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

时间:2019-05-14 20:2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

第一篇: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

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

黄 鹏1,2 林 璠1,2 刘 爽1,2 康 健1,2 李健1,2 白丁1,2

(1.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武汉430034;

2.国土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34)

摘要 石煤提钒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氨氮和盐类,如何降低废水中污染物含量,使其回收利用或达标排放是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重金属废水、氨氮废水、高盐废水的处理技术,总结了废水处理技术在石煤提钒废水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石煤提钒废水的治理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石煤提钒;废水;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reatment actualities and prospects of Wastewater from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Stone

Coal in China Huang Peng1,2 Lin Fan1,2

Liu Shuang1,2Kang Jian1,2

Li Jian1,2

Bai Ding1,2

(1.Hu Bei Province Geological Experimental Testing Center Wuhan 430034; 2.Rare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Key Laboratory Wuhan 430034)

Abstract :Wastewater of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Stone Coal contained lots of heavy mental and ammonia nitrogen and salts.How to reduce contaminants level in wastewater and reutilize wastewater or treat wastewater to meet the State's discharge standard were important issues i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ield.This paper introduced treatment technologies of heavy mental wastewater and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and waste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treatment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 actualities of Wastewater from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Stone Coal was also summarized.Finally,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of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Stone Coal was prospected.Keywords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Stone Coal;Wastewater;Treatment technologies 钒是一种重要的耐高温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冶金、宇航、化工和电池等行业,是一种战略性矿产资

[1]源。石煤钒矿是我国除钒钛磁铁矿外又一种独特且重要的钒矿资源。近年来,随着钒需求量的增加,石煤提钒已成为中国利用钒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石煤提钒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一定量的工业盐作为焙烧添加剂促进钒的提取,导致石煤中的大量杂质和可溶性钒及焙烧后的残余添加剂一起进入浸出液, 在钒被提取以后, 工艺末端会产生大量的含

[2]有多种有毒有害重金属离子的高盐高氨氮废水。若直接排放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 因此,对提钒生产废水进行综合处理,实现该类水体的循环利用或无害排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石煤提钒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水、氨氮废水、高盐废水三方面进行研究,阐明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为石煤提钒废水的综合利用指明方向。

1石煤提钒重金属废水处理现状

修稿日期 2015-9-2;修订日期 2015-9-23。作者简介 黄鹏(1986-),男,湖北省咸宁市人,硕士,工程师。电话***,电邮pengcwl1986@163.com。

石煤中含有铜、铅、锌、铁、铬等多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在石煤焙烧、浸出的过程中随可溶性钒一起进入到浸出液中。浸出液提钒后残存大量的重金属离子,这些重金属离子随提钒废水大量排放,[3]加剧了土壤和水源中重金属的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因此,无害化地处理提钒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化学法(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离子交换

[4]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生物絮凝法、生物吸附法、植物修复法)。石煤提钒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主要为化学沉淀法,吸附法和生物法的实验室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在石煤提钒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很少。

1.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目前石煤提钒重金属废水处理应用最广,技术成熟的水处理方法。化学沉淀是向重金属

[5]废水中投加沉淀剂,通过沉淀剂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而去除。同时, 加强混凝方法对重金属的处理很有效。化学沉淀法主要包括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

中和沉淀法常用的沉淀剂为石灰,由于沉淀剂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工艺流程简单易操作,中和沉淀法应用最为广泛。但也存在着不足:沉渣量较大,含水率高;对稀溶液中重金属去除效果不好;对于两性氢氧化物,pH值若控制不当,重金属离子将会再次溶解。丁晓涛等采用石灰中和法处理湖北某地石煤提钒酸性废水,用Ca(OH)2乳液调节pH 值到10,搅拌反应20min,出水金属离子浓度均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硫化物沉淀法是指在重金属使废水中加入硫化钠(Na2S)溶液,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该技术具有沉渣量少、容易脱水、有利于金属回收等优点。但硫化物沉淀法处理酸性石煤提

[6]钒废水易产生二次污染物H2S,且结晶颗粒难以沉降。此法在石煤提钒废水处理中常与中和沉淀法配合使用。刘振楠对某石煤提钒萃余液采用石灰中和,将溶液pH值调整到8~9,并且加入硫化钠沉淀Pb、Cu等重金属离子,再生水中重金属离子大大减少。

氧化还原法一般作为重金属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向重金属废水中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重金属离子转变为毒性较小或容易生成沉淀的价态,然后沉淀去除。罗咏对湖南省怀化市某钒厂提钒废水进行去除重金属离子研究,在废水中投加适量FeSO4·7H2O和PEG-PAM混合絮凝剂,调节pH至8.0~8.2,[7]钒冶炼废水中的As、V、Cr、Cd含量均低于国家规定排放限值。1.2吸附法

吸附法主要是通过吸附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结构或者特殊官能基团对水中重金属离子进行物理吸附或者化学吸附的一种方法。吸附剂包括无机吸附剂(活性炭、膨润土、沸石),有机吸附剂(壳聚糖、农作物废[8]弃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虽然具有操作简便、投资少等优点,但吸附法存在吸附平衡时间长、处理效率低的缺点。对于复杂的重金属废水,存在各种阴阳离子相互影响,往往处理效率更低。因此价格低廉,来源广泛;选择性好;容易再生、化学和生物性质稳定,吸附容量大的吸附剂是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重点。湖南怀化市沅陵县某钒厂石煤提钒离交尾水,其废水中污染物V、Cr、Cd和Zn的浓度依次分别为7.88、1.688、0.156和0.358mg/L,pH范围为5~6。成应向等用改性活性炭对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当改性活性炭投加量为60g/L时,废水中V的浓度分别降低至1.88mg/L,Cr、Cd和Zn的浓度分别降低至0.006、[9]0.010和0.036mg/L,均低于《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2-2011)所规定的排放限值。1.3生物法

生物法是借助微生物或植物的絮凝、吸收、积累、富集等作用去除污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技术,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选择性强、无二次污染、成本低廉等很多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5]5+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法包括生物絮凝法、生物吸附法和植物修复法。某含钒废水V含量为6+5+6+353.0mg/L,Cr含量为206.0g/L,管纯采用复合功能菌对废水中的V、Cr重金属离子进行去除研究,考察了废水温度、废水pH值、菌液比、反应时间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在适宜的条件下,复合功能菌对5+ 6+ [10]V、Cr金属离子的去除率> 99.9%。目前,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废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石煤提钒领域的应用还远未开展,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实际工业废水处理中。

2石煤提钒氨氮废水处理现状

石煤提钒过程中,通常采用添加铵盐的方式回收含钒溶液中的钒,因而导致沉钒尾水中含有大量的铵盐。这些高浓度氨氮废水若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与微生物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危害生态安全。目前,国内外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按处理方式和原理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生物法(反硝化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物理化学法(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吹脱法、离子交换法)和多种技[11]术联合使用。石煤提钒氨氮废水常用吹脱法和化学沉淀法处理。2.1吹脱法

