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定稿)

时间:2019-05-14 20:0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塞诗歌(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塞诗歌(定稿)》。

第一篇:边塞诗歌(定稿)

边塞诗歌四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课编选了四首描写边塞风情的唐诗。

《凉州词》中,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描写边塞的酷寒,体现出戍守边防的征人难回故乡的哀怨,但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悲壮苍凉。

《从军行》既表现了戍边战士的愁苦,也抒写出戍边将士决心为国戍边、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使至塞上》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心情和对戍边将士报效朝廷的慰问之意,也抒发了诗人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北边塞风雪的壮丽和奇寒,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雪中送别时对友人的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丰富语文积累。【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2.诵读与积累。【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第1课时)【教学建议】 1.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分析这首诗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杨柳”是双关语,既是音乐的曲调,又是现实的杨柳。“怨”和“杨柳”联系在一起,既是《折杨柳》的曲子中有哀怨(本来是离别的哀怨,引申为思乡的哀怨),又是埋怨杨柳不发青。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是对大自然的无可奈何,又是对自己征戍命运的无可奈何。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不是客观的事实,玉门关外,也有春夏秋冬,但是在戍边的战士感觉中,这个荒寒的地方是没有春天的。

3.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活动设计

①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②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③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2)学生活动设计

①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②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从军行(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2.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蔽,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第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3.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使至塞上(第3课时)

【教学建议】

1.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2.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3.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4课时)

【教学建议】 1.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2.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3.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出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颖,想象奇丽,描写别致,形象优美。用“梨花开”喻雪,传神地表现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着以“千树万树”四字,更使风雪奇寒呈现出无边的春意。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4.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从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雪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写送别既表现出真挚的情谊,又显得豪放磊落,毫无悲愁惨淡之感。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草原、大漠、古烽火台等图片。

课件使用目的:感知课文所写地域的风光,激发学习兴趣。2.古诗朗读声像材料。

课件使用目的:以声像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资料要求 1.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1)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迁居为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少时击剑任侠,后折节读书。开元初,曾官衡水县主簿。因被人诬陷去官,过了十五年的漫游生活。后为文安县尉。他是盛唐时代重要诗人之一。靳能在他的《墓志铭》中说他“歌从军,咏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其诗情致雅畅,意境壮阔。可惜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录其诗六首。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2)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734)登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尉。二十八年(740)任江宁丞。后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于流离途中为刺史闾丘晓杀害。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其在开元、天宝时诗名籍甚,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诗多边塞、送别、闺怨、宫怨之作,“绪密而思清”。七绝最为擅长,被后人誉为“神品”。《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楼兰:又叫鄯善国。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遮杀汉使臣。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这里借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3)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山西太原),其父任汾州司马时徙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也称王右丞。王维所作大部分是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又是杰出的画家,而且精通音乐,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常融禅理、画意、音乐之理于诗。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正指出其诗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4)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先世居南阳(今属河南)。天宝三载(744)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两度出塞,充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入朝为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官至嘉州刺史,后世称岑嘉州。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调,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成就更为突出。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说他这类作品“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七言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有《岑嘉州集》。

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是他任判官期间写的一首咏雪兼送别之作。诗从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雪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写送别既表现出真挚的情谊,又显得豪放磊落,毫无悲愁惨淡之感。3.参考评析资料(1)《从军行》:

有些评论家认为,这首诗当“作归期无日看”,主要表现守边将士的悲慨和“怨愤”。如,明唐汝询《唐诗解》云:“哥舒翰尝筑城青海,其地与雪山相接,戍者思归,故登城而望玉关,求生入也。因言冒风沙而苦战久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云:“玉关在望,生入无由,青海雪山,黄沙百战,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不破楼兰终不还',愤激之词也。”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亦云:“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

(2)《使至塞上》:

这首边塞诗描写诗人出使凉州途中的情景。诗借汉喻唐,歌颂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国力强盛,抒发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首联说奉命出使,征途遥远。“单车”,有独当重任之意。暗用汉武帝降服匈奴置属国事,明说路途之遥,隐含对国土辽阔、国力强大的自豪。次联承上写出塞的行程。上句以“征蓬”自喻,下句写仰望所见,“出汉塞”、“入胡天”,叙写简洁,气象阔大。三联写塞外奇观,是千古名句。“大”字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烟之“孤”显出景色的单调,烟之“直”打破了大漠的平面构图,把视线引向苍天黄云而有了立体感,“直”还表现出劲拔之美和初至塞外的诗人的惊奇。“长河”横亘画面之中,增添了画面的活泼感。“落日圆”又把视线引向远方,而且给人以温暖、苍茫的感觉。有限的字句创造了无限寥廓的境界,堪称“诗中有画”。尾联照应首联,仍用汉代典故,表明唐军声威已远震塞外。

