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时间:2019-05-14 20:4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第一篇: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上海周浦高级中学 许世红

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极具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如果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课,则会走向穷途末路,会被其它学科吞噬。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都会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信息技术课就会名存实亡。其次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清、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因此我们必须屏弃以往单纯传授或操练技术的教学思路,创导开放的,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从心理发展动因看 许多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发展,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承认,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较好地满足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从学科特点来看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网络既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但决不是放羊式的。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辅导中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研究策略和思维方法,应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四、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现实而长远的问题,光靠政府立法和政策是不够的,只有教育才是根本出路,而目前中学生环保意识不强、环境道德素养不高,于是我设想将信息科技与社会热点、学生实际生活、人类的生存环境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

(一)准备阶段

1、创设情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给人类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人类在开发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在污染和破坏着自然环境,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确定研究课题

师生热烈讨论后确定总课题为:《关爱家园》,学生在初步了解一些环保知识后,对继续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组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资源确定一个范围较窄的研究专题。如:《白色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废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校园的草地为何不绿》、《都市的环境与光污染》等,既便于操作,又能以小见大。

3、分课题小组,明确职能。

小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自由组成,每一小组选定组长1人。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人数过少则学生负担太重,不利于课题的深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人数过多则耽误时间,不利于小组长控制和集中正确意见。对小组长的任命十分关键,必须由能力和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内学生间要明确分工,以做到各尽所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二)实施阶段

(以下以“白色污染:就在你身边”课题小组为例,对实施过程进行阐述)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小组内先对课题进行分析,制定研究计划。(1)、白色污染的形成原因(2)、白色污染的危害(3)、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4)、校内问卷调查(5)、校内白色污染现状调查。并根据计划作了明确分工。

2、收集整理资料。

(1)有的小组成员搜集资料。利用百度、雅虎、搜狐等搜索引擎,合理设置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相关信息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等)并记录相关资料。(2)将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并进一步挖掘与研究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最终形成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3、调查研究(1)校内问卷调查

有的成员在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他们随机了挑选100人,共收回100份问卷,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调查者中,有77%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23%表示不清楚。问题二:你经常购买一次性用具吗? 21%的人偶尔购买,77%的人经常购买,只有2%的人表示不买。问题三:你购买一次性用具时,首先考虑价格还是环保问题?

44%的人认为当然首先考虑价格问题,毕竟我们不是富人;42%的人认为要看价格是否相差悬殊;4%的人认为应首先考虑环保问题。

问题四:你如何处理塑料袋及塑料一次性饭盒? 只有5%的人将随地乱扔,14%的人认为看周围环境状况,扔进垃圾箱的占81%(2)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有的成员去实验室借来了称量工具,对自己班级一天产生的垃圾进行称量,分拣出垃圾的种类,计算白色污染物(如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饭盒等)所占比重,以此来估算学校一天产生的白色污染物的数量,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

(3)访谈

有的成员去废品回收站进行采访,了解到塑料是可以回收的,可用作建筑材料或农用大棚等。可同学们在整个周浦都没找到一处回收泡膜塑料的地方。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并进行了录音和录像。

(4)实验

有的成员去化学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发现如果对塑料进行加热,会产生淡黄色的烟,最后生成油状黏稠液体(似硫酸),停止加热后迅速凝固成玻璃状固体;如果直接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浓重的、有刺激气味的黑烟,泡沫塑料迅速变为黑色液体并继续燃烧,在其中可燃物质燃尽后生成不规则的块状黑色固体。

4、讨论切磋。

小组根据每位同学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与整理,并相互交流、拓宽思路,最后形成统一观点。从校内问卷调查及现状调查数据表明学校应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从访谈的结果看,政府应增加回收废弃塑料的渠道;从实验的结果看,我们平时用加热和燃烧来处理白色污染物的方法是错误的,它会造成空气污染。处理白色污染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但这需要高超的技术。于是他们又从网上收集了许多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向市环保局的领导咨询了有关上海目前处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最后他们呼吁: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自觉成为环保卫士。

5、选用适当的多媒体软件,分工合作,制作电子作品

为便于下一阶段开展全班交流,同学们将研究成果制成《白色污染,就在你身边》的网页。内容包含有关白色污染的基本知识,问卷调查表及数据分析图表,现状调查数据及分析图表,实验现象分析,访谈音像资料等。

