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苏轼 ——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走进苏轼——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展了专题阅读教学。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诗歌专题、戏剧专题,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例如,现代诗歌专题,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日一诗”配乐朗诵和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发动学生找好诗,读好诗,写好诗。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多涉猎,还读了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形成了评诗写诗的高潮,录制了几十首高水平的配乐朗诵,编辑了两本诗集,在《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诗作,可谓硕果累累。所以,在高三学完第五册文学评论单元和第六册唐诗宋词单元之后,做苏轼研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也是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确定选题
确定选题首先要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在中国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中,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确实少见。用林语堂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坷坎,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其次要考虑教师的准备情况。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指导学生研究。在此之前,我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曾选修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赵仁〖HT5”,7〗王〖KG-*4〗圭先生的《宋词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苏轼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可以说,对苏轼比较熟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
第三,要考虑学生实际。要了解学生平时对这个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学过什么内容,听过什么评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苏轼诗词并不多,但生活中苏轼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电视节目中有星期日的《荧屏诗坛》“走进苏东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苏东坡的词被朗诵和演唱,报纸上有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可见,苏东坡是个影响极大、魅力四射的人物。现实创造了研究苏东坡的很好的氛围。
2.占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我用了8节课的时间分别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评论,尽可能使学生对苏轼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教师的讲解毕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张志公先生曾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要提供机会,二是要保证时间,三是要给予指导(《阅读教学论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给予学生“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阅读教学论集》)。我除了指导学生看一些有特色的书籍和文章,如《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浪迹东坡路》(史良昭著)、《放逐与回归》(洪亮著)、《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周国平)之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苏辛词有什么不同,苏柳词有什么不同,苏轼为什么屡屡遭贬„„另外,指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互相交流经验,学会怎样找到有用的网址。学生欣喜地发现,网上有用不完的资料。
3.筛选材料
经过一个阶段的专题阅读后,学生脑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把所知道的材料都用在文章中呢?如有个同学想写苏词豪放中的婉约,论文准备从苏轼的身世写起,写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然后论述他的豪放,再论述豪放中的婉约。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写作重点放在“豪放中的婉约”上,可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词中找到论据。
小组讨论提纲是写论文前的必要步骤,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思想逐渐明确和清晰,有的同学说像给论文洗了个清水澡,有的说像割去了赘肉,总之,使论文清爽健美多了。
4.形成论文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行文的规范,所有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二是符合逻辑,即论文的观点要有强有力的论据的支撑,是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不能空发议论;三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更不能抄袭。例如,同是写黄州时期的苏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个快乐智者,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苏轼则是一个被文化群小诬陷、被小人牵着的大师。对于这些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材料,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很多同学在完成论文后,感叹地说是呕心沥血之作,可见,他们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努力。那么,是否影响高三的复习呢?甘老师曾当场采访了两位同学,那位因写给苏轼的长诗《归去》而赢得一片喝彩的冯睿同学回答得很好:“也许我们在读苏轼时,少做了几道练习题,但所读的古书对文言文阅读有利,所汲取的文学文化知识对写作文有益,所学会的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更深远的意义。”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而且是有能力的。通过研究性学习,他们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苦涩和甘甜。所以,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主体创造性,而且能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附件1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活动时间:课时数:活动地点:
参加活动成员:
活动内容: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活动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访问专家、实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
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活动过程:
