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4 02: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篇: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

(渭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系 09级1班)

摘 要:本文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宗教资源和其他产业的实地考察,总结出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调研发现法门寺在整个县域及宝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开发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扶风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研究

1基于宗教资源的陕西省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1陕西省扶风县的基本概况

陕西省扶风县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南缘渭河盆地中西部,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宝鸡市之间,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整个县域总面积720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4%,全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中最具典型的是旅游资源——法门寺,因此有“东方佛都”之称,此外还有周原遗址、西府古镇。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旅游特色产业龙头,2010年8月第六届中国城市(旅游)品牌大会暨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公益评选颁奖盛典上,扶风县被评为“中国优秀休闲度假旅游县”。1.2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特色产业是以区域旅游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能够把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使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特色的、使区域经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体系[2],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是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位于县城北法门镇,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内有13层8棱宝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已有17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内有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3]。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多方重视,不仅修复原塔,并扩建成法门寺博物馆。现在法门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龙头和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还有隋文帝泰陵、东汉班固墓、明代城隍庙等遗址。2007年曲江集团陆续投资重新修建法门寺,其景区建设依托法门古寺而建,现有世界最高的佛塔——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旅游龙头,其他旅游景点如四面大佛、野河山景区、明代城隍庙等协同发展的旅游总体现状,但同时其他旅游景点发展规模和实力尚小,亟待扶植。1.2.1宗教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是宗教旅游的代表地,有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从出土面世开发旅游业以来,一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焦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拜佛旅游、法门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游客人数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3倍以上,因此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法门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具有旺季短,淡季长的特点,其高峰期主要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周末、小节假和十一黄金周。2007年接待人数为历年最高,扶风县接待游客总量为187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1亿元,占到全县GDP的30%。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32万人次,增幅高达7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16%。2009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5万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加5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59%[4]。2009年5月9日法门寺文化景区成功举办了轰动海内外的“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其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独特的素斋年夜饭、祈福祈愿的头钟头香、跨年祈福法会、瞻拜佛指舍利,在一系列负有佛文化内涵活动的带动下,法门寺文化景区春节期间迎来了2010年的开门红,只7天时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信众约25万人次。在2012年春节期间,景区对法门寺前来旅游的游客实行优惠政策,游客量大幅增加,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8%和69%5。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春节期间,仅大

[]年初一就接待游客就达35.8万人,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6%[6]。通过以上相关数字可以肯定,法门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1.2.2与宗教旅游协同发展的旅游景点开发增多

陕西省扶风县毗邻西周的发源地西岐,加之西安又是“十三朝古都”,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上都有发展旅游产业优越的条件。法门寺在最初开发旅游(最初去掉)以来,相继出现的还有法门寺博物馆(用于陈列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珍稀珍宝)和四面大佛两个较著名的旅游景点。2007年在陕西省省委的领导下,曲江集团投入巨资重新修建法门寺舍利塔,并将以前的法门寺更名为“法门寺文化景区”,新建的景区包括以前的法门寺老寺院,舍利塔,山门等景点。扶风县当地的实业人士也积极投资开发建设扶风县的其他旅游景点,其中有投资1.2亿元的野河山森林公园,主要景区已经投入经营,还有已经建成投入8000万集影视、观光、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西府古镇项目,同时在原大明寺的基础上投资2000万建设的大明寺海会塔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7],这些已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景点将能够和法门寺协同发展旅游产业,把扶风县的特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1.2.3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活跃

扶风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宗教旅游为主,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文化和饮食服务业的发展。与旅游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活跃。例如富有扶风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还有地方特色小吃的美食等都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活跃起来,其中投资2600多万元,规划面积48公顷、容纳260户的民俗饮食文化村早已经开始接待游客,餐饮娱乐收入也大幅度增加[8]。还有投资1亿元集娱乐、美食、赏玩、住宿、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关中风情园,这里是许多国内外游客和名人的留宿之地。这些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近8亿,在带动扶风县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例,2012年投资建成的“西府古镇”已经盛大起航,古镇中的各类门店正在售出。1.2.4与旅游相关的道路建设力度大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后盾。扶风县县城分为老区和新区,老区由于地势局限发展有所受阻,正在建设中的新区发展潜力大,加之和法门寺等景区同时位于法汤高速线边缘,地理位置优越。扶风是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宝公路北线均从扶风县南部过境。从咸阳机场沿西宝高速可直达扶风,已建成的关中环线方便游客在节假日自驾游。在县域内现已成功建设新区北大路直通法门寺文化景区,从县城到法门寺山门驱车只需五分钟,且道路宽敞平坦,以便游客前来旅游。同时在2013年初,政府又将法门镇三驾村部分土地征用,以备未来不断发展带来的道路压力。扶风县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的活跃,在关中—天水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规划和陕西和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路建设为扶风县旅游等产业的经济发展大起辅助之力,从而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

2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县域旅游特色产业链较短,带动的关联产业发展少

虽然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在法门寺的带动下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法门寺文化景区自从2009年舍利塔对外营运以来,整个景区从入山门到老寺院各项建设和服务都比较到位。但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链较短,没有深入挖掘旅游特色产业链,导致其附加值低,就法门寺文化景区来说,景区内部有卖手工艺品,但是这些手工艺品大多都是从外地商贩处批发回来的,具有扶风特色的民间手工制作却不多,没有深入挖掘扶风县地方特色工艺,如老虎绣枕等濒临失传的特色手工工艺。同时旅游特色产业的关联产业少,关联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从而产生的经济联动效应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例如没有充分利用宗教资源来发展佛学教育、设立佛学院等。目前主要还是以旅游观赏为住,开发建设的休闲、文化

