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22:4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

第一篇: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

李棽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语文组

福建●福州

Tel:0591-83236825

E-mail:jacklee_love@sina.com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突出部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网络课《〈兰亭序〉与书法文化》的实践与分析,试图将这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平台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探索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新形式。

关键词:网络教学 语文研究性学习引言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教师应把“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作为攻克的重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也正在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如何在网络资源下有效地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合理性;怎样发挥网络的真正优势及克服其局限性,怎样将网络与语文学科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整合;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使每位学习者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网络教学的优势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学校里的网络环境总体说来有两种,一种是相对封闭的网络教室,它的网络可以由网络教室服务器和教师机进行控制;另一种则是开放的与因特网直接连接的校园网,校园网上的每一个工作站都可以直接上网,实现资源共享。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这两种环境下,学习都可以进行。但目前更为有效可行的方法是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习,同时结合校园网的优势,把语文学习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

2.1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网络教学目前没有一个十分固定的概念,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首先,网络教学中的网络是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继承了某些教育媒介的特点。其次,网络教学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网络教学就是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第三、网络教学还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视网络为一个大的教室,只不过这个教室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去进行学习。因此网络教学可以概括为: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环境。

2.2 网络教学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年来,学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仍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的下的教学,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2.3 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教师的个人定位问题。网络教学运用首先要排除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的广泛应用会降低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的顾虑。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教学质量就可能大有提高,也不能因为传统方法已经过千锤百炼,而拒绝网络教学,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

(2)教学媒体和手段的问题。网络教学是社会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现代和传统两类媒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很难互相代替,没有哪一类媒体能保证教学目的的绝对实现,只有随着教学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媒体,才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适应度问题。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了师生间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毕竟容量较小,注意力容易集中,也便于控制,而网络媒体中大量信息在课堂上的出现,学生对媒体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转移、持久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值得广大师生积极研究和认真探索。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

笔者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教学的结合中进行了粗浅的尝试。以下通过个人教学公开课案例《〈兰亭序〉与书法文化》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阐述和反思。

3.1 网络课的选题

(1)由于本学期公开课可供选择的篇目尚多,在初步构思时,我相对于前次公开课选择的现代散文,计划准备一篇文言课。当浏览课本时,我注意到本册书中出现频率较少的“综合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这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课本编写者的初衷,是想用这一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我也意识到,由于这些部分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及其开放性的不易控制的特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简谈或索性略过。然而这一部分,却正是今后,在学生们离开语文课本后,最迫切需要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决定了从研究性学习着手后,范围便大大缩小了,本册书只有两次研究性学习,我选择了学生较为陌生的课题--《〈兰亭序〉与书法文化》。原因有两点:首先,《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创作顶峰,应属于学生认知范畴的重点;其次,书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在学生心中形成其应有的位置。

(3)《〈兰亭序〉与书法文化》这一课题,基于其本身为“研究性学习”,存在着教学重点的灵活性,学生研究范围的广阔性。但作为课堂教学,尤其作为公开课而言,必须有突出的、明确的、单一的教学重点,我在试讲前的构思,将其重点定为“书法鉴赏能力的学习”。显然,认真考虑,便能发觉这作为一节课的课堂要求,容量太大,远远超出了教师和学生所能驾驭的范围。在备课中逐渐认识到这点的不足后,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选择了“书法鉴赏能力”中最能体现精髓同时也较易为书法知识不丰富的学生所能入门的一环——从书家情感看书法艺术创作。

(4)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我所选择的这一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客观上来说,并不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一个课题。但从教学的另一个角度说,执教者不应听凭学生的喜好而决定教学内容,而应转变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的陌生与排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范围的充分拓展,这才是成功的教学。当然,教师在选题时若能在教学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选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当然可以实现教学的成功。

3.2 教师的导航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在网络课《〈兰亭序〉与书法文化》的教学中,我先在网络中向学生展示了《兰亭序》原本及古今名家摹本,同时展示了部分爱好书法的同学在课前的各种摹本,让学生对书法作品、书法艺术燃起浓厚的兴趣,随后,我指引学生在网络课件中自由浏览古今名人对《兰亭序》的再创造,逐步将学生从书法之时的模式状态引入门。

