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20: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性格·理想·精神

——林语堂对中国人的解读

摘 要

《中国人》又名《吾国与吾民》,《中国人》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人》;性格·精神·理想

最近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从中认识到了中国人的不足与优点,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中国人》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精神。

一 中国人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时常被人提起,自然有真理的成分存在。国人的性格即民族性格。我不能笃定的说,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是由我们的民族性格决定的,但就其中的影响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容忽略的。

林先生在书中列举了中国人性格的八个特点: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长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作者从中国长远的历史背景来解释各种不同性格的形成原因,介绍了这些性格的人如何处理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并且列举出国外的例子作为对比。内容由浅入深,文字流畅自然,不仅能使读者跟着作者思路去思考,还能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作者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做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老成温厚,这一特点使得人像是一位理性的中年人,较早的成熟且负有责任感,遇事镇静,“是一种能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获得宁静的文明。”然而,这种安贫乐道的心理让人失去了追求的热情和进步的欲望。当我们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时,也不免能理解,一些国家在建国短短的时间里迅速超越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国家。所以说,精神力量往往能战胜你想象不到的强大的力量。正如林先生所说,这是一种多么消极的心态,究其根源,无外乎“在于一个对青年的热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会。”在生活中,我们接受到的一代一代的家庭教育可见一斑,当我们对父母说出要独立尝试一件新事物时,他们总会给我们列出种种的困难,直到最后在被夸大的困难面前低了头,我们丧失了追逐的勇气和斗志,选择主动放弃。这种教育也种进了我的心里,当身边有人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会不自主的那样做,现在想想,自己不是把别人的追求也扼杀了吗,真是罪大恶极!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受难的时候站起来革命的国人,大多是受过外国那些自由,平等教育的爱国青年,他们有追求,敢于追求,从不畏惧。这就是我们的缺失。有些时候的我就是那个样子,害怕失败,幻想种种困难和窘境,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敢踏出小小的一步。当我的旁边有一个相信我的人,推我一把,把我“逼”到那一步,当我走过去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害怕,只因自己心里的“种子”埋的太深。消极避世,从过去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知道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享受过着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单纯的小幸福。不需要多么富有,多么奢侈,门前二亩田地足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再觅得一处世外桃源,一家人便可尽享天伦之乐。所以说古代很多人都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不喜欢去追名逐利。林先生说这是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政策”。这就是说选择鄙视的原因是因为害出世的危险。出世意味着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往来,这种交流往往能带来麻烦甚至危险,而这种麻烦与危险不会有人对此负责。有句话说得是各人自扫门强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最成功的记者就是那些没有任何观点的人” 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中国人产生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就像刺猬立起自己的刺保护自己一样。现实社会中“视而不见,见而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对所有事情都持淡漠的态度吗?正如谚语所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有歇后语:狗捉耗子——爱管闲事。从小父母、前辈就教导我们,不要多管闲事,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足够了。“于是中国人就这样地生活着,极少斗争,也极少反抗。”——林语堂。然而这种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吗?难道看到街上的抢劫案你也不动动手指头拨下报警电话110?难道看到有人溺水了你也不大声呼喊求助或给他一个救生圈?难道看到老人家在路上摔倒了你也若无其事地迅速在他身边走过,生怕别人误以为是你推倒的?醒醒吧各位同胞,请唤醒你的良知,拿出你的正义感,不要再继续做一个冷血、漠然的中国人!.二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缺乏科学;逻辑;想像;中庸之道。可以说中国人不思进取,只会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做遮羞布,只看到了以往的成就,未看到后来别的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导致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从而沦为别国的殖民地。

中国人发明火药,却发现它最好的用处是制造鞭炮,供他们祖辈做生日用,发明用于了和平。而未看到他的别的作用,而西方国家将其用于军事,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缺少科学的思维。