行业发展与其相比,差距较远。

2.2旅游景点较散、乱,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够

根据统计,扶风县的历史古老遗迹大小不下十多个,除法门寺外,还有明代的城隍庙,汉代马援墓等等,但这些遗迹却少鲜为人知。同时新建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够。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0%的游客知道法门寺,知道野河山公园的占11%,但是了解明代城隍庙的游客只占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于法门镇的四面大佛正对老寺院,若不是前来瞻仰法门寺,众多游客连观赏四面大佛的兴趣不大。这表明扶风县的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众多遗迹和景点目前还处于散、乱状态,缺少对扶风县的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同时对其他古老旅游景点投入开发少,没有做到扶风县的多数文物古迹和景点协调发展。2.3忽视文化内涵,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有损县域旅游形象

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是以法门寺为龙头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属于宗教旅游,现如今法门寺文化景区已成为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既然是文化符号,那文化内涵应当受重视,但是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却发现:很多游客反映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门票价格高,成人票120元。而河南嵩山少林寺文化景区门票100元,却包括八个景点,故宫博物院成人票也仅60元。法门景区的山门到舍利塔的不到一公里的路还要花20元乘坐小公交,游客戏称为“最贵的公交”。更有游客表示他们曾经遭遇到假和尚,这些假和尚利用弘扬佛法来骗取钱财。游客前来瞻仰法门寺,大多是奔着佛教文化而去。法门寺的文化内涵很深厚,但目前很多游客表示法门寺已经失去了往日佛门圣地之感。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这显然有损佛教文化内涵和扶风的旅游形象。2.4当地居民主体地位削弱,幸福感下降

在2007年之前,法门寺还只是老寺院的时候,当地居民大多以卖旅游产品、特色小吃来维持生计,法门寺所在的法门镇两条商业街道也是从早到晚热热闹闹,当地居民买卖十分便利。但自从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建设以来一条主要的商业大街被拆,周围的居民生活极为不便。景区周围也被两米高的围墙高高围住,前来参观的游客直接从法汤高速进入景区的山门,一路直接游览至老寺院。除了景区东边的民俗文化饮食村,当地居民再也不能像往日从旅游业中获得自己的期望收入,大多数当地居民拒绝承认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他们大多没有作为权益主体参与到法门寺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和决策的过程中,居民幸福感下降,普遍存在去权感9,引发当地居民不满。[]2.5景区周围环境建设滞后,管理混乱

法门寺文化景区内部环境各项建设确实十分到位,大到道路和殿宇,小到厕所和垃圾桶,十分清洁卫生。但是如果观赏完,从法门寺的东门出来,你就会发

现景区周围各项建设不到位,特别是2007年未建舍利塔之前通往法门寺的主道路还是1989年对外开放时修建的,路面已出现毁损,老山门周围的卫生条件非常差,垃圾随处可见,显然损害了景区良好形象。管理秩序十分混乱,随处可见私拉车辆停放的现象。这些种种现象和法门寺文化景区内部形成强烈对比,不知前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看到,会作何感想。2.5.1法门寺文化景区周围的管理存在缺陷

根据笔者实地调查,有些当地居民在景区周围发展经济,卖一些手工艺品和特色产品,这对发展当地经济和满足市场需要本是一件好事,也可以促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但是法门寺文化景区周围管理存在严重缺陷。当地居民市场意识淡薄,游客乘坐出租车,购买纪念品和特色工艺品,普遍存在“宰客”现象,随口要价,市场意识十分淡薄,市场管理秩序十分混乱,甚至曾经出现殴打游客的现象。

虽然现在景区东门外围摊位数量不多,但是秩序比较混乱。卖手工艺品的摊位和土特产、旅游商品的摊位随意摆放,卖香的小商贩也是任意摆放卖香摊位,更有追逐游客硬性卖香,给游客呈现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尚未形成一个健全和有力的管理体系来维持其长久地发展。

3关于扶风县发展旅游特色产业的几点思考

3.1立足特色优势,做长旅游特色产业链,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对于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其自身的特色优势。挖掘法门寺、野河山公园等景点自身优势。目前其特色旅游产业大多仅限于游客观光形式,旅游产品仅限售卖旅游产品,其旅游产品甚少是当地的特色制作。要做大做强扶风县的特色旅游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将本县的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当地居民可以加工制作特色旅游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同时带动景区周围旅游饮食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目前,当地政府要大力提高景区周围餐厅的档次,对农家乐的发展应再次加强发展力度,要使扶风县的旅游文化和各项建设发展同步。

旅游不仅是观赏景点,还可以发展休闲,特色宗教文化,对外发展佛学教育等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工等来相应的延长旅游特色产业,例如可以利用法门寺来建设佛教休闲文化和疗养等设施,也可以建设佛学院等佛教教育场所,尽可能深入挖掘和创新与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相关的行业,提高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附加值,从而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本县经济发展水平。

3.2系统整合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使各旅游景点和古迹协调发展

3.2.1详细规划研究,重点保护开发

应该对扶风县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研究,区分出已经具有历史的旅游资源,加大对已有古迹的开发和保护发展力度。应当对法门寺和明代城隍庙、大明寺、马援墓等历史文物古迹应当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和利用其优势,重点对城隍庙的道教文化发展进行详细规划,马援墓的历史文化详细规划发展目标,重点开发保护促使其发展,使他们都能和法门寺文化景区一同走出陕西。3.2.2系统整合,协调发展

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和现代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将各个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综合转化为扶风县县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在已有的古迹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培养出特色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并使各旅游资源能整体协调发展。对以法门寺为主的古迹旅游资源和以关中风情园、野河山为主的现代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法门寺为旅游产业龙头带动其他古迹旅游资源和现代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形成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同时还要避免各个旅游资源和景点开发规划时一哄而起、盲目恶性竞争以及资源开发浪费。要慎重思考并制定符合扶风县县域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规划,使各旅游景点和古迹能协调发展。

3.3加大政策扶持和监管,强化政府管理服务功能

在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政府要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布局、宏观调控、吸引外资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发挥重要作用。3.3.1加大对景区周围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引导旅游产业相关的民俗服务行业的发展,对于景区周围的民俗村建设和发展要加强扶持力度,不断促使其周围特色饮食服务业的产业升级。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加大对法门寺文化景区周边的美阳村民俗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村委和政府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农家乐服务人员的培训,民俗村的菜品中要提高擀面皮、豆花泡沫等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饮食的质量和供应量。

