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后台州地区人名取名特点与文化内涵(模版)
建国后台州地区人名取名特点与文化内涵
摘要:姓名,不仅是人的符号象征,更是一个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人们对于取名这个既古老有新鲜的话题一直都在研究,从一个地区的人名的取名特点可以看出很多信息,包括语言、民族、阶级、性别、意识形态及个性特征等。本文试以台州地区建国后的人名取名现象为资料,归纳这一地区的取名特征与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台州 人名 取名 文化内涵
姓名包括姓氏和名字两方面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它只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以便他人称呼辨别,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名,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自命即自己称呼自己,夜晚看不清楚,通过声音“自命”以相互区别,这便是名的本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阶级、性别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姓名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象征了,更是一个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反映。通过一个人的姓名,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思想愿望与个性特征,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众多人名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整个地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正如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所说:“人名能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宗教信仰。”人出生后其姓名一般由父母所取,而人名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而且姓名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性格、事业、婚姻等,所以人们在取名时都会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君。”说的就是其观察并衡量他出生时的器度之后,才赐给他以美名的,这足以说明古人给下一代人取名时的审慎。
台州虽然地处东海之滨远离中土,但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地区还带有较浓的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当然这一阶段的姓名也多少受其影响,取名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反映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可以说有其独特的取名规则。本文试以狭义的、笔者所接触到的台州地区建国后各个年代出生的人名为资料,分析其取名特点与文化内涵。
①
一、取名思路与文化内涵
在古代,一些下层人士的姓氏或名有经常被剥夺的现象,如鲁迅笔下的阿Q,特别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有些下层女性的姓氏和名字同时被剥夺的现象,如祥林嫂,张氏,王氏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逐渐摆脱了姓氏与名字为特定阶层的人所专用的束缚,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独特个性的姓名,他们可以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原则下改名换姓,可以不受“国讳(即不得使用当朝皇帝或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 的限制而选择与名人
②贤人相同的姓名。台州地处沿海,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渗透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取名规则也有别于古代,可以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双姓合璧
建国后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取名时也有意无意地融入这一意识,古代社会取名时只见父姓而不见母姓的观念有所淡化,而以父姓母姓合起来在自己的姓名中出现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下面就分四种方式来分析。
1、单姓双字格。双字格就是以父亲单姓和母亲单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姓名,仍然以父姓为姓,但以母姓为名,如吕林,张文,潘宁,林方等,这一类在“双姓合璧”的格式中所占比重并不太高。
2、单姓三字格。三字格就是将父亲单姓、母亲单姓和自己的名字这三者先后排列组合成姓名,这样便以父姓为姓,母姓和单名为自己的名字组成双名。如麻叶敏、李林飞、王方形、张高展等。
3、单姓四字格。即由父单姓,母单姓和自己的双名组成四个字的姓名。如谢何丽娜、林叶菲菲、杨柳拂晓,据调查前两种即三字格和四字格的姓名在台州各县市区均可见到,而四字格的就不那么普遍了,只是在某一些小地方比较流行,所以在“双姓合璧”格式的姓名中所占比重也较低。
