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数学故事 唤醒课堂活力
巧用数学故事 唤醒课堂活力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在很多孩子看来,数学课很无趣,甚至有些枯燥,然而,如果能以富有情趣的数学故事来呈现问题情境、诠释方法策略、演绎数学思想,学生一定会乐意地思考。融入故事的数学问题,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数学教学?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学生的发展?怎样带着故事走入课堂?下面,谨把我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预热,渗透数学思想
当一个单元结束后,进入新一单元学习时;当某一个学习内容要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时;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个新知识领域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势,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必要的数学思想,需要学生做到触类旁通,那么,教师不妨用数学故事“预热”一下,润物无声的渗透,悄无声息的铺垫。教师不是直接为学生搭好脚手架,也不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暗示给学生,更不是拿出现成的模板用学生套用,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由此及彼的感悟,步步为营的逼近,在曲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的过程可能要多花费些时间,也许看上去有点儿舍近求远,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思维能力,更能提升思维品质,还能品尝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片段一:苏教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中国古代有许多聪颖多慧的少年儿童,曹冲就是其中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熟悉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位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其实,这则故事还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那就是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法”的运用,正是曹冲的智慧所在。
师: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转化法”。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就是通过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再进行计算的。请同学们再回忆回忆,我们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过“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预热”,再抽象出什么是“转化法”,这一过程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最短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纯粹的数学问题变得富有生活情趣,更主要的是,数学故事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领着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新知的学习过程。
片段二: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编了这样一段童话导入新课:一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
4、6/
8、9/12),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
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3/
4、6/
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老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
上面的导入片段,通过童话故事提供了有趣的情境,提出了有效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问题探究的阀门。
当然,现行的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有些本身就是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但课本上的主题图是以静止画面出现的,教师可充分运用原有的主题图,在遵循教学目标和保留数学味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适当进行艺术加工,增强主题图的故事性,变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故事,使情境更丰满、更有趣、更具有挑战性。
三、旁敲侧击,引导自主探索
在数学课堂中,当有些内容确实有难度,或者比较抽象,如果这时还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也可能一知半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还会挫伤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在难点处引入故事,把难点分散到故事中,把方法渗透到故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启发,感知方法,激发兴趣,促进深入探究,引导解决问题。
片段三:
学生在解答下面这道题时出现困难: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1,除以5也余1,这个数最小是多少?一位教师没有直接讲解方法,而是欲擒故纵,给学生讲了《再摘一些桃》的数学童话故事。这个数学故事大意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让三个徒弟摘桃解渴。摘桃归来,三个徒弟要师父猜桃的个数:摘的这些桃不到60个,如果3个3个数还多1个,5个5个数还多2个,7个7个数多3个。唐僧先假设再多摘一些挑,个数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3个3个数就多2个,5个5个地数就多4个,7个7个数就多6个;在此基础上,再假设多摘1个桃,则3个3个数、5个5个数、7个7地数就全部正好。由此求出假设后桃的个数是3×5×7=105个,再求出原来桃的个数是(105-1)÷2=52个。
学生听完故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可用假设法解答,而且要解决的问题比故事中的问题简单得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何乐而不为。
四、调动情绪,提高练习效果
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将练习融于数学故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练习的效果。
片段四:
一位教师在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时,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春天来了,学校的杨树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片片醉人的绿,无不透着春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出示图片,杨树上写着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可是有的绿叶上长了小虫子,它们要咬坏绿叶,破坏美丽的春天,小朋友们,你们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帮杨树捉掉这些害虫吗?学生们听了,一个个情绪高涨,为民除害这样的好事谁不愿干呢?