3.3.2加强景区周围的环境卫生建设和监管力度

应该对法门寺文化景区东门外面等地区的道路进行整修,并且进行重新绿化建设。对东门外面到老山门之间已出现坑洼和裂纹的路面进行整修,对道路两旁枯萎的树木应当坎挖,重新栽植。对周围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增多垃圾箱的设置,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严厉处罚,使保洁和环卫工作能落到实处,确保环境的治理与建设能和旅游文化的层次相符合。3.3.3培养当地民众的市场意识,加强市场监管

对当地民众进行市场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文明经商、长久经商的思想,严厉杜绝售卖特色工艺品和纪念品等商业行为上的“宰客”问题。

促进同行业的有序竞争,对在售卖工艺品和佛教产品时各个商家的非法竞争进行严格监管,可以成立景区商业监管会专门协调商业纠风,大力加强政府对市场商业秩序的监管力度,形成一个健全而有力的市场。3.3.4强化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调动社会积极性

要扭转法门寺文化景区周围民众的幸福感下降的颓势,增强主体性感觉,强化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就必须进行增权,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可以对景区周边的地区构建政治、经济、心理、社会四个维度在内的旅游社区增权框架[10],实现当地民众的自觉参与和幸福感的上升,同时引导开发商理解居民作为旅游资源组成的重要价值。

3.4立足旅游文化相结合道路,重品牌形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1努力打造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对地理空间环境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不同旅游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高质量、高知名度认同性的品牌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11]。

对于扶风县来说,“世界佛度”、“人文扶风”的特色品牌形象的塑造要以扶风县的文化和旅游环境的整体提升和建设作为支撑。在建设西府古镇和野河山景区等景点和整合其他古迹资源时,把法门寺文化景区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业来配合其打造“世界佛度”和“人文扶风”的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加大特色旅游和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如可以通过举办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会,宣传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历史和文化,扩大特色旅游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使扶风县的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后劲、有推力。3.4.2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色旅游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文化和开发标志着一个地区旅游的内涵、底蕴和基础,这是最关键的,所以要使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要大力弘扬以佛教文化为县域特色的文化优势,应该大力尊重和发展佛教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只是商人的急功近利,也不可能长久的发展,不能只在乎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文化效益,应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相结合的道路。深入挖掘扶风县的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和形象,在继承和保护中得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扶风县的县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真正拉入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道路。

(指导教师:权轻舟)

参考文献:

[1] 刘兆义,张海学.扶风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15.[2] 杜文忠,唐贵伍.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0,16(3): 1-6.[3] 刘兆义,张海学.扶风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36-39.[4] 法门寺2007-2008年旅游游客接待量和收入统计数据.扶风县旅游局 [5] 2012年春节假日旅游信息通报(第7号)[N].全国假日办, 2012-01-28.[6] 春节期间法门寺共接待游客36.55万人次[N].中国日报, 2013-02-19.[7] 法门寺文化景区.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旅游再度升温[N].陕西日报,2009-8-13 [8] 法门寺文化景区.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旅游再度升温[N].陕西日报,2009-8-13 [9] 韦瑾,薛东前.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4):150-152.[10]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J].旅游学刊, 2008,23(4):58-63 [11] 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20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Industry Fufeng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Hou xiao-jie(Class 1 Grade 2009, Department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s,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Weinan Normal Universty)

Abstract: This thesis takes Fufeng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religious resources and other industrial fields, it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Fufeng coun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It has been found out that the Famen Temple located in Fufeng Count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county as well as Baoji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 but there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So responding to tha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Key words: county tourism of Fufeng;characteristic industry;study

第二篇: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对策一、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南山区,与木垒接壤,距县城6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是典型的上山乡镇。全乡地域总面积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乡政府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8092人,主要以汉、回民族为主,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10%左右。

由于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全乡9.8万亩耕地中旱地占80%,种植业主要以大宗作物小麦、大麦为主,畜牧业以传统畜牧业发展为主,林果业发展步伐较慢。2009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40元,较上年增加了624元,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占36.6%,畜牧业占到36.6%,二三产业劳务创收占到26%。当前,乡域内交通事业、文化事业、卫生条件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社会事业有了明显改善。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现状分析

(一)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在全国各省区对口支援新疆加快发展大前提下,奇台县面临大发展的强势机遇,我乡做为山区乡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经济自身发展的优势。一是地缘优势独特。上山区特有的水、土、光、热资源,为我乡确定发展“四特”产业:特色种植(土豆、小杂粮种植、旱地打瓜、旱地油葵、野菜种植等),特色养殖(土鸡、麝鼠、蜜蜂、育肥牛羊等),特色林果(黑加仑、沙棘、鲜食杏、仁用杏等),特色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一棵树”粉条加工、蜂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发展“四特”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二是资源优势丰富。丰富的矿石资源,吸引大唐鼎旺、玖顺矿业和屯河水泥等公司前来投资开发,矿产业的纵深发展稳步推进,为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运输产业和集镇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优越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神秘的一棵树、深隧的蟒洞、清幽的石峡及壮观的东塘水库等独特的天山北麓自然景观,且与江布拉克旅游区、汪家口水库毗邻,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潜力大。三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即将实行对口支援新疆大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及时把握政策机遇,加大项目跑办力度,促进乡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支撑机遇。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大农业内部结构单一,调整步伐缓慢。

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旱地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空间小,农用机械化程度利用率低,畜牧业比重占到大农业内部结构的40%,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步伐慢,林果业发展刚刚起步。2009年,大农业产值占比重70%以上,二三产业产值只占到12%,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效益低是制约大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受地理位置影响。居民村庄依坡而建,分散凌乱是村庄的集中表现。同时,由于收入水平低,大多数民房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屋破旧不堪,村容村貌不整齐也不整洁。农村道路建设步伐慢,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设施落后。全乡90%的渠道及配套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三是农田标准化程度低,山旱地丘陵地零散,无法统一集中种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四是人畜饮水安全无保障,自来水工程管道老化,无水质净化处理设施,春季吃的是泥巴水,对农牧民的健康影响极重。同时,由于管道破旧狭小,也不能满足正常的用水需求。