第二篇:边塞诗歌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起来看看边塞诗歌,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曲二首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塞上曲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和张仆射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特点

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第三篇: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四首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各诗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内容

(一)朗读四首诗。1.听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2.学生试读。

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3.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见课本的课下注释,略。)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几句写饯别,送行情景,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3.再读诗歌,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三)品味欣赏诗歌中佳句

1.教师出示《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讲解对名句的品味:“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分析一下名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2)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佳句的妙处。

四、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五、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俗风情,民族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奇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题材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凉州词》等。让学生依据这些材料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六、小结

这四首边塞诗写景雄奇壮丽,风格雄壮豪迈,表现了唐边塞诗的特点,是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凉州词》 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悲中有壮、悲而感慨。

《从军行》 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景色雄浑,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别情

学案

学习要点:

背诵默写四首诗;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重点难点:

背诵诗歌,并学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默写某句诗。

品味欣赏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侯骑()燕然()狐裘()锦衾薄()瀚海()阑干()辕门()风掣红旗()

2、解释下列诗中加点的字。

(1)羌笛何须怨杨柳:(2)大漠孤烟直:(3)萧关逢候骑:(4)一片孤城万仞山:

(5)黄海长云暗雪山:(6)黄沙百战穿金甲:(7)胡天八月即飞雪:(8)将军角弓不得控:(9)都护铁衣冷难着:(10)瀚海阑干百丈冰:(11)愁云惨淡万里凝:(12)风掣红旗冻不翻:

3、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2)《从军行(其四)》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包裹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诗句是。(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气概?

3、填空。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

(2)一个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

(3)一个 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4)一个“长”字,写出了。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4、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2)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译成现代汉语。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7)得让此下面是一段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的赏析,请你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课外阅读。

(一)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长征:(2)但:(3)教:(4)胡马: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着笔,把眼前边塞战争的失利与秦汉时期跟匈奴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反应力戍边将士的什么心情?

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凉州词(乙)从军行

王翰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 诗。但是,它们的感情基调不同,甲诗,乙诗。

2、这两首诗都是多角度地描写场面,请说出其中的两点。

(三)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有人把它比作“银盘”,你把它比作什么?

3、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什么意思?

4、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提示:

一、1、ren qiang ji yan qiu qin han lan yuan che

2、(1)何必(2)远处独起的浓烟(3)骑马的侦察兵(4)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5)连绵不断的乌云。(6)磨穿。(7)就。(8)引,拉。(9)穿。(10)纵横交错的样子。(11)凝结。(12)牵,拉动。

3、(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1、描写了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

2、表现了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壮志丝毫不减的气概。

3、(1)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2)“孤”“孤烟”(3)“直”(4)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5)落日的形状。

4、(1)铁甲编成的战衣;织锦的被子。(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送别。(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7)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一)

1、(1)远征。(2)只。(3)使,让。(4)胡人的骑兵。

2、长期戍边不得回归的抱怨心情。

3、希望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抵御外敌,安定边疆。

(二)1、边塞;昂扬悲壮(意气昂扬);沉郁悲愁(情结沉郁)

2、要点:声音,动态,色彩。(答出其中的两点,语意明白即可)

(三)1、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2、略。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4、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第四篇:边塞诗歌的豪情

边塞诗歌的豪情

作者:陈元德 来源:教发中心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数:

164

边塞诗歌的豪情

星海实验中学 陈元德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能表现大唐帝国的盛世气象、也最能体现唐代诗人豪情壮志的边塞诗。

一提起边塞诗歌我们会立即想到大漠孤烟、风雪漫天的奇异风光,铁马冰河、黄沙穿甲的军旅生活,边塞诗歌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宁为百夫找,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了初唐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表现的是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而中晚唐时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诗人虽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甚至发出了“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终成万骨枯”的反战呼声。到了宋代,边塞诗歌的情感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尽管诗人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由于古代边陲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分分合合,战战停停,戍边生活早就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细细品味每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激励着侠肝义胆的不惜为国牺牲的英雄,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置生死于不顾,希望在伟大的戍边战争中实现自己一生建功立业的宏愿。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盏最亮的灯,是极其高贵、圣洁的,正因为这种高贵,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戍守边塞的生活是很苦的,这种苦不只表现在自然条件上。分析起来,大致有:

