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20: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

第一篇: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

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较好地掌握应对的方法,顺利完成学业,走好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1)对科学人生观的理解和把握;(2)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

教学难点:(1)人生挫折的应对;(2)正确生死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人生是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生道路怎么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人生不过百年,可有的人创业辉煌,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从善如流,有的人作恶成性;有的人起始善良、后来堕落,也有的人经历曲折,大器晚成。面对同一份人生试卷,答案却如此不同,细细思考起来,这千差万别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生观。

第一节 人生观是人生修养的根本问题

简单地说,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为什么会有人生观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为什么要进行人生观的修养?这样三个问题是我们应当认识的。(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不能不从人生谈起。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呀呀学语、跚跚学步,稍微大了点就要进幼儿园了,之后要读书,历经十年寒窗苦,终于读完了大学,然后走上工作岗位,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功成名就,退休回家,直至生命终结,这就是人的一生。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而应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历史上人们关于人生有许多看法,但在理论上从来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人生。有的人用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人生,认为人的生活就与动物生活一样,是生存竞争与刺激反应的盲目生存过程。也有人的活动是高于一切的,是完全自由的。前者被称为机械论,后者被称为唯心主义,都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要求唯物辩证地看待人生。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完全受自然的制约。很简单的道理,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坐待自然的果实;人不一样,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去改造环境,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猴子一年只可能在夏季吃到西瓜,人一年四季都可以。拔苗助长虽是一个寓言,但动物绝对想不到。人与牛不一样。另一方面,人又不是完全自由的,必然要受制于社会条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要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一个人爬到高楼往下跳,必然要摔死,万有引力是自然规律;哲学家叔本华说:当一个人饥饿时,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照使其忘却饥饿。有一位大学生独立考察长征路,他在沼泽草地上走了一天一夜,饥饿仿佛要把他吞噬。这时他想起了叔本华的话,可是虽然他眼前的草原景色十分壮观,却丝毫不能使他忘记饥饿。他说:叔本华要么没有尝过饥饿的味道,要么是个骗子。是啊,人怎么能摆脱自然规律的制约呢?所以,马克思主为,人生既不是机械的、被动的生存过程,也不是纯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自我实现过程,而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上能动的生活过程。换句话说,人生就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受动性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对个体来说,人生就是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生命过程,对群体来说,人生就是人类的社会,就是历史。人生的内容很丰富,最基本的就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人生,就很容易解释人为什么会有人生观。正因为人生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受动的统一,才有人生观问题。如果人生完全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如机械一样被推动,如昆虫一样刺激反应,也就无所谓人生观问题;反之,如果人生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在客观上不受任何限制,如神仙,也无所谓人生观问题。人生观只有人类的生活才需要,也只有人类的生活才能产生。

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说,我根本就不去考虑什么人生观,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事实上,人生观是人人都有的,它指导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有这么两位同学,大学时很要好,两人一心想考研。但应届毕业时都没有考上。两人都分回了老家,一人在机关任职,一人在中学任教,相约来年继续努力。可是到报考的时候,甲不想考了,他所在的环境工作轻闲,吃喝看报打麻将,他说:我不想考了,即使考上了,毕业出来以后都已经30来岁了,又要面临找工作,一忙乎,人生的大半辈子都过去了。想想没什么意思。不如赶紧找个老婆结婚生崽,过安稳日子算了。人再怎么努力奋斗,不就是为了过个快活的日子吗?并劝说乙也放弃。可是乙不想放弃他的目标。他认为自己呆在这样一个小县城里面实在在没意思,不如趁着年轻再努力一把,或许还有更好的发展。(这两人的人生态度和目的是否一样?)后来很遗憾,这次考试乙又失败了。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第三次考试乙终于如愿了,考入了中国人大国政系。可以想象,乙今后的发展空间就大多了,而甲就只能在他的小县城里面过他的小日子了。这都说明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了人走过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具体来说,人生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

1、人生目的。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目的性。人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目的。目的制约着人们的行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有的人写文章专门发牢骚,专门写我们的不良现象,丑恶现象,写社会的阴暗面,其目的显然为敌人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要确立“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歌颂好的方面,调动人们的抗日热情,激发人们的斗志。人生目的就是回答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人活着“为谁服务”的问题。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即表示要“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便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就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充分表现了革命领袖很早就形成了明确和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强调,加强人生观教育,就是要紧紧抓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帮助人们懂得自身做人的道理。

2、人生价值。是指人活着的一种行为取向,表现为人在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什么和追求什么。人活着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如,有的人追求权力,相信官做得越大,自己的人生就越有意义;有的人追求金钱,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赚的钱越多,自己的人生就越幸福;也有的人追求贡献,相信承担社会责任是最大的快乐,自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自己就越幸福。江泽民对党内腐败问题忧虑,人生观问题是根源,一再强调:“我们的党员,一定要把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才是闪光的人生。”

3、人生态度。指对人生的比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人生态度有多种多样,有的人消极悲观,“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甘居平庸,也有的积极进取。人生态度体现着人独有主观能动性。

结论:人生观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统一。

人生观是人人都有的。区别只在于:是自觉系统的人生观,还是不自觉不系统的人生观;是科学正确的人生观,还是不科学不正确的人生观。

二、人生观的形成

人生观人人都有,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人们的人生观又各不相同。如同样是在师大读书的大学生,有的同学立志做“一般大学的一流学生”,而有的同学则是随大流,跟着感觉走,强调不要活得太累,说什么“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对待学业的看法不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有两个村庄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有名的富裕村。一个是江苏的华西村,一个是天津的大邱庄。这两个村的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叫吴仁宝,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村民的住房都是小别墅,一排一排,整整齐齐,建设得非常漂亮,老人由村里出钱赡养,小孩子免费读书直到大学毕业。村里富裕后,吴仁宝不是去花天酒地、挥霍享受,而是进一步扩大投资,发展村生产,进一步办起了各种村企业。按理说象他这样为村里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党支部书记,应该享受到最好的物质生活。可是,根据记者的调查,在华西村,收入最高、住房最好的不是吴仁宝,但威信最高、最苦最累的是吴仁宝。他赢得了群众衷心的拥戴。

在大邱庄,党支部书记叫禹作敏,在他的带领创业下,大邱庄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资产总额一度达到32亿多,号称“中国第一村”。然而,随着财富的增加,禹作敏就开始变了,生活越过越奢侈,从他办公楼到他那一年四季恒温的别墅只有两米,可他从来就是车来车往。禹作敏有四部豪华轿车,他的一条皮带就值一万多元。在大邱庄没有法律,只有禹作敏的“指示”,这个“指示”像封建帝国的“圣旨”一样统治着大邱庄。许多与大邱庄打交道并了解大邱庄情况的人都说大邱庄是一个封建的“土围子”,称禹作敏是一个封建“庄主”。禹作敏在大邱庄为所欲为,最后发展到公然践踏法律,最终成了一名罪犯,被判处了有期徒刑。这两人的对比非常典型,说明不同的人生观会使走上不同的道路,其结果也就不一样。那么,人们在人生实践中,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人生观的形成,是人们所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一个人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社会历史条件。人生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本质上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一个人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文化心理条件,是其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基础。一个人不管对人生抱有怎样离奇古怪的想法,归要到底都可以从他所处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中找到根源。在阶级社会,人生观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环境更是有着密切联系。比如,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2、人生实践经历。现实中,有的人因为一次或几次重大的人生遭遇,就改变了对人生的全部看法,这也是常有的事。

3、个人主观努力。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思想觉悟等都会制约和影响着人生观的形成。通过个人的努力,人生观是可以转化的,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被我军俘获,我们将他们集中在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改造。这些人为蒋介石政府卖了一辈子的命,许多人手上都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们的人生观反动,而且极其顽固,常常以死来对抗改造。但在管教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教育开导下,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学习,带领他们到各地参观考察,他们亲眼看到了解放以后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脱离了战争的苦难,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事实面前,他们反思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最后都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的还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三、人生观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1、导向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确立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向和道路。汪精卫信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一种对名利的极端的个人表现欲,原来是国民政府的主席,在投靠蒋介石后逐渐丧失了势力与地位,为了出人头地,汉奸头子也敢当,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遗臭万年。再如,贪官###的故事。

2、动力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生活的动力。当人意识到为什么而活着时,就能形成坚定的生活信念,不断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3、制约作用:人生观是制约人的道德的总开关。一个人形成了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用什么样的准则来处理和调节他与他人、社会、集体的关系。利己主义人生观必然使人在处理一些关系上,以个人利益为转移;相反,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 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方向和道路,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和根本出发点。我们讲人生观对人生有导向作用,其中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生目的指导的作用。为着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构成了我们人生实践的起点和终点。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以正确的价值目标作指导,就是以错误的价值目标作指导;不是自觉地确立价值目标,就是盲目地被一定的价值目标所左右。没有价值目标的人生,是庸碌的人生,盲目的人生。凡是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的人,一般来说价值目标选择也是正确的。

3、人生目的影响人生态度。

二、对错误人生目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生目的批判

1、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

在金钱拜物者的眼里,金钱是伟大的,人是渺小的;金钱不是人的手段,而是人的目的;视金钱如神物、圣物,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他们甚至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政治、伦理、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中学有《葛朗台》这篇课文。在葛朗台的心中,世上万事万物都没有金钱亲切和重要,连亲情都可以抛在脑后。更可悲的是他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在他的培养下,从一个单纯、天真、向往人间真情的少女逐渐也变成一个“葛朗台”。

2、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生在世,行乐而已”,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感性的、肉体的享乐。酗酒,纵欲,贪财。自我宣称是“唯物主义”,其实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列子·杨朱篇》中就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就把“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乐”作为人生准则。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纵欲主义。