4、复姓四字格。前面三种都是以单姓为例,在台州还有一大批人是复姓的,这些姓有些是古代的官职如司徒,有些是表示地域的如欧阳。建国前很多人都喜欢用单名,这样即使是复姓,他的姓名也是只有三个字;现在人们为了与单姓的三字格的人区别开来,较多的开始使用双名,如司徒加娜,上官林燕,欧阳雨雪之类的四字格的姓名。
以上所谈的姓氏都是以父亲的姓的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所调查的人名中很少看到哪个孩子以母姓作为自己的姓的现象,除了一些当地人所说的“倒嫁”,就是男方“嫁”到女方家去。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建国后台州人男女平等观念有所增强,如将父姓与母姓放在一起,但在这个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里,好些东西还是以男性的眼光看待世事的,所以又将父姓放在姓名的首位。
(二)用字源流 有些姓名是将姓氏与其他字词组合而成的,有些姓名是由成语、谚语、古诗词名句中的关键字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姓名就便于他人记忆;但从具体的用字来看,人们又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他们会选择那些表现真、善、美的词语或较有丰富内涵的字词,如谢春晖、薛鸿泥、赵立雪和蔡瑶琴等。建国后台州人取名时基本上都会考虑这一规则,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以下就从姓名用字上分析台州人取名时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1、寄理想、求幸福。取名会关系到人生大事,寄托着命名人的特定期望,无论从姓氏的选择还是名号的用字来看他们都会慎重考虑的。台州地区建国初儒家思想仍然较浓,表现在取名上就是好用一些表示真善美或表示伦理道德的字。现试以《台州中学毕业生花名册》为例,做简要分析。该名册收集台州籍毕业生共4000多人,均为六十年代后出生。取名用字的范围还是比较宽的,但同名,同姓同名甚至叠字为名者也较多,所列人名中出现“福、美、诚、善、飞、芳、华、伟、菊、慧”等表示道德伦理和美好事物的汉字占总人数的11.8%,这个数对于总数有6万多的汉字群体来说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常用汉字仅3000多个,而用于人名的字又是少之又少,也不过是几百个而已,这样看来,便可知上述这些字在人名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也表现了台州人对美的追求,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2、仰圣人,慕贤人。就像当今社会的追星族一样,他们对明星的喜爱程度之深几乎是“疯狂”,以致爱屋及乌,一听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的名字便竖起耳朵。同样好些人在取名时为了仰慕古代圣贤或者当今社会某位名人,便将自己孩子的名字取为那个人的名字,或者用谐音、象形等形式“盗用”名人的名字,以期孩子将来也能像那些人一样:不能流芳百世,也要红极一时。如临海有一位高级教师取名为“朱指清”,想必是喜欢朱自清先生吧。1984年,许海峰在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首枚金牌,打那以后仅临海几年之间就出现了十几个名为海峰的人。又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字子房,而且“良”字意义丰富,后人借“良”字取名甚为普遍,如台州有张如良、何其良、刘师良。
3、引成语,据名句。一些较有文化修养的人在给孩子取名时会引经据典,从经典著作中挑出一句名言,再从这句名言中选择两个较关键的联系较密切的字组成名字;或者从一些褒义词的成语中找出关键字作为名字。如台湾歌手任贤齐的名字就是取自《诗经》:“见贤思齐”的句子。在台州也有较多名人是用这一方式取名的,这表现了取名人的广博的才识和文化修养。如黄岩籍的高级工程师万年夕,取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杨天诚取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解尽其兴”。
(三)按辈取名
台州地区虽然是全国解放较早的城市,但在一些农村地区,长久以来人们受着那种“父慈子孝,兄睦弟悌”的伦理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那个“多子多孙便是福”的年代,这一思想对取名有着重要的影响,表面上看父子之间仅为一代之差,兄弟之间是同一辈分,实际上这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映。
1、男子以字论辈,纲常不乱。古人以单名为主,那么排辈分时就以名字中的偏旁作为辈分,如《红楼梦》贾家四代贾源、贾代善、贾政、贾琏分别为水字辈、人字辈、文字辈和玉字辈。台州地区建国后很多人都取双名,这样在子孙较多的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专门入名的“辈”字,有了辈分,同族之间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是同姓同辈的都可称兄道弟,不管年龄相差多大。如笔者的家族辈分从最上代到最下代依次为“成、益、谋、资、嘉、永、孝、思、台、帮、令、序”,这样当辈分排完了时做一次“修谱”,重新排辈来进行续谱。一家如果有好几个儿子就以“姓+辈+名”取名,兄弟之间的姓名都只是一字之差。
2、女子排辈婚前从兄,婚后随夫。在农村地区,女子取名时一般不将辈分派上,因为她们将来要嫁到夫家去,所以婚前在娘家就与兄弟同辈,婚后在夫家就与丈夫同辈;另外当她们与娘家人排辈时即使在婚后也会按婚前也就是与兄弟同辈而排辈分的。
3、“小”字辈的出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字还算不上辈分,因为它没有在家谱中记载,但是台州各地很多人将“小”字放在姓与名之间,而且很多人名中还是最后一个字与其胞兄的字一样,这样如果哥哥姓名为李广发,那弟弟的姓名为李小发。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台州人在取名时对兄弟友善的重视。
③
二、姓名的时代特征
时代政治经济环境对人名用字的影响有制约和促进两方面的作用,在古代受“国讳”
