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 谈 语 言 积 累 的 指 导(模版)
浅 谈 语 言 积 累 的 指 导
北票市宝国老镇中心校
刘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言积累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的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只有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读多背 熟能生巧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如何才能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记,以讲读为中心,而且只讲知识,讲现成的结论,甚至不问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现状。淡化阅读教学中的内容分析,强化熟读背诵,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工夫。其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记诵。再次,增加课本中的记诵量。教材中无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优秀典范,但教材中要求记诵的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实教材的背诵量,每单元还让学生自主挑选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
二、课外拓展 博览群书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推荐了古诗文70篇。这些古诗文短小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将其打印成册,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背得快。学生积极性很高,两月左右,大多数学生就完成了任务。我又带着学生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并针对不同学段推荐儿歌、童谣、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科普科幻等读物,让他们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我还鼓励学生自行订阅少儿报刊,如《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并组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主管理,交换阅读书报。
2、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圈点,能写旁批和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佳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但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重在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要刻意拔高要求。
3、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一是上好语文活动课,使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如“词语接龙”、“成语乐园”、“故事大王”、“诗歌朗诵会”、“美文欣赏会”等。二是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开辟“语文天地”,其中设立“欣赏栏”和“知识窗”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优美词句或文段、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习作练笔 活学巧用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的过程。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练笔呢?第一、上好每周一次的习作课。习作时,不仅要求学生讲真话、写真事、表真情、大胆想象,而且鼓励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灵活运用。评价习作时更要多鼓励,细指导。第二、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课文就是学生习作的好范文。学文之中或学文之后,及时让学生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添写文中省略内容,续写结尾,续编故事等,既让学生积累的语言得到及时巩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狠抓日常小练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不限篇幅,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且常和老师同学交流写作心得,养成勤观察、勤动脑、勤动笔,勤交流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课内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举一反三,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再通过灵活多样的练笔巩固运用,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在积累语言的同时积累文化。
第二篇:加强语言积累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质
根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进行思想交流。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1-
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总书记访日,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
(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
(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
(1)每周星期三的语文必修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谭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
(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
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
第三篇:浅淡积累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材料“五”做到
甘肃省天祝县第二中学 祁俊来733203***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文的语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语文现象,掌握语文的规律,形成新的话语,丰富语文知识,提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我国宋代的朱熹曾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释,成诵精熟。”(《学归类编》)就是要求读书人注意积累语言材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也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那么,积累语言材料做到些什么呢?
一、要做到博古通今,广泛涉猎。我国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中,首先,涉猎的对象是古今中外名著。古今中外名著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生活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也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复活》《战争与和平》等。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仿佛直接进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其次,涉猎的对象就是各学科教材。语数外,史地生,政物化等,知识包罗万象,是语言精华的宝库,我们与它们朝夕相处,就应该占有它,读懂它,读熟它。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内容,我们都可以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或移用,或改造后再用。每当提到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我们就会想到屈原、文天祥、鲁迅等人的典型事迹;每当提到虚心向他人请教,礼贤下士时,我们就会想到韩愈、刘备等人; 1
