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习题1(简答部分)

时间:2019-05-14 20: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复习题1(简答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复习题1(简答部分)》。

第一篇:经济复习题1(简答部分)

微观经济复习题(简答部分)

第一章

1、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什么?

微观经济学里面讲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这些资源绝对量存在的多寡,也不是资源的不可再生,而是在既定的时间内与人的欲望相比,资源的供给总是相对不足的.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3、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包括哪些内容?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第二章

1、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5、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6、什么是供求定理?

7、什么是市场经济?它有哪些特征?

8、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9、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应采取对农业的支持价格政策?为什么?

10、需求弹性有哪些?

11、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2、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13、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第三章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

2、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无差异的含义是什么?

5、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

6、什么是消费可能线?

7、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说明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1、什么是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4、什么是规模经济?引起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是什么?

4、什么是适度规模?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6、什么是等产量线?它有什么特征?

7、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8、、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含义是什么?

9、短期成本的种类有哪些?

10、什么是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如何构成的?其特征是什么?

12、什么是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1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第五章(略)第六章

1、市场结构共有几种?划分这不同市场结构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完全竞争?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3、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什么是完全垄断?其形成的条件是哪些?

5、产品差别为什么既会形成垄断又会引起竞争?

6、垄断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7、寡头垄断市场上各厂商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三个市场有什么不同?

8、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产量是如何决定的?

9、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10、纳什均衡与优势战略之间有什么不同?

第七章

1、企业的定价目标有哪些?

2、企业定价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增量分析定价法适合于哪些情况?

4、企业定价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5、企业定价的策略有哪些?

第八章

1、生产要素需求的特征?

2、影响劳动市场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3、工会是如何影响工资的决定的?

4、简述资本市场的均衡。

第九章

1、决策分类

2、影响人们对风险态度的因素

3、降低风险的途径

第十章(略)

微 观 经 济 学

试 题

(样题)

一、判断正误题

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2、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效用就是使用价值。

4、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

5、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价格。┊ ┊ ┊ ┊ ┊

二、选择题(在正确题号前划对号)

1、用先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一措施会导致:

A、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B、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以上都不对

2、供给曲线是表示: A、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B、供给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C、供给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 D、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3、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数量

A、一家

B、几家

C、许多家

D、都有可能

4、等产量曲线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是一条水平线

D、是一条垂线

5、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都不变

┊ ┊

三、简答题

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 ┊

四、计算题

1、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 ┊

五、论述(分析)题

1、用所学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 ┊

第二篇:铁路运输经济(简答)

简答

1、运输产品具有以下特点:(1)运输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触知性(2)运输产品具有易逝性和不可储备性

(3)运输服务具有社会必要性和物质属性(4)运输服务具有综合性和有限性(5)运输服务具有过程性。

2、简答运输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运输产业的基本理论、运输经济规律、运输需求与供给以及体现上述理论、规律和供求的基本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3、简述运输在空间上地域内部交通区位线的分布规律。(1)从行政区划的角度,交通区位线构成一种最优树网络。(2)地域中城市圈是生产要素消费集聚的场所。(3)海港通往经济腹地有交通区位线。(4)内陆国家与最临近它的其他国家的海港之间存在交通区位线。

4、简述运输需求的特征:(1)派生性(2)规律性(3)不平蘅性(4)个别运输需求的异质性(5)部分可替代性

5、影响个人事务旅行的因素有哪些?(1)职业(2)个人喜好(3)年龄(4)受教育程度(5)性别

6、铁路运输非定期成本的计算方法有哪些?(1)支出科目直接计算法

(2)运输作业过程分项计算法(3)单位支出分摊法(4)支出率法

7、铁路运输非定期成本的计算方法有哪些?(1)支出科目直接计算法

(2)运输作业过程分项计算法(3)单位支出分摊法(4)支出率法

8、经营性运输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包括哪些内容?(1)政府(2)企业(3)外商(4)事业单位(5)个人