3、利己主义的人生目的

奉行利已主义人生目的的人,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事做,无利的事不沾边,甚至尊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利己主义的实质是自私自利,奉行这种人生目的的人不仅难于成大事,而且人际关系也会很紧张。

高尔基曾说过:“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面前一片黑暗,只有利已主义和注定的悲哀。但是,人如果不是为个人活着,而是把自己溶化在社会里,那便很难杀死他。因为想杀死他,就必须杀死周围的一切,杀死整个国家、整个生活才行。”

这三种人生目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特点是求名图利,寻欢作乐;追逐权势金钱,以便纵情享乐。这在胡长清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利益,先后八十七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五百四十四点二五万元;而且还有一百六十一点七七万元人民币的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享乐的欲望,希望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但这种需要应有“度”。如果放纵欲望,并把欲望当作人生目的,就极容易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和途径获得享乐资料和费用,如偷杀抢劫,或利用职权恣意享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钱观念逐渐增强,但我们要正确认识金钱对人生的意义与作用。人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钱,但钱只是人发展自我、建设社会的手段,不是为之献身的目的;人应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1、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目的

首先,这一人生目的是马克思主义革命领袖提炼概括出来的。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学说,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即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哲学阐明了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揭露了工人受剥削的秘密,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相反。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如何进行斗争,包括政党,暴力革命,政策与策略,无产阶级专政,两个必然的规律等。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也是如此。因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当然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无产阶级起来进行斗争,失去的枷锁,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代精神领袖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概念。有发展,进一步指明了为谁服务对象的内涵。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精辟概念。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邓小平同志在新的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大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生目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其次,这一人生目的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从哲学领域看,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创造并不在于唯物辩证法,而在于唯物史观。即将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不仅自然界的发展是唯物辩证的,而且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唯物辩证的。唯物史观有三大原理(123)

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个别英雄人物决定的,还是由人民群众起决定作用?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认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可以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叫英雄史观。比如,有人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该说未必准确。认为群众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叫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赞成后一种。人类历史发展不是由个别英雄豪杰决定的。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光绪帝,想尽办法挽救他摇摇欲坠的皇权统治,可天不遂人愿,最终还是在群众的革命斗争的浪潮中覆灭了。领导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的人是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当然是一个杰出人物。可是他也无法左右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他终生的奋斗目标,可是实现了吗?是他主观不努力吗?当然,群众史观从来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作用。比如,中国没有毛泽东,革命同样会胜利。因为一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物,就必定产生出这样的人物来。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但是毛泽东这样的英雄人物有它的历史作用。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可能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杰出人物的作用统一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凡是马克思主义者(包括毛自己)都始终坚持一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不同的历史观制约不同的人生观。如果坚持英雄史观,个人决定历史,那么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利己主义就是合理的、必然的。因为从社会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这种损人利己的竞争恰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个人的角度看,通过损人利己,使自己杰出起来,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相反,如果坚持群众史观,就必须反对利己主义。因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为他人,为社会着想,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每个人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则会阻碍历史的发展。所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2、正确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这里,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人民服务究竟指什么?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模糊的、片面的认识。(提问)

过去,我也是这样认识的。一提到为人民服务,就想到雷锋,他说的话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的形象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无比高尚,使我们理解为“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他那样,时时刻刻想着他人和集体,时时刻刻为别人做好事,丝毫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其实也有些宣传的因素,现实中的雷锋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雷锋是很高尚,被称为“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提倡向他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对人们的普遍要求,那不是实事求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当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一个正确原则。对少数先进分子,应当适用先进性的要求;对大多数普通的人,应当注意广泛性的要求,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为人民服务”的内涵,P63,归纳起来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利益关系问题。

——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要求。就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他人、集体、社会利益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自觉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换句话说,大公无私。应当说,这样的先进分子是存在的,(孔繁森、焦裕禄)但毕竟是少数。

——为人民服务的广泛性要求。在处理这个关系问题上,优先考虑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同时兼顾正当的个人利益。具体来说,(1)一个人的行为应当着眼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是阻碍和倒退。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搞破坏,搞分裂,应当说就是坚持了为人民服务。做好了工作,我们应当有必要的个人利益。但并不是说一分劳动就要一分报酬。有时休息工作需要要加班,不一定索要加班费;(2)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优先考虑他人和整体利益,兼顾个人利益。(3)不损害他人和整体利益,尤其坚决反对为了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做到了这么几个方面,也就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所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通过修养可以达到的境界。对大学生提出的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的要求,一方面提倡先进性,另一方面着眼于广泛性。先进性应当提倡,是为了着眼于将来,社会的发展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目的的途径

总的来说,一靠学习,二靠实践,三靠自律。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必须加强学习。学习科学的理论。对人生的思考通常是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开始的。但是真正地理解人生,仍须在理论层面升华认识。人生观是以世界观为指导的,是世界观在观察人生问题时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它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定向。有人喜欢说“跟着感觉走”,对吗?不对。感觉是人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直接反映。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是事物各方面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结构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感觉的综合。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感觉输入信息,获得感觉材料;知觉整理感觉材料,表象则储存信息。)因此,感觉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一种最低级的认识形式。感觉只能接触事物的表面现象、个别现象,唯有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要正确地思考人生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蕴含的观察世界、认识人生的科学方法论,已被无数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江泽民所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含有这个方面的意思。

谈到学习理论,就不能不谈到学习哲学。哲学是理论的理论。过去有种不正确的说法:“学工科的看不起学理科的,学理科的看不起学文科的,学文科的看不起学哲学的。”这都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哲学的作用。哲学塑造人的灵魂,影响人的气质。人类进步的历史能够证明这一点。在古代,它培养了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样的智者和贤人,近代,它曾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造就了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托尔斯泰是一位具有哲人气质的文学家,他笔下的人物能够超越时空,从为肉体而生活变为为灵魂而生活,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启迪。贝多芬是一位具有哲人气质的音乐家,他在19世纪的德国古典音乐这个迄今为止人类难以超越的音乐巅峰中,站得最高。他的音乐背负着德国古典哲学的气息,深沉、厚重,发人思考。也许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成不了牛顿、爱因斯坦,也成不了托尔斯泰、贝多芬,然而哲学对普通人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学哲学的人比别人站得高,看问题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许多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之后,才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才体会到哲学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人的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到真才实学,也是人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在大学里面有很多的实践的机会,如每年寒暑假的下乡,平时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我都是从农村来的,对农村有什么不了解的,没必要去。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虽然你是从农村来的,但你所接触的仅是你那狭小得很,外面的天地广阔得很。特别是换了一种身分,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你会得到更多的认识。(举例说明:本系有组织社会实践的好传统)的确让人很受教育。许多参加过实践的同学,回来后都会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不是套话。

人生百味,经历了才能体会;道路崎岖,走过了才能辩认。不要看到一时一物就轻率做出判断,随着认识的增加,认识才会接近全面、正确。我们没有经历的事物很多,只要肯于尝试就会有所收获。人不能等待成熟,只能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磨炼,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勤于实践的人成长得快。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归根到底要靠自觉。江泽民要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四自”是人生修养的准则,核心是“自律”。人生观的改造既不能代替,也不能转让,它始终属于改造者个人所有。慎独自守,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当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靠学习、实践、自律等个人修养。但个人修养不是万能的,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以及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只有把自律和他律,提倡和禁止,软约束和硬约束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节 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命的河流就是不断从过去流来,又向将来流去。然而,人生不会被动地从过去流来,又自动地向将来流去。每个人都是在品尝人生种种感受中,在与各种人和事的交往中,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努力过程中,将过去的“我”转换成现在的“我”,并通过改变和完善自己,又将现在的“我”转换成将来的“我”。在这些人生历程中,我们时时经历各种体验,这些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态度。

一、悲观与乐观

我们人生的各种体验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与乐。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人往往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哲学家叔本华甚至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的苦恼是由人的求生意志,即人的欲望带来的,欲壑难填,痛苦难免,所以生存就是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舍弃欲望,彻底否定生命。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大多数同学不会同意,但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人生的痛苦与苦恼?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痛苦是任何人都亲身经历和感受过的,但痛苦不是人生的唯一体验,除痛苦外,我们还可体验到生活的欢乐。人在人生追求中因有所失而引起痛苦,在所难免。但有的人往往长时间滞留于这种痛苦和失望的情绪中,久而久之,形成消极悲观的心境和精神倾向。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失败、人际交往受挫、学业事业不成功,最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那些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的丧失与破灭,我们会为之痛苦,但如果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痛苦会把我们自身吞掉。因此,必须以理智来节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在遭受最为重大的心灵和精神创伤后,仍然能保持生命的蓬勃生机。有一个“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故事,说的是曾在纽约一中学任教的保罗博士给他的学生上的难忘的一课。这个班的多数学生常常为过去的成绩感到不安,他们交完考卷后总是充满忧虑,担心不能及格,以至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一天保罗博士在实验室讲课,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语,忽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并大喊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后他叫所有同学围在水槽前仔细看那破碎的瓶子和淌着的牛奶。博士一字一句地说:“你们仔细看看,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了,无论你怎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你们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下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难免会有失策或愚蠢的行为,难免会失去我们不应失去的东西,我希望从今往后,我们都能对自己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只有努力忘掉苦恼和痛苦,只有努力在痛苦中开拓新生活,我们才能给生命赋予新的意义。

乐观是人们对事业、生活、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的心理倾向。坚定乐观的精神态度是我们克服困难、克服挫折甚至失败精神支柱。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的: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对你也哭。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心情舒畅时,觉得世界一片光明,人们都在向你微笑,这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忍耐,能战胜。而心绪不好时,眼前似乎一片黑暗,似乎人人都在跟你作对。即使别人的欢笑你也认为是对你的嘲笑。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只要我们去努力。

