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7·8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4 20:3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7·8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7·8单元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7·8单元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涵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难点;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发现别人优点

改正自己缺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难点

1.2.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从读中学习。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 用 千里眼顺风耳 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天体 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 因特网飞机火车 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 科学创造神话 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 科技创造奇迹 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 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板书: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科学 发现、发明

人类

《电脑住宅》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能想想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难点:体会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原因。难点:能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 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学习准确地使用词,形象地表达。难点: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

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板书: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外形:更大、更长、颜色多样

味道:更鲜美

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其他:药用、美化、绿化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学期7、8单元复习提纲

7、8单元复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自己先写拼音,再练习写词)

德州炎热睁开花冠深浅挑粮队伍规矩搞鬼模样漂亮接待越发哈密瓜刺绣君子 亮晶晶 颜色淡水著名将领

二、多音字组词(拼音自己写上)

担担心担忧承担将将领大将模模样一模一样

重担扁担将军将来模型模范

冠鸡冠花冠

冠军夺冠三、一字组多词

君()()刺()()淡()()州()()密()()粮()()规()()搞()()淡()()

四、照样子写词语(形容词性的)

红艳艳()()()()

五、选字组词

语文书上第81页,第一题。

六、补充成语

语文书上第81页,第三题。(不给上面的蓝色和红色的字,只给下面部分,自己填写)

七、特产与产地连线

语文书上第70页,第一、二题。

八、原文填空

古诗《江南》《江上渔者》《最美的花束》

九、句子练习

1、语文书上第82页,第二题。

2、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儿,家乡的特产是什么。(发现孩子在写作文时,把家乡的桥、家乡的风景、家乡的山当成特产,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注意)

3、用“一面„„一面„„”造句

十、熟读《元帅的故事》,有课文内容填空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7、8单元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

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 蒋贵其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科技的作用、感受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重点掌握为什么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为什么科技的发展靠创新?怎样搭起创新的桥梁?怎样由好奇到创新?

虽然寒假已经安排学生进行了复习,但是效果较差。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检查落实直到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要注意本单元与初三科教兴国的联系。【复习目标】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及时查缺补漏

2、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将知识点系统化。【复习重点】

①“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②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现状,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③科技发展靠创新;④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复习难点】

①“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②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现状,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③正确把握好奇心;④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复习方法】

讨论、理解、记忆。【课时安排】

计划用1课时授完。【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二、回顾知识网络

三、重点点播

四、达标检测考易通 【知识梳理】

(一)巩固记忆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现代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为什么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

3、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空间技术的地位和空间科学技术的作用、地位?

5、为什么说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6、好奇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7、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个性化修改】

第七单元知识点盘点

第7单元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

1、如何理解现代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P59 ①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了丰足的衣食,舒适的住行,使人们的愿望逐步变成现实。②新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极大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③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2、请列举身边的实际例子,说明现代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P59 ⑴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在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生活质量提高了。⑵电话、网络的 普及,可以方便地与远方的亲戚朋友进行联系和交流。⑶随动力机车运用,火车提速,大大缩短交通时间,方便人们的出行。

3、为什么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p59-62)

(1)科技进步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①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②尤其是现代科技的 突飞猛进,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③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科技进步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②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3)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4、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的表现(p63-66)

①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

②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

③突飞猛进的空间技术

5、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p63)

(1)信息技术: “龙芯一号”的诞生;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2)生命科学: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任务;袁隆平培育成功超级杂交水稻。(3)空间科学:中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嫦娥二号” 月球探测器;“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

6、信息技术革命的地位、内容、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P64-65

7、生命科学的地位怎样?发展生命科学的意义?P66

8、空间技术的地位和空间科学技术的作用: P67 地位:空间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它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 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发和应用空间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作用:(1)人类进入空间,实现这一梦想,将依赖于空间技术的进步。(2)空间技术发展对 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 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效益和作用。

9、为什么要创新?(创新的重要性)(p68-70)(1)科技发展靠创新。科技发展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 追求创新的结果。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发展靠创新。(2)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 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10、好奇与创新有什么关系?P71(1)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2)好奇心也需要正确把握,否则也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3)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有所 发明创造。(4)只有那些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有可能打开成功之门。

11、中学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73-77)

⑴要让创新思维闪光,;做到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要学 会求异思维。⑵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①要正确把握好奇心,把好奇转化为兴趣。②做到善于观察,见微知著,这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③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先导。首先,要敢于想。其次,要能够想。最后,还要善于想。④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⑤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应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⑥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多参加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作业设计】单元达标检测(考易通)【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

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蒋贵其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学习宪法知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最高点行为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监督。法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记忆起来感觉难度大,所以更要加强本单元知识的复习和落实 【复习目标】: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及时查缺补漏

2、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将知识点系统化。【复习重点】: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②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③依法治国的含义;④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复习难点】: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③法治则国兴——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现实意义。④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课时安排】:

计划用1课时授完。【知识梳理】

(一)巩固记忆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哪里?