+吹脱法是通过加入碱调节pH值,使离子氨(NH4)转为游离氨,再通入蒸汽或空气进行解吸,将氨从水相转入气相,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低浓度的氨氮废水通常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吹脱,而高浓度废水[12]+需采用蒸汽吹脱法。某厂钠化焙烧沉钒废水中NH4含量为1.2g/L,方立才采用吹脱法去除废水中的氨氮,[13]调节废水pH值为13,水温为80℃,氨氮去除率达93%。石煤提钒废水氨氮浓度很高,采用吹脱法预处理氨氮去除效果稳定,操作过程简单,含氨的吹脱空气可用稀硫酸或废酸洗涤吸收,从而回收利用,虽然存在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动力消耗大等缺点,依然是石煤提钒氨氮废水处理最有效、应用最广的方法。2.2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主要有MAP法、硫酸铝氨法。磷酸铵镁沉淀法(MAP法)是通过向氨氮废

+水中投加镁盐和磷酸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磷酸铵镁结晶沉淀,从而去除水中的NH4-N。某石煤提钒氨氮废水含量为297mg/L,李望等用磷酸铵镁沉淀法对该废水进行处理,调节废水pH=10.3、以MgCl2·6H2O和

[14]Na2HPO4·12H2O为沉淀剂,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将废水中氨氮降低至10.8 mg/L。

虽然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氨氮废水需要投加大量的磷酸盐和镁盐药剂,生成磷酸铵镁沉淀的条件较为苛刻,但具有反应迅速、工艺简单、不受温度和水中毒素影响、去除率高的优点,且磷酸铵镁是一种很好的缓释肥,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MAP法处理石煤高浓度氨氮废水是很有应用前景的一种方法。

硫酸铝氨法是向氨氮废水加入硫酸铝,在较高的温度下硫酸铝与氨氮生成复盐硫酸铝铵,然后在低温下结晶析出。攀钢沉钒废水氨氮浓度为6224.87 mg/L,孙大贵等对该沉钒废水进行了回收氨氮条件试验,在酸性条件下添加适量的硫酸铝,反应温度90℃时,氨氮的回收率高达97.75%,废水中氨氮浓度降至140.06 [15]mg/L。硫酸铝氨法处理高氨氮废水具有工艺简单,去除效率高等优点,但反应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出水仍含有较高浓度的铵盐,不利于进一步处理。

3石煤提钒高盐废水处理现状

为提高石煤中低价钒向高价钒的转化率,通常在焙烧过程中加入无机盐,导致含钒浸出液提钒后产生大量高盐度废水。高盐度废水直接外排,会导致水体矿化,土壤碱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高盐废水的处理方法有生物法(传统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厌氧处理法等),物理化学法(蒸发法、电化学法、离

[16]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组合方法。

石煤提钒高含盐废水的处理主要有蒸发法和膜分离法,膜分离方法技术要求高,淡水产率较低。蒸发

+-法能耗较高且设备易腐蚀,维护不易。湖北某石煤提钒厂的工业废水中Na含量为10.8g/L,Cl含量为2-13.77g/L,SO4含量为5.39g/L。包申旭等对该废水采用石灰-纯碱-混凝沉淀法预处理去除重金属离子,预

[17]处理废水采用电渗析法脱盐,最大淡水产率可达78%,淡水可回用于工业生产或排放。湖北某地石煤提+-2-钒酸性废水Na含量为10.73g/L,Cl含量为16.55g/L,SO4含量为6.88g/L。黄伟等对该废水进行经石灰中和

[18]—纯碱除硬—絮凝沉淀法预处理,预处理后废水采用减压膜蒸馏法进行脱盐处理,脱盐率在99.98%以上。

目前,石煤提钒高盐废水处理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不断地加大研究和创新力度,推动石煤提钒高盐废水处理的工业化应用。

4石煤提钒废水处理展望

多年来,石煤提钒废水的治理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量的废水经过简单的处理直接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持续关注,必须加大对石煤提钒废水的综合利用研究。

a)目前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主要是以化学法为主,物理法已逐步开展,生物法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石煤提钒领域的应用还远未开展。化学法虽然应用广泛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物理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处理效率低等缺点;生物法具有效率高、选择性强、废水处理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废水治理方法,应加大在石煤提钒废水治理方面的工业化应用。

b)优先采用空白焙烧、低钠焙烧等低污染生产工艺,大力研发微波焙烧、亚熔盐浸出等石煤提钒清洁生产技术,在保证提钒浸出率的前提下减小提钒添加剂给石煤提钒废水处理带来的压力。

c)石煤提钒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氨氮和盐类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在选择废水的处理工艺时,应根据废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形态、含量、危害程度采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当运用单一的废水治理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时,采用多种废水治理技术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出水水质,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d)加强石煤提钒废水回用研究。如将吹脱后的沉钒废水用于成球,萃余液返回浸出工序循环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焕侠.陕西小型石煤钒矿综合利用前景分析[J].陕西地质,2013,31(1): 62-68.[2]刘涛,张一敏,李佳.石煤提钒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现状及进展[J].环境保护,2013,41(15):58-59.[3]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煤炭与化工,2015,38(2):152-153,156.[4]周晓勇,田亚运,李辉宇,等.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4,31(4):21-27.[5]张传雷,孙南南,谢实涛,等.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概述[J].现代化工,2014,34(4):38-41.[6]杨柳,李贵,何丹,等.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4,33(6):148-152.[7]罗咏,戴友芝,成应向,等.硫酸亚铁-PEG-PAM混合絮凝剂处理石煤提钒废水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3,39(2):82-86.[8]王未君,耿存珍.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4,27(1):58-63.[9]成应向,罗咏,戴友芝.改性活性炭对石煤提钒废水中低浓度NH3-N和V的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3,7(9):3455-3460.[10]管纯.微生物处理含钒废水中V5+、Cr6+的实验研究[J].四川冶金,2006,28(5):30-32.[11]林志国,郜洪文.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5,44(6):57-59,61.[12]彭彦龙,刘丽敏.氨氮废水治理技术探讨与展望[J].广东化工,2015,42(2):100-101.[13]方立才.某含钒废渣生产五氧化二钒废水的处理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8):112-114.[14]李望,张一敏,刘涛,等.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石煤提钒低浓度氨氮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0,30(9):35-38.[15]孙大贵,刘作华,曹洪彬,等.含钒废水中氨氮回收的实验[J].化工进展,2010,35(29):669-672.[16]王郁.电渗析-生化组合方法处理高盐废水[D].天津:天津大学,2013.[17]包申旭,张一敏,刘涛,等.电渗析处理石煤提钒废水[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20(7):1441-1445.[18]黄伟,张一敏,包申旭.减压膜蒸馏法处理石煤提钒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2,6(12):4377-4382.

