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20: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

第一篇:《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

《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

进入国家理论单元的学习,试读马太·杜甘所著《国家的比较》,使我从比较的角度了解了比较方法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更是通过具体的国家比较实例,认识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国家的比较》一书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和那什么比较?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进行的是为什么比较和如何比较,向我们系统介绍比较方法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它阐述了比较方法在解释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并突出阐释二分法、类型学和模型这三种研究方法的用处;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例的介绍,来论述国家之间拿什么比较,具体分析了六个层面,即政体合法性、移民国家社会分层、超级大城市、挑选政治领导人、议会议员以及精英更替与政体变迁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 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

(一)为什么比较

为什么比较?通过比较来避免种族中心主义、通过比较来发现社会学规则。何为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就是将从自身文化发展出来的价值和理论应用于其他团体和人群;其以意识判定群体优劣,再以群体优劣意识判定个人特性。种族中心主义多意味着曲解与偏见,例如二战时期德国德意志民族对犹太民族的残杀与迫害、日本大和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奴役与侮辱,这都是因为种族不同,谁优谁劣问题而导致的民族大屠杀,这都是反人类反道德的事情。那么我们通过比较研究,就是要指出和谴责种族中心主义,通过比较让我们意识到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是为了解释这种差异,让人们认识并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从而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学习取得自身进步而非用来衡量谁优谁劣进行清洗这一惨无人道的问题,通过比较这种方式减轻种族中心主义的错误。

通过比较,同时也促进了比较研究自身的进步。当我们的社会学家在进行比较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在这一种族看来很普遍寻常的事情在另一个种族看来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甚至不知其为何物,这在社会学家看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想象,也正是通过研究这一系列“错误”,使得我们获得了对于此种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结论,也就是掌握了规律获得了学科进步与发展。正如文中所说“一个人必须探索自己的极限,这样才能超越它”。

何为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但是当社会学家们对此进行研究时,总是很难解决社会体系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影响下调整自身、难以检验群体如何形成或冲突如何成熟,所以要通过比较来克服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探寻社会学规律。

在“通过比较来发现社会学规则”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提到量化分析,我很赞成他的观点,即量化分析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出我们的研究对象。量化分析方法是个好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硬数据”来评测研究对象,尤其是政治现象。如果我们运用量化分析,那确实是可以在严格意义上得出结论但却缺少了人们的主观意识,也就限制了研究者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容易被数据牵着鼻子走,做不到全面地主客观地分析问题,所以在研究中一定要采取多种分析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分析的全面透彻,结论才能有说服力与可信度。

(二)如何比较

如何比较,在这里作者便提出了比较研究中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这两章中,作者提出“功能等价物”的概念,也就是:首先,不同的结构可能发挥同样的功能;其次,同样的结构也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作者也正是用“功能等价物”这一概念来解释来考察并解读复杂的政治系统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真实世界的多样性。作者认为对“功能等价物”的探索,弥补了角色和功能在分析上的“分裂”,同样的工作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是通过不同的组织来完成的,相似的或相当的机构在不同的国家也可能执行不同的任务。譬如,法国总统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发挥了作为国家代表的象征功能、最高元首的执行功能、占大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领袖的党派功能三个功能。而在英国实现这三项功能的有两个人:发挥象征功能的国王以及发挥其他两个功能的首相。在意大利,这三项功能则被分配到三个人身上:共和国总统(象征功能)、内阁总理(执行功能)和第一大党基督教民主党的总书记(党派功能)。所以,一旦比较学家弄清了发挥这些功能的人,他就能以这些人为突破口从而抓住自己希望研究的领域。所以我认为,对于“功能等价物”的概念,也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

同时,我认为“功能等价物”的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参照物”,在诸多政治想象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参照物,才能进行较好的比较,例如比较德国和奥地利就比比较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容易,因为德国与奥地利都是西欧国家并且是邻国,而印度尼西亚与加拿大一个为亚洲国家一个为北美洲,所以两种研究对象的“参照物”就是邻国,正因为邻国关系,使得德国与奥地利差异小好比较,而印度尼西亚与加拿大则是差异大难比较。

第二部分 那什么比较:一些具体实例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对比较研究进行举例分析,这一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概念理论可能更有趣味,读起来不让人乏味,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也是对世界史知识的一个补充认识,研究一个国家,如果不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那就无从谈起。

在政治合法性性章节中,作者论述到传统型统治的衰落,其中提及到1945年在沙皇统治结束后又一个帝国完结,也就是日本。当日本战败后,日本裕仁天皇成为“国家及人民统一的象征”,他自己也称其为“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发动这场不义之战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逃过了历史的惩罚?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庇护他?为什么国际法庭检察官宣布对裕仁天皇不采取任何行动控告其为战犯?这样一种做法等于是放过了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等于是帮助了这位罪魁祸首逃脱罪名,等于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放任逐流。作为当时日本乃至整个大和民族的领袖,就应该得到历史的惩罚与社会的唾骂,所以纵观当前日本右翼份子频繁破坏社会秩序,公然宣传开战思想,与当时对裕仁天皇的不作为也可以说是对军国主义思想的不完全绞杀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这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改正的。

