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动态资源 让数学课堂意外收获
巧用动态资源 让数学课堂意外收获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中许多意外的收获往往源于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节外生枝”、“插嘴”等等。面对课堂中的这些现象,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适时赞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巧妙运用,就会使僵化、机械的教学走向真实、灵活,使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数学课堂获得意外收获。
关键词:数学课堂 动态生成 灵活 意外收获
这几年,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校本研究,人们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也许人们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学生们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动态生成,精彩纷呈,那才是一节好课、有效课。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巧妙利用动态生成的意识准备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教师不是填鸭入式的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想出的方法等等都有可能呈现多样化,都有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这样,课堂就成了一个动态生成的所在。因此,无论老师课前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倘若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与胸襟,我们就能够重视学生的“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节外生枝”、“奇思怪想”,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能够勇敢面对、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动态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才能精彩纷呈。
二、教师要努力把“错误”巧妙演绎成动态资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正常的,否则就不需要老师了。为此,必须允许学生犯错误!即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呵斥、批评的办法,否则,就会使学生不敢去思考和发问,进而扼杀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此时,教师应当学会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营造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1.抓住“错点”、因势利导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学生真实的思维方式的暴露。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师者不可轻易给学生的回答判“死刑”,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说说“理由”,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理清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错中悟理,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使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有6个红球,2个绿球,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着汇报活动情况,到最后一个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摸到绿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并且这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子里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时,我还是免不了一愣。之后,我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呢?于是我和学生之间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师:那你认为谁对?
生:都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组也是通过摸球得出的结论。
师:他们5个小组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生:我还是不同意(声音不高,但依然坚定)。“啊?”同学们中间一阵喧哗。
师:这位同学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说不定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你们这组同学再来摸几次。
这组同学连续摸了3次,结果摸到的都是红球多,摸到绿球少,这位同学又要求加摸了2次,结果还是摸到的红球多,绿球少。
师: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他们对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好像也没错。师:说得非常好!在红球多绿球少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的绿球的可能性大,如果像你们小组的这种情况发生了,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的现象?
生:我们买彩票,中大奖就是一种非常偶然的现象。
生:我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是也是偶然的现象。
生:┅┅
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错误”资源,我们只要处理得当,就会转化成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错误”而更显精彩!又如,教学“根据一个乘法算式‘4×1=4’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时,有的同学写出了1÷4=4,这显然是错的。而对学生来说从字面看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就打了个比方:老师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了4个,一个怎么变成那么多个,你们比孙悟空还厉害呀!幸好猪八戒没来,不然就乐死了。”这样简单的一个比喻,没有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笑声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把它改正过来,为学生创新求知火花的点燃起着催化的作用,也使数学课堂显得格外精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精心备课,善于总结,预测错误,驾驭课堂