(2)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作的作用。众所周知,网络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但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实现不了初始目标,徒劳无获。为避免这种现象,整堂课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贯穿而成。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其感受浓郁的书法文化氛围,体会书法创作的书家情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搜索与书法文化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并以口头表述的形式展示交流成果。为了深入理解书法艺术与作者创作情感的复杂关系,体会文章京味语言,教师借助书法名作——苏轼《寒食帖》及散文《天真浓情〈寒食诗〉》,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真正实现了调动起学生感性与理性的联系思维,在这种联系中,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感的震动,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书法艺术美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3.3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评价也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效果评价关注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在《〈兰亭序〉与书法文化》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从情感角度品鉴书法作品的方法后,要求他们随机组合,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书法家的总体风格、该作品与作家其他作品的对比体现出的独特风格,该作品前后的风格变化这四个方面来评析我提供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毛泽东诗词手稿三则。这些作品有不同层面的介绍与分析,学生们在各自原有的知识积累上,结合提供的材料,做出了赏析。我运用了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能在材料的归纳、整理、提炼上做的较到位,并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赏析结论,便是评价中的优秀成绩;只能做到其中一个方面的,我也予以了较大的肯定。在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的权重中,出于对课题难度的考虑,我突出了过程评价。应当说来,通过这堂课的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春景,“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3.3 [2]吴 军,“网络教学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0.6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http://www.xiexiebang.com [4]佚 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http://www.xiexiebang.com [6]桑新民,“信息革命人类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上海教育,1999.3 [7]曹卫真,“教育信息化及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0.3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网络环境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网 优秀论文发表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引用《新校园》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进教育领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是教育所必须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一堂数学网络教学课的教学过程,论述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其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1.教育信息化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首先,教育信息化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证。其次,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最后,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及水平,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2.网络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

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科教学资源库获得并共享各种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网络可以提供便于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甚至是互联网的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交流和作品共享,分享知识、经验和智慧。

通过不断地尝试,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更适合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室环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空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快捷方便的查找资料,进行拓展性学习。交流平台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平台,学生能够随时与同伴、教师或专家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和分享收获。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过程

1.网络教学的前期准备

笔者根据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及结果的唯一性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将网络教学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有一定困难。但是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几何模型。与课本上提供的几何模型相比,网络上要生动、丰富得多,如果把这些资源应用到几何教学中来将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初一几何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平行线性质及判定的综合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

2.网络数学教学的过程

以下是《平行线判定及性质》网络教学的全过程:

(1)由学生熟悉的跳高运动引入。通过校园局域网播放动画,设置情景:一幅跳高的图案,横杆是倾斜的。

提问:有什么办法让横杆横平?并说明依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使横杆和立杆都垂直。)横杆横平就是使横杆与地面平行,而横杆与两根立杆都成直角,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推出横杆与地面平行。由此引入课题,利用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联系QQ:1286503325

电话:***

王编辑

(2)平行线判定与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斜拉桥及斜塔的有关资料,然后由学生展示斜拉桥及斜塔的图片和影像,使学生对这两个事物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后根据抛锚式教学给出问题。

问题1:南浦大桥是一座斜拉桥,桥身的重量都是由图中的钢索所牵引。若要在现场用简单工具测量出桥塔与钢缆之间的夹角,请同学们想一想,给出测量的方案。

问题2:虎丘塔塔身大约向右倾斜,现要在塔的左侧用钢索牵引,钢索一端已固定在塔尖,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当钢索与塔身成60°时效果最佳,因条件限制,无法到塔尖直接测量,请你设计施工方案。

学生活动:4人一组,分组讨论,由组长给出方案并讲解。并通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把实际图片抽象转换成几何图形,让学生结合问题给出已知和求证,并通过局域网展示。

