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二首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塞诗二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塞诗二首教案》。

第一篇:边塞诗二首教案

边塞诗二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积累诗词名句,体会其含义,汲取语言营养。能力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怀,获得艺术享受。

2、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

3、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比较探究边塞诗的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仔细品味,展开丰富想象与联想,结合背景及诗人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

3、对名句进行鉴赏分析。

4、比较探究边诗的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2、学习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和戍边将土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了解诗歌所描绘的特有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比较探究边塞诗的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教师点播,师生共同分析欣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说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边塞诗可谓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我们在以前学过高适的《别董大》(集体诵读)。这首诗既是边塞诗,又是送别诗。边塞诗人中能与高适齐名的是岑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岑参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题:(出示课题及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曾作过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有《岑嘉州诗集》。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放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指导:

读法指导: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这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须更新:这首诗的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

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裘 衾 掣 着 翰 阑 羌

3、齐读。

四、分步解读,品味诗意:

1、课文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白雪歌”,一部分是写“送武判官归京” 请同学们将由写景过渡到送别的句子用“——”标示出来。(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诗句中含有“雪” 的词语

(板书:飞雪

暮雪

雪满

雪上)

通过这四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在变,场景在变,“雪”字贯穿课文始终,可见“雪”就是本诗的线索。

3、作者的送别饱含了深情,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重点品味“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四句所表达的作者的真挚情感。

(1)饯别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子中哪一个词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愁云)为什么用愁云,是云愁还是人愁?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离愁、担忧)

(2)饯别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人有为朋友摆宴饯行的习俗,那么作者在中军帐置酒宴饮归客,弹起胡琴琵琶吹起羌笛,烘托了热闹的气氛,体现了作者的一片盛情。

(3)临别时: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作者送朋友送了这么远,想起回京之路这么艰难,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和依恋。

(4)离别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不愿意离去也充分表现作者的依恋之情,但此时是不是只有依恋呢?体现了作者无穷无尽的回味。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

归纳:全诗用了四个“雪”表现不同的场景,以雪来衬托送别,送别时又写景,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细细咀嚼,佳句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谈谈喜爱的理由。(理解句意是最低要求,抓关键字,理解用字魅力,结合诗歌景色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写作手法运用。)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先传风声,妙在由风见雪,南方八月秋高,而此时北方已满天飞雪。“即”,表现诗人少见多怪惊喜之情。“飞”,表现风之大,风之猛,雪之大。卷 折 从 正侧面写出风的大。

B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颖,想象奇特,描写别致,形象优美,“忽如”一词更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化无常,也表现我惊喜之情。那雪花仿佛一团一团,一簇一簇,压枝欲低,繁荣壮丽,真可谓妙手回春。

C“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飞入户,沾幕帏消融,表现作者体物入微。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手法勾画出瑰奇壮丽雪景,大笔挥撒。

E“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很猛,红旗却因冰封雪冻结而不动,突出天气奇寒。白雪映红,反衬环境更洁白寒冷,象征将士们不畏艰险的气概。

F“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总结:这首边塞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下面我们学习另一首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

六、比较阅读,认真体会:

1、学生读这首诗

2、学生参看注释,疏通通文章大意

3、诗文解读(出示幻灯片)

4、中心:描写边塞特有景色,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七、比较探究

开拓思维

1、请同学们分别指出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景物及特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

胡琴

琵琶

羌笛 瀚海

《凉州词》:孤城

万仞山

羌笛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边塞诗描写景物的共同点是: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气势豪放

2、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共同:思乡

爱国

不同点:第一首诗是惜别,第二首诗是思乡。

边塞诗的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边塞诗,去比较,去探究,对边塞诗将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八、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

雪(景)

别(情)

写边塞特有景色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戍边将士的怀乡情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边塞诗的特点: 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第二篇:陆游诗二首教案

陆游诗二首教案 《游山西村》

作者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书愤》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

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第三篇: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

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是:感情奔放,想象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另外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三、《宣州谢朓楼》分析

1、解题

参见P402注解②

这是诗人写给其族叔李云的一首饯别诗。题目告知了饯别的地点和对象。请大家对照注解,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领会其诗意。

诗人在写这首诗前,已经在宣州一带漫游多年。长期的飘泊流浪,人生的失意与落寞,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排遣。终于,借着鉴别族叔李云的酒兴,李白将深埋于内心的悲愁情怀一股脑儿地抒发了出来。

2、诗意

离我而去的是昨天,昨天不会再停留 让我心烦的是今天,今天心里多烦忧 秋风送爽大雁飞,叔侄畅饮在高楼 尊叔文章风骨卓然、刚健豪迈 晚辈诗歌有谢脁遗风,热情澎湃

你我皆有超逸志向和青天揽月的豪情 无奈心中的失意如难以斩断的江水 想借酒消愁岂料忧愁更多

唉,今生今世如若不能称心如意

不如翌日就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

3、主旨

通过饯别赠言,抒写了思想矛盾: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精神苦闷,心中烦忧难以排解,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个性。

4、写作特点

(1)结构大起大落

与诗抒写的波澜跌宕的复杂情感相一致。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 从感情收放的角度看,表现为:

抑——扬——抑——扬

从感情的内涵上说,表现为:

烦忧——爽朗——愁苦——激愤

具体来看:前两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两个长句排比而下,破空而来,一气呵成,直接抒发心头郁闷。表现诗人的痛苦烦忧不可遏止,显示了李白诗歌起笔惊人的独特风格。(如《将进酒》也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由两个“君不见”开篇,一写黄河,从空间上写出了黄河奔流的气势;二写人生,从时间上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写黄河,是用一去不复返的河水来比喻易逝的人生,写人生,是以与天地共存的黄河,反衬命若朝露的人生的短暂,起笔惊人,有一股震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量。)