每当提到讳疾忌医,有错不改时,我们就会想到蔡桓公、项羽等人的事迹等等。倘若我们在写作中,思路阻滞,心烦意乱,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教材中有哪些可借鉴的内容,从而使我们的写作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第三,涉猎的对象还有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标语广告等,只要是对写作有益的,我们都可以阅读学习。如太平洋保险的广告语“平时献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联想集团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中国移动的广告语“情满回家路,移动送祝福”等。只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确立富有特色的阅读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博览深学,积累就会落到实处。
二、要做到注重实用,仔细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实际上也是应用语言材料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中应用语言材料,培养我们运用工具书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从而发现一些语言的特殊现象,总结其规律,进一步培养我们观察现象和捕捉信息的敏锐性。要深入学习,就要仔细品味,这是积累材料的关键。古人说“读诗如品茶”。我们所读的文章就是一杯茶。是浓是淡,是清凉是香醇,只有品味,才会知道;只有品味,才能把握语言的应用规律,才能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朴实真挚,幽默诙谐等不同风格。如读《故乡》一文,我们可以品味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可以品味人物描写的对比方法,如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对比描写等。还可以品味动词的运用,景物的描写。通过仔细的品
味,让语言材料烂熟于心,就能够为今后灵活自如的写作“埋下伏笔”。
三、要做到确定目标,分类积累。积累语言材料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一阶段积累什么,下一阶段积累什么,要根据自己的要求分类积累。是描写方面的,还是叙事方面的;是抒情方面的,还是议论方面的;是名言警句方面的,还是俗语谚语方面的,都要有目标有分类地去积累。如需要花草山河方面的,就积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需要典型人物及事例方面的,就积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居里夫人等的典型事迹;需要巧用修辞,含义深刻的名人名言,就积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会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等优美的语句。此外,还可积累精彩的描写片断、幽默的电视小品、悠扬动听的歌词等。或摘抄,或剪辑,形式可不拘一格。
四、要做到善于引用,点缀文章。这既是积累的目的,又是对积累的强化。对于积累的语言内容,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像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可以直接引用;精辟独特的观点,我们领会其实质大意,可以间接引用。对于积累的语言形式,我们可以仿造词句,也可以学习其结构之巧和布局之美等。如学习了《论求知》后,写作有关读书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把“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这句话恰当地用在作文里,就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不少文采。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写作论人生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把“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它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流„„”,“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这句话引用在作文里,来点缀我们的文章。一篇平淡的作文如果能有这样几句话作装饰,何不就像昏暗的天空中有几颗耀眼的星星在装点?我们的文章也就会灿烂引人起来。
五、要做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积累语言材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不仅要眼勤、耳勤、手勤、脑勤,还要边听边记边思考。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思不想不读书。在阅读和倾听中,我们一旦发现符合一定要求的语言材料,就要及时地整理和抄记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定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千万不可一曝十寒。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积累语言材料时,我们只要做到博览群书,仔细品味,善于引用,分类积累,持之以恒,我们的作文就会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篇: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达情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语来表达。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词典,聚沙成塔。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可谓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等,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习的兴趣,学生随便读读。”确实如此,许多的课文后面,都有一段被学生称为“花边文学”的文字,这些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
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写作的材料,真所谓“就地取材”。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致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段落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文思如泉涌。
2.生活积累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从读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情感积累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世,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之预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平时观察的事物富于浓烈的情感,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时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作者真实的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深情真爱,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字来。
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彩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满腹的“愁”味呢?他们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其中之一就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盛世,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悲欢合散,之预疾痒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过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围绕文