事实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可以事先预测出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进而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轻松地驾驭课堂。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中,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86÷0.12=7„„()时,大部分学生填的是“2”,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在备课时已经预测到了,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余数2与除数0.12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2”是错误的;(2)余数2与被除数0.86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2”是错误的;(3)验算:7×0.12+2≠0.86,说明填“2”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2缩小100倍,得0.02.这样处理,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二、捕捉、利用瞬间生成的资源。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会生成出许许多多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精彩。
比如:我校马老师在教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在练习中安排了一组笔算题,其中有这样两道题:188÷36、274÷54,当学生完成后,我挑了几题让其说说试商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刚学的“四舍五入法”,即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进行试商,但这时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不肯放下,马老师让她说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她的想法是这样的:“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时,就在被除数的前第三位上商5”,不拘一格的想法显示了他不凡的想象力,马老师马上改变了原先计划,没有按照预设继续下边的练习,而是让全班同学思考他这种试商法的可行性,在她这种想法的刺激下,其它同学都积极地投入到思考验证中„„通过多道题目的计算,这一伟大的“发现”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最后学生们竟然得出了“折半试商请用5”的简便而又高效的试商方法。整个学习过程,由于教师尊重学生个性,捕捉到的“价值不菲”的信息,对教学进程作了创意调整,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激活了所有学生的思维,迸发了他们集体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深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出现了超越教学设计预设的新想法,课堂也因“生成”变得更丰富多彩。
三、抓住“插嘴” 资源,调整教学策略。
在如今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插嘴”不是“乱”,而是一种“活”资源。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可以提供一片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我校王老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预设上课时给孩子们提供插图,引导他们观察得出“9”的连加算式,并在此基础上引出“9”的乘法算式,最终得出“9的乘法口诀”。谁知,我刚出示课题就听到学生叫到:“老师我都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一九得九、二九
十八、„„”有不少同学也跟着背口诀。面对这一情景,我惊讶地问:“哪些同学会背9的口诀了?” 我看见一双双小手就像雨后春笋般地高高举了起来,几乎达到了100%,我在心底疑惑:这么熟练的背诵,是否真正理解呢?我高兴地说:“你们真聪明,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背8的乘法口诀了!那你们能用学具来验证一下口诀,看看你们背的口诀到底对不对吗”?学生一听来劲了,个个情绪激动,迫不急待。我就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9个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不一会儿,孩子们摆出了各种各样的漂亮图形。接下来的教学,孩子们根据自己摆的图形,很快真正地领悟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四、巧妙叫停“不良”资源。
由于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课堂中呈现出的生成也良莠不齐。当课堂中出现严重脱离学科的不文明的信息时,教师应善于叫停这些不良生成,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委婉拒绝。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刚学习的“可能”、“一定”、“不可能”来说说生活中的事,学生们精彩的表达博得了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忽然,一个调皮的男生站起来大声地说:“女人可能是蹲着小便。”教室里顿时一片轰笑,这样的回答,我在课前是没有料到的,虽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可面对那么多的听课老师和活泼调皮的孩子,如果我不及时地加以制止,也许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符合事实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出现,这将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我在迟疑一下后,马上微笑着说:“你说的没错,不过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这种话多么不文明呀,老师希望你做一个语言美的孩子,好吗?”该生红着脸点点头坐下了,几个想接茬的捣蛋生也立即安静了下来,教学又按课前预设顺利进行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不良信息以及不能凸显数学学科本位的生成,我们要及时、巧妙地叫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于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机会。参考文献:
1.刘智松,徐恤和编,《小学“生成性” 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2.翟新伟:《对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课堂中意外收获
课堂中意外收获
慈溪新城中学邹波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严格按照预设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听”。这种课堂是在教师严密调控下的“顺利”,天衣无缝般的“严谨”,少的是学生的激情参与,大胆的推测探究;最终,收获的是无生机的“课堂成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与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改革换来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形形色色的“课堂意外”也就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课堂意外无非有三种:一种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而造成的错误意外(失误),一种是因为学生的深入思考而获得的“灵感一现”。还有一种,就是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提前了解或者掌握了老师将要讲授的新课内容。这三种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延缓或促进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扰乱老师教案的预设[1]。