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表现在超脱老,避世洁身,和平主义等方面。不过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其他方面也用体现,不光是胆怯这一点。我们不能说缺乏独创性,开拓性是中国人的心灵的特点之一。他们的创造业与中国工业所一直保持的手工制作水平是一致的。由于没有能发展一种科学的方法,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中国在自然科学上是落后的。然而我确信,随着科学方法的引进,随着研究设备的完善,中国会在下一个世纪创造出伟大的科学家,为世界科学作出重大的贡献。

中国人的理想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中庸之道的影响,影响深远而持久。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复杂的影响。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在绘画方面,历代著名画家大都精于佛画。如三国时吴曹不兴、晋顾恺之和卫协并称为汉地最初三大佛画家。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的画后世称为“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特别是甘肃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唐代盛代变文,用以讲述佛经故事,讲时多配合图画(变相),对后世鼓词、弹词等说唱文学影响很大;在雕塑造像方面,有东汉的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种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形式多样,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以后龟兹等地舞乐传入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此外,伴随佛教传入的医药、历算等知识也对中国这些学科的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洪秀全——一个原本礼拜孔子、笃信文昌的乡塾先生,一朝忽然改拜了上帝。他以上帝次子的身分,唤起千军万马,创建了地上天国,并为这个天国的子民创造了太平上帝。

中国人文主义者却自信他们已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从他们的会悟观之,人生之目的并非存于死亡以后的生命。欲明了中国人对于生命之理想,先应明了中国之人文主义(Humani*),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意义,未免暧昧不明。但中国人之人文主义,自有其一定之界说,它包括:第一点,人生最后目的之正确的概念;第二点,对于此等目的之不变的信仰;第三点,依人类情理的精神以求达到此等目的。情理即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意义又可以释作普通感性之圭臬。

人生究有何种意义,何等价值,这个问题曾费尽了西方哲学家许多心思,错综纠纷,终未能予以全般之解释——这是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的天然结果,目的论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连同蚊虫和窒扶斯菌在内,都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产生的。因为这个人生太痛苦,太惨愁,殆无法创设一完善之解答以满足人类的自尊心。目的论因是又转移到第二个人生,这个现世的尘俗的生命因是被看作下一世生命的准备。这种学理与苏格拉底(Socrates)的逻辑相符合,他把悍妻视作训练丈夫性情的天然准备。这一个论证上左右为难的闪避方法,有时给吾们的心灵以暂时底安宁。但是那永久不熄的问题又复出现:“人生究有何种意义?”尼采则毅然决然不避艰难地拒绝假定人生应有目的,而深信人类生命之进程是一个循环,人类的事业乃为无目的之野人的舞踊,非为有目的之往返于市场。但是这个问题仍不断地出现,有似海浪之拍岸:“人生究有何种意义?”

中国人文主义者却自信他们已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从他们的会悟观之,人生之目的并非存于死亡以后的生命,因为像基督所教训的理想谓:人类为牺牲而生存这种思想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存于佛说之涅槃,因为这种说法太玄妙了;也不存于事功的成就,因为这种假定太虚夸了;也不存于为进步而前进的进程,因为这种说法是无意义的。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

从这一种意识的凝集,发展了一种人文主义,它坦白地主张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学说而制下了一个定则:一切知识之目的,在谋人类之幸福。把一切知识人性化,殆非容易之上作,因为人类心理或有陷于歪曲迷惑之时,他的理智因而被其逻辑所驱使而使他成为自己知识的工具。是以只有用敏锐的眼光、坚定的主意,把握住人生的真正目的若可以明见者然,人文主义始克自维其生存。人文主义在拟想来世的宗教与现代之物质主义之间占一低微之地位。佛教在中国可说控制了大部分民间的思想,但忠实的孔教徒常含蓄着内在的愤怒以反抗佛教之势力,因为佛教在人文主义者的目光中仅不过为真实人生之逃遁或竟是否定。