9、运输固定资产如何分类?(1)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2)按其使用情况分为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和不需要的固定资产;(3)按其所属关系分为自有固定资产和租入固定资产;(4)按经济用途结合使用情况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要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和土地。

10、运输固定资产损耗的种类有哪些?运输固定资产损耗的种类有哪些:运输固定资产损耗包括两种情况:(1)有形损耗:固定资产使用性能或物理性能的损耗,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逐渐变薄,有的磨损断裂。(2)无形损耗:无形损耗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资产设备的技术结构和经济性能没有变化,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成本降低,造成原有资产的贬值;二是由于性能更好、生产能力更强的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引起原有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造成的损耗。

11、评价运载设备运用效率指标的分类如何?(1)以实物表现效率的指标(2)以价值表现效率的指标

12、简述机车公里的构成?机车公里包括本务机车公里和辅助机车公里。辅助机车公里包括单机公里、重联机车公里、补机公里、专用调车机车换算公里、列车调车机车换算公里、机车有火停留换算公里和其他换算公里。

13、评价运载设备运用效率的指标的 分类。(1)以实物表现效率的指标(2)以价值表现效率的指标1)计算运营支出的节约和运输成本的降低2)按支出项目计算工资、燃料、材料等费用节约总额3)计算基本建设投资的节约

14、提高运输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有哪些?(1)合理的报酬(2)提高认识(3)自动化

15、简答定员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1)定员的原则1)定员必须力求先进合理2)定员不能固定不变3)与劳动计划协调(2)定员的确定方法1)按劳动效率定员 2)按工作岗位(或设备)数量定员3)按比例定员4)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16、等级工资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等级工资制由以下要素构成:(1)资标准(2)工资级差(3)等级数目(4)职务工资等级线(5)技术等级标准

17、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价形成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明确运价形成的基础(2)调整和改变运价形成主体(3)转变运价形成方式(4)完善运价形式

18、制定运价的原则有哪些?(1)与运输价值为基础(2)以运输部门的边际成本作为定价的依据(3)运价的制定必须为实现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任务服务(4)充分考虑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5)充分考虑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比价关系,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工

19、简答运量与运输收入之间关系如何?根据运输收入的构成,在货物种类、运输部门提供的运输服务产品结构及运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收入主要与运量相关,可以近似地认为运输收入是运量与单位运量价格的乘积,二者成正比例关系。20、简述运输进款清算的必要性?由于运输生产的特殊性,运输生产过程往往是由一个企业内不同的部门、甚至是不同的企业共同完成的,相应的成本也由各部门或企业垫支。而运输进款往往是由货物或旅客发送港站或运输代理、售票代理一次性收缴的。所以,运输进款需要根据各部门或各企业完成的运输工作量和成本支出情况进行清算。

21、运输政策手段的种类有哪些?(1)税收和补贴(2)直接投资和提供运输服务或运输基础设施(3)制定有关法规(4)许可证制度(5)直接购买运输服务(6)提供信息服务(7)制定与投入有关的政策(8)开展研究及引导运输业发展

22、运输政策的职能有哪些?(1)运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合理化(2)运输政策促使运输合理化(3)输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

23、简答运载设备时间的消耗的组成:运载设备总时间包括营运时间和非营运时间。营运时间包括运行时间、停泊时间和其他工作时间。停泊时间包括生产性停泊时间、非生产性停泊时间和其他原因停泊时间。

第三篇:经济法复习题——简答

一、简答题

1、简述经济法的功能: 功能——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市场无形之手”对应的是经济人的有限理性行为;“政府有形之手”所对应的是同样不完全理性的“政府道德人”行为。经济法要做的事情:

(1)通过政府经济行为校正市场失灵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当前西方各国经济发展中加强国家干预的原因所在。

