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我们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难以满足未来世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地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地学习,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它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我认为,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创设问题情景,实行问题教学
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运用地图、资料─→提取信息─→找出答案”或“提供材料→提出问题→分析、表达→引导评价”。
前者是教师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探寻,获取相关的知识。其关键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较多的是从生活或时事热点入手,创设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对于“经纬网”问题,我首先提问学生看电影时怎样找座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入研究性学习,从而引入经纬度和经纬网定位的概念。学习《日本》时,我会提出以下问题:“日本为什么经常针对地震进行安全演练?”“为什么日本人特别喜欢吃鱼虾?”“这些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等等。
后者则是教师针对学生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有意识的提供一些可读性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对手头的各种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引导,并对获取结论的方法进行评价。例如,在进行《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教学时,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图6.22先后提出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问题,随后又在我的引导下提出了“地势特点、降水分布特点、河流分布特点”等问题。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尽可能给他们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并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2、打破常规,实行开放性教学
其模式为“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求异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它需要教
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注意开放性。这种方法适合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例如,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开放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学生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这显示了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无穷魅力,也自然地把学生诱导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3、立足材料,实行探究式教学
其模式为“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规律性的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形成原理要优于教师直接的“灌输”,这也是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立足教材内容,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资料,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材料,从众多的地理现象中自己求得结论。例如,讲地球自转方向时,教师事先给学生提供资料:(1)关于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材料;(2)课件演示“傅科摆”;(3)多媒体演示卫星拍摄的地球自转的影片;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论,最后还要求学生课下再找一些例子说明。再如讲我国领土的纬度位置优越性时,提到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农作物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种类、分布及产量,课上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这种有利条件的真实存在,而不是单独去记一句话、获取原理(结论)还要落实到应用上,由点到面。
4、运用多种思维,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即“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维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思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创造性思考教学的重点是“提出假设”、“提出新观点”。要抛开“老师、课本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思考框架,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思维,甚至是奇怪的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成功的殿堂。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提出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以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月球上可能有水。再如,学习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对气候、河流等的影响时,提出假如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结果会是怎样?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学生通过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在开放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1、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能力研究的课题。如学完《旅游业》一节后,安排学生调查临淄旅游景点的分布、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②结合乡土地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如寒假我校组织的调查家乡的N个变化中,我就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淄河流域临淄段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③设计与社会热点,重大时事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如南水北调,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东、中、西三线方案的优势
与劣势及其重大意义,以及由于大规模地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影响了局部地区的水平衡,可能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环境问题等。④课题要立足于课本,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选题时,教师要对课题涉及的研究方法有所预测,并且以整体观念指导学生。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通过调查,学生们既锻炼了自己的胆量与口才,增强了对待学习的耐心与细心;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与别人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研究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整理、分析、对比与归纳等方式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学生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如进行了“调查家乡的N个变化”的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等。
4、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学生活动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每个班又选出了优秀的调查报告报送学校进行展评与交流,由学校对整个活动进行了点评,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地理学习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为进一步做好地理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2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1、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1
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活动课内容相对较多的特点,可以适当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和习惯,以便学生能逐步适应这一过程,到八年级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课时,但是一般七年级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八年级以一个学期不超过四个课题为宜。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
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阅读《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人口。
3、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科
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图书馆设施条件、校外活动场地规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图书馆设施条件、校外活动场地规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篇:地理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绿色食品
一、绿色食品的含义与特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
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其次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畜加工产品及饮料类产
品(主要指茶叶及酒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
(二)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仍未完整建立起来。绿色食品产品加工与保鲜方面的新技术
也未能有全面突破,技术储备少。
