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是权利主体
教师是权利主体
团结民族中学
康学敏
在教育工作生活中,教师是权利的主体,因为教师具有一下权利:
(一)教师的公民权利
教师的公民权利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规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教师的基本公民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社会经济权以及监督权等。在这些基本权利中,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是教师一般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教师遭受来自家长、学生的殴打,遭受到侮辱和性骚扰,等等。
(二)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主体,可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自主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主动性发挥的基础,也是教育实践有效进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权利,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也不能随意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
(1)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有权从事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著书立说和从事技术开发等。
(2)教师有权参与合法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入专业学术团体,并兼任工作。(3)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有权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争鸣学术思想。3管理学生权
教师管理学生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教师是已经取得教育资格并具备相应技能的专业人员,不仅精通教育技巧和方法,而且熟悉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有权且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并合理地启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道德、品行具有评定权。也就是说,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要如实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管理学生权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专业性较强的一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教师管理学生权的行使。教师也应当珍惜、并以公正的态度行使这项权利。4报酬待遇权
教师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就当前自己的状况来看,我的职业权利实现程度较高,基本实现教育教学权和学术研究权,但管理学生权这一块实现的不理想,作为老师,当发现学生出现种种不利于身心发展,学习提高的问题时,必然会及时教育,也会采用不同办法,有时,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反而因此引发老师家长之间的一些小矛盾。
第二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学生的活动要具体。这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并认真加以落实;教师的指令,要改“一定要”为“现在就”,改“课下”为“课上”。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主讲老师这样说:“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老师们以为这样一说,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反正我是说了,能不能做到就在你自己了。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上课是干什么的?上课就是叫学生通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课下再让“记”、再让“想”,这不但不好控制和监督,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讲完”。老师讲完了,学生并非就一定学会了。学生会不会应该是教学进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说,只管自己能不能讲完,从学术的角度说,是不懂得什么是“教学”;从态度上说,是不负责任。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害怕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有的干脆不给他们时间。实际上,这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时间是学生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的老师,必须在备课时给以专门的设计。
二是活动的形式要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可观察、可控制、可量化。“听”与“思”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具体活动,因为它们是否在进行、进行的效果怎样,很难观察得到,也很难控制和测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以下9种:说、读、评、议、练、记、背、忆、结等。
1、说。主要指学生的口语活动。“说”与“想”相对。想是内部思考,说是外部表达。思考的结果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全面与否等,通过“说”的活动可以得到验证。“说”的活动包括“问”与“答”。让学生发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而回答问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打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心理的素质,提高其非智力因素。关于“说”,老师应该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敢于回答、善于回答,培养“说”的能力,养成“说”的习惯。为了保证落实学生课堂上“说”的地位,可以在起步阶段搞个定量的指标:例如每个学生每周保证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主动回答一次老师的提问等。
2、读。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快读、泛读等不同形式;从内容上看,阅读可以读文,读图,读表,读题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阅读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既可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可自行实验研究。另外,我们所说的阅读,不仅指语文学科的阅读,而且指数学阅读、英语阅读、政治阅读、物理阅读等学科的课堂阅读活动。每一个学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在读中认知,在读中理解,在阅读中丰富,在阅读中提高。