1.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2.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3.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4.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5.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6.最后对这次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活动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
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参加课题活动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
展开协作和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3.完成了预期目标和计划,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参考资料:
第三篇:走进苏轼
古体诗八首
神木职教中心 丁中唐
职教中心新村校区操场落成口占一绝 三载风雨任苦辛,十里教场今落成。技能在手体强健,报效桑梓逞豪英。
感从教20年二首
(一)杏花园里人有约,窟野川上水无声。早岁虚怀凌云志,如今教书一先生。
(二)廿载光阴逝水流,青丝不惑半白头。且喜桃李叶正茂,三尺讲坛作黄牛。
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歌神木职教 质量立校固根本,服务地方开平途。德育智育双手抓,升学就业两腿走。六系二部创大局,一校两区展宏图。育得技能才千万,搏击煤海竞风流。
游杏花滩公园
神盘道上车流急,杏花滩头游人闲。银桥碧水轻舟荡,相乐妻子似少年。
秋晚过榆神高速观感
天际沉沉接大荒,秋木疏疏秋草黄。
莫怨春华留不足,红霞万里正夕阳。
咏神木新村
车流急急百米道,垂柳依依十里堤。
应是人工胜鬼斧,万顷荒漠起城池。
海南游感
海南十月正堪游,满眼春光不知秋。
青山披翠依碧水,椰林戴雨掩琼楼。
文笔峰上跪菩萨,亚龙湾里弄潮头。
谁言天涯少风色,云海茫茫一望收。
走近苏 轼
——从词赋中解读其人格魅力
机电系辛群英
无论是每每在讲台上为学生讲授他的词赋,还是在夜阑人静拜读他的佳作,都为他词赋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魅力所感叹,尤其是被他在作品中所渗透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所折服。
他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一个现实而又浪漫的诗人,一个铁板铜琶的词人,一个刚正的政治家,一个更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他就是苏轼。
对于苏轼文学艺术的成就,我不想赘言,因为中国文学史上肯定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只想作为一个教书匠以信徒对宗教的虔诚品读他的人格魅力。
他一生历经坎坷,一次入狱,三次遭贬,饱尝宦海沉浮,几经风雨,几次大起
大落。尽管如此,他依旧豁达乐观,豪放旷达,甚至超风脱俗,积极进取,彰显人生本色。
苏轼在嘉佑元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高中进士第二名,又于嘉佑六年参加了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后因父病故,丁忧扶丧归故里。在丁忧期间,政局发生了巨变,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在归京途中,苏轼亲眼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于是他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并直言上书,结果被贬出京。由此他在仕途上开始走下坡路。他更背运的是由于小人故意把他的诗句牵强附会,大做文章说苏轼做诗歌讽刺新法,并“文字毁谤君相”,于元丰二年被铺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几乎面临着被砍头的绝境,万幸的是在亲朋挚友的全力营救下,他才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实是一个虚职,是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
黄州期间,在他仕途走入低谷时,而恰恰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颇丰,达到他文学的顶峰,而正是这些作品使后人品读到了他人格的魅力。
“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苏轼写于黄州的这些杰作宣告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苏轼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余秋雨)
林则徐在《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这一准则用来评价苏轼的人格是再恰当不过了。
贬逐的困苦生活并没有使苏轼屈服,反而成就了他更加独特的人格品质。正是这种贬逐蛮荒,身处忧患 困厄的境况使我们看到了苏轼人格的魅力,乐观旷达。
当认识到“文字游戏”与残酷的现实对自己造成的迫害时,他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被吓坏了,或反省,或钳口搁笔,就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绝望至极。他却写了自嘲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初到黄州》),苏轼依旧高扬豪放旷达,超凡脱俗的人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个拄着拐杖,仰望苍穹,步履坚定,举止从容,坦然面对现生活的老者。
苏轼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巨大,他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然而险恶的政治,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苦闷的心境自然的在他诸多的作品中有所显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者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开篇先声夺人,境界开阔,由江山而人物,由今而追惜,又由历史到现实,情绪上大起大落,豪放里潜孕着悲壮,清旷中深含着凝重。上阕咏赤壁,下阕赞美周瑜,最后以自身作结。试想历代英雄人物辈出,苏轼为什么却偏偏要怀念周瑜呢?其实作者之所以怀念周瑜,是为了抒发其内心深处带有淡淡苦涩的心志。虽身处困境,他依旧盼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而大家都知道周瑜是少年才俊,远见卓识。“羽扇纶巾”三句描写了周瑜的战功。周瑜身为主将却并未冲锋陷阵,而是谈笑风生,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更能突出周瑜的儒将风范。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作者当年已四十七岁,未见寸功,反而待罪黄州,同当年的历史人物周瑜相比,深感惭愧。通过对比流露出其希望建功立业,而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失落,最后从怀古回到现实“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悲叹“人生如梦”无奈之余举杯与江上的明月一醉消愁。
这首词虽含有悲观情绪,但总体上汪洋恣肆,豪情满怀,具有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效。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去精神以及不重得失的宽阔胸襟和达观情怀。
另一方面,苏轼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追求道家的出世养生之道。被贬到黄州后,此时的苏轼带着家眷在居住地东面的山坡上开荒种田,帮补生计,自力更生,亲手开垦了世后闻名的“东坡”并以居士自称。苏轼在灾难与厄运面前依旧保持着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俗功利观念的超越心境,在此期间佛老思想成为他出事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他没有囿于自己的困境,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之后,任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
这在他的《赤壁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笔下的赤壁: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与安闲,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的悠然与愉悦,飘然若仙,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行文表现出的是“乐”,但乐极生悲,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作者由然产生了人生短暂的悲伤。我们似乎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进而由衷的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我们又似乎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忧伤,悲苦,失意。此情此景,加之作者始终无法从心底抹去的政治创伤,作者自然的想到了三国的英雄人物——曹操。想到曹操当时率军百万“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多么的豪迈而有气度,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都已作古,更何况“吾与子”呢?自己不过是凡夫俗子,作者更是悲从中来,长叹不已。
