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合集)

时间:2019-05-15 14:1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

第一篇: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

汕尾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方向

一、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综述

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含义,各家说法不一,为此,国家旅游局为规范行业管理,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2003年制订了国家标准,指明:“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而滨海旅游资源可理解为海岸带、海岛及海洋中具有审美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部分滨海民俗文化事象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是新兴的滨海城市,下辖“一市、两县、三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和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华侨管理区。全市人口约302万人,有福佬、客家和疍民三大民系,主要方言为闽南方言福佬话,约占总人口的82%,其次为客家话,约占16%;东北、西北部主要为客家话方言区,中部至沿海地带为福佬话方言区(有形成粤方言岛的深海渔民群体)。沿海岸线长302公里(不含岛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9%。广东著名的汕尾港陆域是市、区两级政府所在地和旅游目的地。

在汕尾濒临的南海碣石湾和红海湾上,93个海岛星罗棋布,沿岸有12个渔港或渔业港区,3个海湖。水产资源丰富,有龙虾、鲍鱼、石斑、海胆(石针)、海鳗、带鱼和“虾姑”等等。海水养殖业有一定规模。海水晒盐的生产历史悠久。传统捕捞作业主要在湾外的汕头渔场、甲子渔场和汕尾渔场。

汕尾不但有丰富的滨海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汕尾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汕尾滨海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民俗的一般特征外,还突出了涉海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征,同时,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以渔为主,亦农亦商,福佬民系为主,疍民民系等为次的多元复合性特点。吃海鲜是沿海地区民众的传统习惯,腌制生吃和熟吃别有风味,各地的加工方法也大同小异,如甲子鱼丸和汕尾马鲛鱼丸。汕尾鱿鱼脯、墨鱼脯、鱼饺和马鲛鱼丸,遮浪的咸海胆或“炒沙海胆”,肥大而鲜美的大湖高螺、红草松洲蚝,马宫的“咸虾姑”、“虾姑醢”、“斗底鲳鱼”等等遐尔闻名。还有海鲜粥、梅陇菜粿、重糕粿、菜茶和汕尾咸茶和陆丰咸茶等多种多样的特色小吃。历史上有“百载商埠”和“小香港”之称的汕尾港现已成了海陆丰民间文化的汇集地,体现了汕尾民俗文化海纳百川,宽宏大度;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以和为贵,重亲情、友情和乡情的优良传统。

此外,还有一种在滨海旅游资源产业化中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如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人、民间文艺表演家和经验丰富的“渔夫”,根植于地方从事民俗、历史文化采集、研究的民间学者等。

二、汕尾市作为旅游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根据SWOT 分析法,对汕尾旅游发展进行详细分析。

(一)优势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汕尾旅游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十分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第一,海滨旅游资源丰富。汕尾市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全市海岸线长达302 公里(不含岛岸线),占全省岸线长度的9%。沿海沙滩、岛屿资源丰富,海水无污染,开发滨海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第二,宗教胜地旅游资源。汕尾市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道教、渔民信仰等各种宗教形式在汕尾都有深刻的反映。

第三,红色旅游资源。汕尾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海丰县在近代中国革命史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海丰县也于1991 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

2.区位优势。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的中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与潮汕两大广东旅游市场交界地带,是汕头、潮州、揭阳通往珠三角的必经之路,是距离珠三角最近的粤东城市。通过广惠高速、深汕高速抵达周边的广州、深圳、汕头的车程均在3 个小时以内,随着即将通车的厦深铁路,汕尾距深圳的路程将缩短在40 分钟,交通条件将更加便利,对于吸引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的周末度假客源都比较方便。

3.生态环境良好。汕尾市经济起步较晚,所受的工业污染程度较轻,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空气清新自然,对开发生态旅游也十分有利。

(二)劣势条件

1.景点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旅游目的地形象不明确。汕尾是一个新兴城市,旅游业起步较晚,由于客观原因,过去对城市建设和城乡环境的营造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汕尾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控制,景点开发的随意性较大,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十分不利。因此,虽然汕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大多缺乏知名度,汕尾作为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在旅游市场上还没得到广泛认同。这种状况对汕尾旅游业的发展十分利,今后应大力改善旅游大环境,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大旅游新形象的宣传。