同样在政治合法性这一章中,作者还谈到政治体制合法性丧失的问题。他将政治体制丧失的主要原因概括为革命运动、军事失利、冰消作用和高度腐败现象。对于冰消作用和高度腐败现象我是认同的,尤其是高度腐败现象,这与现在的大趋势是相合的,如果我们的政治精英开始腐败,那必将使民众失望,政治体制必会崩溃并瓦解,所以谨防高度腐败现象是十分必要也是迫在眉睫的。但是将革命运动和军事失利区别开来进行探讨是否不妥?因为我认为革命运动大多是伴随着军事行动共同进行的,如果只靠单纯地革命而不依靠军事力量又如何成功呢?俄国十月革命是靠武装力量取得胜利,国共两党的斗争最终也是依靠军事战争而分出胜负等等都是通过军事手段进行的革命运动。所以,应该将二者联系与区分的看而不能单一进行区分。

但是在对合法性的研究中,作者也提及到我们必须要将政体的合法性与政府的信任要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当大多数人都说他们不再信任或很少信任政府处理失业问题的方式时,人们并不是在表达对政体本身的不信任,而仅仅是表达对当前决策者的不信任。所以我们怀疑的是政府而不是政体,在我们国家大家都不曾质疑***,只是在推翻上一个政权而建立新的政权,我想这也不仅使政治性的,也是有文化性的。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帝制社会,所以在中国,可能一套政治系统比两套政治系统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在1945年之后,中国人曾经试图选择过多党民主制,然而最终两大政党都从根本上没有接受,于是中国必须在两大政党中选择一个来做统治党,最后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再看到本书最后一章中所探讨到的比较视野中的精英、危机和政体问题。作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危机这一问题,认为政治危机是导致精英和政体变迁的核心事件,正因为有了政治危机,才会出现精英更替,也就导致了政体变迁,所以政治危机是“因”,政体变迁是“果”。在分析政治危机时,作者将其特点一一介绍,再次向我们阐明何为政治危机,危机往往是影响国家政体的,而我们总将一些政府负面新闻看作是危机,其实根本不是,因为没有触动政体。

所以,不管是政治体质的合法性还是政治危机,都应将政体和政府区别看待,通过对这两部分的学习,最大的收获便是如此。对于整本书,尤其是作者对各理论的举例分析,即明白了概念,也是对世界史知识的补充,使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比较 读书报告

《希腊神话》读后感---我爱那些神话故事

马克思说:“神话是人民的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许多人谈到神话都必引用这句话,我也不能免俗,因为概括得实在到位。个人认为,神话是伴随着古代先民的两种感觉而生的,这就是恐惧感和无力感。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抱持着恐惧感。古代的先民对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就有着敬畏和恐惧之感。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们需要对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予以解释。这对于处于知识和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也许难以理解,但如果从现代人之于鬼魂的恐惧这一点来理解或许来得方便些。另一方面,先民们辛苦种植粮食,遇到大旱往往让他们颗粒无收;先民们多年来搭建的茅舍,被洪水顷刻间冲毁殆尽。在这些灾害面前,先民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因此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些现象,而且希望能控制它们为自己服务。也许是某一个先民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神游四海,尝遍美食,左拥右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旧躺在那个潮湿阴暗的洞穴里。从那天起,他开始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经过比拟类推,他认为世间万物应该都有灵魂。泛灵论的出现也许是神话的开端,将这种比拟类推的方式逐渐扩大化,先民们就认为洪水的泛滥是因为有河神,而且是河神如人一般发怒而导致的后果。这样的类推方式有两个优点:合理和可操控,而后者尤其重要。因为有了河神,先民们就能赞颂他,向他祈福;当河神发怒,还能通过献祭的方式平息他的愤怒。因此神的出现,对于先民们的恐惧感和无力感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具体谈谈这些神话故事。不论是库恩版《希腊神话》还是斯威布版,其中的故事都可以分为两类:关于神祇的和关于半人半神的英雄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除了人名和地名不同,内容大体是一致的。神话的特点是隐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标注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体现出当时先民的智慧和思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一部分故事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潘多拉的故事:由于普罗米修斯激怒了宙斯,宙斯造了一个大灾星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欲降祸人间。普罗米修斯多次警告他的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礼物,但厄庇墨透斯贪图潘多拉的美色,将她娶为妻子。最终潘多拉打开了神秘的大匣子,导致各种各样的灾祸降临人间,唯独把希望关在了大匣子的底层。这个故事体现了先民们对于“人祸”的反思,他们认为欲望乃是万恶之源。但反过来欲望又是万乐之源。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相伴相随,也就构成了希腊悲剧意识和喜剧精神。