第二篇:我国创伤骨科现状与展望

我国创伤骨科现状与展望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

裴国献

创伤骨科学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从骨科学衍生出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自20世纪末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一起同为骨科学三大主干学科。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交际及流动范围的迅速扩大、延伸与频繁,伴之交通手段的快速发展,则创伤的发生率、特别是高能量创伤亦呈逐年增高趋势,因而创伤被国际上誉为“发达社会病”而跃居全球三大死因之一。对此,与之紧密关联的客观现实促进了创伤骨科学的迅速发展,亦同时对创伤骨科的基础与临床则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新的挑战。本文就我国创伤骨科的基础与临床现状作一归总分析,并对其发展对策作一刍议,旨在与创伤骨科同仁共勉,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共同提升我国创伤骨科的技术水平。1.骨科创伤基础研究已具一定深度

我国学者近年来在骨科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骨创伤修复材料、骨折愈合机制及促进骨折愈合、骨创伤生物力学、脊髓损伤的基因、干细胞及生长因子的治疗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工作的开展[1]。在组织工程骨、软骨、血管、神经及肌腱的构建研究方面进展较快,成效显著,部分组织工程构建的组织已进入临床前期研究阶段,其中组织工程骨、软骨已初步试用于临床。组织工程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某些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创伤骨科临床研究方面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系列设备、器械的革新及临床新业务、新技术的实施。同时近几年各个亚专科相继制定推出了相关疾病、创伤的分类标准、治疗方案及临床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临床诊疗及评估工作,缩短了与国际上的这一差距,有力推动了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国骨科的基础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薄弱,对此分析究其原因应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基础研究相对起步较晚;②对基础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③研究经费欠充足;④专职骨科基础研究人员为数不多,基础研究大多为在校研究生课题,缺乏连续性、深入性,难以形成前沿性、高深度的原创性研究工作。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基础学组的成立及不定期专题学术会议的召开,将会对改善我国骨科基础研究现状、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已引起临床的关注

近年来CT技术发展迅速。从最早的非螺旋CT到单层、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直到目前的64层螺旋CT,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容积数据采集。该技术在无创性影像诊断学中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已成为骨科临床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之一。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中逐渐得到应用,显示了传统X线片无可比拟的优势。MSCT可进行薄层扫描,能显示直径为1mm的病变。重建层的三维图像直观、立体,可以显示各部分间的位置关系。通过三维图像的旋转和表面遮盖技术,能够去除所显示主体周围不需要的组织对主体的遮挡,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对骨折进行观察、分析,对此,特别适用于机体深部及周围组织过多的骨折的检查,如骨盆与髋臼骨折、脊柱骨折。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为骨科临床在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目前创伤骨科已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复杂骨盆和髋臼骨折、脊柱骨折、肩胛骨骨折及关节内骨折(如胫骨平台骨折)等创伤骨科的诊疗中[2]、[3],大大提升了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

3.骨折治疗的微创理念临床医生业已建立

微创外科理念推动了骨折治疗理念的转变。从AO早期提倡的骨断端加压和坚强固定,过渡到强调骨折的生物学治疗(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这一理念目前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并付诸于临床实践。重视骨折局部软组织的血运,固定坚强而不必加压是BO的内涵。对此,其核心为对长骨骨折不再强求解剖复位,而着重恢复肢体的力线和长度,并更加重视对骨折部位血供的保护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在技术上强调采用闭合复位和闭合穿钉,不要求以牺牲局部血供为代价的精确复位和广泛的软组织剥离,不要求内固定物与骨骼间的紧密贴合,甚至不要求骨折端间的绝对稳定,从而使骨折的愈合时间与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在BO理念的指导下,多种创新性的内固定技术与内固定器,包括以“内固定支架”原理为依据的经皮微创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osteosynthesis,MIPO)、点接触式内固定系统(point contact fixator,PC-Fix)、限制性微创内固定系统(limited invasive stablization system,LISS)、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相继研发和推广应用,所使用的钉板锁定结构和接骨板——骨皮质有限接触或不接触技术,均是微创外科理念的具体体现,显示出微创理念在医疗实践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4]、[5]。4.C臂、G臂或CT引导下的骨折手术广泛开展

借助影像手段,在C臂、G臂或CT引导下进行骨折手术的操作目前已成为各级医院骨科手术的常规手段。手术进行中在X线设备的引导下可以准确确定髓内钉及钢板的放置位置、钉的进入方向及深度。特别对于脊柱外科手术,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重要组织比邻,对术中X线设备引导下的手术操作更具重要的价值,以增加手术的安全系数;在内固定物植入后可及时采用C臂、G臂或CT进行检验,发现骨折复位不良拟或内植入物不妥之时,可及时予以调整更正,从而大大方便了医生操作、加快了手术进程、有效避免了手术的副损伤,有利于手术质量的提高与最佳疗效的获取。

5.关节镜下的骨关节损伤微创手术已引起临床重视

关节镜是骨折最早使用的微创技术,是20世纪骨科技术的重大进步。目前它不但已经从初创时单纯的膝关节扩展到肩、肘、腕、髋、踝,甚至指间关节,而且从原先简单的处理半月板损伤、异物及游离体摘除、滑膜疾病处理发展到目前能够开展半月板移植、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和软骨缺损移植,其中前后交叉韧带的重建已成为常规定型手术。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及微创技术理念的深入,关节镜下的手术适应征亦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创伤骨科又借助关节镜开展关节内骨折的整复治疗(如胫骨平台骨折、胫骨髁间棘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头骨折等)及膝、踝关节融合术等。镜下操作可使关节骨折的复位更接近解剖、且切口更小,对骨折端血供破坏更小,同时又避免了对关节附属软组织结构的手术干扰,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手术的创伤,从而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大大提高了关节病变及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6.关节软骨损伤治疗新技术已用于临床 6.1 骨软骨镶嵌成形术用于关节软骨缺损修复

骨缺损的治疗目前仍无有效手段。传统的钻孔、微骨折、软骨修整成形术等的结果均为纤维软骨修复,仍不可避免发生关节退变。近年来有关骨软骨自体或软骨细胞自体、异体移植的方法已逐步进入实验和临床应用。在骨软骨自体移植中,骨软骨镶嵌成形术(mosaicplasty)即自体多块软骨柱移植手术已逐步进入临床[6]。骨软骨镶嵌成形术的概念最初由匈牙利Hangody等提出。手术系在关节非负重区取下小圆柱状软骨移植物序贯排列成镶嵌状(马赛克状),用于治疗骨软骨缺损。移植的自体软骨柱包含正常软骨所需的必要元素,如透明关节软骨、完好的潮线和坚强的骨支撑。组织形态学显示:移植的透明软骨成活,合成的软骨层由80%移植透明软骨及20%从缺损底部形成的纤维软骨共同组成,移植软骨与周围组织的基质高度整合,供区缺损在8周后由纤维软骨填充[7]。该手术于199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1995年国际上已有成功的病例报道,1998年在欧洲运动创伤膝关节外科和关节镜会议(ESSKA)上得到进一步推广。目前我国上海九院骨科等单位已有临床成功病例报道。6.2 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用于关节软骨缺损修复