2.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景区建设投入不足。汕尾的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滨海旅游资源、宗教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对旅游者吸引力强。但是汕尾旅游景点的开发还处于较低层次,例如已开发的海滨沙滩基本上还停留在最低开发层次的洗海水浴阶段,深度开发项目几乎没有。宗教人文旅游基本上处于烧香拜佛阶段,文化含量不够,一些生态旅游景点也还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社会各界投资旅游景点建设很少,造成旅游景点建设缺乏档次,规模不大,品味不高。

3.景点开发各自为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合作。汕尾大部分旅游景点的开发都是孤立作战、各自为营,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例如陆丰的玄武山——金厢滩作为优势资源,两者的互补性很强,但金厢滩一直未能得到良好的开发,使得两者的资源优势都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此外,同类旅游景点的开发业缺乏整合力度,未形成组合产品,难以形成特色,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

4.旅游交通与接待条件有待改善。汕尾市的对外交通比较便利,各县(市)都开通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直达快车,全市道路状况较好,但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仍有待完善,有相当一部分景区的可进入性差。汕尾的接待设施已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但是档次不高,功能

也不完善。酒店建设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平衡,目前汕尾市城区、海丰、陆丰城区、红海湾开发区的酒店设施相对较好,陆河的旅游接待设施档次相对较低。粤东名胜玄武山——金厢滩旅游区,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客,但旅游接待设施落后,制约了该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机遇

1.政府大力支持。汕尾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的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的目标之一是把汕尾初步建设成为“珠三角旅游度假的东后花园”。目前,滨海旅游业已纳入了汕尾沿海各市、区、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建设“珠三角旅游度假的东后花园”的目标,在各地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或极力打造旅游项目品牌,或开展招商引资,规划新的滨海旅游景区(点)。

2.旅游大环境已形成。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我国也已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旅游发展已全面升温,这对以休闲度假为优势的汕尾而言,十分有利。

3.厦深铁路的开通,加快汕尾对接珠三角。预计2010 年厦深铁路汕尾段将完工,通车后汕尾至深圳时间将缩短为40 分钟,这对汕尾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非常有帮助,同时汕尾也将进一步体现珠三角后花园的性质,扩大汕尾旅游市场规模。

目前,汕尾旅游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良好,一些景区如红海湾、玄武山等旅游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市、县(区)各级政府的旅游重视程度提高,这些对汕尾旅游实现大飞跃,迎接新发展都是非常好的机遇。

(四)面临威胁

汕尾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旅游业空间竞争将日益加剧。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的日益显现,各地对旅游业的发展都空前重视,汕尾周边地区加快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汕尾的度假、观光、会议等旅游产品形成了竞争,例如惠东旅游的发展对汕尾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汕尾旅游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2.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汕尾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缺乏整体规划,丰富的资源没有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旅游产品,部分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不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汕尾市的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不高。

3.缺乏旅游人才。目前,汕尾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而且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工作经验不够,导致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汕尾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加快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汕尾市旅游业的紧迫任务。

4.形象与环境对汕尾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将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地都在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促销活动和规划,旅游者对大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形象与环境已成为旅游区、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要素。而汕尾市整体旅游形象不鲜明,旅游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旅游品牌,整体旅游环境亟待改善。

三、汕尾市旅游发展努力方向

从汕尾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来看,汕尾发展旅游是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因此需要努力弥补劣势,减少威胁,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汕尾要发展旅游业,应走政府主导型发展之路。要充分认识和宣传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育旅游业, 成立其专业协会,引导旅游行业实行行业自律,减少对旅游行业的微观干预。

2.大力开发各类滨海旅游产品,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丰富的滨海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仅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开拓。为此,应突出产品特色,通过挖掘本地区自然、人文特色,确立不同于其他的主题,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优势。充分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的内涵。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各类度假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养生旅游等,走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发展道路。