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希腊版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美狄亚与伊阿宋订下爱的盟约,为了伊阿宋,她先后背弃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巫术帮助伊阿宋夺取了象征着幸福的金羊毛。在美狄亚付出一切之后,伊阿宋迷恋上了科林斯国王克瑞翁的女儿格劳刻。得知自己被抛弃,美狄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她设计害死了格劳刻和克瑞翁,在杀死了她与伊阿宋的两个儿子之后扬长而去。失去一切的伊阿宋最后郁郁而终。这个故事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古希腊女性女权意识的苏醒。在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逐步过渡的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也随之渐渐丧失,而私有制的出现则使得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在恪守贞节的同时,还需得容忍男人的背叛和无情。美狄亚则是一个例外,她要求当自己将心完完整整地交付于恋人之后,也希望换取恋人完完整整的爱情,她对背叛是零容忍的,为了报复甚至残忍杀子。将这个故事与贯穿希腊神话始终的宙斯与赫拉间出轨与反出轨的拉锯战摆在一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希腊女性并非逆来顺受的主儿,她们要求平等与尊重,她们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为了维护爱情更可以不顾一切。特洛伊的故事。这是一场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未被邀请怀恨在心的纷争女神在一场

婚礼上扔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给最美丽的人”。这引来阿佛洛狄忒,雅典娜和赫拉之间对金苹果的争夺。最终被宙斯指定的帕里斯将金苹果裁决给了答应将赋予她世间最美女子海伦爱情的阿佛洛狄忒。当帕里斯拐走了海伦并偷走了墨涅拉俄斯皇宫的财宝之后,墨涅拉俄斯举兵讨伐特洛伊。这场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惨烈的长达十年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金苹果象征着财富与荣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于人祸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认为人祸源于人的欲望,而欲望如果不加控制则会导致灾难的降临。随着故事的展开,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阿喀琉斯。在阿喀琉斯之前,不论人抑或神,他们的性格都是扁平的,都是某种性格的象征符号,比如宙斯的淫荡,赫拉的嫉妒。而阿喀琉斯在不同的情境下则体现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特洛伊人他是残忍无情的,对于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和老来丧子的普里阿摩斯,他是温厚深情的,当面对阿伽门农抢夺他的战利品和女奴时,他又是体现出了捍卫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而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的核心则是对于个人尊严与荣誉的理解与追求。

阿喀琉斯正是希腊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阿喀琉斯在战争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或是成为英雄,但会因此而丧命,或是苟活一世,而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明知是飞蛾扑火依然奋不顾身,这就构成了古希腊文学的悲剧性因素。最终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射中了脚后跟,也就是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死。阿喀琉斯在小的时候,他母亲为了使儿子刀枪不入,把他浸在了神河里,她手提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因此脚后跟没有被神水浸润,这也就成为了阿喀琉斯身上唯一的弱点。阿喀琉斯之踵一直被认为是希腊文学家们对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一丝担忧。个人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反过来,过分追求个人荣誉而不顾集体的利益则会导致人类极大的灾难。特洛伊战争完全是因为贵族为了自身利益挑起的,死伤了无数的普通士兵;阿喀琉斯因为被占有了他自认为应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坐观自己的同胞被特洛伊人杀死,甚至让母亲去请宙斯帮助坑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在只顾及自身利益的可怕的结果。关于民族精神的弱点的反思还有一例,那就是那耳喀索斯的故事。那耳喀索斯是个英俊的少年,他觉得除了自己而外没有什么值得爱的。他多次拒绝了神女们的示爱,这导致了阿佛洛狄忒的报复。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没日没夜地在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最终饿毙于河边。这个故事体现了希腊人对于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在阿喀琉斯和那耳喀索斯身上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即便是在如今也仍旧是阻碍着人类进步的一个隐忧。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希腊人在对于其自身反省中所体现的极强的洞察力和思考的深度。

最后来谈一下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他无意中杀死了一个蛮横的老人,就是他爸;他为了拯救忒拜城,猜出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为了忒拜的国王,娶了原国王的妻子,就是他妈。这个做任何事都出于善良初衷的好人却给忒拜城带来了灾难。因为有个弑父娶母的国王,忒拜城被神诅咒,瘟疫蔓延,而这个可怜人还要追查弑父娶母的恶贼究竟是谁。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带来瘟疫的魔鬼。拯救忒拜城的救世主成为了忒拜城的祸主,正义的就是邪恶的,聪明的就是愚蠢的,天使亦是魔鬼。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一个追求纯洁的人可能变成污浊的人。再说说斯芬克斯之谜,还记得小时候听少儿神话磁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斯芬克斯之谜了。这个故事的谜底一般人都知道,就是“人”。这个关于“人”的故事体现了先民们对人以及人的命运的思考。命运无常,即便是奥林波斯的伟大的众神们也受着命运女神的控制与支配。当俄狄浦斯被刺瞎双目,到处行乞的时候,他对于命运的强势应该怀着深深的无力感吧,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希腊神话》是希腊人智慧的结晶,是希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这本书不但内容精彩,情节复杂,还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即使再强悍伟大的人也会有他的弱点 总之,希腊神话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的智慧和玄机,要我们去慢慢品味,慢慢来消化。