④的影响,好些字仅仅为国君一人享用,而科举制的实行,使很多人对“及第”、“登科”之类的字很感兴趣,一时间使“科”、“榜”之类的词语在人名中大量出现,这也表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和从政的热情。所以时代政治经济对取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分四个阶段对台州地区建国后取名特点进行分析。
(一)1949年至1955年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直到1955年台州地区才全境解放。当时摆在台州人面前的两件大事就是解放全台州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两件大事对人们的取名也起了较大的作用,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取名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政治色彩,如出现了一大批名为“解放”、“抗美”、“卫家”、“卫国”的人,这都是人们对国家大事高度关心的结果。
(二)1955年至1965年
这一阶段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向雷锋同志学习、三年自然灾害,提出了“十年赶超英国,十五年追上美国”等口号。这些事件几乎都在人名中有所体现,表现了台州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建设祖国的政治热情。现在我们可以在三十七到四十七岁之间的台州人中找到较多的名为“建国”、“建华”、“爱华”、“超英”、“跃进”的人。
(三)1966年至1976年
这十年为“文革”时期,人们对政治的热心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有些如“卫红”、“红卫”的人名并不是那个年代出生而取的,而是在那个年代改的。据《台州师专毕业生名册》资料显示,这一阶段“红、卫”两字在人名中出现的频率由1960年的0.02、0.05分别上升到0.78和0.82,说明很多人当时取名都是一种政治热情。
(四)1976年之1996年
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台州人的取名规则又有了新的变化。第一、不再求政治,代之以含蓄而有深意的字词来取名,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很少有人再用“解放”、“红卫”之类的俗字、俗词取名,就连用“改革”、“开放”为名的人也很难找到。人们取名时更加注重个人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如周雅仪,江贤隽、钟朝晖等。第二、双字叠名现象增多,据台州中学2000级学生点名册资料统计,双字叠名的人占总人数的8%左右,如丹丹、蕾蕾、慧慧等,这类人名在女性中所占比重较高,原因是读起来顺口,听起来亲近。第三、引进洋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逐渐对外国的东西情有独衷,连取名也来个“妮娜”、“安琪”、“吉米”、“露茜”等通过音译的外国人名。
三、取名避讳
中国历来被外国人称为文明之邦,礼仪之国,由于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等观念使人们对老者和贤达之人都较敬重,即便在同辈之间,人们也很少当面直呼对方的姓名,而要用尊号来代替,这一现象影响到取名学,在古代“臣不得直书党证君主之名,小人不得直书圣贤之名,子孙不得直书父母先辈之名,必然用别的字代替或空着或写为某某,这便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沿用的避讳”新中国成立后台州地区取名风俗虽然较古代有很大的变化,至少人们可以直接用圣人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在台州好些人取名为岳飞、成功、小平;但是人们取名时仍要受一些取名之俗的⑥⑤制约,他们依然不会直接冒犯自己的长辈亲人,好些地方还不能用与自己接触较近的人的名字。另外,台州地区有其独特的方言,人们取名时也会慎重考虑这一点的,还有就是少用或不用那些音近形似的名字与冷僻字。以下就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避亲近人的字
这一习俗古已有之,这里所说的亲近人是指自己的亲人和与自己接触较多的人的近亲先辈。笔者曾碰到有个婴儿名字里有个“欢”字,而其邻居的曾祖的名字里也有这个字,当婴儿的家长知道后立刻把名字给换了。另有一例就是一户人家新添一个男孩想取名为“海龙”,而其姑姑名为海飞,这样就有占便宜之嫌,最后还是将这一名字给换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台州人对亲近人名字的避讳之重视。
(二)避音近形似的字
这里所说的音近形似的字包括两部分:读音一样或相近而词组不一样的字词和字形相似的词,如“意味和异味”,“厌和庆”,“已、己和巳”。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有3000多个,这些汉字通过组合变成上千万个词组,而汉语音节仅400多个,这样就难免会产生很多音近而意义不同的词组,即使有些词在普通话里很有意义,而用台州方言念起来就有不雅的感觉。如“中山”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是很好的,可台州好些地方用方言读是意思为畜生,这样还会有谁去选用这个词作为名字呢。又如朱欣这个词语从字面看是不错的,但如果那些不知情者第一次听到还以为什么猪心羊肺呢。所以人们在取名时会尽量考虑用台州话读出来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不雅则尽量避免,如毛崇(毛虫),史刚(屎缸),胡利青(狐狸精)都应避免。
相对音近的人名的数量来说,形似的词就少见多了,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时因本人书写不太清楚或读者没太在意而误读产生其他词语,本来好好的一个词一下子变成了贬义词。如笔者曾有位同学名为蒋际全,由于书写潦草,很多老师接触到时都念作蒋际金,别人还以为什么鸡精鸡妖呢,后来他便把这个名字给改了。所以人们在取名时会尽量避免这些有“嫌疑”的名字,以免经常闹笑话。
(三)避冷僻字