二、知足与进取

我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为了将今天的“我”转换成明天的“我”,非奋斗不可。但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不仅受生命本能的支配,而且还受我们的精神态度支配。在中国历史上,积极进取和知足常乐是我们民族基本的人生态度。记得有一首打油诗,题目就叫“知足常乐”:“世人纷纷说不齐,人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通常人们认为它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可取的。我认为从某个方面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就是看怎样知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安贫乐道”之说。安贫乐道就其精神意义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说即使贫贱,也不改人生正道,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这是人生命中极其可贵的精神。我认为,在个人的学习、工作、事业上,不能知足常乐。如果在这些方面满足眼前的状态,不思进取,否则就可能被淘汰。但是,在一些涉及个人利益方面,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会减少很多的烦恼。有的人平时总是抱怨工资低,报酬少,特别是与一些沿海地区相比更是心理不平衡。没有必要。(、、、)知足常乐可以使人保持一个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当然,知足常乐的积极意义毕竟是有限的,过分的知足会使人陷入不思进取的状态,会使人丧失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代代传承,历历弥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人生竞争不可避免,在我们的大学期间,竞争也是无处不在。人生道路上,人与人、理想与现实、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无处不在。我们怎么办?像驼鸟那样在沙漠里挖个坑把头埋进去?害怕竞争、回避竞争不仅不可能摆脱竞争,反而会使我们缺乏活力和动力,弱化我们的能力,最终被社会和竞争淘汰。消极地逃避、被动地应付矛盾只会使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后把我们压垮。吴敬琏先生在研究中就常要遇到这样的矛盾:是人云亦云,还是说出自己的观点?他没有回避矛盾,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坚持了作为传统读书人应有的风骨。

三、生与死

人的生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由生到死的过程。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是生与死两种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体。随着时光的每一天流逝,都意味着生的因素在减少,死的因素在增加。这种量变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终止,人的本质特征的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人的必然归宿,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死亡是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人类只有生没有死,终有一天会人满为患,无立足之地;如果没有人类及其思想的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也无从进步和发展。但对个人来说,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就失去了人生活的意义。因为有死亡,才显得生命的可贵,才会去奋斗,去拼搏。每个人都追求快活,从辩证的角度看,活得越快就意味着死的越快。

因此,生与死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看待生死,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人们在辨别死的祸福,或选择生死时往往取决于对生的评价和态度。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观。

中国儒家的生死观偏重于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好生”视为天命、“大德”。孔子的弟子季路曾向他询问“死”的道理,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回答既回避了对死的本质的探讨,又表达了重视生命的意向。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生至死默默无闻,实在是可叹可悲之事。儒家重视生命,但决不逃避死亡。儒家又提出等死得其所的思想。当面临生死与仁义、生死与名节之间重大抉择时,他们提倡慷慨就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说法就表达了这个意思。总的来说,儒家的生死观就是“生要立德、立功、立言,死要死得其所”,具有强烈的功利、伦理色彩,死总是与社会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

中国道家把生命的存在看作是第一位的,人应尽可能全生而避死,力争善生善死;另一方面,道家也认为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死无非就是生命的歇息,没有什么可遗憾和悲哀的。所以庄子在妻子死后能鼓盆而歌。

中国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结,只是暂别人生,因为人的生死是轮回的,只要没有达到觉悟成佛的境地,生死便会永无终期地轮回下去。如果有人因现实生活的痛苦无法忍受而想以死来解脱,求得一了百了,那就错了。因为死后还会再生,痛苦依旧。因此,佛教反对轻生,反对杀生,认为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重要的。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们的生死观虽然不尽相同,但宗旨却极为相近,那就是●崇尚生活,爱惜生命,不轻言死。以求生为基础,重生、乐生、善生,生的要有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奋斗精神和强烈的与死亡抗衡的生命态度。

西方文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倡导在走向死亡的历程中生存、生活与发展,并自主地承担和履行权利、义务。莎士比亚的作品大都涉及“死”这一人生主题,他认为死就寓于生之中,“死就是通过生,走向永恒——死就是如此。”弗洛依德也说“要想继续活下去,就先作好死的准备。”也就是说,只有作好了死的充分准备,才会感受到生的可贵、生的价值,才会抓紧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实人生。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实际上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死笼罩、覆盖、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并决定着生的内容、内涵、价值和责任。任何人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归根结底就是对死的态度,对死的价值取向。他的名言是“在踏实的存在中,我过着我的走向死亡的生活。”西方文化对死亡的看法,促使人们有勇气正视死亡,思考死亡,认识死亡,接受死亡,并以死来反思生的价值、生的意义。这种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与个人的成功、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与人的权利日益联系起来。

我们在这里谈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并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因为生命的完整意义不仅存在于充实的生存、生活、发展之中,还包含在生命终结的过程、生命的繁衍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对死亡的本质内涵以及意义了解得深入,才有可能对生命的真谛理解得透彻,才会真正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生与死的呢?●有学者曾对江西四所大学的学生作了调查:对于个人生命,47%的学生认为“要活得有价值,无论长短”,30%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3%的学生认为“好死不如赖活”,“其他”的20%。对死亡的态度,23%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丧失,难以接受”,26%的学生“无所谓”,17%的学生认为这是“给生命划上句号,视死如归”,34%的学生选择“其他”。对于自杀,7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27%的学生持肯定态度。从这些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何看待生与死的态度上,大学生呈现了多元化的取向,中西方观念在这里同时起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生对死亡的“无所谓”和对自杀的肯定态度。当然,人有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每个人有选择生存的权利,自然也有选择死亡的权利。表面上看,这是非常现代的观念,然而,仔细推敲,现代的未必就一定是进步和正确的。生命确实是以个体为载体,但单纯地强调个人自主,完全出于个人的欲望、目的或价值观,难免有“为自主而自主”的无聊意义。从许多自杀的案例来看,自杀者往往不是出于自主,而是他们所处的困境让他觉得无法承受。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生活目标,没有积极的态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个人自主?我们又如何理解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真正的生命自主应当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更好地负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个人的,父母养育了他,社会教育了他。如果认为一个人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并用死逃避人生责任,那就是一种自私,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同样是面对死亡,有的人可能漫无目标浑浑噩噩地苟活或醉生梦死;更多的人则希望自己是在无病无痛的安乐状态下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而有的人希望早日结束病痛的折磨,以安详、有尊严的姿态离开人世;有的人则宁愿承受身心交瘁的苦难顽强生存下去,让自己的生命充分体现其价值,直到死神攫走他的生命。●比如保尔,他是在暴风雨中诞生的一位平民英雄,长年枪林弹雨的生活给他留下的是病痛的折磨,他几度跌进死神的怀抱,可他没有倒下。保尔并不惧怕死亡,但他惧怕生命的碌碌无为,虚度年华,正因如此,他才超越死亡,保尔的名字才升华为一种伟大意志的象征。

第三节 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如何认识与对待人生挫折,如何与挫折进行斗争,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成败和发展。

一、人生挫折与起因分析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从哲学的意义而言,挫折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说其必然,是指在人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有的人事业顺利,而爱情屡遭挫折;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小挫不断。说其偶然,即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可能遇到什么挫折和遇到多大程度的挫折,是难以预料的,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交错作用的产物。

关于挫折的起因,学者们提出过多种说法。但是,无非是可从两个方面来描述。第一,环境起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就自然条件而言,这种阻碍来自无从意料、不可抵挡的天灾人祸,因此而造成的人生挫折不可避免。就社会条件而言,这种阻碍则来自社会变迁所引起的某对不良影响。十年**夺去许多人读书的宝贵年华,在某种意义上,整整一代人都遭受了人生挫折的打击。而无论是自然的天灾人祸还是社会变迁的影响,对于个人都具有不可选择的意义。因为人不可能选择出身,选择时代社会,更不可能选择自然。第二,个人起因,即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行为者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个方面。由个人自身各种条件限制而不能达到目标的情况是常见的。另外,由认识偏差而引起的挫折感也是经常发生的,或者个体把目标定得过高,致使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或者对目标的期望过高,当所达到目标与期望产生距离时,由于不能充分满足而产生挫折感。

人们对待挫折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理智和非理智之分。非理智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发泄愤怒情绪,引起攻击性的侵犯行为;以退缩性的简单方式应付挫折情境;以非现实的想象应付挫折,缓解消极情绪;以冷漠的态度对挫折作出反应。总的来说,人们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目标理解能力。对于一个把爱情家庭等作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人来说,情感挫折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而对于一个以事业作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人来说,情感的挫折则不会产生致命打击与反应。第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承受力强,反应就不会强烈;而人的承受力是与人的性格、经历、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青年人一遇挫折容易走极端,与其人生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生活的磨炼和体验有必然联系。第三,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即使发生了挫折,也能很快从其反应中走出来。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1、学业挫折。这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挫折。从小学到高中,“考大学”这一概念一直在不断强化,一旦真正如愿以偿,有些同学反而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下一步该干什么了。面对大学学习任务、内容和方法与中学的差异,一些习惯了被动、依赖式学习的同学便感到无从下手,有一种挫折感,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挫折感更加强烈。

2、人生追求挫折。大学生的人生道路刚刚开始,对将来充满了憧憬,正是这种憧憬促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所追求目标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某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校园的冲击,使有的同学在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过程中不能冷静地面对现实,急功近利,一旦事与愿违或出现一点波折就表现出迷茫、困惑、心灰意冷,甚至感叹世态炎凉。

3、交往挫折。大学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同学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和语言各不相同。如果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了解和相互理解,就容易出现矛盾、误解,使人处于莫名的不安中,时常感到无助或孤独,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在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情绪无法渲泄,郁闷无法排遣,痛苦无法摆脱,继而引起焦虑、恐慌、自卑、抑郁等各种挫折反应。