3、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意识不浓。

七户乡地处上山乡,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农户家中的子女想方设法离开本地,留在本地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群众多年来习惯于山区生活,只求温饱,不求发展,农牧民的思想与其它乡镇相比至少落后5到10年。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意识不强,靠天吃饭的日子过惯了,加上地理条件差,发展上信心不足。二是投入相对不足,由于人均收入低,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上的资金不足,大钱没有,小钱舍不得投入,留下养老钱是普遍现象。三是对科技信息,新生事物的能力需求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技术农民接受

程度低,效果不明显。四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敢发展。绝大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害怕失败,怕担风险,停留在观望别人的层面。

4、基层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个别村组干部和党员在思想上淡化,等同于一般群众,只强调客观因素,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发展经济上,只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同时,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意识,不知道也不去探讨如何从本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去寻找发展路子。带头创业、带动创业能力低,个别干部作风不实,不愿深入群众,工作漂浮,上级安排了才干,不安排就不主动干,作风不实混日子,个别干部办事不公,只为自己谋利益谋好处,对群众的事漠不关心。

5、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农业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涉农站所单位小、人员少,工作人员知识层次低,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农科、畜牧部门技术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引用。二是农民技术员、乡土人才缺乏,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低,影响了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缺少懂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村组干部中缺少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的人才。

6、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下滑。七户乡是奇台县教育事业的发源地,近年来,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素质较上个世纪呈下滑趋势。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方面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室医疗条件更低。三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体育活动阵地破旧,设施短缺,群众性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少。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救助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了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三、加快七户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七户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按照“五三五”长期发展思路:即突出五大重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大开发:“一棵树”品牌、石灰石资源、旱作农业,实现五大突破:人均收入、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集体经济积累),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得到提升,二三产业与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010年着力抓好农业农村9项重点工作:结构优化和规模化种植;现代畜牧业;高效节水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全民创业就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新居建设;旅游开发。

(一)立足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依托旱地多的优势,重点围绕土豆种植,旱地红花、打瓜、豆类的发展来调结构。在这方面乡党委、政府已经做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今后要继续坚持把土豆种植、小杂粮、红花产业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增强畜牧业的主导地位。重点扶持生猪养殖、牛羊育肥,尤其是发挥好山区地域广、基础好的优势,大力实施发展土鸡养殖和蜜蜂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实现以特色养殖为农民主要增收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七户乡1.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个示范园,主要栽植杏树、果树、沙棘、黑加仑等品种。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农民对发展林果业认识不足,效益较低。今后要以平顶村十组陈寿示范户为典型,大力实施果园更新改造,重点推广仁用杏、鲜食杏、黑加仑、沙棘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四是发展特色加工业,充分发挥七户乡土豆粉条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蜂产品加工的优势,规范四个加工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规模,以“一棵树”品牌为主打方向,着力打造“一棵树”土豆粉条、土鸡蛋、土鸡、山野菜、小杂粮、蜂产品等有机、绿色产品的品牌。

(二)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村组道路建设。七户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是道路建

设,路通则经济兴,重要农村公路的畅通将会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要重点解决东塘村、屯庄梁村、平顶村一、二、三、四组、矿山、一棵树旅游区、二道沟旅游区道路建设,为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加速电网改造工程。总投资上千万元的西部电网改造,30公里高低压线路改造工程争取在2010年完成,35KV变电站建设在2010年实施。三是人畜饮水工程。争取开垦河大型人畜饮水改造工程早日进入实施阶段,解决上万人的自来水安全工程。四是借助大项目积极推进开垦河水库及下游渠道改造四期项目的动工实施。五是以基层卫生院、学校、文化阵地、基层组织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着力改善设计民生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六是加大抗震安居、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七是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牧民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推进农业先进使用技术的推广引用。

(三)加强以村党总支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的基层组织。

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素质。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对各级组织党员干部的理论、法律、实用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注重培养,创新农村干部任用机制。采取大学生重点培养,农村党员“双培”工程,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挂职等方式,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养一批安心基层、乐于奉献、文化水平高、思想解放的干部,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和承诺制,推行重点工作考核制,加强村务管理,实现财务公开,依法、民主管理财务。四是不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解决无钱办事的老大难问题,提高村党总支的威信和号召力。五是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听民声民意、解民困民难,为群众排忧解难,稳民心、树政风,带动经济发展。

(四)加大农牧民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要加强农民思想培训。重点采取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尤其是

把山区群众带到先进发达地区观摩学习,让山区农牧民开拓眼界,不断推动农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二是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用技术、一户一技、一人一技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致富能力。三是要加强农民诚信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和培育新型农民。

第三篇:发展特色产业(定稿)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潮安县凤凰镇位于潮州市北部山区,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交界,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在扶贫开发中被定为贫困村,有贫困户522户,1946人。自2009年扶贫“双到”开展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该镇扶贫“双到”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实际,依靠特色,确立一个“总体工作思路”,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着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做法如下:

一、因地制宜,确立特色扶贫工作思路。

该镇多为山地,海拔在310--1498米之间,其中山地面积30多万亩,属亚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山高雾多,峡谷纵横,岩泉渗流和深山密林形成独特的环境,具备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条件。茶叶栽制历史悠久,始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凤凰单丛茶的原产地,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具备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人文历史条件。凤凰茶香馥高爽、味美甘醇、韵至

清远、爽口宜人,享誉海内外,该镇在1995年5月被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3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定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2008年被定为中国名茶之乡。由于自然资源独特,产业优势明显,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坚信只有紧紧依靠特色茶叶产业优势,帮助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实现脱贫致富。

