前无有一合之将,这才让世人知道什么叫做“风华绝代”。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和传记甚至小说中,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次酣畅淋漓气贯寰宇的演出,一招就平定了八荒六合。
无独有偶,这确实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因为作者将很多不同时代的思想杂糅到了同一个舞台上,让它们同台竞技。秦仲海绝地反击了,他昨天才说了自己平生的志愿就是不跪天地,怒骂苍天,结果第二天他就膝触黄土头背天,他知道其锋锐而不可拧也。嘲骂不还嘴,痰面风自干,他不仅能受得住身体的摧残,志气上的摧残,他一样视若敝履。这招借刀杀人被他闪避了,可见其敏捷有多高,这不是身手敏捷,而是耻骨敏捷,被一个快要死的人打两个耳光唾几口痰,这算不了什么,跟将死之人拼命,犯不着。嘿嘿,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正所谓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他要是真如杨肃观的算计跟景泰兵马打生打死的话,就步了楚霸王的后尘了。
他只是稍微学了学刘邦,认了会儿怂,就化险为夷,然后很快又做大做强了。然而让楚霸王学刘邦无耻,这是一件何其难的事情。如果他那会儿在绝境中用的不是另一个版本的勇剑斩天罡,而是他师承的烈火焚城,那我们的大掌柜真能高枕无忧了。烧荒了的地再翻一翻,撒点种子施点肥就又能兴兴向荣了。看到了吧,这才是正版的勇剑斩天罡,这家伙搅风搅雨的,你让宁不凡情何以堪,他的剑太小太短了,使出来也不能看的,迷你版的,自顾尚且不暇。事实上他已经出手了,所谓激流“勇”退,这玩意儿是自保用的。护住女人和山门就可以了,剩下的那些家伙都没安好心,让他们都去死吧,自生自灭!作为勇剑的传人,他为何在看清天下局势的时候却要激流勇退呢?因为他的勇剑出不了手,他没有筹码,具象的形容就是他没有趁手的兵器。杨肃观在绝境中得到了正统之宝,不禁仰天长啸。
每个人都是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而出剑,宁不凡当时也可以把武英帝拿出来耍一套组合拳,但那不符合他的道统,并且也只会便宜潜龙。武器不能为自己的意志服务,那么就会形成反噬,就好像业火魔刀注定是秦仲海的兵刃一样,其它的人拿了它只能自掘坟墓。传说练成勇剑的人可以控制魔刀,但这个传说太生硬了,宁不凡早在魔刀出世之前就已经隐退了,而苏颖超连仁剑都没练成,这个传说是从何而来呢。它只能是作者剧透的,为卢云领悟勇剑控制魔刀做一个铺垫,使得这个结局不是那么的突兀。事实上卢云已经两次将剑芒注入魔刀了,虽然都没有拔刀,但已经大有得心应手之势,这个转变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突然性,算是对结局不错的交代。然而圣光的责任太大了,不是解决了杨肃观就天下太平的。
看过了那么多的品论,笔者有一点非常纳闷:为什么每个看过《英雄志》的人都对卢云被做为圣光这个设定笃信不疑,并且从不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卢云又凭什么。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人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服从作者的设定,而并不对设定进行质疑。从武功上讲,他既不比杨肃观秦仲海高,大家半斤八两,谁也压不着谁;从思想上,他太善良了,只有在被触到底线时才发狠;从手段上,任何人都能甩他几条街,他根本就不屑于用任何手段。他完全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对整个局面没有一个准确细致的把握,连要怎么平息纷争都搞不清楚;他也不会利用杨肃观对顾倩兮的感情刺杀杨肃观,并且他也不认为杀了杨肃观什么事就解决了,反而会更乱„„为什么他会是圣光呢?