4、家庭挫折。家庭是人生稳固的大后方,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之一。家庭一旦出现问题,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比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就明显感觉到家庭经济拮据的压力,有的同学在攀比心态下,因囊中羞涩而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出现“周末恐惧症”。另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如亲人去世、父母婚变离异都会给学生造成大打击。

5、恋爱挫折。恋爱是大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渴望爱情的同时,有的同学没有真正理解爱情的内涵和实质,往往一见钟情,或认识不久就误把两性相吸当作两情相悦而过早坠入爱河;有的同学以貌取人,或为打发空虚无聊的日子而恋爱。由于他们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又缺乏生活的经历,一旦失恋难以承受,造成精神上的创伤,甚至产生报复心理或轻生。

6、病残挫折

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有的大学生由于体弱多病或身体有某种残疾,便感到低人一等,特别是在受到他人讽刺挖苦时,自卑感更强烈,当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时,有可能导致偏激行为。有的大学生好强,而且很注重自身的生理条件,如果某个方面不如人意,也会产生自卑感。

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

不同的人对挫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挫折比作人生的苦酒;有人认为挫折犹如横空一道彩虹,映照得天地五光十色,人生没有挫折,生活就不能多姿多彩,就会平淡乏味;有人认为,人的痛苦没了,快乐也就没了;阻力没了,创造力也就没了。这些不同的看法代表了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逆境。它有二重性:一方面,生活中的磨难和受挫,的确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使人滋生悲观厌世甚至绝望轻生的心理情绪。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诅咒逆境,设法逃避逆境,以求生活和工作的顺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式的磨难,绝非人的天性所乐意接纳的。但另一方面,逆境对人生也是一种考验。它能磨练意志,砥砺思想,造就强者。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挫折就象一面镜子,它不仅映射出勇士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英姿,也会折射出懦夫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的怯影。逆境对人有利有弊,至于是利还是弊,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它们。首先,要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失败的态度上。强者对人生期望水平高,达到目标的难度大,失败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强者不认为失败是不幸和灾难,在做事时也不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他们真正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在心理上很少失败。其次,在人格上要自尊自爱。无论生活的道路多么曲折,不管厄运多么沉重,都要自己尊重自己,不要自辱人格或让别人侮辱自己。

再次,在情感上要乐观自信。生活中的许多事就是这样,只要我们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感觉完全不一样。从前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二儿子开洗染店,天一下雨老太太就发愁:唉,我儿子的衣服到哪去晒呀!要是干不了,顾客就要找他麻烦了。可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可老太太还是发愁:唉,看这大晴天,哪还有人买我儿子的伞呀。就这样,老太太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位邻居见到他一天天瘦下去,就对她说:你真是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你大儿子的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你小儿子的店又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呀。老太太一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她再也不发愁了。大家都说她变了一个人。欧洲有句名言:乐观主义者说瓶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瓶子的一半是空的。你怎样看待半瓶子水呢?巴尔扎克曾说过“苦难对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最后,在行动上要自强有为,也就是说要有顽强的毅力再三尝试。莎士比亚说得好: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可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不充分信任,甚至认为自己必将失败无疑。张海迪在轮椅上、病床上自学了针灸和四门外语,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担任一公司董事,她说“即使翅膀断了,我也要飞翔”。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丰华正茂、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有时间、有知识技能,还有什么理由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放弃呢?

第四节 正确看待“命运”

人们都希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多些顺境,少些坎坷,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人生道路不是一条坦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大学生,尽管被人们称为“命运的宠儿”、“时代的骄子”,也难免如此。诸如觉得考取的学校不理想,或所学的专业不合志趣,或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或正是求学之时却缠绵病榻,或找到如意伴侣却出现波折,或是遭到更大的意外的变故,等等。每当这时,总有人感到命运不济,甚至放弃主观努力,无可奈何地说:“随便命运之舟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吧!”

这便涉及到了人生观中一个重要问题----命运观。那么,在人生道路上,到底有没有“命运”这个问题呢?如果有,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面临厄运,遭逢不幸,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这里,就对这个问题做些探讨。

一、两种不同的命运观

在人生道路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在一般时间内,有的人如意之事总是联翩而至,有的人考取了名牌大学,在校期间又样样顺利,毕业时如愿考上了研究生,或是分配到了理想的工作单位;有的人则考取的大学不如意,求学期间又生了一场大病,而毕业又没有得到学位。为什么好事总是垂青一个人,而不幸偏偏和另一个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说,这就是命运。

有的同学会惊问:“唯物主义者也承认命运吗?命运不是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命题吗?”

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命运。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就涉及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命运观。

唯心主义的命运观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它有三个基本观点,就是宿命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不可变易论。宿命论认为,命运就是至高无上的神或天对人的一生的预先决定和安排,这种安排,在一个人来到人世后甚至来到人世前,就在冥冥中定好了。不可知论认为,正由于命运是神或上天的意志所安排,因而它是神秘莫测的,不可探求的。不可更易论认为,也正由于命运是神或者上天的安排,因而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摆布,命运是不可抗拒、不可改变的。

这种命运观由来已久。孔子就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唐朝的文学家朝韩愈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生由命非由他”。这种命运观影响又极深,在我国就有许多反映这种命运观的成语,俗话说:“听天由命”、“命中注定”、“时来运转”“人的命,天来定”“命中注定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这种命运观显然是反科学的。从阶级的角度看,这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命运观。它给反动统治涂上一层神秘而又合法的色彩,用以愚弄人民,使广大劳动群众安贫乐道,老老实实地忍受压迫和剥削,不致“犯上作乱”。

唯物主义者也承认命运。比如列宁就多次谈过命运问题。但是,唯物主义的命运观同唯心主义的命运观有着本质的、根本的区别。

首先,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所谓命运,就是指人的一生中一定的境遇。“境”指环境、处境,具体分为顺境和逆境;“遇”指机遇、遭遇,机遇自然是件好事,而遭遇往往和不幸相联系。当一个人身处顺境,碰到机遇,我们就说这个人命运不错;如果一个人身处逆境,遭遇不幸,我们就说这个人命运差些。总之,唯物主义者认为,命运就是境遇,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境遇之中。境遇是种客观存在,因而命运也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唯物主义者之所以承认命运,正是由于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其次,与唯心主义者相反,唯物主义者认为,命运是可以认识的,可知的,同时,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一般来说,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要说明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命运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问题。

二、决定命运的因素

在唯物主义者看来,神或上天决定人的命运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因为神和有意志的天根本不存在。那么,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呢?唯物主义阵营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命运就是必然性”。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是这种主张。意即,人的命运好环,都是客观必然性决定的。

另一种唯物主义者观点认为,命运是由偶然性决定的。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就持这种主张。他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俱开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这就说的是偶然性。人的命运有如随风而坠的花朵在厕所边的,自然命运就差些。但飘到哪里,落在何处,完全是偶然的。

以上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都过于绝对化。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于决定命运因素的认识,是在吸取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的观点基础上,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归因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性。就是说,人生中的有些境遇有其客观必然性。客观必然性,就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向。表现在命运问题上,就人生中必然遇到的客观和既定条件。而这种必然遇到的客观环境和既定条件又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必然的影响。如,人一出生,就属于一定的时代,国家。民族,家庭等等。这是个人无法挑的,而这对一个人的命运是有必然影响的。当然它与“环境决定论”有区别。我们认识到了既定条件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也就是客观规律,这是前提。如果思想、愿望违背了客观规律,无论怎样的努力,也一定要碰钉子。如山沟里也可以出马列主义者,并且同样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海迪高位截瘫,却树起了生命的丰碑,等等。这许多实例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下,首先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才得以有既置于不可改变的环境条件中,又沿着不可改变的规律得到了发展。正是发展的必然与我们置身的必然一样,此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性。

2、归因于机遇的偶然性。就是说,人生中的某些境遇带有偶然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联系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向,表现在命运问题上,就是指那些人生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可能早些出现,也可能晚些出现的影响命运的因素。譬如,一个工科大学生去书店买书,在人行道上走时,偏巧被一个电影导演看中,选他当了一部影片的主角,他演得很好,而后又连演多部电影,于是本应成为工程师的这位大学生结果却成了一名电影明星。这就是偶然性的作用。当然,也可能有这种偶然性,他在人行道上走得好好的,偏巧喝醉洒的司机把汽车开到了他身上,这就是厄运。这也同样是偶然性。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偶然性改变了他的命运。

3、归因于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说,人生中的某此境遇是靠自己的主观条件争取来的或靠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比如,同是大学生,有的就进行创造生的学习,在校期间就主动参加科研活动和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可见这些决定命运之花的条件,是与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分不开的。又如同是大学生,有的毕业后考上了研究生,有的连学位都未得到,二者可以说命运不同,但这就不能不说和他们各自的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有关了。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幸运也好,厄运也好,其形成原因,都不外乎上述三种因素。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决定人的境遇的因素也有时很复杂。一般情况下,对任何境遇来说,三个因素都起作用。大学恢复招生,并且我们国家要振兴中华,急需要人才,扩大招生,这应该说是同学们得以上大学的必然性因素;有了对这种必然趋向的认识,再经过同学们的主观努力,而最终能考上大学,你可能报考的是甲校,却被乙校录取,而两校录取分数线又差不多,这则可能和招生过程中的许多偶然性因素有关。

在决定命运的三个因素中,我们认为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无论必然性因素还是偶然性因素,基本都属于外界客观条件,是外因,而主观努力,则属于内因。就拿机遇来说,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事实上,即使没有机遇,聪明的人也可以创造出机遇来。

有这样一个人叫罗忠福,41岁时成了亿万富翁。当年他在贵州山区插队时被看成是永无出头之日的黑五类。但他没有颓废,在那样的环境里也要为自己开辟生存发展的空间。一次,他听说省城有一位记者来当地采访知青生活,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要做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他用了当时仅有的10元钱买了一桶红油漆,在记者到来的日子跑到他们必经的山路上,从悬崖上用粗绳子将自己坠下,在峭壁上写了五个鲜红的大字:毛主席万岁。他的举动正好被路过此地的省报记者看到,于是他出了名,成了先进的典型。罗忠福的做法我们今天理解不了,但他是聪明的。正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机遇,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即使我们的处境不佳,我们也不需要埋怨命运,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仍然在于我们自己。相反,生活提供了某种机遇,但由于个人的努力不够而失之交臂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

弄清了命运由上述三种因素特别是主观努力这一因素决定的,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那么,我们应怎样对待自己的命运呢?

