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5 05: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诗二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诗二首教案》。

第一篇:外国诗二首教案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学习总体思路] 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时安排] 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

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

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 1范诵诗歌,整体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2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 1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2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

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 2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3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 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 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4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

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5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师: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可让学生放开讨论,各抒己见,广泛交流。)(这是学习重点之一,也是本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式总结。)师:大家的认识很对。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多媒体屏幕打出或印发歌德的另外两首《迷娘曲》)师: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附】

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曲(之三)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通过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创作特点和对英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意象意义的把握来理解诗歌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两个意象的含义,重点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美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诗人追求理想世界的执著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的精神,去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主题,准确把握诗歌的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即两个意象内含的准确把握

二、体会精神漫游与人生理想追求之间的关系。[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歌可采用反复诵读、讨论、教师点拨、品赏探究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总体思路]

因为有了前一首诗的“扶引式”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诸如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会感情等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就主要让学生根据前边学习的方法自主诵读、讨论、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作适当点拨,帮助他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含义的准确把握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从而学习诗人“精神漫游”,去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学时安排] 拟用1学习。[学习程序] 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相关资料,对华兹华斯的创作及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华兹华斯的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这首诗? 师:你认为这首诗写什么?谁来说说?(交流)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这里是朗诵。大家听后看有什么疑惑、问题或个人的思考。(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师:谁有问题、疑惑或个人的思考?(视情况而定)

二、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师:大家都查华兹华斯的有关资料了吗?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还能做些补充? 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学们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搜集资料,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将会是一生的事情。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养成了,我们就会一辈子受益。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详略情况作适当补充)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曾在英国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宫廷奉为“桂冠诗人”。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他注意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

三、走进诗歌,理解内容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真体会这首诗究竟写什么内容。

师: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你认为这首诗的叙事线索是怎样的?理解这首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说说?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哪位还想补充? 师:细细品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诗的叙事线索是比较清楚的,即当诗人在独自漫游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这种千朵万朵的水仙起舞的景象让诗人看了又看,心有所悟,十分喜悦。但还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喜悦,这中间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后来,当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感到神思恍惚或者陷入沉思,感到寂寞时,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些水仙,并且全身心都变得满怀欢愉,像要伴随水仙翩翩起舞。2抓住意象,跨越障碍

师: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把握以下对立的意象意义是关键。诗中的对立意象:独自漫游——千万朵欢快起舞的水仙,精神上的独自漫游(心神恍惚、深思、寂寞)——(想起)欢乐的水仙是我们理解诗歌主题的障碍。

师:什么是“漫游”?漫游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视情况而定时间)(老师视交流情况作点拨使其明确:“漫游”就是离开家园,去没有目标地、随机地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相对于呆在家园中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孤独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标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目标,只有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会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但还不知道这些磨难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而那些虽然也要经受风霜雨雪,但因为目标明确、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追求者,因此,他们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但在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师:大家读读诗的开头,看诗人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的?(略作讨论)(这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这里可以做些点拨引导工作。)师:是的。诗人一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发现了“在湖边”,“在树阴下”,“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黄”“闪烁”“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这一大片美丽的水仙让诗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诗人并不知道这个水仙世界会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世界。可是,时间在流逝着,而诗人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金灿灿的让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当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

师:(激疑启发)谁能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水仙还是大自然中的水仙吗?如果不是的话,她又是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补充)师:(点拨明确)哦,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很高兴啊,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中的水仙不仅仅是水仙了,而是一种象征物。她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东西,我想同学们是不难得出答案的。至于她究竟象征着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是一种很具体的事物,有的认为是一种群体或集体事物,说法各异。在这里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仅仅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这些诗句就不难看出,它象征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美好东西。至于具体象征什么,我们还是让她“朦胧”着吧,大可不必落得太实,太实了反而限制了诗的想象美和朦胧美。

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诗的精髓,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师:这首诗又译作《咏水仙》(见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世界抒情诗选》,顾子欣译),请你对比这首诗两种译文的不同题目,你认为哪个好,理由是什么。