(1)加工信息: 整理和筛选信息,加工图片文件和声音文件(2)小组规划网站风格

(3)分工合作搭建网站,注意网站中超连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美化网站:文字的修饰,颜色的合理搭配,图片的合理运用,艺术字的应用,网页的动态效果,网页特效等

(三)总结提高阶段

1、交流汇报探究成果:小组选派代表,边操作电子作品边简明扼要地阐明基本观点及相关论据,以及探索的基本思路、途径、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等。

2、质疑答辩:对小组汇报内容不清楚之处,教师和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该小组同学负责解答。对该组报告不足之处,其他组同学也可给予补充,加以完善。对于成功之处,可让该组同学介绍经验,以便共同进步。

3、自评互评:诚信地给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态度、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信息的表达能力(制作网页、撰写结题报告等)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

4、教师总结。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总结,指出成功与不足,及时进行矫正。对学生在自学、质疑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供反思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全过程中的行为,考虑如何修正、提高。

5、拓展提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对该组学生我提出了:我们不仅应该不做破坏环境的事,还应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已了解了白色污染产生的途径,更明白它的危害性,我们是否能对如何防治白色污染提出一些合理的、科学化的建议呢?这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环保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治理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巧妙地设置关键字,快速而有效地从网络获取信息;利用录音设备、摄像设备获取音像资源;利用扫描仪获取图片资源;借助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获得数据、发现规律;利用数据库、电子表格和统计软件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加工,撰写报告;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发言提纲;用多媒体和网页制作工具来制作和发布电子作品,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了维护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同学之间切磋讨论,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学会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虑问题,学会了批判性的利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内容往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这时学习变成一种爱好和需要,学生态度积极、思维活跃,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挖掘。研究性学习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通过亲自尝试、探究和交流来完成任务。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这次活动中,许多学生提出了很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校园绿化,为何不绿》,《试卷能否双面利用》、《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服装面料的环保化》等,学生在确定课题后,或上网、或跑图书馆、或访谈、或问卷调查、或实验论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组同学齐心协力,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出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3、拓宽学生心理空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现在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表现欲较强,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沟通的意识较弱。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往往也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学习进度,会受到同组同学的监督,所有不利于小组的行为会受到同学的批评等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养成乐于沟通、善于沟通、积极开朗的性格,从而克服自我中心,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团队合作,认真完成小组分配任务,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4、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今天,尽管我们的学生研究还很稚嫩,有些想法还不成熟,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但研究活动的过程是美的,在过程的始终处处可见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尽管研究性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熟悉的套路,对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可开发,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参考文献: 《上海市普通中学课程方案》 《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第二篇: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都丰乐中学:吴正谦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课题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而具体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本文就在课题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 过程方法 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缘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应该成为学习研究的途径,使学生在这个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体验未知知识的探求过程。所以,再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师责无旁贷的。然遗憾的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目的,重点并没有落到实处,并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一方面要使课题研究的时间向课前课后适当地延伸;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的学习,下面就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谈点个人体会。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确定课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非常重要。课题选得怎样,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有无价值,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该环节是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教学内容进行“稀释还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隐含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挖掘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探索价值的话题。确定话题必须符合

1.目的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目的就是如何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理想模型“,如何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如何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科学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索真理的活动。课题应考虑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或一些物理知识,使学生有一个探索的基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3.创新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4.可行性:研究性学习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即学生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是否有必要的实验设备、资料、时间(如探索时间、讨论时间、实验或收集资料时间)、研究地点等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现探索未知知识的方法。课题内容可为:①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是什么?②联系实际,你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论是否正确?能举例说明吗?③怎样设计实验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④实验过程中,同一物体以相同速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受力情况,运动情况)?⑤运动情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⑥如果平面是光滑无磨擦的,运动将会怎样?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二、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自主探索

要想顺利地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前把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同时要提供清楚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1.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收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学会查阅资料才能走进科学研究的大门。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研究性学习中查阅图书、期刊、报纸、科普读物、教科书、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等,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因特网、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从中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2.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整理加工

从事课题研究仅仅会查阅资料还不够,还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处理信息,它包含整理和加工两项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剔除假材料,去掉过时重复的材料。写批语,就是在所摘录资料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解释和质疑,对重点、难点、精彩之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上的各种标记,最后汇总成所查找的资料。

3.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

进行实验是课题自主探索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让学生随时都能动手实验是本环节顺利完成的保证。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要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必须让学生有选择器材的自由,摆放的器材应多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实验方案的要求,在管理上可以有课任教师和实验员轮流进行管理,这样也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须的帮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因为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的,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课题积极展开讨论