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正确地了解什么是命运和命运成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对待命运。这是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否在人生道路上更好迈进的一个大问题。这对我们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尤其重要。

人们的具体命运尽管可能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二种,一种是幸运,一种是厄运。如何对待这两种不同的命运呢?培根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培根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对待幸运的正确态度。

当我们身处顺境,生活在幸运当中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切忌骄傲。人处顺境时,往往心情比较轻松,意志也就随之放松,甚至飘飘然忘乎所以。这种情形要不得。有些同学考上大学后,目空一切,产生了松一口气的思想,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2)牢记“人生就是拼搏,前进总须努力”。一时一事的幸运,不是终生的幸运。身处顺境时,更应在条件较优越的情况下,继续努力,不断前进。创造更好的生活。

(3)应了解幸运和厄运是可以转化的。前面谈过,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而,幸运和厄运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考上大学,相对于名落孙山是一种幸运,但是,考上大学后,不求上进,放弃努力,学习落后,思想退步,以至最后被学校开除以至铛锒入狱的,在现实中也不乏其人,这就是幸运转化成了厄运。了解幸运和厄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助于我们身处顺境时也保持持续不断的努力。

2、对待厄运的正确态度

在人生过程中,对我们更严峻的考验的是,当我们身处厄运时怎么办?

面对厄运,身处逆境,往往有些人禁不起命运的打击,不敢正视人生的磨难,或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诅咒命运或是灰心丧气,听从摆布,屈从命运;或是随波逐流,玩世不恭,逃避命运;甚至有的悲观失望,自以为看破红尘,厌世轻生。凡此种种,都成了命运的奴隶,这些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立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青年,作为一个想成为生活强者的人,面对厄运,应采取如下态度:

(1)要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不惧厄运,做战胜厄运的强者,要做到这一点,应掌握四条: 首先,应认识到,厄运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遭遇厄运的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觉得命运对自己格外歧视,因而增强与厄运抗争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要坚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也不可能总是运交华盖,当一定条件或机遇到来的时候,厄运就可以转化为幸运,树立了这种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克服悲观情绪。‘

再次,应认识到,主观努力是改变厄运的关键条件。命运虽然是由必然性、偶然性和主观努力三种因素决定的,但是我前面说过,主观条件、主观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当遭受厄运时,我们不能坐等厄运的过去,幸运的到来,应当不向厄运低头,奋起抗争,积极努力,这样才能及时结束厄运,迎来幸运。

最后,应把厄运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正如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人,经过痛苦的磨炼,困难的考验,才能认识到这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有时一帆风顺,并不一定是好事,现代人才学研究证明,逆境成才,几乎成了一条规律。这样,能使我们在厄运面前保持乐观精神,更好地战胜厄运。

苦往今来,在厄运面前,不屈服,不逃避,不悲观,勇敢斗争,坚忍努力,终于化厄运为幸运的例子,比比皆是。贝多芬三十几岁双耳失聪,并且受到了失恋的打击,但他经过努力,却成了伟大的音乐家。司马迁身遭宫刑,倍受屈辱,他发愤写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记》;马克思在生活机端贫困的情况下,完成了《资本论》,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鲁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就是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典范。他一生三次遭受打击,但是打而不倒,第一次是三三年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对他进行打击,第二次是六六年林彪、四人帮把他打为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第三次是:“四人帮”七五年搞起的所谓“批邓”。这都可以说是巨大的厄运。但他坚持斗争,不屈不挠,历史最后终于做出了正确的结论。我们应从这些事例中受到启发。

(1)正确认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做掌握命运的主人。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决定命运的因素。我们为了正确掌握命运,应正确认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是由它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但这种必然趋势的实现,有时又因这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许多偶然的联系发生某种摇摆和偏差。为此,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办事情想问题,就要力求把握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尽可能减少和排除本质的偶然性因素的冲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命运问题上,取得更大的自由。比如,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需要大批有知识的人才,而确有知识、有贡献的人才,必然会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用。这是带有必然性的。如果我们不认识这种必然性,不去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艰苦创业,有所建树,而是想入非非地企图靠什么偶然性因素(如依靠有权势的老子的力量)使自己获得幸运,不仅十有八九要失败,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命运降低到了附庸的地位,这是要引为深思的。(3)正确认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争取掌握命运的主动权。我们无论处理任何事物,如果主观愿望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结果只能是失败。在命运问题上,也是如此。为了争取幸运,避免厄运,就应当使我们的思想,尽可能地符合客观实际,应把主观要求尽可能地同客观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才能成功。比如,一般说来,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分配时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有些人希望留在大城市,但是,国家的发展客观上的需要是,城市和农村都需要人才。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客观需要,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就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对人民做出贡献。

我们在探讨人生观中的命运问题,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命运问题。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个人的安逸,而是为了更好地去拼搏、奋斗,实现我们的祟高理想,创造更美的生活。最后,让我们摘录几段言,关于如何对待命运,特别是对待厄运的名人名言,与年轻的大学生们共勉。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让我们用刘少奇同志的话来结束本文:“年轻人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就是从无数次的坎坷中锻炼出来的。”

第二篇:第七讲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七讲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能够对人生的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教学时数:讲授2个学时

第一节 人生价值的特点与取向

思考人生,往往离不开人生价值问题,当前人们尤其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众说纷纭。据说,一位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大学当老师,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想到自己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辈子是甭想开上自己的“桑塔纳”了,于是辞职“下海”经商办公司。十年后,他已经有了百万资产,上下班坐的自然是自己的高级轿车。请问:工作、贡献、待遇与人生价值是一种什么关系?与那些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教师相比,他的人生价值是否就更大呢?

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弄清人生价值的含义入手。

一、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人生价值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价值。

(一)价值的涵义

价值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其实人们很早就接触它了。有一则外国寓言,题目叫做《两个汉子和两个袋子》,说的是在一片沙漠中有两个袋子,一个袋子里装着金子,一个袋子里装着食物,让两个汉子去选择,第一个汉子选择了金子,结果他和那袋金子永远留在了沙漠里;第二个汉子不得不选择了食物,结果他走出了沙漠,到达了绿洲。中国也有一则类似的寓言,题目叫做《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说的是一个父亲给他的两个儿子留下了两样财产,一样是家产,二儿子继承了手艺。结果大儿子坐吃山空,最后饿死,二儿子靠手艺养家,生活的幸福美满。这两则寓言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什么最有用、最珍贵、最有价值?”这就是价值观、价值取向的问题。对此,古往今来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全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说的是气节最有价值;有的人认为:真理最有价值,它能揭示事物的规律,使人类获得自由;有的人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说的是自由最有价值。还有的人认为:祖国最有价值。因为没有祖国的民族,就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发展强大。没有强大的祖国,即使你是富翁,在国外也没有地位,被人家瞧不起。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什么最有价值呢?价值是一个使用很广的概念。比如,一个东西对人有用,我们就说它有使用价值;一个东西能与另一个东西交换,我们就说它有交换价值;一本书写得很好,一幅画画得很美,我们就说它有欣赏价值或者是审美价值。那么概括起来讲,价值就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作用或意义。一个东西有价值,就是说它对人有用、有意义。

具体来说,价值就是指(略)。比如,粮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充饥和摄取营养等需要。艺术品可供人欣赏,可以使人获得审美享受,但对于没有审美需要或缺乏艺术鉴赏力的人来说,它也无所谓价值。由此可见,价值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从这个价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是价值关系构成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人生价值的涵义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所具有的意义。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单向的,物只对作为主体的人具有价值并形成价值关系,离开了主体即人,物自身无所谓价值。而人则不同,人既是能够自觉地意识到需求的价值主体,又是能够自觉地充当价值承担者的价值客体。具体来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美国行为科学和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指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安全保证,如不遭受盗窃和打劫,安全防事故,职业上有保证,有社会保险、退休养老金等;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人需要交往,需要友谊、同情、赞许和互助等;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需求。满足这些会给人带来自信和声誉。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有意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依次提出,依次满足的,2 是递级上升的,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另一个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它在西方很流行,但争议也很大。

总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止马斯洛讲的这五个层次。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等等。

二、人生价值的特点

(一)、具有客观性

人生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这是毫无疑问的。主体的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类,而这两类也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也是客观的。因为人的需要,即主体的需要取决于人的社会性,取决于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人的客观生活条件。人的需要当它反映为主观目的或动机时,表现为主观性;而一旦通过人的实践,把主观目的或动机变成实践的结果,需要就表现为客观性。即人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承担着社会责任,并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所以,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构成的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

(二)具有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人,人一刻不能离开社会。人生价值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之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人们既以自己创造的成就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又得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保证和条件。如果离开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说,人生价值又具有社会性。