在古代由于受“国讳”的影响,有些开明君主主动选用一些冷僻字以免百姓经常碰到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这样又导致了一大批人取名时好用冷僻字,结果是经常出现“姓名短路”现象。解放后台州人取名时大多不用冷僻字,以免别人第一次接触到叫不出来而处于尴尬之地。在笔者统计的1万多个人名中又有96%的人用的是常用的3000多个汉字,仅有少数几个用了冷僻字如王景宸(王位,帝王的代称),方杲(明亮)。
汉语不同于英语,一个英语单词很少有两种读音,而一个汉字有两种或者三四种读音是
⑦较常见的,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多音字,如果将这些字用在人名中,很多时候会被外行人念错,尤其是“这种多音字入名遇到特殊情况下很难立即判断该读哪个音”。如有个名叫“李朝(chao)阳”的人,好些人念成“李朝(zhao)阳””,当有人将其念错时,第三者便会哄然大笑,他本人和误讲习者都会很尴尬,所以人们在取名时会尽量避免用多音字。在笔者掌握的名字中极少有用多音字做名字的。
台州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取名规则既有沿袭古代的风俗,又有建国后独特的时代特色,而在建国后各个年代又各有不同,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包括方言水土等因素又有别于邻近的地区,可以说既有全国的共性又有地区的个性,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相通的。
注释:
①
《中国语文》1998年第四期,吕淑湘著《丁声树同志的学风》
②、④、⑦
完颜绍元著《中国姓名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③
董洪利编《孟子·万章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⑤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左传》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⑥
刘彩艳著《起名学》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⑧
巨天中著《取名宝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15页
⑧
参考书目:
1、台州市地方志编委员会《台州会要》北京:中书局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台州地区地方志编委员会《台州地区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何晓明著《姓名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纳日碧力戈著《姓名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5、刘彩艳著《起名学》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第二篇: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人名用字的语言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时代性
纵观几千年中国取名史,断代的时代性特征是如此强烈。
自商汤的六世祖上报甲开始,历代商王均以十干取名,如成汤名大乙,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等,因兵败而自焚的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名辛,所以又称帝辛。换了今天,谁要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为下一代取名,很可能被人讥为浅陋平庸。然而当时无论是安排农事生产或进行巫筮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在权贵者看来,这却是最好的称谓。
到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根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泛神观念,还顽固地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因此,人们又特别爱用动物的称谓来取名,著名的便有董狐、竖貂、阳虎、乐羊、触龙、西门豹、项燕等人。
两晋南北朝时,吏治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竞慕虚玄,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又成一时风气。如“之乎者也”的“之”,最称时髦,涌现过一大批?“之”为名的出名人物,如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到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它则“昙”、“智”、“净”、“僧”、“玄”、“灵”等,不一而足。又北朝人则多以神将取名,曰“夜叉”,曰“罗刹”,曰“金刚”,曰“力士”,赵(区瓦)北(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此辟有专篇。
唐宋时文苑勃兴,风气流畅开放,远过于昔,取名方式和格例众多,但也并非没有若干时代特点可寻。如“文”、“德”、“忠”、“信”等彰德之字,“老”、“叟”、“翁”、“父”(甫)等倚年之词,大量人名。
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当是强调民族界别的统治政策使然。
迄明清时,仕途益窄而科举益盛,士人都往一条八股捷径上抢跑道,乃有“魁”、“奎”、“元”、“第”、“恩”、“光”、“禄”、“士”等字大量人名。
鸦片战争以后,阶段性的取名趋时风尚,给人之印象愈为强烈。如“胡汉民”、“于右任”、“戴天仇”等人名中,透射出民族意识的勃兴。
