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

时间:2019-05-14 20: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

第一篇: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

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

学生:薛豪 合作经济学系3年级 38958004 犹记得大一国文课时,老师花半个学期的时间讲授史记的文章,以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篇。这学期再次有这个机会选修文学通识课程,老师您决定讲授史记的内容,透过课程内容教育我们这一代青年应具备哪些人生观及处事态度,导正时下常见的一些偏差行为。平时极爱阅读所谓的“经典”、“古书”的我,雀跃万分,每个礼拜都期待着星期三的来临,希望在课堂上向老师学习、请益。

第一堂的课程里提及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并且讲述汉武帝的相关记载。武帝不只是影响太史公一生的人,他建立大汉天威的功业在历史上对整个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力。虽然我现在仍只是个平民、小老百姓、一个学生的身份而已,不过我深深地羡慕太史公如此地接近伟大的人物,潜移默化之下培养开阔恢宏的胸襟气度,同时还能随时查阅宝贵的文史数据,学问渊博、智能型的人物,笔下写出一部流传千古的著作《史记》,为中国文学与史书开创新页。长久以来,也许我个人接触面不够广,总以为台湾的青年学子思维都不够细腻、不够宏观。我们应该听听老师给予的教诲,苏彻说得好:“謮万卷书,行万里路,接近伟大的人。”前阵子,天下远见杂志有项调查报导,台湾人平均每人每天花1小时左右阅读,特别是18~30岁之间的人士阅读习惯最低。另外一种情形,普遍大众缺乏国际观,不愿意走出台湾看看其他国家有何值得借镜之处,什么地方进步的比我们好,同时应该学习、效法,又有哪些应该自我警惕。一直以来,我就不断地尝试走出台湾,每次旅行看得愈多愈觉得自己好渺小,愈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了。刺激愈多,愈能激发我学习的欲望。怎么接近伟大的人呢?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不过即使身边没有伟大之人,或现今社会难以碰到,我倒可以建议多接触成功的人。成功的人至少有其成功的经验,以及达到成功的方法或秘诀。一般人遇到问题或困难障碍时,最常询问的对象是身边的亲友或同学,可是不见得每个人都有适当的解决方法,又或者基于关心、保护对方的立场,避免对方遭受伤害、欺骗,因而提供保守的建议。其实寻求适当的管道,例如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成功人士,才能获得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同学课业有不懂之处或遇到疑问,似乎最少向师长请教;儿女的问题亦因缺乏与父母讨论、沟通,社会问题才会不断发生。

“形势”又跟我们有何关系呢?“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一语出自孙子兵法,是以人们必须懂得形势,懂得如何与形势相处,韩信或许就是因为昧于形势而遭致失败。还有蒯通献计“参分天下”,令人佩服,“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深值深思之。老师希望同学要学以致用,当下这一刻我终于有所感触,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现在我在学生自治组织里服务,与领导人、服务对象之间就需要清楚地区别,拿捏为人臣、为人服务的态度和处境,否则就是不了解“谦受益,满招损”的谦让道理。老师说,《史记》的精神是“善处死”,是一种生命美学。太史公也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从读史记的过程,我们继而领悟何以自处,由怨天尤人的心态,转变成悲天悯人的情怀,多关心众人之事,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最后有一句话是我最喜爱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希望将来我也能够著书流传,为全人类贡献一己之力。

第二篇:文学与人生期末

一、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阅读沈从文《边城》的片段,分析主人公翠翠的艺术形象。(本题20分)原文片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想起适间从竹林里无意中听来的话,脸红了,半天不说话。

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

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激励了无数人的杰作,自问世以来长盛不衰,阅读其中的一个片段,分析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本题20分)

原文片段:保尔和达雅到了莫斯科,在一个机关的档案库里住了几天。这个机关的首长又帮助保尔住进了一所专科医院。

现在保尔才明白,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比较简单和容易做到的事,只有生活像铁环那样把你紧紧箍住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业绩。

从保尔住进档案库那个晚上到现在,已经一年半了。这十八个月里他遭受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本题15分)

2、鲁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面世的中篇《阿Q正传》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试论“阿Q精神胜利法”。(本题15分)

三、写作题(本题3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我与江南”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朝一日,我会赢得整个世界,却永远无法走出你的怀抱——我的江南。你来了。那飘飘渺渺的白色霭气,是你拽地长裙的裙裾;那洁白的月儿,是你美丽的脸蛋;那柔软的柳条儿,是你婀娜的肢体。你,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我该拿什么献给你——我的江南——你那甜美舒适的柔风,幽静淡雅的乡间,美丽动听的鸟鸣,弯弯的小石桥„„

第三篇:酒文学与人生

酒、文学、人生

一、西方文化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对酒神精神情有独钟,而从柏拉图开始到近代社会又对日神精神深爱有加,要构建绝对意志自由的尼采对日神精神独霸天下很是痛恨,对日神精神的化身上帝,发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大力度的高扬酒神精神。

一,希腊文化中的酒神精神悲剧精神

希腊文化和希腊精神是以浓郁的悲剧观念、悲剧意识为轴心而形成的悲剧文化和悲剧精神,它是希腊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并能深刻体认痛苦、超越悲观的源泉,是希腊民族精神的支柱和骄傲的资本。

而在希腊文化中,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悲剧精神是一种打不垮的“硬汉子精神”,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从广义上讲希腊的悲剧艺术诞生于音乐精神(即酒神精神狭义上讲,希腊的悲剧艺术诞生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从内容上讲,酒神精神暗含着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是酒神精神的一部分;从逻辑上讲,悲剧精神是酒神精神的必然,因为当悲剧甩掉颓废的外衣之后,就必然要用强力、“超人”的意志来充实自己,这样悲剧精神便走向了酒神精神。

古希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希腊民族的自豪感。它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半岛上,是联系欧亚两大洲的交通枢纽。这里气候温和,是种植葡萄、橄榄、麦类等作物的好地方。人类文化学学者曾把地中海文明的三大要素概括为麦、橄榄和酒。酒成了西方文明产生的三元素之一。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酒为什么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希腊人为什么创造出了自己特有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酒为什么与西方的文学艺术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为什么酒不仅成为诺亚逃上方舟时的携带品,而且成为英雄本色的体现和众神的祭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和酒神精神经成了希腊人所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象征,成为希腊文明希腊人生命体味的载体和媒介。

希腊人有着过于旺盛的生命激情,有着强健的体魄,有着对自然过于敏锐的思考和洞察,同时希腊人也承受着各种自然灾害和命运之神的戏弄。一方面,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希腊民族的优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命运之神的残酷无情,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以及生老病死等客观现实又使他们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慌和痛苦,似乎大自然与命运之神赐给自己的优越并不能战胜同样出自大自然命运之神所赐予的厄运。一方面,作为人,作为世界的主人,他们要征服自然,获取人的尊严与伟岸;另一方面,作为众神的奴隶,他们又只能遭受神的奴役与玩弄,成为神和命运的弃儿。正是在这种十分悖谬而又十分合理的二律背反式的思考与抗争中,希腊人为了从生存的严酷现实中暂时超脱出来,一方面开始从现实的人生转向艺术的人生,徜徉在艺术的、审美的自由之境;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生走向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醉境。在这里,一切冷峻的理智和严酷的存在都被狄奥尼索斯的狂醉冲刷得荡然无存,一切必然的、逻辑的、道德的、伦理的东西都被狄奥尼索斯的狂放所代替,个体生命洋溢在高度的欢畅和自由之中,人的生命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希腊人之所以喜欢悲剧艺术,之所以喜欢在悲剧艺术中观照人生,并不是悲观、堕落、自暴自弃的表现,而是为了在悲剧的崇高与伟大之中品味人类自身的不凡。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虽然在偶然或必然的抗争中毁灭了,但是作为人类的整体却在自然的更迭、循环中生生不息。同时,希腊人浓郁的悲剧观念和他们所信奉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特别易于感受到细微而深刻的痛苦,特别深刻地洞悉到了自然和历史的破坏力量,特别需要透过悲剧合唱队(即悲剧艺术的雏形)获得意志和安慰,透过艺术重新获得生命的体味。除上述有关希腊悲剧起源的阐释外,另据有关史料介绍,有些论者认为希腊悲剧起源于祭奠上的《酒神颂》,其内容大致为哀叹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与再生。与此相类的文字记载还有:希腊悲剧起源于阿提刻农村祭奠上死而复生事件的严肃表演。古代希腊原始部族都有祭祀植物神的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植物神死而复生的故事。这种仪式都与酒神狄奥尼索斯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果说人的天性是向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狂醉的,那么人们又为什么非要制造出一个阿波罗的法则来约束自己而作茧自缚?这似乎成了西方文化研究的永恒命题和诱惑。