3.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旅游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光顾,以及吸引游客多次游览,旅游服务的质量是关键。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应对从业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适应本土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并可通过采取旅游研讨会、专业人员短训班等不同形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应从外地引进一批旅游人才和专业的旅游公司,加强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和沟通,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和专业化的有效对接。

4.加大旅游宣传,确立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汕尾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在于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具体的旅游形象还不鲜明,应结合汕尾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及条件,进而确定适合本地条件、适应市场发展的滨海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并大力推介出去。首先,要在国家级媒体上及网络上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汕尾。其次,根据客源主要是来自珠三角等周边城市,短线旅游和休闲旅游是旅游的热点,应在周边城市大力宣传汕尾市的休闲度假旅游,此外还可以在深汕高速、广惠高速公路沿线做好旅游宣传。

第二篇: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一、会展旅游的效应分析

会展旅游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的日益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其对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和“触摸世界的窗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会展旅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效应好.关联带动性强

1998年,美国所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中,6%为会展旅游,人数近300万,它们的消费总额达850亿美元以上。根据香港展览业协会所提供的数字表明,I999年展览业为香港带来的收入已经达到10亿美元以上,估计其中仅2亿美元是展览业本身的收入,8亿美元是由展览活动带来的其他行业的收入。国际上会展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在I:4到I:9。由于会展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连带功能,当今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议举办权的竞争日趋激烈。

(二)能提高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知名度

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大大提高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上海成功地举办99(财富》论坛,使全世界商界人士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里。而APEC会议的召开,使世界首脑人物云集上海,更使上海声名远播,成为世界级的安全会展旅游目的地。这一切又为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埋下了伏笔。位于海南省东部万泉河海口的博鳌,过去是一个在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小镇,虽然开发商在这里做了近lO年的努力,但小小的博鳌仍然是默默无闻,然而“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大会使其一夜成名。

(三)能促进举办城市设施的全面改善

国际会展旅游对举办城市的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便捷的交通,要有不同档次的住宿、接待服务设施、购物娱乐场所等,从而推动城市设施的全面改善,为城市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能促进举办地文明程度的提高

会展旅游能起到传播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的积极作用。因为作为一种带有明显集合性特征的知识性活动,会展旅游能集中和直观地体现出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些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一经现代通讯手段与媒介的传播和宣传,便 在社会当中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使新知识、新观念传播开来。进而开拓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国际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各国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举办地文明程度得以不断提高。

二、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会展旅游是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世纪9O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陷入低谷。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支独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GDP增长达到7.3%,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

1999年8月I 1日,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主席及执行董事访华,标志着国际会议已开始瞄准中国市场。执行董事汤姆·霍尔顿先生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会展旅游前景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际市场,我们决定从高层次上进人中国会展市场,以协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新的会议目的地。中国于2001年I 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各行各业的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和经贸往来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来华商务旅游者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 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这一切为中国的会展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人数1.37亿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中国的香港也将排名第五,接待游客5930万人次,占世界3.7%的 份额。从出境旅游来看,2020年中国也将成长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出境旅游人数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世界旅游组织,1996)。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会展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会展旅游又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 增长机会。

三、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会展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若徽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展和国内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北京在2000年举办的展览拉动了北京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0亿元。上海2001年举办的展览直接收入18亿元。会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九五”期间我国的展馆面积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在“九五”前不足80万平方米,但截止200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成倍增长,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方米。中国会展场馆如上海中德合资建设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杭州西湖国际会议中心,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等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这些场馆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会展业的主角。

(三)中国主要会展接待单位已相继加入国际会展组织

加入国际会展组织能使我国会展界迅速、准确掌握和传递国际会展的信息和发展趋势,还可以学习国际各旅游会议局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办会办展的水平。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有14家单位加入ICCA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会展旅 游将均分世界会展市场。

(四)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形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会展旅游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会议、展览场馆、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还要有较好的城市总体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北京作为首都、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后经 济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具备了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的优势。