苏轼就是苏轼,伟人就是伟人,苏轼并没有完全消沉,没有绝望。他吸取了佛道的精华,是“太极的高手”,他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能够自我调适,没有囿于自己心灵的困境,能辩证的看待万物,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一词古人常用来象征君王或良友,这儿分明是指君王,苏轼依旧希望能重新得到当朝着的起用)。紧接着情感又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在滚滚东去,昼夜不息的长江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与万物从变得角度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而万物都是永恒的。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涌起“人生须臾”的消极和痛苦,但他终于通过“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获得了“物与我皆物尽也”的认识。并且用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来让“吾与子所共适”,从而摆脱了政治上的失意,贬谪中的悲痛,心情又愉悦起来,转化为“客喜而笑”,重新开宴。行文至此,一个风流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旷达乐观,遗世独立的哲学家跃然纸上。其文中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赤壁赋》在全文结构上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其实是他自身心情的自我调适过程:乐——悲——喜。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更难,而苏轼却做到了。
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一位“乐天才子”在苏轼身上,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老庄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感受到他面对时世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
读苏轼,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他那种自适与包容,旷达与理性的人格魅力,以及坚忍不拔的独立品行。苏轼人格精神的意义在于把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超然出世辩证熟练的用于自己的人生中,使出世思想不仅未成为消极因素,反而成为一种独立于现实之上的精神支柱,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他正直、磊落、乐观、旷达,甚至超然。
余秋雨先生称赞苏轼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此言极是。
人生曲折见真情,生命坎坷见精彩。他赋予我们的是一种崇高行为的榜样,也是人文精神的享受。
这就是苏轼,一个充满了独特人格魅力的苏轼。
家乡的秋
机械系白利兵
曾几何时,我倚窗仰望,回想着家乡的秋,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曾几何时,渴望着站在父母辛勤耕耘的田间,静静的思索那耐人寻味的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有幸重温这一望无垠、雄奇壮美的黄土高原、重温家乡独特的秋味。
汽车在延绵起伏的山丘间盘桓,硕果累累的金秋印入我的眼帘,一片片庄稼地将黄土高原装扮的生机盎然,在这收获的季节里,辛勤耕耘的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的气息。我目不暇接,因为你那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体表;因为在这里劳作、生活的人民;因为你那残缺的美。这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我们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形成我们炎黄子孙浓浓的黄土情。我的心情不由的澎湃起来,这方世世代代养育我们的土地,你没有江南水乡那种秀丽的风光、迷人的风景,你有的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雄宏大气的景观。这片让人神往的土地,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伟大艺术品。
一路的欣喜,若是在做梦,慢慢的,我陶醉在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田间的劳动人民与“信天游”融合的如此的和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勤劳、朴质精神,体现着高原人民赖以改造生存环境的智慧。
我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办法用纸笔描摹你的壮美,更无法透析你的灵魂,有的是那强烈的黄土情。在这金秋的季节里,不由的追忆起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美好童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将是那忆不完的的黄土梦、诉不完的黄土情。故乡,你我近在咫尺,我却很少有机会亲近你,但你常在我的梦里„„
第四篇: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么一个情况(有关中国选手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情况)(大屏幕展示),加上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我国已经获得许多奥林匹克奖牌。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大屏幕展示)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都是“美籍华人”,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国,在国外获奖。
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获得奥林匹克奖牌,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就了无几人呢?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说我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奥林匹克奖牌;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完美的教育,可我们又得不到诺贝尔奖。什么原因?(中国的教育存在不足)
美国人一共获得了140枚诺贝尔奖牌,他们的教育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学生的情况比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比较:
(1)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2)刻苦学习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
(3)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4)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5)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
诺贝尔获奖者朱棣文的介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而这些方面美国学生要强很多,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成就。
可见中国学生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那么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小学生的研究题目有《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美国的篮球运动》《电脑的家庭》《到太空去旅游》《提高人的创造力》等等。
你从小到现在,同学们你做过这样的课题吗?