(三)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我国绿色食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产品质
量良莠不齐。二是我国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和对产品质量的长
期检查监督方面力度不够。
三、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从温饱型进入小
康型的新趋势。发展绿色食品是冲破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不
仅必要而且紧迫,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政府重视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提。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充分利用政策、金融
等手段,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或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大市场需求较
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同时,加大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依程序依法办事的力度,保障绿色
食品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的优势,增加技术储备,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力。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
到广泛重视,绿色食品存在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潜力。概括来讲,就是使绿色食品在提高人民
生活饮食水平的同时,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地理】
地理研究性学习—龙舟文化
美丽的顺德区有多个镇组成,像我们常听到的大良镇,家具之都乐从镇等,都是工业较发达的城市。而我们的家乡是顺德区的工业卫星镇之——杏坛镇。南宋时由夏、谭两姓开村,因读书者甚众,取古语:“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二字为名。一提起杏坛,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龙舟。龙舟很早就已经在杏坛落地生根。作为一种文化,龙舟已经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历史了。
龙舟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实际上,龙舟是蒙昧时期图腾崇拜的遗俗。那时候,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然力的威胁,人们由此产生了希冀某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作为神来保护自己的愿望,于是这种生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古籍曾记载“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这一传说表明,我国至迟在夏代,人们就认定其祖先鲧、禹都是崇龙的,所以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实际上,古今中外,并无真龙这种自然动物。杨秀绿在《龙与龙文化新说》中讲,“它的生物原型,就是距今约七千至一万年的冰后高温期曾经称霸海域,尔后因自然淘汰而在内陆绝迹的海洋巨蟒”。有的学者认为是由鳄鱼形象演变而来的,也有考证为根据闪电而描绘出的形状。多数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最早是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鸟、兽、鱼、虫的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龙的形象。《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七千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龙舟竞渡的雏形。
神话中,龙舟也有一段小故事。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提起龙舟,人们一定会想起屈原先生了。其实,据晋代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夏商周龙舟竞渡都在夏至节举行。汉代上虞县令度尚所立《曹娥碑》载:“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曹娥之父曹盱乘船在舜江上迎候伍神,因风浪翻船而亡。曹娥沿江号哭寻找十七天,最后毅然投江觅尸。”后人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纪念之。这说明,江浙一带,人们在屈原之前,曾在端午划船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宰相伍子胥;在屈原之后,‘也曾在这一天划船纪念汉代孝女曹娥。而四川,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她的生日四月十九日,便由地方官率众游锦江,“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明在汉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龙舟竞渡纪念不同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区并存着,时间也不一定都在端午。
自从屈原先生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多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了。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比这略后一点的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相似的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之意;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尸的蛟龙。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屈原先生忧国忧民的襟怀,直言敢谏的品格,对反动势力和险恶形势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精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这种力量蕴藏于我们全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融汇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龙舟野发生了文化质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加深了,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经常与水接触的南方人慢慢地有了避免水害的办法。他们渐渐地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份渐渐地减弱了,消失了,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的性质。龙舟竞渡从乐神到乐民的转化,是人类破除迷信,从思想上摆脱神权桎梏的重要标志,它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正在赋予龙舟文化新使命。人们总要自觉不自觉地从当时的需要出发,不断地赋予古老的文化习俗以更新的思想内容。龙舟文化具有历史长远的悠久性,以我国人民独特方式竞赛的民族性,有众多人员参赛和观看的群众性,奋力拼搏的竞争性,和由此产生欢愉的娱乐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推移,龙舟活动的内容增多,由单一的竞渡,发展到驾龙舟抢鸭子,造型龙舟游江等。到了近代,龙舟竞渡由于华侨的传播,开始跨出国界,盛行于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国家,乃至其他一些地区,逐步成为一项国际体育竞赛项目。1984年5月16日,国家体委作出决定,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公布了竞赛规划,并于当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举行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这些都为龙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利用竞渡时万众会聚的
机会开展经济贸易活动,是时代赋予龙舟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的新使命。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由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变成纯粹的体育竞赛娱乐活动,随后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进而又为搞活经济服务,它的发展历程,完全体现了这一规律。
是时候说一说杏坛的龙舟文化了。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
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新龙舟完工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在龙舟竞渡前,还要请龙、祭神。杏坛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神庙中的龙神后,安上龙头、龙
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譬如龙潭的龙母庙,每逢龙母感恩节,潮水般拜谒的人群齐聚龙母庙,水乡河段都会水花飞溅、艳龙媲美,鼓声、唢呐声和呐喊声演绎成一支龙舟文化交响曲。村民们在空巷、桥上、岸边、高台、观龙舟竞艳,吃龙船饭庆团圆,共享水乡龙舟文化。龙母庙前设有“说唱龙舟”,杏坛龙舟协会的说唱家们就会现场表演,吸引不少人驻足围观,他们的说唱仿如天籁之音,听得他们如醉如痴。“龙颜如丽日”、“母泽似甘霖”将龙母造福百姓和风调雨顺的表演得活灵活现。
正式龙舟竞渡开始后,人们就会立马澎湃激荡,气氛热烈到了极点。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每次龙舟竞渡,至少吸引珠三角各地5万人观赏,几个小时的龙舟竞渡后,龙船主手捧“金猪”、“烧酒”准备饱尝丰盛的“龙舟饭”。在杏坛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每年的“龙舟饭”都会有2000多席,场面壮观。
龙舟的历史发展也相当有政治色彩,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
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
自从龙舟赛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的龙舟便逐渐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澳洲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1987年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
目前,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征香港、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
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俄罗斯老虎龙舟队曾于2005年天津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夺得冠军,让人印象深刻。在2009年武进国际龙舟赛上,一举夺得500米直道竞速比赛的冠军,并以一分之差获得总成绩第二名,他们所代表的欧洲式划姿,更是给让国内的龙舟队伍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最后,希望龙舟这种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能够得以发扬,在国际上愈走愈远,愈走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