(2)通过规范政府行为防范政府失效的问题。

经济法要达到的目的:优化稀缺经济资源的配置,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社会关系的范围。具体表现为: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2)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3、简述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于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1、它的调整对象的范围是在国家干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不调整其他经济关系,更不调整非经济关系。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有具体内容的。它们分别是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关系等。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是明确而又相互区别的。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与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法律部门一样同属国家的二级大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简述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是指由国家规定的、可用于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合理方式。具体表现为:

一、公权介入的调整方法:国家以公权者的身份,依法对各种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措施或手段的总和。(1)、指令性调整方法,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以某种形式指令相对人应当作为或者不作为,相对人应予以服从的一种调整方法,体现为刚性调整。

(2)、指导性调整方法,指国家机关为引导公民和法人的经济活动符合某种既定的经济干预目标而实施的非强制性的调整方法,体现为柔性调整。表现为行政指导、计划指导和行政协商。

二、私权介入的调整方法:直接介入。

指国家使用非权力的、私法的手段直接的介入经济生活的一种干预方式。

5、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构成。

(李昌麒观点)1)适度干预原则 2)经济民主原则 3)社会本位原则 4)经济公平原则 5)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6)经济效益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项原则的逻辑联系

1、国家干预体现着经济法的本质,在法治社会中,国家干预也是实现经济民主的要求。

2、国家干预不是任意的干预,一方面,在干预的范围上以社会为本位,在利益取向上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国家干预必须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经济民主的推进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助于经济公平的实现。

4、经济法所能做到的或者说经济法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是要促进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现。

6、简述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

第1条:“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1)直接目的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经济民主。2)最终目的:①提高经济运行效率;②保护消费者利益;③社会公共利益。

7、简述横向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

横向垄断协议(卡特尔):企业间的协议、企业联合组织的决定、企业间的协同行为、行业协会的信息交流 我国《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8、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17条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9、认定市场支配地位应考虑的因素。

第18条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第19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10、审查经营者集中应考虑的因素。

《反垄断法》第27条 审查经营者集中,应考虑下列因素:

(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11、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1)强制交易(第32条)。

2)妨碍商品在地区间自由流通(第33条)

3)排斥或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本地招投标活动(第34条)。4)排斥或限制外地资金流入本地市场(第35条)。5)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第36条)。6)制定排除、限制竞争的行政规定(第37条)。

12、行政垄断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2)主观要件:行政权力的滥用,即行政性垄断行为的违法性。构成此要件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既包括行政机关的不当行政行为,也包括越权行为。(2)其滥用表现在三个方面:排除性、支配性、妨碍性。

3)客观要件:竞争的实质限制,即一定交易领域内实质性地限制竞争。(1)相关市场主体的竞争受到实质性限制。(2)相关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13、简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特征:

1)实施主体——经营者(一般而论)。

(1)从权利能力的角度,即具有“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主体资格的人才能成为经营者。(2)从行为性质角度,是指只对行为是否具有经营性质进行衡量,不管行为人是否具有经营资格。2)存在和发生的领域具有限定性,即只能是生产、流通领域和其他营利性服务领域。3)识别和认定不正当竞争的根据,具有二元性:法律和法律化的公认商业道德。

4)实施的结果是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害,包括给其他竞争者、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损害两方面的内容。

14、仿冒知名商品行为的构成要件。

1、知名商品的认定(指在相关大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品)。要结合该商品的销售地区、时间、广告宣传等诸多因素来断定。

积极标准:比如有权威部门的评定。消极标准;反推原则,即如果存在对有关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进行假冒或仿冒的事实,则推定行为人假冒或仿冒的商品是知名商品。

2、仿冒的必须是特有的名称、包装和装潢。

特有性是指:非为相关商品所通用、具有显著的区别性特征。

3、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

4、导致市场混淆和误认。

15、商业秘密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概念: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构成要件:

1)新颖性:从积极角度讲,商业秘密可以为一定限度的必须知道的人(或者说负有保密义务的人)所知悉,这种知悉不影响商业秘密的存在;从消极角度讲,商业秘密不能为不负有义务的人所知悉 2)价值性和实用性