(五)我国在国际会展旅游中的地位还比较低

据I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ENTERPRISE ECONOMY 2005.5 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达40万次以上,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中国却未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中国在1998年接待国际会议排名中仅列第34位、在亚太地区列第12位,落后于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韩国、泰国;2000年在接待全球国际会议最多国排名中,中国排第37位,这种现状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

和旅游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

四、中国会展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管理的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我国国内会展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目前,我国仍保持着国际会议和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及立法的政府审批制,许多展会实质上都是政府部门主办的,或者是由相关部门的下属公司操作的。这种审批 制度造成了行业管理的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日本等国因为发展会展旅游曾颁布了《通过促销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振兴国际旅游法》,但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我国国内办展的法律法规也十分不健全,目前,仅有1995年9月22日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关于出国(境)举办招商和办展等经贸活动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导致目前我国会展旅游比较混乱。

(三)重展轻会现象严重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展览旅游由于一般规模较大,人数众多,短期经济效益明显,因而受到国内普遍关注,而会议旅游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展览旅游的发展需要举办地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商业环境优越、信息辐射迅速等条件。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城市也纷纷把它作为经济的助推器,盲目兴建展馆,致使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四)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

品牌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旅游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上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如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等。我国除了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临时性的。国内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空展、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国际汽车展等。这些品牌企业或展会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际性公司或展览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五)专业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目的地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是综合吸引力;二是会议中心、展览场馆、高星级酒店为代表的硬件建设;三是专业会议组织策划者(PCO)为代表的软件条件。这里第三个要素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就难以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会展界的落后地位。

五、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设立全国性会展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f3~-I-对会展活动的管理机构,这对于指导和审批会展活动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全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无序性急需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指导会展活动的开展。鉴于国外会展旅游的管理是被纳入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下,我国也可以考虑在国家旅游局下设置会展司,统一对中国的会展活动进行管理。

(二)会展场馆的建设应具有超前性

就总体而言,中国会展场馆规模偏小、设施落后、功能单

一、低层次重复建设现

象严重,难以满足目前日益发展的会展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应吸收国外场馆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场馆规划设计的专业性、智能化、功能的多样性。

(三)全国各旅游地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目的地

会展旅游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它牵涉到许多经济部门及其他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它的顺利进行。会展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活跃的地方。就目前国内各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方面因素而言,中国真正能搞展览的城市并不多,除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带外,其他地方条件还不很成熟,要适当控制展览目的地及展馆的建设,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会展大战的发生。

(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在我国会展旅游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和先进的会展管理手段已成为我国会展旅游持续发展的一大症结。我国会展教育严重滞后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五)饭店业应重视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饭店业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旅游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下滑,这一系列状况在传统旅游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饭店业有必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休闲旅游者代表着饭店业的较大消费群体,但是那些旅行费用可以报销并且经常出差的会议代表才是为饭店业带来最大利润的客源群,他们为饭店带来的好处决不仅仅是填补空房和充当口头宣传员。因此,利润丰厚的会议市场正在变成饭店业越来越重要的争夺激烈的目标市场。

(六)增加促销投入,对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做有针对性的促销宣传旅游者选择去或不去某个特定的目的地的重要标准是该目的地的形象,即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各种预期的总和。而这种预期是来自于口碑和各种媒体信息。

1,要想成为会展旅游举办地,我们必须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向会展决策者宣传促销。可以采用的宣传促销方式有:在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做广告,向会展组织协会策划者邮寄宣传品,邀请主要人员考察旅行和通过互联网展开宣传攻势等。中国上海能申请到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是与我国强大的宣传促销分不开的2.我们还应注重与客源地的旅行商联合促销。我国在澳大利亚的宣传促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2000年1月至8月,澳大利亚旅华人数为18.0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驱使旅行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宣传中国旅游。中澳之间巨大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多 的公司和协会挑选中国为其会议和奖励旅游的目的地,中国2001年被澳大利亚著名的会奖杂志“The Quorum”的读者评为2001年最受欢迎的奖励旅游目的地。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新的会展旅游市场。塞尔维亚世博会对外宣传投入6000万美元,里斯本世博会用于宣传促销的投入高达1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政府的宣传报道和赞助广告商的投入。我们能从这些成功的世博会宣传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_