卢云这个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生平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百姓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他好像只是随便说说,并没有做什么壮举,无非是救了个魔头,拐了个孤儿,通了条水路。他总是在说正道,然而正道是什么呢?只是含糊的说“做对的事情”。这儿就见到顾倩兮的可爱了,她就理解的很透彻,卢云一生只在做一件事,就是“你”“我”,在做两个人之间的事。是的,他一直只是认真的在做好你我之间的事。仁者,二人也。仔细想想其实他蛮自私的,他是在做好事,可他从来都没做什么牺牲,也根本不愿意牺牲什么。他救伍定远时一无所有,完全是在耍光棍;他冒死保护银川是他的职责;他救秦仲海是偷偷摸摸的,救完就继续和顾倩兮卿卿我我了;他救阿秀,只是因为他舍不下对柳侯爷的情谊,也不忍心看婴儿死于非命,可他却害苦了秦仲海,人家让他牺牲点什么来保全三万人时,他完全不干,哭着喊着四处求援,完了跑出去了后一旦稳定一点,他就又开始想着完事后回去继续当他的状元郎做他的新郎官,十分的天真可爱。至于他修运河就更不用提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很多人只是被他的瘟神光环唬住了,被他深邃的眼神迷住了,被他的天真萌住了,觉得他为了正道失去了这么多,做为圣光是当之无愧了。然而这些都只是片面的,他的失去是不可抗拒的,是被动的,而非主观自愿的,那不是牺牲,他之所以最痛苦,是因为他对于这些苦难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他没想到兄弟给他来了一刀,他没想到自己会掉下水瀑流放十年。十年后饿鬼临京哀鸿遍野,他也只是叹息一声表示无能为力,天下无敌的他如方子敬一般嘲笑黎民的咎由自取,然而干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饿鬼们有什么错呢?
他这么狭隘,孙晓为什么还将他设定为圣光呢?你如果跟着我的分析想,那你又错了。因为恰恰是他的自私,他的天真才是他所说的正道,他做的千真万确的都是对的事情。你用现代人的思想,尤其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你会发现他的思想多么的先进和高尚。
他从不苛责,即便是像萨摩那样的人,他也能原谅,因为他设身处地的思考萨摩的行为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他从不放纵,即便坐牢他也坚持一个店小二的尊严;他不会与匪盗为伍;他也不坐以待毙;他不拿不属于自己的钱,做本分的卖面郎;他会追求爱情,但不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爱情观非常的科学;他不会牺牲,处处都会为自己打算;他也不要求别人牺牲,他就曾提出带银川浪迹天涯,秦仲海让他牺牲小阿秀的命来救他的怒苍兄弟,他也不干,他和萨摩一起被困于瀑布上,还是萨摩受了他的感化在弥留之际做出牺牲救了他,而他却完全没有那个打算;他不贪图名利,做官只是干事,卖面只是糊口,说放下就放下,顾嗣源周济他,他也据理不受,剑神秘籍他说送人就送人了;他一视同仁,除了爱人顾倩兮和兄弟秦仲海这两个,他对所有人都抱着相同的态度,伍定远只是点了他的面,甚至还没吃上一口,他就为了人家跟昆仑山的拼命,小阿秀跟他也没多深的关系,他就放下一切带着婴儿投奔怒苍了,卓凌昭死时也受到他客观的评价,杨肃观兵败后唯有他和顾倩兮给予温暖,胡媚儿顺手救了他,他就把人家当成好人并传其绝学„„
力行近乎仁,他的正十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直在身体力行,贯彻着自己的正道。他做的这些里面除了“不牺牲”,其它的都很普通,然而恰恰是这个“不牺牲”却让他做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平凡。因为除了他没有人能这样,其他人要么要求别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要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要么就是为国为民为大我。