3、评。指评论、比较、鉴别。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比较、鉴别,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并实现正向迁移的重要手段。评论、比较、鉴别等活动,一般安排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联系处、细节处等;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预案,以备出现特殊情况。
4、议。就是议论、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可以集中大家智慧,实现多项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突破难点疑点,共同提高。讨论也是一种“说”,所以它也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思考常常易于走神,但两个人讨论就不容许走神了。讨论的最高形式是辩论。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般问题,同桌交流一下即可,这种简单的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但对于特别复杂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组织和准备,写在教案上,作为具体的教学步骤:(1)教师在讨论前要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课题;(2)规定讨论的时间和反馈时的具体要求(发言者、补充者、评论者;发言顺序、发言人次、发言方式、发言时间等);(3)进行分组指导,安排各组召集人和讨论地点;(4)学生发言后,要进行总结。课堂讨论的误区是:(1)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只有空头号召,讨论有名无实;(2)组织不严密,指导不具体(不定量、无思路),讨论流于形式;(3)讨论后不反馈、不总结,讨论半途而废;(4)讨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小题大做;(5)一节课内讨论次数过多,形式单调,课堂结构松散;(6)讨论前不铺垫,不发动,不创设情境,学生缺乏讨论的欲望;(7)讨论的时机选择不当,有的一上课就讨论或者要下课才讨论——学生的讨论、反馈阶段,应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
5、练。指课堂练习,它是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明确的目的性、难度的适中性、技巧的单一性等特点;它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是综合训练的基础。课堂练习的类型常见的有:(1)铺垫练习。为引出新知而进行的练习,目的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2)强化练习。即帮助理解新知识的练习,目的在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对应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等。(3)巩固练习。在新知学完后,学生对新知要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这时的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用在形成技能技巧。
6、记。指做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强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永久记忆。关于课堂笔记,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学生缺少记录习惯,不少老师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笔记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1)及时提醒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什么、记在哪儿等;(2)老师的板书要有计划,要做到“教材要点化,要点网络化,网络精细化”,有利于学生记录。
7、背。即背诵、记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活动常被老师们安排在课下,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我们的要求是:(1)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要点、词汇、常识或基本材料等需要识记的知识,必须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2)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运用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记忆;(3)采取多种形式,对记忆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例如提问、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成练习题等。
8、忆。即回忆,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回忆、讲授过程中对旧知的临时性回忆以及复习课上的集中回忆等。这种回忆,既是强化巩固的需要,也是衔接连贯的需要。回忆是再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不能回忆即不能再现(面对试题中的知识点想不起具体内容)是常见的学习失败事件。所以,回忆、复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尤其是复习课,老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回忆的方案,例如常见的复习形式有背诵式、复述式、填空式、改错式等。
9、结。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习总结的一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课堂小结的目的主要是:(1)回顾梳理知识;(2)归纳清点知识;(3)记忆巩固知识。课堂小结要注意:(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3)妥善处理板书、教材和笔记的关系。
以上是从一般的角度讲的学生活动。具体到某一学科,又有各科的特殊形式的活动,如英语中的拼读、朗读、背诵、听读、听写、造句、改错、回答、复述、改写、翻译、述图、对话、表演等。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得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你讲,跟难分辨他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他自己学,然后回答,要做出来,这样一来就不容易产生差生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例如,需要学生思考时、需要学生讨论时、需要学生练习时、需要学生阅读时、需要学生背诵时等,都需要“发动”。只是“发动”的内容、时间、力度有所不同罢了。我在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发出了指令以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活动不到位、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需要发动?因为人的学习活动听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一样,都是在主观意识驱使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如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规定某些同学续读、点评;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规定同桌答、同桌评或者前桌答后桌评,或者男生答,女生评等。再如课堂练习时,一人上堂,其余学生怎么办?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时,几个人一组,谁主持,谁是发言人等,更需要组织。