软骨组织没有血管,细胞成分单一,因此软骨组织是组织工程化构建研究最早开展的组织之一,且发展迅速。透明质酸钠和胶原膜复合软骨细胞构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已经商品化,已获美国FDA批准,并已进入临床试验或临床应用阶段[8],我国已有单位在临床上开展应用。①自体软骨细胞移植+骨膜或筋膜覆盖:瑞典人Britterg于1987年进行了第1例临床应用,目前全球已有愈万例的应用报道。在一份1200例随访2~10年的报告中,软骨缺损在1.3~12cm2,观察了患者自我感觉、外科评分、MRI及关节镜复查取样等项目,临床有效率在70%以上[9]。缺损处能生成透明样软骨,但软骨基质含量、细胞数量及排列等均与关节

R透明软骨仍有明显差别。Carticel○是最早的用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商品,目前已完成ACI约4500例以上。但由于软骨细胞的流失等问题,影响了其应用;②胶原膜复合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CI):为Verigen公司二代产品,据相关的2年的随访报告23/25优良率,但长期效果尚无法定论;③透明质酸钠复合自体软

R骨细胞移植(Hyalograft○C):为FAB公司产品,1999年始用于临床,目前已开展600例以上。一组67例2~3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患者主观感觉改善97%,94%生活质量提高,膝关节外科功能检查87%获得高分,修复组织活检组化分析主要为透明样软骨样组织[10]。7.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已逐步用于临床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亦称手术机器人系统)是指通过导航系统或智能装置改善术后显露、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减少医患双方接触射线的时间及促进外科手术的微创操作。计算机辅助骨科系统(compute-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创伤骨科领域,我国梁国穗、王满宜、罗从风教授等国内多家单位已在临床开展应用。由于辅助手术不仅缩小了手术切口、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可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已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骨具有刚性结构、不易变形,因此计算机捕获的骨骼图像与术中实际解剖的符合率高、重复性好,因此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特别适用于骨科技术。目前在创伤骨科已开展的手术,包括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髓内钉远端交锁、Ilizarov张力钢丝固定、部分关节内和关节周围骨折的固定(如胫骨平台骨折、踝部骨折等)、经转子周围骨折DHS固定和经皮钢板固定(如LISS系统)以及骨盆和髋臼骨折内固定、全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等临床治疗中,使传统骨科手术的理念前进了一大步[5]。

8.脊柱损伤微创技术临床已常规开展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也随之问世。在X线透视或虚拟X线导航下进行经皮穿刺脊柱内固定技术,如经皮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经皮关节突螺钉寰枢椎内固定术、胸腰椎骨折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这些在计算机辅助技术下进行的可视化监测手段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了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增加了手术安全系数。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近几年开展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teous vertebroplasty)及气囊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以重建正常椎体的高度,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从而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创伤骨科主要发展对策刍议

近几年我国创伤骨科由于与国际广泛学术交流及新设备、新技术的积极引进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并不存在实质性的距离,许多先进技术已与国际同步开展,且尚具有病例资源丰富、易于集中开展的特点。但客观的分析,目前我国创伤骨科领域从整体上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量性差距。笔者认为,这种差距与限制并非系手术本身而言,而是与临床为之相关联的医疗体制、行业规范及标准与“软件”的不同。对此,在此仅就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刍议: 9.1 医生应注重人文科学 在强调医生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与科学思维的同时,与之相关联的人文科学,如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型的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等软件的培养应予以高度重视。医生所治疗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社会人,而不是需要修理的物件。因此,要求医生须能够为患者创造或提供一定的有利于创伤及身心康复的条件,而绝非仅是一个单纯的外科手术治疗过程。9.2 诊疗技术规范化、标准化须尽快出台

积极制定并实施全国统一的专科诊疗技术标准、规范和临床评价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与科学化,同时可以依据标准科学、客观地评价临床工作及临床研究工作。这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这一点已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9.3 重视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ance based medicine)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在众多临床研究结果中,首先要对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确定证据的质量和可靠程度。许多国际知名的医学杂志要求投稿者提出证据等级(evidence level)——既对论文的相信程度,并在论文摘要后标示可信水平。评价该论文的科研等级,有利读者了解文中观点和结果的可靠程度。在今年9月底于厦门召开的《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会上,杂志编辑部亦征求专家意见,拟推出论文发表是否可以采用可信水平这一评价指标。对临床研究而言,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远较一般的未经设计的回顾性随访更有说服力,而目前国内尚少见此研究论文[11]。9.4 正确理解与使用高新技术

骨科最新技术,诸如生物学技术、微创外科技术、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等高新技术均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外科技能的具体体现。对此,几乎所有不同年资的医师都面临着再学习、不断学习、正确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挑战。及时了解并正确领会高新技术理念的内涵与意义,在崇尚、积极推行高新技术的同时,又要防止理解不全或技术掌握欠缺而并未给患者带来应有的疗效,甚至相反,乃至招致意外的伤害。任一高新技术的掌握及在外科手术中应有作用的发挥,无需置疑其均依赖于坚实的外科手术基本功及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对每一个高新技术应循序渐进、科学有序地进入临床,防止追时髦、一哄而起,更好地发挥与体现高新技术为医学临床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真正价值和目的。

参考文献

1.裴国献,朱立军,顾立强.中国创伤骨科发展历程.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6-8.2.柯楚群,何伟东,司徒良,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脱位的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0,16:251-252.3.王亭,邱贵兴,李其一.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诊疗中的价值.中华骨科杂志,2005,25:449-452.4.裴国献,任高宏.21世纪骨科领域新技术——微创外科.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6:89-95.5.戴戎.微创外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8-20.6.孙骏,侯筱魁.骨软骨镶嵌成形术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38-41.7.Ichinohes,Yoshida M,Tajima G,at al.J Bone Joint Surg Br,2002,84(suppl3):237.8.余方圆.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85-787.9.Lindahl A,Brittberg M,peterson C.Cartilage repair with choudrocytes:climical and cellular aspects.Tissue engineering of cartilage and bone.Wiley chichster 2003,175-189.10.Behrens P,Gille J,Offenhausers et al.Results of Matrix-Associated Autologous choudrocyte Transplantation.AAOS on-line Service-2002 Annual Meeting.poster Board Number:485.11.吴海山.学习、总结、提高——完成关节镜外科从新技术向亚学科的转变.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22-324.作者简介:裴国献,医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二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际复合组织移植学会秘书长、国际《Microsurgery》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常务、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创伤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总编辑、《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等。1999年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

第三篇:我国秸秆利用现状与展望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与展望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6亿吨,其中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在3亿吨以上。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把煤炭、液化气等常规能源作为炊事取暖用能的首选。大量的剩余秸秆被遗弃在田间地头付之一炬,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随着现代农村经济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争论的热点话题。因此,探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及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技术现状

目前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秸秆饲料化和秸秆的工业化利用。

1.1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的重大措施;

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优质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目前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主要可分为4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焚烧还田。