而“建国”、“同庆”、“解放”等名的大量出现,则记载了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到了五十年代末“大跃进”,中国政府决心在几年之内在经济上超过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从“超英”,“超美”,“跃进”等名字中,不用问人们马上就知道这些人出生的年代。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强劲东风又把“卫东”、“红卫”、“向东”、“要武”等吹得家喻户晓。如香港著名的女作家黄爱东西,原名黄爱东,就是这个年代的见证。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浪潮的席卷,出现了一时的出国热,而“莉莉”、“莎莎”等颇具洋化色彩的名字有风靡一时。
从这些具有超强时代性的人名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伟大的爱国思想。当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注重共性,缺乏个性。如今,全球的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个性的追求,使得人名中的时代性特征大大减弱了,但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取名的方法在我国取名史上曾经占有主导地位。
二、文化性
我们所使用的汉字,不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有着久远的应用的历史,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人名用字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
古时依据儒家习惯,男从《楚辞》、女法《诗经》,追求文字的信、达、雅。于是“淑”、“贤”、“贞”、“莲”等字变成了女孩子的取名的首选。
很多人喜欢在取名字时,找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人,在古诗词里、古代名言谚语里、或者是很漂亮的成语里,兼顾音义想一个有意义的好名字。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秋水共长天一色”,很多女孩取名“秋池”,“秋水”。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朝闻的名字“朝闻”,就源于《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元代著名文人马致远的名字“致远”,就取自“宁静以致远”。取名“思齐”的人也很多,这是源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些名人的名字中也隐藏着极大的学问,如毛泽东,字润之。恩泽东方、滋润大地。蒋介石,字中正。介石者,中正也。韩愈,字退之。愈者,过也,过则须退了。
无疑,我们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是,这种取名的方式也有其弊端。我们知道,汉字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一些生僻的汉字就不适合用来取名,否则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
我的一个朋友名为“旃”,古字,在古文中常表语气,不为一般人认识。在《说文解字》中,还有红色的曲柄旗的意思。可是在他上户口时,却被写成了“张旗”。于是,他不得不改名为“张旗”。还有一个名叫黄彧的人,“彧”字音意皆通“郁”,不是郁闷,而是有文采之意。《广雅疏证》释诂:“彧,文也。”“《论语》八佾篇:郁郁乎文哉。”然而,不管多有文采多有个性,这个多了两撇的“或”字就像长了六指的手掌,一直都给黄先生的社交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郁闷乎文哉”的结果是,黄先生在35岁以后,每与生人交接,辄主动自我介绍:“我叫黄或,很好记的,就是或者的或啦。”
优秀文化的继承总是伴有糟粕侵袭的。你也许会注意到街头巷尾出现的“命名店”、“起名馆”之类的招牌,颇具仙风道骨的老者、少者端坐其中。他们无外乎有以下几种起名方法:八字起名-----根据事主出生年、月、日、时间排出四柱(因为由天干、地支各一字代表一柱,四柱共八个字,俗称“八字”)。找出八字中五行所缺,以平衡八字为目的起名。鲁迅笔下的闰土,便因其五行缺土而得名。五格起名-----又称“笔画起名”,根据姓名的笔画数,排出天、地、人、总、外五格,调整笔画数的多少,搭配出最佳姓名组合。属相起名-----根据各种属相的特性,以利发展为宗旨起名。周易起名------排出事主八字;终生卦。扬长避短,起出可让事主享用一生的名字。
不难看出,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地固,既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占有一席之地。
三、寄托性
取名往往寄托着长辈对孩子的种种期望,或承继祖荫,家业昌盛,有李隆基、田承嗣、杨继业等名;或弥祸消灾,长命百岁,有霍去病、甘延寿、毛延寿、辛弃疾等名;或封妻荫子,耀祖光宗,有史达祖、汤显祖、刘效祖、郑光祖等名;或美貌无比,以“妍”、“娇”、“丽”、“媛”、“婷”等为名,有李媛媛、彭丽媛、梅婷、蒋雯丽等名。
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就人伦而言,则是父子兄弟,“大苏”、“小苏”的大名,是“老苏”所命。为这取名事,“老苏”还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他在文中说“轼”,车前横木之谓,作凭靠了瞭望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扑马毙的祸事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瞧,长辈对后嗣期望之切、考虑之详,全融进了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字中。
还有将姓和名连在一起,把谐音与期望结合取名的。如满意、陈默(沉默)、富煜(富裕)田甜(甜甜)、齐霁(奇迹)等,都体现了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的期望。
除此,还有合姓现象,即父母双方的姓氏在孩子的名字中一起出现。两个字的李晨(李陈)、徐洋(徐杨)、姜齐等,三个字的王英石、刘玉林等,四个字的李孔正洋,毛李求思等。这种做法在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今天是常见的现象,也非常适用。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乐于分享的美德。