3)保密性:采取了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4)客户名单的认定标准,除商业秘密的一般要件外,主要根据该客户名单是否是特有的,或者是否具有特殊性,而该特有的或特殊的客户名单是由权利人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等所得来的。

1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1)立法宗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2)基本原则

(1)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2)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原则(3)全社会共同保护原则(4)补偿性与惩罚性相结合原则

17、经营者的基本义务。

1)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消法》第17条)2)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消法》第18条)3)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消法》第19条)4)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5)出具购货凭证、服务单据的义务 6)商品、服务品质的保证义务 7)售后服务义务

8)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 9)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的义务

18、经营者承担责任的适用规则。

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利益应承担责任,一般以过错责任为原则,即经营者是故意或过失侵犯消费者利益的。消费者自身对侵权的发生亦有过错的,应根据情况减轻或免除经营者的责任。经营者的侵权行为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19、消费者的各项基本权利。

1)安全权 2)知悉真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获得赔偿权 6)结社权 7)获得知识权 8)受尊重权 9)监督权 20、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

1)产品有缺陷; 2)有损害事实存在;

3)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无免责事由;即不存在:(1)生产者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

5、主观上不以过错为必要,一般为无过错责任(41条)

21、证券监管的基本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2)自愿、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 4)政府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原则 5)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

22、简述公开发行债券的基本条件。

1)积极条件(《证券法》第16条)

(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元;(2)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3)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4)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5)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除应当符合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本法关于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2)消极条件(18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再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1)前一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尚未募足;

(2)对已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或者其他债务有违约或者延迟支付本息的事实,仍处于继续状态;(3)违反本法规定,改变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所募资金的用途。

23、证券交易的限制和禁止。

1)证券交易的一般性限制和禁止规定

(1)证券交易当事人依法买卖的证券,必须是依法发行并交付的证券;非依法发行的证券不得买卖。(37)(2)依法发行的证券,法律对其转让期限有限制性规定的,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买卖。(《公司法》142条)(3)除特殊情形外,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公司法》第143条)(4)受法律禁止的人员在法定期间内不得买卖股票(43条、45条)(5)规制短线交易(第47条)

2)禁止内幕交易(73、74、75、67、76)3)禁止操纵市场(77)4)禁止不实陈述(78)5)禁止欺诈客户(79)

24、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原则。

1)采购法定原则。

包括实体要素法定和程序要素法定。其中前者包括采购主体法定、采购客体法定、采购资金法定。2)保障公益原则。

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3)公平交易原则: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独立公正、诚实信用。

25、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1)及时性原则。

即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应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预算草案。(2)复式预算原则。

复式预算把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一类为经常性预算,另一类为资本性预算。(3)平衡性原则。

即预算编制时,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地方政府预算要坚持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4)真实性原则。即政府预算必须真实可靠,预算收支数额不允许虚列冒估。(5)合理性原则。

即预算编制中必须从全局出发,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6、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目标:1)促进整个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信心; 2)鼓励公平竞争,提升银行业整体竞争力。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效率原则

27、什么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

概念:中央银行是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调节和控制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根据公共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依法实施金融监管的特殊金融机构。

职能:中央银行一般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等重要职能。

第四篇: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

《社区矫正》复习题

1、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即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人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应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012年1月10日制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订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并下发通知,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3、社区矫正的对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的五种罪犯。

4、社区矫正小组由哪些人组成: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所居住社区基层组织成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的亲属、相关协助单位的人员等组成。其中,如果社区矫正人员是女性的,矫正小组成员中至少应当有一名女性。

5、矫正小组的职责: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控措施;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改造;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提供法律咨询;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表现实施考核奖惩。