1.2 秸秆能源化生物质能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4位能源资源,在世界能

源总消费量中占14%()。生物质能源转化的方式主要有热解、生物转化、气化、液化和直接燃烧等。

热解(Pyrolysis)技术是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各种新的气态、液态、固态有机物,从中提取出燃料油和燃料气的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相继开发出多种快速热解技术和工艺方法。杨昌炎等就利用组合蒸汽汽曝、固态发酵对秸秆分级处理快速热解技术,获得了木糖、乙醇和燃烧气()。蛋白质资源短缺是一全球性问题,目前植物质经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蛋白质饲料或单细胞蛋白(SCP)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经测定发酵液中玉米秸秆的纤维素利用率70%,粗蛋白质获得率23%以上,大大提高了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同时对替代饲用粮生产蛋白富集饲料提供了很好的基料。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培养微生物而制成的蛋白质,目前多采用双菌混合发酵方法在发酵罐内进行液体或固体发酵()。该方法主要存在纤维素降解问题。

秸秆发酵制沼气技术是生物转换中最主要的方式,秸秆发酵制沼气是多种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秸秆降解成沼气,并产生副产物沼液和沼渣的过程。秸秆可直接投入沼气池,也常用做牲畜饲料,转化成粪便进入沼气池,秸秆人池产气后产生的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秸秆制沼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转换方式,不仅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还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应大力推广()

1.3 秸秆饲料化秸秆质地坚硬、粗糙,动物咀嚼困难,适I=1性和营养性都很差。特别是收割完小麦、稻谷后的黄麦秸和稻草纤维素含量高,而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类含量很低,用这种秸秆喂牛羊不但适口性差,而且直接影响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一定方式处理,提高其消化率、适口性、可储藏性,用作牛、羊的粗饲料。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3.1 氨化 在玉米、小麦、水稻等秸秆中加入氨源物质(如液氨、尿素、碳铵、氨水等)密封堆制,释放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使之更易于被牲畜消化吸收,氨化处理后秸秆的消化率可提高20%左右。

1.3.2 青贮玉米秸、高粱秸及甘薯藤,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厌氧发酵,形成酸性环境,抑制微生物的繁衍,从而达到保持营养、保存饲料的目的。青贮方法简便,采用青贮塔、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堆等均可。

1.3.3 微贮在玉米、小麦、水稻等干黄秸秆中加入秸秆快速微贮生物添加剂等,密封发酵后具有酸香味,可改善秸秆适口性,提高其消化率,增进家畜采食量()。

1.4 秸秆的工业化利用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 源丰富,成本低廉,已被用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秸秆纤维可以用于生产可降解型包装材料、轻质建材,多种食品与糕点、酿醋酿酒、制作饴糖等;稻草编织草帘、草苫、草席、草垫、草编的制品既可保温防冻,又具有吸汗防湿的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足

首先,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秸秆经济意识,没有从产业化的高度,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对待。只是到了秸秆收获季节才开始抓禁焚烧秸秆工作,也就是重“堵”轻“疏”。

其次,农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长远利益和利用新途径认识不足也是秸秆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治理工作的意义和综合利用能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他们才可能始终如一地将这种理解落实到自觉行动中。因此,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综合利用的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宣传、指导,逐步把秸秆综合利用转变为农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例如,秸秆作为饲料消化率低的问题,秸秆气化中先进设备的引进、焦油的处理等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不高。

2.3 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格局

由于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没有得到普及,需要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最终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秸秆利用的展望

3.1 秸秆发电

我国的秸秆发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发展渐趋成熟。根据我国中长期能源规划,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600万kW,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 容量的l% ;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2000万kW,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L2]。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生物质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由传统上网电价加补贴电价组成,补贴电价标准为0.25元/kW ·h。秸秆发电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机。

第四篇: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

2010-2-21 7:48:17 国际能源网 网友评论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除水电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外,自上世纪80年代,风电、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应用和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十五”期间,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时期,水电建设大中小并举,开发建设速度显著加快;通过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以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人口生活用电为契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小型风电,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通过市场推动,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利用。到2008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约为2.5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比2005年的7%左右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1.8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了70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向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0%的战略目标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同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除水能外,我国资源丰富、近期利用技术较为成熟、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还有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地热、海洋能利用等在中远期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可再生能源近年未发展的形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风头正劲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2004—2005年,我国政府分别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得出陆地10米高度层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2.53和2.97亿kW的结论。但是,联合国开发署太阳能风能资源评价研究对我国风电资源的评价大大高出了国内权威部门的结论,指出,我国可利用的陆上风能资源在十多亿千瓦以上,风电实际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中国工程院综合现有的国内风能资源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机构的研究结果,提出我国陆地风能资源的基本结论:10米高度层理论储量在40亿kW以上,技术可开发量的底线为3亿kW,实际可开发面积约20万km2。如果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在50米高度层上,1km2布置6—8MW风机,我国20万km2陆地可开发面积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可能达到14亿kW。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的并网风电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十五”期间,风电发展提速,2006年加速发展,总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增长到2008年的1200万千瓦(见图1),年增长率超过100%。风电装机容量在2004年位居世界第1O,到2008年底上升为世界第4位。

风电特许权项目是促进我国风电规模化国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3年开始,国家连续组织5期风电特许权项目,以上网电价和设备的本地化率为条件,通过招标选择投资者。5期共计49个项目项目,确定了880万千瓦建设规模,同时有效地降低了风电的上网电价,促进了风电投资多元化,提高了风电装备国产化和本地化的能力和活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kW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2007年自主研发的直驱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研制的1.5兆瓦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试运行,1.5兆瓦风电机组开始规模化批量生产,2兆瓦级及以上的风电机组正进入研制阶段并开始试运行。在国家风电设备国产化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齿轮箱、叶片、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外商已开始在我国采购风电设备零部件。2008年在风电新增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占6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国外产品占35%;在累计市场份额中,国内企业55%,国外企业占45%。此外,我国已经建成了250多个风电场,掌握了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才,并积极推动风力发电技术实验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为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我国的并网风电已经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2008年又将201O年的发展目标修订为10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将在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即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从而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形成6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从2007年和2008年的发展形势判断,2010年可望达到3000万千瓦,2020年实现装机容量1亿千瓦的目标前景良好。风电发展的长期目标是,经过10—15年的准备,大约在2020年前后,使得风电能够与其他常规能源发电技术相竞争,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常规发电电源,至少达到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1亿千瓦,占届时发电装机容量的1O%。2040年或2050年实现5亿乃至10亿千瓦,在届时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中占据2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利用5—10年的时间,在2010至2015年期间,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为实现长期目标奠定技术、产业和人才基础。

离网型小风电也是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小风机产业和市场,到2008年,已经推广了约38万台小型风机(总容量约7.5万kW)用于边远地区居民用电,估计目前有约30万台小风机在运行。我国已经形成了单个系统容量从100W到10kW的系列成熟的小风机产品,在2008年生产的50000多台小风机中,有20000多台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的风电市场,国际社会预计,我国能在2020年以后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安装国家和最大的风电设备供应国家。根据各方专家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有可能达到1—1.2亿千瓦。总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电力需求充足,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风电市场之一。