案例一:
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浙教版七下)教学中。有这样一题:“要在一条河上架一座桥(桥通常与河岸垂直),小聪、小明、小慧分别提供了一中设计方案(如图)。哪一种方案能使从A地到B地的路程最短?请说明理由”。
课前我就预测会有很多学生选择小聪或小慧的方案,所以当我给出这题时我改变了此题的解题过程;我先告诉学生小明设计的方案的路程最短;然后让学生作出小明的方案图(即AD∥BC,CD垂直河两岸)。当小组讨论了很长时间,还没有人作出时,我就耐不住兴致提示学生:如果没有这条河你会用什么方案使A、B两地的路程最短,绝大多数学生会想到连接A、B两点;现在有了这条河我们可以理解成通过图形的平移来作出小明的方案图;这时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小明的方案最短;我又给出了一个问题,请学生作出小明的方案图;当我正在暗自庆幸此题的难点已经解决时,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没有一个学生会作;眼看快下课了,所以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作出此图;当我解释完为什么会如此作时,用心爱心专心
有一个学生举手示意,他有另一种作法,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让这个学生在黑板作出图画;他的作法如下: ⑴分别过A、B两点作河两岸的垂线
段,垂足分别E、F
M⑵ 连接E、F和A、B交点M
⑶过点M作河两岸的垂线,交点为C、D
⑷连接A、D和B、C
当这个学生作好图形时,下课了;所以我对这个学生作的图形没有评价对错。课后,我发现这个同学的作法是对的(先证△CMF∽△EMD得到∠MED=∠CFM ⑴,EM﹕MF=ED﹕FC⑵;再证△AEM∽△BMF得到AE﹕BF=EM﹕MF⑶;由⑵⑶得到AE﹕BF=ED﹕FC最后证明△AED∽△BFC;通过∠ADE=∠BCF得到AD∥BC);由于这种证法超出了初一学生的能力范围,所以我在课堂上没有证明,但是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当同学们投出赞扬的目光时,我发现他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启示: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不应该存在“谁牵着谁的鼻子走”的狭隘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上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同时在课堂上细说思路,一为自我整理,使之更加缜密,二为互相教育,共同提高。在鼓励作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作法优化策略,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
案例二:
在《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浙教版七下)这堂课中,为了反馈“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概念掌握程度,我学生举例在生活中的这三个事件;其中有一位学生举例:‘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不可能事件’。当时我就让学生思考对吗?大多数学生很疑惑。此时我反问‘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对还是错,全班气口同声回答对的;于是我又反问‘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一个什么事件’大家还是气口同声的回答必然事件,所以‘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不可能事件’是错的;因为先说是‘不能',接着说‘不可能’,双重否定的句子等于肯定。并接着评论①叙述不可能事件时,应该正面叙述。②事件的结果以当时为背景,至于人类最终能在月球上生活,还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启示:由于课前教师没有意料到在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这三种事件会有难点;对学生出现的不确切的叙述,开始有点措手不羁,但最终没有一口否定了事,而是循循善诱,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
案例三:
在《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浙教版七下)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朝上一面只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全是正面;②一正一反;③全是反面,因此这三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当时我认为这题比较简单,因为我在上节课中已经讲到“两枚硬币落地有几种不同的可能”;但事实且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班级里只有五个学生不同意上述说法,另一个班级里却多数学生同意上述说法。课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同一个老师上的课,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是我在讲解“两枚硬币落地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归纳出答案;而在另一种,由于时间的缘故有教师讲解。
启示:无论任何原因都要把探索的主权交给学生,把精彩的表现让给学生。老师的职业本质就是“绿叶”对“红花”的滋养和陪衬。老师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对课堂各种意外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
虽然每个教师课前都认真备课,但有时是教师本人的原因、有时是学生的原因,使得教育过程中充满不确定的事,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有了智慧和创造。由于数学课是不可重复的智慧和激情相伴而成的过程,因此每堂课应该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思维感受过程,而不应该是设计的一成不变的程序过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用教育机智去化解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会使自己在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和平.感谈节外生枝.浣江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反思作品集
[2]贺海文.也谈课堂意外.滴墨汪洋网站
第三篇:蓝天杯:巧用可用资源,让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编号:
仪征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申报表
论文标题: 巧用可用资源 让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论文类别: 中(小)学音乐
作者姓名: 孙延华
作者单位: 仪征市香沟中心校
联系电话: ***
巧用可用资源 让音乐课堂锦上添花
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 邮编:211421孙延华
[关键词] 个性化、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流行音乐、传统节日、体育美术元素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 音乐个性化课堂教学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工作在偏僻乡村的音乐教师,想要通过个性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审美能力,提升校园和谐文化氛围,更离不开巧用各类可用资源,如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流行音乐、节日和学校的主题教育、体育美术元素等。有了它们的融合,才能促进农村音乐课堂个性化教学锦上添花。