且不论那些喊着为国为民为大我的要求别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人,单论那些做出重大牺牲的英雄。他们为什么要牺牲小我,为什么要入地狱呢?因为他们都有宏大的志向,或是名垂青史或是权柄天下或是救赎他人,总是在围绕着英雄们心中的追求平生的志业在打转的。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并不好,首先他们的牺牲成为了表率,那么就要求别的人、普通人牺牲。
普通人不愿意牺牲,他们没那么高的觉悟,也甚至觉得伟人的牺牲根本就是“所图者大”,伟人们的表率、牺牲就成了负担;反过来如果普通人受到了感召也愿意牺牲小我,那伟人的付出根本就失去了意义,伟人创造出来的是一个需要很多人牺牲的成果,这有什么用。伟人做出的牺牲在普通人那里是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的,你看看大家对杨肃观和秦仲海的态度就知道了,杨肃观是修罗王临天地噤声,秦仲海就更夸张了,他吓尿了多少大侠好汉。
这不是普通人的错,他们的牺牲本就是残忍的,他的政权带来的首先就是恐怖。你对比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天绝坚信卢云就是圣光,他们才第一次见面,而卢云那时武功平平,职级低微,即便从杨肃观的口中也不会了解到多少信息。并且后来所有人都坚信起来。而他自己就大有被推上神坛的感觉,这他娘的太惊悚了,在水瀑玩了十年泥巴,一出来全世界都要我来救赎了,你们也太看得起我了。
“不牺牲”是伟大的,即便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如此发达,文明如此高远,财富如此积巨,粮食如此高产,依然还有那么多的人要求别人牺牲小我成全自己,老板要求工人牺牲以谋利润、国家要求公民牺牲以求强盛、父母要求子女牺牲以求孝道、子女要求父母牺牲以求生活精彩„„当然发达国家要好一些了,但美国就要求中东牺牲,你丫石油卖太贵了,揍丫挺的。
由此看来要达到真正的“不牺牲”只能祈望共产主义了,而本书的背景还滞留在封建王朝。超前的思想是危险的,更是不能被理解的,它完全没有实现的条件。所以他最终要战胜所有恐怖,平息一切纷争就一定要放弃自己的这种超前的思想,以牺牲平生志业为代价,用自己的血和泪甚至一生的追求来救赎所有人,这才是圣光。
英雄会牺牲一切来追寻自己的志业,而圣光会燃烧他毕生的志业来照耀天下。他不会牺牲自己心爱的人,牵挂的情,他只会从自己身上动刀,当他看清罪恶的轨迹,在文明即将分崩离析、家国生灵涂炭的当口、在那一张张残酷的脸哭喊着眼巴巴的等待他发光发热的时候,读书人会表现出他最哀伤的慈悲,燃烧那一生的志业照耀世间,让但凡有点良知的人看看这世间已遍布着残忍和冷漠卑鄙以及恶毒。他说比怒更强大的力量是恕,他并不是说说而已的。然而当他的眼里已不再有光亮,带着深深的无力离开时,会不会有人对着那陌生的背影说上一句:“他好像条狗哎。” 嗯,疯狗。
第二篇:我愿是一本你没读懂的书
我是一本你没读懂的书...[/url] 我愿,我是一本,[/B] 你没翻过的书,[/B][/B] 翻了,就不想放下.[/B] 我愿,我是一片叶或森林,你没见过的风景,[/B] 见了,就不想离开.我愿,我是一首,[/B] 你没有听过的乐曲,[/B] 听了还想再听.[/B]
[/url]
我愿,我是一个[/B] 无比瑰丽的梦境.让你永远,[/B]
永远也走不出[/B]
我的诗情画意的美梦[/B] 朋友当您打开的一刹那 如果可以[/B] 我多想做
你拿在手中的那支[/B] 多才多艺的飞笔 确被你紧紧地握在手心 去书写你的款款柔情 [/url]
还有那诗情画意的心声 依偎在你胸前的口袋里
去享受你的咚咚心跳 去感受你的体温 如果可以我多希望是[/B] 你最喜欢读的那本书 被你一页一页地深情注视 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盯住我看 直看的我心跳发慌 [/url]
如果我是一本书 翻了就不想放下 静静地放在你的枕边 陪伴你渡过漫漫的长夜 如果可以我多渴望是 你双眼里的那一滴泪珠 与你一起高兴激动 与你一起愤怒难过伤感
还有那款款深情的凝眸 最终...我是一本你没读懂的书...!