二、生物质能发展困难重重

生物质能资源种类繁多,利用技术多样。生物质能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油料植物、能源作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机废弃物。目前,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小桐子(麻疯树)、油菜籽、蓖麻、漆树、黄连木和甜高梁等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根据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生物质能利用重点将是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我国的沼气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尤其是户用沼气,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自2003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被列入国债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年投入规模超过25亿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户用沼气已经形成了规模市场和产业;自2000年,畜禽场、食品加工、酒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的大中型沼气工程也开始发展,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约300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达到2700多处,年产沼气约10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同时,随着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的户用沼气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施工,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成熟,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2007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到201O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除沼气外,我国其它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在生物质发电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城市垃圾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技术,但目前的开发利用规模还有待扩大。到2006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2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170万kW,碾米厂稻壳发电5万kW,城市垃圾焚烧发电40万kW,此外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的示范项目。截止2008年底,共投产150多万千瓦。生物质气化以及垃圾填埋气发电方面,2007年投产10多万千瓦,在建20万千瓦。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在建,装机规模超过20万千瓦。混燃项目装机约50万千瓦。但是,对于达到2010年和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仍需解决资源分散、原料收集成本高、原料供应的连续性和保证度等问题。

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为了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国家积极推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的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十五”期间国家批准建设了4个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形成年生产能力102万吨,自2004年,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2006年产量达到了165万吨。2007年以来,国家开始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生产,燃料乙醇的发展势头变缓。近期内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重点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主要为甜高梁、木薯以及木质纤维素等)生产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等油料作物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技术,并建设规模化原料供应基地,建立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工企业。目前,以甜高梁、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以小桐子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已开展了小规模试验,为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液体燃料积累了经验。预计到2010年,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与此同时,我国的部分企业正在研究开发以秸秆、木材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可望在2010年前后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但是总起来看,不论是生物质发电还是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达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局势扑朔迷离、困难重重。

三、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超常规发展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亿焦耳/平方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具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特别是西北、西藏和云南等地区,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成熟的技术,其应用的市场障碍主要是成本过高以及硅材料的短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在4—6元/千瓦时左右,与商业化应用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自2004年,在国际光伏市场尤其是德国、日本市场的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包括晶体硅片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封装能力都大为增加,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2000年,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0兆瓦,但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1位,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自2006年以来,一些光伏生产企业又鉴于光伏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即上游环节(硅锭/片的生产)能力小,下游环节(组件的封装)能力大,造成国际市场多晶硅原料的紧缺和涨价,开始考虑投资硅材料的生产,2007年已经形成了1000吨左右的生产能力,2008年可能生产4000吨的生产能力,估计2010年我国的光伏发电产品产量可能突破5000兆瓦,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

在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方面,2002—2004年,国家组织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47亿元的资金,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和陕西等12个省(市、区)的1065个乡镇,建设了一批独立的光伏、风光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电站,其中光伏电站占大部分,应用了1.7万千瓦的光伏电池,促进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兴起。但由于光伏发电价格高昂,与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国内光伏市场发展步伐稍缓,但一直处于稳步发展和上升状态。特别是各地结合城镇建设,推广屋顶计划、路灯等太阳能发电产品的应用,使得我国光伏发电应用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底,累计光伏发电容量为20万千瓦,其中40%左右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居民用电问题。此外,通信等工业领域和光伏消费品的市场份额也在增长。

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支持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光伏发电采取了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还将以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为主,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将建设光伏发电20万千瓦,为2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即目前我国1/3的无电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屋顶系统的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在公益性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此外,还将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示范,为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做准备。到2010年和2020年,光伏系统在这3个方面的应用总量将达到约40万千瓦和180万千瓦。

四、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稳步推进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是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提供生活洗浴热水,为提高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8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运行保有量约1.35亿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超过2500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O%,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太阳能热水器已基本实现了商业化,形成原材料加工、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和营销服务的产业体系,同时带动了玻璃、金属、保温材料和真空设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兴产业,目前有1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尤其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真空管热管技术,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真空管热水器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年产量超过1600万平方米,占世界真空管热水器市场的90%以上。同时真空管热水器以其优良的性能,出口亚洲、欧洲、非洲等几十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与建筑结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设完成了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项目,太阳能热水器与房地产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理念逐步被建筑行业所接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开展,为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农村的新农村改造项目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北京等一些地区还开始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农户供暖。2005年底,建设部颁布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规范,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联合召开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大会,鼓励地方出台太阳能热水器强制应用的政策,承诺加大对太阳能热利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

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外,我国正在开发和扩大太阳能热利用的领域,包括太阳能供暖、制冷空调、海水淡化、工业加热、太阳能热发电等诸多领域,已经开始前期的研究和示范系统建设工作。根据2008年的初步统计,如果不考虑水电和传统的生物质利用,在我国7000万吨标准煤的其它再生能源利用量中,太阳能热水器就提供了1/3以上。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热水器利用技术成熟,具有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热水器市场方面出现了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并驾齐驱的局面,因此太阳能热利用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甚至在今后的能源的供应中能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国将继续在城镇推广普及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灶、太阳房等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将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2008年下半年不期而遇的金融海啸的影响已经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从金融体系扩散的实体经济,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国际上主要的发展机构开始大幅度下调对包括对我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的预期,覆巢之下无完卵,此次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的对世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2009年发展形势的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各国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没有变化,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增长趋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首先是美国国会延长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2009年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退税政策得以延续,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二是,日本恢复了停滞了两年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日本光伏发电市场将重新启动;三是,中国政府进一步规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核准了10多省区、70多个项目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和提高了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规划6个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并准备启动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特许权招标,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四是,欧盟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得到保障,因此,尽管会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具有价格竞争力比较优势的风力发电的快速增长势头,将会得以保持。

2、主要依赖投行支持的光伏发电产业将遭遇融资瓶颈,重新洗牌不无可能

除了日本的夏普、京瓷等少数企业之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光伏发电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和扩张,得益于风险投资的倾力支持,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光伏发电企业先后有17家在海内外上市,募集了发快速扩张的资金,形成了尚德、英利、赛维、天合等10多家大型企业和数百家光伏发电中小型企业,也催生了徐州中能、洛阳中硅、星光硅业等~批多晶硅生产企业。但是,不容否认,2005年以来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着“泡沫”。估计,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也可能是这些企业,与年初相比,在美国上市的光伏发电企业的市值下降幅度均在80%以上,进一步的融资将会变得十分困难,加之国际光伏发电产品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型企业的快速扩张可能受阻,中小型企业的增长将更加困难,除少数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企业之外,国内一批多晶硅原材料生产企业,可能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2009年我国和世界光伏发电市场虽然会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增速将大幅度下降,进而转变为消化近年来形成的市场泡沫,整个行业开始重新洗牌不无可能。

3、粮食价格上扬和石油价格下滑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影响巨大

2006年下半年以来开始世界粮食危机造成的粮食价格上扬,使得世界各国政府开始保护粮食市场,包括我国政府在内,开始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之国际油价一路下滑,饱受争议的以粮食和糖类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将会收到粮价上涨和石油价格下滑的双冲压力,进一步增长的困难很大。而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尚未成熟,2009年,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前景不会十分光明,陷入停滞也不会是天方夜谭。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在2007年以来,已经开始陷于停滞,2009年的形势也不会有的大改观。