(3)课堂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以校园局域网为平台,学生从网络找到想要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资料分析、加工并抽象成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抽象实际问题的能力。

3.网络教学尝试的个人体会

网络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多媒体学习资源和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讨论学习,协作创新的超越时空的自由开放空间,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改历史教学中的大胆尝试

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改历史教学中的大胆尝试

江西省龙南中学

廖良剑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发展求真、思辩与探究的科学态度,养成寻求不同证据、接受多元理解、容纳相悖结论的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以“见疑-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其学习空间、途径和结论突破了固定性的课堂、概括化的教材、机械性的记忆和封闭式的理解,呈现出接纳多样性课程资源、开发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开放态势。由此,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被动、接受、孤立的学习方式。

关健词: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正文:

随着我省已率先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不少新老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困惑也日益显露。从教师的“教”的角度看,主要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课改,而在于怎样才能按新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之一,因此,当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学习知识,那么学生要学的知识是太多了,学生无力承受。在现实环境中认识问题学会生存以利于未来环境中赢得发展是现代人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可见,由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学习动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依归,是目前转变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作为以了解和研究人类不同领域文明发展历程的概貌与规律为内容的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世界、学生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显性或隐性关联,更拥有可供人生与民族发展作借鉴的丰富资源。当历史课教学不是围绕教师反复陈述“死”的历史而是为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直接价值时,历史教学自身也焕发了新生。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发展呢,本人认为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历史学科的功用,古今中外的学者虽然观点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包涵了探究的性质。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提倡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将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分为四个层面: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阐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在新大纲的最后,列出了22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共供老师们参考。可见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当然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的占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这是毋庸质疑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发展求真、思辩与探究的科学态度,养成寻求不同证据、接受多元理解、容纳相悖结论的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以“问题”(或课题)为载体,以“见疑-质疑-探疑-解疑”为主线,其学习空间、途径和结论突破了固定性的课堂、概括化的教材、机械性的记忆和封闭式的理解,呈现出接纳多样性课程资源、开发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开放态势。由此,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被动、接受、孤立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发现、探究本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教材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吸收,教师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本人认为:首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备课的时间,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借助工具书、中学教材、上网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识、概念或开展探究,对照老师发下的主要学习目标、课前思考题等资料进行适当准备,还应与自己身边或自己关注到的国内外相关事件和现象相联系。这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环节。在课中的导入新课环节要将源于学生生活现实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这种切入点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入,本环节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都是基础性的一步。便于日后学生独立的从事自主探究式的研究。历史学科研究性的操作程序大致为: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总结交

流。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可能有多种方式。第一、教师可以把教学大纲中的22个参考课题公布,让学生在大范围中选择小范围,在小范围内确定小专题。如新大纲中“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可以细化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二、教师提供的课题学生未必就感兴趣,因此学生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和确定课题。如:男同学从自己的穿着想到“西装与社会的进步”,女同学从文艺作品中看到妇女缠足联想到“缠足与放足的历史”,荆州的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了解而提出了“张居正改革的评价及影响”“文物的挖掘与保护”“古城墙的保护与独特魅力”等课题,沙市的学生受浓厚商业氛围的影响提出了“从中山路到北京路—沙市的商业中心的形成与演变”,“中山路等老街的历史遗迹的保护”等具有地方色彩的有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第三、针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突发问题”和教学中学生的一些质疑确立的课题,比如对于在讲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观点时学生就提出质疑,“落后了就一定会挨打吗?”“先进强大的国家就一定会欺负弱小的国家吗?”“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这些质疑教师都可以有选择性的拿出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针对选出的课题必须细细推敲课题的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性、可行性。象可行性原则,有的课题适用于农村学生、有的课题适用于城市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要尽可能挖掘潜力、因校制宜的确定课题。

(二)实施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在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教师首先要在准备的过程中研究选定的课题及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在根据所教学生的实践情况,选择研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注意的是,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教师都需要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和把握课题所涉及的历史史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指导学生 的阅读活动,如阅读有关的历史读物,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接触到相关的研究材料。尤其是文献资料,以使学生把材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论证的证据,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如整理、辨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在开始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时,教师还应该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研究的计划,商讨研究的步骤,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研究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供大家参考。