章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中心问题,展开层次,逐一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层次展开的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论点、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分层展开,按照各层(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大类。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层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不论是递进式分层展开论证,还是并列式分层展开论证,都有一个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各层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条理就清楚,逻辑性就强,否则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着头脑。
安排层次顺序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各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或习惯为宜。
1.层递展开
运用层递展开方法的论说文,往往有多个论证层次,每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分论点和证明这一分论点的论据。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而它们又都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针对中心论点,一层深入一层地展开分析,一步进一步地深入论证,最终将这一论点论述透彻。
2.并列展开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高考作文分值高,限时短,如何在瞬间打动阅卷老师,让他情不自禁地为你打出理想的分数,京翰教育旗下的高中作文辅导网给出的以下六个小窍门值得认真借鉴。
一、拟题靓丽
题好文一半,阅卷老师喜欢根据题目来判定考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拟题应遵循准确贴切、简洁醒目和新颖别致的原则,或单刀直入,亮明观点;或妙用修辞,生动形象;或巧借诗文,意境深邃;或引入时尚,新鲜活泼;或借用公式,耳目一新;或妙用标点,耐人寻味。精雕细琢,标新立异,让标题靓起来,闪亮老师的眼睛。
二、凤头展彩
作文的开头要遵循契合题意、简洁流畅的原则。或开门见山,首唱荣华;或妙用名言,先声夺人;或设置悬念,扣人心弦;或铺陈渲染,营造气氛;或叙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修辞,添色增彩。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闲情偶寄》)。无论时间如何紧张,作文的开头总是要打草稿或腹稿的,让开篇成为文章的最大亮点,并使阅卷老师心悦诚服,“不敢弃去”。
三、素材新活
高考作文素材选择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做到素材新活,一是搜索新奇,即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
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旁征博引,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显示与众不同的新意。特别是引用文化含量比较高又比较现代的例子,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柳枝新翻,同样一个“万能”素材,用自己的眼光审读,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意蕴,或者从违背常理的角度去巧妙运用素材,运用不同观点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要学会找到适合话题的切入点,推陈出新。
四、段落精巧
段落体现文章的节奏,体现思维的层次性,体现文脉。好文章必有精巧的段落,应试作文最忌“老三段”。段落划分要清晰,六至八段为妙,每段说清一层意思。段落不可太长,免得表意杂乱不清;意思变换要自然分段,以显层次分明;要敢于写独句段,形成内容上的跳跃;巧写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段与段之间逻辑严谨;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照应;末尾段不可太长,一锤定音,点到为止。段落精巧明快,文脉清晰有条理,亦可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五、豹尾余响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结尾应遵循三个原则:内容上卒章显志,形式上结构圆合,语言上摄人魂魄。或画龙点睛,收束全文;或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或引用诗文,点染升华;或抒情写意,余味无穷;或设问反问,启人心智。豹尾余响,会使文章结构缜密,大添异彩,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辉映全篇。
六、卷面整洁
考场作文,字迹要清晰,书写要美观,字体要适中。字体太小,难以辨认;字体过大,张牙舞爪;涂抹过多,有碍观瞻;下笔过轻,看不清楚;字体倾倒,不够美观。行文落款格式正确,布局匀称舒展,卷面美观可人。万一出现笔误,就在错别字上轻轻画一条直线,千万不要在错别字上圈来画去,唯恐阅卷老师看不见。谨记:写时带着尊敬,笔下才有精神。要正确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卷面整洁是考生语文功底的直接体现,同时也让阅卷老师心神俱静,享受文字里蕴涵的整齐、匀称,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力度、平和、娟秀、豁达等个性。
反弹琵琶曲 立意巧创新
话题作文文体自由,取材宽泛,立意多向发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和个性的张扬,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也同时给同学们带来了困难:面对话题,学生有时觉得大而空泛,不易把握,给人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此时,如能进行迸向思维,反弹琵琶曲,就会出现由“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所谓逆向思维,是和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它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或见解,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点的束缚,朝着多方向去思索,或从“大小”切入——“小题大做”、“大题小作”;或从“虚实”切入——“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或从“新异”切入——“旧题新作”、“同题异作”。“反弹琵琶”,通俗地讲,就是唱反调,即提出与一般人相反的观点。但反弹琵琶不应是钻牛角尖,更不能是诡辩,它必须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为指导。
由于反弹琵琶的方向、角度独特,常常使同一题目同一材料的常规思维相形见绌,容易写出立意不俗的文章来。
方法点拨
“反弹琵琶,立意创新”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归纳出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是进行重新评价,以新反旧法。
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来重新评价那些年深月久形成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一些过去约定俗成的东西,就会发现,有的观点还有片面性,也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重新评价前人认为正确、甚至把它当作“金科玉律”的东西,揭示其片面性,反对其错误的东西,这就是反弹琵琶。比如《就是要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两篇文章,即是以邓小平理论中的“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于冒尖”的思想,来重新评价的。试问,不敢“弄斧”,何以超过鲁班?不敢“效颦”,又何以超越西施?