可以说,希腊文化中的悲剧意识、悲剧观念和悲剧体味因素,决定了希腊人一定会选择肯定痛苦而又藐视痛苦,正视悲剧而又要超越悲剧的酒神精神;而酒神精神诞生以后,又责无旁贷地促使着希腊文化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的深化。可以说,在整个希腊文化的流程中,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是相辅相承的。希腊人之所以热爱艺术,并不是为了寻求艺术的“庇护”,不是为了在艺术的港湾里获得休息,而是要通过艺术体认人生,品味痛苦,体验大自然的残酷和人类自身的伟岸。希腊人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悲剧文化和狄奥尼索斯的狂醉中,发现与体味到的是自身的意志,在毁灭的痛苦与悲壮中发现的是自身的荣耀,在拉奥孔的剧痛中获得的是生命体验的快慰。

上帝赋予了他们强健的体魄,聪明的大脑和敏锐的感觉,同时也赐给他们战争、瘟疫和无穷无尽的灾难。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表现了希腊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和惶惑: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那里得到启示,他的儿子注定要犯杀父娶母的滔天大罪。为免此祸他就咬牙抛弃了亲生儿子俄狄浦斯。俄狄浦斯被科恩托斯国王波吕玻斯所收养。俄狄浦斯长大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得知了自己的命运,赶快离开异乡逃到忒拜国,在路上与人争吵打死了一个老人,这老人刚好是他的生父。由于他猜破了人面狮身的司芬可斯妖怪的谜语,为忒拜国消除了灾难,被忒拜人民拥戴为国王,并按照当地风俗娶了前国王拉伊俄斯的遗孀为妻。最后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下杀父娶母的大罪,万般无奈之下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流放。这传说深深震撼着希腊人的心灵,似乎人类永远也逃不脱命运之神的魔爪。一个人无论你是个英雄还是一个庶民,你可以获得一时一事的胜利,可能得到暂时的成功,但最终这一切都不免卷进奔腾咆哮的命运之河而付之东流。人生仿佛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边、飓风时起的大海里航行,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可能侥幸躲过了险滩,但你还可能遇到暗礁,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一个古老的传说更使希腊人五内俱焚:米达斯王在森林中长久地追逐智慧的森林之神西勒诺斯(即狄奥尼索斯的伴侣),最后西勒诺斯落入了米达斯王之手。这位国王问他:对人类来说最大的善是什么?西勒诺斯回答说,可怜的朝生暮死的人类,为什么一定要我说出你们最好不要知道的事情呢?最好的事情是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则是早点死去。面对这样一种事实,这样一种困惑,希腊人难免会惶惑不安。自豪感和被命运戏弄时所产生的陌生感,征服自然的自信心和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茫茫然同时占据着他们的心灵。当自豪感和自信心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希腊人决心去做自然、命运的主人;当大自然过分强大和命运之神过于桀骜不驯使得主人做不成的时候,希腊人感到手足无措。当他们处于酒神祭祀仪式的极度醉狂的时候,处于《酒神颂》展示的热烈景象之中的时候,处于丰收季节痛饮美酒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没了生命的担忧,没了理智骚扰的苦恼;在人羊神的狂欢劲舞的节奏中获得了心灵的快慰,在如痴如醉的《酒神颂》的祈祷中获得了生命的高扬,往日的痛苦和阿波罗的法则均被涤荡一空。这样,希腊的悲剧艺术便诞生了,希腊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所孕育的悲剧精神也就诞生了,有一半的生命生活在现实中,另一半的生命生活在艺术(即悲剧艺术)中;一半的生命生活在阿波罗严格的法则之下,一半的生命生活在狄奥尼索斯精神支配下的狂放之中。当在阿波罗严格的法则之下亦步亦趋的时候,他们感到拘谨、痛苦、茫然和不安;当来到酒神死而复生的庄严神圣的祈祷场所的时候,他们便感到获得了解放和自由。

因此,比较之下,希腊人更喜欢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支配下的醉狂和无羁,更加崇仰由狄奥尼索斯精神支配的悲剧艺术。悲剧是人的生命力和自然命运搏击而孕育出的产儿,悲剧艺术洞悉了生命的底蕴,悲剧艺术是由生命之血和情感之泪编织而成的,是由意志和毅力融会的结果,它是人类自我观照、自我体认、自我高扬的结晶。希腊人太清醒了,以至于他们不能回避悲剧也不能没有悲剧;希腊人太痛苦了,以至于他们须臾不可无酒,也不可没有狄奥尼索斯式的醉狂。一方面,希腊人渴望在悲剧艺术和悲剧观念中体味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沉浮和无穷无尽的欢乐与痛苦(如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方面的痛苦,以及来之于他们对自己境遇清醒的认识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把这种清醒的认识和深沉的体味再转化为悲剧,品味悲剧艺术的痛苦。

二,尼采高扬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反对阿波罗精神(理性精神)

现代哲学的开端就是哲学危机的开始,尼采最具代表性,他倡导“一切价值之重估”,高扬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反对阿波罗精神(理性精神)。他认为,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而酒神精神心灵的一种至深的本能,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的激动亢奋,醉是酒神精神在日常中的表现,音乐是酒神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数理说揭示了自性原型的规范作用,表情说强调了自由意志的勃发倾向,为音乐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心理依据。尼采宣称,没有什么精神,也没有什么理性、思维、意识、灵魂、真理,他把这一切全都斥为无用的虚构。尼采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颠覆现代性的颓废的精神,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解放人的生命力,或者说,恢复一种“神精神希腊神话中,酒神象征的是醉狂、激情、音乐、想象、生命、本能、矛盾。尼采借用“酒神精神”所表示的,是对生命的肯定,是一种“把生命的全部丰富的对立物都包容在自身之中”的“解放了的精神”,用以摆脱理性与道德的限制,打破一切法则的束缚,以回到他所吁求的俄狄尼索斯的情态,即“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1] 334他斥传统为虚妄,反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宣称上帝死了。这是因为:

1.理性的绝对化就是日神精神的绝对化

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试图通过可靠的途径(比如严密的逻辑推论)找到世界的最后原因和终极本质,水火土气、原子、理念、绝对精神就是它的初期表征。在这种思辨的追寻中的确曾经取得过重大的成就,因此人们把理性看作是终极的、绝对的、永恒的。一切都建立在理性之上,就连人的本质也由理性来界定,而被称为“理性的动物”。现代人认为,人们一直在围绕理性建立着虽不可能存在但仍为之努力不懈的理性世界。这是一种高贵的、超越性的目标,企图把一切都包容进去,力求一劳永逸地建立人类文化的万年基业。

这样一种理性的热望甚至是理性的迷狂,在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历史的催化下变本加厉地发展。理性这种关于最高和最终的科学,享受着文化王国皇后的荣誉,“它的精神决定了一切其它科学所提供的知识的最终意义”。“文艺复兴时期重新活跃起来的哲学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它甚至相信,它已经发现了一种真正的、普遍的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方法,一种在形而上学中达到顶点的系统哲学能够被构造出来,从而真正建成哲学的千年王国。”[2]这种思想可以在18世纪人们高昂的时代热诚中,在席勒——贝多芬辉煌的“欢乐颂”中,在黑格尔宏伟的思辨大厦的完成中找到不朽精神的充足论据。理性绝对化了,因而也异化了,它越出了自己的有效范围,离开了有所能为的土壤,走向无所不能的神话,走向僭越,也就走向了悲剧。理性因此倍受攻击,千孔百疮,开始了被西方思想家看作是孤魂野鬼式的飘荡,到今天仍还未能回到恰当的定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失落。”