[正 文] 注重个性化设计的音乐教学,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育人环境;更有利于贯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尝试跨学科集体备课,甚至要走进社会,寻找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要素。为了使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获得各类教学资源的支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最有效的获取技能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人在音乐个性化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探索这一课题,现把一些粗浅的尝试与同行商榷。
一、适时使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更具魅力
在音乐课堂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是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恰当运用,获得既让音乐教学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情商的成效。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加速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教师,我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方法,有一定的尝试,认识到巧妙设计,恰当运用它,一定会使平凡普通的音乐课堂,变得激情浪漫,光彩无限,魅力无穷。信息技术资源丰富,功能繁多,表现力强,可以为音乐课堂引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资源支撑,使音乐教学引入突破课堂狭小的天地,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的不足,为后续教学的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运用信息技术的独特功用,把深刻的道理,感人的历史,触目惊心的教训,智者的风彩,以精美的课件,真实、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人物同喜同悲,从而产生深刻的共鸣,那音乐课的德育功用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从而有效的完成音乐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有的问题,虽然确实不难,却是重点,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比如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课中,如果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演唱,就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茉莉花的特点以及歌曲的地位。但我们的身边没有茉莉花的实物,况且由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支乐曲《茉莉花》的九七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那么,如何让学生及时全面生动的掌握这些学习材料呢?作为音乐教师的我运用信息技术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化解了。我依次给学生放了视频短镜头: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图片,公园游客们纷纷与茉莉花合影的照片,中国军乐队在九七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上演奏的第一支乐曲《茉莉花》。通过视频与学生交互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守旧教学模式,用生动逼真的画面,富有特点的声音,形象具体的事例,把对歌曲单调的口头介绍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从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力求情景交融,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音乐课堂实效。
二、搭建合作平台,让音乐课堂更加民主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我们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要勇于拓宽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就能够为音乐课堂带来新的学习活力。
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目前,它倍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我校曾组织全校教师远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探求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的的真谛,回来以后我在音乐课堂上积极践行摸索,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模式在音乐课堂上有效开展,绝非易事。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
在小组这样一个大家彼此熟悉的小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互相帮助的条件。小组合作活动可以放心的让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并与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如在教唱初二上册第六单元多声和谐《献给老师的歌》歌曲中,教师在教唱二部合唱时,可以选出两个“声部长”,并由“声部长”分别带领两个小组学唱两个不同的声部。在“声部长”的教唱过程中,“声部长”再进一步选出更小的负责人去帮助那些识谱上、音准上有困难的学生。作为教师,只要巡视指导,把握好时间,等着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就可以了。
三、让流行音乐为音乐课堂增添吸引力 课余下我发现许多学生非常热衷于听唱流行歌曲,并且兴趣十足,对教材里的歌曲或者乐曲却十分不喜欢。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正强烈地冲击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冲击着一个个年轻躁动的心。假如音乐老师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则有如掩耳盗铃。在音乐多元时代,音乐文化表现形式繁杂多样,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新课程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中心,而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则为学生提供生态型的评价空间。