6、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调查评估,从哪些方面进行:走访相关人员,如犯罪(嫌疑)人及其所在单位、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犯罪(嫌疑)人户籍地派出所;全面调查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如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犯罪情况、犯罪原因、认罪态度、悔罪表现、有无前科劣迹等;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认真听取被害人对案件事实发生过程的陈述,了解被害人一方对犯罪(嫌疑)人的谅解程度;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充分论证,准确评估拟适用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危害性和再犯罪可能性,就拟适用社区矫正人员是否适用社区矫正提出建议,并将相关书面材料及谈话笔录等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7、社区矫正的功能是六个功能:一是惩罚功能。二是教育功能。三是塑造功能。四是感化功能。五是治疗功能。六是控制功能。

8、社区矫正的决定机构有哪些?人民法院和部分刑罚执行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

9、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具体而言,县级行政机关(司法局)是本行政区域内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措施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指派的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具体落实,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10、《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职责是如何规定: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11、刑法修正案

(八)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社区矫正的规定: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条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七十六条修改为:“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刑法修正案把第十七条将刑法第八十五条修改为:“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12、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哪些情况下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

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13、对社区矫正人员参加教育学习的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14、对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的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16、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出现哪些情形,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17、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出现哪些情形,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18、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是如何规定的?

被判处管制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宣判的管制期相同,执行日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被宣告缓刑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考验相同,执行日期从判决假释之日起计算;被裁定假释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裁定的假释考验期相同,执行日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附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或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相同,执行日期从出监所之日起计算;未附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自出监所之日起至收监或刑满之日止;

19、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也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2、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3、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之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4、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5、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治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八小时。

6、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

纪律意识。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21、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22、对于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如何办理交接手续: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25、对未成年人和对成年人的社区矫正需要分开吗?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五)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六)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七)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29、为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哪些制度?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

34、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有哪些具体规定?

教育学习,主要是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包括:一是公共道德教育,即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质。二是法律常识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学法、用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悔罪意识,自觉接受改造。三是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社区矫正人员了解社会形势,知晓国家政策,合理谋求自我发展。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确保学习效果。

社区服务,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要确保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八小时,同时注重社区服务的可操作性,考虑社区矫正人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技能水平、正常工作学习需要等情况,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和方式。

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正。要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矫正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

考核及分类管理。要求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分类管理,给予不同处遇。

35、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居住地工作和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三年。

36、缓刑:缓刑又称刑罚暂缓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作出有罪判决且宣布应当执行的刑罚的同时,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

致在危害社会的,可以规定一定的考验期,从而暂缓执行刑罚。如果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符合了缓刑考验的相关规定,没有发生法定的应当撤销缓刑事由的,则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37、假释: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收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38、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依法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本应当收监执行,由于具备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者其他监禁场所进行监禁矫正的,暂时将其放在监狱或者监禁场所外执行的一种刑罚执行方法。

第五篇:财政学复习题论述,简答

简答题

第一章

1.试述政府干预市场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通过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这里且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第二章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

2.简述公共定价。

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第三章

1.“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瓦格纳法则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第四章

1.政府必须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思考应介入的范围。

答: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 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中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的免费服务。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乃至疾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威胁。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现在,人们逐渐认为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政府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不是包揽全部卫生医疗市场,而是选择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一是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共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这些物品包括医疗服务本身、健康保护活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所利用的服务信息等。而是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三是补助穷人,使他们能够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基于此,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

1.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是相对短缺的,所以任何投资(不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都要奉行这个标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而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投资过程中,只要遵循资本-产出率最小化标准,就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

2.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答: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设施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也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作为共同生产条件的固定资产,它不能被某单个生产者独家使用,它不是独占性地处在某个特殊的生产过程中,不能被卖者当作商品一次性地将整体出售给使用者。换句话说,它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公共设施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无疑具有马克思所指出的后一类固定资产的特征。