第三篇:英雄志读后感
《英雄志》孙晓
英雄志算是一本历史架空小说,借用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为背景,书写了四个英雄的故事:刚正不阿的西凉捕头伍定远为燕陵镖局灭门血案而丢官,被昆仑派追杀亡命天涯进京奔走;书生卢云科举落第,沦落为酒家小二却因世道险恶被诬陷下监狱,在双龙寨英雄的帮助下逃狱后又以书童身份爱上了富家小姐顾倩兮,然而小姐的姨娘却对其出身不屑一顾,将其逼迫离开扬州,在京城遇到被追杀的伍定远,以命相救;伍定远留下做官,卢云却因为书生傲气被排挤,又偶遇了顾倩兮与杨肃观,由此产生误会而心灰意冷,这时遇到了几乎成为他一生好友的将军秦仲海的帮助,受命从军护送公主去西域,立下大功,结果案底被人揪了出来没有得到封赏,秦仲海夜袭县衙威逼县令将卢云平反,并要求他再考一次科举,这一次他终于高中状元,后与倩兮正式订婚;然而秦仲海因身世被揭发,被打入大牢穿了琵琶骨并断腿纹面,得卢云冒死相救,在师父方子敬的帮助下秦仲海最终重新站了起来,接过父亲秦霸先的怒苍大旗,揭竿起义;在卢云的新婚前夜,杨肃观借艳婷和卢云的手,将传国玉玺送入四人共同效忠的善穆侯柳昂天府中,为其带来泼天大祸,柳府几乎满门被杀,而当时正在府中的卢云救出柳氏遗孤(事实上是秦仲海之子)带其亡命天涯,在怒苍山上拒绝秦仲海将孩子交给朝廷的要求并与之恩断义绝,后坠入瀑布,被困十年,被琼芳救出来时早已物是人非,景泰变成正统,顾倩兮下嫁杨肃观,而杨肃观成了实际掌控这朝廷运转的“大当家”,伍定远官至大都督却与爱人艳婷同床异梦,秦仲海的怒苍山却是与朝廷打得有来有往„„
第一次听到“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这个说话的时候我不以为然,根据我多年混迹江湖的经验,这多半又是些年轻的书迷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如此霸气的封号下却是这样一个颇为俗套的书名,多少让人有些怀疑。而那时我正逢书荒,《昆仑》、《沧海》连看了三四遍,也正因此,我本着“没有深看就不配批判”的原则决定去看一遍《英雄志》。对这本书我还是有所好奇的,被我翻烂了的《昆仑》都只被认为其前传能与金庸的作品相提并论,何以这本未完结之作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英雄志》不像《射雕》或是《昆仑》那样轻松写意的传统武侠把爱恨情仇摆在读者面前,连它的叙述方式都让我一开始感到很难受。各种插叙、倒叙以及故事隐线使阅读并不那么轻松、那么酣畅淋漓。当你看得正要拍案叫绝时,却马上进入了另一个故事;当你终于看懂了先前的铺垫正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时,作者又会抛给你一个看似与主线并无多少关联的故事让你头痛不已(如《小泥鳅的故事》)。这是作者故意给予的痛苦,你却偏偏欲罢不能,因为这也是阅读本该具有的思考乐趣。事实上,抛开读者体验,《英雄志》本身就是一本充满痛苦的书,传说中快意江湖的逍遥自在在书中从未出现,反倒是人人都命途多舛:数月前还是意气风发、御驾亲征的一国之君,数月后便流落神机洞为世人所遗忘;昨天还是手执神剑擒龙天下无敌的剑神,今日便众叛亲离死于非命;上一刻还是国之梁柱圣上心腹的征北大都督,下一刻便被天子诛杀抄家灭族。“人生得意须尽欢”或许是对《英雄志》中人物的最好劝慰,因为在这里,无论你如何权势熏天或是武功盖世,都是暂时的,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刻你的命运会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配角如此,主角如何能逃脱?