1、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阅读有关书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必要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编写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的个人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的书籍的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述。

2、收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该包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3、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现代史的研究性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的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4、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有些研究性课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收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然后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材“以事系人”随着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历史,培养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

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因为历史人物教学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还可以对以上一些活动方式的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形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课堂讨论外,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式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等。充分体现民主性,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

6、组织辩论。即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辩论。但这种辩论不是在两个人之间,而是一种集体式的辩论形式,可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三方:正方、反方、评论方,模拟大专辩论会的形式,既有正、反方的陈述性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还可以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及辩护律师团、被告及辩护律师团、法官及陪审团三方,展开辩论,进行评判。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总结交流及课后小结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的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个部分。研究报告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报告主体、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研究成果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条建议(如城市建设和土地使用要考虑保护文物资源与人文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或者就是一本研究札记。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表演剧等等。

研究性学习的小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强化研究过程中的长处,弥补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健康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优势;又要明确指出研究过程中的缺失或应当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简明扼要,使整个研究过

程得到画龙点睛式的升华,使教学、教养效益更加意味深长。小结的方式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研究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由学生做;有肯定,也应当有否定;可以直白,也可以讨论;有求同也允许存异;该明确时明确,该幽默时幽默„„

(四)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收集并运用相关资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做不会,但不等于做了就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般地发动学生寻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当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学习资源和这些学习资源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学习资源的如何甄别、理解与运用材料的思想方法与技能。

2、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准备过程,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准备水平,一方面视情况做适度的指导,以免问题积累的太多或思路偏离的太远,讨论时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选择符合实际的讨论模式,决定教师是否应当参与讨论。如果参与讨论,可能在哪几个环节需要参与以及参与的方式和程度。这也是备课,是备“学生”。相对于其它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备课中,“备学生”可能比“备内容”更为艰巨,需要教师事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更充分的的估计和应对准备,尽可能的减少“有准备的学生与无准备的教师”这样尴尬的局面。

3、不要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表面上看与高考的关系不大,但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考试改革必将与课程改革同步,不同层次的学校现在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展开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各地方中学要根据当地的实际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始做一些有效的工作。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刚刚起步,湖北部分地区的学校已经走在了前面,并作出了好的示范和探索,希望通过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阶段性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有利于对学生现实生命的关怀与帮助,最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操作依赖于客观条件,服务于实际需要,并非一成不变,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绝对的主导模式,„„灵活地运用历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创新,正是历史教学模式的活力所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六个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增删。有 的专题可以每课有拓展题,有的专题则为整个专题设拓展题。如有必要与可能,应在小结前允许学生再自主设问。如果不是非展示不可,一般不主张教师自制繁复的单向而非互动的多媒体课件。

课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代表先进教育文化方向,顺应历史必然趋势,但也应作好持久战的准备。百年树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最终的、真正的评价是由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得失来评。

第四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张帮胜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国家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同时,环境教育是德育和科技教育的交叉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却还做得不够。只要留心看一看运动会之后和野炊之后的草地,以及栖息在河边树丛上的各色各样的塑料袋就可以知道。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中学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在中学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保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具有许多“环境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教材上看,有些增删就反映了编者的环保意识,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语教材中增加了诸如《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这样的课文,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也将《猎户》这样的文章删去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从正面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但是还有一种方式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使学生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环境教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境教育。

教师应将环境教育巧妙地、恰当地插入我们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 们在学习语文 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境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这些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穿插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境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以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以及赤潮等。

