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水的多少》讲稿
《比较水的多少》讲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明确水的多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
2.明确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3.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会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单位测量液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2.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教学难点】
自制量筒测量液体的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杯子。给每组的材料:3个装有水的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一次性塑料杯、1条方格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1个量筒。
【教学策略】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你们还记得那句顺口溜是怎么说的吗?
生: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师:好,非常棒!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带来另外一个故事:三个和尚分水喝。(展示PPT)正在这三个和尚都没水喝的时候,庙里的一位老和尚大发慈悲,给他们送来了一瓶水,这三个小和尚知道了之后立刻回家拿来了自己粗细相同的杯子,没想到水分完之后,三个和尚却打起了架,因为他们的水是这样分的(展示PPT),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么谁的多谁的少啊?请举手回答。生1:3号杯的水多,1号杯的水少。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生:因为他们的杯子粗细相同,但是装的水的高低不同。请坐,答得非常好。(板书:①比较水位的高低)当杯子粗细一样的时候,水位越高,装的水越多。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第二天,水又喝完了,老和尚又开始送水了,这次小和尚们又拿来了粗细不同的杯子,没想到又闹起了意见,你们看他们的水是这样分的(展示PPT)。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和尚这次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么谁的多谁的少啊?请举手回答。生1:3号的多,1号的少。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生1:杯子的大小。
师:嗯,你能详细说说吗?
生1:这三个瓶子的水都是一样高的,但是杯子的粗细不同,所以不公平。师:嗯,非常好,请坐。当水位高低相同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杯子的粗细,杯子越粗,装的水就越多。(板书:②比较杯子的粗细)
师:没想到,一天后,水又喝完了,老和尚开始第三次送水了,小和尚各自又拿来了粗细不同的杯子,这次麻烦大了,因为小和尚分得的水位高低也不同(展示PPT)。这个时候,你好判断谁的多谁的少吗?
生:不好判断。
师:为什么?谁愿意告诉老师。
生1:因为杯子的粗细不同,水的高低也不同。
师:你的意思是说杯子的粗细不同,水位也不同,这个时候就不好判断啦。那么除了黑板上的这两种方法外,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判断吗?好,现在请小组讨论一分钟。
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
师:讨论好了的小组请举手,好,讨论完毕,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你的意见呢?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请你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把水倒进三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面,看哪个杯子的水高些。
师:好,请坐。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可行)在倒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呢?
生2:慢点倒,防止撒了
师:大家同意吗?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不要把水倒到杯壁,因为杯子壁上有水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接受)师:其他小组还有有没有好的建议?
生2:比较水的重量(板书:③比较水的重量)师:你能详细说说吗?
生2:用手掂掂,感觉谁重,哪个瓶子中的水就多。师: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1:不行!因为瓶子不一样。师:那该怎么办?
生1:都倒入一个相同的瓶子里。
师:哦,你的意思是都倒入一个相同的瓶子里,用手掂重。如果这三个杯子的水差不多重,我们是不是可能感觉不到啊?
生1:好像是的。
三、制作刻度杯,动手测量 师:谁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3:量水。
师: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测量水的体积。(板书:④测量水的体积)那我们测量的时候需要什么东西? 生3:刻度尺。
师:我们能够直接去量这三杯水吗?
生3:不能,要把它们倒入同一个有刻度的杯子里。
师: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方法,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在杯子画刻度? 生1:可以划线。
师:哦,杯子上用笔画线不是那么的容易,可不可以利用别的东西来帮忙表示刻度呢? 生2:嗯,可以粘纸条。
师:嗯,不错,请坐。如果要你们制作一个有刻度的杯子,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1:拿一张纸条,画上刻度,然后把纸条贴在杯子的外面。
师:嗯,他的意思是说,在一张纸上画好刻度,画好之后贴在杯壁外。然后我们怎么比较水的多少?