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的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均对基础设施实行强有力地干预政策,不过干预的程度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较大的差别。由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基础设施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因而政府的干预程度相对较弱。而经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常常经受基础设施“瓶颈”的困扰,由于民间经济的财力有限,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基础设施“瓶颈”部门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除具有一般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外,还部分地充当着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内存在结构性矛盾,基础设施的短缺长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长期不足,供给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瓶颈”作用曾经十分突出,至今仍然存在。

3.试述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答:课本86页。

第七章

1.分析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答:首先是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比如:假定某一工厂对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而又没有采取治理措施,那么,它的私人成本将小于社会成本,获取额外利润,政府使用费可以定在等于甚至高于额外利润水平上,则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迫使企业治理污染,或者政府运用这笔使用费来治理污染。

其次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使用费遵循的是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合情合理,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那么,当某一项收入既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时,如何合理选择呢?这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抉择。比如:如果公路使用费不是在全国统一征收,即有的公路收取使用费,有的公路不收取使用费,就会产生车主选择不收费的公路,甚至绕道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则选择征收燃油税更有效率;如果财政收入奉行受益原则,则选择使用费更为公平,如果奉行支付能力原则,则选择燃油税更为公平;如果为了防止诱发滥收费现象,无疑,多采取税收形式更为恰当,等等。

第八章

1.简述税收的“三性”。

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是税收。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前者依据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取得收入,后者凭借政治权力占有收入。国家运用税收参与这种分配,就意味着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之上,而这种分配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它依据的是政治权力,而且依法征收,任何形式的抗税行为都构成违法行为。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另外,征税中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当企业和个人明了征税的目的并增强纳税观念以后,强制性则可能转化为自愿性;同时,强制性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的,政府依法征税,公民依法纳税,公民具有监督政府执行税法和税收使用情况的权利。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皇粮国税”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实现这种可能性提供了制度前提。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这种无偿性同国家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是不同的。但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与税收强制性一样,也不是绝对的。因为针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是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的。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考察,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是并存的,这里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一般说来,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收入,发生了应该纳税的行为,拥有了应税财产,就必须按规定标准纳税,不得违反。同样,政府也只能按预定标准征税,不得随意更改。当然,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一定,永不更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课税标准的改动是必然的,因为惟此才能使税收制度更为合理和科学。因此,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九章

1.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答:西方经济学将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归结为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边际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从劳动供给的角度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就会降低劳动人员的税后工资率,人们就会选择不工作、少工作或不努力工作,即减少劳动供给;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就可以增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供给。从劳动需求的角度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企业会因为纳税后从劳动赚得的收益减少,就会减少劳动需求;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企业就会增加劳动需求。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这里的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因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会降低税后的投资收益,自然会影响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人们会根据边际税率的情况酌情减少投资;反之,降低边际税率则会增强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得到说明,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论述题

第三章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寻求本国财政支出的最佳规模。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如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我国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从经济性因素来看,我国在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稳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基础设施等先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就业领域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任务,却十分迫切和十分繁重,而且需要同时并举。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关于政局稳定问题,皮科克与怀斯曼的分析已有所分析,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一般来说,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显然,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如通过政府管制和政府法令进行经济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不变。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是不同的。比如,财政资金的全额投资可以带动社会的配套资金是无疑的,但如果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等手段投入,则可能以少量的财政资金诱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的使用方向,即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失业和贫困救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便大。比如,我国在尚未实现工业化之前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来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迫切要求加快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第七章

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答: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里所讲的经济因素,既是决定一个国家长远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就比较丰富而且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来说,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亦是如此。再从几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已上升为20%~40%。上述资料证明了一个我们曾反复强调的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第八章

1.研究税负转嫁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价值规律的内涵就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此,不论什么社会经济制度,只要是商品经济形式,而且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就存在税负转嫁,市场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当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税负转嫁的实现条件是不同的。