二、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一是忧患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诸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就是当今世界令人头疼的三大难题。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收有孙犁的《荷花淀》一文,此文有对白洋淀的精彩描写:白洋淀的苇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白洋淀的荷花——“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如今的白洋淀还有这么美吗?据《人民政协报》2003年7月15日《白洋淀又一次陷入困境》一文中说,由于50年代盲目地围湖造田和上游多处水库的建立,白洋淀淤积严重,来水不畅,自1984年以来,已多次出现干淀现象,“昔日滔滔大淀,如今只余经脉”,“不光鱼踪难觅,随着水的减少,白洋淀就像一位供血不足的老人一样,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退化,或者我们叫它生物多样性的减退。从前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鸟和水生植物现在更是难得一见”。孙犁笔下的苇子呢?“王家寨村从前人均有1亩多苇子地,自从旅游等项目占地后,目前,人均只有3分苇子地。因为水少,苇子的长势也大不如前,苇子的收入人均只有一二百元”。想一想,当年多少抗日英雄为了保卫家乡白洋淀而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了生命。如今这块养育了一代代人的鱼米之乡,正面临着“水乡干涸,鱼乡无鱼”的困境,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环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 二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

有关资料表明,美丽的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已濒临绝种,某些城市的风沙日益严重„„所有这些,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应是互相适应和协调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应该谋取的是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三是节约意识。

我们应从提倡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块煤饼这些小事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节约能源从某种角度讲是最好的生态保护。四是参与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可为,且人人该为。要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鼓励学生种一棵树,养一盆花,不随意抛弃垃圾,摒弃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收捡废旧电池等。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挖掘潜在的环境教育材料,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

1、根据教学实际及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解环境教育内容,将有关知识点分配到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环境教育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2、在各个教学内容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

一是在课文教学中穿插环境教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应用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素材。例如,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中欣赏到天山的美丽多姿、黄山奇观、日月星辰和草木鸟兽之美,这些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能够从正面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过度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的危害性。如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就有了记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才建成了阿房宫,供他自己享受。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最终被一把大火烧成了一片焦土,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学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可以结合近年来沙尘暴侵袭日趋严重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沙荒的危害,明确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重要性、紧迫性。又如,《包身工》一文中讲到:“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在环境保护领域关于音响(噪声)、尘埃(粉尘)的定义,湿气(潮湿气体)的含义,以及对人体有什么危害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了解噪声、粉尘等的危害,也加深了对文中包身工们所处恶劣环境的认识,更加同情包身工们的处境,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是在写作训练时渗透环境教育。如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的征文活动;开展“只有一个地球”、“环境与居住”、“警惕全球变暖”、“儿童与环境”、“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分享”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供写作练习的环境教育题材很多。可以在调查周围环境状况后进行专项写作竞赛,撰写有关环保宣传的文章。比如,某印染厂的污水排入厂旁河流,严重污染该河段,河水时紫时红,水体散发出恶臭。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受污染的河段看看,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让他们查资料、向环保人士请教,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结果,学生写出了《小河在哭泣》或《鱼儿的抗议》等习作。这样,学生们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三是在听说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可以在即兴发言、课前演讲、辩论比赛中加入环境教育内容。如,举行一场论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演讲比赛;开展“环境保护更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更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的辩论赛等;开展以环保为内容的语文游艺会、灯谜晚会等。

3、开展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进行环境教育。初中阶段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就是围绕环保教育进行,可结合自然学科的知识进行校园植物种类调查,调查校园附近的植物种类或到公园、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考察活动等。可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到学校附近工厂进行参观,了解环保工作现状等。高中阶段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设立环境研究小组,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让学生参与环境监测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教育。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搞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要求写出社会环境调查报告。每年搞一次“环境教育”宣传周,每学期一次环保知识讲座,一次废旧物品雕塑赛或科技制作展等。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授课的实际,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环境知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教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从网上获取有关泥石流的资料,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感受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当然,环境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环境教育要适时、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第五篇: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内容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如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谈文色变的恐惧思想有极佳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作文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让学生作文鲜活、丰富起来。关键词:多媒体