不言而喻,用上面设置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比机械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学生,宜多采用这样的练习形式。
五、恰当链接,构建人文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数学故事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片段五: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周率后,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不禁心驰神往,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如: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等等。
上面的片段中,教师思路开放,链接了古今中外的数学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真理的精神。
六、拓展阅读,促进知识深化
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让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一般与相应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益于深化知识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有些就是以简短的数学故事出现的。每位教师要认真钻研这部分内容,用好这部分内容,不能把它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当然,课本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毕竟有限,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欲望,学生可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备课上可多查找些相关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再在课上进行交流。
片段六: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利用图文的形式提供了古代原始人研究时间的故事供学生阅读:从用日、夜计时到利用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到后来用滴水和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再到用钟表来计算时间。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你会想办法做一个太阳钟或滴水钟吗?你会想象未来社会最新式的计时方法吗?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不仅对钟表的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七、编说故事,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课上,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故事中获得启示、得到帮助,还可以引导学生编说数学故事。学生编说故事的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思维条理化、清晰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素养的生成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一道难题,当只有少数同学做出来时,让他们讲一讲各自解题的经历,让大家一起分享探索的快乐;出现了一类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生活中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用对话的形式演绎学到的知识„„不要小看了学生,他们的想像力可能会超过教师,他们编数学故事的热情可能会意想不到的高涨。
当然,编说数学故事不同于作文,编说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因此,在编说的过程中,要把故事的数学价值放在首位。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编写的故事写下来,鼓励学生把写得不错的数学故事向报刊投稿。
八、课外延伸,引领学生发展
一个经典的例子: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讲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想不到的是,这个故事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他证明的一条震动国际数学界的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学习了圆周率,不妨讲一讲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故事;学习了多位数的乘法后,不妨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铺地锦”;发现学生粗心大意,不妨讲讲诸如《点错小数点的悲剧》的故事„„
也许,数学课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不可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讲数学故事。但是,教师可以是引路人,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更广泛的数学阅读。数学史故事、数学家故事、数学典故„„也许这些故事不能直接指导学生解题,也许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开阔视野,启迪心灵,引领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确定“大数学”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有益的数学故事。
第二篇:1巧用自制学具 焕发课堂活力
巧用自制教具
焕发课堂活力
——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制教具是中小学科学课教具配备的必要补充,如何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本文就从巧用自制教具这一方面,谈谈自制教具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具 探究
创新 形象
直观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社会主义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但是新的教具还不能及时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师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
一、巧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始于“神圣的好奇心”。小学生有好新、好动、好胜、好学的特点,他们单纯、热情,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发问,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上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教具的任务: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简单的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教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从选材料到制作方案,讨论的非常热烈。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让每个小组把他们制作的教具拿出来展示并介绍,各小组都争着抢先介绍,大多数小组还真是说的头头是道。有的小组自制了竹哨,有的带来了简易小提琴,讲解了本组制作的依据,听了学生们的介绍,我十分开心,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学生们通过事先预习,找出了本课的重点,并通过亲手制作,探究,思考,验证了自己的本课的结论。整堂课从学生的自制教具开始,让他们充分去探究,去表现,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巧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自制教具其实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经历这样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从中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温度计》一课时,零下温度高低比较时比较抽象,需要借助教具温度计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仪器室中没有温度计模型。于是上课前我鼓励学生说:“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困难吗 ?” 然后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发动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探讨解决方案。没想到真有小组学生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利用注射器、胶管、玻璃管、自制刻度板,借助红色液体,制造温度计模型。这是我没想到的,按照学生的方案,很快我们找到相关的材料,经过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刻度板涂成白色,果然红白对应,更醒目了。有了自制的温度计,很快突破了课堂难点。后来我们的这个教具参加了2007年山东省自制教具展览,获得山东省自制教具参展二等奖。
三、巧用自制教具,突破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电流”一课中,电流在串、并联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们不能亲眼目睹,所以一般记忆都不很深刻,光靠教师的讲肯定没有很好的效果。能否制作一件教具,让学生能直观地、形象地看到电流在串、并联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商讨解决方案,一个学生的点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利用病人输液管制作一个电路演示仪器。于是我们找来了注射器、输液管、红色液体等,制作了“串、并联电路”演示仪。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点,用自制教具就显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教学的重、难点很简单的突破了,多亏了这个简单的自制教具!该教具2009年获得山东省自制教具参展二等奖。
四、巧用自制教具,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果。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这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只有缩短了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分离盐和水”的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所用的时间就较长,为此我和学生们利用饮料罐、蜡烛、螺栓、螺母等材料,制成了“简易蒸发皿”,经试验能在蒸发同样多水的条件下缩短2/3的教学时间,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具2010年获得邹平县自制教具参展二等奖。
五、巧用自制教具,使实验现象更形象、直观。
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可谓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例如:在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和第4课《光的反射》这两课教学时。因教材是用手电筒照射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小孔,在屏上形成明亮光斑和利用两面镜子照亮阴影里面的小球的实验方法,然后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直射、反射现象,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操作且实验难度大。针对教材的这种实验方法,我事先让学生们课前找各种替代品改进实验,很多学生找来了激光笔,效果果然好了很多倍。借助烟雾更能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直射、反射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如此,该教具还能演示数学中的射线、线段,具有多功能性。