在进行了收集资料、设计实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探讨的内容和方式为:(1)汇报,汇报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说明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可采取典型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自由发言是典型发言的补充,目的是发现有创意的观点和方法。(2)自由讨论,展开学生之间对课题研究学习的相互讨论,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对课题的探索学习效果也不同,有的已自我领悟,有的一知半解,存在许多疑问。为了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同桌和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说出各自研究的心得或疑惑,目的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3)点拨:教师针对学生汇报和讨论中的实质性问题,作恰到好处的精练的讲解,帮助学生疏理知识,使其脉络明显化,条理化。注重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物理思想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挖掘,扩展性的探讨物理规律的应用。对有创意的发言和讨论,要倍加赞赏和鼓励。

在讨论这个环节,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最高权威者。

四、课题知识的应用和反思

课题知识的应用实际上也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同样也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它的目的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首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可以选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一些密切相关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思考和训练,力求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透视。其次要结合课题的研究学习,进行妥协性的思维训练。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课题研究时,由于课本上并没有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要求学生推导:(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公式);(2)“自由落体运动”中位移跟时间的关系;(3)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关系,(4)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关系。又如进行课题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的运动的教学时,可结合电视机的显像管,电脑的显示器中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

最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要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检验,从实验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要从知识的角度反思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领悟所学知识要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领悟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过程中的物理方法。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目前阶段各校的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在不断的更新,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探究问题的实验和方法,最后的结论都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教科书的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学生不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固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初二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留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刚刚的事件中,我们已经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此过程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以供学生选用),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比如刚才提到的,有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而这一实验又不便直接验证,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来反驳,我们假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是正确的,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等于零,物体的运动将不再需要动力装置来克服阻力,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也可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来反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也应该是正确的,试想,当我们推一重物很费力时,是不是只要将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缩小就可以实现省力的目的呢?显然这样的设想是荒谬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这种反证法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益处。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物理现象)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另外一种做法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有几位同学在讲解电阻随导体横截面的增大而减小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将电荷通过导体比作千军万马过桥,若桥越宽则军队越容易过桥,阻碍越小,那么电荷通过导体时导体横截面积增大,电荷通过时受到的阻碍也会越小,电阻越小。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2)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课题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而具体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有着很多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性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绝对不能以此来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使它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教学成果才将更加丰硕。总之,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效果是明显的。只有学生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时,才能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作者:戚有建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12年第10期

摘要: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也在努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本文是从一道平面几何题出发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感想。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以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着眼点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制作、表达与交流等探寻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在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所作、所感、所悟。

一、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承受者。教师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限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主动地从自然、从社会、从生活、从教材各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中,它强调“研究和创造”的成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地去寻找、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开拓创新。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性及主体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具体运用的定义及其效果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是指把学习的对象当作研究的对象来对待,自己动脑研究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规律,接受掌握事实性知识,探索、发现原理性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体验中进一步创新。

二、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掌握的知识水平来看,已经具有形成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已有显著的发展。能与同学之间发生争论,阐述假设的可能性和条件。我们知道,对事物进行怀疑,对问题能进行有假设的思考及判断,是一切科学性研究,科学方法的起点和重要部分,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心理依据。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增强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能独立通过实验、上网等手段获取知识,也能独立从社会、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能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可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其效果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