第三篇:3《自由市场与国家》读书报告

《自由市场与国家》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 80年代 ,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中二次世界大战后 ,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 ,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 ,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也不断扩大 ,其结果是政府机构不断膨胀 ,政府资源浪费 ,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政府失灵以及政府行为分析时的“经济人”假说 ,并以此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提倡新自由主义。

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egill Buehanan),1919年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6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布坎南相继任教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讲授经济学。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期间,他和沃伦.特纳于1957年创建了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杰斐逊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心,开始致力于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1963年和戈登·图洛克一起创立并领导公共选择研究协会,1969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成为全美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地。布坎南还先后担任过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西部经济学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职务,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学者。

围绕公共选择这一领域布坎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其代表有:《赞同的计算》(1962年,与图洛克合著),《公共选择理论》(1972年,与托利森合著),《赤字中的民主》(197了年,与瓦格纳合著),《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政治应用》(1984年,与托利森合编),《自由、市场和国家》(1986年)等。在公共选择这寸崭新的研究领域中,布坎南进行了深入、系统、多方面的探讨,他的开创性研究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布坎南被称作“公共选择学派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二、主要内容分析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

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创造性工作的产物,但布坎南的创造性工作并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在操入发掘与大量吸收前人经济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和一些基本命题,直接来白一些被布坎南视为先驱者的早期经济学家,布坎南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思想渊源。

(1)斯密的经济理论。斯密关于市场自发秩序的原理及由此得出的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义的论断,对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启发很大。布坎南认为,经济自发秩序的原理是政治经济学唯一确切的原理,对于市场运行过程的理解是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充要条件。如果这些基本原理被忽视,那么,永葆个人自由的社会就不可能维持下去。在他看来,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基本原理已被人们遗忘了一百多年之久,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就是要回到声典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去。布坎南明确指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活动的运行所提供的洞察与亚当、斯密原来对市场运行所提供的洞察是相吻合的。”

(2)威克赛尔的经济思想。在促使布坎南把政治决策分析结合到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方面,活动于19世纪后期的瑞典经济学家威克赛尔的经济思想起了直接的作用。布坎南对威克赛示的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视为公共选择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布坎南明确指出:“没有威克赛尔的影响,我的这次获奖是不可能的。我的许多贡献,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和财政理论领域的那些贡献,都可以看作是威克赛尔命题多样化的复述、发挥和扩展。”他还进一步指出:“威克赛尔无愧于现代公共选择理论最重要的先驱者的称号,因为我们在他1896年的著作中发展了这个理诊赖以建立的三个基本要素: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人的经济学和交易政治学。

(3)意大利公共财政学派的理论。1956年和1959年布坎南两度以研究学者身份赴意大利研修,其间他接触了许多有关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公共财政字派的学术资料。公共财政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麦奇维里曾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家运行的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麦奇维里将社会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集团,并且明确提出统治阶级的行为是自私的,他们以社会名义作出的公共决策只是着眼于本集团的最大利益。就公共财政政策而言,统治阶级的决策目标仅是选择那些使被统治阶级的抵制最小化的财政政策,而并不以真正的公共利益为转移。布坎南正是在意大利公共财政学派经济思想的影响下,抛弃了国家是一个慈善君主的浪漫看法,对政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政府的崇拜者变为政府的批判者,并最终得出了“政府失败”的结论。这正是公共选择学派最响亮、最有代表性的论点,公共选择学派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此。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

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的推广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 ,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 ,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将这种假设引入分析之中 ,将其运用到对政治行为的分析。公共选择学派以“有理性的经济人”来分析政治市场交换中产生的各种弊端。在分析过程中 ,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1)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 ,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2 ,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这是经济人假设的前提条件。

(2)经济人假定的分析在政治学中再现。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个人的满足程度为最基本的动机。这就是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

(3)政治学研究应符合经济学的交易特征分析。布坎南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如消费者选择最有利的消费组合、生产者选择最大利润的生产组合之类)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政治活动领域也一样,重要的命题并不是社团、党派与国家 ,而是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是产生于某个政治领袖或神秘人物的头脑,而是产生于集团之间或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

(三)本书的理论观点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把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引入对人们政治行为的分析中,以此作为考察个人与政府决策行为的出发点。布坎南指出,每一个参加公共选择的人都有其不向的动机和愿望,他们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他们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简单地说,他们就是经济学早已定义的“经济人”。布坎南认为,经济人的假设不仅适用于经济活动领域,也完全适用于政治活动领域。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行动与在经济领域中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总是遵守趋利避害、舍小利求大利的行为准则。每一个政治活动的参与者进行决策时,都以个人的成本一收益的计算为基础,不仅注重自己从公共决策行动中获得的收益,而且也关心自己所要花费的成本。没有理由认为选民在选票箱前的行为与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行为有本质差别,他总是受自利原则支配而行事的。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一个选民总是愿意投票赞成那些顶计能给他带来较大利益的政治家,而不愿投票赞成有可能给他带来较小利益的甚至损害的政治家。