(一)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里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吃紧,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在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因而全诗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将帅无能的不满。

(二)对战争的厌恶。“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士命如草芥,即使阵亡也只能暴尸荒野,其凄惨已到了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的程度,对统治者对战争的抨击与厌恶昭然于纸上了。

(三)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在北方,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三、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将士们戍守边塞,久而不归,曾引起征人无限的乡愁和思妇苦苦的等待。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出征的士兵,多达三十万,在月光下行进,忽闻笛声,一齐回首。同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牵曳着,走进心灵里最脆弱的区域,这种情绪再慢慢散开,氤氲于整个身体之中,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泪流满面了。其实,思念不只是征人的痛苦,同时也是思妇的痛苦。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思妇们痛苦的等待,战争有多长的历史,思念就有多长的煎熬。久戍不归,生死不明,但还心存希望,却又盼不到那人。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曲折有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四、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的风情。

由于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边塞诗中描绘了其特有的风光和风俗、风物,给读者带来新鲜而奇异的世界,一些诗写了边塞的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绘了北国草原壮阔的景色,雄浑的气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北国异域的奇瑰雪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北方壮阔的景象。还有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写的是诗人北游燕蓟时极目所见的营州少年的尚武风貌。

边塞诗歌情感复杂,交织着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其意象也非常丰富,主要意象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画角、鸣镝、羽檄、金鼓、胡天、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等,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多用比喻、夸张、拟人、用典、对比、象征、烘托、白描、渲染、虚实结合等手法展现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肃杀荒寒、阴沉肃穆、瑰丽雄奇、虚幻飘渺、凄寒萧条、清新自然等美学意境。

江苏高考中,最近5年都没有考查过。之前考过唐朝边塞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典型的古代边疆之景,而马策与刀环很容易联想到征人的戍边战争生活。(PPT展示第一题答案)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色彩单调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它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由是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怨情”(PPT展示答案)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需要我们用心去鉴赏去品味。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边塞

诗歌鉴赏之边塞

一、概念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多写士人邀功边塞以博取功名的豪情以及奇异壮丽的边塞风光。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边塞诗派”,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以及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形式标志: 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 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 《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 艺术风格:豪放旷达、慷慨悲壮、雄奇壮美 基本主题: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山河沦丧的痛苦

4、久居边关的乡愁

5、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

6、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二、意象

自然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常见的地名: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胡

夷指少数民族)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三、常见主题

(一)赞颂将士英勇作战,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例:《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3)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4)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怨愤 例:《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壮词”属豪放、壮美的作品。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从作品题材、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解释。

(2).联系以下南宋文人武将的诗句,探究作者为何有“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

(三)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塞外生活艰苦,连年征战惨烈,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表达厌战主题

例:《燕歌行》(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4)、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四)表现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字以内)

加强训练

1、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 献身。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5)、最后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3).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

(4).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2分)

1、从军行 杨 炯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3)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4)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2、雁门太守行李贺(1).C

(2)C(3).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3、高适燕歌行

(1)、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4、辛弃疾的《破阵子》

(1).示例: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表明诗人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示例: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无门,只能在沉醉后梦回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陆游诉衷情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3).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2分)

(4).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6、王维的《使至塞上》

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7、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3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4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下载边塞诗歌(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塞诗歌(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

    边塞征战类诗歌

    边塞征战、感时伤乱诗歌阅读鉴赏导学卡 张文君 马海林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4)......

    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广东高州中学崔华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边塞诗的独特意象。 2、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

    边塞诗歌四首[精选5篇]

    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

    《边塞诗歌四首》-刘源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比较·探究 课 题:《凉州词》《从军行》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课 型:比较·探究 课 时:2课时 姓 名:刘 源 单 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上课时......

    敲响边塞征战诗歌鉴赏的战鼓

    敲响边塞征战诗歌鉴赏的战鼓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1、初盛唐边塞诗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

    边塞诗人

    盛唐边塞诗 【摘要】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盛唐边塞诗歌在当时繁华强盛的国家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边塞诗人与诗歌,其在抒情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上都有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