遗憾的是,理性无所不能的神话只是一种假定。从外在方面看,实证科学在理论上、实践上不断获得的巨大成功同理性的一再失败形成鲜明的反差,引起了普遍的深思和反叛。从内在方面看,理性过分的拔高使得它离真实的现实越来越远,也使人们对这种虚幻设计和概念游戏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厌倦、抗议甚至逆反情绪。现代哲学与相对应的主旨就是返古和归真——寻求真实,不加任何掩饰的真实。胡塞尔提出Lebenswelt(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的Lebensform(生活形式)和the way of Living以及海德格尔对本真世界的追求,表明哲学只有在真实之中面对本真的存在体会真实存在(佛说真如)的意义。

尼采认为,人类在理性这个透明的玻璃瓶内走了几千年弯路,似乎看到了光明,却永远找不到出路。其原因就在于,首先,理性意味着对世界的总体把握,要求统一性、整体性。但这种冠冕堂皇的要求却是一种虚伪的专制,它淡化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同时,这种大一统容忍并且鼓励由一种虚幻假定向另一种虚幻假定无休止的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它鼓励了对众多以差异为标志的存在理由的无情而“合理”的剥夺,成为理性专制、思想禁锢的文化暴政的崇高借口。尼采首先对此开战,他认为几千年来凡经传统哲学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的木乃伊,他对西方一切价值之重估成了西方哲学危机的前奏和定音鼓。胡塞尔把实证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哲学危机直接划归理性的僭越。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理性核心的逻辑和以逻辑为支撑的科学主义,虽然曾一度被捧为价值的典范,但它的力量其实非常有限,真实世界远非逻辑能够包容。

经海德格尔考证,人被定义为理性的动物(animal rationale),是西方由古希腊向古罗马文化转变过程中的一场灾难性的误解,因为ratio一词其本意是“计算”,“ratio原本只是古罗马商业用语中的一个词汇,早在希腊思想向罗马认识转换时就已经被西塞罗所采用”[3]。这样,人的本质就被降为计算思维(caculating thinking),远离了反思(reflecting thinking)这一真正的本质。科学技术这种计算体系随之膨胀成评判一切的标准,包括人的意志、自由、灵魂。

西方哲学的危机首先就产生于对理性和科学的盲从与迷信。科学以纯粹的客观性为目标,也以此自高于其它文化形式,这本身没有什么可诟病之处。但科学主义或纯客观主义把这一点极端化、终极化,使科学乃至以科学为坐标的现实文化丧失了生活的意义。胡塞尔对此看得十分真切:“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4]科学主义排斥了主观方面的价值问题、意义问题。正如大物理学家海森堡所说,现代物理学家正在加深一种危险,使人们接受一种关于世界的看法,却不知道这种看法只是物理学家的世界。不幸的是,人们对一元化思维方式的弊端全然不察,由此最终产生了现代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

2.人的价值和地位的下降

从古希腊的哲学觉醒时,人就被看作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把人们的视线从天上拉回到地上的自我以及自我的德性、灵魂,弘扬“认识你自己”的主体理性精神,唤起人的自我主体意识。至此,人被看作世间奇特的存在物。到文艺复兴这一以人道反神道、以人权代替神权的特定历史时期,人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人被视为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人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乃至一切存在物的拥有者。这一成果被理性主义以哲学的形式固定下来,到德国唯心主义而功德圆满。从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先验论,经费希特“自我设定”的绝对主体学说,到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集大成,人的地位和价值被一步步拔高,几乎成了哲学本身,那么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危机自然成了或至少带出了哲学的危机。

人的地位和价值最先与神的地位面临了共同的挑战。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在毁坏世俗神权的同时,也破坏以地球和地球上的人为中心的无上尊严,人以及人所在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众多星球、众多存在物中的一种而已,只是在哥白尼时代尚未得出这个仅隔一步之遥的结论。尔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边将自然神论驱逐到目的论的最后堡垒中,一边把人的优越意识撕个粉碎,人并不是直接由神造出来体现神的大全的高级存在物,而只是与虫子鸟兽同宗同源的“某物”。“太阳中心说”与“生物进化论”剥去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尊崇的外衣,使之逐渐下降。

上世纪末,从叔本华、尼采开始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多角度多层次地动摇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弗洛伊德通过对潜意识的精神分析,从内部揭示了人的存在不过是受“原欲”(Libido)支配的,处在冲动与压抑中的自然人格被分裂的可怜虫。存在主义认为,人被莫名其妙地抛入了这个世界,因此人的存在是非决定论的、荒唐的、无意义的;人的本真存在不是堂皇的理智状态,而是处于新旧意欲交替、烦恼、畏惧以及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以“解构”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更把上述种种彻底化以至虚无化。其相应理论(如果还剩下什么理论的话)就是反中心论(decentrism),反对男权中心、理性中心以及人类中心。继“上帝死了”之后甚至在文艺作品中发现“人死了”。按照德里达所说“中心不在现存在(present-being)的形式之中,”[5]那么“人”这个传统的文化中心(所以称作“人文”)这时彻底成了“空场”。

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酒神精神的扬酒神精神抑日神精神

尼采非常崇尚古希腊民族。在他看来,无论从生理还是从种族的角度看,希腊人都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的眼睛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准确可靠的造型能力,他们对色彩具有真诚明快的爱好,..他们的梦也有一种线条、轮廓、颜色、布局的逻辑因果关系,一种与他们最优秀的浮雕相似的舞台效果。”这些完美性使我们把“做梦的希腊人看作许多荷马,又把荷马看作一个做梦的希腊人”。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希腊这个民族对苦难和痛苦“如此敏感,其欲望如此热烈,如此特别容易痛苦,如果人生不是被一种更高的光辉所普照,在他们的众神身上显示给他们,他们能有什么旁的办法忍受这人生呢?从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出发,尼采要在古希腊神话里揭示人生的奥秘,并为人类寻找生存的根据。他将自己的研究对象锁定在酒神和日神身上。酒神狄奥尼索斯是掌管农事之神,主要掌管土地沃力、植物、葡萄种植、酿酒业等农事。其传奇式的出生,让尼采生发出许多意义来。狄奥尼索斯就是“宙斯跛脚”的意思,相传宙斯爱上了年轻美貌的忒拜王之女塞墨勒,便下凡与其幽会,并孕育狄奥尼索斯。这事被“醋缸子”天后赫拉知道,她便扮成国王的保姆引诱塞墨勒说出了情人的名字,然后设计,使宙斯在与塞墨勒的聚会中现了真身。结果,塞墨勒被宙斯的雷电击中焚身而亡。情急之下,宙斯从母腹中取出胎儿,缝进自己的大腿里,因而变成了瘸子。又据传说,宙斯化为地蛇与冥后佩尔塞福涅幽会,生一婴儿叫扎格琉斯。赫拉知道后大怒,命提坦巨神毁掉这个婴儿,结果,化为小山羊的扎格琉斯被诸神撕成碎片,只有心脏被雅典娜救走。狄奥尼索斯出生后,被人代养,时刻遭受着赫拉的迫害,长大后,入冥府找到母亲,并被送往奥林匹斯山,成为诸大神中最小的一个。在古希腊的荷马时代,狄奥尼索斯只是平民崇拜的对象,他教人酿酒、种植,创造奇迹,他或化作羊、牛、狮、豹等动物形状,或使酒、牛奶、蜂蜜不断地涌出地面。他在船桅上挂满葡萄藤和常青藤,化作雄狮和牝熊,战胜凶恶的海盗。他有时又能通过将人致疯、撕碎的方式达到报复的目的。