六、巧用自制教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引起了教师观念上的重视和教学行为上的改变。自制教具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发明的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使用者,学生是制作的主体,教师是制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制作、一起总结,由过去的绝对权威变成了现在的民主平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过去只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开始变成教师和学生集体探索,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具制作中更加强调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验证,注重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要求学 3 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生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研究对象,自由结组,自己制定方案,自己汇报,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次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既有学生个人的独立活动,又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比如,自由组成活动小组,统一制定制作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胆子大了,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教具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问题,遇到各种困难,迫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制教具既经济实用,又直观形象,对师生素质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过去那种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做有心人,优化使用教具进行教学,师生自制并动手操作教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就一定会把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好,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巧用信息化资源 提高数学教学活力
巧用信息化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活力
朝阳小学
蒋学琴
“电子白板”的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今年刚刚新上岗的一名数学教师,恰逢赶上学校迎来的“绿色班班通”。在局领导和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大伦中心小学的每个教室都装上了电子白板,对于一个农村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件比较惊天动地的事情。下面谈谈电子白板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想法:
1.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就是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问题很难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电子白板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比如说去年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两位老师同时上的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两位老师都能够巧妙的利用电子白板成功地展示了“在情境中导入,在活动中认知,在探究中创新,在交流中互补,在反思中升华,在应用中提高”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都能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课堂的开始两位老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情境导入,不同之处是甲老师选择的是本班同学的照片,通过运用电子白板不同的比例放大功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放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揭示课题;另外一位乙老师采用的是介绍她们唐小美丽的校园照片,运用序幕的功能循序渐进的展示给上课的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了亲近,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者在这部分的亮点不光是起到了创设情境的需要,还巧妙的把照片放在电子白板中的格子图,通过追问:同样是放大,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脑海中自然的联想到图形的每条边是按照多少比例放大的,基本上就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的拓展部分,两位老师各显神通,相同之处是都体现了这不只是一节纯粹的数学课,都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应用与生活。不同之处是甲老师搜集了很多运用比例的图片,比如说我们的深圳世界之窗,雪花的放大图片很美等等,设计了很多优美的图片逐步展示给学生看;乙老师在拓展这方面主要注重的是放大与缩小的运用,复印机按照百分之二百放大,百分之五十缩小,要把很美的图片设计到学校举办的报纸上,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等等,通过形象的幻灯片在电子白板中逐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应用题的学习是小学阶段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讨论学习”是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式”教学就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小学低年级如何很好的的借助电子白板运用“讨论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是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前提。
要使学生在讨论学习中畅所欲言,就必须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讨论氛围。如: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关键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时候,教师不可简单地指责、嘲笑,应给与积极鼓励;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让他个别提问题或在小组内提问题;对于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增强他们提问题的胆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减法,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设计了这样一个购物活动:妈妈给小红5元钱,让他上街去买小吃,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小红,会怎样买。课件中,只要点击喜欢的小吃,服务员就会把小吃送上来。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也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不会被框死。他们可以根据所提供小吃品种和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再结合“5元钱”这一条件形成多种选择,制定出不同的购买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后气氛,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而且使学生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必要条件。
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好,必然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精心设计的讨论点。如: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当学生初步感性地认识了“三角形”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先让学生看着老师画(图1),之后,学生学着也画一个三角形。接着,老师在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图2),并提出讨论点:(1)现在这个图形里有几个三角形?(2)你自己能在三角形里画出5个、6个„„甚至更多的三角形码?请试一试。通过分组讨论,动手试画,让学生探索地学习,结果画出如下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这样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发展空间观念,有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应用白板,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知识的记忆建立在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尤其针对记得快,忘得也快的小学生而言,在每节新课后,都需要设计较大量的练习加强巩固,使其最终记忆并转化成运用能力。如果每次练习的设计都简单地依靠小黑板、卷子、书本等单
一、呆板的呈现形式,长时间学生会厌倦乏味。同时,这些形式很难较真实地营造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景。因此,这时利用电子白板发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众多特点及优势,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也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此外,白板技术还能增大教学密度、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能接收到更多更有生活情趣的练习题。利用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
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其中第一关的游戏也是一道巩固练习题:根据给出的分数,给下面的图形涂色。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喷桶,对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板书的影响,利用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可以把一些图形、文字等预先存在白板当中,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4.师生互动,趣中见效。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利用电子白板设计的数学课,图文并茂,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随时在白板上书写功能,构画功能,拉屏功能,聚焦功能,记时功能。。。每一个功能都时刻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准备的内容不同时,教师可直接将学生的问题通过白板的书写功能融入教学课件中,使学生随机产生的学习灵感成为课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直接保存在课件中,供课后参考。当学生的观点变成课件上的内容时能不为之欣喜吗?