师:(点拨激疑)两个题目各有优长。从表达精神漫游主题的角度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个标题好,他更能表现诗人对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从咏水仙,表达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怀主题的角度讲,《咏水仙》这个题目好。就看诗的落脚点或者重心在哪里。不过,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没搞清楚,从诗里看出,水仙的世界虽然美好,但并不属于诗人,那他的独自漫游与千朵万朵的水仙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说,千朵万朵的水仙与诗人的独自漫游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竟然这样念念不忘?(学生广泛讨论)师:(点拨明确)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精神上的漫游是诗人永恒的状态,而精神上的漫游这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长久的主题。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事,但和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漫游”都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纲领;司马迁游历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考证历史事实,以便写作《史记》;李白游历了东南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赏尽天下美景,以便写出更好卖的诗作;徐霞客几乎阅尽华夏山水,是为了进行科学考察,以便对地理进行科学研究„„东西方人文学者都很重视个体精神的建构,都很重视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我们自然不能放松这种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构建。(朗读全诗,赏析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五、迁移延展,走进诗人的更多作品 1请阅读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看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听见一千种混合的音调,在树林里当我躺倚着的时候,那样美好的情景里快乐的思潮 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

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 这是我的心灵更悲伤地想起 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

穿过樱草花丛,在那绿阴之中,长青花在编制她的花环; 我坚决相信每一枝花多,都在它所呼吸的空气里尽情享受。

鸟儿在我四周蹦跳雀跃,它们的心意我可无从捉摸—— 但即便是它们细微的动作,也好像是一种激动的欢乐。

嫩枝萌芽伸展如扇,要捕捉那轻快的威风; 我必须想到,尽我之所能,在那里正有着欢乐。

如果这种信念来自天启,如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圣安排,我还有什么理由悲叹 人是怎样对待人的? 2请在课下阅读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选最喜欢的一首进行鉴赏。

第二篇:《外国诗二首》名师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积累字词。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品读诗歌,读懂诗中哲理。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直抒胸臆和借助具体形象这两种方法来阐释哲理。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难点:

1、理解“欺骗”的含义。

2、理解“路”的含义以及重点写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3、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 4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年- 1837年),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国文学之父”。代表作有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的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西波娃的女儿15岁的伏尔芙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自由诵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瞬(shùn)息 忧郁(yù)4.自由背读,熟悉诗歌。5.教师指导,再来美读。

这首诗是作者给邻居家小女孩(她全家遭流放)写的临别赠言,是劝慰式的。一种读法用说话的方式;另一种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还有一种读法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悄悄地说。教师范读一遍,学生再读。

6.思考:作为中学生的你,读完此诗后有什么感受呢?用一个关键词来回答。7.怎样理解“欺骗”两字?

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8.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本诗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9.你曾遇到过被“生活欺骗”的情况吗?你又是如何面对的?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用诗中的哪些句子来劝慰自己?

诗歌前四句。(再读)

10.再次有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情读诗歌。

三、《未选择的路》

/ 4

1.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诗歌全集》。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3.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涉(shè)足 伫(zhù)立 萋(qī)萋 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4.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思考:(1)“路”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2)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哲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6.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 4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的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7.小结:

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8.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

四、总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尤其是对“未选择的路”的感慨,读来耐人寻味。

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运用来写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五、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人生的诗文以及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诗歌来阅读。

/ 4

第三篇:高二语文外国诗二首教案

高中的外国诗歌的两个案例

发送她的母亲的歌 [默认目标] 一,知识目标:

可以利用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目标能力:

1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重复理解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可以欣赏使用复杂堆栈(复杂章节)结构的诗的美的形式,掌握这种写作。

第三,美学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他的父亲的热爱,他的家乡的想法和追求更好的世界的感觉,通过真诚,深刻,悲伤,微妙的美学教育表达的诗。[学习重点] 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实现诗歌中的思想和感受。[难学] 首先,对诗歌和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表达了感情和感觉。