第三篇:汕尾市城区旅游口号征集启事

汕尾市城区旅游口号征集启事

为打造汕尾市城区特色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对外知名度,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经区政府同意,我局决定面向社会征集汕尾市城区旅游主题宣传口号。

一、征集要求:

1、主题深刻、创意新颖、上口易记,能准确反映汕尾旅游主题定位,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2、有创意,能充分体现汕尾市城区旅游的鲜明特色、本质内涵和文化精髓;

3、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不产生根本性的歧义;

4、文字表述要精炼,字数要求在16字以内,富有美好的想象和联想;

5、投稿者须提供详实的“汕尾市城区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创意说明。

二、奖项设置:本次活动将评出:一等奖1名,奖励3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励1000元;优秀奖3名,各奖励500元。给所有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三、征集时间:现在起至2012年5月10日止。

四、投稿方式:应征作品邮寄或亲送到:汕尾市城区旅游局资源开发股收。同时,请作者另将应征作品的电子稿发送到本次活动专设邮箱:814945334@qq.com。

城区旅游局地址:汕尾市城区文明南路209号。邮编:

516600

联系电话:0660—3356053联系人:黄楚娟

五、特别声明:

1、所有应征稿件均应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并将电子版发至区旅游局邮箱;

2、应征作品应为原创作品,如涉及著作权、版权纠纷等法律问题,由作者本人负责;

3、汕尾市城区旅游局对获奖作品拥有所有权,根据需要有权对作品进行加工修改;

4、本次活动所有稿件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5、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汕尾市城区旅游局;

6、凡投稿人均被视为认可本声明内容。

第四篇: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阚如良 刘晗 郑宇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基于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旅游产业现状公析,从区域、形象、产业三个方面对宜昌市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建三峡旅游中心、水电旅游城和支柱产业群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第五篇: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来,浙江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落后。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地位日益降低,如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仅占全省GDP总值的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0%;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扩大到2005年的1:0.40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36扩大到0.37。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在浙江省各地逐步成长起来,对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乡村旅游区(点)2022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接待游客1962.38万人次,营业收入12.03亿元,平均每户创收10.37万元,直接从业人员58450个,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概念不清、发展定位模糊,乡村民俗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破坏性建设危害大,浙西南山区与浙北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等。保持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示范村建设,引导乡村社区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丰富浙江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创一条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不仅成为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而且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与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从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浙江省的“旅游强省”战略与未来省域旅游的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提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1.经济背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温州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对于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生态”、“自由”的追求日益明显。而乡村旅游恰好成为人们放飞心情、减轻压力、亲近大自然、提高生活品质的最好选择。

2.产业背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浙江省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性质变革,并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平衡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重要载体,成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浙江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推行政府主导,出台扶持政策。“十一五”年期间,我省将以“适度超前”为指导,产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3.社会背景--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推进

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非常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特殊功能,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并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乡村一般的生活、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作为资产所有者或创造者的农民直接从中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本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满足游客的吃、游、购、娱乐等各种需求,新鲜蔬菜、土特产、水果、水产等直接面向消费者,不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而且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

除浙北地区的部分农村地区外,浙江省仍有很多乡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尤其是以农业、林业、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导致社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织与融合,不仅加快了农业、林业与渔业产品的旅游商品化、市场化,而且有利于产业链的本地化延伸,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多元化,有利于提升、优化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丰富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3.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乡村城市化

浙江省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如何解决大量社区居民在“农转非”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其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使大部分社区居民实现了“农转非”的本地化过程。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8450人,按1:5比例计算,则乡村旅游产业吸纳的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景观风貌的完善,逐步推动了乡村的城市化进程。4.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城乡发展