二、坚持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贫困户脱贫信心。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该镇和各帮扶单位深入调研,下乡驻村,分析各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脱贫关键点,制订了“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劳动力转移为辅”的脱贫工作思路。一是组织贫困户集中学习,分析近十几年来凤凰单丛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总体趋势,要求贫困户要坚定信心,下大决心加大茶叶种植,紧紧依靠特色茶叶种植脱贫致富。二是宣传教育,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落后思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批,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亮点、进村入户与贫困户沟心、谈心等等方法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贫困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

三、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带动,着力提高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该镇坚持抓好扶贫工作,不仅要切实抓好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工作思路,积极寻求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开设茶叶种植、嫁接、田间管理和制作等多期技术培训班,组织贫困户开展学习,提高了其种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使贫困户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增加收入。二是通过开设评茶师、高级评茶员培训班,培训一批贫困人员成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既为该镇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充实了人才,又为贫困户依靠专业技术脱贫创造条件。三是通过扶贫专项资金和多方筹资,购买优质茶苗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充实生产资料,使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造血”,为稳步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拓宽贫困户的茶叶销路。

该镇紧紧抓住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使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不断延伸,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凤凰

茶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政府通过穿针引线,鼓励企业和贫困户长远合作,定期向贫困户收购茶叶,解决贫困户的茶叶销路,获取双赢效益,为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稳定保障。

五、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整村脱贫。

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该镇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使各扶贫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贫困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各项基层设施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各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为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打下了基础。

第四篇:郏县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2007级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郏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学员姓名:

郭 松 伟 学 号: 2007050008 专 业: 经 济 学 指导老师:

罗 如 韫

二00九年九月

郏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相关内容提要:通过对郏县有关部门、企业等近年来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特色产业外向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标志,并且呈现出特色产业工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区域化、系列化等特征。但是,也存在“低、弱、散”状况阻碍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无响亮特色品牌制约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困扰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问题。当前,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重点在于: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关键词:县域经济 特色产业 郏县

一、引言

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一直是各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条件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模式。大家熟知的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顺德模式、寿光模式、清河模式等等。而无论哪种发展模式,都无一例外的证明,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发展特色产业能够担负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发展特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民强县的基本途径。因而研究县域特色产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郏县为例,重点分析和研究郏县特色产业。针对特定区域即一个县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一项新的尝试。

二、郏县基本县情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隶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7镇6乡2办事处,372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裴李岗文化、太朴文化等遗存十分丰富。商周时称“夹国”,春秋筑城,秦时臵县称“郏县”。建国后,郏县隶属许昌地区,1986年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

郏县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没有较大的项目拉动,一直属于“吃饭财政”的农业穷县。近年来,郏县从县情出发,不断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初步实现了富民强县。目前,初步确立了红牛、烟叶、铁锅、陶瓷、针织、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薛店辣椒、冢头理想大根(萝卜)、渣园小磨油、王集花生米、长桥瓜子、安良陶瓷、广天铁锅、茨芭三苏园、广天知青园、姚庄清真红牛肉等一批特色品牌,截止2009年,全县各类特色优势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1%,增速13.5%,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3 来自特色经济的贡献份额达60%以上。大批农民挣“特”字钱,入城镇进企业,逐步演变为产业工人和市民,“特”字号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55%以上,特色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确立,为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城乡经济统筹共进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2009年,郏县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3年的1.8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是2003年的4.09倍;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是2003年的5.06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是2003年的2.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是2003年的1.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元,是2003年的1.54倍。2006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郏县还被评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十快县”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三、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现状与特征

(一)、特色产业外向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标志 部分或全部产业原材料基本外进,产成品大部分外销,形成了“头尾在外,无中生有”的郏县现象,构筑起全国买、卖全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郏县不产铁,但却是全国三大铁锅生产基地的“龙头大哥”。铁来源于西北、华北、华中各个省份,98%以上的铁锅产品销住县外各地,并出口越南、不丹和非洲等15个国家和地区。郏县芝麻总产量很少,但生产的小磨香油誉满京、津、鲁、豫、皖各省、自治区,深受广大客商青睐;郏县基本不产棉花,但以长桥镇香港丰溢针织珠锈(长桥)有限公司为主的针织珠锈业年产值达到8个亿,安排农民工上万人;郏县基本不种植花生,但王集乡雨霖头的花生加工园区在豫西南地区却颇负盛名,花生经济蓬蓬勃勃;郏县不产瓜子,可长桥镇的瓜子却扬名海内,成为全国十大瓜子生产园区之一。这种 4 突破自然资源局限、依托人文、环境等无形资源,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零资源经济现象”,引起了省内外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科技报》、《河南乡镇企业报》等报刊都先后进行过专题报道。

