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 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知识链接】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象征: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瞬息()伫立()萋萋()诱人()忧郁()......解析:Shùn zhù qī yóu yù
2、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忧郁()镇定()怀恋()伫立()幽寂()延绵()解析:郁闷;惆怅;忧愁 镇静;冷静 想念;挂念 耸立;矗立 静谧;沉寂 绵亘;连绵
3、填空。(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是 国诗人
,史称“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
》《
》《
》等。(2)、《未选择的路》作者是
国诗人
。解析:(1)、《普希金诗集》 俄 普希金 俄罗斯文学之父 《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 《致大海》(2)、美 弗罗斯特 【合作探究】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解析:特指在 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解析: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二)、《未选择的路》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解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解析: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析: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知识迁移】
(一)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奶奶连巴掌大的地块也不让空着,院子里还搭着几铺黄瓜架。
1.在文中方框一填入喻体,最恰当的一项是()。A、童年的五彩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2.在文中方框二依次填入词语,语意连贯、语气流畅、朗读上口的一组是()。A、山楂树、杏树、桃树和花红果子树 B、山楂树、花红果子树、桃树和杏树 C、桃树、杏树、山楂树和花红果子树 D、桃树、山楂树、杏树和花红果子树 解析:
1、D
2、C
(二)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我家小小的阳台上,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5.你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解析:
1、骆宾王 唐朝
2、每当家里有客人时,爱慕虚荣的妈妈都要让我给客人们表演背诵《鹅》这首诗。
3、我不愿意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4、“捉住”写妈妈的动作,写出了妈妈的严厉,逼迫我背古诗;“气得”写妈妈的神态,体现妈妈的性子急,为背不出诗歌的我而发怒;“显得特别快活”写妈妈的神态,表现妈妈为我能背出诗而高兴。
5、略,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一般扮演教练、老师等角色,答题时,同学们要根据自己妈妈的特点来谈。
【教学反思】
第二篇:现代诗二首学科导学案
华县城关中学七 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学生姓名:小组: 课题《现代诗二首》: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
【预习自学】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油馍()脑畔()糜子()....青荇()长篙()漫溯()笙箫()....【我的问题】 学习《回延安》。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本诗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学习《再别康桥》
1、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学生用笔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学法指导】
1.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划出诗中的意象。
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2.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自我检测】 节的首句。
一、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学习过程】.给加点字注音。A.抱扑B.搂靠C.绕扎D.搂扑 白羊肚()油馍()脑畔()糜子()二.阅读《再别康桥》,....
(1)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
1.(2)延伸拓展:
试比较本诗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
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评价与反思】
教师复备 学生笔记
第三篇:19外国诗二首
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第四篇:外国诗二首(二)
《外国诗二首
(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
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教学方法]
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袴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学生根据作者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问题3: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
明确:作者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作者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
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见问题1)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诗作。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有人将诗人比成是自由的精灵,蓝天下展翅翱翔的云雀。自由是诗人的个性和生命追求,一旦诗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们或者咆哮怒吼,或者深情哀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诗人在社会暴力的摧残下苟且偷生时唱出的一首悲歌——《信天翁》。
二、学生朗读并整体感知作品,教师指导作理性上的整体把握 1学生采用齐读和自由读两种方式,初步感受诗意和语言。
2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本诗的情感方法——属于低沉郁愤一类,并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节奏和旋律来品读诗作。
3教师展示设计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辨感知诗作。
(1)课题为“信天翁”,但课本对之未做解释,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什么事物? 讨论后明确:诗的第一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由此看来,信天翁是一种飞禽;在诗的第二节写它有“雪白的翅膀”,诗的第三节又写它“往日何其健美”,第四节又称它是“云中之君”,有“长羽大翼”,可以推知,它是在海上像海燕一样矫健的海鸟。
(2)各个诗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谁能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第一节写信天翁成为船上各类人的玩物;第二节写信天翁在船上的笨拙卑劣表现;第三节写信天翁备受水手们的凌辱摧残;第四节点出信天翁的命运类似于诗人。(3)“信天翁”与“诗人”意象是什么关系?由此对此诗的总体特点有何认识? 讨论后明确:诗作的第四节中写道,“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作者在用信天翁象征诗人的形象。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应称为咏物诗,它托信天翁这个物传达了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批判谴责之志,即托物言志。4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课前有简单的作家介绍,让学生阅读以形成初步印象。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社会不满? 明确:
(1)社会历史原因: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颓靡之风盛行,18世纪的大革命后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美好的现实,而是丑恶的谎言蔓延,世界显得荒谬,人们普遍感到“上帝死了”。一些先觉者则以揭示和表现世界的丑恶、罪恶和病态来对抗这个世界,波德莱尔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并成为现代主义的先觉者。
(2)个人原因:诗人六岁丧父,母亲性格乖张,这给他幼年的心灵蒙上了阴郁的暗影,从而形成了他成年以后的“永远孤独的命运感”。5把握本诗的主旨大意。
讨论后明确:批判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社会庸众;不满、哀叹、自嘲自身的命运及人生处境。
三、深入细部研读作品——重点探究、难点突破 1研读第一节
提问:诗人在这一诗节中刻画了哪些物象?物象之间的行为过程是如何描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水手、信天翁、旅客、船、海上。(2)“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信天翁“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3)信天翁是海上的飞禽,让水手捉住开心取乐;信天翁则“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他们共同的载体“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提问:诗节第二句说“捉住信天翁”,为什么还要补上一句“这些海上的飞禽”?