我想起《三少爷的剑》,在序章中,古龙写道:“武侠小说中写的本就是江湖人,可是我现在想写的却有点不同。我想写一系列的故事,每篇故事都以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我想写他们的快乐,也要写他们的痛苦。我想让他们来做一面镜子,让大家都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出自己应该怎么做。无论如何,他们总是可爱的人。因为他们敢爱敢恨,敢哭敢笑,因为他们讲义气、有原则。人生毕竟也是可爱的。”不错,衣着光鲜、出手豪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英雄背后,也有痛苦的一面,而《英雄志》写尽了英雄的痛苦。
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喜欢伍定远,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中的英雄主角没有哪个出场便已三十多岁、一张国字脸还略有秃顶,更因为他的性格。他坚守自己“杀人者死,天经地义”的捕快原则,否则也不会因此差点丢官丧命,但他也有市侩的一面,知道如何把控原则和世俗的界限,知道如何在不打破原则的情况下圆滑处事。可不知不觉中,他的底线已经在慢慢下行。客观来说,伍大都督并没有做错什么,唯一错的是不该对艳婷有所奢求。事实上他一开始也只是希望艳婷能过得开心甚至祝福了她和杨肃观,而当艳婷被托付给自己时,伍定远却无法拒绝,即便知道她爱的是杨肃观,即便知道她是受杨肃观的指示跟自己在一起。艳婷是伍定远的唯一弱点,她放大了伍定远的软弱,不断地拉低了伍定远的底线。伍定远的痛苦由此而来。十年过去了,伍定远娶了艳婷的人,却没得到艳婷的心。毫无疑问,伍定远无比地绝望,否则也不会与艳婷名为夫妻实则如同陌路,他又岂会不知陪在自己枕边的人就是杨肃观安排在身边一直对付自己的二当家。自己十几年的爱却抵不上修罗王的一个吻。十几年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艳婷却没有换得艳婷的一片真心。当初单纯的艳婷变了,变得曾经也待她千般好的韦子壮如今都在背后骂她婊子。而伍定远也变了,真龙之体变成了行尸走肉,一腔热血变得冰冷。“神胎宝血符天录,一代真龙海中生”又如何,他的心已经死了。
杨肃观是是整本英雄志的题眼,是最主要的暗线,不同于其它三位主角,整本书几乎并没有多少以他为第一视角的描写,可他却是唯一一个剧情主导者。人称“风流司郎中”的杨肃观可能是书中最符合英雄外型的角色:外貌俊美、年轻有为、多智善谋、武艺卓绝、年少老成,曾令同样俊朗的卢云称羡不已。可这张“脸”是假的,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面目。风流潇洒的治国栋梁却原来满是冰霜,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佛国理想抛却了七情六欲,杀死授业恩师天绝、背叛曾施展抱负的柳门,成了“客栈”中一手遮天的“大掌柜”。客栈的意思,便是说天下一切来人,全是过客,那么所谓的朋友自然也是没有的,在天绝死后唯一能偶尔安慰他的大概只有顾倩兮。在我们俗人眼中,只有两个字能形容--可怜。但杨肃观难道就不会感到痛苦吗?只是因为他背负了太多:杀父之仇、佛国理想。他是《英雄志》中最让人看不透也是最压抑最痛苦的角色,只不过其它人的痛苦在灯下,他的痛苦在无尽的黑暗里。
“英雄”二字秦仲海当之无愧,甚至可以说是英雄志中最担得起这两个字的人。被打入死牢后左腿被施刖刑、脸刺“罪”、琵琶骨被穿、武功尽废,仅凭意志攀爬珠穆朗玛峰而使得阴阳筋脉畅通,武功直追业师。可以说,秦仲海是书中最有反骨最不畏惧命运最喜欢与老天斗气的人。也可能正因如此,他成了书中最洒脱之人,他重新扛起父亲的怒苍大旗不是为了自己做皇帝,只是为了一句“秦仲海此生不跪人”。尽管如此,他也有一道伤疤,那道疤生在自己曾经最重要的朋友卢云额头上。虽然那恩断义绝的一刀只是为了杀卢云怀中的婴儿,虽然秦仲海当时可能便已知道那婴儿是自己的骨肉,但他别无选择。
与伍定远恰恰相反,同样有一根做人准绳的卢云从未放松过,甚至将这条准绳越拉越紧。他有知识分子的迂腐,又不乏才华和毅力,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形象,却有无数读者为他这不完美的形象而心折。他的执著、他的善良、他对正义的永恒追求让人感动。同时,这些也为他带来了痛苦,曾经拥有的一切:刚成为深受圣上喜爱的状元郎;拥有最好的朋友,那个后来成为五军都督,天山传人不死真龙的伍定远;也曾经有最好的兄弟,赏识他的才华于困顿之中,同生共死在西北战场的秦仲海;有爱护他的上司柳昂天;有视他如己出的岳父大人;而最重要的,他拥有顾倩兮,这一生中的最爱,那一刻他几乎拥有这世上最美好的一切,可为了“正道”二字,为了保护那个无辜的婴儿,他丢掉了一切。有些人认为改变卢云一生的人是顾倩兮,我却不以为然。顾倩兮给了他爱恨情仇,而顾嗣源才是给了他希望、给了他勇气、给了他将“正道”坚持下去的信心的人。他教会了顾嗣源什么是正道: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而顾嗣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四五十幅血写的正道--告诉了卢云如何去实行正道。“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然立心之本,岂能尽忘?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无耻,吾对之以二字,曰正道”,正是顾嗣源用自己生命写就的《疑公论》让心如死灰的卢云如醍醐灌顶重拾风采。无法承受痛苦如何成为英雄?