崇拜狄奥尼索斯与古代的狂欢仪式有密切的关系,其庆典具有秘密仪式的特点,参加者忘记平常的禁忌,极度迷狂时,甚至撕碎儿童或小动物吞噬,人们相信此举就是与酒神共进圣餐。在德尔斐,他与阿波罗同受敬拜,由于他同植物的关系密切,又被视为死而复生的大自然之神。作为富饶之神的标征,他的形象与牛和羊不无关系,有时还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1871年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首次对狄奥尼索斯现象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赋予这一神话原型形而上的意义。作为酒神概念或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表征着人身上一种巨大的原始的生命力,一种忘我、冲动、迷狂,一种生命“毁灭———创造”的永恒循环。毁灭和个体生命的解体。解体后的生命又被创新组合,成为新的生命的个体。就如同狄奥尼索斯被神撕成碎片后的再生。人在酒神精神的支配下,充满着幸福和狂喜,一切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和原则的束缚,这是生命力最强烈的感受,此时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

真正让尼采激动不已和心醉神迷的是人们在纪念酒神时的种种表现:随着原始人群和民族酒神激情的苏醒和高涨,人逐渐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人的身份消失了,与自然的藩篱拆开了,所有人都在醉意朦胧中飘飘然,在幻化中进入艺术的镜像,“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为艺术品:整个大自然的艺术能力,以太一的极乐满足为目的,在这里透过醉的颤栗显示出来了。人,这最珍贵的粘土,最珍贵的大理石,在这里被捏制和雕琢,而应和着酒神的宇宙艺术家的斧凿声..”【1】

在古希腊语言学中,尼采还发现了一个与酒神狄奥尼索斯个性相反的神,那就是太阳神阿波罗。它司掌着文艺、预言、迁徙、航海、医学、畜牧等职。他的别称叫“福玻斯”,意为“洁净”、“光明”“预言”等,他也是音乐之神,是缪斯女神之首领。阿波罗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同时也是预言之神,他依靠其自身的权力和禀赋,支配着人的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完美、和谐的梦幻世界。作为光明之神的阿波罗,更代表着人的理性和静穆,他总使自已免受刺激,即使激动和发怒,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日神本身理应被看作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现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

由于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尼采给酒神和日神设置了一个二元对立关系,给我们展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在他看来,二者根据各自的原则存在于早期希腊文化中,日神艺术的冲动产生了梦境的艺术家,酒神艺术的冲动产生了迷狂的艺术家,前者借外观的幻觉肯定和美化了个体生命,后者则靠生命意志毁灭和否定了个体生命,使它们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历史的自我否定和发展,并在美学和形而上的意义上得到升华。

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在希腊艺术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源和目的上看,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日神阿波罗代表造型艺术,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代表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二者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阿波罗代表着梦幻世界,狄奥尼索斯代表着沉醉的世界;二者对人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阿波罗精神使人在审视自已梦幻世界的美丽外形时产生一种恬静而深沉的快乐,他使人更注意于和谐、限制和哲学的冷静。而狄奥尼索斯精神则使人迷醉、疯狂、忘我;由于每个人在本能上都可做梦,而且每个人的每个梦都是不同的,所以,阿波罗代表的是个体原理,它肯定和美化了个体生命;而当人处在“醉”的状态时,他在宣泄本能时忘记了文明赋予他的一切差别,包括职业、性别、身份等,这时人趋向于一般和统一,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正是一般性原理,它毁灭和否定了个体生命。从心理学角度看,阿波罗代表着理性、规范和秩序,人在此时心理相对比较平和与稳定;而狄奥尼索斯则使人在神秘的仪式中体验到生命意志的原始本能的冲动,人在此时是“情绪总激动和总释放”,痛苦和狂喜交织在一起,人在疯狂宣泄的过程中产生了解除个体束缚、回归本真自我的神秘体验。从他们与叔本华的关系上看,他们都是从艺术的角度阐释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但反映的角度不同。阿波罗反映的是“表象世界”,狄奥尼索斯则反映的是“意志的世界”。“意志的世界”比“表象世界”更原始、更根本,它是创造的动力。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苦难,这苦难是永难消除的。尼采并不否认人生的苦难,只是他觉得,这苦难可以在酒神和日神的统一中升华为艺术幻象,使人在生命的悲剧中获得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在希腊神话中,残忍、恐怖的悲剧情景随处可见。泰坦巨神之间的残酷厮杀,反映了大自然的原始暴力。为了自已的生存而吞食儿子的宙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来智慧之火而自已却忍受着被兀鹰啄心的苦难,还有俄狄浦斯,因为自已的聪明而落了个弑父娶母的悲剧。希腊人明白,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断不能战胜来自命运的苦难和悲痛。因而,为了能够活下来,以避免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他们就安排了奥林匹斯诸神的存在,并用神的光辉梦境来克服人生的苦难。在这世界本体的“自在之物”的背后,依然包含着存在与生成、一与多等矛盾。就像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毁灭和再生那样,他的存在是一,而当他被撕成碎片时,是多,这个多中孕育着生命的创造和再生。同样,酒神和日神这两个生命的原始动力,也是“从自然本身迸发出来的。”它无需人间艺术家的中介就能以“直接的方式得到满足”,无论梦的形象,还是醉的现实,都是人的本能,因此与人的艺术修养和智力水平等个性因素没什么关系。艺术家只是对来自于人的生命本能的这两种精神状况的模仿,或是日神的艺术家,或是酒神的艺术家。原始艺术就是原始人对自己“梦”和“醉”的本能的模仿,这种模仿几乎是本能的,他往往是神与人、梦幻和癫狂、我在与它在的混同。

显然,尼采通过古希腊神话,以美学的形式克服扬弃了叔本华的哲学。在尼采看来,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映照着奥林匹斯山神的活动,而当人在艺术中,也就好像在镜子里,人和神就达到了统一。这样,尼采就通过日神的存在为人的生命意志的合理性作了有效的论证。“众神就这样为人的生活辩护,其方式是它们自己来过同一种生活。”既然生命的存在是合乎神性的,那么人就不必惧怕生命的死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物,不是在老想着死的问题,而是“渴望活下去,哪怕是作为一个奴隶活下去”,在日神阶段,生命“意志”有着强烈的生存欲望,以致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切有利于生命存在和壮大的活动都应当被视为人类最正当的权利。

由此看来,古希腊人的日神文化,是尼采以神的自然形态来肯定人的自然生命的文化,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生活,是希腊人倾心向往的理想生活,它是希腊人的梦。日神文化,是希腊人用以克服自身苦难的文化,艺术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奥林匹斯诸神的美满的境界,“希腊人的‘意志’用这种美的映照来对抗那种与痛苦的智慧相关的艺术才能,而作为它获胜的纪念碑,我们面前巍然矗立着素朴艺术家荷马”。日神文化,更是克服悲观、肯定人生存价值的文化。人神的统一导致生存与生命的统一,人不再为自己的生存而悲观,而是“渴望活下去”,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人生的最根本的价值。酒神文化,更是调节酒神冲动的文化,由于二者都是根源于人的本性的冲动,而且酒神冲动比日神冲动更原始、更根本,所以,日神并没有消灭酒神的力量,它只是试图用理性把酒神冲动控制在确定的秩序中。日神文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快乐文化。希腊人就是在日神和酒神的对立统一中生存和发展,从酒神冲动支配的“青铜”时代到日神冲动支配着的荷马时代,当酒神激流再一次淹没了日神时,日神又一次遭到了扬弃;日神在抗拒酒神的过程中步步为营,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形成了刻板威严的多立克国家和多立克艺术。然而,这并不是希腊艺术冲动的顶点和目标,因为在它之后还有更高尚、更珍贵的阿提卡悲剧和戏剧酒神颂歌的出现,它们是酒神和日神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产物。希腊神话蕴育了尼采的悲剧精神,尼采却在悲剧中升华了古希腊神话,使它成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一种艺术的幻象,一种生存的状态,尼采由此走向了“超人”。