感悟

“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在介绍林语堂1935年出版的《吾国吾民》中,美国作家赛珍珠写道。整整7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进步,甚至大步后退了。整整70年中,仍没有人比林语堂更从容、有趣、兴致昂然地描绘中国的过去与未来。告诉读者中国现状如何,有何种解决方案。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意义的吗?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第二篇: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 和**两位徒弟。他宣称**和**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喇嘛,**则要**到后藏传播黄教。**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农夫摇头说:“你胜利了!”。杨广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杨广也胜利了。作者对酷吏和酷刑、特务政治、科举制度、文字狱、内斗等等的批评、嘲弄就不一而足了。

四、有感于叙史的新奇。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如在目前。同时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五、有感于成书的经历。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3月,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 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之后,一

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作者身陷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振作思考、把握时间,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当然《史纲》叙述和评论历史也有有失偏颇之处,如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认识等等,就需要我们自已来了解和认识。篇二: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袁浩杰 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等芸芸众生,逢此盛世,乃是我们的造化,我们应抛弃成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营造生活,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了。我们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静静想想:小孩是我们晚辈,领导是我们的尊长,同事是我们的手足,我们本为一家,彼此共处于一个屋檐下,同一个时代造就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时空,尽管空间略显狭小,难免碰了彼此的头,但是我们毕竟是无法逃离开这间巨大的时代之屋,我们还要每日见面、互致问候,还要礼尚往来,还要彼此提携、互相帮助。我们无法根绝乱世的诞生,因为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更不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但是我们目前却可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彼此达成协议,紧紧地团结起来,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不窝里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延缓乱世的出生。如果要做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做人。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更加长久的做人。篇三:《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人史纲》心得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被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在监狱里度过了9年多的时光,但作者面对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

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将历史写得精彩生

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 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读完这本书,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平时写材料,过于平铺直叙,或是照搬照抄,缺少创新,缺少新意,更多的是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就形成不了体系,构成不了自己特有的逻辑。“一部优秀史书,其意义不只在于发掘出多少历史真相,更在于阅读时能给读者提供多少思考和启示。”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书记的讲话,不一定是通篇的总结和安排,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思想,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活力。

二是最大限度的充实自己。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叙述

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历史都是相似的,但是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书,充实了很多历史书上未曾见过的内容,柏杨先生的阅读量可见一斑。这些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充实自己才能展现自己。通过阅读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让我对此前接触过的一句名言体会更深。读书与不读书,你的世界差别会很大,读书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实现一种虚拟的跨界。篇四: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篇五:论《中国人史纲》

论《中国人史纲》中的创新

摘要: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突破了传统史书著作的局限,以一种别出心裁的角度和方式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关键词:创新;突破;个性

我对柏杨先生最早的印象,来自初中时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那时便对这个嬉笑怒骂直白坦率的可爱老头儿心生好感,如今读罢《中国人史纲》,更是对他敬佩不已。相对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来说,《中国人史纲》观点新颖个性,语言活泼幽默,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

我将就这一创新之处展开论述,谈谈我对于柏杨《中国人史纲》写作角度和方式以及他的一些新颖观点的看法。

一、空中马背,感同身受 第一章节中,作者以历史舞台为题,引出了中国这一舞台,并对中国的位置、疆域做了大致的介绍。这突破了史书开篇直接切入话题的传统,使读者构画出了中国的基本轮廓。尔后,作者采用了“空中马上”这一创新的写作形式来介绍中国疆土。例如:“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太空船,跨上马背。”[1]这种空中俯瞰以及以骑马所需时日来衡量距离的直观方式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想象力,仿佛我们自身也跟着作者走遍了大江南北,使我们对于中国领土的广阔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

作者在章节的安排上突破传统,“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不以皇帝年号纪年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表示。”[2]使得脉络清晰,主题分明,重点一目了然。并且在每章最后设“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可使我们对当时的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使人感到真正是从空中从其他星球上看中国历史,而不是只从中国从地球上看中国历史,让我们在熟悉中国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和进步历程。这既给人一种新鲜感,又给人一种整体史观。