欲望

思路

情境 有感而发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必须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自主写作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多媒体网络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我尝试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写作创新训练。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拓展思路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作文课上,老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败。传统的作文课上,老师就着一个作文题,讲审题的重要,教选材的方法,虽然费尽心机,但学生却往往听得昏昏欲睡.而多媒体教学可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体展现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如几张图片、一段故事。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比如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幸福》时,针对有些学生对幸福的无动于衷,我专门为此制作了一个课件, 课件上有“母亲轻放的一杯茶”、“爸爸风雨中的接送”、“校长弯腰捡拾校园的垃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后地区渴望读书的孩子的眼神”、“伊拉克地区的断壁残垣”„„这一切的一切,反差之美震撼了学生,让他们从内心里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幸福的”,我们不应苛求一些,而应该多付出一些什么。从课后交上来的作文里,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再比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变化》这次作文时, 在音乐声中,我把家乡近几年的变化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形式,采用对比的方法制作成课件在课前进行播放。学生通过此种形式的回顾,真切的感受到家乡不同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选择出自己感受最深得的几个方面的变化来说一说,解决了学生无从下笔的困惑。伴随着画面播放时的讲解,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产生有的写,能写好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有了参与教学的浓厚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情可抒

表现真情实感,才能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而“情”“感”的产生不会凭空,要源于产生情感的客体。多媒体便是提供这样的客体环境的唯一现实手段。因为,从本质上说,文章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都须来源于生活,所以,在一般性的作文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教学方法屡见不鲜,但可惜只能局部应用,不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可感的审美意境,因此也就很难使学生产生“情动”,多媒体作文教学,能把声、像、文结合,创设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的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比如,在一次“感悟亲情”写作课上,我利用VCD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了,完全进入了角色。学生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的爱一吐为快,写起来也会情真意切。接着,我配乐朗诵了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体味日常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浓浓亲情。优美感伤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亲情,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就会回想起父母对自己爱的片段,写作就变成了一种不得不的宣泄,写出的文章自然就真挚感人了.三、运用多媒体,关注热点,有感而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更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注重实用。美国一位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生活又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单

一、缓慢、刺激度弱,导致学生生活空间狭小,使学生写作内容陈旧,千篇一律。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则不同,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各类专门的网络特别是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大众生活的网越来越多。这使得网络信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让学生在捕获最新信息的同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写作时刻关注社会发生的事,学生在网上看到后,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可即时交流看法,这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高尚道德情操。

收集当前校园及社会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参与评论,也是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途径。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学生亲历的,熟知的,引导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学生创设充分的自主作文的空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譬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发表后,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网民、媒体等方面的评论以及各地的贯彻动态。然后引导学生畅谈对“八荣八耻”的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围绕身边事、身边人谈体会;有的联系网上的评论谈看法;有的从网上找到一大堆背景材料,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形成褒荣贬辱浓厚氛围。我抓住契机,便以《身边的荣辱事》为题发起征文活动。此举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作文训练,更加延续了他们对于作文的热情,乐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

四、运用多媒体,指导修改,提高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而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的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改变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自己改,或学生互改,或学生循环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学生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是作文“更上一层楼”。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量,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也使得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作范文与人交流心理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另外,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的自我评改能力得到提高,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几点体会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将会背离教学的初衷。作文教学既自主又合作,既自动又互动,达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境界。忽视师生间的交流,而让电脑全盘代讲,也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容易产生的误区之一。有些老师把教学的每一步骤都做成了课件,而教师则成了一名电脑操作员,忙于操作、解说,学生并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思维也未得到拓展,师生间的交流显得很苍白,得不偿失。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将大容量的信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仅有的四十分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为我们作文教学带来了捷径。随之而来,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其实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信息量过多反而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想象的空间,没有了体验的过程,没有了表达的机会,这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这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下载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尝试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摘要:强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分析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如何选择,模式如何确定,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巨鹿实验中学 师丽芳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

    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精选合集)

    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邱学华尝试教学报告会侧记 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 课改办公室 侯振军 2011年11月13日,在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影剧院,1000多名全县教育工作......

    谈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 ●杨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三都丰乐中学:吴正谦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最终版]

    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摘 要]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都是普通高中新增的必修课,网络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五个方面的作用,即网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因特网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