二,诗的经验与复杂的堆叠结构的美的形式。[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以用来背诵,点拨,奖励和探索组合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学习整体思考] 根据新课程,老师是一个学生 学习领导,帮助,启发者的精神,教导这首诗的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歌,整体教学思想是引用的掌握ins绳发送方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欣赏,学会移动扩展你可以知道那个地方,重复的吟唱,把家乡的思想表达得更深更强,难以压制。合唱走哦!走啊!被敦促和呼唤,这不能压制的极端的感觉。谁想去?我亲爱的,我想和你在一起。这个亲爱的人可以是一个情人或朋友或亲人。我想和你一起表达她回国的愿望和决心,也表达了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祖先 国家的强烈想法是泪流满面。重要的是要注意,这种感觉不是干燥的,通过调用,但通过浸泡情感表达的形象,我们需要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符号从灵魂的深度到深刻的理解,真实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读了诗的第一部分,认真地理解诗的意思,思想和感觉。3引导欣赏,学习诗歌欣赏的方法

老师:让我们跟随老师对学习欣赏诗歌第二部分的方式的欣赏。哪个同学先读第二节诗?

谁应该首先欣赏?或者你可以讨论,然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具体)

老师:歌曲的第二部分场景?

老师:什么是图像?...气缸,辉煌的大厅,明亮宽敞的客房和大理石。

老师:为什么诗人写的可怜的女孩,你伤心了什么?

老师:歌曲的结尾怎么成为:我的保护者,我想和你一起去这个变化的意义是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感觉?(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适当添加点;感觉在这里更深,家乡感更加激烈和复杂。4)手写增添,使用诗歌的欣赏独立欣赏

阅读第三节诗歌,四组嘉宾交流,教师们来听讲座,最后总结一下情况的欣赏。5味觉诗,欣赏和体验艺术技巧

读了这首诗,仔细发现了诗中用的美妙的艺术技巧,体验它的美丽。

老师:你认为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是诗人在谈论傻瓜或谁?谁是谈话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

(允许学生开放讨论,表达他们的意见,广泛的交流。)

(这是学习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学习本书的难度,老师可以讨论学生的交流做适当的总结。

老师:大家的理解是对的。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使用复杂的艺术结构技能的堆栈。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们的“诗歌”中已经精通使用。诗的前三句是第一句的开始,第五句用于反复的战术,以加强探究的力量,增加错失的程度;合唱部分的同一句的基本结构,只有在个人的关键地方取代一两个字,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表达的感觉更加渴望和复杂,还要使诗歌与音乐旋律旋律美化,增强诗歌的抒情和艺术魅力。

对于那些与诗人交谈的人,是谁谈论一个人或三个人的目标,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我们不寻求团结,保留这个多解决方案,而且使这首诗与微妙,更意味,神秘的特点,导致更持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可以支持或倾向于一种观点,比如说话者是一个傻瓜,三个被告知是一个人,也就是Maite。球迷深深地爱上了他,但他们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称他亲爱的,我的保护者,我的父亲。这三种调用转换,表达了Mestre上的粉丝珍惜那种复杂,真诚和深刻的感觉,既悲伤又美丽。这种热爱是升华为对他父亲的美丽的爱,和热衷于家乡的感觉,使这两种感觉已升华和加强,但相互掀起,与悲伤,微妙和深的美的效果。

六,迁移延伸,开拓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多媒体屏幕播放或打印歌德的其他两个发送母亲歌曲)

老师:请看下面两个送妈妈 宋,你最喜欢的一个按照我们对上述方法的欣赏,写超过300字的文字欣赏,特别是欢迎个性化创新欣赏的观点。

【附件】

送她的母亲(第二)

只知道如何相思,只有了解我的痛苦!

形状只有阴影;丢失

一切都很开心,我仰望天空,发送失误。

嘿,我爱我,他远离地平线。

我在里面和外面,头晕。

只知道如何相思,只有了解我的痛苦!

