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滕州市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山行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斜:这里读xiá 寒山:深秋时的山 坐:因为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②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近体诗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 第2题;(P26)绝句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P27)韵脚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二)尝试运用: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情由景生,境由心生。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2.体裁:词。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 “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有关词的知识。(P35)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 千嶂zhànɡ里 燕yān然未勒lâ 羌qiānɡ管 苏幕遮zhē 黯àn乡魂 追旅思sì 相思sī泪 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P27-28)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2 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首先熟练背诵每一首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欠缺,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记取的教训。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3《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3.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山行:在山上行走)
二、简介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三、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一)读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听范读,齐读。
(二)理解
1.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
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②“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更红。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
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为什么?
第一,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第二,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第三,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三)再读
四、品味意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之景的诗句。(最少写三句)2.画一幅秋色图。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山林秋色图
热爱大自然,对生命的赞美。
枫林
红叶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3.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山行》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
“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的韵味,思索诗歌哲理。”“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理解诗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完成目标二、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学生齐读诗文。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 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检查《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交流研讨:
初读:识秋物,赏美景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明确: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明确: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明确: 停车 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明确: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精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明确: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之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欣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 2 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明确: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四、课堂小结: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通过把枫叶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表现出来的。
五、检测点拨:
1、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展示: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2、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明确: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展示:
通过让学生描述诗的美景,创设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
品读:品字词,悟妙意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诗中前两句写景和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一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 3 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品味“枫林晚”中“晚”字的妙处。
明确: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相互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2)“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明确:有动态感;给人更为高远、缥缈的感觉。
三、交流研讨
1、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为“青”和“苍”好吗?为什么?
明确:改后不好。因为“青山”和“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四、课堂总结:
诗中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
五、检测点拨:
1、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助学》本课学习测评部分。
七、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足之处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5
第四篇:5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山行
课 题:《山行》(2课时)
课 型:主读
上课日期:
作 者:殷宪国
单 位:滕东中学
9月24号---9月
号25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山行》(2课时)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6、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推荐理由:正如本教案的设计者所说,这课的设计,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3课《山行》导学案1 (新版)北师大版
《山行》
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情思的季节。多少文人雅士在秋的季节里写出了动人的文字,让我们与秋相伴,去采英撷华,去看那落英缤纷,把身心投入到文中作者的秋之情思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杜牧及其作品。
2、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二、预习检测
1、作家档案 杜牧(803-852),字(),号()。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传诵。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的另一位杰出的诗人()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作有《樊川文集》。
2、文体知识
近体诗 :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杜牧等。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成为长律或排律。
3、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全唐诗》(下),据说本诗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时所写。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前两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____而____,由____及____。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两句写____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四、古诗赏析
1、说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课外拓展
一、古诗词曲的鉴赏方法
1、反复朗读背诵
读作者、读背景、读诗题,弄懂句意,整体把握诗词曲的写作意境。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诗人与大自然亲近时获得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想到了诗人见到丛丛秋菊,遍绕房舍,仿佛将自身至于其境。
2、品味蕴含的哲理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读时要品味出其中蕴涵的哲理:比喻人在困境中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发现新的天地。
3、诵读与品味并行
品味作品的意象与意境,借助联想与想象领会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停顿、节奏,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4、产生联想和想象
例如当我们都《天净沙·秋思》时,可以结合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枯藤”“老树”“古道”“瘦马”等体会作者的忧伤之情。
二、解答古诗词曲鉴赏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1、感知作品的表层含义(1)明确作品的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思乡、忠君、离别、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明白重点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3)注意全诗的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朗读时时可将关键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需要调整语序。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一是把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联系起来理解,二是联系上下文语境去理解,三是联系作者的态度去理解。
3、品味诗歌精炼、含蓄的语言。精炼: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含蓄:感情含蓄,意在言外。
参考答案 《山行》
三、整体感知
1、(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最后两句,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正值秋季。)
2、低 高近远近处
四、古诗赏析
1、(“生出”和“深处”都给人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动人的。但“生出”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2、(1)对比、比喻手法的运用,新颖贴切。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的花还要鲜艳。“红于”,说比“二月花”还红,强调了“霜叶”的内在精神、气质。(2)情感独特。诗人一反历来悲秋之调,在他看来,眼前的秋景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3)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寓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的灵魂。前两句的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心灵的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