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的差距日益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乡村社区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时尚化,促进了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本地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5.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新型社区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使乡村社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道路建设与整治、景观美化与洁化、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等。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乡村旅游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发展模式之一。6.保护乡土文化,改善生态景观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传统乡土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要比消极或负面影响明显。很多乡村社区在开发之前,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都鲜为人知,如以前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湖剧、百叶龙等。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深入挖掘与设计、包装,不仅保留了这些历史传承,加深了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增强了社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可读性与观赏性,平添了社区的灵性与活性。7.开拓旅游空间,完善旅游产品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安吉等地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就富有很强的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疏散游客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诊断

(一)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经营者对哪些乡村文化最能吸引游客缺乏了解,对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准确的把握,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土木,甚至变更土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二)各地发展不平衡 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认识水平的差异,浙江省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数量还是资金的投入量,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来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迫切性更为强烈。

(三)本土文化的挖掘不深,保护意识淡薄

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部分,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则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如一些传统的工艺、民间的戏曲、演艺等等都存在着年青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

此外,外来文化对于乡村本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深山古村中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活习性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的商业观和价值观。

(四)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

浙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有着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但由于旅游产品的错位和深度开发不足,个性彰显不力,我省的各乡村旅游区(点)给旅游者的印象大有“千村一面”之感,而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以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为主,开发档次不高,产品挖掘的深度不够。

(五)“公地悲剧”及“空巢”现象严重

在我省乡村旅游地发展中,由于缺乏相应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社区居民的诸多短期行为对社区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即“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主要表现为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问题,如杭州的梅坞茶文化村。

(六)政府“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浙江省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直接介入的案例很少。正是由于政府极少干预,乡村旅游产品随着市场的演替自生自灭。近几年来,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以及国务院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各地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逐渐加大,有的甚至成为乡村旅游的直接经营者。应该说,政府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和规则的制订者,应该扮演好其“裁判员”的角色,忽视政府的作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政府的一种失职行为,而政府过多干预,将“裁判员”变为“运动员”,则是一种“越位”行为,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七)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目前我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尤其是那些以村镇管理或农户自主管理为主的乡村旅游区(点),其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状况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以乡村地域与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乡村性的体验与感受为核心宗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延伸本地土特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商品化,形成内容丰富、特征鲜明、乡风纯朴、环境优美、便利实惠的乡村旅游产品消费环境。同时,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本地化与纵向深化,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以浙江省旅游业“三带十区”为基本架构,以现有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结合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主题形象与目标任务,综合考虑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环境、城镇体系建设、交通区位等因素,通过资源整合、空间对接、形象共立等战略,积极实施“三个充分发挥”,即充分发挥城镇依托优势、打造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景区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区,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三圈、三带、十区、多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其中“三圈”是指分别围绕杭州、宁波与温州的三个环城游憩圈;“三带十区”是指依据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西南山区秀山?山乡?丽水乡村旅游带;“十区”分别为杭州乡村休闲区、浙北运河古镇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宁波东钱湖-河母渡乡村旅游区、台州神仙居-天台山乡村旅游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乡村旅游区、丽水绿谷乡村旅游区、衢州宗孔庙-石窟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滨海乡村旅游区(包括舟山、台州、温州)等;“多点”是指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培植约200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点。1.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

紧扣杭州市建设国际花园城市与东方休闲之都的战略方针,依托沪杭甬高速拓宽工程、杭浦高速(沪杭高速复线)、杭宁高速、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绕城高速等交通辐射优势,充分利用该区的水乡平原、运河古镇、江南文化、生态休闲资源,注重乡村文化的彰显,挖掘乡村休闲的真谛,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

紧扣宁波市与舟山市、温州市联合打造国际性港口旅游名市的战略方针,依托舟山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拓宽工程、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铁路等工程带来的交通地位提升的优势,挖掘山林、古城、沙滩、海岛资源的文化元素、休闲元素、娱乐元素与商贸元素,加速山海资源的对接与整合,稳步推进浙东沿海黄金海岸、快乐渔业、海岛休闲与宗教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发展。