布坎南着重指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们也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自利为目的。他们像企业家在经济市场上追求最大利润一样,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政治利益(权力、地位、威望、支配力„),而并不管这些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尽管他们也可能有促进公共利益的某些愿望,但这种愿望也不过是许多愿望之一罢了,很容易被其它更有诱惑力的愿望所压倒。布坎南强调指出,人们并不会因为占据了局长或部长位置,追求自利的本性就会改变。不管是在哪一级公共机构服务,只要有可能官员们便会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或政治上的、或经济上的、或心理上的)的决策。尽管大多数人自己不愿意承认,但政 3 洽家和官员们的的确确具有“经济人”的基本性质。

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布坎南对当代西方政体下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政府失败”的结论。

首先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揭示了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不少人都虔诚地认为,在西方民主政体下,经过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因而由他们组成的政府也理所当然地按照公共利益原则行动。布坎南指出,这种对政府行为的理想化认识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美国政治生活的现实表明,那些行使公共选择权的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员并不是“经济的阉人”,在参与公共选择中,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具有自利的动机。由于任何政府机构都是由人组成,政府行为也由人去完成,而组成政府的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性质,以追求个人利益为行为准则,因而没有理由把政府的行为理想化。政府同样也有缺陷,也会犯错误,也常常会不顾公共利益而追求其官僚集团的私利。布坎南的结论是,在西方现行民主政体下,政府的行为往往并不符合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不一定能纠正问题,常常是使之恶化。”布坎南“以一套悲观色彩较重的观念取代了关于政府的那套浪漫、虚幻的观念。

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根据布坎南的观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必然使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市场机制下的效率。其原因在于:(l)缺乏竞争。(2)政府部门往往倾向于提供超出公众实际需要的超额服务,导致公共服务的过剩生产,而这种过剩生产公共服务的倾向又是与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威信与政绩的意愿相联系。(3)对政府官员行动的监督常常是无效的。山于监督往往不一定是被监督者所提供服务的消费者,因而对鉴别政府工作的质量既缺乏经验,又缺乏热情(对于监督者来说这并不违背经济人的行为准则)。

在布坎南看来,以追求最大个人利益为行为准则的政治家们,决策的着眼点不是增进公众的实际利益,而是扩大自身的影响。因此一项政策的宣传效果是第一位的,它是否具有实际效益则是无关紧要的。对谋求自身利益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而言,决策的舆论(宣传)效果远大于它的实际社会效果,因为正是前者决定了他们个人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政府很愿意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

通过上述对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布坎南得出了“政府失败”的必然结论:政府并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纯洁无私和正确无误的天性。政府是一种人类组织,在这里作出决策的人与其他人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同样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者。我们应当用这样一种现实的认识来修正以往对政府行为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是建立在这样一些不真实的假设上:政府可以代表社会,它公正无私地行动,以其更有远见的干顶纠正市场的缺陷,而这种干预又不会带来新的严重问题。人们必 4 须从这种虚构中彻底解放出来。公共选择理论并不是反对一切国家干预,但必须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如果讲市场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经济机制、那么国家干预也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8]相反过多的国家干预只会扰乱和破坏经济生活的内在自然秩序,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危害民主制度的生存。因此,困扰当前美国社会的严重间题,与其说是“市场失败”,不如说是“政府失败”。所以必须大力减少国家干预,尽量发挥市场的功能,政府干预永远只能是第二位的选择。”公共选择学派的结论是,凡有可能决策应转交私营部门。”

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论,最集中地指向不对战后美国政府决策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凯恩斯主义。在布坎南看来,当前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出现的严重的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公共部门规模的无限增长,都可以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创造的干预偏向。凯恩斯主义摧毁了信奉已久的预算平衡原则,从而拆掉了一个限制政府无限增长的节制闸门,滋长了政府挥霍无度的倾向。因此,凯恩斯主义在政治上可以看作是长期内危害民主政体生存的巨大灾难。布坎南对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最彻底的批判和否定。

“政府失败论”的分析,使布坎南得出一个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结论:当代西方社会的问题,不是市场制度的失败,而是政治制度的失败;西方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也不在经济方面,而在制度结构方面。因此,美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进行一场制度结构改革,重新构造民主政治制度,特别是建立起一个能够有效地制约政府行为的政治决策体系或者说是公共选择制度,以从根本上限制政府干预的无限度增长,消除不断膨胀的“政府怪物”对民主社会的危害。这就是布坎南的“制度约束论”,它实际上是公共选择学派的行动纲领,也是布坎南极力倡导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之所在。

三、基于理论基础下的现实思考

我国政府改革的模式取向是由原来的政治型、管治型政府模式转变为民主型、服务型政府模式。当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公共选择理论中指出的有关政策失误的因素仍然存在,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有效实施还困难重重,政府干预引起的寻租活动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函数,不同模式的政府行为也不可能在时间上截然分开,很容易出现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简单地移植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去。

决策主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决策民主化的扩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不少决策者素质都亟需提高。有些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搞实际的调查研究, 直接拍板;有些决策者缺乏虚心学习的精神,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专家智囊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自己本身又缺乏关于现代决策的科学知识,这些制约了民 5 主决策的进程。

