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征文
少年“孝和”则”中国梦”近矣
刍议《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中《论语》班级管理运用
单位:曲阜市小雪街道办事处宣村小学 姓名:赵鲁阳
漫步校园中,细细品味校园文化展示橱窗和墙壁上的条条论语,聆听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受着儒学文化的亲润,我作为一名曲阜人,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觉到由衷的幸运。因为作为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先师孔子故乡后人和他的职业接班人,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小学我就在我们曲阜小学校本课程里学习了孔子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传了千百年的经典语录《论语》,更是耳熟能详,转眼20年过去了,我仍然感激这些知识和道理对我的启迪。现在我们国家又开始了大力弘扬国学,弘扬儒家文化的冲锋,而我作为一名一线人民教师,更是要做这场文化盛宴的前锋,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多的时间是在教书育人,可是一个”育”字包涵了太多的内涵,怎么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呢?我国大力提倡“孝和中国”,宣传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家国梦”,传“孝和”之声,扬“孝和”之德。而“中国梦”也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再结合我们的《论语》,这些难道不能融合在一起吗?
我想作为学生而言,最先懂得还是“孝”,这点在论语中有很多体现《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孝本身产生于血缘关系,那么,应如何来尽孝呢? 《论语》教育我们: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其次,奉养要承父母之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去处,安顿好父母。
再次,尽孝道不可违礼,态度要谦和。盂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讲究方法,希望他们接受,但叉不可违礼。最后,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祖先,善终追远,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古人云”和为贵”,”和”的最后结果皆是和谐,家庭和谐是学校管理和谐的基础,而家庭、学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这些都和谐,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顺利的实现。现在学校都把国学列入到早读范围,配备国学资料,每天都有国学诵读时间,而且在我们的教材中也多处出现国学内容。在这段时间里我也跟同学们一起读国学,在读中我发现了许多句子都是关于做人的道理。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乘此良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大胆改革,以经典积累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健全学生人格,培养道德情操的目的,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最终我确定了以“读《论语》,学做人,孝与和,中国梦”为班级工作的管理思路。
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适应社会。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说君子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善于拉拢勾结而不团结人。这难道不是教我们有团结意识吗?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难道不是教我们要有拼搏意识吗?在班级管理中我以《论语》中名言警句经常提醒孩子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学生懂得忠实诚信乃做人之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是说君子也有过错,如日月同样有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它。在教育中我让他们如何正确对待错误等等。在班会课上则跟同学们讲孔子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对《论语》这部书有了新的认识。在平时我会布置学生多为家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帮父母洗衣服,给父母端洗脚水洗脚,准备自己制作的小礼物等。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学生明显和父母的交流变得更加的融洽,同时和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交流,我感觉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班级开展的“读《论语》,学做人,孝与和,中国梦”活动。清朝末年的梁启超写出了旷古绝今的《少年中国说》,无不强调了青少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在我的教学和管理中也使我的学生建立起自强不息的品质,现在我们班的同学读《论语》已经蔚然成风。通过一年的国学诵读,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自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级有绝大部分同学还积累了《论语》名句,有的还写了心得体会,孩子们的道德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真正达到了既积累了文化经典,又提高了人文素养的双重目的。
经过将近两年的运用,我所管理的五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绩优异的同学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班干部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后进生不在自卑,留守儿童也有了自信,大家都能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全班不仅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取得优异成绩,还能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征文,朗诵,绘画书法比赛等,而且都能有同学脱颖而出。
仅仅抓住《论语》中一部分的知识,就让我和我的学生受益匪浅,我相信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更多的知识,会让我们共同进步,学会“孝”而后“和”,班级和睦,师生和睦,家庭和睦,家校和睦,社会和睦,而后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复兴奠定夯实的基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中国梦”近矣···
第二篇:教师征文
草根教师
乌鲁木齐市第22小学 王欣
电话:***
我想让大家都能认识她,她很平凡,常称自己是草根教师;当问学校的数学组的教师时,都会对她翘起大拇指;她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让能你轻松做出一道道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她就是我校数学组的方伟老师。方老师心中有梦想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材,心中怀着对教育事业有一份热爱。她最喜欢说就是:“我要感恩,心存感恩。”
今年,她教了一年级的数学,她的女儿也恰巧考上了大学。方老师一人抚养女儿,听到了女儿考上理想中大学的她,多想和其他爸爸妈妈一样送女儿走进大学的校园。可是,想到了一年级的学生是起始年级,所以她没有实现女儿的愿望。就在女儿启程的这一重要时刻,作为妈妈方老师坚持开完了一年级的家长会,女儿六点半的火车,她六点才离开班里急匆匆地将女儿送上了火车。她认识了一年级的家长们,却错过了女儿人生中最需要她出现的这一刻。
对待学生,她更是尽心尽力。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孩子的快乐、失落都逃不过她敏锐的眼睛。我们班有一个男孩有些自卑,方老师鼓励他做自己的小助手,渐渐孩子的眼里有了自信的光芒。她有时像妈妈一样的温柔,课下有好吃的东西,她会给孩子们一人一口;谁摔疼了,她赶紧给又是擦药,又是揉揉。可是,板起脸来,每个学生都很听话,严慈相济,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佩服她。她无论何时心里都装着学生。她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是班级这个家中的家长。