对于怎么都“抵挡不住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我想,与其一味地压制、贬抑,倒不如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接受,让学生自主地感受、体验和思考,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流行歌曲服务于音乐课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不要一味的盲目追求所谓的“流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反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不思改变,不求创新,将原有的一套当作“阳春白雪”,社会上流行的视为“洪水猛兽”,不仅不能顺应形势,扩大学生的视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带来很大的弊端。所以音乐教师应该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力求与时俱进,抛弃唯心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引导,让流行歌曲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带来活力。
如: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我积极思考,采用了青少年喜欢的流行歌曲组合如:心跳男孩、动感男孩以及玖月奇迹演唱的《青春舞曲》视频,除了让学生掌握其不同的演唱形式,还让学生对歌曲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另外,我还补充了《策马奔腾》《那些年》《父亲》等流行歌曲,有时作为奖励型歌曲,有时作为感恩父母的专题教育的歌曲。当然,在教唱《那些年》这一类作品的的时候,我还结合青春期初中生中存在的初恋现象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歌曲的内容。
四、以节日和学校的主题教育为契机,让音乐课堂与时俱进 我国传统节日及国外的部分节日里蕴藏着无限的德育资源。利用这些节日资源,及时调整音乐课堂教学计划,同时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节日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节日和活动的浓厚氛围中生动地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与国际社会、学校与国家、学校与家庭紧密相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和时代责任感。
如:在本学期第二周的教师节前后,我将八年级第六单元的《献给老师的歌》提前到本周开展教学活动。我首先与各班主任取得联系,并与班主任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学生课前在音乐老师的指引下,主动邀请班主任及其他学科的老师光临音乐课堂,听一听学生对老师感谢的话语,听一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听一听学生唱给老师的歌,并与老师合影,最后班主任老师还代表全体老师向学生提出几点希望。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增进了解。最后,作为我还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国家重视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再次强调老师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希望学生尊师重教,热爱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增加体育运动,让音乐课堂更健康,更具活力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如声乐演唱、跳舞、乐器演奏、指挥等都是和体育运动紧密相连的。无论是上述领域中的哪一种,都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作为学生要坚持不懈的参加体育运动,能使自己的肌肉、骨骼更健康、更有力量。再将身体的这种力量投入到音乐的表演中会使表演更加尽善尽美。如果学生没有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一定是软的,没有力量的,那么,一个没有力量的舞蹈演员肯定是缺乏激情的。一个没有力量的钢琴表演,即使表演者的演奏水平再高,总还是让观众感到不过瘾,缺少了点什么。另外,在体育课堂上增加体育运动,学生更愿意参与,使课堂更具活力,同时对于歌曲节奏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一单元《青春与世界联网》这一作品时,我在节奏教学开始的全曲欣赏和最后的表演唱两个环节中,增加了体育中的健美操和华尔兹、伦巴、斗牛等现代舞中的基本步法,学生根据兴趣任选自己熟悉的一种步法,伴着《青春与世界联网》中欢快、轻巧及富有弹性的旋律,学生们边听、边学唱、边跳着合拍动作,很快,整首歌曲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六、渗透美术元素,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细腻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音乐课堂融入美术元素已成为音乐教育的时尚手段。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就曾明确告诉我们:“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例如我们在欣赏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第三单元作品《茉莉花》时,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欣赏有关茉莉花的水墨画、国画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自己感受茉莉花又香又白的特点,然后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音量、什么样的情感去演唱。在此基础上再展开《茉莉花》的歌曲教学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歌唱也会有更为细腻的表达。由此,我们发现音乐与美术间有着不可回避的互通性、融合性。也就是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
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和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著名的教育博士李建华说:“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丢了钥匙——这个钥匙就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而个性化音乐教学实际上就是找回这把丢失的钥匙。”如今尽管找钥匙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我愿在这一音乐教改的阵地上不遗余力,努力探索,打造好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音乐心灵的大门,让乡村音乐教学走得更远,让美丽中国更和谐!
第四篇:课堂捡话意外收获
课堂捡话意外收获
我上课一向很注重师生的课堂话语,一些学生的课堂“豪语”“散语”“漫语”我通通嗤之以鼻并深恶痛绝。
可是在一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上我改变了我的这一陋见。我深深记得当时那篇说明文只有个小题目《纳米卫星》。其中有一题目“文中多处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例。”题目本身明白如话,根本不存在审题障碍,只是没有规定在那个语段,就是说范围太大。这时,我很想知道学生们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于是,我叫两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写出你认为符合要求的句子。
那两位学生一上来“刷刷刷”写得很快。其一写了“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句。而其一则写了“平均每l千克卫星的研制费用为8万~10万美元,每千克卫星的发射费用为2万一4万美元”一句。我宣布第一位学生正确,第二位学生错误。当时全场都笑容灿烂,点头示意“我懂了,我知道了”。我正想结束此题继续往下题进行时,我听到有个学生嘟囔着“第二句话不是拿卫星的研制费用和卫星的发射费用二者比较嘛,怎么就错了呢?”