更有一些家长希望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实现自己的梦想,完成自己的夙愿,为孩子取名“剑桥”,“书勤”,“海军”等。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耕民族,在劳动中自然形成了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也和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有关,但是国家政策有只需有一个孩子,为了弥补不足,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女儿取名“笑男”,“胜男”等。
四、纪念性
父母长辈为孩子取名也会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纪念时间,以孩子出生的季节命名的,春、夏、秋、冬为名;孩子出生在特殊的节日,取元宵节的“宵”字,中秋节的“中”字等;纪念天气,孩子出生当日正好下雪,于是取名为“雪”;或是小雨飘落,于是取名“雨”、“思雨”等。纪念地点,看过小品《超生游击队》的人都会记得黄宏为孩子取的名字,“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其实,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以出生地或祖籍所在地取名,著名作家张小川;台湾的歌手齐秦,他的姐姐齐豫,哥哥齐鲁都是这样取名的。以父母相识地或是有意义的地名取名,如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忆湄。纪念物品,我的一个朋友名为“子建”,他说,他的父母当初是因为互借曹植的诗著而相识的,后来,为了纪念这种相识,就以曹植的字——“子建”为他取名了。
纪念,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感恩、怀旧的心理。中国人的感情非常的细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品质。
五、崇拜性
怀着对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对人民心中的英雄乃至当今的明星、偶像的崇拜之情,不少家长开始在这个群体中为孩子选取名字,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曾风靡一时的日本电视剧,更使得一些孩子的名字为“惠子”、“下子”、“松子”。偶然间,你会发现“名人”遍布你的身边,不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什么“孔明”,“项羽”,“李鹏”,“朱琳”还是“李根”的,只要能靠上就行。“赵丹”,“宋丹丹”,“孙悦”更是不在少数。台湾出了位歌手萧亚轩,于是“高亚轩”、“张亚轩”先后出炉。更有追星追到国外的“吕斯特龙”。
追其缘由,才知道是中国人的思想中的盲从性所导致的。他们希望沾点名人的光,使其子女也成为名人。
可以看出,在我国人名用字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字的丰富含义,使中国人名显得多姿多彩。
第三篇:苏绣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苏绣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摘 要:作为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具有独特表现特色的苏绣,不仅具有悠长的历史传承,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四大名绣之首并享誉世界。,近代以来,苏绣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经历着不断改革和创新,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苏绣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介绍,展示了苏绣独特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苏绣;艺术特点;文化内涵
刺绣是我国一中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工艺美术,它以针代笔的创作表现方法、悠久丰富的经验成果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十九世纪中期,刺绣作品逐渐趋向商品化,而此时江苏、湖南、四川等人等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非常广泛,在海内外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在这些作品中,苏绣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它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享誉国内外。
苏绣的艺术特点