方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她仅仅休息了三天,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即使眼睛还是红着,几个夜晚都没有睡好,她依然在课堂上兢兢业业。为了陪自己的母亲,她每个星期都在周五搭乘最后一班车陪母亲度过周末,再在星期日晚上乘坐长途车回来。就这样,她用自己的言行像周围的人诠释着孝顺的含义。
当同事们有事时,她都会挺身而出帮大家解决困难。无论是教研活动,或者是有教师外出学习,方老师都会帮助代课。当办公室的老师心情不好时,她就会像一位知心姐姐一样开导大家,大家心里都爱着方老师。
我想让大家知道,像方老师一样,一位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和精湛的职业素养的人,即使是草根,仍应该被人发现,依然像金子一样散发着光芒。
第三篇:教师征文
我的从教观”征文
小时候,哼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调,怀揣理想。
后来啊,放弃重点中学成为定向师范生,勤练教艺。
而现在,站上三尺讲台贴近孩子如师友,尽己之责。
有心留意,关爱每一个孩子。
班
上有个留守孩子,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接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奶奶,奶奶身体不好,孩子便常常在教室里等好久。讯问后知道孩子的家就在离学校500米处的地方,但一个8岁的孩子独自回家总让人不放心,路上的安全谁来负责?于是家里无人来接的日子,我送她回去。老人家很激动,左一句谢谢,又一句谢谢,让我高兴的是这学期孩子上课作业都特别认真,成绩有了特别大的进步。
班上有个反映比较慢的孩子,天天尿裤子。我从她的奶奶那里得知她是不敢去上厕所,害怕蹲下来时不小心掉下去,爬不上来。我陪她去上厕所,拉着她,她慢慢适应了,现在已经不会害怕一个人上厕所了。
作为老师,不能不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关爱学生在每时每刻……
注意方法,给学生改错机会。
班上的孩子丢了一本很昂贵的字帖,教室里乱作一团,我让孩子们拿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名字,偷偷地告诉我一个秘密,如果,这本书是你拿的,就在你名字的下面打个√,如果这本书不是你拿的,就在名字下面打×,写完了就赶紧把纸折起来。这张纸除了我谁也不会看到,永远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你拿了这本书,我会单独找你拿这本书,然后我来帮你还给他。孩子们全部用手挡住自己的纸,很神秘的写着自己的名字和这个小秘密。一个人不断地打开孩子们的纸条,我看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答应过孩子一定要说话算数,我不能辜负了孩子对我的信任。
作为老师,不能不是一个言传身教的人,教育学生得用心用情……
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新授课的一个教学片断,一堂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评讲试卷的点滴思考,我都会坚持在南通教育博客记录下来。前辈的关心和指导一直激励自己一定要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宜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快乐地自主建构,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每周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一天从专业书籍上阅读一篇教学设计,每周一本教学杂志,每月一本专业书籍。平日里,只要闲下来就会学习和研究课件制作,电子白板,视频编辑等等。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多反思。
作为老师,不能不是一个勤奋敬业的人,培养学生得尽职尽责……
我凭良心工作,我愿贴近学生,尽己之责,不求功名,但求心安。
第四篇:教师读书征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至理名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未来。”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不可争议的共识。作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读书之于教师就更加重要,读书之于教师,犹如水和鱼一样,密不可分。我曾读到过一项研究表明: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到20%,而通过自己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获取的超过80%,其中课外阅读又占绝大部分。做为职业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过去教师教给你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它有着丰富、厚重的内容。我们所选的课文,一般包含了各个方面,远至古代传闻逸事,近至当代的新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保罗万象,这一切若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那么我们将很难为学生讲好每一堂课。
试想,一个缺乏读书的教师重复的讲着一轮又一轮陈旧的例子,毫无新意,这岂不是胸无点墨、缺乏思考酿成的?原本激情澎湃的诗文却被肤浅的理解,由这岂不是教师思想的匮乏造成的?不读书如何能够在教学中,点燃孩子的兴趣,恐怕教师也很难在机械的重复中享受期间的快乐。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成功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对读书情有独钟,都很博学,境界都较高。看来,书确实是教师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唯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孩子求知若渴的心田;唯有读书,才会生成新的信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智慧;唯有读书才能以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今日关注读书,善于读书的老师有多少呢?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思潮泛滥,使不少教师随波逐流,淡化和远离了读书,也许有人还说:“我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读书。” 特级教师高万祥说的好:“书籍是学校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至少可以这样说:读书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读书就是备课。
就像我们健康的体魄来自于从不间断的一日三餐,而决不是因为某一顿特别丰盛的大餐。一个教师专业的成长也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阅读吸收,就像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那三顿最普通的粗茶淡饭。与其把时间花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耗费巨大的工程去翻阅资料,苦心孤诣的遣词造句,也毫无灵感,还不如将时间花在平日的博览群书上,“读书是教书的准备,教书是读书的升华”,教书,水到自然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崇高的境界,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一个人每天坚持学习20分钟,那一年就是7300分钟,还是鲁迅的那句老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是自己的,只要自己有意去腾出时间来肯定是有的,如果不愿意或者看着时光流逝而毫无动情,时间就会像海绵里得水一样慢慢缩水,慢慢干涸,最后会不留一点痕迹,既然与其让他在碌碌无为中毫无意义的逝去,不如把它积攒起来。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730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是120多个小时,是10个课时,于22.5天的脱产学习,如果把每天的学习时间由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呢?这些时间在一天的24小时中,是很不起眼的边角料,但积累在一起就十分可观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为教师者,要履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的崇高职责,读书必是其中应有之义。请每位老师多一份读书的责任感!