决策的程序环节不够严谨,政策缺乏可行性论证。决策过程中可行性论证的缺失尤为突出, 形象决策、政绩决策比比皆是。往往有很多的决策只重视政治效应而忽略经济效应,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只看到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只重视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等。

决策易受某些利益集团影响而损伤了公众利益。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受眼前利益或者其他因素影响而使民主决策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有的利益集团可能还拥有不正当的政治权势,他们利用这种权势影响政策的议案与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使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决策监督体制滞后削弱决策民主化的效力。我国民主决策监督不力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即在许多形式的决策监督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制保障和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使许多形式的监督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国家政策对怎样写读书报告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怎样写读书报告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 批评都需要见地。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

7、读后感:

(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三)收集资料:

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3、上网搜索:如选用专业搜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或www.xiexiebang.com

(四)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五)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

读书报告例文

范文一:

我的自学计划和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心得

本读书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我的自学计划及具体情况和进度,第二部分是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读书笔记。

一、自学计划

2005年10月21日,党校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仪式中,张令高老师安排了此次党校培训的具体安排,并下发了自学篇目10篇。第二次小组讨论同其他同学交换意见之后,我也制定了自己的自学计划。

(1)时间安排:每周一、三、五晚6:00——8:00为自学时间。(2)目标要求:做好批注,随时记好自己的感想和理解。当然,这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制度的保证。我更注重通过这些自学篇目的学习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我的思想,对我日常行为能产生一些影响,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目前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六篇文章。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使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一些篇目中的精彩论述,诸如:“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决定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等,我都可以背下来。

后面还有四篇。我会更加用心的去学习,努力实践其中的精华。如果每一篇都能让我学到一句话,那也足够了。对党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是无止境的。相信这十篇会把我带入一个精神乐园。这十篇自学篇目也只是开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会努力实践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争天天都学习,天天都有收获,天天都在向党靠拢。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记得那晚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遍已豁然开朗:整篇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写书的初衷;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其中大致有四个阶段:

(1)1842——1843年,马克思做《莱茵报》编辑期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

(2)1844年,巴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并形成了后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1845——1847年,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4)1950年以后,不列颠博物馆,马克思又分析了大量资产阶级史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1845—1847这一阶段。在此期间,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以及其他的一些精彩的论述。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学为基础的,读了这篇文章,能深刻领会到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

我来自农村,对社会低层的生存状态有诸多的接触。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农村还叫做农村,农民还是农民,鸡犬之声相闻,农村副业很发达,一派繁荣。可到我读初中之后,农村经济开始低迷,一片死气沉沉。而当时的国家统计数字却说,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最近两年好不风光的山西煤矿主们,他们一夜暴富,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与此同时矿难频发,动辄几十人死亡。再者还有身边同学浮躁的气氛。我就武断的认为:现代的国人普遍缺乏信仰,整个社会信仰缺失。我甚至一腔书生意气抱怨说:美国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变成法律问题,而在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成了政治问题。甚至这次入党,我也只是求洁身自好,求个人进步,并没有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这么高的觉悟。

然而,当我读到“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依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依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我豁然开朗:我羞于自己先前狭隘的目光。

对的,我们评价这场变革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情形,要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变迁,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我们是在社会生产力极度底下的情况下,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这就注定了生产力的底下必将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改革开放,20年过去了,我们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我们发射了自己的神舟系列飞船;我们有刘翔、姚明这样世界级的明星;我们有2008奥运会。当然了,生产力的极度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相对落后,社会中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这却 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必须能够接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弊端,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也就是这个道理。

想到以上种种,我不禁欣喜万分,这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谁不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为这场浩大的变革锦上添花呢!

我顿然醒悟了,我们不是没有信仰,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华夏文明,让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传遍世界各地。诚然,我不敢说,现在我有了很高的思想觉悟,但起码我有了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希望我能有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振兴中华的觉悟。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下面的路还很长,我会走好,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范文二:

读书计划暨读“新世纪高校入党培训教材—思想上入党”有感 看到这十篇自学篇目,才知道我党有如此多的著名书目我不知晓,看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才知道我对党的知识是如此的匮乏。将这十篇文章摊在桌上,我想对于党的理论和政策方面知识匮乏的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了,于是我制定了一个简单的个人自学计划。1、10月15日-10月16日 完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学习。2、10月17日-10月18日 完成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学习。3、10月19日-10月22日 完成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的学习。4、10月23日-10月24日 完成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学习。5、10月25日-10月27日 完成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上的讲话”的学习。6、10月28日-10月30日 完成《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学习。7、10月31日-11月2日 完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学习。8、11月3日-11月5日 认真研读《中国共产党章程》。9、11月6日-11月10日 仔细复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材》。10、11月12日-11月15日 完成《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的学习。

看到自己的自学计划和已经学习完的六篇自学篇目,我突然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感到有一种自我充电的感觉,浑身带劲。