三、表格精简,语言幽默,文学性浓 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如:春秋时期有大量的政变事件,就比如一部《东周列国志》已经让人觉得眼花 缭乱,而柏杨在纪元前七世纪到纪元前五世纪的三章里,用三个表格[3]清晰扼要地介绍了“封国的吞并与逐君杀君”的情况,明了易懂。而且他活泼幽默的语言也是传统的史书著作所没有的,例如“苏轼在旁幽了他一默说:‘这都是西汉王朝死鬼叔孙通发明的怪礼。[4]又如他将杨贵妃“评”为李隆基小老婆群里的第一级,再如“杨广如愿以偿地当了皇帝之后,被压制十四年之久的兽性,像火山爆发一样,以雷霆万钧之力向外爆发,最后除了一根绞绳外,任何东西都挡不住。”比起以往传统史书的沉重繁冗,幽默语言的运用显得绘声绘色,使人读起来惬意畅快,自然而然的,也就将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即为书中的文学性。作者在“唐诗”一节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是乐天的,在他诗中很少与人生相连的现实情调。他有丰富的想像力,又对儒家学派的始祖孔丘,轻蔑嘲笑,这两者都是传统知识分子所缺少的东西,因之他对一般人所重视的权力和财富,视如浮云。他操纵诗句像魔术师操纵手帕一样,翻腾变化,运用自如,中国人尊称他为“诗仙”。短短三句,足矣概述李白的性格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还可从《中国人史纲》里面为数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四、个性鲜明,着重人性

不同于传统史书中对皇帝暴行的遮遮掩掩,柏杨大咧咧地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中国古代一些皇帝的暴行统治,这正如柏杨在自序里说“越来越多的读者在接受我的人性史观”。柏杨确实很富于同情心,经常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水平花大量篇幅描述。例如他写道:“廷杖时,受刑人痛苦难耐,大声哀号,头面撞地,尘土塞满口中,胡须全被磨脱,这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摧残人权的图画,朱元璋用它来对付中国人民。”[5]他对暴行的具体描述,深刻揭露了中国古代部分皇帝残暴、兽性的一面,这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是对中国古代部分统治者的无声控诉,也是柏杨嫉恶如仇,敢骂敢恨的鲜明个性的体现。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柏杨的独特看法却似乎有些过于个性,有些突破往往给读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负担。或许是为了凸显人道主义,他在描写中国历代皇帝时使用的称呼往往是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而舍弃一般人比较熟悉的谥号或年号等常用称呼,而这些名字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比较陌生。比如,一般人都称作“汉昭帝”、“万历皇帝”、“慈禧太后”,他全作“刘弗陵”、“朱翊钧”、“那拉兰儿”,而且绝不附上普通人熟悉的称呼,这却是有些弄巧成拙的意味。培根曾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史纲》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明智的好书,其以“人”为中心,“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书中自有大悲懑,书中自有大慈悲。这是柏杨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名师。

第三篇:《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报告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报告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曾靖

15333003

一、著作的基本信息

作 者:柏杨

著作名称:《丑陋的中国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5月1日 页数:498页

二、著作简介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于1985年在台湾首次出版,收录了柏杨先生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和另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及32篇杂文和20多篇回应文章。全书由多个小标题串联起来,这些小标题大多采用比喻,反讽等方式,从某个侧面指出中国人的特征。不同于理性而缜密的逻辑推演,柏杨先生以一种文人的感性体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的劣根性,批评中国人脏乱吵,不团结,爱掩饰错误,缺乏想象力和思考力。全文语言犀利活泼,可读性十分强。

三、著作评析

1840年后的中国经历着中国人所认为的屈辱时代,每当提及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和落后,人们总是将过失归咎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归咎于落后的生产关系难以与相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相对抗。,更有甚者,归咎于外敌的入侵。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国人的身上,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中国社会缺少了一些足够深刻的,切入骨髓的自我解剖。

选择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为阅读的书目,的确是因为这一醒目的题目,“丑陋”这一最直接的形容词让我可以料想到这本书的可爱之处。一)柏杨先生的个人遭遇和“丑陋的中国人”