二是进行发散思维,认同求异法。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或多重属性,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所谓认同求异,即认同某些观点中的正确因素,又根据需要,或从另一侧面,提出自己不同的更正确的看法。《愚公的再评价》一文,即先肯定愚公精神正确的一面,然后又提出愚公错误的一面,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能超出自己、能借鉴他人”者,方可称为大智慧者。《红
花绿叶》一文亦是如此,既肯定了绿叶精神的正确性,又指出其消极的一面,提出了要敢于冒尖的思想,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这就是由正及反、由反及正的推理方式。
三是进行换位思考,溯因反推法。
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时候,站在这一方的立场,应该是这种结果。但反过来如果从另一方的立场反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又是另一种看法。如《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一文中,追溯“黔之驴”得骂名的原因,乃是“好事者强行赶驴入黔”,至则不用,使驴既无磨可推,亦无车可拉。这不正是当今人才使用中错位现象的一种生动写照吗?从“驴的立场”来看,驴还是那头驴,并没有错,怪只能怪“好事者”用“人”不当。这就是在是中求非、非中求是,从而使文章立意升华到一个新境界。
四是进行超前思维,假说求证法。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禁海一年多后,朝臣中主张从速攻台者甚众。李光地却认为,假如攻台,则不可速战速决,久战而胜后,“朝廷、台岛”两伤。不救济台岛民众,则民变;救济又加重朝廷负担,亦可激起民变,又须防范北方各部叛乱,故暂时不宜攻台。在许多实用性、科学性的文章中,都是以假设某一局面出现,则会引起什么不良后果,从而否定这种做法的,我们称之为“假说求证法”。譬如《地球上不能缺少沙漠》一文,即是假设地球上没有了沙漠,则地球上总量有限的淡水资源,就更为分散,导致大部分区域缺水。因此,保持一定量的沙漠,乃是维持地球上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需要。《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的不利影响》亦是采用的假说求证法。做作文如能采用之,则立意焉能不出新?
五是进行正反思维,讽刺揭露法。
亦即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表面上幽默风趣,实则是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意在讽刺揭露。相声表演中常用这种方法。如《审賊》中,相声演员扮演的贪官和小偷有一名台词:“我俩是一对双胞胎,一对怪胎。”生双胞胎是好事,但这里却讲贪官的行为,本质上也是“偷”人民的血汗钱。讽贪刺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庐隐的《吹牛的妙用》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文章的目的在于讽刺“吹牛”这种自欺欺人的劣根性,揭露旧中国的腐朽没落。但全文都是讲吹牛的“妙用”,如何吹牛方可求职谋生,方可媚情取悦,方可升官发财„„,并总结了吹牛的关键技巧等等。读者在捧腹大笑之余,自然心领神会,深受教益。
虽然反弹琵琶会使人耳目一新,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但是,“难则求稳,易则求新”是我们写作文,尤其是写好考试作文的原则,因此作文时,尤其是考试答卷时,是不是“反弹琵琶”,当然还是慎重一点为好。
【“反弹琵琶曲”实例】
秋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秋天。对于秋的思考,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喜欢。
看到过许多文章,都把秋天夸得无可挑剔,例如金灿灿的秋天,多思多梦的秋天,美丽的秋天„„一句话:他们爱秋天。可偏偏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秋天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通常是人们赞美秋天的第一大理由。秋天的田野上,金光闪耀,到处呈现出丰收与祥和的景象;秋天的果园里,果树上,高高低低地挂着沉甸甸的果实„„秋天到处是收获的景象!似乎,收获是最值得赞美。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夏天是孕育的季节。没有春天的耕耘和夏天的孕育,哪来秋天的收获?在我看来,过程美更胜于结果美!
秋风扫落叶。秋天的落叶被每一个人歌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片片落叶亲吻大地,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一个个新的生命,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是我更欣赏的是冬天过后绽放出来的一片片新绿,经过了重重苦难坚持下去最后获得的尊重令我感到异常震撼!
有人说,秋雨是浪漫的音乐,秋风是悠扬的旋律。这可能是在不同心情下的感受吧!我很不喜欢秋风秋雨,秋风好冷,吹得我冷飕飕的,浑身不舒服;秋雨,我也不喜欢,给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若是夹着斜风吹过来,更让我讨厌!相比起来我更喜欢夏天的风、夏天的雨,它带着热情,裹着爽快,大踏步的走来!若是幸运的话,夏雨过后还能看到美丽的彩虹。秋天的风雨则给人带来忧愁的感觉,秋风秋雨愁煞人啊!
秋天,最让人期盼的节日就是中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的月亮圆又美,让人想到团圆。让人思念远方的亲人。于是便有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秋天,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思乡之情!可是不知为什么,在秋天
我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让我最思念亲人的季节是冬季。当我感觉寒冷、需要人温暖时,我最想家;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最盼望亲人团聚!