在《悲剧的诞生》中,苏格拉底文化成为科学精神的理想和原型,因为苏格拉底“相信万物的本性是可以穷究的,认为知识和认识具有万灵药的效力,而错误乃是邪恶本身。„„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程序就被尊崇为最高的活动和最值得赞赏的自然禀赋,凌驾于人的所有其他能力之上”。【6】这种理论乐观主义基于对理性的绝对信仰之上,宣称能够凭藉科学精神达于存在的核心。就此而言,苏格拉底文化乃是艺术的对立面:“任何人只要回想一下这种彻底地向前奔突的科学精神的直接后果,就会立刻看到,神话是如何被它毁灭的,诗又是如何通过这一毁灭而被逐出了它那天然的、理想的土壤,如今已经无家可归了。”【6】正是这一无情的过程导致了高贵的悲剧文化的最终沦亡。在悲剧文化中,酒神精神神原本是互相结合的(“酒神说着日神的语言,而日神最终也说着酒神的语言”【6】。日神精神沉湎于美的外观、美的幻觉,达成静穆、和谐的清明之境,其个体化和差异性原则对酒神精神的毁灭冲动产生一种平衡作用。日神精神只能在与酒神精神的共存中彰显其意义(“看吧!离开了酒神,日神就无法生存!‘泰坦’和‘野蛮’因素最终与日神因素同样必要!”【6】,它不是涵盖一切的绝对原则,不是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理性,甚至不是理性的等价物。因此,当苏格拉底藉由理性主义毁灭悲剧文化的时候,他就不仅扼杀了狂纵不羁的酒神精神,而且也扼杀了晴朗光辉的日神精神。在苏格拉底文化与悲剧文化的对立图景中,尼采觉察到一个巨大的悖论,一种意味深长的辩证法:乐观主义是悲观的,悲观主义却是乐观的。苏格拉底文化塑造了乐观、执著的启蒙精神,同时也否定了跃动不息的生命能量;相反,悲剧文化对世界虽有一种悲观主义的领悟,但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我们在短暂的瞬间真的变成了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那按捺不住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喜悦。”【6】神生存的恐怖、痛苦、丑陋和毁灭,以其神秘的自弃和不羁的灵感洞悉了深不可测的生存核心。在纵情狂恣、兴奋入迷的醉境中,酒神精神超越了个体化原则,超越了自我意志,产生出与原始自然合一的深刻喜悦,从而表达了对生命的沛然活力和自发创造性的终极肯定。

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离不开日神精神的规范,规范对我们的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一直在强调法治社会,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但是过度的规范使人成为了机械,没有了人类自身的活气和灵性,真的是生不如死。米达斯王问道,对人类来说最大的善是什么?西勒诺斯回答说,可怜的朝生暮死的人类,为什么一定要我说出你们最好不要知道的事情呢?最好的事情是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则是早点死去。所以要颠覆现代性的颓废的精神,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解放人的生命力,或者说,恢复一种“精神酒神象征的是醉狂、激情、音乐、想象、生命、本能、矛盾。尼采借用“酒神精神”所表示的,是对生命的肯定,是一种“把生命的全部丰富的对立物都包容在自身之中”的“解放了的精神”,用以摆脱理性与道德的限制,打破一切法则的束缚,以回到他所吁求的俄狄尼索斯的情态,即“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

第四篇:文学与人生——毕淑敏

文学与人生

毕淑敏

这个题目非常大,但大家都知道题目大了不容易走题。我下面的演说主要是我个人对文学与人生的看法,很难说它对或者是不对,但我向大家有一个承诺,我讲的都是真话。因为现在真话已经不太容易听到,我们对真话会有一种特别的珍惜。我信任大家,我要说的的确是我的真实的想法,希望它会给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以后的人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参考价值的。今天外面的天气很好,那么我们在这里也要温暖而直率地交流。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更像文学队伍中的一个异类,因为我觉得我看起来还比较正常。我们文学的大门是敞开的,形形色色的人,只要热爱文学就可以走进这个队伍,走进这个大花园里,种自己的一棵草、一朵花。对于我来说,我的经历在我为什么会成为作家,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这样写作的原因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是一个视责任感、使命感为生命中非常重要原则的人。我小时候在北京读书,成绩挺好,属于那种优秀的学生。我后来考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附属学校,据说是四百个人才录取一个,我怀疑有点造谣,但难考的确是事实。当时我是想长大了当个红色外交官,但突然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说实话我当时特别高兴,因为当时正面临考试。而且我们外教的考试方法非常奇怪,我前面一个成功的同学说,外教问他为什么这么高,他回答,因为我爸爸长的高。外教又问他,为什么你爸爸长得高,他只好说,因为我爸爸吃的多。我当时想,如果这样考我的话,我肯定过不了关。在我正七上八下的时候,广播里讲:停课闹革命。于是接下来就是整天的游行和革命。就这样过了三年,我才发现,一个人正当读书的时候而没有书读,那是很痛苦的,那种内心的焦灼之感至今难忘。后来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又可以借书,但有个条件,就是看完之后,必须写一篇批判的文章,然后你才可以接着借书。我就想:大师们,你就要怪我批判你们了,为了能读你们的书,只好出此下策。于是我就每天在图书馆读大量的书,写大量的批判文章。写批判文章的时候还真不忍心,去批判什么呀,可是不又不能不写。于是我后来就想了个办法,比如说我写批判《红与黑》,就说里面充满了反革命的人道主义,因为我觉得人道主义是所有主义里面最轻的一个主义。接着写道,不信请看如下篇章,就把里面的描写的句子抄在里面,所以每次还书的时候总是带上一摞厚厚的批判文章。不知当时图书馆的老师对我的爱看书网开一面还是一厚摞的批判文章的作用,我每次都能通过。总而言之就是我一直能看书,但许多同学由于不能完成写批判的任务被取消了借书的资格。这样,我借来一本名著,全宿舍都抢着看,我就是把批判文章写好也不能还书,因为他们还没有传完。但这样不行呀,不能过了还书的期限,最后大家一致通过:我可以还书,但是要把每本书讲给他们听。因为这样,所以我看的就比较认真,但难免也有忘记的时候,于是就自己编。后来到美国的一个同学对我说,你讲的雨果的小说是我看到的版本里最好的一个。我想肯定是不好,但由于青春的岁月、求知的欲望和激情的岁月粘结在了一起,所以就变成了一种我们意识深层纪念的东西。1969年时我身体很标准,身高一米七零,体重一百斤。那时特别高兴自己当上了女兵,但每次分配都是到特别艰苦的地方。几次分配下来就被分到西藏阿里。西藏阿里就是孔繁森工作的那个地方,以前我总是不愿意提阿里,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后来有了孔繁森,人们就知道了,就说原来你是孔繁森的战友,我说我是他的老前辈了。于是我们先坐火车到了新疆,然后又坐了六天带大米的卡车,到了南疆的喀什。最后我成为了到阿里当卫生员的五个女兵之一。我当时是想当通讯兵,爬电线杆子,做一个让指挥部的电流从身体上通过的英雄。但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就糊里糊涂的去阿里当了卫生员。后来我把它归结于生命的概率,我觉得人的生命中是有概率存在的,我们有时就是不得不去正面