姚方圆 1989生人,从教三年。海港四小 1126805254@qq.com 电话:***
第五篇:教师读书征文
循常规,尚常情,乐常态
——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有幸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收获颇深。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曾多次谈到教育常识问题,我不禁自问:什么是教育常识?经过深入地思考,我认为教育常识就是教育常规、人之常情、生活之常态。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尊重常识,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崇尚人之常情、乐品生活之常态。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的见解。
一、尊重教育常识就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所以教育必然是存在规律。在众多的教育规律中,吴老师尤其强调“慢”的艺术。作为年轻教师而言,我们所拥有的激情、冲劲,却往往使得我们在这条需要等到的道路上走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教育需要耐心和等待,每一样成绩的取得都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能早点意识到每一朵花都需要等待的绽放的时间,那么我们就不仅能欣赏到花朵绽放的瞬间,还能拥有更多等待花开的期待和乐趣。
二、尊重教育常识就要崇尚人之常情
所谓人之常情,我想到了作为性善论基础的四心说,孟子认为人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首先,教师要有恻隐之心。
也许是在学生冒雨回家的瞬间,也许是在学生因家境贫寒而暗自神伤时,又或许是他满腹委屈无处诉说时。我们的语言过于直白,过于急速,甚至有些淡漠。后来,我们渐渐地明白该如何更加理性地表达爱。那个曾经在课堂上经常捣蛋,不交作业的孩子,他也许在其他方面也有可爱之处。
其次,教师要有羞恶之心。
教师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表达自己的不满,能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歉疚。在吴非老师的书中提到年轻教师穿着高跟鞋旁若无人地走进教室的场景,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教师培训的场合,不合适宜的电话铃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有人举止大方地接起电话。诸如此类行为,都是非常不好的。
再次,教师要有辞让之心。
教师为人师表,要有开阔的胸襟,平和的心态,要待人真诚。正如吴非老师在文中所说的要大方。每次进入学校,我都会主动跟门卫师傅打招呼,去食堂的路上,跟遇到的老师和学生一一问好,在食堂里我总忘不了在接过早饭的同时说声”谢谢!“我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这样做可以让每天的工作变得更有人情味:双休日我有快递时门卫师傅会用自己的电话卡给我打电话,食堂的阿姨会悄悄地告诉我今天什么早餐更好吃。
另外对待学生也要平等尊重。我时常看到有些教师自己两手空空的走回办公室,而让学生替他拿东西,也时常看到有些学生为了给老师拿点东西,而在他们不熟悉的行政楼的各个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上课铃响时飞奔回教学楼,碰见这样的学生我时常会附上一句,”慢慢走,迟到不要紧的,小心摔跤".我想这些老师可能也是有各种原因的,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老师,千万不要忘了说一句:谢谢。
最后,教师要有是非之心。
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真善美,知道对与错的标准。与其教授学生大量若干年后对他作用不大的知识,还不如让他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每每看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狭隘,我总有一种眼泪即将夺眶而出的感觉,不为别的,只因为担心以后他们也可能遭遇的冷漠、自私、狭隘。
三、尊重教育常识就要乐品生活之常态
我们教师所拥有的生活还是一种比较常态的生活:我们不会有眩目的财富,但也不用担心生计,所以我们过得心安理得;我们不会拥有多大的权势,但不用担心仕途的得失,不会有推脱不掉的饭局,所以每天吃得舒心健康;我们不用忙于算计他人和提防他人计算而身心疲惫,未老先衰,相反与童心的交流,会让我们青春永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作为年轻教师,要安于生活的常态,不被太多的功名利禄所左右,不被纷繁的人情世故所牵绊,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年轻,有精力去学;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青年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读好书。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