送她的母亲(第三名)

不要让我说话,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持秘密,我想和你谈谈,只是命运它不想。

当时间到来时,日出会分散

夜,天空突然清晰;硬岩会开放的心态,让深泉流向地面。

谁不想躺在朋友的怀抱,听他胸部的胸部;只是发誓要强迫我沉默,只有上帝才能张开我的嘴。

我独自漫游,像一朵云 [默认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找到诗人的信息,了解其创作特色和英国诗歌 发展贡献;可以在通过两幅图像的阅读的基础上重复,以掌握诗歌内容的意义。

二,目标能力:

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重复掌握两个图像的意义,重点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义。

第三,美学目标:

通过审美诗人诗人诗歌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毅力精神,引导学生以漫漫的精神在世界精神上学诗,继续追求生活的理想。[学习重点] 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准确把握诗歌的两幅图像的意义。[难学] 首先,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即两幅图像中包含的准确把握 第二,欣赏精神漫游和理想追求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以重复阅读,讨论,教师辅导,奖励旅行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整体思考] 由于以前的诗引用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如重复阅读,分析图像,感觉和感觉的学习诗歌,学习这首诗主要是根据学习的方法学习前进阅读,讨论,探索 学习时,当学生学习困难时,老师做适当的拨号,帮助他们准确理解诗意的意义,深化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学习诗人精神漫游,继续追求好东西的理想。[时间安排] 打算研究。[学习计划] 课前准备:

请下载图书馆或查找诗人的摘录,并了解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创作和地位。

一,阅读诗歌,总体感觉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华兹华兹的诗歌,我单独漫步,就像一朵云。哪个同学你会为每个人读这首诗?

老师:你认为这首诗是写的吗?谁说?(Exchange)哪些同学回来谈论你的观点?

老师:哪个同学朗读这首诗,在这里注意是诵读。每个人听后都会看到任何疑问,问题或个人思维。(请同学背诵诗歌)

老师:谁有问题,怀疑或个人想法?(视情况可以是)

第二,接近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和他的作品

教师:每个人都有Zhanhua Walsh的相关信息?哪些学生告诉你谁可以做一些弥补 收费?

老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主动收集信息,这是一个好习惯。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社会,学习将是一生的事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质量的发展,我们将受益一生。有必要了解作品,并对作家及其创作有一些了解。(教师根据学生解释适当补充的细节)

威廉利兹(1770-1850)英国浪漫诗人,湖边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西英国山区湖畔,其诗歌和更多描述的湖命名),在1843年被法院视为月桂树诗人。在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和塞缪尔·科勒里奇(1772-1834)共同出版了一首小诗歌颂歌,标志着英国浪漫文学的真正兴起。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灵感的源泉,相信自然美可以给人的力量和快乐,有心理治疗效果,净化和升华的心灵。他注重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运用民间生动,老实说。这使他的诗的创造性,显示一个新鲜,简单,自然和有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人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英国诗歌的英国诗的规则发展已经发挥了主要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诗序曲旅行,小组诗诗露茜等,除了我们七鼎鼎寺孤独收获等等在歌词中着名的歌词。

三,进入诗歌,了解内容 1阅读理解,掌握内容

有诗读的感觉,认真地理解诗中写什么内容。

老师: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述自然的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你觉得这首诗的叙述线索是什么?什么是理解这首诗的最大障碍?哪个同学说谁有不同的看法和谁想添加?

老师:仔细阅读诗,我们会发现诗的叙述线索比较清楚,那就是当诗人独自漫游时,他突然看到一个大的金色水仙。这种成千上万的水仙跳舞场景让诗人看起来,看着,心灵的启示,很开心。但也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这是什么的中间 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后来,当诗人在精神世界漫游,感到恍惚或陷入思想,感到孤独,眼睛会从这些水仙出来,并全心全意的充满了喜悦,喜欢伴随头晕舞。2抓住图像,跨越障碍

老师: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掌握以下对立的形象意义是关键。诗歌中的怀旧:单独漫游(想想)快乐水仙是我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的障碍。

老师:什么是漫游?漫游的特点是什么?请讨论交流。(教师访问,视情况而定)