概率。五个女兵又是坐上那样的卡车,又是连续六天,就到了阿里。那时已经是傍晚,我们五个女孩站在荒原之上,看着完全没有人迹的荒原,我们的心里是极其恐惧的。我当时就觉得这还是地球吗,不是火星什么的。会不会是路上不清醒的时候被人劫持了。那种大自然的原始的荒凉之感对我们的震慑是难以形容的,当时只觉得个体是如此的渺小,然后就是面对着开天辟地就未曾改变的洪荒状态的绝望。当时,车立马儿就走了,说待会儿有人来接你们的。于是不久来了几个领导,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奇怪的领导,他们就是绕着我们看,绕了四五圈之后,他们一言不发就走了。当时幸亏是缺氧,要不然我们非号啕大哭不可,由于缺氧,我们就没有哭的力气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领导又回来了,却好像从来没见过我们似的,就只热情的迎上去说“同志们,太好了!终于把你们给盼来了!”后来才知道,由于当时没有电话,用的密码电报上只是说派了五个卫生员,所以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女的,连忙回去是为了给我们准备单独的宿舍的。于是这样我们就开始了在西藏阿里骑兵支队的生活。因为在那以前那里就根本没有女兵,我们去了以后局面是五个女兵对五千个男兵。后来回到北京之后,阿里军分区的一位政委到北京开会,他告诉我说,毕淑敏你在我们那儿就是神话,在你们五个女兵之后,我们那儿就再也没有去过女兵。大家说起来就说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在阿里当兵,面对着那种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我觉得地理对一个人对一个作家有极深刻的影响,感觉到的是特别原始的自然的力量。因为长达八个月的大雪封山,我感觉到了极端的寂寞,没有任何一封信,没有报纸,由于男女比例的失调,你也不能去爱任何一个人。后来我就讲,如果哪个女生自卑,就将她派往阿里。在这些情况的交织下,我的心里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戒备,感到压抑、不安全。其实我不想做卫生员,因为要我面对着病人那一张张哭丧的脸,我感觉到很难受。但我没得选择,有选择有自由是幸福的。但是做过卫生员之后,我也知道,正是这份职业告诉我要珍惜生命,我确实看过那么多哭丧的脸,但我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他们生命中的低潮。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你那变的那么紧密。这份工作让我变的珍惜生命,不仅仅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包括珍惜他人的生命。也正是这份工作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因为当时是很特别的,我们做卫生员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而去了以后就被分配到了病房。当时一个小伙子告诉我:不用担心,人的肉是很容易扎进去的,后来我也发现了人的肉真得是很容易扎进去的。后来一个老卫生员说我们不懂解剖是不行的,于是就用一个死人教我们解剖。那次的那个死者就在前一天还跟我说过话,但第二天就死了。于是我们就用担架把他抬到山顶,我觉得我还是很狡猾的,因为我选择在后面,虽然这样比较重,但你想,在后面你还可以看到死者,但在前面你怎么知道死人会对你干些什么?抬到山上之后,我们就把他解剖了,他的所有的内脏的位臵我们都看得很清楚。那个人我前一天还跟他说过话,还给他验过血,他的话还在我的耳边回荡,但他人已经被肢解了。鹰这时已经在天空上飞翔,翅膀遮住了天空,里面的那种味道扑面而来。就像这样的经历,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面对着如此辽阔的高原,面对着如此脆弱的生命,我思索了很多,我觉得我当时就像一个原始人一样。这种思索对我的影响就是奠定了我清晰的人生目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限的生命面对着如此辽阔的宇宙,我们应当如何度过。相信这些话大家都曾听人讲过,但讲是一回事,这种东西要真正的进入你的思维结构是不可以强求的。但是我希望如果有机会你离开城市,去一片旷野,面对苍穹,真得你会觉得生命的可贵,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你会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具有意义,让自己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正是那段旷日持久的思索,我明白了个人选择的地方是非常有限的,我应当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空间,不能枉度此生。所以我做医生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医生,我不是因为做医生做得不好才写作的。的确,这个世界上是有几个生命是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的。

在阿里待了十一年之后,我返回了北京。这时我觉得自己发生了变化,好像自己的血被冻结过,融化之后有了改变。于是我就特别想和人交流,这样有一天我突然就想将我想

交流的东西写出来。所以其实写作真得是源于内心的呼唤,我相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写作,但惟独这种写作是这样的让人不可抗拒。而且我认为写作开始很容易,这样我就开始了写作,于是就拿出一张病历纸,因为当时我在病历所工作,最容易拿到的就是病历纸了。而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我可以写这么多字。然后,我就遇到了几乎所有初写作者都会遇到的难题,那就是把稿子往哪投。开始我先生想帮我找一个做编辑的亲戚,但最后我不同意,因为我认为写作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然后我先生又给我找到了一本叫《丑小鸭》的专发无名青年的处女作的刊物,我还是不同意,因为我想找一本很厚的、关于解放军的刊物。这样,经过和先生的商讨,最后我决定将它投往《昆仑》编辑部。在投稿子的那天早晨,因为我太紧张了,几次站在门口都没能走出去。最后,还是我先生代我投过去的。当时邮局是9点开门的,他也是9点走的,但一直到下午2点才回来,原来他是把稿子直接送过去的。结果星期二送的稿子,星期四编辑部就有了答复。编辑部来的信里说:“稿子当天就已看完,被本文的磅礴的气势和沉重的主题所震撼,请速来编辑部。”但是后来我跟编辑部通电话的时候,他们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说“你跟你的丈夫一起来”。于是,我就和我先生去了当时的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也就是茅屋胡同甲三号。当时,一开始编辑部的人是和我先生谈话的,他们先是谈了一些鼓励的话,最后他们又说:“小说中你对军人的死亡描写的太平淡了,这是文眼,应该浓墨去写,这样才能看出军人的伟大。”这时,我急了,我说:“你错了,只有城里的军人才将死看的那么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对于高原军人来说,死亡之剑是高悬于我们的头顶的,我已经千百次的思索过我和我的战友的死亡,所以当我们面对死亡时绝对是非常平静,也只有这种平淡才能写出高原的严酷和军人的神圣。”这时,他们才开始跟我说话,后来他们告诉我,原来由于稿子不是我自己送来的,所以他们不信是我写的,由于我说了那么一番话,他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

我来说文学是神圣的,文学是个开放的体系,语言和文字是我们之所以被成为人类而不是动物的机器重要的分水岭。但我们自己也是孤独的,我们的孤独是我们作为地球上生物的宝塔尖峰所感到的茫然,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作为生物链上最高的一环,要实现心灵上的交流,最有效的媒体和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而且这是我们文化上如此灿烂的宝藏。我们每个人可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可是我们可以享有语言。那么随着温饱、安全等人类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对精神的诉求、对于精神的不知疲倦的追求,就一定要借助语言。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听课的时候,我感觉很奇怪:很多前端的学科对于语言交流的要求都非常高。霍金说:“在现代社会里,语言对于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比任何时候都大。”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这样宝贵的财富,而且我对文学的发展真得是抱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文明的程度越高,那么我们对于心灵的彼此之间的温暖、交流和共同的思索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本文是毕淑敏女士2002年10月29日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李扬整理)

第五篇:文学与人生(写写帮整理)

第一讲

导论:什么是文学

三、什么是文学

文学概念

语言艺术 1.文学概念的历史演变

1.文学的原初含义:文章和博学2.文学的狭义: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

一切语言性符号4.文学的现代含义: 语言性艺术

2、文学语言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局限性:不懂得语言,无法独立欣赏文学作品;文学素养不高,想象力贫乏的人很难领会文学形象的生动美妙。

优越性:形象的间接性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心理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去丰富补充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以获得莫大的精神享受。

(2)、易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

语言与其他艺术所使用的材料(色彩、线条、音响、体积等)相比,最为自由和灵活,受限制最小,它能直接表现任何生活现象,世间的事物和想象中东西,均可用语言加以表达。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3)、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文学可利用语言直接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描写心理状态,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二讲

文字中的人性美丑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第一:张爱玲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第二: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翁多以女性为主,她们大多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

第三:张爱玲小说言辞讥诮、华丽,人物对话很多堪称经典。她擅长细致入微的、甚至穿透性的心理刻画,圆熟的文字技巧,丰富的想象力。《金锁记》(1943)是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张爱玲自己也最喜欢这部作品,把它排在《传奇》的首位。《金锁记》写的是没落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女性生活,是张爱玲最擅长的题材,无论是语言,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一、心理深度

张爱玲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她的人物几乎都具有很强的心理深度。对人物心理挖掘最深刻,最触目惊心的应该是《金锁记》。作品描写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

心理变态

曹七巧用金钱把自己的情欲狠狠地压制在心中的时候,金钱,成为她心中唯一目标。由于这种金钱欲望过于强烈,所以,她并不会象一般人那样是被动防守,而是采取了更主动的攻击性的姿态去守住金钱。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变态。三种变态性心理:财产危机症、虐待狂、性变态。财产危机症她总是觉得男人在觊觎她的财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