师生:然后我们把水倒进去,然后通过看刻度来比较水的多少。
师:好,现在你们明白怎么做了吗?(明白)如果不明白的话老师这里有提示(展示PPT)。好,看明白之后,请每组的小组长上台来拿制作量杯的材料。
师:好,同学们,现在每个小组的自制量杯已经制作好了,那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个任务:分别用你们各组的量杯测量一下老师这三杯水的多少,然后完成这张实验报告记录单(展示PPT),最后由小组长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记录到黑板上这张表格里(展示PPT)。这里要注意,你们每倒完一杯水后,要重新倒回原来的杯子里,再倒另外一杯,知道吗?好,现在请每个小组长来领一组水。
师:做好的小组请派一名同学将实验结果记录到黑板上,并将实验仪器放好。(各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每一组的测量数据不同,但是结论相同。
师:恩,他们的测量数据不同,但是他们的结论相同。我们一起说结论(3号杯的水最多,1号杯的水最少)
师:那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组数据呢?谁知道原因吗? 生1:刻度画的不一样。
师:好,请把你们小组制作的量杯拿上来,你们旁边那个小组也请把量杯拿上来,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展示PPT)。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1:刻度不一样
师:哦,这一个刻度怎么样?(密一些)另外一个呢?(宽一些)非常好,也就是刻度不均匀。
师:好,除了刻度不同,你们还发现什么没? 生2:第一个比较准确,第二个比较粗略 师:好,大家请看,一个是从0开始的,一个是从1开始的,那么他们的起点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说它们的起点不一样。
师:好,我们再仔细看看,你们看,第一个刻度标了单位没(标了),那么第二个呢(没标),所以它们的单位不同。
四、认识量筒,学会使用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因为这么多原因造成我们结果的不同,所以我们究竟以谁的结果为标准呢?因为我们制作的标准不统一,所以八组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我们需要一个统一标准的精准的测量仪器,给大家介绍一个新工具,这个工具叫“量筒”(展示PPT)。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量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书中的第74页,请大家仔细阅读。师:你们看量筒有一些什么构造呢?它上面都有什么呢?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介绍量筒? 生1:密密麻麻的很多刻度线。师:嗯,是的,这些刻度线比我们同学画的都要密,是不是可以测得更加准确呢?(是)生2:有数字。
师:那么你发现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各是多少? 生:最大的数是100,最小的10。师:这就是这个量筒所能测量的范围。生3:有字母ml的标记
师:这就是液体的体积单位——毫升,还有一种常见的单位是升,在生活中我们其实经常会见到,比如我们喝的饮料、矿泉水,还有我们家里用的擦鞋剂、消毒液等,它们的包装上都标明了瓶子所装液体的体积。
师:在使用量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 生1:要平放在桌面上。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玻璃的,怕弄坏了
师:除了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平放在桌面上吗?
生1:为了使得我们更好地使用,要不水面该倾斜了,我们就读不准它的示数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既然说到了读数,那么在读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点什么?谁找到了?
生2:视线与水平面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师: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教师做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读数的方法)你同意第几种?大家在读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平视水面的凹液面,这样我们读出的数才准确。
师:现在请每组的组长到前面来去一个量筒,请大家利用量筒分别测量3个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科学书的第74页的表格中。大家可以把测量后的水倒在实验桌上的水槽中,在测量的过程一定注意安全,量筒和水槽都要轻拿轻放。
师:哪一小组能说一说每瓶水分别都是多少毫升?
预设:如果每个小组的数据不同,追问大家的测量结果为什么不同呢? 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洒水、瓶子壁上留有水等等。
五、应用拓展
师:你们知道5ml的水是多少吗?能用你手中的量筒来测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这个量筒最少只能测出10ml的水。师: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但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3个瓶子里的水,而且认识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利用它我们比较出了3个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出多少毫升,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用到它的。
【板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
方法:①比较水位的高低 ②比较杯子的粗细
③比较水的重量 ④测量水的体积
第二篇:《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2012021140 徐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概念
1.了解液体是具有体积的,通过测量是可以获得结论的。但是非标准化的测量可能会得出多种结果,需要学会进行标准化测量,得出最客观的结果;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2.学会使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3.了解量筒是进行标准化测量的工具,学会使用量筒,了解量筒的特点,知道毫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液体容量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比较水的多少”的试验中中激发学生不断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2.能够较为规范的使用量筒测量液体。【教学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2.认识到进行规范化测量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3个矿泉水瓶,100ml的量筒;
学生:一次性纸杯,100ml量筒,若干记录纸,记号笔,黏胶带,一条纸带,3个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啊,老师希望大家先给小猪琪琪出出主意,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小猪琪琪和狐狸聪聪一起去沙漠里探险。他们走啊走啊,沙漠里的大太阳晒得他们又累又渴。因为临行前聪聪觉得琪琪笨手笨脚的,所以就把水都藏在自己这边。所以后来琪琪忍不住了,他就对聪聪说:“聪聪,聪聪,我渴死了,我们喝水吧。”这时候的狐狸也忍受不住了,所以就赞同:“好啊。”然而狡猾的他就拿出3瓶水(出示3瓶水,里面装着不等量的水)并且还大方地说:“琪琪,你先挑吧。”小猪就暗暗地想啊:“我好想喝水最多那瓶啊!”哎呦,这个问题啊可把小猪难坏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小猪琪琪想想办法啊,帮他在狡猾的狐狸手中选出水最多的那一瓶。
2.[引言]现在啊,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3个水瓶,这些水瓶里的水和狐狸手中水瓶的水是一样多的。老师想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并猜一猜,究竟哪一瓶中的水最多。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进行实验探究
1.[引言]你觉得2号瓶中的水最多,是吗?你们同意吗?你们都同意是吧?好的我们假设2号瓶中的水最多,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验证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
2.[引言]可能有点困难是吧?那老师这里再给大家一点小小的提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水的一些特性了,我们知道水是会流动的,它是有重量,有体积的。在老师给出小小的提示之后,你们能不能想到办法呢?