„„
我似乎真的很不喜欢秋天。别人所说的秋天的可贵之处在我心里都不是最神圣的。似乎我在这个秋天的思考,一无所获,但事实上,我已有了答案„„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⑹学生张佳佳)
点评
人说秋天美好,我说秋天不可爱。这是一种相反联想,在逆向思维中提炼出新,因此本文立意不凡。
其次,构思不俗。主体部分分四层,写出了四个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也来自于对生活的顿悟。
两点建议:一是结尾部分要紧扣上文四点,提炼出一个新的主旨,使文章内容更上一层楼。这需要一定的功力和深刻的思考。二是语言要作进一步推敲,该描写的要写足写透,该简洁的不带冗词赘句。
教材乾坤大 古典日月长
写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少不了引用材料。引用材料恰当,文章就会写得好;引用材料片面,文章就会写偏;引用材料错了,文章就会写错。因此如何引用材料写议论文,不管是完全引用、摘要引用,还是概括引用、反复引用,抑或分散引用、转述引用,都是很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材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尤其是教材中的古典文学部分更为我们从语言、材料、结构、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写作的范例。深入学习教材中的古典文学,细致揣摩其语言、技巧、思想和感情,无疑会对我们的写作大有裨益。教材中的古典文学内容在高考优秀作文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方法点拨
一、引用诗文展示阅读广度
广博的积累尤其是古典文学的丰富积淀在文章中展示的是创作者的阅读广度,恰当地引用诗文不仅能增加文章的文采,而且还可以发挥古典文学言简意赅的特点而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如,2004年四川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开朗阔达的胸襟,他哪能吟诵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昭示着遭遇挫折,但正因为有“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精神,才吟唱出千古绝唱。本段诗文的引用既深刻阐述了面对挫折我们不该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这样才能走出痛苦,创造辉煌的道理,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积累。
再如,2003陕西优秀作文《情与理》大量选取古典素材;屈原因率性而铸就英明,李白因真情而铸就不朽,这是真情的表现。周幽王亡国,唐玄宗误国这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范仲淹驾驭感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是理智的用情。这些古事的引用,显示了作者比较丰富的文史知识,也充实了论点,深化了主题。
二、化用名言展现写作才情
化用是将名言融入或融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这样既是对名言的一种委婉引用,更是作者才情的一种展现。
当我们被外物所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自己的品性。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2003年瘦?广东考生《海棠依旧?绿肥红》)
本文一出手就让人看到厚重的文学积累,一落笔则文采飞扬,不仅准确表达了思想,而且使人感到语言的多姿,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才情。
再如,2004年海南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徐徐飞扬,斟了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将原作者自然融入文中,成为作者表达思想的一部分内容,读来十分自然,丝毫不露雕琢的痕迹而有富有情致
写好高中作文开头结尾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说作品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豹尾”是说作品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对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闲情偶寄》)。这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开头与结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和结尾。
一、关于开头
开头在文章中的位置有如门户,给人第一印象,它的好与坏,对于文章相当重要。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赢得其好感。
如何有个好开头呢?首先开头得与文题相符,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离题万里。其次,入题要快,语言要精炼,最好是开门见山。有些同学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让人读了半天,不知所云。记住,不要玩“深沉”,不要玩玄而又玄的“哲理”。应当旗帜鲜明,快人快语,尽快释放“动情力”,迅速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灵。
当然,好开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不同凡响。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善于模仿,善于学习,又要善于观察,从最细微的事情里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鲜玩艺儿,能根据不同的表达内容,因题而异,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开头来。常用的方法有:
1.开门见山,揭示中心。作文一开头就把话题或中心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
2.欲擒故纵,虚晃一枪。在阐述自己观点前,先姑且承认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立的另一个观点。
3.点化名言,引语入题。这类开头或以格言,或以俗语,或以诗文,或以故事,或设比喻,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出去,可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
4.提出问题,引人入胜。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关于结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尾结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得到教育。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辞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不拖泥带水无话找话,要干净利索。结尾的方法有:
1.首尾呼应,结尾点题。首尾呼应或结尾点题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缺憾。
2.设问收束,巧妙点题。
第五篇:注重文本语言积累
注重文本语言积累
——走出庖丁解牛的误区,注重文本语言的积累。
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 余国福
内容摘要:我们农村中学在全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一味重视训练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的语感、以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应该悬崖勒马,两者均不可忽略,而要齐头并进,齐抓共管,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字:农村 中学语文 高效课堂 现状思考
导语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从传统的讲解法——传道授业解惑,到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到今天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创新思维的习惯。这一过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人类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然而,在农村中学大力推广语文高效课堂的今天,往往只注重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无异于庖丁解牛,把一个本来完美无缺的美文解得支离破碎,鲜血淋漓。当然,注重对课文理解,这也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光重视理解,而忽略语言积累,这无疑是把语文高效课堂引向了一个极端,是不正确的,应该既注重理解,又不忽略积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正文
既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积累文本语言都十分重要,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顾,而不再走进庖丁解牛的误区呢?