13、4岁的女儿长安与曹七巧的侄子曹春熹玩耍。因为曹春熹抱了她的女儿长安,她就怒不可遏,暴跳如雷,她认为曹春熹觊觎她的财产,破口大骂

虐待狂与性变态

主要表现在对女儿和儿媳的虐待。对家庭里同性的虐待,这种虐待又和金钱,和性变态联系在一起。她对女儿的虐待,完全是出于那种变态的金钱危机症。她为了守住金钱,给女儿缠脚,破坏女儿的爱情。她怕长安不安分,到处乱走,和男人来往,家里的财产被男人霸占,就给她缠脚,缠了一年多,把脚缠成了残废脚。宁可让女儿在家里抽大烟。

《红楼梦》的笔法

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家族小说的影响的。这种影响起码有两个方面不应该忽略:

1、对大家族生活及其人物的描写。张爱玲最擅长对没落的贵族大家庭生活及其人物。《倾城之恋》、《琉璃瓦》、《茉莉香片》、《花雕》等等。《金锁记》也是这样的作品。

2、叙述方式具有《红楼梦》风格。这就是《红楼梦》的笔法。这种叙述方式,我觉得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写大家族生活场景。二是细节描写。三日常语言。

整个小说,都尽量用细节描写,尽量回避概略的叙述。即使过度性的语言,往往都是从细节着眼。我们说是以小写大。在第一个大家族生活场景结束以后,到第二个场景——分家的时候,中间隔着十年,这中间的十年,就只用很简短的细节过度,只是这样一个照镜子的细节

第三讲

文学中的理想主题 从人生视角解读《堂吉珂德》 《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塞万提斯充分利用了骑士小说这一富有表现力的体裁,广泛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现实,又摒弃了骑士小说人物缺乏个性的弱点,发展了骑士小说中英雄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同时,采用流浪汉小说反映平凡的日常生活的长处,将人物游侠行为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上,又摒弃了其玩世不恭的缺点。

1)人物塑造上:努力刻划人物性格,着力塑造艺术典型。堂吉诃德已成为耽于幻想、主客观分离、严重脱离实际、失去时代感的代名词;

2)结构上:以主仆游侠历程为主线,穿插一些各自独立又与主题相联系的故事为补充,加深了主题的广度与深度;

3)艺术风格上:达到了悲剧性与喜剧性、严肃与滑稽的巧妙结合。

4)语言特色:生动流畅、亦庄亦谐、含蓄幽默、纯朴明快。并大量采用民间谚语。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A、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可笑)

B、学识渊博,富于理想,甘于献身(可爱)C、目的是崇高的,方式是可笑的。(可悲)

马克思说:“堂吉诃德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

鲁迅先生说:“堂吉诃德立志打抱不平不能说是错误的,错误的是他的方法。”

桑丘•潘沙的形象

西班牙农民的典型,他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互为补充。讲求实际,反映出农民的狭隘和目光短浅。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他对现实有正确的判断力;谈吐诙谐,妙语连珠;跟堂吉诃德吃尽苦头,但终未弃他;在当总督的日子里,他断案如神,执法严明,锄强扶弱。堂吉诃德为之奋斗一生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

史铁生与《命若琴弦》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了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余华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第四讲

文学中的成长主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分析主题:

以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出门远行的事件告诉大家,社会是复杂的,人生是曲折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艰难与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底保存自信与希望,明白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使塞林格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塞林格塑造了一个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少年形象,表现二战后青少年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混乱,迷茫和苦闷。他在物资条件优越的环境中成长,但在精神上却更像一个孤儿,独自在庸俗虚伪的社会现实中行走着,以近乎极端的行为来对社会进行本能却又毫无作用的反抗。《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引起了美国青少年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共鸣。霍尔顿是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里的孩子,他对学校里的生活极为腻烦,对老师同学和功课都看不顺眼。整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口吻娓娓道来,回忆他被学校开除之后在纽约城无所事事地游荡的一天两夜。

人物

对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反感、孤独、逃离,这三者构成了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形象的不同层面,共同表现出这个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

1、叙事人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霍尔顿用他自己的语言带领着读者和他一起度过了一天两夜。这可以明显地看出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的痕迹。不同之处在于,塞林格看待这个社会的眼睛就是霍尔顿的眼睛,他们之间的距离几乎等于零。另外,有观点认为塞林格和他笔下的霍尔顿实际上都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

2、语言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独特风格很大程度上在于在它的语言。霍尔顿的语言是属于年轻人的最真实的语言:大胆,坦率,不避粗俗,其中大量的俚语,口语使小说显得活泼生动,犹如真实生活的写照。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对话都写得非常精彩,甚至比情节本身更能引人入胜。霍尔顿很有特色的、生动的,同时也的确是粗俗的语言与他的精神世界的苦闷,心灵本质的纯洁都构成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并且相互统一的部分。

3、心理描写

细致入微的心里描写也使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格外感人。在纽约游荡的一段时间,也是他的心灵漂泊的一段旅程。塞林格一次又一次地把霍尔顿置于困境与选择之中,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和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

第六讲

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是个穷牧师的女儿,七岁丧母,童年生活极其不幸,但所幸的是他的父亲学识渊博。使得夏洛蒂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夏洛蒂,本是个其貌不扬的姑娘,写这本书也饱经人间辛酸,遭到嘲笑,但这一切的苦并没有使他的创作热情减退,而让她更加坚强的拿起笔来写《简。爱》。这本书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作者自己的遭遇写的.《简·爱》——一部自传

简·爱,罗切斯特,伯莎·梅森,圣约翰

简·爱的主要经历:

盖茨海德堡

劳沃德慈善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出走

写作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我要写的是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同我一样矮小和丑陋,但是我相信她将能同你们塑造的任何一个漂亮的女郎媲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兴趣。”

《简爱》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写法,让女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理想,爱情友谊,具有娓娓动听,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它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得到了强烈的反映。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态度,敢于为争取自由平等地位而斗争的女性形象。

艺术特色:

第一﹑环境描写既真实又典型。第二﹑人物的个性化。

第三﹑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

《简爱》艺术特色:

《简爱》在艺术上具有歌特式小说的特征,这也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共有的特点。小说结构上设计得波澜起伏,情节带有神秘色彩,故事在作者激情的推动下,一环紧扣一环,引人入胜。

例如对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描写,就是构成小说神秘感的重要一笔。作者多次提及疯女人的影子,造成小说中略带诡密色彩的气氛,最后疯女人的现形不但没有冲淡这种气氛,反而因更加恐怖的描写加强了业已形成的艺术效果,使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片凄惨而神秘的气氛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简·爱的平等宣言: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活命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眼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的那样!”

人物性格分析

1、简 爱:A

自尊自主、叛逆反抗B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C

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D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2、罗切斯特:A 外表冷漠,内心热烈B平等待人,真诚,坚强C 有时暴躁,也有温情的一面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作家。生于诺曼底卢昂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福楼拜在中学时就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早期习作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1857年,福楼拜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但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从人生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 19世纪后期文学】托尔斯泰

二、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 1主题思想严肃深沉。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

2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列宁)。3对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善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即心灵辩证法。4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丰富而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5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

三、有关名词术语解释

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先以此概括托尔斯泰创作中心理描写手法。它是指通过描写人物心理嬗变全过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托尔斯泰主义——

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由自由贵族转向宗法制下农民的立场,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1、《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安娜是一个追求真挚爱情,渴望个人幸福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第一,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二,婚姻不幸,有丈夫没有爱情。第三,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是托尔斯泰对当代的政治、经济、农业、家庭、婚姻、道德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的作品。

小说描绘的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社会,主要围绕两条平行的线索展开。一条写安娜 ·卡列宁娜和弗龙斯基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 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列文—自传性精神探索者

托尔斯泰作为贵族,曾经在自己的领土上实行过农奴改革,却因包括农民不理解等多种因素而以失败告终。列文正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民与农村宗法制社会的看法。