在这些自学篇目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党课教材中有关思想上入党的部分。所以借此想谈谈我对这方面内容的一些粗浅的感想。我们常说,对于一个共产党员而言,组织上入党是一时的事,思想上入党是一辈子的事。对于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来说,也要有一种“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的觉悟。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的一生一世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端正入党动机。只有端正入党动机,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才能产生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动机是行动的驱动力,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为的推动力量。所以只有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会对自己的入党行为产生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才会在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入党的动机不是十分高尚和坚定。他们中有的认为入党就是为了“面子上好看,脸上有光”,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得到实惠和方便;还有的人认为入党是“形势所逼”,“谁执政就向谁靠拢”,这些人的入党动机都是十分不正确的。我们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温暖人民和同胞,我们应本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群众中的带头者。

入党是一件庄严而又严肃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入党作为一种带来利益的工具。假使以上那些人入了党,那他们的思想上也肯定没有入党。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的入党动机不是最高尚的,但是还是属于比较积极的那种。因为我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是将我们引向康庄大道的党。假如党要求我做什么,我一定会全力完成。就拿参加党课来说,我每次都是会提前十分钟到,以复习上节课的笔记,在上课时我也会一丝不苟地听课、记笔记。虽然这件事小的不能用什么豪言壮语来形容,但我认为它反映了我对党的一种态度和一种热爱的心态。

综上所述,我认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思想上入党的前提。

之后,我认为思想上入党的关键在于锲而不舍的坚持。一个人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当周围的同学比自己先入党时,不应自暴自弃,而应坚持下来,加倍努力;当接受党组织考验的时间较长时,也不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应坚持下来,找出差距;当自己要求入党的行为被曲解、误会时,更不应失去信心,而应坚持下来,改进方法,争取群众的理解,力求做得更好。在这方面,徐特立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51岁那年,中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我们党由近6万名党员一下子减少到1万名左右。当时,有的共产党员白色恐怖吓破了胆,背党而去,徐特立却离开了家,放弃了师范学校校长的职务,在敌人“宁可枉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的白色恐怖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没有图个人享受,尤其是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这位58岁的老人同年轻战士一样,爬高山、渡急流、吃草根、睡露天。困难没有使他皱眉,反而使他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更为可敬的是,徐特立不仅能经得起失败和逆境的考验,而且还能够经得住胜利和顺境的考验。解放后,他的地位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本色。

作为我们入党积极分子,长期坚持也是一种考验。比如在党课中,经常想想自己是否每节课都参加了?是否每次小组讨论都参加了?是否每次会议都坚持到最后?是否每次会议都能清楚认真地记笔记?是否党校安排的每次工作和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假如我们都能肯定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做到了坚持。其实这种坚持也只是“万里坚持”中的一小步,要想一生都积极严格规范自己,起先锋带头作用,时时在思想上提醒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则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是一次磨砺心志的比赛。谁拥有锲而不舍的坚持,谁就会是比赛最后的赢家,谁就是真正作到了思想上入党!

以上两点我认为是做到思想上入党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起来是很艰难的,但我有信心会走好它!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我们不仅要增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还要在政治素养上努力培养自己。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政治热情,有利于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不竭动力,更有利于我们深刻、全面地认识党和党员的义务,从而使我们自身修养得到提高,思想觉悟得到升华,人生境界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不是一句空口号,它是我们每个要入党和已经入党的同志们努力的方向,它是激励我们在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的长明灯和兴奋剂!

第五篇: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

《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

—— 浅析现实主义六原则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几乎在每一门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的课程中,都会提及和引用该书中的观点和例证,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作者汉斯·摩根索,这位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大师,以权力界定利益为核心,以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的互动方式为基本点,系统的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及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体系。

第一部分:本书的整体框架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结构框架十分清晰。作者运用了严格分析法:以权力为最根本的自变量来解释国家间的关系,从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关系来解释寻求实现和平的途径。按照摩根索的思路,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不均等,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权力膨胀,必然产生该国的扩张野心,这就是所谓“国际政治铁的规律”。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比较容易发展为战争。而战争的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为了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至于发展为战争,就需要实现一种普遍的和平。摩根索指出,这种和平的实现需要通过两种方式:一,通过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等方面限制国家权力来实现和平;二,通过改造国际环境来实现和平,作者提出了三种措施,即通过裁军、集体安全、建立国际政府等限制性措施,通过向世界政府、世界共同体转变的措施,通过外交的调解的措施,最终实现并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状态。以上就是我初读该书时的整体框架的解读。

第二部分:读书心得

下面就着重谈谈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虽然摩根索并非现实主义最早的提出者,但却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最全面最系统的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一座学术高峰。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认为是《国家间政治》一书最核心的内容。这六原则是:

原则一:“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主义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1]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诚如,摩根索所言,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这一原则是整个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天生自私自利,而且这种利己的本性不能通过教育或人为的机制得到消除。存在于人自身的罪恶本性使得人类不可能建立一个有理智的、有道德的国际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自身的处境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得到安全,人们需要自保,而自保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实力。这种实力在人类的野蛮状态下是人的体力,在文明状态下则反映为人的权力。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人的政治关系就是权力斗争关系。由于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且国家的本质同人的本质一样,因此国家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各国会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权力。正如摩根索所言:“国家间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2]