3、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的表现在哪三方面?

4、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怎样遵守宪法?(或具体表现)

5、中国共产党可以不遵守宪法吗?为什么?

6、作为公民,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7、什么是依法治国?

8、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即依法治国的意义。

9、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是什么?

10、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必究的内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

11、公民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应该怎样做?

12、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13、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司法监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4、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义及方式分别是什么? 【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巩固基础】 第8单元

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

1、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p84-87)

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①宪法是其他法律 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②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地位: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哪些方面?(p86)

①一方面体现在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②另一方面体现在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4、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的表现(p87-90)

①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准则 ②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准则 ③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准则

5、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⑴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情。⑵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 拒绝做宪法规定的事。⑶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未授权的事。

6、青少年如何增强宪法观念?(p90)

⑴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⑵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 ⑶还要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宪法;④同违宪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尊严。

7、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该方略的含义如何? P9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含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 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 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8、依法治国的意义(重要性):(p94)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⑤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97-100)

①有法可依的地位: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②有法必依地位: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③执法必严地位: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关键)。④违法必究地位: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保障。

10、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P101 ⑴要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⑵要认真学法,对法律提倡做的事 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⑶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 制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4)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宣传法律知识。(6)积极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7)积极行使监督权,为国家的法制建设献计献策。

11、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p102):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司法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等。

12、我国公民可以依法行使那些监督权?如何行使?行使这些权利有何意义?(p104)

公民的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行使方式:①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②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③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什么重要意义?(p104)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②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意识。(见能力训练单元测试)【教后反思】:

第四篇:《Unit 7 &Unit 8 》教案

《Unit 7 &Unit 8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pigs,cows,chickens,boy,girl,woman等词汇

2、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子:What are these/those?及其回答They’re...和Who is he/she? He’s/She’s...3、能正确区分单数和复数。

4、根据年龄段表达自己喜欢的玩具。

教学重难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子:What are these/those?及其回答They’re...和Who is he/she? He’s/She’s...2.能正确区分单数和复数。

教学准备:卡片,PPT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1.Enjoy a song:On the farm

2.Brainstorming

Animals on the farm,fruits on the farm.Step 2 Presentation

Play a game:Quick response(复习U7单词)

Step 3 Story time

1.Retell story time(复习U7课文)

2.Look and say

T:Look at the picture(PPT呈现图片), 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

Ss:They are...3.Work in pairs

Make a dialogue with partners.4.Retell story time(复习U8课文)

Step4 Revision

1.Play a game

2.Work in pairs

Sep4 Summary

(1).单数名词前面加a/an,复数名词后面加s

(2).你能说出农场里的哪些动物?

(3)你能说出哪些家庭成员?

Step5 Homework

1.Read and spell the words.2.Finish the exercises.Step 6 Blackboard design:

Unit 7 on the farm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s)

第五篇:6 、7、8教案

梦圆飞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板书设计 6.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指导生字

1.观察生字,分析字形。2,描红。临写。

3、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8.神奇的克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克隆技术。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8。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诱人前景

下载四年级7·8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7·8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 1、能够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够学习并熟记本课生字 3、请学生发挥想象:秋天可以组织什么活动?活动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4、总结学习句子:我和去了玩......

    7单元教案(模版)

    Period 1 Teaching contents: Section A (1a—2d) Teaching procrdures: Step 1: Warm-up: Revise Unit 6. Show some key sentences in Chinese on the screen, have stude......

    四年级下册7单元目标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总目标: 1.借助音节认读(课件出示)12个生字词。正确认读“辩论、信奉、违背、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正确、端正书写“略、奉、违......

    7上第8、9课教案

    课题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

    8、7加几教案

    教案 射阳县陈洋小学 陈丽华 教学内容:教材92 ~93页,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 ~5题。 教材简析:本课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8、7加几中来,并......

    四年级消防安全教案8

    龙门中心小学安全教案 授课周次:第八周 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任园琴 参加人数:20人 教育主题: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

    第6、7、8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题材、体裁与第二组相同,但表达的主题不同。本组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选取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不懈追求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训练的......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教案

    翠鸟 教学目标: 1 、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 、学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