其实对于作者而言,英雄志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这本二十年不曾完结的书,也许是孙晓最大的心结。“一九九六年罗彻斯特的夏天,我还记得芳草如茵,那天我写下了“乱世文章”,今天我已四十好几,终于要开始“英雄再会”。”这些痛苦,终于要在孙晓手中结束。
第四篇:征文--读懂英雄,学会做人
读懂英雄,学会做人
张平
201065172 有一种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不管岁月如何荏苒变迁,依旧冲不去他们留给人们的震撼,那种纯粹的无可比拟的气质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不断地让人们去追随,去效仿,因此,在不断的时光流逝中,他们也拥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英雄。
这个世界是从来不会缺少英雄的。人们认同英雄的气质和无畏,渴望成为英雄,拥有英雄的荣誉,愿意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去换得自己的追求,这是一种有追求的生活,也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现在的人都是崇尚英雄主义的,但不是那种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宽广的名族正义,雷锋已经逝去了几十年,但现在依旧大肆的传扬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并且不断地鼓励人们助人为乐,这便是一种最好的证明。当年将雷锋事迹的影响最大化,本着为战后复苏的中原大地树立一个英模,引导人们去助人为乐,并且建立一个大的行为趋势,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从战火的硝烟中释放出来,让支离破碎的中国式道德哲学重新聚拢,形成一种社会型的普遍认知。现在,这种认知已然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大众性的思想潮流,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而且也必将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人,时间在流逝,人在变更,一代代的人来了又来,去了又去,但那股一直连接着精神传承的东西却始终不会变,因为争做英雄的意识已经深入到名族文化的血液中,随历史一起翻滚,怒吼,升腾。
每个人都想做英雄,不管是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有着不世伟业的铁血英雄,还是做一个在生活中默默帮助别人的无名英雄,都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人,只有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时,才能最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从想成为英雄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帮助自己能帮助的人,到后来成为英雄,想着将自己的影响最大化,能够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再到后来,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便已经成为人们尊重效仿的英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会做人的过程,只有将自己做好了,才能感染和影响自己身边的人。
我非常欣赏雷锋将军刘德全将军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获得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充实感与成就感。这是一种激情铁血的人生,作为军人,战争年代当需马革裹尸,和平年代必将保家卫国,这是一种使命,同时也是自己的宿命,将宿命当成使命来对待,就不会有那些所谓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人是需要奋斗才能释放自己的价值的,只有找到自己奋斗的动力,我们才能义无反顾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向着自己心中的英雄之路前行,做一个英雄,实在是不容易,做一个会做人的英雄更不易,没有为了拥有英雄的荣誉而刻意的虚假,更不会为了自身的荣辱安危而出卖别人,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英雄,离我们真的很近。当代人拥有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卫国之能,便超越了自身身处社会的局限,将自己的宿命与使命结合起来,做一个英雄,一个对祖国和人民有实质性贡献的英雄。