(老师作为交流情况点要说清楚:漫游是离开自己的家,没有目标,随机找到理想的东西。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的感觉,徘徊,与那些呆在家里的人相反,是一个非常困难,非常孤独甚至危险的事情。流浪者和目标追求者的区别是,他没有目标,只有自己不知道理想,所以,这将不可避免地经历许多想象的困难,但不知道这些打磨不能导致自己的圣地的理想。因此,流动站是孤独,虚弱和空。而那些谁必须承受风霜,而是因为目标明确,总是朝着一个方向追求那些谁,因此,他们的精神是充满,乐观的。漫游的人徘徊,期待着心中的理想地方突然出现。但在追求孤独和孤独的过程中,它正在漫游着人们最难以忍受的东西。)

老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开头,看到诗人是什么形象?(稍加讨论)

(这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和困难,老师可以在这里做一点指导工作。

老师:是的。诗人开始出现在读者的前面与流浪者的形象。他突然发现在湖中漫游,在树荫下,浓密的甚至变成了一个大水仙,它金黄闪烁的微风在微风中世界的舞者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是单独的,有成千上万的水仙;诗人漫游当水仙在湖里定居 诗人是孤独的,水仙很开心。水仙的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多么有活力,使诗人感到真诚的渴望。然而,诗人不知道水仙世界将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他不知道他们不应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的世界。然而,时间过去了,诗人一直无法忘记这个金色让他在水仙世界中高兴。因此,每当他在灵性世界漫游时,恍惚,冥想,感到孤独,他们会想到这些已经点燃了他的眼睛水仙,会立即变得快乐。

老师:(对不起!)谁能谈论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觉?这是水仙还是水仙本质上?如果不是,她是什么?(让学生在回答补充后考虑讨论)

老师:(明确打电话)哦,老师听了大家的演讲很开心啊,学生们要经历水仙的诗不只是水仙,而是一个象征。她是美丽的或丑陋的东西,我认为学生不难得到答案。至于她象征着什么,有些学生认为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事情,有些是一组或一组 事情不同。在这里,如果我们坚持密集,甚至一个大的一瞥,看到一万个这些经文是不难看出,它象征着一种集体的好东西。至于具体的符号是什么,我们还是让她朦胧与它,不必来太真实,太真实,但限制了诗的美丽和朦胧之美的想象力。

第四,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歌的本质,建立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

老师:这首诗被翻译成永水仙(见刘占秋,雷霆系列,春秋艺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世界抒情诗,顾子新译),请比较这首诗翻译两个翻译不同的主题,你觉得是好的,是什么原因。

老师:(疑点)两个主题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灵性漫游主题的角度来看,我单独漫游,就像云彩一样,标题很好,他可以展示诗人对于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你从符号意义的表达意义和对象的主题的角度来看,水仙的标题是好的。看到诗的立足点或重心在哪里。然而,老师在这里没有发现问题,从诗中看到水仙的世界,虽然美丽,但不是一个诗人,他 水仙和诗人自己的漫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者甚至痴迷于此?

(学生们被广泛讨论)

老师:(点清楚)水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有关,但它给了一个孤独的,孤独的诗人留下了良好的记忆。当诗人在孤独的寂寞的时间,金闪烁甚至成为一个大的1000万经常点头的水仙,但舒适他的灵魂,使它可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认识和享受,让他可以积累力量,继续在道路,追求自己理想的地方。这个人不禁想起曲元的着名诗句:路是长的西溪西,我会上下下来的追求。

精神漫游是诗人的永恒状态,精神漫游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主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很多,但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民漫游的精神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在全国各地旅行是为了促进他的政治理想和治理方案;Sima Qian旅行一半以上的中国是进行具体的历史研究,考试 历史的事实,以写历史记录;李白走过中国东南半山,是为了奖赏世界美,以写出更好的诗歌;徐锡克几乎读中国景观,是进行科学调查,进行科学研究......中西方学者高度重视个人精神的建设,高度重视个人精神境界的改善。我们自然不能放松这种不断追求和建设的精神。

(阅读整首诗,欣赏使用的对比美)