(小组讨论)
3.[引言]好的,表扬第2小组已经快速的讨论好了,并且将实验道具放回原位,其他小组同学要向他们学习。
[引言]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已经讨论完毕了,那有哪位小朋友先来讲讲你们小组是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水的多少的。
[预设]我们是用比杯数的方法。
4.[引言]真不错,你们想到了用“比杯数”的办法。还有其他组有其他的办法吗?好的,你们有,你说。
[预设]我们选择用了互换瓶的方法。
5.[引言]不错,这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吗?你说。
还有用天平称、用尺子量、用刻度杯等好多办法。
6.[引言]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不少!但是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科学问题,科学讲究的是要选择最简便,最客观的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然后选择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到老师这里来拿实验工具,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三、比较水多多少
1.[引言]我们终于找到了2号水瓶中的水是最多的,但是它到底比其他两瓶水多多少呢?我们又应该怎么知道呢?
[预设]可以用尺子量。2.[引言]为什么要用尺子? [预设]因为尺子有刻度啊。
3.[引言]尺子是有刻度,但是尺子是测量固体的。它没法来测量液体的多少呀。
[预设]那我们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测量啊。[引言]真不错,你真善于思考。
4.[引言]可是我们没有现成的有刻度的杯子,那怎么办?自己做,好的。那画这些刻度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刻度间的间距要相同。
5.现在你们开始做实验吧,并且在实验完成之后将实验纸填写完整。
学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6.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
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引言]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表扬第四小组已经将实验道具归置原位,并且已经坐端正了。好的,那就先有你们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结果吧。
[引言]第二组邀请谁呢?好的,你手举得最高,你来。
[引言]一二两组的小朋友答案都不一样,那我们再请一个小组上来汇报,看看他们的结果又是如何。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7.3 8.5 7.1 6.9 8.2 6.6 7.9 8.8 7.4 [引言]为什么这三个小组的答案都不一样呢?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知道的?
都不知道是吗?那老师来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提示:刚才老师下去巡视了一圈,发现第4小组是以1cm为单位,第6小组是以2厘米为单位的,还有其他小组是以0.5cm为单位。
[引言]是的,没错,就是因为每个小组没有同意的单位,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的误差才会这样严重。
四、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引言]介绍量筒:所以为了能够比较精确的知道水的多少,得到较为标准的答案,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专门测量液体的新朋友——量筒。
每一个小组桌上都有一个量筒,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它,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A.是有玻璃做的 B.有刻度,有着字母ml C.还有一个小嘴巴
2.[引言]好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把量筒上面所有的细节都找出来了,那现在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了。你们谁知道量筒上面的字母ml叫什么呢?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预设] 我知道它叫毫升,我经常在饮料瓶上看到500ml。3.[引言]真不错,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4.[引言]我们刚才说这个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100ml的量筒一共有几个大刻度?大刻度间又有几个小刻度?每个小刻度又代表了多少毫升。
5.[引言]我们知道了一个100ml的量筒一共有10个大刻度,大刻度间又有10个小刻度,每个小刻度代表了1ml。好的,真不错,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应该如何来使用量筒。但是在你们测量之前,老师还有几个注意点要告诉你们的:量筒必须要放平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6.听明白了吗?我们开始做实验。(学生开始使用量筒实验)
7.你们都做好了吗?那我们现在请刚才汇报的几个小组同学再来汇报一次,看看这一次他们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67 75 69 67 74 68 66 74.5 68.8 8.由于客观的一些因素,答案之间可能会有点误差,但是大体上看他们的答案同意了吗?你们是不是也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呢?好的,同学们真不错。已经知道了使用量筒的正确方法了。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引言]我们现在已经学会测量水的体积了。今天回家后请同学们仔细找找家中的一些液体,比如说一瓶饮料、一盒牛奶,看看他们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再观察一下你身边还有没有其他的液体测量单位。
【板书设计】
比较水的多少
比较水的多少 的方法:
量筒:
猜想
方案
实验
结果
发现
比杯数
玻璃做的 互换瓶
有刻度
比重量
有字母ml
比高低
有个小嘴巴
用刻度杯
„„
第三篇:《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 比较水的多少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多种的方法进行比较。
2、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及时记录相关数据的能力。
3、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初步形成量筒的模型、建立毫升的概念。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多多少。教学准备:
教师:瓶子(大小不一)2个、烧杯、量筒2个、量杯、漏斗
学生:瓶子(每组1套)、尺、天平秤、弹簧秤、杯子(若干)、烧杯、量杯、注射器、调匙、水槽、滴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1)播放1个课件,内容:一个人在茫茫沙海中头顶烈日,艰难跋涉。
(2)如果是你,你最想得到什么?