四、风电建设速度取决于电网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是中国风电发展的主要方向

世界大多数国家风电发展主要以分散的小型风电场为主,我国起步阶段也是以5万千瓦以下的小型风电场为主。由于我国风电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国家实行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促进风电项目规模化发展以来,我国风电集中规模化发展成为主流,由此而产生的电网接人和电力输送问题将成为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一是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二是加速发展分布式风电,在电网覆盖地区,实施供电侧人网。因此,2009年除了国家正在规划的几个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需要电网建设的配套之外,对于分布式风电的入网的技术和政策问题也会提上议事日程。

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我国具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丰富的资源条件和一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的可再生能源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一些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商业化发展水平,从资源、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在近期都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根据我国制订的发展目标,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可以达到15%以上,2040年之后可以达到30%或更高的水平,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中发挥作用,今后5—10年将是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大规模利用的起步阶段,能否抓住机遇,打牢基础,迅速形成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是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所在。总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需要产业、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五篇: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

一、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为分析单位,以国内贸易机会的完全被利用为前提,考察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的。因此,它舍象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其实,从各国经济系统的运行看,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处于同一个层次,总是同时发生和互相影响的,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只有对外贸易而没有国内贸易,那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国家而言,这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不能回避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可互相替代,二是发展国内贸易对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互补关系。分析这一问题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大国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国内市场的巨大会使其国内贸易量远远超过对外贸易量,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发挥出比对外贸易更大的作用;分析两种贸易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评价传统贸易理论对于这些国家的适用性,确立适合于这些国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国内贸易一般可分为地区内贸易和区际贸易。由于大国不同于小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大国一般可以划分为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区。如果这些地区之间缺乏贸易往来,那么大国就象多个封闭小国的简单“加总”,与小国无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大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1.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

俄林在30年代,在他的伟大著作《区际和国际贸易》中,把“地区”当作一个比“国家”更一般的分析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有共同的基础。下面将继承俄林的这一曾被许多人忽视的传统,并且进一步把“国家”当作由两个人口相当的“地区”所组成,这样,一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时存在,可以直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贸易的基础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比较优势,一是规模经济,一是产品差别和寡头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而最为普遍的是最早被分析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来源进一步可分为三个,即双方需求偏好的差异、技术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最常见的又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下面以这一基础为例进行探讨。

假设I国有E和W两个地区,生产X(劳动密集型)和Y(资本密集型)两种产品,使用K(资本)和L(劳动)两种要素,没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K也不跨区流动,并且区际和国际贸易的基础都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使用地区或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都拥有竞争优势。

可从一个特殊的情况发出考察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假设在开始时E、W 两地区相对要素禀赋与世界要素禀赋相同,即(L /K)[,E]=(L/K)[,W]=(L/K)[,O],既无区际贸易,也无对外贸易,I国的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劳动力从W流向E而资本不流动,导致

了区际和国际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即(L/K)[,W]<(L/K)[,O]<(L/K)[,E]。首先考察这种流动不导致地区间完全分工即要素价格仍能维持相等时的情况。显然,劳动力的流入使E成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地区,生产更多的X,而W地区生产更多的Y。根据李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E地增加的X的产量将等于W地减少的X的产量,E地减少的Y的产量将等于W地增加的Y的产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I国的生产量仍然等于消费量。由于两个地区的生产与需求偏离,贸易不可避免,E将输出X输入Y,W则相反;至于这种输出和输入是采取区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的形式,或者两种贸易都发生,则很难确定,因为根据假设,这时对外贸易和区际贸易的价格相同,交易成本也相同,两者没有差异。更为一般的情况是两种贸易并存,并且这时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对外贸易是一种严格的交叉贸易(cross─hauling),E、W两地的对外贸易型式相反而贸易量相等,使得I国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口和出口X与Y,并且X和Y的进口和出口量均相等,每种产品的净贸易量为零;第二,由于总贸易量一定,区际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区际贸易量,两种贸易之间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下面进一步考察要素流动和区际要素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区完全分工时,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仍然假设劳动力由W流向E,并且数量足够大,致使W完全分工于Y后仍在继续流动。在这种情况下,W地区不仅将减少X的产量,还将减少Y的产量,而E地区只增加X的产量;I国为了保持原来消费中X与Y的相对量,必须成为Y的净进口国和X的净出口国。这和E地区以前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型式是相同的。两地区的区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来实现上述结果:第一,E和W同时有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E输出X输入Y,W相反,且E的对外贸易量超出W的,以保证I国是X的净出口国和Y的净进口国;第二,E和W的贸易一部分是对外贸易,但E的对外贸易量超过W的对外贸易量,维持I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三,W的贸易全部是区际贸易,E的则包括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E贸易型式就是I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一种情况最为一般,并且此时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表现得最突出,一种贸易的增加将减少另一种贸易。当劳动力继续由W移向E,致使E也完全分工于X时,其结果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同,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仍然存在。只不过由于劳动力要素分布更为不均,I国作为一个整体,Y的产量更低,消费水平也更低。

以上分析了资本不跨区流动且劳动力区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在劳动力均匀分布而资本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这种替代关系同样存在,只不过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型式将相应地有所改变,这里不重复。

由于在维持贸易平衡的前提下,区际贸易量对于两个地区而言是相同的,拥有较大贸易量的地区也就是拥有较大对外贸易量的地区,并且该地区的贸易型式决定了I国的对外贸易型式。也就是说,在把I国划分为两个地区后,它以地区的形式参予国际分工和贸易,I国总的对外分工和贸易型式是其地区对外分工和贸易型式的加总;只要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型式不同,就存在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在各地区的贸易量和贸易型式一定的条件下,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贸易量在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分配。在没有政策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这种分配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出口方而言,如果区际贸易的贸易条件优于对

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它将努力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际贸易,直至两者的贸易条件相同或对外贸易量降为零;如果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更优,则相反。而在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它会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际贸易,如果区际贸易交易成本更高,则相反。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区际贸易的,区际贸易在许多发达大国曾得到了先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2.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2.1来自区际贸易的利益

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样,能够带来许多利益。

区际贸易对于国家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内市场的竞争性上。因为在区际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大国的各个地区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使各地的企业面对全国性市场而不是地区性市场,各地市场上参予竞争的企业数增加,从而消除各地企业对本地市场的垄断,维护大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性。因此,区际贸易将有助于大国市场的完善及其效率的提高。

区际贸易对于贸易主体的利益则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来自贸易活动本身的剩余(surplus),一是伴随着区际分工和贸易的各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区际贸易作为一种交换活动,和其它任何交换活动一样,能够给理性的贸易双方带来剩余,否则贸易便不会发生。这种剩余的根源是贸易主体对所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减少这种剩余的是贸易活动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超过了可能获自贸易活动的剩余,贸易仍然不会发生。即使区际分工没有在区际贸易前形成或者也没有伴随区际贸易而发生,区际贸易的剩余也是存在的。区际贸易剩余的存在表明,在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都相同的情况下,区际贸易机会转化为对外贸易,将带来贸易剩余的损失,因为区际贸易的双方都是本国人,而对外贸易中只有一方是本国人。贸易剩余的存在也表明,为了获得更多剩余,必须首先降低区际贸易的交易成本。