学会做英雄,才能学会做人,做好了一个英雄,才能做好一个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五篇:英雄志电视剧改编
《英雄志》电视剧本大纲
一部 楔子 天山传人 5集 根据京城之会章中柳昴天的回忆线索,将秦霸先部分展开,着力塑造此人,并将全书宫廷大背景融入,主要写武英与秦霸先的关系,并景泰、刘敬、江充的伏线,对朱阳点到为止,保证小说的玄秘感。创造好神机洞、羊皮卷、怒苍山、刺青、玉玺等重要造型。最后跳闪十四年后秦霸先死一个信息,引入全剧。主要目的是造成全剧的宏观力度和悬念,垫好大局。(完成)
第二部 乱世文章 8集 卢云卷。因秦霸先段落墨浓戏重,将卢云段落提前,也是本季第一主人公需要。根据孙晓先生提示和建议,为保护观众渐进的心情,增补秦霸先知音陆孤瞻三十年后行丐寻找秦霸先遗孤为导引,以偈语为媒介,引入卢云店小二生涯,全部表现小说卢云段落的精华,到贩面而去为止。(初稿完成,需要修改)
第三部 西凉风暴 6集 伍定远卷。到与卢云京城吃面相见。此段落情节紧凑,枝蔓少,人物简明,主要是创造肃杀气氛,着力塑造伍定远、昆仑山、李铁衫、燕陵镖局父子、黄济等人物。努力保持和渲染小说的动作张力。(完成)
第四部 京城之会 6集 柳门四杰。此段分四个层面,第一,表现卢云与伍定远被追杀的生死兄弟情;第二,表现柳门四杰的初始关系,引入杨、秦。第三、接上卢云与顾倩兮感情;第四,创造和铺垫宫廷阴谋的内幕(为没看过小说的观众考虑,和女角戏份考虑,正在考虑引入银川公主的可能,这里需要大大地帮助啦),继续暗示宫廷斗争。其他江充、刘敬、昆仑山是主要人物。(初稿)
第五部 神鬼亭外 3集。主要表现伍定远一路去神机洞的经历,到伍定远跌落深渊,艳婷大叫“伍大爷”为止。此段突出伍定远、卓凌昭、杨肃观、张之越、艳婷、陆孤瞻、赫震湘、胡媚儿、安道京等群像(初稿)
第六部 西出阳关 4集 集中表现卢云与银川公主段落。这是柳昴天安排的第二条西进路线。(初稿)
第七部 一代真龙 2集 神机洞伍定远入冥海。因为与全剧风格出入较大,非常难拍,减少了神机洞鬼怪等篇幅,把篇幅放到其他方面(提纲)
第八部 天下第一 2集 宁不凡华山封剑。(提纲)
第九部 金榜题名 5集 自华山之后到卢云上任全部情节,其中减去秦仲海通过刘敬介入朝廷阴谋一段,准备放在第二季集中表现。阿福
电视剧因为篇幅和戏剧集中的需要,不可能将小说中的情节全部纳入,因此面临一个选择和修改的困难。我所要做的事,不是机械地将小说情节拿来主义,而是要换一套语言,争取更多可能地表达小说的精华。就是说,要积极的改编。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如果是熟悉的,常常有数十年的接触积累。我们对他的印象,有数十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个刺激的阈度。当我们向别人转述时,往往又只能说那么一会儿,就算你说了三天三夜,别人也只是听了三天三夜,所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感受到你心中十数年的感受。这个现象就是人类精神苦闷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知音难,因为知音可以通过很少的信息,了解你所传达的精神。
因此人类有了艺术创造的需要。一些人集中了典型的人类生活现象,塑造出典型的艺术人物来,这些人物将人类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典型性格、典型经历、典型命运写成小说,传达给大家,大家便能在其中找到相通的精神,使郁闷的无法倾诉的心情得到释放。所以说,上述精神苦闷的生活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能获得解放。
如何理解典型呢?按我私下的理解,典型与刺激阈度有关,典型与浓缩有点相似,是通过集中和改造信息,在不长的时间里来满足相当程度的刺激阈度的方法。如四大高杰的经历,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小说中就可能了。孙晓通过典型的方法,在20多卷书里传达了众多主角的一生信息,使我们能只花几个月,就感受到了众多主角一生的精神经历。这就是艺术讲述的方法。
再微观一些,我们发现,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场信息中,也必须采用典型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比如神机洞,四难四险虽然很怪,但却提炼了人生的几大境遇,使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历险是充满了艰辛。秦霸先父子的命运,其中血脉相连的信息,如果在生活中,就需要花很多时间来了解和感受,为了节省读者的感受时间,孙晓使用人皮和刺青这样强刺激的方法,通过这两个点,就完成了强调他们父子几十年的血脉关系,我们就会立刻记住。这个方法就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相同刺激度的方法。因为有了“创造”,所以也不是浓缩。