意识到我国教育的不足,所以教育部 在2001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呢?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是指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举个例子:同学们,你吃过煮鸡蛋吗?你愿意吃什么样的煮鸡蛋?是你自己煮的吗?
任务1:煮鸡蛋。
要求:达到蛋清不硬不稀不流,蛋黄不干不稀不流,吃到嘴里,滋润爽滑,口味鲜美。
过程(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大家刚才所讨论的正是美国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所探讨的问题,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呢?当然是。但是,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探讨的问题,让我们高中生来做,课题就有点小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来研究的课题。
例如(大屏幕展示):
1、玉米膳食纤维降脂作用的实验
2、发展交通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3、农村秸秆的利用调查与设计
4、小学生诚信现状调查
5、家乡“Х日游”方案设计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有点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与现行学科教学相比有什么特点?
开放性: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空
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转换上。
实践性: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四、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提出来源于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2、实施阶段:
第一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课题: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制定出你的研究方案(各小组讨论制定): 第三步:实施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汇报过程与结果、评价 展示报告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大屏幕展示有毒食品的图片)
根据图片内容,提出你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你的研究计划,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第五篇: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授课班级: 高
一、12班 授课时间:2008-1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么一个情况(有关中国选手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情况)(大屏幕展示),加上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我国已经获得许多奥林匹克奖牌。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大屏幕展示)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都是“美籍华人”,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国,在国外获奖。
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获得奥林匹克奖牌,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就了无几人呢?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说我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奥林匹克奖牌;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完美的教育,可我们又得不到诺贝尔奖。什么原因?(中国的教育存在不足)
美国人一共获得了140枚诺贝尔奖牌,他们的教育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学生的情况比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比较:
(1)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2)刻苦学习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
(3)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4)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5)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
诺贝尔获奖者朱棣文的介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而这些方面美国学生要强很多,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成就。
可见中国学生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那么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小学生的研究题目有《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美国的篮球运动》《电脑的家庭》《到太空去旅游》《提高人的创造力》等等。
你从小到现在,同学们你做过这样的课题吗?
意识到我国教育的不足,所以教育部 在2001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呢?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是指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举个例子:同学们,你吃过煮鸡蛋吗?你愿意吃什么样的煮鸡蛋?是你自己煮的吗?
任务1:煮鸡蛋。要求:达到蛋清不硬不稀不流,蛋黄不干不稀不流,吃到嘴里,滋润爽滑,口味鲜美。
过程(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大家刚才所讨论的正是美国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所探讨的问题,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呢?当然是。但是,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探讨的问题,让我们高中生来做,课题就有点小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来研究的课题。
例如(大屏幕展示):
1、玉米膳食纤维降脂作用的实验
2、发展交通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3、农村秸秆的利用调查与设计
4、中学生诚信现状调查
5、家乡“Х日游”方案设计
下面是我们胶州一中的一些同学的发明创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大屏幕展示科技发明创造):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有点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与现行学科教学相比有什么特点?
开放性: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空
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转换上。
实践性: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四、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提出来源于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阅读材料:早恋的困惑
任务:对于早恋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提出你的问题。
2、实施阶段:
第一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课题: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制定出你的研究方案(各小组讨论制定):
第三步:实施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汇报过程与结果、评价 展示报告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大屏幕展示有毒食品的图片)
根据图片内容,提出你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你的研究计划,以小组为单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