(三)、具有创造性

人的实践是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正是人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才能满足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的自由自在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生价值的又一特征。人生价值意味着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生价值。有人认为“自我”本身就具有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 “自我”的个体仅具有创造人生价值的潜在能力,只有当这种能力发挥创造性并转化为物质的价值形态,转变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时,人生价值才真正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一个人仅仅存在,而没有创造性的劳动,社会就不能对他进行肯定的评价,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生价值。总之,人生价值存在于追求 和创造之中,人的价值和人的存在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导向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元的。

(一)人生价值取向与把握

1、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生价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开创了广阔天地。但市场经济对人生价值取向有双重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比如:有的人把为国家、社会、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价值取向;有的人把既要为社会做贡献,又可从社会中索取自身应得的财富和荣誉作为人生价值的取向;有的人把吃喝玩乐作为价值目标的选择,等等。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坚持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2)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2、两种对立的人生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利益主体的社会内,处于不同的经济、政治的利益关系中的人们,必然会有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人生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性质上来说,大体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价值取向:

(1)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的实质是以个人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目标,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个人的欲望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个人幸福看成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并且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虽然在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但是私有经济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在某种程度是为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2)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

在具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看来,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利益。他们认为,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这种价值观是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观,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人生价值观有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衡量一种人生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正确,归根结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进步的趋势相一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由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适当发展及其他一些原因,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还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有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但从根本上说,个人主义价值观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不适合,同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相抵触,它已失去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成为过时的、陈旧的价值观了。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就不能把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导向,而应确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相适合,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相符合,同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和社会主义要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

实践证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有着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和其他人生价值观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凝聚力和时代合理性,是真正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科学的、先进的、正确的。我国青年和大学生所应选择和确立这种人生价值观。

3、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一定要坚持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有利于人生幸福的实现;有利于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人生价值导向 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最高的价值主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人生价值导向。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根本的一点,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利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利益,又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利益;既有具体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又有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等。一切以人民利益出发,就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雄模范人物那样,为人民的利益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就要求我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地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直至自己的生命;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具体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地使不同的利益结合起来、兼顾起来,在必要时要顾全大局,具体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要服从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二节 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价

一、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包含了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就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也就是个人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对人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社会进步的促进。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他人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中。(简单的说,就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

3、任何人生价值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既重视人生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生的自我价值,认为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同时指出,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是平列的,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因为,一方面,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形成和实现的基础。大家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我价值要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他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如“两弹一星”功勋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我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实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只有以自己的贡献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能真正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价值优先于自我价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先决条件。如果每个人都要求对社会的“贡献”与他从社会“取得”相等,那么社会至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每个人都要求从社会中的“取得”大于他对社会的“贡献”,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只有绝大多数人的“贡献”大于“取得”,社会才能不断积累财富,扩大生产,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不断发展。所以,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 人的价值,应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由此可见,人的社会价值决定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自我价值是第二位的。

(二)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1、人生的内在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前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和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等。人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在未发挥出来之前,只能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潜在力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人生的内在价值。

2、人生的外在价值,是指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显化。人们把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并通过社会和他人的评价予以肯定。这种价值是客观化、对象化和外在化的,因此被称为外在价值。

3、人生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内在价值的外在价值,也没有脱离外在价值的内在价值。可以说,人生的内在价值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准备状态,而人生的外在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状态,人生的内在价值,通过实践发挥出来,不断转化为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又反过来丰富、充实、提高人生的内在价值。

(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1、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人生活动在物质方面的有用性。

2、人生的精神价值是指人们的精神性劳动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精神需要的有用性。

3、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一方面,物质价值是创造精神价值的基础,为精神价值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物质价值创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新的知识、新的道德观念,这无疑会促进精神价值的发展。

另一方面,精神财富对物质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正确方向。(如邓小平理论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精神价值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应该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统一的载体。)

(四)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

1、现有价值是人生现实存在的价值,是已经实现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已经得到认可的人生价值。

2、应有价值是人生价值理想和目标所要求的应该具有的价值,是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理想设计,是应该有但还没有变成现实的人生价值。一个人不但应注意自己的“现在”是什么样,更要关注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总是“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的统一,是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统一。

朱荣辉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现有价值是自己对现在的规定,而应有价值是对自己未来的规定,一般地说,一个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越高,对未来的准备越充分,那么,他的人生价值就越大。有些大学生经不起外面世界的诱惑,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现有价值的实现,还没有练好游泳就要去大海搏击风浪,结果不是呛水就是被大海淹没。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立足本职,刻苦学习,苦练本领,为自己的人生作战略性投入,既要展示自己的现有价值,同时,也要为自己应有价值的实现进行知识、能力、思想修养、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准备,努力使人生的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得到充分、完美的结合。

二、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

(一)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

1、人生价值目标包括个人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两个方面。

2、在个人价值目标中,价值的指向是个人,也就是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能为自己带来什么。

3、在社会价值目标中,价值的指向是社会和他人,也就是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

(二)最优价值目标的选择

1、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的选择就是要按照社会价值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选择个人价值目标。

2、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在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原则上应当服从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按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来调整和培养自己的志愿、爱好和个性,必要时为了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让个人利益做出一定的牺牲。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年从医,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上看到有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抓住杀头示众,围观的一大群中国人,对此却无动于衷。这深 深触动了年轻的鲁迅,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决定不再学医,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造国民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最终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正是这一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价值目标的选择,才使得鲁迅最终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三、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主要标准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

1、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坚持责任与贡献的统一

在衡量人生价值时,必须把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尽职尽责与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统一起来。如果一个能力较大的人和一个能力较小的人,他们都各尽所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就会承认他们都实现了人生价值。如果能力大的人只尽了一半的能力就做出了比能力小的人用尽了所有的能力方能做出的贡献,那么社会就会认为能力小的人实现了全部人生价值,能力大的人并没有实现全部人生价值。这就是人生价值评价的辩证法。

3、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统一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人生价值实现是人们以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不断改造外界事物,创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和自身需要的过程。这种创造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既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又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与奋斗。

(一)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1、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意识形态

3、社会舆论环境

(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1、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

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是人们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实现人生价值极为重要的主观条件。

3、增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能力

4、具备良好的健康素质

人的身体是人的生命的物质承担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

总之,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人们只有树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本位论人生价值目标,并在这种价值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表现,磨练品德,发挥才干,锻炼身体,坚定新年,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利益发展的需要,在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一)充分发挥劳动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雄厚的科学和技术储备,缺乏对国防科技前沿动态的识别和回应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会失去国际市场价格竞争能力和国内市场竞争优势,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这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的道路上,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创造性,积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民族的兴旺,还是个人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创业。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就是炎黄子孙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艰苦创业的历史。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应该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团队目标的树立

毕博(全球第四的咨询公司,原名毕马威管理咨询,)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团队建设的调查,问团队成员最需要团队领导做什么,70%以上的人回答——希望团队领导指明目标或方向;而问团队领导最需要团队成员做什么,几乎80%的人回答——希望团队成员朝着目标前进。从这里可以看出,目标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性,它是团队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有人说: “没有行动的远见只能是一种梦想,没有远见的行动只能是一种苦役,远见和行动才是世界的希望”。

“团队目标是一个有意识地选择并能表达出来的方向,它运用团队成员的才能和能力,促进组织的发展,使团队成员有一种成就感。”

有时,我们在进行团队建设时,可能觉得为团队确定目标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要将团队目标灌输于团队成员并取得共识——责任共担的团队目标,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要形成团队共享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团队进行摸底。对团队进行摸底就是向团队成员咨询对团队整体目标的意见,这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让成员参与进来,使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别人的目标。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在对团队进行摸底收集到相关信息以后,不要马上就确定团队目标,应就成员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思考,留下一个空间——给团队和自己一个机会,回头考虑这些提出的观点,以缓解匆忙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做正确的事永远胜于正确的做事!

第三,与团队成员讨论目标表述。树立团队目标与其他目标一样也需要满足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具有相关性(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与团队成员讨论目标表述是将其作为一个起点,以成员的参与而形成最终的定稿,以使获得团队成员对目标的承诺。虽然很难,但这一步确是不能省略的,因此,团队领导应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确定团队目标。通过对团队摸底和讨论,修改团队目标表述内容以反映团队的目标责任感;虽然,很难让百分百的成员都同意目标表述的内容,但求同存异地形成一个成员认可的、可接受的目标是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成员对团队目标的真实承诺。

最后,由于团队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组织大环境对团队运行缺乏信任、成员对团队目标缺乏足够的信心等。在决定团队目标以后,尽可能地对团队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树立一些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目标,使团队每前进一步都能给组织以及成员带来惊喜,为一步一步完成整体性团队目标奠定坚实的信心基础。

总之,对团队目标达成一致并获得承诺,建立目标责任是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也可以通过下列寓言故事来看看,由于团队成员追逐着与团队总目标不一致的个体小目标而造成的后果。

话说有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到了油缸边一看,油缸里的油只剩一点点在缸底,并且缸身太高,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办法:一个咬着另一个的尾巴,吊下去喝,第一只喝饱了,上来,再吊第二只下去喝……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在下面想: “油只有这么一点点,今天总算我幸运,可以喝个饱。”第二只老鼠在中间想: “下面的油是有限的,假如让它喝完了,我还有什么可喝的呢?还是放了它,自己跳下去喝吧!”第三只老鼠在上面想: “油很少,等它俩喝饱,还有我的份吗?不如早点放了它们,自己跳下去喝吧!”于是,第二只放了第一只的尾巴,第三只放了第二只的尾巴,都只管自己抢先跳下去。

结果它们都落在油缸里,由于永远逃不出来而饿死了。全球十大管理咨询公司:

1、麦肯锡

麦肯锡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1926年在美国成立,是专门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服务的国际性公司,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84个分公司,目前拥有9000多名咨询人员,分别来自78个国家,均具有世界著名学府的高等学位。其业务主要是提供战略方面的咨询,同时还涉足企业金融、商业技术和运营等一系列广泛的咨询领域及管理议题。麦肯锡中国公司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之一。