(二)、产业发展规模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 被称作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的“郏县红牛”随着“红牛经济”的兴起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县实施了“红牛发展155工程”,规划建设了五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两大肉类加工基地。郏县红牛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正式成为“国宝”。郏县红牛存栏量稳定保持在18万头以上,从事红牛肉、皮、毛、骨加工的企业超过328家,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加工产值1.5亿元以上。同时,推进饲养园区建设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大加快了畜牧产业化进程。2006年,该县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2%。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化经营发展。一根1元左右的萝卜,腌制成成品菜后“身价倍增”,能卖20多元。郏县冢头镇种有“人参”之称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萝卜收入达万元的农户有500多户,年创汇在150万美元以上。2009年,已辐射到周围十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为发展这一支柱产业,组建了远航实业公司,实施“公司+农户” 规模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统一防病,定期召开培训会,还专门从日本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使家家户户成为萝卜种植的行家里手。目前,该公司与日本日荣株式会社、日本金久国际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成为平顶山市唯一的农业创汇项目。和郏县红牛、理想大根萝卜一样,郏县的花生米、瓜子、“三粉”、生猪、鸡鸭等产业也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获得助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郏县特色农业经济链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三)、产业布局区域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显著特点 就是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某一产业,形成数乡一业、一乡一品发展格局,发挥小产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和个性,打造板块经济优势。比如烤烟业,以堂街、李口、冢头、安良等10个乡镇为重点,遍及290个行政村5万多农户,通过坚定不移、数十年如一日巩固种植面积,提高单株产量和烤烟质量,烤烟经济一直长盛不衰,年创产值超亿元,贡献财政比例一直在25%以上;瓜子加工业集中在洛界公路襄郏段长桥镇,有68家瓜子加工企业,年总产值1.8亿元,从业人员1万余人;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加工业源于1996年的冢头镇前王庄村、现已辐射周边10多个村庄5千多农户种植,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上;花生加工产业集中在郏神路郏县段雨霖头村,小加工厂遍地开花,庭院经济红红火火,年产值达1.1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初步走上“订单经济”之路; 长桥镇香港丰溢针织珠锈(长桥)有限公司现已辐射带动小型针织厂80个,织机总数达4500台、缝盘机达到1800台,年生产能力提高到460万件,吸纳劳动力就业1000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0000万元。目前,丰溢针织珠绣(长桥)有限公司由最初的500名职工发展到2000名。以辣椒而闻名的薛店镇韩店辣椒交易市场,每年夏秋二季,两广、两湖、福建、江西客商纷至沓来,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带动了薛店、茨芭二个镇的万余农户,种植面积1.5万亩,连年交易量都在1亿公斤左右;目前,全县围绕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了涉及机械加工、建筑建材、畜牧肉食、轻纺针织、木材加工等诸多领域的块状经济隆起点。

(四)、产业发展系列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方向 根据相关产业或企业之间内在关联度,按照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要求,修补产业链条、细化社会分工、靠专业化生产、系 6 列化经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实力。如铁锅产业在原料选购——设计开发——生产加工——人才引培——质量检测——育创品牌——包装推介——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上,补弱查漏、拉长扶壮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化水平。烟草产业围绕选种——育苗——移载——培护——打叶——上杆——入炕——分拣等程序,形成了龙头高昂国内、国际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的龙型经济格局。红牛养殖紧跟红牛肉加工这个龙头,扩大繁育养殖规模,2009年底,红牛存栏15万头,出栏11万头,全县人均0.291头,通过冷配杂交提升红牛肉质,利用氨化秸杆,天然牧草进行绿色喂养,初步形成了绿色饲养——集中屠宰——冷冻速冻、加工储运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催生了皮革 制业、拉动了牧草饲料业、繁荣了饮食服务业。

(五)、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

建设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园区)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保证集约化经营,实行集团化营销的有益经济运行模式,特色经济企业才能更好创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郏县东城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占地 亩,已入驻千万元产值企业 家,入驻亿元产值企业 家,已有 家企业落户聚集区,从业人员 多人,年产值 亿元。郏县陶瓷产业有占地1300多亩的“中国神前陶瓷园区”,现入驻千万元产值企业15家,先后有68家企业落户园区,从业人员8000多人,年产值5.5亿元。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神前工业园区已成为平顶山市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铁锅产业有“广天铁锅集团”(包括广天铁锅生产基地和安良铁锅生产基地)拥有各类铁锅生产及其配套生产企业48家,锅机5600台,年生产20多个品种系列、380多个型号优质铁锅6000万口,总产量占全国的1/3,年产值达到10亿元;集团总部所在地广天赵花园村被誉为“中 7 华铁锅第一村”,2007年,广阔天地铁锅产业区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10年元月,广阔天地铁锅产业区又被定为平顶山市级产业聚集区。郏县长桥镇香港丰溢针织珠锈(长桥)有限公司,现有织机900台、缝盘机300台,年生产能力180万件。在其带动下,先后建起小型针织厂80个,织机总数达4500台、缝盘机达到1800台,年生产能力提高到460万件,吸纳劳动力就业1000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亿元。目前,丰溢针织珠绣(长桥)有限公司由最初的500名职工发展到2000名。红牛业有“郏县清真牛肉食品加工基地”(包括姚庄牛肉加工基地和城关牛肉加工联合体),其中九头崖集团公司承包经营的县牧工贸集团屠宰公司为领军企业,拥有宰牛户88户,年产红牛肉5000吨以上,年产值2.5亿元。此外,冢头小李庄——黄阜岗养殖(牛)园区、城关镇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薛店唐村“三粉”(粉条、粉丝、粉皮)加工园区、胡村生铁铸造基地,美国菲莫公司、上海烤烟厂在郏设立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等也属于这样形式。均经政府规划为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园区),享受各种规定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税费等方面的优惠。

(六)、组织形式多样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龙头企业+产业群”。日本理想大根(萝卜)产业就是以中日合资远航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能力,在全镇10几个行政村设立分支收购点,远航公司对下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耕、统一购化肥农药、统一签订收购合同)采取分散化种植、集中化加工、外贸途径销售的营销模式。二是“市场+产业群”。薛店镇的辣椒、长桥镇的瓜子产业、王集乡的花生产业等就是依靠市场力量,既包括县外购销队伍这个无形市场,又包括县内的各类经营户、经营门店这个有形市场。市场既成了产业、企业的永久性广告,又通过引领竞争,推动产业整合升级。三是“开发商 8(包括政府)+产业群”。郏县的旅游业就属于此种情况。四是“行业协会+产业群”,采用民办官助的形式,成立了县红牛、铁锅、陶瓷、纺织等行业协会、同业会,由政府扶助协会制定发展规划,拟定行规行约,加强产业引导和规范管理,举办研讨会、技术信息交流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协调企业与政府、银信部门的关系,解决资金、人才等问题,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四、郏县特色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分析