区际贸易的另一种直接利益是获取规模经济。其来源主要是区际贸易引起的区际分工。规模经济的确切涵义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它可以发生在许多层次上。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区际贸易通过扩大布局于一个地区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使企业的规模得以扩大,从而获得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融资、研究开发、管理等活动方面存在固定成本,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平均单位成本。这一特征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生产设备,总产量增加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果企业从增加产品种类中获得了成本节约,一般被称作获得了“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其性质与规模经济相同,是由于这些产品分享了共同的投入的结果─—即使每种产品数量的增加不降低其单位成本,作为它们共同投入的存在,使得增加产品种类后也会降低每种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区际贸易将扩大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助于多产品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来自增加产品种类的规模经济。其次,是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又被称作地区集中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主要指通过同一行业的企业向特定地区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外部经济。比如,特定行业往往对劳动力技能有特定的要求,同行业企业向一个地区的集中吸引了大批这类劳动力的到来,形成一个劳动力“蓄不池”,每个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立即能在池中找到所需的劳动力,而不用花更高的工资和搜寻成本满足新的对劳动力的需求;每个企业扩

张或缩小生产规模时间的不一致,使得该蓄水池中总有“水”。在这里,企业享受到的是本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经济。再比如,当同行业的企业对其中间投入品有共同的需求时,一些企业向一个地区集中能够扩大对这种投入品的需求和市场,使得其它企业能够通过分工于该投入品而降低其价格,并使所有使用该投入品的企业受益,引起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另外,由于技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同行业技术的溢出效应(technological spillovers)也是行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一个来源。第三,是多个行业向一个地区集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也即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这主要是因为行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行业的发展,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能够有益于多个行业。

2.2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一国在获得了区际贸易的上述利益后,其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状况。以规模经济为例,不管规模经济采取了何种形式,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为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基础。而在价格竞争力提高后,在其它条件特别是非价格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困难,而且一国原来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与别国产品相竞争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出口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变竞争优势的国际分布。这一点可以由下图清楚地看出。

图中AC为某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假设国内、国外企业都采取成本定价原则。I国在获得规模经济前的t[,1]点,国内产品价格是P[,1],而W国价格是P[,0] ,P[,1]>P[,0],I国在W国进入其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时仍将进口该产品;而当I国在t[,2] 点通过区际贸易获得了规模经济后,其价格降至P[,2] 低于P[,0],如果I国产品进入W 国市场的交易成本小于(P[,0]—P[,2]),I国将获得该产品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该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三、在我国的表现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两种形式的贸易的发展都受到阻碍,不仅没有参予国际分工,区际分工的局面也没有形成,区际贸易的潜力巨大,自然也谈不上这两种贸易之间的替代和互补。

近15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开放同时起步,使两种贸易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由于各地的热情和偏好,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作用,发展尤为迅速,到1992年,出口和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分别达到19.5%和18.5%,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期间表现出的突出特征是在区际贸易的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众多的区际贸易转化为对外贸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第一,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这一点在制成品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对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制造业区际分工度的计算表明,不仅区际分工水平低,而且自从改革以来,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成品的区际贸易很难得到发展,再加上各地纷纷通过对本地市场的保护维持本地制造业的生存,比如,规定本地的批发和零售企业优先经营本地企业的产品,阻止外地企业在本地设立销售机构,对外地车辆的通行征收额外的税费,等等,使得我国区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商品生产和销售总额的增长,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大国在发展初期的状况很不相同的特征。第二,一些初级产品的产地在外销时压价竞销,而国内其他地方的加工企业陷入停工待料、高价进口同类原料维持生产的状况。甚至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相同的产品由一个地区出口而由另一个地区以高得多的价格进口回来。这实际上是这些初级产品的国内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

易。第三,一些国内制造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另一些地区销售,而进口相同产品在这些地区能够畅行无阻,致使国内制造企业处境困难,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实际上是制成品的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易。第四,一些产品的国内市场已经由进口或外资企业的产品供给,使得国内企业通过区际贸易,提高其竞争力,进而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能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不能发挥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互补作用。目前许多产品的进口占我国产量的比重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发生以上现象的根源何在呢?首先,在于传统体制束缚了区际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改革又走了一条“行政性分权”式的道路,没有彻底消除阻碍区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区际贸易只有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制下,当企业拥有了充分自主权、交易成本充分小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但在我国传统的行政控制体制下,企业行为受严格控制,并且中央政府作为省区的上级单位,追求地区平衡发展的目标,希望通过一些产业的布局分散化以及鼓励各地优先以本地产品满足本地需要,减少地区之间的矛盾,削减跨区物资和商品的调拨,使经济的管理和计划变得容易。另一方面,从各省角度看,由于与本地企业有着密切的利润、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系,一旦某种产业已经在本地建立,它们也会努力维护其本地市场;同时,由于商品和物资经由中央政府从其他地区输入的程序复杂,交易成本高昂,各省也会努力追求省内自给自足的目标。由于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全国性层级组织的一个层次,拥有较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它们也常常能够实现自己的上述目标。在上下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中国区际分工的格局不能形成,区际贸易也得不到发展,是很自然的结果。改革以来,在计划、财政、金融、内外贸等方面的许多权力进一步由中央下放给地方,而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行为仍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为地方政府谋求自身利益提供了方便。于是便有了一系列阻碍区际贸易的行为,有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有了区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化。其次,在于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失误。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众多的国内贸易机会将使我国的发展战略不同于那些小国和地区,依托国内市场,我国同样可以获得快速的增长。于是便有了“大进大出”,有了鼓励出口的“双轨汇率”下的外汇留成制度,有了许多在进口方面享受特殊优惠的地区和企业,也有了对发展交通通迅等有助于降低区际贸易交易成本的措施的忽视。第三,还在于没有意识到有一个“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的问题,致使在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尚未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竞争,有进一步大规模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那种“以开放带动改革”的做法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向这一体制的过渡。无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效率的提高,国内竞争的加强和国内区际贸易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和国际竞争的残酷性中进一步认识到所从事的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

以上分析表明,从对外贸易与区际贸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新的认识。在最后还想强调的是,如果我国在改革没有完成、竞争力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当让出国内市场的压力来临时,就轻易放弃适合于自己的贸易和发展战略,将可能对自己的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铸成“历史性的错误”。

张宏2010-12-30

下载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石煤提钒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煤炭技术进步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煤炭技术进步发展现状与展望 (2007-3-15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浅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浅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伴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创新,电子银行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的焦点。本文将从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

    探析我国毛毯出口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国际市场对中国毛毯的需求非常旺盛在频繁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毛毯出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

    两岸关系现状与展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

    焦化废水处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焦化废水处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焦化废水是炼焦、煤气在高温干馏、净化及副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含有挥发酚、多环芳烃及氧、硫、氮等杂环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是一种高CODcr、高酚值......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

    我国新型食用油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精选]

    我国新型食用油市场现状与前景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新型原料油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应运而生。虽然其攻占市场之路并非一帆......

    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摘 要: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投资计划,方便解决各种紧急情况,国家和政府批准在债券的筹资资金方面提出了很多的急救措施,但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