研究性学习是以主体性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就无法去研究,更谈不上创造。研究性学习当然无从谈起。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老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专家,教材的知识也不是千真万确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在别的地方可能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对老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并通过主动学习,培养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包括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和活动空间的不固定性和无限性。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1、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教材上的问题,并且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模型演示,往往不是十分直观,加上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操作。如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可以通过如下的过程来学习:取一盒同样长度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一平面内把它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不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能够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再拿出四根牙签,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再拿出五根、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活动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演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传统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导致“教”游离于“学”,“学”游离于“用”。现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推导过程以及概念、原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2、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空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并且应更多地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到渠道,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便于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应对传统的课堂学习空间做出调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整。我们知道传统的学习形式基本上是“封闭式”,课堂空间是“秧田型”,学生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学生之间的联系较松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多为师生活动,且启动者几乎均为老师,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很少,甚至没有,更不用说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学习了。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研究的空间,提倡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独立自主地从事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讲解、练习的旧路中走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互合作交流,把研究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交流动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开放型的,小组合作是它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式。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小组的每一名成员都有分工。小组的组合可以是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和学习情况的需要,按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征、操作能力等由教师帮助混合编组,以便在教学中随时可进行研讨,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在活动中起到组织、安排、研讨、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小组研讨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集体引导-创设问题情景-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由组长组织,可运用交流式、演示式、辩论式、诊断式或补充式等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有利于小组群体合作学习,课堂空间构成一般采用“U”型组合,小组成员占据三个方位,留余一面作为“共有空间”,便于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随时加入,一起讨论,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往,同时也扩大了老师关注学生对象的群体性,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老师在关注我,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组合学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一个个的挑战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研究性学习提倡把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使书本知识重新被“激活”,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货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知识最能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高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造问题的情景,多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针对问题,编制一幅生活画面,采用多媒体以卡通形式展现在屏幕上。有5个小木匠都想将一块不规则的木料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小木匠甲:先画了两组对边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乙:画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丙:画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等四边形。小木匠丁:画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小木匠戊:就使用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吧。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想一想,他们都能做出平行四边形吗?通过思考、分组讨论、研究后,学生很快完成了。通过这种形式教学,实践证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能,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创造离不开研究,研究是为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为手段,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坚持问题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介,是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指导学生经常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注意捕捉各种各种信息,收集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大胆怀疑,敢于质疑。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叛性。因为只有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人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人才会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出问题。其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地创造性品质。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现具有图文并茂、声形组合的课件,以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种逼真的情景,快捷地提供了足够的感性素材。尤其是对那些观察不到,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加学习。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类似之处。如研究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后,再学习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老师直接引入课题:“我们的课桌面、课本面、和黑板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四边形——矩形。你想知道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叫矩形吗?矩形有怎样的性质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马上高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通过测量角、对角线、边长,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然后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补充、纠正,最后统一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 学生对概念、性质的形成理解得比较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永福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李淑文编:《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李佐锋主编:《数学建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4][苏]B.A.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5] 青岛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编:《解读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内部资料,2001年7月,[6]田江东 矫永芳:《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平度教育》,2003年2月

[7]吴启友:《实施成功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改革论坛》,2003年第一辑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改历史教学中的大胆尝试

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改历史教学中的大胆尝试

江西省龙南中学

廖良剑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发展求真、思辩与探究的科学态度,养成寻求不同证据、接受多元理解、容纳相悖结论的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以“见疑-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其学习空间、途径和结论突破了固定性的课堂、概括化的教材、机械性的记忆和封闭式的理解,呈现出接纳多样性课程资源、开发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开放态势。由此,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被动、接受、孤立的学习方式。

关健词: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正文:

随着我省已率先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不少新老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困惑也日益显露。从教师的“教”的角度看,主要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课改,而在于怎样才能按新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之一,因此,当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学习知识,那么学生要学的知识是太多了,学生无力承受。在现实环境中认识问题学会生存以利于未来环境中赢得发展是现代人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可见,由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学习动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依归,是目前转变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作为以了解和研究人类不同领域文明发展历程的概貌与规律为内容的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显性或隐性关联,更拥有可供人生与民族发展作借鉴的丰富资源。当历史课教学不是围绕教师反复陈述“死”的历史而是为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直接价值时,历史教学自身也焕发了新生。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发展呢,本人认为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历史学科的功用,古今中外的学者虽然观点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包涵了探究的性质。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提倡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将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分为四个层面: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阐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在新大纲的最后,列出了22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共供老师们参考。可见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当然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的占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这是毋庸质疑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发展求真、思辩与探究的科学态度,养成寻求不同证据、接受多元理解、容纳相悖结论的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以“见疑-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其学习空间、途径和结论突破了固定性的课堂、概括化的教材、机械性的记忆和封闭式的理解,呈现出接纳多样性课程资源、开发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开放态势。由此,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被动、接受、孤立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发现、探究本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教材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吸收,教师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本人认为:首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备课的时间,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借助工具书、中学教材、上网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识、概念或开展探究,对照老师发下的主要学习目标、课前思考题等资料进行适当准备,还应与自己身边或自己关注到的国内外相关事件和现象相联系。这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环节。在课中的导入新课环节要将源于学生生活现实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本环节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都是基础性的一步。便于日后学生独立的从事自主探究式的研究。历史学科研究性的操作程序大致为: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总结交