课堂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组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落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怯懦等)、含混不明(如用“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上面引用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指挥的艺术可以写一大本书”;“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广义的指挥包括组织,狭义的指挥专指指导,我们这里指后者。指导的原则是具体——老师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分几步学习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指导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空泛,学生思维无路,难以进入状态,基础差、无思考习惯的学生更是如此。指导时不免要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向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空泛的目标陈述是这样的:“请比较下面的两段材料,看有什么不同。”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即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情境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请你(行为主体)在指定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条件),比较(行为动词)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内容),至少各举出五个特点(量和标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指标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表述。陈述学习目标是教师的一种高级职业技能,一份高水平、高质量的试卷或练习题,实际上就是一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目标陈述语言。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志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同志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同志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例如同样的内容,在甲班讲的时候,用原来设计的鼓动措施,学生被发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而在乙班的时候却没有出现,这时就应该变化发动的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5、点拨。点拨教学法本来是安徽省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一种现代语文教学法,目前已被教学领域普遍吸纳。点拨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是对“串讲”的超越,成为“精讲”的代名词。点拨的前提在“诱导”;点拨的条件是“适时”;点拨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该点拨时则点拨”。点拨,是对启发式原则的具体运用。它既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又防止出现“放羊式”。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点拨法,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
第三篇: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教育主题。提高课堂有效性是解决这一战略主题的不二选择。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有效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当前实施有效教学究竟要从哪里切入?为了引领有效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有效性与道德性两对关系,同时还要从教学目的观和教学质量观重建的高度反思和检讨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第四篇: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
208012757.doc
教学课题: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主要义务。理解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个别商品生产者为什么必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学难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重点:劳动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提高职业技能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一)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邓小平语: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活动。
社会有分工的不同,但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者有职业的不同,但都是社会的主人。
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2、劳动者的权利(1)含义
(2)劳动权的重要性(3)内容
(4)保障劳动者权利的意义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内容: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2)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义务具有强制性。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或片面强调一方的错误观点 练习:
4、劳动者的义务
对企业的意义:关系产品和服务质量,关系企业形象和信誉
对国家的意义: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如何克服市场的缺陷?加强宏观调控和精神文明建设)
5、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有法律保障
2、简答题:
某港口装卸公司与一外国货船签订合同,双方同意15日内完成该货船所运货物的装卸任务。由于不期而至的恶劣天气延缓了工作进程,该公司领导在得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希望公司职工利用双休日加班,以免违反合同约定而向外商支付巨额赔偿金。但青年工人李某等以“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为由拒绝加班。对李某等拒绝加班的言行,你是怎样看待的?
分析思路:
(1)肯定说明在我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因此一般说来,李某等要求休息的权利是能够得到法律保障的。(2)运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明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在该公司因客观原因的特殊情况下,公司职工有义务维护公司的利益,因此李某等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说明劳动者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树立主人翁意识,努力加强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