素有“人间天堂”的苏州有着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淳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享誉中外的苏绣。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苏南地区刺绣品的总称。苏绣作品多以精细闻名,细致的针法可以将山水、阁楼、花鸟表现得生动而真实,甚至可能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以假乱真的错觉。据史记记载,早在宋代苏绣就开始成为艺术品和日用品等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随后逐渐发展直至鼎盛。一方面由于苏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促使了苏绣经过商业发展而逐步享誉世界,另一方面,苏州是我国著名的锦绣之乡,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苏绣图案精致秀丽,工整娟秀,取材广泛,且技法灵活。常见苏绣大都是以人物或者山水为多,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苏绣的构图技法多以平衡对称居多,且花纹图案繁多,层次分明,画面唯美,栩栩如生。尤其是在针法技艺上,精巧细腻且种类丰富,具有“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大特色。苏绣在经历了不断发展,其丝线的使用颜色,针线表现手法,整体构图等都各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先,苏绣的针法精细,色彩文雅。在苏绣的技艺中,针法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艺术特点。苏绣的针法极其丰富,大概归类起来有9大类43种针法,这些针法组合起来,是苏绣作品层次分明,精巧细腻。一般来说,苏绣所有的针法是由一根丝线劈开成为十份,二十份,甚至四十份,所以十分精细,这能够更好的表现出苏绣的做工精细;另一方面,苏绣的色彩选择也十分讲究,每一种色彩都会由浅到深的分成十多种,甚至一幅作品里面会使用两百种颜色。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是指苏绣需要经历长期的千针万线的加工后才能达到好的艺术审美效果,一幅小的作品就需要3个月左右,更多的甚至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长达两三年的时间。
其次,苏绣的艺术品多是结合绘画书法作品。传统的苏绣作品中,多会吸取绘画和书法作品中的艺术精华,如苏绣中的图案多是,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的题材。现代苏绣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具备生动逼真的质感,比如常用的幽深的城乡小道,美丽的古典园林,娇艳的花卉等,以及走向世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取自于国内外的绘画书法艺术作品中。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赋予苏绣独特的审美艺术体验。
最后,苏绣的艺术品在针法技艺上不断创新。苏绣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仅是其结合绘画书法作品的构图选择和精细的针法、文雅的色彩,更主要的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针法技艺。苏州的刺绣艺人们在针法技艺上面下功夫,不断开创独特的针法技艺,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 “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大技法。正是独特的针法技艺,并经过耐心的精细加工才形成了一幅幅享誉世界的名绣。目前,苏州艺人们仍在针法上不断寻求突破,努力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苏绣的文化内涵
自古文史不分家,当谈到苏绣的文化内涵时就必须追溯到苏绣的整个发展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繁衍发展,中国苏绣艺术不断传承与发展,才形成了当前这一派大好前景。从春秋时期起源,经历宋代的不断发展,最终到清代的鼎盛时期,苏绣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发展,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当代,苏绣的技艺也不断推陈出新,赋予了其新的文化内涵。
早期的苏州地处江南水乡,苏绣就发源于吴县一带,由于此地气候温和,适于养蚕,且盛产丝绸,所以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地理条件基础。早期的农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促使更多的妇女在家中绣花,从而开启了苏绣之路。渐渐地随着文化的发展,苏绣作品开始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表现人们对自然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喜爱之情。苏绣的技艺以套针为主,且颜色以同类或者邻近色相配合,渲染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苏绣在表现时多留有水路,即通过物象的深浅变化表现出层次分明的效果。到了宋代乃至清代,苏绣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达到鼎盛时期。苏州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且经济发达,经商人员十分多,逐步将苏绣传至世界各地。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繁荣昌盛,这极大地推动了苏绣的发展,比如《草书千字文》就是通过将当时的苏绣技艺与书法、绘画结合起来而创作出来的精品之作。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时期,来自意大利的画家创作各种各样的马的作品,其中以《百骏图》为代表,随后绣品《百骏图》也在苏绣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将苏绣艺术推向了顶峰。该图描绘了形态各异的百匹骏马放牧的壮观场面,全图构图复杂且色彩浓丽,极具艺术特色。再有,绣品《赤壁图》也生动地展示了仇英工整的画风,宣扬了苏绣文雅秀丽的风格。
时至今日,苏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品而享誉世界。通过借鉴国外绘画艺术的有益之处,苏绣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当今的经济和文化形势下,苏绣艺人们不断吸取国外优秀艺术气息,融合各种不同的艺术技艺,并且结合时代特点,寻求创新突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总结