历史学家唐德刚有这样一句话:“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1920年出生的在县衙的柏杨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期,少年与继母不和,外出求学,中年经过多次婚姻的分分合合,有思想的他没有拿到任何的大学的毕业证书,后又因“大力水手”锒铛入狱。数十年的牢狱生活也使得他的思考有着其他人难以到达的深度。《丑陋的中国人》源于柏杨先生出狱之后的四处奔波的演讲。其文笔犀利又带有中国说书式的幽默,鞭辟入里,字字都敲打在中国人的神经之上。

二)发人深省的文字与思考

文章开头有一句:“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器裹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之后,身不由主。使我们感觉到,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这段话首先就开门见山地指出来中国人不自知的特点以及其不自知的来源,不仅仅是在于个人,更在于长期以来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渊源。中国人有着太多为人称颂的美好品质,却也长时间忽略掉身上所缺少的东西,中国的民众善于扬长避短,却缺少正视自己缺点和弱点的勇气的能力。

更深入地,柏杨先生论述了中国的“官场文化”,这是一个敏感却值得思索的问题,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难,在封建时代以人治为主的社会,如何“做人”便是中国古代官场绕不开的一门学问。正如《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糊涂官断葫芦案一般,在中国古代“做人”是一种软体文化,除开真才实学,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糊涂人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在探索的问题,更确切的举出些例子,比如人们“各扫门前雪,莫管瓦上霜”的处世准则,能贴切的则是文中提到的买西瓜的例子,由此也不难解释为何有众多的名人才子惨遭贬谪,仕途不顺,并非天妒英才,人妒英才而已。我觉得书中这段话用得恰到好处:“因为中国人不断地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断地讲空话,大话,假话,谎话,毒话,中国人的心灵遂完全封闭,不能开阔,中国人应该有泱泱大国的心胸。”因为自我封闭,因为自身的怯懦而不敢直面自己丑陋的一面,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都保留着这样的一种心态。人身上裹挟着一种极度的自卑与自信,因为这种极度的自信,统治者厌恶和惩治一切亵渎,威胁和动摇其统治的人和事物,也因为这种极度的自卑,使得其无法忍受那些撕开真相的话语,《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能代代流传,用于赞美大臣的善于劝谏和统治者的广开言路,正是因为敢于讽谏的人少之又少,能听取群臣意见而不动怒的君王实在稀少,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更多的是命令与服从,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习惯了忍受和顺从,也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中国人这种保全自己,莫管他人的心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杂文中提到的“臭脚大阵”就是十分鲜活的证明,中国人喜欢眼不见为净的理论,善于

把没有看见的东西忽视掉,把有古怪气味的东西留给别人,而看到自己富丽堂皇,光彩照人的一面。这一微小的细节都如此精准地贴合着书作开篇提出的观点:中国人怯懦的不敢直面劣势。三)作为当代青年的思考

柏杨先生的书中,列举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公民,仍然能感受到深深的疼痛感。现在的中国人,摒弃了许多书中所罗列的恶习。因此书中所述的一些行为在我看来是难以理解而不可思议的。诚然,历史环境给中国人留下了种种的民族劣根性,可这些特质未必都需要全盘划归到消极的阵营中去。中国的“做人”的确是一种学问,而这种学问未必如酱缸般腐朽不堪,凝聚在家族传统中的也并非只有地位和等级,同样也包含着今日所弘扬的优秀文化。我们不能只弘扬优秀灿烂的文明而对历史和错误视而不见,那么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只放大自身的缺点而彻底推翻悠久的文明。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裹挟着美德与丑恶,优点与缺点,资本主义的曙光同样踩踏在无数奴隶的尸骨之上,同样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能苛求上世纪的人用21世纪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人,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揭开伤疤给人们看个清楚的人们,他们的视野和眼光缔造了这个更好的社会,同时,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吸收对于中国的种种批判,毕竟100年前,50年前,甚至于20年前的世界都不同于当前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去挖掘属于本民族的优质因子,不逃避缺点和历史,同样,我们需要优秀的传统去缔造新的历史。