近年来,郏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烟叶、红牛、铁锅、纺织、建材、农产品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郏县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尤其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多数特色经济企业和散户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管理者、经营者素质较差,市场竞争意识滞后,“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陈旧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特色经济技术开发能力差、产业化链条短都致使特色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以铁锅产业发展为例,是从翻砂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开始生产铁锅。多年来,在当地县乡政府的规划、引导、扶 9 持、服务下,目前,郏县铁锅生产及配套企业已发展到近百家,从业人员15000余人,年产各类铁锅6000多万口,总产量是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2006年,广天铁锅聚集区被河南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尽管铁锅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销售上,不少企业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一些厂家的产品是为国内知名厂家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打品牌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业之间缺少正面交流和相互合作,缺少现代企业团队精神,缺少产品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以郏县针织产业发展为例,目前全县拥有针织加工企业90家,仅长桥镇就有7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5家,私营企业16家,个体工商户69家,销售过百万元企业6家,并有2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但是不少企业之间存在着故意仿冒本地同行产品设计、产品品牌,仿冒外地同行产品等侵权行为,有的企业还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同行产品研发方面的信息等,没有把精力用于本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上,而是满足于仿冒、抄袭上,造成了行业秩序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同行业之间产加销联接 10 不紧,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对周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扬弃,企业之间互补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地区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不少乡镇的特色行业,但是这些区域特色产品生产大部分还处于分散的、粗放的、初级的状态,各家的生产设备、产品几乎差不多,家家一个样。如:目前郏县铁锅铸造行业的企业就有148家,生产的产品有几百个品种,各家加工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差不多,企业缺乏拳头产品,各自为战,相互竞争。

(三)无响亮的特色品牌制约了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郏县共拥有民营产业注册商标 800多 件,其中市知名商标 5 件、省著名商标 1 件,名牌商标所占比列较小,不为1个点,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等地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为例,近年来,该县十分重视农产品商标培育和注册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目前,该县农产品注册商标总数已达138件,占全县注册商标总数的六分之一。但是,从现有的农产品注册商标现状看,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知名农产品品牌数量极少,目前全县仅有“中原红”等数件。从市场调查来看,这些农产品除在本地市场占有份额外,在外地市场很难看到。这种状况跟该县农业大县相比很不协调,说明该县农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还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就以该县铁锅产业发展为例,目前是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已有各类铁锅生产及其配套生产企业一百多家,年生产20多个品种系列、380多个型号优质铁锅6000万口,总产量占全国的1/3。但是,目前荷藕产品仅有“华邦”一个河南省知名商标,影响了产品的消费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跟铁锅产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发展环境欠优制约着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这些年该县不断推进行政改革、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软硬环境仍不十分理想,表现为县域开发、吸引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不高。一是自然环境制约。郏县地理偏僻,处在平顶山和大刘山之间,距郑州、洛阳等发达城市较远,接受城市化辐射程度低。二是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状况仍无大的改观。三是一些执法部门官僚主义仍很严重,强调部门利益,多承诺、少兑现,“三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群众目光短浅,对内外商投资开发建设不太理解,索、拿、卡、要,服务环境不优。四是至2003年特色经济虽占到GDP的一半以上,但与发达市县相比,总体规模小,产业之间互动率低,发展速度忽低忽高。

同时,特色经济企业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一些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违法生产经营,偷税漏税,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另外,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困扰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些都势必影响特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郏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一)发展方向

通过对郏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地处中西部地区的郏县,一直属于“吃饭财政”的农业穷县,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郏县从县情出发,不断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初步呈现了特色经济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系列化等特征,12 初步实现了富民强县。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发展工业经济,而发展工业经济经济要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因为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县域经济要想在更大范围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纵观各地经济发展的轨迹,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均是该地区特色产业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所以,发展特色产业就必须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

一是要研究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每个县域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如域内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这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域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或成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有的则以上优势兼而有之。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贫困的地区,也会存在某种资源优势,或自然资源方面的,或社会文化资源方面的。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所以,作为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吃透县情,理出发展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闯出一条适合本县域的发展之路;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二是要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已经得到各地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我们过去的县域经济,包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由于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形成“小而全”的局面,其结果是各地产业结构雷同,没有产品特色,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进 13 而失去了许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机遇。因此,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县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劣中选优,切忌毫无特色的“大而全”、“小而全”。如县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则可以突出旅游产业特色;县域矿产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以矿业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县域内水能资源储量丰富的,则可突出以水力发电为主产业特色。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特色,才能使县域经济具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中找到自己最佳位臵。

三是要依托科技提升特色经济的竞争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县域经济要搞出特色,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或者是传统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可能的。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县域经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这里最关键的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特色经济的知名度。要利用科技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利用现代信息网加大广告宣传,塑造名牌产品;利用名牌战略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促进特色企业的发展。

四是要依法行政服务于特色经济发展。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历史上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传统的计划经济惯性,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特色经济的话,则时间长、代价高。因此,发挥县域政府的作用对形成特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行政命令一切,一切行政命令,而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主要弥补市场 14 失灵。县域政府的作用应放在定战略、创环境、上产业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必须要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市场及相关因素有详细的了解,要跳出县域,与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进行特色产业定位。过去只从本地资源出发来定位的情况,现在看来是不够的。另外,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要抓住重点强项,发挥优势。创环境就是要求政府站在宏观的层面上,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引导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造就一个有利于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政策法规、人文、生态环境。

(二)、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的结果,对郏县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笔者有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1、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红牛、烟叶、铁锅、陶瓷、针织、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要抓住优势产业中的产品、市场、专业化生产和龙头大户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现有优势特色产业的产品创新步伐,开拓产品市场,与国内外大市场的“链接”。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规模企业把“小而散”的作坊企业、千家万户的加工点链接起来,把一些分散的单户加工点组建成联户经济实体,发挥龙头拉动、大户带动效应。引导众多的中小企业跳出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生产专业化、配套协作化、营销集约化的格局发展。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 15 链。加大对现有“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各类创业载体功能。积极鼓励新投资项目、新建企业向各类园区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四是搭建创业平台。要像浙江、苏南等地一样,在民营经济相对集中、产业特色明显的地方,引导和支持建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加工户、专业街。要加强对服务业的规划引导,可以培育建设如铁锅一条街、陶瓷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精品服饰一条街、地方特色产品一条街等,着力培育特色街区和行业优势经济。