2、(1)教师出示不同容器中的两瓶水。
(2)问:你准备选哪一瓶,为什么?
3、允许学生有不同回答。如:选择多的,因为需要水。选择少的,想把多的留给别人。
4、争论:究竟是哪一瓶水多,哪一瓶水少?
二、观察、猜测。
1、观察:哪一瓶水多?
2、汇报(要求学生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板书:1号瓶多 2号瓶多 一样多
4、统计:你们小组赞成哪一个观点?
三、实验:哪个多?
(一)设计实验。
1、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那怎么办?(实验)
2、(1)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强调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如:用同样的杯子、称一称、量一量等。
(二)实验比较。
1、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
2、分组到教师处领取实验器材。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4、上黑板完成实验记录。1号杯 2号杯
5、汇报:哪一瓶多?
四、多多少?
(一)描述:多多少?
1、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2号瓶里的水比1号瓶里的水要多,那多多少呢?
2、学生根据表格描述。
(二)测量:多多少?
1、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
2、出示量筒,让学生描述。(重点是说明有刻度)
3、使用:测量老师讲台上的两杯水量。请高矮不同的两个同学读。(发现读出来的数值不一样)
4、介绍正确的读法——眼睛的视线与水面相平。
5、应用:测量1号杯和2号杯的水量,并填在记录表中。
(三)建立毫升概念。
1、出示小的空瓶。(1)猜:里边可以装多少水?(2)试:装满水后用量筒量。(3)比:哪一组猜得最准?
2、10毫升大约有多少?(出示小的口服液瓶)
3、1毫升水有多少呢?(1)出示滴管。(每组一个)(2)试:1毫升水有几滴?
五、课外延伸。
1、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
2、计算: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多少钱?
第四篇:《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二、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一切生物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约用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
五、学法分析:
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是整个课堂的主线,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上课前老师给出三瓶水,通过对话和视频建立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进行猜想看看那个瓶里的水最多,学生得到自己的猜想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操作自己设计的方案解决问题判断出哪个瓶里的谁最多。
在这个设计中主要用到探究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整个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2、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合作交流等方法正确地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利用所掌握的液体特性知识,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来比较水的多少。
八、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你知道吗?并简单说说理由。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
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1)引出量筒。
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2)认识和使用量筒。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4、练习测量20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板书设计:
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 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本节课在上节课学生认识了毫升以后学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毫升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
2.测量200毫升水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第五篇:《比较水的多少》的教学反思
(一)
这节课较以前的《比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应该说比以前更加的科学,探究的味道更加的浓厚。从猜测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较方法的讨论,再到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最后认识量筒测量。比以前多了一个自己制作刻度杯比较的环节,弱化了估计液体体积的环节,虽然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估计液体体积对学生的帮助也很重要,况且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35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因为还有作业。假如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展开,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实际教学中,我依旧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展开的教学,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学期进度已在逼迫我不能再分课时了。我还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画刻度杯测量的这个环节。其实,去掉这个环节后,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认识量筒这一新事物,花费的时间需要很多,要实际测量时间就更多了。在估计液体体积方面我也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花了5、6分钟时间来帮助学生估计液体的体积,我想这有利于让孩子建立毫升的这个体积单位,最后完成作业的时间还是很仓促的。
(二)《比较水的多少》是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和验证水的多少,通过三个装有水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二是比较多多少的问题,教材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比较水多多少的工具,然后通过教师出示量筒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出水的多少。
根据这些内容,我将学习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能力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体现科学学习理念。
1、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在导入时,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出示两瓶水,让学生比较水的多少,从而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而在课的最后环节拓展活动中,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容器可以用来测量液体,既让孩子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理念
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整理数据”——“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进行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在活动一开始,学生就对3只形状、大小且装水的多少也不一样的瓶子中的水的多少产生争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验,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最后进行比较具体多多少的实验,又是在上述方法中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的成功离不开与同学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讨论、甚至争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测的科学态度。
3、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能力培养上老师的指导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份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实验记录表,通过这个记录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能培养学生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在筛选实验材料时容易造成混乱,一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填写实验表格明确各组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节课由于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了,思维很活跃,有很多现场生成的东西,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表现时,我还是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粗糙了。比如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的时候,还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准备更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此外,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堂上流汗的虽然是学生,但对老师的综合要求其实是高了,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抓住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引导,值得我继续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