五,迁移延伸,进入诗人的更多作品

1请阅读Wordsworth的早春句,看看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觉。

我听说了数千种音调的混合,在我躺下的树林里,那么美丽的场景在快乐的想法

其实把悲伤的想法,我的心。

通过我的感觉,自然,到

人类的灵魂与她的杰作有关;这是我的想法更令人伤心的想

人们如何对待人。

通过报春花,在那些绿色和阴,长青在她的花圈的准备;我坚信每一朵花,所有在空气中他们呼吸。

鸟 跳跃在我附近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我不能理解-但即使是他们微妙的运动,这似乎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喜悦。

射击发芽舒展像一个风扇,抓住奇怪的即兴;我一定以为我可以做到,有快乐。

如果这个信念来自启示,如果这是自然的神圣安排,我有任何理由哀叹

人怎么治疗人? 2请在课堂上阅读Wordsworth的抒情诗。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欣赏。

第四篇:外国诗二首(二)

《外国诗二首

(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

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教学方法]

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袴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学生根据作者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问题3: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

明确:作者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作者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

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见问题1)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诗作。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有人将诗人比成是自由的精灵,蓝天下展翅翱翔的云雀。自由是诗人的个性和生命追求,一旦诗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们或者咆哮怒吼,或者深情哀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诗人在社会暴力的摧残下苟且偷生时唱出的一首悲歌——《信天翁》。

二、学生朗读并整体感知作品,教师指导作理性上的整体把握 1学生采用齐读和自由读两种方式,初步感受诗意和语言。

2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本诗的情感方法——属于低沉郁愤一类,并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节奏和旋律来品读诗作。

3教师展示设计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辨感知诗作。

(1)课题为“信天翁”,但课本对之未做解释,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什么事物? 讨论后明确:诗的第一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由此看来,信天翁是一种飞禽;在诗的第二节写它有“雪白的翅膀”,诗的第三节又写它“往日何其健美”,第四节又称它是“云中之君”,有“长羽大翼”,可以推知,它是在海上像海燕一样矫健的海鸟。

(2)各个诗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谁能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第一节写信天翁成为船上各类人的玩物;第二节写信天翁在船上的笨拙卑劣表现;第三节写信天翁备受水手们的凌辱摧残;第四节点出信天翁的命运类似于诗人。(3)“信天翁”与“诗人”意象是什么关系?由此对此诗的总体特点有何认识? 讨论后明确:诗作的第四节中写道,“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作者在用信天翁象征诗人的形象。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应称为咏物诗,它托信天翁这个物传达了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批判谴责之志,即托物言志。4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课前有简单的作家介绍,让学生阅读以形成初步印象。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社会不满? 明确:

(1)社会历史原因: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颓靡之风盛行,18世纪的大革命后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美好的现实,而是丑恶的谎言蔓延,世界显得荒谬,人们普遍感到“上帝死了”。一些先觉者则以揭示和表现世界的丑恶、罪恶和病态来对抗这个世界,波德莱尔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并成为现代主义的先觉者。

(2)个人原因:诗人六岁丧父,母亲性格乖张,这给他幼年的心灵蒙上了阴郁的暗影,从而形成了他成年以后的“永远孤独的命运感”。5把握本诗的主旨大意。

讨论后明确:批判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社会庸众;不满、哀叹、自嘲自身的命运及人生处境。

三、深入细部研读作品——重点探究、难点突破 1研读第一节

提问:诗人在这一诗节中刻画了哪些物象?物象之间的行为过程是如何描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水手、信天翁、旅客、船、海上。(2)“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信天翁“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3)信天翁是海上的飞禽,让水手捉住开心取乐;信天翁则“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他们共同的载体“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提问:诗节第二句说“捉住信天翁”,为什么还要补上一句“这些海上的飞禽”?

明确:强调信天翁有自己独立自在的生存空间。作者加上这句,既责水手们的无聊恣虐,又责信天翁的心甘情愿逆来顺受。2研读第二节

提示:利用关联词语“一当„„就„„”体会作者的用意。

明确:强调信天翁一旦离开自由翱翔的大海,它就失去了人格和力量,连它的双翅也失去了效能,显示了海阔天空对信天翁的重要性。3研读第三节。

提示:通过关键场景把握诗节主旨。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所述场景的情节过程。

提问:前两句叙述完以后用了感叹号,作者叹什么?