列文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评价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究人的生活中不可动摇的道德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他不畏上流社会的眼光,根据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追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他对受资本主义侵袭下的俄国社会深感不满与不安,把建立宗法制社会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他看到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幻想通过改革走出自己的路,以富裕代替贫穷,以厉害互相调和代替农民与地主间的相互敌视。

然而,这种以维护土地占有制为前提,以“爱仇敌”和“勿抗恶”为核心的社会改良主张,在现实中行不通,列文的改革失败了。痛苦和怀疑不断地折磨着他,他焦虑不安。开始探索人的真正使命,探索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但他没有找到答案,也没能看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最后,他在宗法制农民弗克身上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己如人”。列文的痛苦探索和最后结局,反映了托尔斯泰当时的思想状态。

出色的心理描写

《安娜·卡列宁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

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色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

三、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安娜—矛盾与痛苦的心灵

受到托尔斯泰创作时矛盾性心理的影响,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宁娜的内心世界由始至终都是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安娜卡列宁娜这颗受尽矛盾与痛苦折磨的心灵,为她添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她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故事当中的安娜,从一出场就充满了矛盾。“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终于让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流露在她的微笑里”。这种矛盾心理并不十分明显,然而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安娜十八岁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上流社会的宗法制度使她既接受命运安排,又不甘做卡列宁夫人。没有恋爱自由使她婚后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并不幸福。在宗法制度的压制下,她把自己的生气与活力深深地埋藏起来。可是,当遇上年轻英俊的弗龙斯基的时候,她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股暖流,并任由它流露在自己的微笑当中。从此,安娜内心开始骚动,开启了苦苦挣扎的旅程。

安娜与丈夫卡列宁

安娜的矛盾与痛苦首先表现在对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上。自从邂逅弗龙斯基,安娜身上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渴望真正享有爱情,但是又受到良心的责备。她是卡列宁的妻子,她要遵守传统的家庭与婚姻道德,尽妻子应该尽的责任,可是她又在这种内疚中陷入对弗龙斯基的迷恋而不能自拔。从莫斯科回到彼得堡后,她厌恶自己的丈夫,认为他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根本不懂爱情,但她善良的内心又不断重复着卡列宁“毕竟是一个好人:忠实,善良,而且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非常卓越”,有一颗宽恕的心。当她不顾一切和弗龙斯基结合的同时,她又不断自责,内心受着负罪感的折磨。她就曾经在自己丈夫面前有过“我是一个有罪的女人,我是一个坏女人”的想法。这种内疚与自责使她内心充满痛苦。

安娜与儿子谢廖沙

安娜迷爱弗龙斯基,同时也深爱着儿子谢廖沙。要在这两个她最深爱当中艰难地做出选择,使她痛苦万分。在八年无爱情的婚姻生活中,儿子谢廖沙自然成为她所有精神的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娜对儿子的爱甚至超过对弗龙斯基的爱。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安娜迟迟不肯离开家庭与弗龙斯基一起,迟迟不肯离婚。痛苦作出抉择后,安娜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歉疚:“他会在他那被我遗弃了的父亲的家里长大,会看不起我。”谢廖沙生日那天,她不顾一切跑回家中。这次见面是她与儿子身体上的分离,更是两人在精神上的最终决裂。作为母亲,永远失去儿子的痛苦可想而知。

安娜与情人弗龙斯基

弗龙斯基的出现打破了安娜原有的平静生活,使她陷入追求爱情与保持家庭平静生活的矛盾中。弗龙斯基对她的诱惑,又让她充满对丈夫和儿子的歉疚。为了她的爱人,安娜一次又一次地在内心挣扎,艰难地选择。弗龙斯基不理解她,总是对她施以压力,让她离婚,让她离开儿子。这些都是她矛盾与痛苦的根源。当她放弃一切,以弗龙斯基为唯一支柱的时候,她又痛苦地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爱着的人只不过是个放荡、虚荣、追名逐利的人。她太爱弗龙斯基,因而害怕失去他。所以她开始陷入精神失控的状态,不断地与弗龙斯基争吵,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弗龙斯基对她的反感。最后,安娜在苦苦挽留爱人的时候,扑向迎面而来的火车,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的痛苦。

安娜与上流社会

安娜是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与弗龙斯基结合的,也就是说是不合法的。当时的上流社会,虽然存在许多与安娜类似的妇人,可是她们与情人的关系从来没有公开。安娜大胆、勇敢的行为,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可耻的、淫荡的。上流社会的人讥讽她、嘲笑她,甚至连爱她的多莉、吉蒂也开始对她有所怀疑,心理上开始对她形成一层的隔膜。因此,安娜公开了与弗龙斯基的关系以后,只能孤独地住在弗龙斯基的庄园里。这种孤独无形中也给她带来痛苦,令她对所有的东西都产生了怀疑。正如她后来喜欢眯着眼睛看人一样,来自现实的威胁使她焦虑,对事物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人物形象:

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中,表现出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艺术特征: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第二,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第三,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用有形和无形的方式使两条主线联结成自然而严整的拱形结构。

安娜悲剧的成因

一、家庭背景是制造安娜矛盾与痛苦心灵的元凶之一。安娜,作为王族的后裔,出身高贵。良好的经济水平与教育程度,陈腐的规章制度与观念,使安娜这位贵夫人容易形成抑制性人格。但她善良、坦诚,内心深处的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又不会因此泯灭。

二、时代与社会背景是造成安娜内心矛盾与痛苦的根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经济衰落,统治者开始实行由上而下的改革。资本主义进入了俄国,平等、自由的观念开始冲击各个阶层,社会原有的固有联系开始松弛,宗法制度受到了挑战。安娜是较早觉醒的进步者,潜意识里赞成个性解放。可惜她是已婚的上流贵族。

三、安娜的宗教情结使她焦虑,最终导致她严重的心理失衡,矛盾与痛苦不断增加。在安娜勇敢冲出上流社会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罪感一直没有停止对她的折磨。强烈的自抑、矛盾痛苦的心理、来自现实的威胁,会使人在积累压力的过程中逐步怀疑自己,并且走向了自我否定。安娜就是在不断压抑自我的情况下形成失调心理,对事物产生怀疑。

四、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矛盾与痛苦的内心世界,是安娜矛盾与痛苦心灵的源泉。

下载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与人生 期中心得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一、人生有多丰富,文学就有多丰富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对我们的人生是不尊重的,为什么不尊重呢?我们的文学要突出某种高大全的主题。在座有很多老......

    畅谈文学与人生的感悟

    畅谈文学与人生 ――以《倾城之恋》为例 其实,我对“文学与人生”这个主题并没有多少的深刻的感悟,毕竟少了很多经验和阅历。只能说说关于文学带给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性的感受......

    慈善与人生 心得

    实践周讲座之心得体会(一) ——慈善与人生 今天终于迎来了实践周的第一场讲座,由厦门市思明区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坤全先生主讲的“人生与慈善”。整场讲座洋溢在热烈的......

    文学与传媒系实习报告格式

    文学与传媒系实习报告格式本文由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毕业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必须打印);封面:课题名称:(宋体,加粗,三号,居中;)专业......

    电影文学心得

    造 雨 人 電影心得財經法律1甲簡張翔M98X0213在這次欣賞的這部影片中所碰到的二個問題,一個是關於保險的官司,另一個則是涉及婚姻暴力的問題,串起這兩個主題的核心人物為由麥特......

    文学报告

    内容摘要: 本次调查研究报告是暑假关于农村垃圾问题调查所进行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进行访谈和调查以及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的方式,以宁乡县坝塘镇的几个村庄......

    《哲学与人生》期中测试卷[5篇范例]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哲学与人生》 期中测试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卷面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 1、“哲学是指......

    读书与人生报告

    读书与人生 今日,有幸聆听毕教授讲授读书的心得与想法,传承读书的美德,作为我们的领路人,照亮了前方黑暗的道路,真是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本次报告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读书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