在此,我仅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和思想实际毛遂自荐,谈谈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这里,我们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然,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会导致教学中走向极端,走进误区。其实,大家都比我更清楚:老生常谈文本是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所以,在学习文本时,不仅要理解它的思想性,还要欣赏文本语言的完美性。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它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对培养有用的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完美性,它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和积累美词美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只注重其一个方面,都违背了文本被选入教材的意图,发挥不了文本对学生的双重教育教学作用,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
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不会产生或少犯走进误区的错误。
一、有些课文既要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又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积累 有些课文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工具性都很强,都不能忽视,也不能厚此薄彼,需要平衡使用力量。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在沙漠中心》的过程中,我是这样把握文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双重作用的: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探险的意义和探险的精神,这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所以教学时我设臵了这样一些问题:圣埃克在沙漠中心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样克服的?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思想上心理上有哪些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圣埃克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从而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结合北京大学学生因参加探险活动而死亡的事实谈谈自己对探险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设臵好了,就让学生在充分朗读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去思考,并把朗读贯穿于始终。因为读本来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老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前者说的是读能帮助理解,后者说的是读能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所以,当学生回答圣埃克遇到的困难是缺水和寒冷的时候,我便问:“你找到的这些困难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连忙读出了这样一些句子: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跟筛糠似的;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句子在遣词造句和修辞运用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再请学生在理解句子写法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此类推,下面的问题都一一这样解决,都是一边读一边理解一边积累词汇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有些课文需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可是有些课文在语言上没有太多特点,但在语意上比较深奥难懂。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上,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读更不能完全忽略语言的积累。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华南虎》这篇课文时,一方面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义,从而让学生学习华南虎敢于与困难抗争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为此,逐一让学生理解“观众”,理解“两道鉄栅栏”,理解“笼子”,理解“火焰似的眼睛”,理解“灰灰的水泥墙壁”,理解“苍苍莽莽的山林”,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当然,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句子写得好,词用得精当,也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简单地欣赏了一下。
三、还有些课文需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语言积累上
还有些课文在单元里是个自读课文,在语意上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但是在语言的遣词造句上和语言的写法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学这类课文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的积累上,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对课文的理解。如七年级下册的《马》这篇课文,从词到句到课文的理解都是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无非是写了两种情况下的马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工驯养的马的同情,对天然的野马的强烈赞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简单地理解了一下课文内容外,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汇,学习文中处处运用对比的写法:丰富的词汇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词语成语随处可见,而且由于在作者的笔下马已不是纯粹的马了,而是一种人的形象的化身,所以,这些词语成语都人格化了,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值得让学生学习品味和积累,词语成语这里不一一列举;至于对比的写法,更是本文一大语言特点,更是值得让学生在读中明确对比写法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马比其它动物的形象更完美,使读者对此毋庸臵疑。与此同时,让学生逐步积累了运用对比来叙事说理的经验。
结语
简而言之,我觉得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要避免走向极端——走进庖丁解牛的误区,就应该注意根据文本在该单元里所处的地位以及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重点:或是理解和积累同时抓,或是重理解轻积累,或是重积累轻理解。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哪篇课文都千篇一律使用一个模式----一问到底,只重理解,忽略积累。否则,语文高效课堂就成了“高笑”课堂了,语文教学就成了“问题”教学了。