3.西南山区秀山·民俗·丽水乡村旅游带

充分依托该地作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高地、秀山丽水”的环境基础,努力搜寻山村纯朴、原始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着力挖掘山林、碧水、空气与人文的旅游价值,积极融合浙中发达的商贸文化与活力,以浙江省建设“生态大省”为战略指导机遇,以金丽温高速、丽龙(浦)高速以及龙丽高速的相继建设为区位机遇,积极打造独具浙西南山区风情、商贸体验特色的乡村旅游带。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点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基本以经济发达的城镇为依托,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以纯粹的农业景观为对象的旅游开发,其二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组合互补型的旅游开发。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产品类型单一,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亟待升级。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面对城镇居民的周末休闲需求,“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迫切需求对全省范围内的,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各个乡村的开发条件与资源特色,合理布局,挖掘特色,形成重点。在此基础上,确立若干个具备一定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及相关旅游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区(点)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点优化、重点开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防止出现“小而全、散而乱”的不良局面。2.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提高产品的品位与档次

文化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省内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地域乡村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应在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上做文章,通过区内纵向搜索与区际横向比较,加强对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定位,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艺术格调,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积极引导,保持乡村社区生活的原真性

乡村旅游社区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所衍射出来的文化本底性与原真性。如何保证乡村旅游社区的生活延续性,将是未来乡村旅游社区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泉,也是乡村旅游社区的关键吸引物和核心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乡村旅游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生产以及服务接待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发挥其旅游开发的积极性。4.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新环境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现有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特殊性,制定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教育、税费、能源费等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农村旅游发展环境,以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一方面提高乡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保证基本农田的范围、数量与质量。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地方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的有机融合,以保证尽量不改变农村原有耕地的使用性质。一方面,可以保持乡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保持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乡村旅游的“三农”性,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调整。

(四)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应从完善产业系统、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进行。1.乡村旅游产业系统的完善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大旅游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重点是实施乡村旅游交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以及乡村旅游安全的“4+1”工程。2.产品升级与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首先要避免开发过程中的商业化、城市化、庸俗化、雷同化,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在区域上具有地方性、在内容上具有原真性、在质量上具有优品性、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同时,需要由品牌的信誉来传递与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注重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3.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

对乡村旅游而言,员工绝大多数来自纯朴的农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就必须提高其从事乡村旅游业的素质,主要包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观念、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技能。4.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设立乡村旅游管理者论坛,一年举办一次,邀请乡村旅游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交流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经验,探讨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问题,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协会的建设与功能的完善,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提升管理水平。

(五)乡村旅游的运营机制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绝非一个自然和自足的过程,自发、分散、粗放小农个体经营形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如何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实现政府、私营企业、外资、农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机结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走和谐发展的道路,关键就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机制。1.构建“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运营机制

政府负责乡村旅游区的规划编制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投资公司则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则负责市场开拓,客源组织;乡村旅游协会则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民居、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代表村民的利益。2.构建集约化运营机制

随着我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的提出,新的旅游发展氛围已逐步形成。因此,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应该逐步适应这个大环境,实现与周边景区(点)的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实行集约化运营机制。乡村旅游区要与其他旅游资源景区或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尤其是风景名胜区周边乡村,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3.构建一体化运营机制

在组织机制创新上,要运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纵横一体化的手段,整合市场资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协会为单位作为股东进入公司,或村民以实物或现金直接入股进入公司作为股东,实行股东、股值年分红制。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大胆去开发乡村旅游。要改变观念、创新体制,政府敢于特许经营,敢于让企业去组织民间资本整合资源,把资源转化成市场,将资源转化成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调动积极性,才能真正走出乡村旅游发展及其扶贫致富之路。

五、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城市以外最广泛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规划布局,实施渐进式的村落更新模式

加快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严格控制乡村旅游的开发范围与规模,拯救、开发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古迹。杜绝“大型化”、“人工化”,严格走“小型化”、“自然化”的道路,根据社区的自身特色安排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型旅游活动。乡村村落形态的改造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注重整体的自然环境塑造,改造适合旅游度假的农宅及旅游接待设施,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杜绝大拆大建。2.引入绿色认证,实施环境管理制度