第四篇:《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

《闲话中国人》读书心得

我读了易中天教授的《闲话中国人》一书,我对易中天教授在书中所展示的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这些方面折射出文化现象的细腻描写深感敬佩,他娓娓道来,晓之以理,向读者展示的思想好像就是我所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让我深有体会,引起我共鸣的原因吧。真是写得妙气,从现象穿射出核心根源的本领实在令我佩服;真是写得细腻,从微妙中分解出的新世界的能力实在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此,我把我喜爱的文字摘抄下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小看法。若你有兴趣,愿择之与你分享一下:

小议《闲话中国人》之人情

1、摘抄:情面无价,也有用,应预先为自己储备情面。制造和储备情面的办法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多见面。

小看法:倘若没有“制造和储备情面”,“无事不登三宝殿”就会显得如此的搪塞。或许当今的腐败就是因为“情面”的缺乏,要导致更多的利益争送。“情面”的缺乏,导致人情的冷漠,这确实值得人反思“情面”的缺失问题!

2、摘抄:更麻烦的是,中国人之所谓“人情”,其实包含着两个内容。一种是真正的感情,我们无妨称为“衷情”。它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而且,你如果执意回报,反倒会伤了感情。另一种是表面化,程式化或仪式化的东西,我们不妨称为“表情”。他带有功利性的性质,可以“做”,可以“送”,当然也要“还”。如果你错把“表情”当做“衷情”,人家就会认为你这家伙太不懂规矩,太不会做人,甚至太没有良心,或者太不像话。反之,你如果把“衷情”当做“表情”,用常规方式加以回报,则对方便会感到伤心,甚至会愤怒。朋友之间,最容易发生这种尴尬事体,——回报吧,显得生分,见外,不贴心;不回报吧,又似乎太夹生,不懂味?是个“半吊子”。

小看法:“人情”也有类别,这是人的归属趋向。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情,或许你到人际关系会更上一层楼,因为你的归属得到定位吧!

3、摘抄:人情为什么会有味道呢?因为人情是美好的。中国人认为,人的心灵之所以美,全在“有情”。情字从心从青。“青”表声,也表意。“青”的本义,是“春季植物叶子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热爱生命,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来说,“青”也就是座美丽的颜色,如天空之美者曰青天,季节之美者曰青阳,合金之美者曰青铜,目光之美者曰青眼,楼宇之美者曰青楼,头发之美者曰青丝,年华之美者曰青春,妇人之美者曰青娥。用之于造字,则心之美者曰“情”,言之美者曰“请”,人之美者曰“倩”目之美者曰“睛”。情既为“心之美者”,则有情者必心灵美,心灵美者必有情。

小看法:有“人情味”是我们所赞美的!正如文中所言:有情者必心灵美,心灵美者必有情。在中国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国度里,心灵美更注重的是道德,是群体的和谐统一,那么有“人情味”会更符合这种需要与向往!

第五篇:《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读书报告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

读书报告

任课老师:于金 学生姓名:吴辰

学生专业:大禹学院水文水资源专业 学生学号:1119010210 学生联系电话:1565162082

2《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读书报告

吴辰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水文与水资源专业)

摘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管理的清谈性质的书。从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中国组织存在的问题。第一篇主要解决组织中国人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企业组织能力模型。第二篇从学科背景来看组织问题,包括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第三篇探讨了组织失败的三个案例,涵盖了国家层面的、传统层面的以及海外华人的组织失败。最后得出结论:国家、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来自文化,来自共同的信念。

关键词:管理,组织,文化,竞争力

正文:

在老师给的许多书中,我选择了这本《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进行阅读。这本书最初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名字,我平时挺大大咧咧的,对于一些事情尤其是有关中国制度、文化、改革或者管理等这些“大事”总是秉承一种我是小小平民不需要管这么多的态度,但事实上我的骨子里愤青的因子挺多的,所以当初选择这本书是觉得我可以尽情发挥自己愤青的本质对书中所提及的现象等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但是显然这本书让我觉得有些失望,或许就像作者所说的,“这是一部清谈性质的书”,采用的就是简单随意的随笔形式,初读并非如它的书名一般犀利。说实话,我曾经两度弃读,因为感觉读了没什么大的感想,只是觉得自己把这些文字读到脑中了,但是并没有读进心里,所以有点索然无味。在我第三次把它拿起来重新品读的时候,似乎有些不一样的感受了,或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好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华吧。