208012757.doc 献社会。
3、辩析题:
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是统一的,下岗人员没有劳动权利,当然也就没有劳动义务了。(1)说明劳动是权利又是义务是统一的
(2)分析下岗的原因不是剥夺了劳动者的权利,而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3)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下岗工人的权益,是对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尊重。(4)下岗工人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利。(5)上述观点是片面的。
第五篇: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
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
阆中市水观镇初级中学校 裴子敬
《宝莲灯》电视剧的片尾曲有一句歌词唱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不食人间五谷,也犯错误也犯错误”。其实,不管是整个人类社会,还是个体的人,都是在“错误——修正错误——错误——修正错误”的反复过程中曲折前进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错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就应该多几份淡定,少几份急躁。对他们多几份欣赏,少几份责备。所以,09年以后,我每接到新的一批学生时,首先告诉他们的一句话是“允许你们天天犯错误,但不允许你们犯同样的错误”。在潜意识里,我并不喜欢不犯错误的乖学生,他们往往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的人。
其实在09年以前,我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动辄就是批评指责,对学生总是板着一副面孔。尽管如此,凭着老师的威严,和许多老师一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管理班级也还算得心应手。
可是06年,我带的班级有这样六个男学生,他们一下课,就聚在一起不是欺负女生,就是欺负小同学,不是骂人,就是打架,总是给老师惹麻烦,给班级抹黑。课堂上,他们打瞌睡不说,传纸条打粉笔头是家常便饭,前排同学的衣服常常成为他们的画板„„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在提到蚂蚁喜欢的食物时,他们中的一个竟说“方便面。”另一个接着大声说“麻辣烫。”一下子课堂乱成一团糟。我当时气急了,狠狠的他们批评了一顿,并把他们请出教室,出教室后,他们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哼起歌来,简直无法上课。对他们,我是伤透
了脑筋,想尽办法用尽招:同学们口诛笔伐,家长棍棒相向;站台批评,到校长办公室教育。硬的不行,软的用上,苦口婆心讲道理,和风细雨谈理想还是无济于事。
后来,全班同学齐上阵,先列举他们的种种“罪状”,再以“他们能在一起吗?”为题写作文进行评论,他们成了众矢之的,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他们在一起绝对没有好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他们在一起只能进一步走向“深渊”。希望他们能结交一些能给他们传递正能量的同学,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这样一来,一段时间里,他们似乎有了一些收敛,头也低了一些。
可是,好景不长,平静几天后他们又旧病复发,这下就一发不可收拾。他们连闯下大祸,一次竟酿成重大安全事故。那天课外活动,有一个学生在双杠前练习翻双杠。他们看别人,不但动作到位,而且形体优美,不知是出于嫉妒还是恨,或者就是恶作剧,他们几个嘀咕一阵后,一个人拿来扫把,把扫把立在地上,对准别人的臀部。另一个,还扶住扫把,不让扫把倒下,当翻双杠的同学跳下的时候,扫把不偏不倚的戳进了翻双杠同学的臀部,霎时间鲜血直流。他们知道创下大祸,有的抬脚有的抬手,有的冲在前面奔向医院挂号,受伤的同学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半个多月就出院了。可就是这一次,他们有了彻底的改变,这不是他们幡然醒悟,而是上天给了我充分思考的时间。他们出事的时候,我在成都参加一个短期培训,当我接到在家的带班老师的电话时,肺都气炸了,恨不得把他们狠狠的骂一顿。
当我学习结束,回到学校,带班老师详细的向我叙述了出事的经
过,并时不时的庆幸,这几个同学反应快,送受伤同学到医院的时间短,医院抢救及时。要不然可不得了。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天,我就没有立即找他们算账。可是,当学习回来的那天下午,我刚走进办公室不久,他们六个同学就站在办公室外喊报告,找我承认错误。看着他们都耷拉着脑袋,想起带班老师的庆幸,我心里一震,他们也如此胆小可爱,我尽量压住心中的怒火,搜肠刮肚的寻找褒词儿表扬他们:“你们今天能主动找我承认错误,这是很大的进步;并且你们在出事的当时,没有慌乱,更没有相互推诿责任,第一时间把受伤同学送到了医院,得到及时的抢救,使事故的伤害降到最低。这说明①你们聪明反应快,临危不乱,②你们敢作敢当,有担当精神,③你们心地善良,对同学有仁爱情怀。我希望你们让事故本身成为历史,并把你们在处这次理事故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精神发扬光大。”说完这番话后,上课铃响了,我说:“我有课,要去上课了,你们也去上课吧。”他们都停了一下,然后,迈着比较沉得步子离开了。
此后,我也没有在班上提起这件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长了一些,小动作少了一些,课后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也明显的减少了。更为可喜的是中期考试,他们的成绩各自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这些可喜的变化,有的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从不轻易放过,都不失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渐渐地他们的进步越来越大。
事后,我想,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能剥夺也不可能剥夺他们这种权利的。对学生的错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就
应该多几份淡定,少几份急躁。对他们多几份欣赏,少几份责备。马斯洛的人类需要金字塔不是描述的非常形象吗?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爱,需要尊重,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问题,对问题学生往往缺少了这方面的思考。不是批评就是指责,常常一棍子打死,更不愿用探寻的眼光去发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这些学生的闪光点。殊不知这样使问题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不怪我时常听有的班主任说:“我们做班主任的基本上就是为几个学生操心。”确实这以前我深有同感。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和常犯错误的学生多了几份理解和包容,多几个角度去思考,努力去欣赏他们,就感觉他们可爱多了。特别是我告诉他们“允许你们天天犯错误,但不允许你们犯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感觉班主任工作轻松多了。所以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对学生的错误和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如此,对他们应多几份淡定,少几份急躁;多几份欣赏,少几份责备。因为,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剥夺他们犯错误的权利,无异于阻止他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