对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旅游社区,逐步引入“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认证,努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行为习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好处,并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余地。“绿色环球21”的品牌意味着更好的可持续的环境与社会形象、改善的社区互动关系,通过使用较少资源而节省成本,通过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获得更大的收益。3.坚持政府主导,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控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重点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庭院、厕所的改造。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条件的同时应该避免走设施的过于高档化或过于原始化。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景观文化与农耕文化不仅是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性”资源,同时也是乡村社区的生产文化。因此,必须明确社区生产的目的,即以第一产业的生产销售与加工为主,以旅游业为辅助产业。同时,针对目前社区内特色购物环节的相对薄弱,建议社区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以促进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商品化与纪念品化,扩大产业链的本地化,实现利润最大化,防止旅游利润的漏损。这不仅可以保持乡村社区的传统优势行业,还有利益旅游业的发展与社区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丰富村民的收入来源,促进社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社区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社区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社区绿色、卫生、健康、安全的特性特征,突出社区的“绿色、健康、安全”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抗风险性。

(三)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提升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弘扬民俗文化

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社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足迹,逐步树立乡村社区的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乡村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民俗传统文化就是“摇钱树”,以此达到弘扬乡村民俗文化的效果,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积极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地方文化

在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时,不能将乡村民俗节庆活动简单地庸俗化,而必须深入了解社区的民俗特点,注意展示出民俗事象之间的相互关联,选择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它们来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但这些标志性民俗文化现象决不是由今人生编硬造的,而应当是原来就存在的。3.有效改善睦邻关系,倡导地方道德文化

加强引导与教育,完善相应的规范管理与约束、激励机制,改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优良的地方道德文化,使乡村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才能展示乡村性的核心意象。

4.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

杜绝过分夸张的“变异迎合性”趋势,避免乡村社区的淳朴性民风消失或失真。应该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以保持乡村性的维持,确保乡村淳朴民风的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受益者多主体的共生 1.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与保护管理机构的责任主要是协调与管理。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支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民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2.加大社会教育力度,提升旅游者生态意识

乡村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最终享用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更要有实际的环保行为。针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者及大众旅游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游客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加强乡村旅游者的学习能力与成分,树立其节约、生态的观念及行为。3.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

学术界的主要责任是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探寻,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等层次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乡村社区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条件进行调查与评估,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与规划设计,以确保乡村社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4.建立社区参与机制,提高乡村社区的参与率

乡村社区及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提高乡村社区及其居民的参与率,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内涵与魅力。通过专业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服务技能与参与意识。不仅要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旅游经济活动与投资、乡村社区的环境保护、乡村社会文化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参与应当体现公平与机会均等。

5.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用,实现监督与协调管理

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与运作,以实现对乡村旅游企业等利益群体的协调、管理。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主要完成乡村社区的社会福利任务,以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第二类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前期的项目论证与规划资金的资助;第三类为各类行业协会,如农家乐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这类非营利组织的职责是对下属会员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会员间的意见或矛盾进行有效处理;第四类主要是旅游者协会,主要是从提升乡村旅游者环境与生态意识的宗旨出发,保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发展,组织乡村志愿活动等。

6.充分利用新闻网络媒体,加强乡村可持续监督力度

新闻网络媒体的职责主要在于对乡村旅游社区的产品与品牌的宣传,以及对于乡村旅游系统中各个受益主体的行为状况进行监督。对于优秀的、有利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予以表扬,而对于那些有损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则予以批评曝光。此外,可以建立电话、网络等多种类型的举报监督方式,适当时候还可以举行一定范围内的大讨论。

下载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研究发展

    #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南京民俗文化旅游优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李娜,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上海200241);摘要: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发......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旅游多个方面的冲击,形成了具有不同于传统地区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语言、宗......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于迪2013-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

    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特大型城市,有巨大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目前每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在4000亿元以上,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

    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贺州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此选题主要是对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为依据,对贺州乡村旅游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发展贺州乡村旅游的......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快、规模大。浙江省武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共......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全文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就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 文化旅游 问题 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