那么,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本书中一些小片段的简单看法吧。

我读每一部书之前总喜欢把序和导言好好看看,我觉得那是作者自己对于这部书一个最简单的总结与概括。万科董事长为本书写的序让我深有感触。他提到的“万科之道”,即做简单不做复杂,做透明不做封闭,做规范不做权谋,做责任不做放任,也许是万科取得成功最本质的原因之一。在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是不能再突破向前,我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所采用的管理理

念有问题。若是多一些与“万科之道”类似的发展逻辑,或许就会多一些像万科这样成功的大型企业了。其实组织的本质在于人群的凝聚,也就是领导的模式。改变领导的模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也就会完全不同了。

在第一篇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出:“解决中国人合作问题和组织危机,离不开制度和文化这两种最基本的组织方式。”首先是制度方面,作者简介清晰的诠释了科层制这样一个概念:科层制是一种正式化、理性化、规范化的组织方式,是社会学巨擘韦伯创立的社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它主要包括9个特征:第一,专业化,组织各个部门清晰的任务和分工。就这点来说,有些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各个部门分工明确而相互之间却毫无联系。企业是一个大型的组织,就像一颗汲取营养的树一样,各个部分虽然各司其职,但是也要相互配合才能成功吸取到养分。而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样,似乎整个企业被强行分成了几块,每个小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小型企业,都有自己的职能,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这也是这些企业一直滞留在这样规模无法再继续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等级制,组织中统一的指挥链。这一点容易引起人的误解,这里所说的等级制是基于在企业中职位的高低,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无论你是最基层的小员工还是某个部门的主管。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许多中国企业是做的非常不好的。中国人就有这么一种特质,所处的位置高了,眼界也就高了,颇有“狗眼看人低”的味道。之前上课时老师也说了,你和他都是员工的时候可能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一旦其中有一人成为了领导人,也许昔日的情谊便都不在了。其实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在于整个集体共同的努力,而集体的凝聚也得建立在相互平等尊重之上,所以中国企业难于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规则体系,用以统一和协调组织,保证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这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企业确实要有自己特有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员工,但是这和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和工作颇有类似,我觉得企业的规则体系能够约束员工该认真工作的时候绝不马虎偷懒保质保量保效率的完成任务,那么该休息该玩的时候就能够让他们放松。另外我觉得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以设立奖惩措施,组织公费旅游等等。要知道,一个企业的发展人心才是关键所在。

第四,非个人化与职业化的作风。其实我觉得这点的关键在于你是怎样处理公事与私事上的人情世故的。很多人喜欢把公私混为一谈,我却是很不赞同的。对于工作上的失误,我觉得并不能因为私人关系的好坏而差别对待,但这就是一种交际手段问题了,领导者要在公事的处理上尽可能做到大公无私又要在私底下与员工搞好关系,真的是一件蛮难的事情。

第五,基于能力而不是个人好恶的任命。这点要求的是管理者摒弃特殊主义。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现象,如走后门,送礼求升职等等。但是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根据领导者个人感情的好恶来决定工作的分配或是职位的任命,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一定是失败的。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尤其多,家里有关系的人不论自身本领如何,总能靠着关系进入不错的企业,然后每天无所事事吃着公家的饭领着与自己能力不相符合的薪水。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企业才会慢慢没落甚至倒闭。

第六,基于能力或资历的提拔。这与第五点是差不多的,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第七,排他性,成员在该组织中的工作是他们唯一重要的职业。如是,无论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以企业的工作为重中之重,这样企业才能有活力和发展的潜力。