我听到了中心词“研制费用”“发射费用”这两个不同的项目。我借题发挥拿某某学生的大眼睛和某某学生的白皮肤做比较,学生们马上反对并哄堂大笑,说两个不同的东西不好比呀。那节课的知识点说明方法就在笑声中巩固了。
而我也意外收获了:做比较比的是同一项目,从语文语法上来看就是要抓住句子的“主语”。啊,感谢我的学生也祝贺我自己能注意捡学生的话语。
第五篇:巧用数字资源 成就精彩课堂
巧用数字资源 成就精彩课堂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管厝学校
陈香凤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之前很多农村教学点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形式上,即使偶尔会使用一些模型,但是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数字教育资源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的特点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点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可以说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给农村教学点数学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课堂的执教者,该如何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既合理有效又精彩纷呈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就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利用数字资源提供的四幅图,让学生观察途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第一幅是小女孩在超市买东西,正在收银台付钱;第二幅图是小男孩在游乐园游玩时,在碰碰船售票处买票;第三幅图是男孩在买报纸;第四幅图是女孩在存零花钱。这些场景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一看到这些情景马上反应出来都是和人民币有关系的,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多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同时感觉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设计了一个《守株待兔》故事,课件用三维动画展示,其中兔子、树和种田人都用平面图形组合而成,同时配以故事的讲解,形象生动,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大量教学信息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组织,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课程整合,创设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资源演示操作,培养探究精神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具有文字、声音、静态图像、动态影像的综合优势,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操作过程连续性较差的弱点,能连续、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便于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产生猜想,推理、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如教学《统计》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体育课上小朋友们投篮比赛,红、黄、蓝、绿四个小组站在同一条横线上,他们身边各放一个箩筐,里面放了与自己小队名称相同颜色的小球,要求一分钟内谁投出的球最多就算赢。比赛开始了,我要求学生尝试统计出各种球的数量,以便评出优胜小组。可是由于比赛积极而热烈,一分钟内投出的数量太多,尝试统计时,学生手忙脚乱,虽全力投入,但统计结果却各不相同。怎么办呢?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探究各种统计方法,有的用画圈的方法,有的用不同水彩笔的颜色表示,还有的“先数在心里,再写出结果”的方法„„第二次统计工作开始,大家忙而不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体验到学习之悦、攀登之趣、创造之美。
三、展示过程,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可以呈现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素材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做到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教学应该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例如这道一道习题:一辆火车长240米,每秒行15米,这列火车从车头进山洞到车尾出山洞共用40秒,山洞长多少米?由于学生对数量关系并不明确,很多学生这样列式:15×40。数字资源提供给学生一幅画面,一条线段表示山洞,然后动画演示,边行驶边显示行驶的红线标记,直到火车尾出洞口停止。这样一来,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火车40秒行驶的路程包括了车身的长度。应该列式为15×40-240.学生理解透彻,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扩大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善加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来上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的素材,从动画演示的过程中形象地了解到“日”是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交替的现象。将这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运用数字资源中所设计的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猜一猜等练习题。如“2012 年 12 月 31 日的后一天是()年()月()日,这一天是()节。”这道题,既要学生充分理解12月31日是一年的结束,它的后一天是新年的开始,这是一张年历表中不能体现出来的,就需要学生运用生活常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在课堂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适时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课堂教效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让广大农村教学点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们作为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提高课堂效果,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