2、罗兰.贝格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于1967年在德国建立,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隶属于德意志银行集团,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5个办事处。公司的咨询顾问来自全球近四十个国家。专长于为企业提供公司战略、重建、重组、市场营销、物流营运、企业兼并后联合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咨询服务,帮助您解决在市场进入战略确定、中国营运模式的建立、合资企业重建与购并、全国销售网络控制及招聘与保留人才方面的问题。

3、埃森哲

埃森哲全球领先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机构,2003财政纯收入达118亿美元。拥有83,000多名员工,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10多家分支机构。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广博精深的专业服务和业务解决方案。在公司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正在不断拓展业务服务网络,包括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经营外包、企业联盟和风险投资。

4、毕博

毕博(BearingPoint)—原毕马威管理咨询(KPMG Consulting),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麦克林市,是世界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和系统集成商之一,拥有员工16000余人,年收入近29亿美元,服务全球2100多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72家美国《财富》100强公司、318家《财富》1000强公司以及超过四分之一的环球《财富》2000强公司,并致力于服务中小型企业、政府机构和其它组织,是美国26家政府部门中21家的主要系统集成服务提供商。毕博(BearingPoint)有着极高的客户合作保持率,其中前150位的保持率为96%,而前50位大客户的保持率更是高达100%。

5、科尔尼

科尔尼创立于1926年,是全球领先的高价值管理咨询公司,分布在35个国家60多个城市,全世界拥有5000名员工,2002年收入为10.84亿美元。在所有主要行业都拥有广泛的能力、专门知识和经验,并且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包括战略、组织、运营、商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服务转型和高级猎头服务。

6、汉普

汉普由联想集团控股汉普咨询是致力于现代管理咨询的专业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服务项目:企业战略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运营外包、企业应用服务联盟

7、新华信

新华信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本土最大和最早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和广州设有分公司。截至目前,新华信拥有400多名全职专

业咨询顾问和研究人员。新华信管理咨询的服务领域具体包括:公司战略、组织和人力资源、营销、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和资本运作等多个方面。

8、博思智联

博思智联管理顾问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是由海外投资机构和国内咨询机构合作组成。主要从事企业发展战略咨询、组织咨询、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研究等方面的业务,是近年来国内咨询行业中成长快速并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咨询机构。

9、德勤

德勤是中国居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于中国的九个城市-北京、大连、广州、香港、澳门、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均设有事务所,拥有专业人员超过2,500名。德勤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包括审计和咨询、财务咨询、学习进研、风险管理及税务等服务。德勤集团拥有专业服务人员16,000名员工遍布130个国家和地区,在2001财务实现35亿美元的业务收入,业务遍及全球各个角落,是世界五大会计师行之一。

10、盖洛普

盖洛普公司由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乔治·盖洛普博士于1930年创立,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在中国北京,并在上海和广州设有办事处。盖洛普公司的商业研究和咨询还包括:工作环境监测、培训和咨询、员工选拔与培养、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测量与咨询、战略性品牌和营销研究、测量与咨询。

第四篇:树立目标的名言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树立目标的名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希契科克

2、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朗费罗

3、一个有志气的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应该是远大的,高尚的,而决不是被私利障住眼睛的懦夫。——殷庆功

4、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5、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6、在狭隘的环境中使精神狭隘,人要有更大的标准才能大成。——席勒

7、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进的方向。——潘菽

8、如果你想要快乐,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安德鲁·卡耐基

9、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0、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11、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茅盾

12、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巴尔扎克

13、对于组织运动的效果来说,预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个人努力与群体努力的结合程度。——卡斯特

14、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并不是朋友们的实际帮助,而是我们坚信得到他们的帮助的信念。——伊壁鸠鲁

15、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契诃夫

1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7、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18、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19、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查士德斐尔爵士

20、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它使管理者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尽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巴纳德

21、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22、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23、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美国

24、通向崇高的目标的道路,总是崎岖的艰难的。——朝鲜

25、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苏格拉底

26、让你的目标大于你的才能吧作者:那麽,你今天的作为将胜过今天。作者:阿明·雷哈尼

27、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有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契诃夫

28、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加里宁

29、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作者:林海鑫

30、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罗兰

31、事实上一般的职工不可能同地位高的人接触,他们只能通过管理者的规划与目标来了解他。——土光敏夫

32、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33、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34、生命是一支箭——因此,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然后把弓弦拉足,让箭飞射出去!——范戴克

35、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36、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杏林子

37、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38、成功的经理人员在确定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时,一般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是害怕提出高目标,而是不让目标超出他们的能力。——亨利·艾伯斯

39、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兼顾临时之计和长远目标。——P·德鲁克

40、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莫里亚克

41、有人活着却没有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如同河中的一棵小草随波逐流。——塞涅卡

42、不要订微不足道的计划,因为它没有使人热血沸腾的魅力。——美国

43、为伟大的事业而牺牲的人,绝对不算失败者。——拜伦

44、对准一个目标,毫不动摇,豁出命来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扩大自己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实现一番意想不到的事业。——德田虎雄

45、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46、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切斯特菲尔德

47、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豪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温斯顿·邱吉尔

48、哪怕置身天国,如果没有一个伴侣相陪而独身漫游于那些伟大而神圣的天宫间,也是并不令人愉快的。——阿西塔斯

49、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华兹华斯

50、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话说的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蒙田

51、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才能与坚毅来达成它。——约翰·渥夫甘·冯·歌德

52、如果一个人不晓得把船开往哪一个港口,那吹什么风都冰顶事。——意大利

53、我一向憎恶为自己的温饱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温饱的。——高尔基

54、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赵鑫珊

55、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他的主要责任。——巴纳德

5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57、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方志敏

58、崇高的目标造就崇高的品格,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心灵。——泰龙·爱德华兹

59、对每个领导者来讲,指挥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利益,使他单位里的所有的人做出最好的贡献。——亨利·法约尔

60、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蒙田

61、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

62、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63、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高尔基

64、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博恩·崔西

65、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正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辨明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爱德华

66、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华特·贝基霍

67、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斯大林

68、瞄准天空的人总比瞄准树梢的人要射得高。——欧洲

69、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70、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土光敏夫

71、在分析目标时,也必须考虑怎样实现它们——即采取什么手段。——卡斯特

7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莱辛

73、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74、当人们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时,他们会鄙视伟大的目标。——沃维纳格

75、建立目标是一种平衡:在企业成果与遵循人们所相信的原则之间的平衡,在企业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之间的平衡,在期望的结果与可用的资源之间的平衡。——P·德鲁克

76、我相信强烈的目标,这种可以使人完成任何事情的诚恳精神,这种自我忠实,是使人的心灵成就在业的最大因素。——弗烈德利克·B·罗宾森

77、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78、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卢梭

7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0、信念,你拿它没办法,但是没有它你什么也做不成。——撒姆尔·巴特勒

81、不论是老人,还是青年,航行对我们来说都是最后一次。——斯蒂文森

82、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塞涅卡

83、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作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84、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爱因斯坦

85、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86、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路易·锤斯

87、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蒙田

88、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89、在下决心以前,犹豫也许是必要的。然而,一旦下了决心,就应该一直往前走。——石川达三

90、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诺曼·文森特·皮尔

91、一个预感到有美好前途的人,当他在艰苦的人生大道上前进时,就像一个无辜的囚徒走向刑场,一点也用不着羞愧。——巴尔扎克

92、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才是不朽的。——苏联

93、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歌德

94、野心勃勃会使你树立高不可攀的目标。对目标的追求要量力而行,着眼于自己的努力,而不要一心只想结果。——阿里·基夫

95、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贝多芬

96、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97、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苏联

98、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99、行动也许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行动就决没有快乐。——本杰明·狄斯拉理

100、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朱光潜

101、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0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103、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104、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105、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106、赢得好射手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莉莱

107、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108、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罗夫·华多·爱默生

109、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毕达哥拉斯

110、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李大钊

111、我们一生中,必需立下志愿,必须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白活一生了吗?——松下幸之助

112、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歌德

113、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英国

114、一个人应当摈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斯蒂文森

115、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茨威格

116、管理人员在确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目标的三个方面:优先次序、时间和结构。——唐纳利等

117、凡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坏的;凡是以博得别人的好评为目标的人,是脆弱的;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列夫·托尔斯泰

118、人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勿宁在于他所希望达到的。——纪伯伦

119、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第五篇:第七讲 《聊斋志异》

第七讲 《聊斋志异》

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初,出现了集大成之作,这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远祖蒲鲁浑为元代般阳路总管,其后代于元亡时易姓,明初又复姓蒲,故有蒲松龄为蒙古族之说。松龄之父名槃,学识渊博,但困于童生,终因家贫而弃儒经商。松龄自幼聪敏,博览经史,有文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亦热衷科举,19岁(顺治十五年,1658)考取秀才,他的文章受到主考施闰章的称赞;但此后则屡试不第。31岁时,应聘为同乡进士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代为书札、告示及应酬文字。这与他的性格和志向是相违的,因此仅一年即北归故里。此后,便开始了他的长达40年之久的设帐教书生涯,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同县乡宦毕氏家中作塾师。毕家藏书万卷,与四方名士多有交往,这为蒲松龄读书写作和交游提供了条件。此后四十年间,蒲松龄多次应举,但终不第。他每每顾影自悲,“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耗尽了他的生命。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辞馆归家后,生活凄苦,76岁去世。

贫寒的境遇,使蒲松龄接触了下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生活;长期的设帐生涯,又使他观察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接触到各种人物;屡试不第的经历,更使他对社会生活,对文人的处境有了深切的体验。这一切,正是他能够创作出不朽的《聊斋志异》的根本原因。