第八,公私领域的界限。这点与第五、第六皆有类似,无非是公私分明之说。第九,科层制的血液:书面记录。这点就要求企业将各种规则、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指标以及组织内达成的所有协议等等均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这些事情已经得到控制与解决,是一个企业所应当学会的。

另外一点是文化。起初我觉得挺困惑的,不明白为什么文化也是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之一,看完作者的阐释之后就完全明白了。文化其实是对制度不足之处的补正,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点在于解决员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问题。简而言之,企业的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约束行为。好的企业文化,万源归一,十个字: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企业文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了。

总的来说,制度与文化,是企业组织中都需要的两个方面。沙因定义的企业文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适应环境,二是内部团结。

就我个人的观点,适应环境这方面最终起到解决效果的还是从企业文化衍生出来的管理制度。制度偏硬,能够给组织中的成员提供一个规范的指引,但环境总是在变化的,新的情形总在不断发生,而制度很多都只能是针对曾经出现的情况确定规范,而且规范的确定,也不是时时都能够做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总有新的情况出现是制度没有规定的。但是其根源依旧是企业文化,因此沙因的定义我也很赞同。

另一方面,文化偏软,对组织中的成员只是提供一个思想性的指引而未提供具体的指导,具体的行为需要成员根据文化和当时的情境自己去做判断。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为了补正制度的不足之处,在正式制度的基础上,依靠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灵活机动、迅速、有效地解决正式组织无法有效解决的一些问题。从强调制度的组织方式,向强调文化的组织方式推进,可以逐渐增加信任;但反过来,从强调文化的组织方式,向强调制度的管理方式推进,就可能会破坏公司的信任文化。所以向强调文化的组织方式推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

第三篇作者列举了几个古代组织失败的案例,个人觉得像在看故事,没有特别大的感触,可能我对作者的意图并未了解透彻吧。

最后,关于这本书,我还想说说几个自己的观点。

第一,虽然本书作者已经说了这是一部清谈性质的书,但是整部书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这也是我之前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第二,不可否认这部书关于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论证是很有深度的,而且强调了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但是这部书旨在指出问题却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人一种泛泛而谈的感觉。

第三,在论述的每一个章节上的讲述比较好,偏向于学院派的做法,将一个主题分成几种类型,再论述每种类型情形下是怎样。而在具体到每个主题的论述上,有的也存在没有真正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而不回答。

第四,前面两部分内容还是写得还比较好,但是第三篇关于中国组织失败的三个案例,以我浅陋的理解确实不知道作者意欲为何,因为开篇不就已经从甲午战争等的失败来讲了么,为何要特意分一篇来写这些呢?

最后,这只是我自己对于本书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老师给予解惑与指教!谢谢!

参考文献:

[1]肖知兴《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8

[2]百度百科

下载《中国人》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合集)

    读《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 ——大学生的读书问题 近日,一位印度工程师写了一篇关于当下中国人不读书的文章,红遍网络。文章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在老师给的一大堆书目中,我的目光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过来。只是通过它的名字,就带给我无穷的震撼。 我禁不住在心底问一声:为什么?自从毛主席在天安门......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是的,人只有清醒的认识自身,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逻辑,也有人去实践,并取得成功。就像刘邦,在认清......

    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

    《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出炉 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十大因素近日,《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出炉,调查显示,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十大因素依次是:夫妻二人间的情感,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

    浅谈中国人

    浅谈中国人性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20年前由柏杨先生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中国大陆84年被禁,88年出版。 或许是被封锁消息的原因,或许是自己......

    中国人(范文模版)

    中国人何炅 1、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 这是个季节 我们将离开 难舍得你 害羞的女孩 就想一阵清香 萦绕在我的心怀 2、栀子花开 如此可爱 挥挥手告别 欢乐和无奈 光......

    黄静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

    读《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 近日来,有很多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在降低,如今的科技信息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的简单快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多数的阅读由纸质版的变为......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中国人的丑陋,如同阿Q精神一样,基本上是每个中国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就像我们的脸一样,具有中国特色。二十年前的书放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竟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