现在可以回到我们的具体问题上来了。阿福在小说中,只在卢云杨州命运和京城重逢两处出现。前者较多,后者(你引用部分)较少。在电视剧中,阿福是一个配角,是小说中的绝对小人物,但是因为在杨州卢云还年轻时,他曾是卢云一个身边可以诉说的人,也关心卢云,因此在戏剧中就不能忽视了。卢云在杨州比较孤单,唯一可以诉说的人,正是不能诉说的人,顾小姐。他会憋得很。小说中写了不少他的心理段落,但在剧中是无法让他没完没了地自言自语,或者用大量画外音来传达。因此,利用阿福这个人,可以在一些场景描写他们的谈话,使卢云心中的话能让观众听到。这样一来,阿福在杨州卢云阶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了。这是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卢云在杨州与阿福的交往,在剧中有必要加强。于是阿福就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一个大配角,对阿福会产生感情。观众对角色一旦产生感情,就产生了更多了解他的需要,这就有了更深入地表现阿福命运的需要。小说读者对四大高杰的兴趣和需要,在等待的吶喊声中延续,就是一个证明。卢云离开杨州以后,渐渐进入皇层的争斗,阿福必然要退出舞台,但是一些观众还会记得他,希望看到他更完整的故事和命运。因此就有了增加阿福戏份的需要。否则一些观众会因为阿福失踪而在心里存着一个念头,想念他。一个人物,在戏剧中完成他的故事,需要一个命运段落来结束。电影中最常见的是写人物的“死”或者“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悲剧性故事中,死则是更有效的手法。所以阿福的死就成为必然。这样能烘托全剧悲剧精神的准确气氛。
但身为一个配角,他不能不为主角服务。我们因为卢云而认识他,那么他的死也只能与卢云相关。剧中改造了阿福的命运,让他有了一个为主角献身的命运,阿福是让人同情和敬服的,我理解卢云的精神高贵之处,源之于民间,而阿福和命运和精神,就是卢云理性的典型来源。阿福胆小,自私,生活磨难并不比英雄们少,这是生活的真相,就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难一样。在民间,献身是无处不在的人类行为,并不止于英雄。但献身的目的是有区别的,阿福的死,是为“亲人”的献身。这样献身是最接近人类本性的,最广泛的。卢云为理想的献身,是建筑在这一类献身之上的。殉亲之死、殉情之死、殉义之死,在殉上没有不同,所以英雄与凡人之间,有相通之处。阿福之死,使卢云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是为卢云形象服务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创造了阿福为保护卢云和伍定远献身的情节。阿福死是一个意外,如果没有义父告官,没有情不自禁地一喊,他就不会死。他不是英雄,他是为“哥哥”着急,意外地死于意外的一击。阿福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果我知道生活中有一千个阿福,他们为了“兄弟”可以掏钱,可以打架,可以流泪,生活中我花一万日都说不尽他们的故事,那么,集中到戏里,全部行为也只有一个“死”字,才能表达出一千个阿福精神的份量,是对生活中“死心眼”、“一根筋”的精神提炼,这就是生活与艺术的不同。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增加刺激阈度的典型化方法。
阿福后面还会被卢云提到,卢云中状元到顾府一节,把小说中阿福的内容换成大家想念、回忆阿福,是一样有感情的。而且到此阿福的故事就全部讲完了,使以后的故事可以集中到其他人物上来,也是戏剧的需要。既然你吊起观众对阿福的思念,你就要讲完他的故事,绝大多数观众是不会看小说的,否则孙晓就会进世界富人排行榜,乱世文章就值钱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方法,我想你一定会理解。需要说明的是,阿福在小说中命运的不同,在剧中改掉以后,会伤害到小说的部分精神,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小说读者还是要读原著,按原著的精神来理解一切更好。
颜回是孔子的在弟子,在《庄子》中曾记述他要去卫国,征求孔子意见,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看起来很可笑,但他不避弱智地一直追问下去,这种精神使我很感动。他成为孔子的大弟子,就是靠这种不舍的追问精神。你在阿福帖中提出这个问题,现在又专开一帖追问下去,我感到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这一点孙晓可以证明,我不明白的时候,会一直追问他,就象我在坛子里追问书迷一样。闻道有先后,不懂的,不必拿架子,问了就懂了,人就是这样一生在学习。所以我十分感谢坛友的帮助。有些帖子,我甚至比读原著还多,现在还会经常翻读,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