2、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我们都知道,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行业协会都在维护同行业利益、促进同行业发展、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实行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对已建成的铁锅、陶瓷工艺、纺织、建材、养殖等行业协会要完善运作机制,发挥技术交流、人员培训、价格商洽、安全管理、业务衔接等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交流会,共同研究质量、技术、市场等问题,形成行业协作、行业自律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组织纺织、教玩具、农产品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性价格约束,信息服务,竞争战略,为政府宏观调控当好参谋,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服务,促进优势产业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行业协会要为行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如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共性技术设备支撑、科技成果的转让和利用等;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本行业统一参与诸如香港展销会、广州春、秋交易会等各类展销会活动,以行业统一设摊展示,形成行业特色和形象,制止无序竞争。三是充分发挥行业 16 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每个行业协会都要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形成行业文化,打造行业品牌,宣传行业信条,提高行业声誉。如行业协会可以以行业协会名义,建立行业宣传网页、网站,推荐行业企业和特色产品,整合和利用好行业企业和产品资源,加快推进网上交易,扩大产品国内外市场销售覆盖面。引导同行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协调行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3、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民营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就以铁锅商标为例,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把现有华邦、强邦、永利等九大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引导和帮助其争创名牌商标,建议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制定“创牌”计划。政府要从宏观上加强指导和协调,充分利用地方有影响、对外有宣传力的地方特色,指导企业合理注册商标,分配好和利用好商标资源。要鼓励和帮助农产品企业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一些重点农产品积极争取原产地保护。如将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红薯三粉、红牛肉、郏县饸烙、姚庄茶水等制品等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来实行属地保护,强化地方特色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该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中国铁锅之乡”等优势,借助“郏县东城区开发区”等载体,把已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和无公害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要充分发挥商标协会在行业组织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对商标使用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企业树立发展观念,17 着眼长远利益,重视自身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商标战略的实施,带动地方优势资源更加集中,把地方优势资源培育成为优势产业,让优势产业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4、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在目前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单体规模要做大做强,要想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就必须拥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包括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等,而人才不足已成为当前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营企业要制订人才战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把人才使用和能力发挥推向最高点。既要立足自身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挖掘培养,注重提高整个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有重点地选择优秀的中青年培养深造,又要广开进贤之路,善于借用“外脑”。要建立健全一个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是民营企业赢得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在企业产品技术创新上,要重点培养技术带头人,给他们以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推动企业产品不断增强技术含量,从而把企业真正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膨胀力”和“拉动力”,带动企业和地方产业的迅速扩张。例如,要想把该县的铁锅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产品的技术创新,组建“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国内外市场调研中心”等,促进铁锅产品的革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中,政府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要在产业发展布局、宏观调控、吸引投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发挥作用。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 18 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臵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寻求外资嫁接,兴办一批合资企业,培大培强单体规模,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从该县情况看,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缺乏的是资本和技术,要制定更优惠政策,创造更优越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区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龙头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如通过举办各种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会,通过建立地方特色产品的展销馆、博物馆、宣传产业发展历史和文化,扩大特色产品和产业的知名度,形成发展特色经济的浓厚氛围。第五,政府应着重从培植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角度,重视全县特色民营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有助于本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税务部门要想方设法吸引业主在属地开票纳税,切实防止税源流失。工商、金融、外经、民营等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在市场准入、融资服务、出口代理、行业管理上实行倾斜政策、倾心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本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全县特色板块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目标。

参考书目: 1.《政府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 3.《农村问题专题研究》 4.《管理学》 5.《每天读点经济学》 6.《郏县发展论坛》

同时参阅了郏县县委办、政府办、政研室等20

资料。

第五篇: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县工信局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2014年5月21日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模式,其中三穗鸭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了亿元,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到2013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4亿元,所属8个生产行业。其中,作为工业主导产业的依然是木材加工业,其产值达到4.3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比2012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而作为特色工业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增长较慢。其中,以三穗鸭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6%,比2012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是我县发展速度第二位的行业;以羽绒制品加工为主的服装加工业产值达到

2.4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3%,比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略有上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

1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以生产羽绒服饰为主的服装产业,仅有“贵康”、“勤穗〃美雅特”两个自主品牌,且都是原国有羽绒厂90年代的老品牌,其产品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三穗鸭产业(含一二三次产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没有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全县所有产业均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企业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产品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县市特色产业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2个,但除“贵康”、“勤穗〃美雅特”、及三穗鸭系列产品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品牌基本没有形成。许多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州内、县内。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从州到县都没有出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目前我县正在建设三穗鸭专业特色市场,但依然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服务平台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奖励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县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三穗鸭

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科学发展以钒矿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依托交通便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床垫生产等原材料制造业,快速发展服装、电子加工业。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逐步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农机具、床垫弹簧、服装生产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等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依托千里山等龙头企业,培育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三穗鸭、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全省知名牌等。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如三穗鸭等)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三穗鸭产业示范园、颇洞生态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区园中园、竹编产业示范村(斗街)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三穗鸭、蓝莓酒、羽绒服饰、竹编等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三穗鸭美食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下载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旅游特色产业1

    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特色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延长。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一、会展旅游的效应分析 会展旅游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

    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合集)

    汕尾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方向 一、 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综述 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含义,各家说法不一,为此,国家旅游局为规范行业管理,......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中国乡村发现网--从这里发现中国乡村 www.xiexiebang.com 2018年2月1 2007年6月5日至10日,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高舜礼副司长和农业部农......

    镇域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调研报告(5篇范文)

    从全镇农业农村发展前景上看,玉米种植占到总播种面积的 86.9%。由于玉米种植净利润低,农民种粮收益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增收致富的任务艰巨。因此,实施镇......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精选五篇)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

    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

    广西亿丰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 ——肉兔屠宰冷链加工项目 一、企业简介 广西亿丰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是由亿......

    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几乎如影相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蹒跚学步的新兴产业,还是久经历炼的传统产业,始终要面对市场风险这道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