三四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切中饯别正题,突然从极度苦闷中转入辽阔开朗的境界,如同由“乌云密布”转为“风和日丽”,意在说明,与好友欢饮,暂且忘却了痛苦而置身于一个欢乐世界(结构上属过渡)

五六七八“四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痛快淋漓地抒写豪情逸兴,诗人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乐观自信可谓溢于言表,将前面的烦忧郁闷一扫而光。九十两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的情绪由快乐的顶峰一下子跌落进痛苦的深渊。尽管他想借酒浇愁,但忧愁却如楼下江中之水绵绵不绝,难以用刀斩断。

在此种情况下,作者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来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由此可见,诗的结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这种抑扬的交替变化,对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越之美

本诗主要是抒写愁思的,却使用了大量明丽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高楼”,仙气弥漫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以及一尘不染的青天明月,不仅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也有利于抒发诗人虽情绪低落但并不颓废的豪迈慷慨的情怀,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特有气质。

四、《月下独酌》赏析(P402)

1、解题

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翰林:始于唐代的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主旨

通过“月”、“影”两个典型意象,抒写了难耐的孤独与寂寞。

3、诗意

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置一壶老酒,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孤独地自斟自饮。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

月不懂我饮酒的情,影子也不懂我的心,只是机械地随着我的身体移动变幻。唉,暂时就与月、影相伴吧,当行乐时就行乐,可别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哦。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愿能永远与月影交游,相约在浩瀚的星空自由翱翔。

4、内容层次

诗可分成两层看。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孤单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一宗乐事,但诗人认为这时没有朋友相伴,独酌独饮终觉兴致索然。至此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突然想到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但随之又一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凑足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并不会饮酒,影子只会随着诗人移动,还是免不了自酌自饮,还是未能解除孤独。

下半一部分写同月、影相伴,歌舞痛饮,则是转向了另一种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既无人来共饮,又不甘心辜负了大好春光,那就得暂且与月亮相伴,再带上自己的影子,趁着美丽的春色来开怀畅饮吧。这时诗人已进入醉酒状态,忘记了孤独,开始沉浸在欢乐之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放声歌唱,月亮似乎也被感动得在天上缓缓地徘徊;诗人婆娑起舞,影子也紧跟着他不停地摇摆。这时诗人已忘掉怀才不遇的孤单寂寞,已忘掉遭人毁谤的愤慨不平。下面诗情一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突然想到眼前的这种愉悦只能是暂时的,酒醉之后便会各自分散,也就是月亮西沉了,影子消失了。结尾二句又一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十分珍惜与明月以及身影间那种摈弃世俗之情的纯洁友谊,所以最后与他们约定永远在广袤的云汉间一同遨游。

5、结语

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才,由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致使诗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读这首诗时我们应当看到,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诗中写与月、影同处,更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而“行乐须及春”,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则正体现了李白那种豪放通达的性格。

艺术上看,情感充沛纯真,语言流畅自然,是其主要特色。

五、“研习与思考”(P403)

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补白: 李白的歌行体有何特点?

李白的歌行体与乐府诗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诗篇作为其歌行体的代表作。它表现出两个特点:其

一、抒情意味浓烈,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作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其

二、完全打破诗歌一切固有格式,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诗歌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飘逸豪迈的诗歌风貌。

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 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 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 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一写“愁”,一写“独”,但诗人对“愁”没有正面落笔,对“独”更是没有明言,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反衬手法。写“愁”以消解言之,写“独”以相伴为托,均由反面切入,愈显其情之深之切,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

3.月亮是中国诗人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它在李白笔下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寄托了深厚的感情。李白写到月亮的诗歌多达近三百首,请从李白的诗歌中再找出几首描写月亮的作品来阅读,写一篇名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小论文。

答:目的在于由意象入手鉴赏古典诗词。

第四篇:21诗二首 教案

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就义诗》,会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古诗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课前准备: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1、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同学们想过没有,当一个革命者面对着敌人的屠刀,表现会是怎样呢?(学生凭经验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革命者的风彩吧!

师板书《就义诗》。

2、师: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谁能介绍一下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然后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二、读中理解

1、师:读完诗歌,你觉得夏明翰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

2、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这首诗,看哪句诗最能说明夏明翰是一个不怕牺牲的人。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围绕重点的共性问题,以便组织学生讨论)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突出“不要紧”、“只要”等词语。还要读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指导书写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英雄人物故事书籍。

附: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清照吗?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字典、词典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班组织讨论、研究。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熟古诗。

4、指名读诗;

5、齐读这首诗。

三、品悟诗情

1、学生自读古诗,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课前了解的资料、课本的注释和字典、词典自读、理解。

2、将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解决问题。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前两句诗人抒写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显示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襟怀。后两句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有力地讽刺了只顾逃命、苟且偷生的南宋君臣。)

4、结合“人杰”“鬼雄”“不肯”等重点语句的探讨:诗人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事例欲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五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 2.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难点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具学具投影仪

预习要求

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这两首诗,尝试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探讨这两首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内容与方式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旁注

一、情趣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三、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四、再次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⒈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明确: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⒉“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讨论后明确: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⒊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五.诵读《花》,完成练习⒈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学生交流

选出小组最佳选手 学生思考后回答 大声朗读,读出激情 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要突出朗读的地位 教师可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内容与方式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旁注

⒉“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揣摩后明确: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交流后明确: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六.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七、小结布置作业阅读比较,说出理由即可

下载边塞诗二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塞诗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

    8.中国当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

    边塞征战诗教案

    边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

    8 杜牧诗二首教案

    8 杜牧诗二首 《赠别》(之二)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 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

    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14现代诗二首 纸船——寄母亲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

    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