作为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具有独特表现特色的苏绣,不仅具有悠长的历史传承,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四大名绣之首并享誉世界。,近代以来,苏绣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经历着不断改革和创新,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苏绣作为中国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大名绣中重要的一支,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享誉国内外。苏绣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针法精细,色彩文雅,结合绘画书法作品题材以及不断创新的针法技艺三个方面分析了苏绣的艺术特色,同时结合历史的变迁,讲述了两千年来苏绣从起源到发展再带鼎盛时期的文化内涵,说明了苏绣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宁.近代以来苏绣艺术嬗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6.[2] 皇甫菊含.从苏绣艺术看吴地文化的品格和人文内涵[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05):52??53.[3] 刘宁.近代苏绣艺术嬗变形式刍议[J].国外丝绸,2008(01):36??38.[4] 王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苏绣艺术应用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77??80.[5] 樊宁.苏绣艺术如何发扬光大?[J].经济管理,2003(17):93??95.[6] 蔡尚卫.传世瑰宝 珍贵有加――苏绣艺术的欣赏、收藏与投资[J].中外文化交流,2008(12):
第四篇:浅谈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浅谈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说到四合院,大家都知道这是典型的老北京文化。但它不是北京的专利,在山西、陕西一带以及四川都曾出现过四合院。但是四合院还是以北京的最为著名和典型。北京的四合院主要以规整,对称,整齐为主要风格。四合院之所以称四合院是由于它主要由四个独立的房屋组成,分别为正房、倒房、和东西厢房。这些房屋都是平房,看起来是很有历史韵味的古建筑。这四个房屋是由游廊链接起来的。据说俯瞰四合院特别有意思,它就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正方形,就像几个规规矩矩的老百姓,它们不张扬,不华丽,安安静静的伫立在那里。不和这个宣化的世界争夺什么,它就是一个安逸的,恬静的,适于修身养心的一个充满韵味的庭院。说到庭院,四合院的庭院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里面的。庭院很宽敞,长辈们喜欢种一些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使院落里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还有助于愉悦住在庭院里的人的心情,早上起来,到院子里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做个早操,老人去大哥太极,是多么让人身心舒畅而惬意的一件事啊。四合院其实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建筑,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当过个节,或者儿女们回来探望父母的时候,他们可以关上门,一家人谈笑风生,谈天说地,尽情的享受那种在喧哗城市所没有的朴实的不奢华的家庭关系。
四合院不仅拥有别具一格的外表特色,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外面看来,四合院里面可能是其乐融融一派祥和的景象,但是在其中,他们的居住是按照严格的长幼尊卑来执行的,这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下来的,可能现在社会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古代,他们是这样分配哪个人该住哪个房间的。他们的房间主次顺序是“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作为宾,杂屋为附”。这个位置的安排是严格遵循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为梯,朋交以义的次序的。在古代他们是按照这样的道德伦理观念来严格执行的,但是在现代,估计这样的排序早就不存在了吧。因为有的父母太宠爱孩子,有可能孩子住的是最尊贵的房间。也有可能是四家人看哪家比较富裕,就可以优先选择他们要住在哪间房。四合院不仅尊卑有所划界。在风水方面也是有研究的。他们在选地,定位,到每间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有讲究。还有对于装修的团大门上的雕刻,这些细节都体现着他们的身份的高低。
作为中国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四合院一直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发明。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去了解它,热爱它,保护它。把这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弘扬下去,让它一直延续给我们的后代。
第五篇: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