原则二:“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它使得政治成为行动和知识的独立领域,并与其它领域(如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或宗教)区分开来。”[3]

这一原则中,摩根索强调了国际政治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区别。他指出,国际政治领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的领域,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现实主义者从以权力界定利益概念出发进行思考,正如经济学家从以财富界定的利益概念的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律师从行动与法律规定的一致性出发进行思考、道德家从行动与道德原则的一致性出发进行思考一样。

原则三:“现实主义认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这一关键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是它并不赋予这个概念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环境的影响。”[4] 以权力界定利益,是现实主义最核心的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摩根索指出,“权力就是指支配他人的意志力和行动的控制力。”[5]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政治的实质。这一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相信,利益是判断和指导政治行为的标准。任何政治均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支配。

原则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它也清楚在道德要求和成功的政治行动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状态。”[6]

这一原则中,摩根索认为道德要求和政治行为是存在冲突的。正如摩根索所言,“普遍的道德原则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道德原则必须经过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过滤。”[7] 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如自由原则)来判断任何的政治行动,但如果不考虑表面上道德行为的政治后果,就谈不上政治道德。事实上,采取成功的政治行为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

原则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天之下适用的道德法则。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可以把我们从道德上的极端和政治上的愚蠢中拯救出来。”[8]

这一原则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如果按照某一特定国的国家利益要求谈道德问题将会加剧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国家,包括我们自身的国家在内,都看做是追求它们各自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的政治单位,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约束国家,我们就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国家,既尊重他国利益,又能保护和增进本国的利益。

原则六:“政治现实主义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无论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受到多大的误会和曲解,它对政治问题所抱怨的独特的思想态度和道德态度是毋庸置疑的。”[9]

这一原则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者保持着政治领域上的独立性。摩根索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为了自身安全而追求权力、为本国国家利益追求权力,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猜疑、甚至相互冲突。在国际领域中,权力决定了国际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这就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自由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的不同。

从现实主义的这六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根索这六原则的核心就是一个三环相扣的理论体系。首先是人性观。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由于人天生具有权力欲望,因此国家与人一样,必须“对权力贪得无厌”。这一点决定了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是权力斗争。其次是利益观。国家利益用权力来定义。国家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后是道德观,普世的道德观虽然存在,但并不适用与国家。国际道德可以作为用来限制国家权力的手段,但这只有在理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六原则的核心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国家间的关系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斗争关系。

但是,纵观国际社会的历史发展而言,国家间不都是斗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

就其人性观而言,人性本恶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整个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把人性定义为天生即恶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人性的本源问题是哲学范畴内争议比较大的议题。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放大在国际政治中的国家间就是既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另外,把国家间的关系放到人性本源中去寻找,其科学性就有待考证。因此,认为国家间是权力斗争关系,就具有一定片面性。

就其利益观而言,利益是政治的本质,权力是政治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手段。摩根索用权力定义利益只体现了利益冲突的方面,而国家利益是多维的,不能仅仅按照权力界定。在当代世界,国家利益不仅仅是权力争斗的零和博弈,还面临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核战争的危险、全球环境恶化等。对于这些问题,国家间要想实现其利益必须相互合作,寻求一种非零和式的解决办法。

就其道德观而言,摩根索批判了理想主义对道德地位的推崇,否定了理想主义单纯的用道德和规范来处理国家间关系。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关系是权力斗争关系,用道德来处理这种斗争关系是愚蠢的。但是摩根索对道德的表述又是模糊不清,令人费解的。一方面,他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的普遍道德原则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国家政治行为中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道德原则各国必须遵守。那么到底普遍的道德原则是否能影响国家的政治行为呢?这一点,摩根索的表达是含糊不清的。

以上就是我对现实主义六原则的一些看法。虽然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国际政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流派,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的提出已经成为一种范式,为后人研究国际政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与视野。

下载《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的比较》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

    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

    李杜诗之比较 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杜诗之比较 --读《唐诗选》有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2003-4-1 字数:560千字 ISBN: 9787020072439 中国唐代诗歌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

    比较教育学史读书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比较教育学史》之读书报告 一、书名:比较教育学史 二、著者:王承绪 1912年生,江苏江阴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38年进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

    开题报告,比较

    篇一: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转】 课题培训材料(一) 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课题研究方案与课......

    部分国家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报告

    部分国家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为把握医疗保险制度内在运行规律及其对政府管理体制设置的要求,明确政府部门在医疗保险政策制定、业务管理和运行......

    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分析

    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分析 作者:贾洪波 [摘要] 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险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制度绩效最好,国家福利......

    关于阅读《福利国家的矛盾》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关于阅读《福利国家的矛盾》的读书报告《福利国家的矛盾》这本书由克劳斯·奥菲(Claus Offe)所著。克劳斯·奥菲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得过柏林,1965—1969年,任教于......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读书报告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报告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可以说是所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必定要研读的作品。我花了四天的时间通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