明确:强调信天翁有自己独立自在的生存空间。作者加上这句,既责水手们的无聊恣虐,又责信天翁的心甘情愿逆来顺受。2研读第二节
提示:利用关联词语“一当„„就„„”体会作者的用意。
明确:强调信天翁一旦离开自由翱翔的大海,它就失去了人格和力量,连它的双翅也失去了效能,显示了海阔天空对信天翁的重要性。3研读第三节。
提示:通过关键场景把握诗节主旨。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所述场景的情节过程。
提问:前两句叙述完以后用了感叹号,作者叹什么?
明确:信天翁的随缘听命、自甘堕落,诗人很愤慨地讥刺它“丑陋可笑”;当然也有对造成这个海之骄子不幸命运的环境的愤怒谴责之意。
提问:在诗节的末尾,作者对水手们的表现也用了叹号,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聊庸俗水手表现的极其厌恶和愤慨之情。4研读第四节
提示:深情地朗读、体会诗人在诗句中寄寓的深情。提问:“诗人啊就像这位云中之君”,点出诗人与信天翁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点,作者对这些相似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明确:从信天翁的角度,以信天翁的形象描写诗人的具体形象;他有“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的一面,又有落地后垂着长羽大翼,步履艰难,被嘘声围得紧紧的一面。
提问:结合第一诗节把握全诗意象的象征关系:现在诗人说信天翁象征了诗人,那么其他形象又象征了现实社会中的什么呢?
明确:折磨信天翁取乐的水手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群众;旅客则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普通的群众;信天翁飞翔的海上天空则喻示着诗人的自由精神世界;船则象征了现实世俗社会。
提问:信天翁是诗人的化身,如何理解第一诗节中“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这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里显示的是诗人和现实生活、和麻木残忍庸众之间的关系:诗人既深知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又无法脱离庸众,并且必须“追寻陪伴着”庸众。提问:如何理解“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
明确:这表明了诗人对整个现实世界和社会的基本看法,诗人认为这些船上的水手们“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这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庸众的悲悯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心理。
四、总结提升,宏观把握 提问:波德莱尔写信天翁,没有直接从正面写,而是从水手们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独特构思)
明确:波德莱尔写的是信天翁,但是却并不以信天翁为中心进行正面描述,而是先写水手们的活动,在水手们的活动中对信天翁进行了侧面描写。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信天翁的被动和无力——因为它是作为水手们的猎物和玩物而出现的,另一方面突出了水手们的麻木不仁和把自己的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借主动者写被动者,以被动的方式写信天翁)提问:从第三节的场景体会其寓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庸众们麻木、冷酷、残忍的人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杰出人才的痛苦之上。
提问:谁能进一步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首诗主要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庸众对于怀有高洁理想和杰出才华的人才不但不尊重,而且还进行排斥、玩弄和诋毁的罪恶,同时也对芸芸庸众怀有一种悲悯的同情。提问:本诗旨在表现诗人在那个社会中的命运和感受,为什么不直写,以信天翁为抒情对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创作中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形象的命运来再现诗人自己的命运和感受,让读者觉得形象可感。
五、艺术手法的总体感知
1对比手法是本诗在叙述描写时使用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明确:不同形象之间的异质对比:信天翁和水手们;同一形象的不同场景下的对比:在海阔天空中的信天翁和在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之间的同类对比:信天翁和诗人。2托物言志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信天翁的形象和表现,意在刻画其内在心理,通过信天翁的心理再现了诗人的心理——他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所处社会的认识。
六、对比鉴赏,迁移提高
将下面这首咏蝉诗与《信天翁》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中外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异同。蝉
(唐)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参考答案
1形象的审美特质:《蝉》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理想人格;《信天翁》表现作者对自己现实社会人格的理性审视。2作品主旨:《蝉》表现人格的力量,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信天翁》表现诗人自己的人生命运及对这种命运的理性思考。
七、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从《信天翁》与《蝉》的托物言志看东西诗学追求的不同美学风范”为课题,展开探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导学案
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
主备:徐耀祖审核:吉留锋李进朝郭百锋时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过程
背景展示(观看幻灯片)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位于现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政法大学附近。在1949年以前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一部分,是国民党反动派关钾残害革命者的魔窟(江姐、小罗卜头、方志敏…)。如今已经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48年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统一关在渣滓洞订中营,并进行残酷迫害,广大革命者至死不屈,1949年,人民解放军的炮火已逼近重庆,重庆的解放近在旦夕。就在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志士进行 集体杀害,仅有极少数越狱而出。在此期是,革命者一方面以洒热血抛头颅的英勇行为向反动统治者抗争;另一方面又以笔为武器,写下了大量诗文激励斗志,表达自己坚定的信仰。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作者介绍
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共产党员,曾在重庆电力公司工作。1948年4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
白深富,四川壁山人,共产党员,曾在四川合江等地工作。1948年在壁山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判逆.希罕..渣滓.. 矫.健 倔.强贫瘠.
花苞. 乾坤..
自主学习:
1.找出表现革命者要把牢底坐穿的目的和表现他们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的诗句。
2.那么如何才能把牢底坐穿,达到“免除下一代苦难”的目的呢?哪些诗句体现出革命志士彻底革命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3.诗中“颠倒的乾坤”、“不合理的一切”指什么?“扭转、打翻”体现了革命志士怎样的精神?
小结:这首诗通过“愿把牢底坐穿”的坚强誓言,抒发了革命志士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与敌人斗争的决心。表达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追求美好未来的崇高愿望。自主学习: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2、“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共同点:
不同点:
当堂检测:
1、背默《把牢底坐穿》
2、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