流。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可能有多种方式。第一、教师可以把教学大纲中的22个参考课题公布,让学生在大范围中选择小范围,在小范围内确定小专题。如新大纲中“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可以细化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二、教师提供的课题学生未必就感兴趣,因此学生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和确定课题。如:男同学从自己的穿着想到“西装与社会的进步”,女同学从文艺作品中看到妇女缠足联想到“缠足与放足的历史”,荆州的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了解而提出了“张居正改革的评价及影响”“文物的挖掘与保护”“古城墙的保护与独特魅力”等课题,沙市的学生受浓厚商业氛围的影响提出了“从中山路到北京路—沙市的商业中心的形成与演变”,“中山路等老街的历史遗迹的保护”等具有地方色彩的有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第三、针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突发问题”和教学中学生的一些质疑确立的课题,比如对于在讲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观点时学生就提出质疑,“落后了就一定会挨打吗?”“先进强大的国家就一定会欺负弱小的国家吗?”“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这些质疑教师都可以有选择性的拿出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针对选出的课题必须细细推敲课题的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性、可行性。象可行性原则,有的课题适用于农村学生、有的课题适用于城市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要尽可能挖掘潜力、因校制宜的确定课题。

(二)实施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在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教师首先要在准备的过程中研究选定的课题及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在根据所教学生的实践情况,选择研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注意的是,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教师都需要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和把握课题所涉及的历史史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指导学生 的阅读活动,如阅读有关的历史读物,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接触到相关的研究材料。尤其是文献资料,以使学生把材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论证的证据,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如整理、辨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在开始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时,教师还应该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研究的计划,商讨研究的步骤,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研究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供大家参考。

1、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阅读有关书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必要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编写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的个人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的书籍的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述。

2、收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该包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3、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现代史的研究性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的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4、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有些研究性课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收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然后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以事系人”随着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历史,培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

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因为历史人物教学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还可以对以上一些活动方式的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形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课堂讨论外,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式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等。充分体现民主性,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

6、组织辩论。即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辩论。但这种辩论不是在两个人之间,而是一种集体式的辩论形式,可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三方:正方、反方、评论方,模拟大专辩论会的形式,既有正、反方的陈述性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还可以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及辩护律师团、被告及辩护律师团、法官及陪审团三方,展开辩论,进行评判。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总结交流及课后小结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的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个部分。研究报告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报告主体、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研究成果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条建议(如城市建设和土地使用要考虑保护文物资源与人文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或者就是一本研究札记。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表演剧等等。

研究性学习的小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研究过程中的长处,弥补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健康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优势;又要明确指出研究过程中的缺失或应当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简明扼要,使整个研究过

程得到画龙点睛式的升华,使教学、教养效益更加意味深长。小结的方式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研究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由学生做;有肯定,也应当有否定;可以直白,也可以讨论;有求同也允许存异;该明确时明确,该幽默时幽默„„

(四)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收集并运用相关资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做不会,但不等于做了就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般地发动学生寻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当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学习资源和这些学习资源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学习资源的如何甄别、理解与运用材料的思想方法与技能。

2、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准备过程,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准备水平,一方面视情况做适度的指导,以免问题积累的太多或思路偏离的太远,讨论时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选择符合实际的讨论模式,决定教师是否应当参与讨论。如果参与讨论,可能在哪几个环节需要参与以及参与的方式和程度。这也是备课,是备“学生”。相对于其它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备课中,“备学生”可能比“备内容”更为艰巨,需要教师事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更充分的的估计和应对准备,尽可能的减少“有准备的学生与无准备的教师”这样尴尬的局面。

3、不要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表面上看与高考的关系不大,但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考试改革必将与课程改革同步,不同层次的学校现在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展开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各地方中学要根据当地的实际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始做一些有效的工作。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刚刚起步,湖北部分地区的学校已经走在了前面,并作出了好的示范和探索,希望通过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阶段性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有利于对学生现实生命的关怀与帮助,最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操作依赖于客观条件,服务于实际需要,并非一成不变,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绝对的主导模式,„„灵活地运用历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创新,正是历史教学模式的活力所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六个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增删。有 的专题可以每课有拓展题,有的专题则为整个专题设拓展题。如有必要与可能,应在小结前允许学生再自主设问。如果不是非展示不可,一般不主张教师自制繁复的单向而非互动的多媒体课件。

课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代表先进教育文化方向,顺应历史必然趋势,但也应作好持久战的准备。百年树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最终的、真正的评价是由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得失来评。

下载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关爱家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