明确:信天翁的随缘听命、自甘堕落,诗人很愤慨地讥刺它“丑陋可笑”;当然也有对造成这个海之骄子不幸命运的环境的愤怒谴责之意。

提问:在诗节的末尾,作者对水手们的表现也用了叹号,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聊庸俗水手表现的极其厌恶和愤慨之情。4研读第四节

提示:深情地朗读、体会诗人在诗句中寄寓的深情。提问:“诗人啊就像这位云中之君”,点出诗人与信天翁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点,作者对这些相似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明确:从信天翁的角度,以信天翁的形象描写诗人的具体形象;他有“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的一面,又有落地后垂着长羽大翼,步履艰难,被嘘声围得紧紧的一面。

提问:结合第一诗节把握全诗意象的象征关系:现在诗人说信天翁象征了诗人,那么其他形象又象征了现实社会中的什么呢?

明确:折磨信天翁取乐的水手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群众;旅客则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普通的群众;信天翁飞翔的海上天空则喻示着诗人的自由精神世界;船则象征了现实世俗社会。

提问:信天翁是诗人的化身,如何理解第一诗节中“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这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里显示的是诗人和现实生活、和麻木残忍庸众之间的关系:诗人既深知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又无法脱离庸众,并且必须“追寻陪伴着”庸众。提问:如何理解“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

明确:这表明了诗人对整个现实世界和社会的基本看法,诗人认为这些船上的水手们“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这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庸众的悲悯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心理。

四、总结提升,宏观把握 提问:波德莱尔写信天翁,没有直接从正面写,而是从水手们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独特构思)

明确:波德莱尔写的是信天翁,但是却并不以信天翁为中心进行正面描述,而是先写水手们的活动,在水手们的活动中对信天翁进行了侧面描写。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信天翁的被动和无力——因为它是作为水手们的猎物和玩物而出现的,另一方面突出了水手们的麻木不仁和把自己的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借主动者写被动者,以被动的方式写信天翁)提问:从第三节的场景体会其寓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庸众们麻木、冷酷、残忍的人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杰出人才的痛苦之上。

提问:谁能进一步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首诗主要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庸众对于怀有高洁理想和杰出才华的人才不但不尊重,而且还进行排斥、玩弄和诋毁的罪恶,同时也对芸芸庸众怀有一种悲悯的同情。提问:本诗旨在表现诗人在那个社会中的命运和感受,为什么不直写,以信天翁为抒情对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创作中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形象的命运来再现诗人自己的命运和感受,让读者觉得形象可感。

五、艺术手法的总体感知

1对比手法是本诗在叙述描写时使用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明确:不同形象之间的异质对比:信天翁和水手们;同一形象的不同场景下的对比:在海阔天空中的信天翁和在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之间的同类对比:信天翁和诗人。2托物言志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信天翁的形象和表现,意在刻画其内在心理,通过信天翁的心理再现了诗人的心理——他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所处社会的认识。

六、对比鉴赏,迁移提高

将下面这首咏蝉诗与《信天翁》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中外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异同。蝉

(唐)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参考答案

1形象的审美特质:《蝉》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理想人格;《信天翁》表现作者对自己现实社会人格的理性审视。2作品主旨:《蝉》表现人格的力量,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信天翁》表现诗人自己的人生命运及对这种命运的理性思考。

七、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从《信天翁》与《蝉》的托物言志看东西诗学追求的不同美学风范”为课题,展开探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

第五篇:19外国诗二首

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下载外国诗二首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诗二首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外国诗二首》教案——老虎、豹——在巴黎植物园(全文5篇)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

    陆游诗二首教案

    陆游诗二首教案 《游山西村》 作者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

    21诗二首 教案

    21 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 2.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革命先辈......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

    8.中国当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

    《现代诗二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