电子白板为现代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但如何运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我还要做进一步的探讨,让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突显“活力”
让数学课堂突显“活力”
张瑞杰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发一个闪烁、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1、“妙手”:乘机提取——“妙笔”:点石成金
在教学《时、分、秒》时,上课铃声响起。突然,我班刘凯说:“我要上厕所”,全班骚动。“你去吧”。说完后我就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该生回来后,学生们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这是我说:“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了新知。。。
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我当时并没有责怪,而是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贴到知识场,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2、“妙手”乘机迎娶——“妙笔”顺水推舟
在教学《角的认识》,我介绍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突然,张赵健质疑:“老师,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他们三个角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大呢?”这时我乘“虚”而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形成了两排意见,展开了辩论。。。
本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情理,呵护教学流程,我就乘机顺势而下,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我就应迎“风”而上。“乘风破浪会有时”,此“时”就是学生随机事件形成的教学资源。
3、“妙手”乘机转取——“妙笔”见风转舵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进行一番知识的铺垫后问: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我正想按部就班地揭题板书课题时,突然一名学生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我就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我顺势而下地问,“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一个长方形。”我随手边拍手称赞同边提问:“你说的太棒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可以吗?”该生瑶瑶头,我略带兴奋地鼓励道:“不要紧,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让这一“插曲”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过程。
上述案例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我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是我没有回避,而选择了适应,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没有陷入“尴尬”,而能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暗,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让这种教学中的“茅塞”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
4、“妙手”乘机借取——“妙笔”移花接木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讲解习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洒水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3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没想到,不少学生想象不出洒水车留下的“作品”模样。咋办?我把粉笔横放在黑板上模拟洒水车行驶,“身”后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阴影。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样的随机事件,是因学生学习受阻,我急中生智地借用粉笔以开“茅塞”,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随机事件何其多,相应的教学资源何其多。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发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大家经历过的,我只是把大家经历的说一说,其中也有许多的不足,水平有限,请大家谅解。
第五篇:活力课堂(推荐)
构建高效课堂 打造活力教育
我校的“活力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活力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质疑 教师指疑 积累解疑; 活力课中---互助学习---分享探究 点拨深化 建构延伸; 活力课后---互助学习---温故探新 兴趣探索 提升待新。
例如: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模式
一、活力课前:率先预习
1、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2)查字典理解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词语;(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4)试着理理课文的写作思路;(5)搜集相关资料;(6)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活力课中 互助学习
1、激趣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
2、分享预习收获,整体感知。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2)读生字、新词,指导个别生字的识记和书写。(3)谈收获,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4)提出问题,梳理整合,确定本课探究目标。
3、师生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4、学习表达方法,迁移运用。
5、归纳总结升华,再谈收获。
三、活力课后 拓展学习
1、自主设计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适度拓展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小学数学高段教学模式
1、活力课前,细雕精研(1)教师的率先学习
作为教师要通览整套教材,明晰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核心概念;作为教师要研究单元教材,道本单元内容 的教学地位,编排意图;作为教师要专研每一节教学内容的编写层次,吃透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道练习。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分析并明确本节内容所承载的“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训练点。(2)学生的率先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一方面要推荐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简单有趣的数学发展史等读物让学生阅读,另一方面要结合将要学习的新知做一些前期准备,如长方体、正方体学习时的学具的制作,如百分数认识时生活中百分数的收集,如对一些数学结论的猜想„„
2、活力课中,思维灵动
课堂教学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主”的原则;坚持落实一课一思想的培养目标(1)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拓展延伸问题(2)各环节的关键点 a、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要求设计。可以是一种生活情境,可以是一种虚拟情境;可以是知识点的回顾,可以是情绪的激发;当然也可以直奔主题,观察提问。b、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这一环节应在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利用合适的方法探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足学生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不要急于交流或小结。当然学生思考时教师要适时在关键点进行点拨或激励,甚至是有意的误导等。目的只有一个:学生深入的思考。
c、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静心倾听,思维碰撞。切记教师是引导者不是仲裁者。d、巩固拓展延伸问题
这一环节要充分挖掘课本练习的意图,发挥它的作用,不要简单的巩固知识。要在思路方法上加以渗透指导。
3、活力课后,巩固延伸
我们要细心体会并践行这一思想:课堂学习的结束,是又一个新问题的开始。在结合学校活力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前前测,课中反馈,课后巩固的基础上,我们要力求引领学生产生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并具有乐于去寻求解决的途径方法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力作业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巩固并拓展知识,要简洁高效,要对学生有帮助,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设计思路:“趣”而有味 “精”而有神 “活”而生动 设计原则:
1、作业内容紧扣教材,适度进行拓展延伸。
2、作业设计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差异。
3、作业设计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力争让每一次的作业都成为学生的生长点,都能使每个学生有所获得。
4、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锻炼,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负担减下来,还他们快乐的童年。
总之,活力作业、活力课堂、活力教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活力作业促进了学生生命力的张扬——孩子们在课堂上朝气蓬勃,课间活动生龙活虎,全面发展;活力课堂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共享,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活力校本教研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课堂教学提效减负,为学生提供了的全面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