我国过去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仅存在税负转嫁的动机,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税负转嫁的条件。这是因为:(1)企业是市场经济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有了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在物质利益驱动下,利用税负转嫁机制减轻税负以获取更大的自身利益的动机强化了。(2)税负转嫁是以价格的自由浮动为其他条件的,而我国价格的市场化为税负转嫁提供了充分条件。(3)我国税制以商品课税为主体,也为税负转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它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可能发挥不同的效应。因此,对税负转嫁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应当正视并认真对待,自觉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或防止它的消极作用。税负转嫁在我国是由于经济体制转换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税收理论和实践正在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1)我国税制是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而税负转嫁又主要发生在商品课税领域,因而深入地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着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例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物价虽上涨消费者也不能不购买,纳税人很容易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对供不应求商品加税,既可以限制消费,又不会妨碍生产的增长;对供过于求的商品加税,由于价格难以上涨,税负不易转嫁,可以限制生产,但不利于鼓励消费等等。

(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假如原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的,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又符合公平原则,但税负转嫁可能改变预定税负分配格局,抵消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或造成税负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破坏税收的严肃性,腐蚀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因此,税务机关在防止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业的价格管理。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两大类。国家通过支持和鼓励竞争可以消除或限制人为垄断,但对自然垄断则不能完全靠市场竞争来消除。由于自然垄断具有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国家不进行适当干预,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天然气、煤气、供水、通讯和运输等行业)就会通过减产提价来获得超额利润。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不少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曾实行国有和公营,或对私有企业实施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垄断行业既要引入一定的市场调节,又不能像一般竞争行业那样主要靠市场调节。因此,对这些行业在遵循供求规律的前提下,政府有必要在价格方面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类企业为减轻税收负担而进行不正当的税负转嫁。

(5)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负转嫁的范围和空间。我国税负中商品税的比重偏大,而所得税的比重偏低。从税制改革的方向来看,提高所得税的比重,既有利于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也有利于缩小税负转嫁的范围和空间,缓解税负转嫁的负面效应。

(6)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征纳税额是一样的,只是价格形式的不同。价内税的税收是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表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税收是作为价格的附加,价格与税收分离,表现为不含税价格。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时候,价内税的税款是和价格同时支付,而价外税的税款是单独支付,所以价内税是价税合一,淡化了税负最终归宿的透明度,混淆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同时也会使价格信号失真,模糊了价格与税收的不同功能。实行价外税是将税款和价格分开,使纳税人与实际税负人分离,有利于增强税负最终归宿的透明度,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和价格两个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总结我国五十多年商品课税征收的经验,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采用价外税的成功做法,为了避免引起大的波动,使企业和消费者逐步习惯,可先同步公布含税价征税和按不含税价征税的两种税率,逐步过渡到完全以不含税价征税。

下载经济复习题1(简答部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复习题1(简答部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试题(简答部分)

    1.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在哪里? 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第一章 施工导流 1施工导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选定导流标准、划分导流时段、确定导流设计流量、选择导流方案及导流建筑物的形式,确定导流建筑物的布置、构造及尺寸、拟......

    美国部分复习题

    1. “The backbone of the continent” refers to. (the Rocky Mountains) 2. During Ratification, those who supported the Constitution and preferred a strong nation......

    交易员复习题(简答论述计算)

    何谓单边市: 连续多日收盘价为涨停盘价或跌停盘价 连续多日收盘前,只有一边报单,另一方报单立即被成交 单边市出现以后的应对策略: 提高保证金率 ;提高涨跌停盘率 ;酌情增加递延费......

    金融学简答论述复习题总结

    1影 响 利 率 的 因 素 有 哪 些 ?1>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决定着利润总量,在资本总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越高,利润总量越大,利息总量才能增加。利率不能高于或等于平均利润率,通......

    2012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简答部分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①它是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各种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

    《经济数学》复习题

    《经济数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函数的定义域为A、B、C、D、2.函数的定义域为A、B、C、D、3.函数y=1x+x-1的定义域为A、0,+∞B、(0,1]C、[1,+∞)D、[-1,0)4.下列各对函数中,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