蒲松龄一生著述甚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戏曲、杂著、俚曲等多种样式的著作,并结集传世。《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聊斋自志》中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这充分说明,《聊斋志异》是在广泛搜集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全书共四百九十余篇,在作者生前即以抄本传世。近年中华书局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较为完备,共491篇。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倾向

蒲松龄对黑暗的封建社会有深切的体验,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聊斋志异》正是作者借鬼狐花妖故事寄托“孤愤”的作品。

王士祯曾为《聊斋志异》题辞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说是“姑妄言之”,却道出了《聊斋志异》的主旨。王士祯与毕际有关系密切,际有及其兄际壮之妻皆为王士祯的从姑母。通过毕际有,蒲松龄与王士祯颇有交往,王士祯对蒲松龄有很高的评价:“新城王渔洋先生素奇其才,谓非寻常流辈所及”。(《淄川县志》)因此,王士祯的这首题辞,应看作是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不仅十分器重而且十分理解的知音者的评析。蒲松林之所以“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就因为“人间”的丑恶太多了,由人类组成的这个社会太黑暗了;而被人类视为“异类”的狐妖鬼蜮却比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类”善良得多,美好得多。乾隆年间曾帮助赵起杲整理刊行《聊斋志异》的进士余集(字蓉裳,号秋宝)在《聊斋志异序》中说:“世固有服声被色,俨然人类;叩其所藏,有鬼蜮之不足比,而豺虎之难与方者,下堂见虿,出门触蜂,纷纷沓沓,莫可穷诘。惜无禹鼎铸其情状,镯镂决其阴霾,不得已而涉想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鬼谋虽远,庶其警彼贪淫。呜呼!先生之志荒,而先生之心苦矣!”这恰恰是渔洋题辞的注脚。既然人世间的“服声被色”者比“鬼蜮”、“豺虎”还不如,而“异类”却又“有情”、“尚堪晤对”,那么,《聊斋志异》对鬼狐花妖的赞美,正是对世间丑恶的鞭挞!

蒲松林笔下的很多狐女形象,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往往显示着纯真、善良和有才干的人格。《婴宁》中的婴宁,天真憨直,爽朗任性,时时都会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甚至在婚礼时,也因笑极,不能俯仰”而作罢。她真诚对待自己的丈夫,如实告诉他“妾本狐产”;她对抚养过自己的“鬼母”,也极尽子女之道;与此同时,她也无情地惩罚了那个淫邪的“西邻子”。《娇娜》中的娇娜,是个绝世美丽的狐女。孔生重病时,娇娜以自己的高超的医术竭力医治,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在治病时,她的美丽就足以使孔生减轻病痛。后来,当孔生为救助娇娜一家而被雷击致死时,娇娜表现了极其真挚的情义:“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于是又一次救活孔生。这些美丽、纯正、善良而有才干的狐女,都是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爱而塑造成功的形象。作者赞美她们,歌颂她们,正表达了对人世丑恶的大胆的否定。这个否定,就是对明末清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的批判。这是贯穿于《聊斋志异》全书的主题。

《聊斋志异》还以一些生动的鬼狐故事,曲折地甚至是直接地揭露和嘲讽了封建政治,特别是帝王官绅的罪恶。最著名的《促织》、《席方平》等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吕毖《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促织》虽非记实,但显然有极其具体的背景。故事本身具有十分深刻的典型意义,一方面写出了为满足一个帝王的毫无意义的“玩意儿”,就可以害得百姓家败人亡: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旦满足了帝王的某种欲望,就可以立刻“裘马过世家”。这显然是对整个统治集团的揭露!

《席方平》以阴间的冤狱揭露了封建社会暗无天日的现实,而席方平的报仇行动,也正是受压迫者起而反抗的写照。

席方平之父席廉“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氏先死,在阴间贿通冥吏,使席廉亦死,并在阴间受尽酷刑,“胫股摧残甚矣。”席方平知父“朴讷”,于是到阴间代父伸冤。而羊氏则继续贿赂,买通了城隍、郡司、冥王,使席方平不仅无法伸冤,而且惨遭“火床”“锯解”等酷刑折磨。作品对此作了细致的描写,产生了足以振撼人心的效果:

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跌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

受贿冥吏的淫威,反映了人世间富豪与官府勾结残害百姓的现实。席方平在酷刑面前毫不屈服,而且正是在磨难中逐步成熟起来,开始讲求斗争的策略,最后,借助二郎神的力量终于成功。

小说的后半部分,以占全篇字数四分之一的篇幅写了二郎神对冥王等的判词。这篇判词,虽然是以某种善良的幻想为基础的,而且文字亦非上乘,但毕竟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官府倒行逆施的控诉和作者的满腔激愤:

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巨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城隍、郡司,„„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隶役者,„„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号叫,虎威断九衢之路„„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

蒲松龄本人是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折磨的封建文人,对科举的弊端,他有着深切的体验。因此,他笔下的《司文郎》、《王子安》、《叶生》、《贾奉雉》等篇,都淋漓尽致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本身的腐朽和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

《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作品写一瞽僧,凭嗅觉而知文章好坏。有平阳王平子前来请他鉴别自己的文章:

偶与涉历殿阁,见一瞽僧坐廊下,设药卖医。宋讶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请教”。因命归寓取文。„„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侯。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中否?”曰:“亦中得”。

又有一余杭生亦焚文试僧:

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生大骇,始焚己作。僧曰:“适领一艺,未窥全豹,何忽另易一人来也?”生托言:“朋友之作,止此一首;此乃小生作也”。僧嗅其余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也!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生惭而退。

但是,数日后发榜,王子平落第,余杭主却高中。瞽僧知道这个结果后叹曰: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簾中人并鼻盲矣”。

这不仅辛辣地讽刺了考官们有眼无珠,不辨优劣,而且对整个科举制度也是一个大胆的否定。

《王子安》是从另一个方面讽刺科举制度的佳作;它写出了醉心科举者的变态心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围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曰:“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只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孤奚落矣。”

《聊斋》中还有很多作品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的主题。《香玉》、《婴宁》、《莲香》等篇,主要写花妖鬼狐与人相恋的故事,歌颂执着追求理想爱情的品德。《香玉》写劳山下清宫里,黄生与白牡丹花妖香玉相爱,当此花被人移至家中,“日就萎悴”时,黄生“恨极,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洟”,后来“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复降宫中”,黄生日日精心护理,一年后,“花大如盘”,香玉复至。十余年后,黄生病殁,亦魂寄牡丹,与香玉相守。另外,《鸭头》、《细侯》、《连城》诸篇,则以曲折的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而承受的种种压迫及他们的反抗斗争。《鸭头》中的妓女鸭头与王文相识,认为他“敦笃”、“可托”遂不计其“囊涩”,以身相许,双双出走:

鸭头谓王曰:“妾烟花下流,不堪匹敌;既蒙缱绻,义即至重。君倾囊博此一宵欢,明日如何?”王泫然悲哽。女曰:“勿悲。妾委风尘,实非所愿。顾未有敦笃如君可托者。请以宵遁”。王喜,遽起;女亦起。听谯鼓已三下矣。女急易男装,草草偕出,叩主人扉。王故从双卫,托以急务,命仆便发。女以符系仆股并驴耳上,纵辔极驰,目不容启,耳后但闻风鸣;平明至汉口,税屋而至。王惊其异。女曰:“言之,得无惧乎?妾非人,孤耳。母贪淫,日遭虐遇,心所积懑。今幸脱苦海。百里外,即非所知,可幸无恙。”王略无疑式,从容曰:“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终见弃置。”女曰:“何必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王如言,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

《聊斋》中还有一些作品,揭示了某些生活中的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极富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即告诫世人不可被美丽的画皮所迷惑。《劳山道士》则教育人们不可象王生那样投机取巧,好逸恶劳,希图侥倖成功,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被碰得头破血流。《口技》、《偷桃》等篇,有如笔记,生动描绘了艺人的高超技艺,丰富了人们的知识。

三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全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人狐虽为异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的交往,都构成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例如《青凤》中的青凤,《婴宁》中的婴宁等等,虽然都是年轻的女性形象,但是前者感情缠绵,行为谨慎;后者天真爽朗,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绝不雷同。

《聊斋志异》的文章,典雅而明快。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作了这样的分析: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志异》之后,颇多模仿之作,但成就不高。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北献县人)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影响较大的作品,其主要成就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下载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讲 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树立科学人才观

    树立科学人才观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王潜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精神,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实用的人才大军,为全面......

    作文第七讲 开头

    作文第七讲如何开头高分 记者日前采访了参加08年高考作文评卷的中学教师,一位年轻的评卷教师说:“改到后来,一篇作文几乎看45秒就打分。每一批试卷都设定了各个分数段所占的大......

    舆论学讲稿 第七讲(汇编)

    第七章 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与引导舆论 一、文艺接受理论:把视线转向公众 1、研究舆论接受理论的原因 当我们谈论“舆论导向”时,几乎是理所当然地把传播者置于主导的一方......

    企业文化讲座 第七讲

    企业文化讲座 第七讲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企业文化形成过程都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从各单位的实践经验看,他们有以下共同特征。一......

    第七讲、写读后感

    新吉思维学校快乐作文培训 第七讲、写读后感指导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文体。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高一英语第七讲(范文)

    定语从句专练 1. Some pre-school children go to a day care center, ______ they learn simple games and songs.A. whileB. thereC. thenD. where 2. They talked of thi......

    写景作文第七讲

    写景作文第七讲 学习目标: 学写排比句 知识点讲解: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两个句子 句子1: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

    第七讲 写游记

    四年级第七讲写游记 班级姓名一、 什么是游记 游记既是文学体裁名也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